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秋季15级读书心得专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22: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雪薇 于 2016-1-8 00:38 编辑

                          读《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有感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这本书的作者是卢梭。初识卢梭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对他的了解停留在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领袖,他提出了先进的思想主张,描绘了法国的未来蓝图。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卢梭与我想象中并不一样。

    这本书,卢梭写给他自己。百度百科说:“如果说《忏悔录》是一部编年史,《对话录》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那么,最后这部《梦》便是一部散文诗。”“写这部作品时,卢梭已到垂暮之年,已完全放弃了与敌人周旋和与命运斗争的徒劳的努力,一切听天由命,因此心境恬适,十分悠闲,落笔为文宛如信步咏哦,把十篇《散步》写成了十篇优美的散文诗。就性质来说,这十篇文章是文学作品,但就内容来说,它们又是研究卢梭一生行事和思想发展轨迹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卢梭想公布事实真相,却遭受迫害。于是写了三篇《对话录》,分别是敌人对他策划的阴谋、让.雅克受害原因、法国人看法圣母院祭坛被封。不过他失败之后也不气馁,但是亲王去世......第一次散步他写到,“挣扎却无成效”,就算作品被敌人夺走也夺不走他写作的乐趣和对作品内容的记忆。我不得不赞美卢梭的个人品质,因为在如此情况之下,还能拥有如此真诚内心的人确实为数不多。第二次散步时无意被巨犬撞晕,带着一身伤回到家...第三次散步坚决自己的内心。第四次散步,谈到道德问题........

    在十篇“散步”中,令我记忆最深的是他第三次散步,人们孤立他,反而使他获得了他自己无法获得的幸福,坚决按原计划进行、勇往直前、不改变信仰。他说:“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无忧烦又无羁束。”看到这里,我猛然想起了一个高中舍友,她就是那种不管他人态度,坚定自我的人,时常说着“不和他置气”的话,最后在高考中是我们班的第一名。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感叹卢梭早在18世纪就有这样先进的思想,真不愧是启蒙运动的先驱。或许在现在,像卢梭这样的人会吃亏,但人贵在就是一种真诚嘛。



                           



              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嘉佳,认识张嘉佳是在微博上,首页时不时有人转发他的睡前故事,他被称为“微博上最会讲故事的人”。有些人看他的睡前故事,《摆渡人》、《骆驼的姑娘》、《初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默默地湿了眼眶。  
     
        这本《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他在访谈节目中解释说“其实这是个病句。要么你是我的全世界,要么从你的世界路过。我们是无法从一个人的全世界路过的。大部分的希望都是病句。宁可拿病句做题目,也不要看不见希望。”每个人都应该充满希望,无论是对未来,还是对爱情。  这本书是由很多小故事组成的,故事里,形形色色的主人公到处串场,转身却又不见。那么多篇章,有温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单的,有疯狂的,有无聊的,也有莫名其妙的。可你总能在每篇故事里斗找到那永恒的主题——爱。他们头破血流,他们辗转难眠,他们辛酸悲伤,但他们一往无前,他们心甘情愿,他们甘之如饴,倾尽全心去爱生活,爱自己。

       这本书的简介是"每1分钟,都有人在张嘉佳的故事里看到自己。
读过睡前故事的人会知道,这是纷杂凌乱的书。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在叙述,叙述他走过的千山万水。那么多篇章,有温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单的,有疯狂的,有无聊的,有胡说八道的。当你辗转失眠时,当你需要安慰时,当你等待列车时,当你赖床慵懒时,当你饭后困顿时,应该都能找到一章合适的。"可是我选择在无聊看的这本书,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那么神奇,书中有脏话出现,虽然不是第一次在书中看到这些字眼,可看到的时候还是觉得不舒服。都说他的睡前故事不是鸡汤,可我看来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并且,真心觉得这些80的文章不太适合我这个90后来读,以后会多选择专业书的。


       这应该是我看的最后一本畅销书了吧,太认可"当下卖的好的书不一定是好书。"这句话了。






                                                            读《每天都过愚人节/南方周末》有感


         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它的书名《每天都过愚人节》。而愚人节是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并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捉弄对象为“愚人”。可是这本书却是每天都过这个节日,因此吸引了我。

         这本书的序是编辑马莉所作,序的标题是<那些渐行渐远的名字>,对她而言,作为一个编辑应该具有阅读的信念,面对着当代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有什么理由不去阅读呢?她想让未来的人们认识她们那个年代的风貌,于是便编订了这本书。书的故事分别分为<对监督者的监督>、<复制的历史>、<从前,山上有座庙>、<戏说打鬼>、<爱闲说>五个部分.”从独到观点中发觉人性,从纷纭世事中把握规律,从变幻世相中窥见人情,从闲聊杂谈中增长见闻,从偶语闲说中流露性情,内容广博绝不杂乱。”

         其实,在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就让我有些震惊,因为在我看来它算是一个悲剧,这个故事是<和平年代的牺牲>,一个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为了祖国建设事业牺牲了深爱着他的、同时他深爱着的亲人,我知道在那个年代有很多种牺牲,可是在书的第一个故事就看到这样的结局还是有点......而《每天都过愚人节》这个故事出现在<戏说打鬼>的章节里,是北海所作,起初我以为书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没想到竟是来源于这个故事,在故事里作者写到现实中出现了太多假象,带有愚人色彩,才有了这个故事名。

         这本书文风多样并且各具特色,批判精神与理性思考共存,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牺牲、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学生气质、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人心之险...总之在我看来是一本适合静下来慢慢看的书。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读后感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这本书其实是在高中时期同学介绍给我的,因为她说“吴亦凡喜欢这本书”我才买的,当时买了之后简单的翻了几页,觉得并不适合读高中的我看,便打算到了大学再看。近期,我读完了这本书。

              这是韩国青年导师金兰都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系列”的第一部。“《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内容简介: 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路。 在一个讲究拼爹的时代,要拼什么才能拼出未来? 改变亚洲亿万年轻人的疗愈经典。 一位导师父亲写给迷茫孩子的疼痛共鸣。 全亚洲重印512次,10个月销售破15 0万,45周横扫各大排行榜榜首。 很多时候,在学业上,在工作上,甚至在感情问题上,这些年轻人甚至还没有迈出踏进社会的第一步,就已经沦为一个‘loser(失败者)’。在《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中,作者金兰都如实地把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们所不曾来得及去了解的这代年轻人的困苦和不安展现了出来。作者帮助他们诊视这些无法向他人倾诉的苦痛,并告诉他们如何才能从这种苦找到为未来打拼的能量。”这是封面上的简介。

                 金兰都先生是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人生导师, 首尔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消费者研究系主任,韩国总统办公室、三星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等企业的专业顾问。看到这你是否会觉得金兰都先生很厉害呢?然而在书中他却写到年轻时艰难的求职经历,以及到30岁还在考研究生,曾在一个月内主持了家人的三场葬礼....他说:“年轻,所以伤的起。正是由于你们的存在,我一天比一天坚强,一天比一天进步,只要我体内还有一个细胞在运动,我就不会倒下。你们可以打败我,但绝对打不到我。”

                读了这本书,感触良多。“20岁,我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我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看到这,我不禁嘲笑自己,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我,正在大学颓废,悲哀。书中还说了这样一句话——“青春施加给人生的真正压力,并非是那些需要积累的证书和业绩,而是看不到未来的不安感。”可是这句话是否太悲观了呢,不是应该向前看吗,只要你足够优秀,就不怕找不到工作,然而要变得优秀就是不断努力。有人曾问 “除了证书,还能从大学带走什么?”我觉得至少我的专业还可以带走媒体实习的经历,因为龙新通讯社的存在,给了我们实践的机会。

                作者还说:“年轻人,别挥霍青春——用读书代替游戏,用读报代替上网,用欣赏电影代替看电视,用思考代替发呆,用对话代替发牢骚,用快走或慢走代替高尔夫,用运动代替减肥,用冲凉代替蒸桑拿,用高质量的睡眠代替熬夜晚起,用活跃氛围的酒席代替宿醉。”这段话,让我不禁想起,今天偶然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不要在你最好的年纪做个只会玩手机的丑x”,我觉得这两句话是统一的,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人生从不嫌弃太年轻或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读《万象》有感

               《万象》是一本看似很小的书,但书中却有丰富的故事。虽然我选择它的原因,真的是因为书小,但是想到龙新周刊有一个板块也是万象,我就更想看看书里的内容了。

              百度百科对万象这个词的解释是:“万象,道家术语。汉语词语,释义为宇宙内外一切事物或景象。同时也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首都。此外,还有名为万象的植物,杂志和台湾水雷名。”我试着搜索这本书,但是相关“万象”的词语太多了,搜索不出来,便连同搜索了出版该书的出版社,很幸运,搜到了,该书在豆瓣的评分还不错。

               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是它是一本故事书,但毕竟被放在教研室的书架上,想必书中的故事也不简单。其中,第五则故事解答了我的疑问,这则故事的标题是《黑屋聚会(外一篇)》,看标题是否会觉得是简单的聚会故事呢?可是聚会的人可不简单,作者是方竹,聚会的人都是他的亲戚,他们分别是北京建筑设计工程师、新华社主任、记者、《安徽日报》记者、教师。看到这里我就知道为何这则故事上了这本书,这本书又为何被放到了教研室的书架上。我有百度”方竹”这位人物,可是百度似乎是屏蔽了,难道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吗?拥有好奇心的我同时还百度了”方祁德(方偟)”,搜索结果并没有什么两样,好像这方氏家族是史上犯了什么错一样。

               另一个记忆深刻的故事是《汤显祖四题》,深刻的原因是——汤显祖大师。早前知道这位大师不是因为历史书,而是王力宏的一首歌《在梅边》。“牡丹亭描述的浪漫不可思议\n 尤其是对我们这种新新人类\n 尤其是对我们生活太忙乱\n 没有时间吃饭\n 上网到眼睛酸\n 科技发达好有效率\n 而生活的节奏比明朝的快速一万倍\n 怎样才能够满足\n 小朋友哪有时间坐在那里看牡丹亭\n 花十九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n 作火车地铁飞机高速公路又在堵车\n 聪明的人知道时间就是钱要把握\n 失控之前要喘一口气\n 汤显祖让我向你学习\n 这么梦幻没人比你浪漫\n 四百年的流传我只能说赞\n 我的世界一切越来越方便\n 但奇怪还是没有办法找到一种爱\n 我不要跟你们赛跑\n 因为我知道生命是个礼物不希望这一辈子\n 没有爱而马不停蹄好想掉进那故事里\n 步骤慢点儿气氛神秘柳梦梅的美梦里\n 汤大师带我们回去充满爱的牡丹亭\n”因为这些歌词让我知道了汤显祖大师。然而,我对于大师的了解只停留于《牡丹亭》。恰好《万象》里的这则故事,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位大师,从汤显祖闯大祸、袁中郎辞官、到汤显祖也”抗日”和《牡丹亭》让人想入非非,《牡丹亭》虽然在清代遭到了禁毁,但到了二十一世纪,居然以其超前的性意识观点,重新受到关注,也算是借尸还魂了吧。




                                                                          读《青春》有感

           我在书架上看到《青春》二字,便拿下来翻了翻,看到作者是韩寒,就很愉快的借了这本书。
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还是蛮大的,但是读了几篇故事之后我发现内容与“青春”的关系不是特别大,没有空洞的议论,有的只是散落在平凡生活里的点滴感触,虽让人有切肤的共鸣,但却有种想放弃阅读的念头。并且教研室里的这本书貌似是盗版的书,书中的错别字太多了,不是把“干”写错成“千”,就是把“所”写错成“昕”。实在让人读不下去。

          于是我打开了搜索框,搜索这本书。百度百科上的编辑推荐专栏是这样描述的:“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29岁韩寒的悲悯之心;畅销台湾,已售出10种语言版权。年仅29岁的韩寒,越来越被人拿来与鲁迅相提并论,看他的杂文,总是那么畅快淋漓。每当遇到公众事件,大家总是说:“等等,先听听韩老师怎么说。”在过去的几年中,对于反家乐福抵制法国货、燃油税上涨、荆州挟尸要价等重大事件,韩老师的确作出了很经典的论断,许多句子脍炙人口,在各大论坛流传。《青春》主打篇目《青春》讲述了一个月薪1200块、生活在魔都上海郊区的年轻人的绝望。他和那些富士康员工们的绝望构成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缩影。这篇文章在两岸三地华人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让大家一致反思“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这个话题。《青春》收录了他仅有两次公开演讲的演讲稿。《青春》还收录了韩寒从未在任何载体上发表过的文章。”看了这些介绍后,我发现了这本书的意义所在,选择继续阅读这本书。

            今天上午,我算是草草的读完了这本书吧,可能是由于年代不同了,韩寒的这本《青春》和我产生的共鸣的并不多。或许,我可以理解韩寒在书中写到的他被误解,以及他吐槽的这个社会现象。记忆最深的那个故事是<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内容大概是他提议“百度文库可以主动对版权进行保护,等未来数字阅读成熟以后,说不定百度文库还能成为中国作家生活保障的来源,而不是向现在这样,成为行业公敌众矢之的。”这个故事留在我脑海的原因是因为百度,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却做着一些很low的事情。比如,百度在暑假举办了一个明星粉丝节,前五名的明星贴吧可以以个人名义捐出一所希望小学,截止投票的那个午夜,我的偶吧是第三名,可是公布的那天却在第六名,就因为我的哥哥是韩国人。由于国籍原因就使这样的手段,我也确实挺瞧不起百度的,可是这毕竟是人自己出钱,我们也不能多说什么,在中国就这样吧。

             韩寒是80后的代表,或许这本书更适合80后去阅读吧。有人说:“当许多80后同志的青春逝去时,韩寒记载青春的文字没有随之逝去,它成为一本记录自己与同龄人的杂文。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会对自己那逝去的青春作何感想?”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过人之处吧。







                                                                        读《清末民出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借书的时候,看到书名中带有"清末民初"和"新文化"的字眼,便联想到高中历史书上的新文化运动那一段历史,翻了翻之后就借了这本书。但是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看不进去,索性还了它。

           这本书好像是隶属于《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系列,它的总序是陈平原所写。带着好奇心去搜索了一下这位大师,果然,资料显示确实是位大师,丰富的资料多的以至于不能在这里一一列举。总序的开始是引用的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由此有了"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翻开导论,被分成了四节,分别是作为"舆论环境"的北京、北京舆论环境在清末民初的变化、新文化的"登场"、基本思路与研究布局。从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成祖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至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复改为北京为北平为起点讨论第一章节。讨论北京有没有所谓"公共舆论"、对于"舆论",其较为权威的释义又是什么。以及交代了本书以报纸和杂志为中心展开讨论,也是考虑到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的实际情况。第二节谈到了从庚子事变到五四运动前夕,北京舆论环境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变,其中,我看到的最多的名字就是彭翼仲,同样,我也去搜索了他。百度百科的介绍是"彭翼仲(1864-1921),名诒孙,江苏苏州人,长期居住在北京,"赶车拉过水",因而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有所了解和同情。他一生创办了3张报纸,其中以《京话时报》声誉最好,影响最大。《京话时报》是在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1904年8月16日创办于北京。"当看到《京话时报》时我便明白了彭翼仲的名字多次出现在这本书中的原因。第三节是新文化的登场,有人说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两回事,又有人说五四运动少不了新文化运动的催生……人云亦云吧。


            由于只是草草的读了几章,所以只能写到这里了。这本书的出版社是北京大学出版社,记得上次也偶然借了该出版社的书,还是没有读完……下次会选一本能读完的书。



                                                                   读《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感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这本书的作者是龙应台,借书的时候看到龙应台的名字时就果断拿下了这本书。我看过的书其实是很少的,缺乏看书的兴趣吧,但是龙应台这个人我还是知道的,高中时期的一位学霸看过她很多书。于是,我看到龙应台的名字时便从书架上拿下了这本书。

             翻开这本书,按理说目录前应该是《序》的,可我并没有看到关于“序”的字眼,有的只是这句“向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致敬”,后来我去搜索了这句话,原来是2009年9月18日,龙应台在香港大学举办新书发布会。她表示,她发表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控诉,也不是为了谴责,只是“向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致敬”。在第五页上写着“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看到这,我好像突然明白了这本书名的含义。没有过多的停留,我继续往书的后面看,第一章前有一小节是<找到我——行道树>,在<找到我>的那一页上写着「我开始思索:历史走到了2009年,对于一个出生在一九八九年的人,一个生命经验才刚刚要开始,那么青春那么无邪的人,我要怎么对他叙述一个时代呢」大概是我看这一页的时候没有认真吧,由于我缺乏对龙应台的理解,我还以为龙应台是1989出生的年轻人,直到渐渐的看到二十多页,我才明白这本书大致写的是什么。这本书的视角不算大吧,龙应台以其父龙槐生和其母应美君为原型进行创作,着眼于风云变幻中的下层民众,语言朴实却流露出了小人物面对大变革的无奈。但毕竟时代不同,我也只能向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默哀。

            当我读到国军被共军追歼,国军带领逃亡的几千名学生翻山越岭到越南而被法军关到集中营三年的时候;当我读到国军逃到台湾后,在美国支持下组织了反共爱国军的时候;当我读到长春围城苏联红军在大街上强暴带着几个孩子的妇女的时候;我整个人有点懵,为何书中出现了那么多与高中历史课本上不相符的内容,或是高中历史书上根本就没有谈及这些。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想到了初中时期和妈妈一起看的抗日神剧和国共两党斗争的剧,或许剧情只是为了渲染“共”有多伟大的原因吧,剧中并没有出现书中的这些镜头,所以我有点懵。并且,书中的内容还让我有些难以置信,可能是在小康社会生活太久的原因吧,我知道那个时代的艰苦,可竟不知是这般。顺手,我百度了这本书,果然,它真的很特别,它竟是一本禁书,甚至我觉得又是一本盗版书,因为有很大一段重复的内容。我也不知是如何出现在教研室的书架上的,毕竟大陆没有这本书,但出现了,总有它存在的魅力。

            或许,应该感谢龙应台老师的这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不然大部分民众包括我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只会存在于教科书。并且这是一本禁书,在二十一世纪下的我们真的应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翻翻墙看看别人对中国的评论。以史为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