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秋季15级读书心得专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20: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赖香 于 2016-1-5 16:05 编辑

                                                           读蔡崇达《皮囊》有感

《皮囊》这本书,是我在下载一个读书软件时被推荐的,于是便看了。愿意看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皮囊”这个名字。看过一部英剧,skin,即皮囊。剧终年轻的主人公们,疯狂而麻木,他们放任自己的皮囊,恣意任性。他们狂乱的青春被自己麻木狂舞的身躯演绎,却找不到灵魂所居之处。

而这本书中的“我”,一直看着身边的人,看着他们各自的活法,各自的挣扎。

书中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或许有着和普通老人一般普通浑浊的双眼,但她却是看透了很多,不然她不会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阿太一生,过得刚强而洒脱。即使手指砍断,也仿佛事不关己;女儿去世时,她只笑着,说“我舍得”,在她眼里,死亡是解脱——“ 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直至死亡,阿太也是没有任何拖沓任何不舍地去了,她说:没有了这副皮囊的拖累,我来去自如,多自在。如书中所讲,阿太的生活观便是如此: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但直至死亡,我们无法脱离自己的肉体,否则,我不知道生命该寄于何处。现实不是童话,容不下一抹灵魂。在我看来,现实里很拥挤,这里奔走来往着填充着各种欲望的皮囊,他们无暇顾及轻盈的含义。

而文中的厚朴,用满腔的热血给自己的理想打气,使自己足够轻盈,不被任何理想之外所拖累。他组建自己的乐队,他招募热血的队友,他为自己的理想而退学,他有了同学们的拥护,他有了令人称羡的爱情,一切似乎都那么美满。然而,当他试着穿上现实里正式的西装,而不是任何“离经叛道”、象征着他的梦想的衣服,站在剧院门口等待女朋友时,却被认为背叛了梦想,爱情离他远去了。在与真实的世界迎面撞上时,厚朴太过理想化,回不到现实了;而在他构建的理想国度里,却看不见未来。终于,象征着“hope”的厚朴被击倒了,最后在离他梦想国度千里之外的乡村学校抑郁而终。

很喜欢作者说给厚朴的话:“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小小努力。”
我想,既然不能轻盈,那就彻底的厚重。

像作者所说,“学着向欲望讲和”。跟这个世界迎面撞上、头破血流并不是我要的结果,学会与这世界和平相处,与自己的欲望讲和,一点点填充,一点点丰满。或许当自己这副皮囊渐渐饱满足够厚重时,生命才足够轻盈。像被紧紧拽住的气球,用的力气越大,才飞得越高越远。

“最离奇的梦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为了我现在的庸常,为了我离奇的梦想。





                                                          读《继承者》有感
正如书名,这本书讨论的主角便是“继承者”,其实指的是大学生。书中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研究大学生与文化的关系。

说实话,这种逻辑思维极强的调查类文章对于我这个理科残来说实在有点难懂,我只能按我的理解来发表我的感想。

首先,在内容上,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中选者的选择”一章提出的观点——社会出身对大学生影响很深。书中提到,“对一些人来讲,学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价换来的成功;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只是一种继承。”公平是可贵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而出身则是我们不能否认和改变的先天不公平。我们同为继承人,不同的是,我们所要所能继承的。比如文化,出身较低的人,往往能继承的有益的文化不如出身较高的人们。然而我们不能抱怨什么,因为即使抱怨这也改变不了既有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那就只有靠后天努力去竞争去争取。如书中所讲,通过很大的代价换得成功。

“出身低下的人被社会命运压垮的机会更多,也可以说他们作为例外,又能在极端不利中找到克服的动力。”  出身或许可以说是上帝指定的,我们的命运却不能任由上帝主宰。 即使处于不利地位,即使被压垮的机会更多,但也如书中所说,我们的动力也可以更多。

想起了电影《风云哈佛路》中的女主角的一段话:
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
都好像都披著一层膜,无法穿透。
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麼这麼不一样?
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麼不一样?
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
是啊,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级对自己的命运过于觉悟,对于实现命运的途径有过于不觉悟,从而促进了自己命运的实现。”这段话让我警醒,因为在看到这句话时,我突然发觉,我正是这样的人。我总是想,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该这样过,害怕改变,安于现状。我不知道我这样的不觉悟最终促成会使自己的命运怎样的实现,但应该不是好的。太早给自己下了定义,太早所谓的“觉悟”,或许只是麻木而已。

另外,从我们新闻专业的角度看这本书,我很是钦佩作者。这本书做了大量严谨的数据调查,并基于调查进行了严谨的分析研究。在我看来,书中文字或许刻板,却是严肃认真,客观得令人信服。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有感

作为一名文科生,作为一名“理科残”的文科生,读科普书,向来都是枯燥无趣的,比作嚼蜡一点都不夸张。而这本书,似乎就是来扭转我的观点的。
一开始,只是被书的名字所吸引,看到简介,原来是科普书。于是望而却步,看看书评,都是无一例外的称赞,其中也有一些说自己是文科生的。我想,既然评价挺好,那么就算是蜡,也不会至于太难吃,姑且尝尝吧。
“19世纪末的物理学天空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在它的辉映下,是那样庄严雄伟,溢彩流光,令人不禁想起神话中宙斯和众神在奥林匹斯山上那亘古不变的宫殿。谁又会想到,这震撼人心的壮丽,却是斜阳投射在庞大帝国土地上最后的余辉。……”这便是第一章的序言,仅仅是序言,此刻就已经吸引了我。不同于其他科普书严肃冷硬的话语(至少在我这个理科残看来是如此),如此生动优美的语言,居然是在描写我一直敬而远之的物理科学!这让我突然有了兴趣,接下来在我看来十分神秘庞大物理帝国作者又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给我呢?带着我的好奇,我继续往下读。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才知道,原来以太不只是我所知道的“以太网”,作为一种网络协议的名称,这个抽象的名词,原来 最初是作为光波媒介的假设而提出的。
才知道,原来历史上对于光的研究是那么持久执着,两种对于光的学说微粒说和波动说的战争如此曲折如此绵长。
才知道,原来除了牛顿还有胡克, 牛顿与胡克原来还是一对欢喜冤家,而胡克不仅仅只有胡克定律(弹性定律)。 “ 在牛顿的《原理》出版之后,胡克要求承认他对这个定律的优先发现,但牛顿最后的回答却是把所有涉及胡克的引用都从《原理》里面给删掉了。 ”原来,牛顿也并不是如教科书中那么十全十美。
才知道,物理学中著名比喻中的“两朵小乌云”原来分别指的是经典物理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难题。以及这两朵小乌云的意义: 第一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第二朵乌云,最终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
才知道,原来很多伟大的发现来自于意外。如迈克尔逊-莫雷的失败实验,最终使得“光以太”的概念寿终正寝,使得相对论的诞生成为了可能;瑞利对气体称重的实验却意外发现了氩气(Ar),并最终导致了整个惰性气体族的发现,成为了元素周期表存在的一个主要证据。如作者所言:“ 这些意外,为科学史添加了一份绚丽的传奇色彩,也使人们对神秘的自然更加兴致勃勃。那也是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之一啊。 ”
才知道,伟大的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的追求是那样伟大那样执着,才知道,科学比我想象中伟大得多,才知道自己的视野如此狭窄。

虽然我看过的科普读物并不多,但毫无疑问,这本书是其中最好的一本。作者能把枯燥的量子理论描写的如此生动,如此通俗易懂,如此文采斐然,真是不得不叫人折服。 此本书绝不仅仅是科普书,更不只是局限于物理专业的读者,它涉及了科普、哲学、文学、传奇、探险故事、名人传记等多方面内容,不同爱好的读者都可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作为一个文科生的我,首先就被其优美而幽默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比喻所吸引,如“你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开始怀疑该教师是不是和校长有什么裙带关系”、“ 起义者的烽火很快就燃遍了光学的所有领域,把微粒从统治的地位赶了下来 ”,就这样我被领入了神秘的物理王国;后来,进入其中,才发现那是个如此广博而美妙的世界。

作者说:“ 我们的快艇就要出发,当你感到恐惧或者震惊时,请务必抓紧舷边。 ”我想,在科学的世界里,波涛一直不曾停止翻涌,我们应该搭上快艇,我们应该去看到,我们应该去认识科学,了解科学。




                                               读《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有感

看这本书,完全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这些现代人,我们的灵魂,去哪里寻求?我希望能找到答案,所以,借来了这本书。

在“梦的分析之实际应用”这一章中,其中有些语句令我印象深刻。
“ 无意识本身并不危险,其危险性乃源自于那种离群索居或怯懦的意识的抵制。 ”
在我的理解中,我们的很多意识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有时在我们的头脑中,会不可抑制地产生一些意识,或许这些意识是违背我们的本愿的,这些意识是违背一些常理的,是邪恶的,是恶毒的,所以,有些人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一味的抵制,然而,这样更加危险。我们把我们脑海中看似危险的意识都丢在一旁,扔进一个封闭的皮囊中,不去理会,然而这意识就在黑暗中慢慢滋长,越来越大,直至再也撑不下,爆发,崩溃。就像很多罪犯,一开始就在心中产生了罪恶的意识,然而不加理会,任其成长,最终结下恶果。我想,就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认识这种合理性,认识我们自己。
所以作者才会告诉我们:“如果我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也有阴暗的一面;只要我知道自己的阴影,那么我便算是和任何常人一样。”认识你自己,这是尤为重要的。

作者对于梦,有些独到的见解。

“梦是对现有意识的补偿。”
我想,“梦想”这个词,是和“梦”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就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很多现实中不能达到的,在梦中,就能圆满。梦,总是充满无限的可能。在梦中,我们可以去到不能去到的高空,可以享受不能吃到的美味,可以欣赏从未见过的美景,甚至拥抱从不敢靠近的心中爱人。这样的梦,就是对我们心中的希冀以另一种方式实现,对我们现有意识的一种补偿。

“ 每个梦都是提供资料的来源,而且也是种自动调节的方法,同时于塑造个人人格时具有极大重要性。 ”
就像书中举的实例。一个对自己父亲非常尊敬崇拜的儿子,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情景却是他对醉驾后将车子撞上墙的父亲呵斥不止。而实际上,他的父亲生活中是个令人尊敬的绅士,绝不会做出醉驾这种事来。作者分析的结果,便是儿子在生活中一直以父亲为中心,一直以父亲为榜样,因此很多他自己心理产生的自然行为被他这种固定意识所限制,于是,他的内心开始“反抗”,他的梦就是这种“反抗”的体现。儿子听了作者的分析,豁然开朗,他终于意识到要独立于父亲,过自己的生活。

不知道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灵魂究竟哪里去寻找,不过,看这本书,让我明白的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灵魂是什么样子,认识自己最重要。







                                   读《我们错了》有感

我想,“我们错了”几个简单的字说出来写下来并不困难,但可贵的是,这几个字背后真诚的浓度,真正敢于反省和改正的勇气。《我们错了》这本书正如书名,它是本承认错误的书,同时,它也是反省自我的书。

全书收录了各类虚假、失实报道及其他差错90多个案例,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惩前毖后。虽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办报出现差错总是难免的,但关键是我们对待差错的态度。去书中所言:“我们容易为正面的辉煌而自得,而常常对既往的过失讳莫如深。因为难能,所以可贵。”书中的“错”,有工作失误的“错”,有人为炒作的“错”。由于是影响广泛的大众传媒,所有这些“错”,都在一定程度和相当范围产生过不良影响,有的还会对被报道对象产生伤害。

比如书中的“‘听说死了人’根本没证据”这个案例。2005年10月28日,《南国早报》第10版刊发了《挖出赌博“金三角”内幕》一文。主要内容是南宁市某区的一个城中村,每天赌博现象严重,被称为南宁市的赌博“金三角”,其中还涉及了命案。然而文中两个关于“死人”的情节受到了警方的质疑。因为情节涉及命案,公安部门非常重视,然而当其要求记者提供命案的证据或线索便于破案时,记者却坦白只是“听说”,没有证据。
记者既没有亲眼所见,又没有采访到死者亲属和警方,就贸然发表报道,这无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让人觉得报纸没有公信力。“道听途说损害的不仅是记者的声誉,更损害了报纸的公信力。记者写文章,要实实在在,有根有据,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一条基本准则。”这对于学习新闻专业的我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经验和教训。
书中“‘租金有猫腻’数字出问题”的案例中,记者没有证据证实数字真实性只是听了村民的一面之词,就用肯定的语气拟了标题,结果才发现数字有误。这也给了我们的教训:一定要有严谨的态度。同时,也要注意平衡。如书中给出的教训,“采写涉及双方争议的报道,一定要注意平衡,让双方能充分表达意见。”

古训云,正人先正己。《我们错了》不仅是给出报业人员的警示和经验教训,也是给我们无数人的一个反思的榜样。不仅是在新闻写作和报道方面,承认“我们错了”,这样的觉悟应当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认错,不是要困于错误中的内疚,而是要基于错误再前进。









                                                                         读《我是猫》有感

这本书,对于“猫奴”的我来说,是十分有吸引力的。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写的,这对于喜欢日本文化的我来说,吸引力又加强了一层。
印象中,日本人对猫是一种景仰的态度,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动漫中,都可寻见猫的踪迹。还有传说中的猫岛——田代岛,供奉猫神,作为一个“猫奴”,还真想走一遭。

养过猫的人大概都有过一种被自家猫鄙视的感受。曾听过一种说法:狗向你伸出爪子是表示友好,而猫伸出爪子就是在说“快来扶着哀家”。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了。而这本书中自称“咱家”这只至死都没名没姓的猫将那种“愚蠢的人类”的思想更加发扬光大。
与其说是“咱家”眼中这些愚蠢的人类,倒不如说是夏目漱石自身的嘲讽精神,借着“咱家”的口吻说了出来。“咱家”对于苦沙弥这个主人是各种看不惯的,无时无刻不讥讽几句。我其实挺喜欢这一点的,人活着是得需要点自嘲精神。对于“咱家”来说,主人是个迂腐陈旧、平庸虚伪的知识分子。从第一篇就已经不客气地将主人批评了一番:明明是个教师,装得刻苦读书的样儿,却在看书的时候打盹儿,还在书面上流口水。咱家若是生为人,这教师的工作也是干得来的,如此昏睡就好了。
之后还有很多处,这只“老练沉稳”的猫儿对主人的一些陋习十分看不惯。不仅如此,“咱家”还认为主人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些“愚蠢的人类”。像迷亭之辈,永远在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地捉弄别人,并以此为乐,即使谎言被拆穿,却仍是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去想着只要胡扯一通就可以蒙混过关。看着主人这个一本正经的迂腐书生被迷亭耍得团团转,倒不失为一乐。
磨玻璃球的寒月也很有意思,和主人一样的一本正经,却少一些主人的尖锐态度。记得有处是迷亭又在瞎扯上吊的事儿,寒月却认认真真地讲述了自己的跳河经历,主人不甘落后,竟也胡说八道起自己的一段生病怪事。对于主人的任性和狭隘,“咱家”大发感慨:“尽管他们像没用的丝瓜随风摇曳,却又装作超然物外的样子。其实,他们既有俗念,也有贪欲。即使在日常谈笑中,也隐约可见其争胜之意、夺魁之心。进而言之,他们自己与其平时所痛骂的俗骨凡胎,原是一丘之貉。这在猫眼里,真是可悲极了。”真是一语道破人性中的不堪之处。
以及之后出场的随大流的东风君,势利拜金的鼻子夫人,自以为是的铃木等,等,像是演情景喜剧一般,实在可笑。

文中的人物性格真是刻画得十分生动到位。就像最后一篇中,主人孩子气地问到柿子甜不甜这种幼稚的问题,然后又性急地提醒寒月“重复了”“说过这一段了”等等的打岔,之后迷亭与东风也开始不耐烦……这样的细节,似乎是一本正经的主人、认真讲故事的寒月、性子急躁的迷亭跃然纸上。

书中在主人与好友的对话中以及猫的心里活动中引用了很多俳句、中国古诗词、宗教语言、国外著作,语言风趣幽默,即使故事冗长,也不会让人读起来觉得枯燥无味。而最后无所不知的猫大爷的猫生结局如此突然,真是让人觉得不过瘾。

以猫的视角道出当事时的日本社会现象,来嘲讽人性讥笑社会,倒是挺符合猫一贯“高冷”的性格。其实说不好,在猫的眼中,还真是这番模样:你们这群愚蠢的人类。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

即使你不再记得我,你的影子依然在记得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即使他是个孩子,连那些平时看起来高高在上的“不良少年”,也有他们自己深藏内心的故事。如果你能探析对方的心底,请你原谅他,原谅他的调皮,愤怒,粗鲁,因为他们缺乏关爱其实他们更希望得到拥抱,渴求得到赞美。正如美国诗人金斯堡垒所说——我们不是污脏的外表,我们的心中一直盛开着一朵圣洁的向日葵。

你喜欢一个有着大提琴般笑声的女孩子吗?她恬静、优雅地漫步海滩,内心充满了故事,一间旧楼,一块石子,一个风筝,对她来说都有无数要和它们倾诉的话。她会用眼睛说话,会用风筝和你交谈,“一个会用风筝向你写出‘我爱你’啊,真让人永远忘不了她。”最后,“我”只能远远看着不知道姓氏的克蕾儿。
所以如果你今生有幸,能够得到她草莓般的亲吻,请信守对她的承诺,因为她还有太多的故事和情话要用眼睛和手指来对你喃喃述说。

你是我的朋友吗?——我是你的朋友,我当然是你的朋友,永远都是。
即使“我”已经预知了好友吕克的未来,“我”还是想要帮他实现儿时的愿望,“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可“我”还是不自觉地,想要带好友逃离命运的漩涡——从面包店的厨房,再到医院的手术室。大概因为“我”不小心偷了他的影子,倾听了他的秘密。
我当然是你最好的朋友,我知道你所有的快乐和忧伤,我知道你在烦恼什么,所以我努力帮你寻回童年的记忆,哪怕这其中的甜蜜远远少于苦涩哀愁。

“我只是你生活中的一个影子,你却在我的生命里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我只是一个单纯的过客,为何要让我闯入你的生活?”或许,当苏菲看到“我”对着一只风筝出神时,就明白了,自己对“我”而言,只是一个过客。
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把最好的给她,那请你不要去打扰她。

那个门卫叔叔为何对他写的信如此在意?仅仅是因为上面写满了对妈妈的爱吗?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啊!二十年后,“我”终于,也才懂得这种迟来的情感,那是在妈妈的葬礼之后。还记得妈妈为“我”准备早餐,开车送我去杂货店跟店主道歉,坐火车来看望正在学医的“我”并请“我”吃饭,寄给“我”她亲手织的围巾……那些毫不间断的信,就是她爱的证明,即便她其实身体早已有恙。她也是最理解“我”的人,在“我”小的时候对着影子喋喋不休时,只有她相信“我”一个好人,在“我”上学的时候,学校所有的同学都喜欢她,可“我”却后知后觉。


突然很想打一大通电话,给童年的玩伴,少年的初恋,壮年的伴侣,桃李满园的老师,在外奔波的父母……我们过得浑浑噩噩,而时间又走得太快,如果在你心中还有对他们的话爱,请现在就让他们知道。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因为一本书对一个国家感兴趣,因为一个故事悲悯一个民族。在那样一个有着不同信仰,有着明确阶层和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人性的善良、宽厚、勇敢、怯懦、背叛、内疚、丑陋和罪恶被淋漓尽致地展现。

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阿米尔和哈桑,就已经被刻上了不同的标签——主人与仆人。主仆,这之间的友谊虽美好但终因这标签的不同而出现了逃避和背叛。

阿米尔的怯懦,是否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逃避,似乎总是比勇敢面对要简单许多。但逃避的背后,却难以摆脱那愧疚的噩梦。如毒舌般,盘踞在你心底,点点啃噬你的心,痛苦不堪,纠缠一生。 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但是没有赎罪的阿米尔必然是痛苦的。
阿米尔什么时候的样子最帅气?不是他结婚时西装革履貌似幸福的时候,也不是他功成名就成为名作家的时候,他最帅气的样子,是被阿塞夫打得鼻青脸肿不成人样的时候。这时候的阿米尔,终于战胜了自己灵魂的懦弱,也终于摆脱了世俗中所有束缚。虽然他被打倒在地,但灵魂依然高昂着头颅,蔑视一切丑恶。而当初那个躲在墙后,看着哈桑受害却懦弱无能的黑影,终于慢慢消散。
多幸运,他走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即使它那么那么难,但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最令我感动的是哈桑。他是如此忠诚和善良,这种人,也总是活的坚定,他们相信真主安拉会保佑他们,他们相信人间有真情。在经受各种打击和噩梦后,依然能那么温厚地爱人和热爱生活。他在追风筝时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多年以后,这句话总是萦绕在阿米尔耳边,这句话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哈桑还对自己的儿子说过,即使是坏人也不应该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并不懂得去判断好坏,多么温柔的人啊。

同样让我感动的还有拉辛汗。他是阿米尔第一个成为朋友的成年人,他了解阿米尔,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给他鼓励,即使他知道了阿米尔犯下的错。他在召唤阿米尔回国面对自己的过去时这样说道: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仅此一句,就可看出他人格的高大和可贵。

译者在后记中这样说: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中,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于阿米尔来说,它隐喻了他人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追到了它,他才能成为完整的,才能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故事最后,阿米尔放开脚步奔向那个飘然降落的风筝,他决然的追逐然后感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风筝,每个人都可以是追风筝的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