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秋季15级读书心得专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9: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读《我们仨》有感
                               之前一直听说杨绛和钱锺书一家三口的故事,和谐,温馨,恬静而美好。但从未读过相关的书籍,也因此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直到有一天在教研室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古老的黄色封面,并不平滑,有许多条纹,上面写着“我们仨”,第一眼看到,就有种想把它读完的冲动。
                              《我们仨》的书背面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而杨绛也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是的,就算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有些分不清到底钱锺书先生离开家是不是梦?到底他们的阿圆的离世是不是一个梦?如果这是梦,那为何当他们的阿圆去世时我能那么深切的感受到杨绛先生的悲伤?如果这不是梦,我不愿相信那么美好的三个人,为什么最后都离她而去,只剩下一个人在思念。
                            书中插了好些照片和信件,阿圆有些俏丽和修改过许多的文字,三个人各自工作,互不干扰的状态,黑白的合照,虽然没有颜色,没有亲密的模样,但就那样看着,还是感觉很美好。两个人在国外留学,节俭而很舒适,有了阿圆,这个从小就聪明和招人喜欢的孩子,虽然生活依旧拮据,但还是让人羡慕。
                            两个人争读女儿从英国寄来的家信、两个人互相为对方剪头发、两个人在夕阳西下时搀扶着散步、两个人好多好多的故事,我不是个喜欢回忆的人,尤其是当物是人非的时候,回忆总让我倍觉辛酸和苦涩,所以当我看到先生一个人,回忆着三个人的点点滴滴时,心里有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或许,这便是另一种境界,或许这是每个人对回忆不同的感受,或许,她已洗净铅华,一个人,静静地过,用独特的方式活出她们仨。
                          她一个人,思念着她们仨;她一个人,活出她们仨不同的精彩;她一个人,延续着她们仨。



                                                                              读《报纸版权问题研究》有感
         自从有天无意在教研室书架里发现了这本书,更确切来说是发现了这本书的作者,我便把这本书借走,常常装在书包里,但花很久的时间才能读完一页,(虽然主要原因是我读书很慢),我旁边的人常常嘲笑我:“你怎么还在看这里?”我回答说:“我看得超级认真呢~看,我还做了笔记呢~”结果她回复我说:“你以为你做了笔记就看得懂了吗?”……….
         一本书的感想,首先要说说作者。这是第一本我读的,我身边真正认识的人的书,当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把它拍下来发在了寝室群里,想要和大家分享,后来登记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唐朝文学长,他看到这本书便说:“其实刘老师的很多书,和他平时上课时说的话完全不一样,你会在里面看到另一个他。”而当我真正打开书去细细读的时候,里面的很多思想,和平时我所看到的刘老师完全不一样呢~
         其实单是看引言就用了许多时间,刘老师旁征博引,几乎每一页,都会有三分之一的空间来标注哪句话是引用了哪个作者的哪本书中的观点。刘老师首先用欧洲债务危机与全球报业困境来开篇,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全球报业的确受到了一些影响,但后来老师又用了一些例子来论证其前景也未必真的黯淡。后来,老师阐述了这本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听起来好像很简单易懂,但我还是读了许久。
         终于熬到了正文,一开始是每一句每一字都仔细的读着,再后来的确用了许多时间,于是我便加快速度。版权保护,是这学期听到的比较多的词语,版权问题,似乎越来越重要,平时学到的东西也像我们印证着对版权的保护有利于创新和尊重重视知识风气的改善,其实我一直有些困惑,对版权的保护,是对知识的尊重,的确有诸多的好处,但现如今,盗版的存在,减少了许多人所需付出的代价,很多人可能觉得,“获得同样的使用价值,买盗版,我可以少花些钱,何乐而不为呢?”我不知道该怎样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或许,版权保护,还有一段很艰难的路要走。
         之后,老师从报纸广告、报纸作者、报纸的版权保护意识和报纸的版权管理来阐述研究报纸的版权问题,附录中还运用了许多图片(虽然某同学说老师是写到后面不想写了所以用图片来代替,偷笑),286页,字很多,而现在我的水平很难读懂里面的一些思想,希望下一次读,懂得的越来越多。
                                            读《类型化电台研究》有感
          厚厚的一本书,承载着我许多的喜欢的东西,从封面到内容。一开始在桌上发现这本书,一下子就拿着它决定要借走。
          第一句写在本子上的话是“危机又常是转机”,电台从它的出现、兴起、到困境,再到重生,在“现在请听”到“现在请看”的转变,无不体现这个道理,我知道,各媒体之间的出现和互补,既是危机,又是转机,任何一种新媒介都不会完全替代旧媒介,而只会促进他们的变革,而类型化电台,则是电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棒,矛盾具有特殊性,需要我们细分受众,但我很困惑的是,毕竟电台的受众有限,再怎么细分,从中获得的效益也是极低的,况且细分受众后市场更窄,类型化,真的可以作为电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吗?
          当然,开办类型化电台,并不只是为了商业利益,据了解,法国公益性或非商业性的电台超过了商业性电台,许多电台并非为获利,而只是想把一些重要的思想信息传递给大家,尤其是通过类型化之后,什么样的信息哪些人需要,则可在经过判断之后在专门的电台将信息传递给特定的受众。就如文中提到的,类型化电台明确的听众定位正好符合广告商们的需求。但似乎,它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广告这一单一的作用。
          同时,类型化电台子群体的细分,有利于寻找“类型空白”,为听众创造新的类型,也可让电台一方永无止境的创新、发展。
         电台的路还很长。
     读《乖,摸摸头》有感
        之前朋友一直强烈推荐这本书,但因为这个题目就很心灵鸡汤,所以心里有些抗拒,但朋友一直向我安利,所以看到室友刚好有这本书,就借来看看了。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儿,但在简朴的外表下,依然能够看到这一小孩儿背后的童真。上面写着:“不要那么孤独,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愿你我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浪”,有些文艺和鸡汤的话,对封面审视了一番之后,我终于翻开了这本书,以为整本书从一开始就很沉重的给我们讲道理,从心灵深处来温暖人心,但我想错了,从正文开始,便是十分俏皮的话语描述着一个女孩儿和作者的故事,让我有继续读下去的想法。
               正如刘老师所说,大学了,要多读些有深度的书,不能再向以前一样读些没有多大意义的书。读书,路还很长。
        读《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有感
        仍然记得初中时读过安东尼的书,那时很是感动,但现在只记得感动,而忘记了具体内容。随着电影《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的播出,安东尼的书重回我的视线,我也开始重拾那份感动。
          看的仍然是室友的书,安东尼写的文字,但假如没有那精美的配图,我想那些文字想必会少很多意境吧。好些文字我都想把它记下来,而好多配图也是让人很想留住那份美丽。
              我看到的那本书,是安东尼做出了一个陶瓷心,但大家都觉得它虽然外表好看,但没什么用处,于是安东尼便离开家出去寻找,寻找一颗会开花的树,也寻找可以真正欣赏那颗心的人。一路上,安东尼遇见了很多人,诗人,画家,商人,但安东尼不会在每个地方停留许久,它会告别遇见的人,然后重新出发,去寻找那颗会开花的树。
                安东尼走过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这也激发我要寻找机会出去走走,不管是到哪里,只要能一个人,一路走,一路思考,一路遇到不同的人,听她们的故事,也在那些故事中,找寻自己的影子。
            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这本高中学习历史时就早已听闻无数次的书籍,到大学更是受到大家的推荐,好评极高,被大家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在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时的著作。
            从“一般的法”,”直接源于政体性质的法律”,“三种政体的原则”以及“教育的法律应该与政体的原则相适应”等诸多方面来阐述“法”,又从“法律与防御力量的关系”,“法律与进攻力量的关系”,“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与政体的关系”等方面来描述如何实现“法”,体现了同时期的思想潮流,也就是理性之风。直到今天,法律仍然是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东西。
                 当然,《论法的精神》这本书,我能体会到的,只是一小粒尘埃,它的精神远比我所认识到的那本书大,或许,等我们再成熟些,历练再多些,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后来,我们都哭了》读后感
            作为我曾经最喜欢的一位作者,还是想要写一写。第一次那么喜欢一个作者,当看到她的新书出来时,我和另一个也同样喜欢夏七夕的朋友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她的书,附带着她的签名和明信片,心中很是高兴。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孩儿,我想,或许是在读书时候就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能够写出那么悲伤却又丝毫不做作的文字,即使悲伤难过也是那么的自然,让我常常也情不自禁的与她同悲同欢。
                 夏七夕文笔很好,但作品却很少,因为每个故事背后,会牵扯出作者无限的回忆和感伤,有时候很心疼这个人,或者是心疼故事中的主角,怎么会那么多意外和坎坷呢?怎么就是不愿意说出来呢?怎么那么倔强和固执呢?但我们并不是她们,我们不懂她们的感受,无法设身处地的去想,所以,就只能是很遗憾的看着她们的故事。
                     或许,每个人在路上,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过客,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没有人会一直待在我们身旁,每个人有自己的道路要去走,虽然到现在我仍然无法释怀那些走失的人,但就这样吧,随它去吧!
          读《娜写年华》有感
           从小我就喜欢她,喜欢看她的节目,喜欢她的生活态度,喜欢她大笑的样子,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即使很多人都对她有些负面评价,但我仍然把她当成自己的太阳女神,每当不开心时,就看看她的微博或者节目,压抑的心情会好很多。
              她一直想要全方位的发展自己,所以当我看到她的《娜写年华》时,很是高兴。这大概可以称之为她的自传吧,写了从小到大的好些经历,很多生活都很苦,但从她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并无半分抱怨,更多的是感谢,想到她曾在微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不要去感谢那些伤害你的人,他们根本没做什么让你成长,让你成长的是你的反思和坚强。但那些或苦或甜的经历,的确给我们的成长带去了许多阳光和历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