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秋季15级读书心得专辑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6-1-12 08:54:19 | 只看该作者
一《人性的优点》
      戴尔卡耐基在书中说只要知道你在心里想些什么,就可以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都是由他的思想造成的。这句话强调了思想对人的性格特征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思想的强大。回顾历史,苏格拉底曾说,会思想的人是世界的尺度。就像老舍的《 骆驼祥子》一书中所描述的祥子一样,从最初的充满希望到最后的麻木不仁。再如鲁迅笔下的闰土从一个鲜活的青年最后变成了信奉佛神的的中年人,变得呆板麻木。
       这本书强调快乐的重要性,快乐来源于豁达开朗的思想。一个小肚鸡肠的人 很难从生活中体会到快乐。书里面介绍了很多获得快乐的方式,与其说这是一本教人怎样获得快乐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教人怎样调整心理的书。
      书里面有一个章节讲的就是要学会接受最坏的结果。我认为世界上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失去生命,只要还有生命就还有机会听到人的声音。人要学会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只有习惯了最坏的状况,才能够活的有希望。
二读《骆驼祥子》有感
      老舍是满族人,是北京人。他一生写过很多书,可以说他大多数作品都与反压迫有关,它象征着革命。1966年老舍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78年6月3日,有关单位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人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虎妞死后,小福子又表示和他一起过,可是当祥子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后去找小福子时,才知道小福子已进了“白房子” 并上吊死了。

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的。小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如果不是他们的迫害,祥子也不会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吗?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 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但是它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但我们可以在追求的过程中慢慢改变。毕竟明天会怎样?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今天。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过惯了和平安逸的生活,不能够体会生活在19世纪的那一群人被压迫的心情。老舍是那个时代的革命的思想宣传的代表者,他唤醒了人们麻木的心灵,对唤醒中华人民的沉睡的心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读《大卫科波菲尔》感想
三《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巨著,这本书描写了主角大卫科波菲尔从出生到成年的悲惨生活,好在最后主人公活的比较幸福,以比较愉快的结局收尾。这本书反映了资产阶级社会下的等级分化,穷人和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受着压迫。这本书其实就是狄更斯的自传。狄更斯出身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有在狱中居住。父亲出狱后,伙更斯曾一度进惠灵顿学校学习,不久又因家贫而永久辍学,十五岁时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他学会速记,被伦敦民事律师议会聘为审案记录员。一八三一至一八三二年间,狄更斯先后担任《议会镜报》和《真阳报》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些经历有助于他日后走上写作的道路。他一生所受学校教育不足四年,他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勤奋以及艰苦生活的磨练。一八三六年,狄更斯终于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而名满天下,当时他年仅二十四岁。
这本书还宣扬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例如史蒂尔福斯,他和大卫科波菲尔是从小较好的朋友。在雅茅斯史蒂尔福斯拐跑了艾米娅,但最终史蒂尔福斯竟然死在了海难中,正是因果循环。
说到底,这本书就是讲
善良的大卫科波菲尔 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现实意义:在人物的塑造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
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
四读《皮囊》有感
      《皮囊》的作者是蔡崇达,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蔡崇达这个人。
      1982年生人,闽南人。
大隐隐于市的新生代媒体人,人称“天才达达”,韩寒口中的“写作大师”。
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
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 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
蔡崇达1982年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作家。蔡崇达,国内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令我惊讶的是,2013年,他创办男装品牌“单农”,成为国内最具艺术质感男装品牌。他不光对写作造诣颇深,而且对服装设计还很精通,不可不谓是一名才子。
打开《皮囊》,读到蔡崇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挚,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人难免的喜,悲,,所以很真。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保持冷漠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
这本书里曾说,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者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从内部把人照亮。荒野中有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皮囊或许不同,有的人的皮囊比较光鲜,有的人的皮囊比较暗淡。但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皮囊里包着的那颗心是否鲜活。我们或许太注重自己的皮囊而放弃了对内心的培养,内心正常健康才会即使皮囊破旧也会迸发出光彩的光辉。
五读《汶川记忆有感》
      距离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了7年之久,这一段惨痛的记忆令人不忍回忆。记得当时的我还在读小学,地震来了我么们那儿因为距离震源比较远,所以只能轻微的感觉到震动,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惨痛的记忆。这本书是由石家庄日报和绵阳日报联合出版的一本关于汶川地震的回忆录。
      家庄日报社与绵阳日报社的18名记者。用时40余天,走遍了各个重灾区,用文字、图片和视频两种方式,记录下了100位普通人在地震中的经历。他们的讲述。全景式再现了汶川地震袭来时的狰狞。还有地震中普通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
       本书一共包括了6个篇章,其中有震撼篇,童真篇,悲怆篇,逃生篇,生命篇,亲情篇。这本书记录了亲情,师生情,人和狗之间的信任,充满了希望,让我们目睹了灾后人民的坚韧。
       这是一本正能量的书,作者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她的笔触更多的指向灾区的孩子与老师,特别是孩子们。那些孩子们在灾难降临的瞬间,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敢与真诚,在救灾的过程中,他们迅速的成熟,成为灾区重建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作者也敏锐的感觉到,这些都不是常态,如果有一天一切归于沉寂,这些直面过灾难的孩子们,他们如何适应灾难带给他们的生活的变化。也许,他们还要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独自咀嚼曾经的恐惧与伤痛。胡总书记昨天强调,要加快灾区建设的步伐,把原定三年的重建任务力争在两年内完成,这点虽然有些困难,但还是容易做到,但精神家园的恢复,心灵阳台的重建,却不是两年时间可以完成的。这方面,我们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汶川记忆》的作者正着力于此。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人的力量的强大,让我们认识到人的心灵的强大。每当我面对危险时或许我会想到这本书,它教会了我不放弃。
六读《21天搞定电影剧本》有感
      相信观看了那么多的电影之后每个人心中都曾幻想过做一个导演,把自己觉得电影中不合自己世界观的剧情都改成自己所幻想的那样。抱着这种心理的我就在教研室翻阅了这本书。说实话,看到这个书名我是怀着质疑态度的,想想都知道,没有一个人会在什么基础都没有的情况下,用21天写出一个电影剧本来。
      说实话,再读了这本书后,我是什么也不懂的。在经过百度了解之后,我给出了下面这些讯息。
      这部书是由一个美国作家写的,名字叫做维基金。《21天搞定电影剧本》是一本用最简要、最实用的文字写成的编剧技巧书,一本从准备编剧到完成剧本的行动指南。《21天搞定电影剧本》不涉及高深的理论,但充满实战的技巧,作者从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将编剧有可能遇到的障碍一一罗列、剖析、化解。《21天搞定电影剧本》提出在21天里搞定剧本的概念,不限于实际操作的步骤,更旨在通过这一概念鼓励编剧同自己的内心交流,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达到自我认识的深化。作者还在书中列举了许多颇为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分配和安排写作时间,如何提炼电影的主题,甚至如何改善写作环境等等。作者尤其针对编剧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并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说白了这部书不涉及什么高深的专业知识,全都是一些普通的平常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用它给出的方法就可以完成一些小小的电影剧本。这本书主要是教人们如何发掘自己的灵感,和自己的心灵沟通,面对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能教会自己如何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老师。我从这本书上没学到什么电影剧本的技巧,反而学到了一些心灵调节的办法。
       这部书所谓的电影剧本写作技巧就是跟随自己的心中的想法去做,叫我们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在电影娱乐发达的现代社会,电影产业已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主要方式。如果真的需要写一部电影剧本,这部书能够提供宏观写作方向。
七《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哈罗德·D·拉斯韦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作为学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读一下。本书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相信学新闻专业的学生都知道,宣传工作对一场战争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在一战期间很多国家就十分注重对外宣传工作的作用,例如德国希特勒就到处演讲,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自从1914年的战争以来,有大量的迹象表明人们对国际宣传怀有浓厚的兴趣。
        拉斯维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信息所使用的符号上,包括交战双方所使用的报纸、宣传手册、传单、书籍、海报、电影、图片等等。他对战时宣传的研究既关注宣传过程,也致力于探索一个对内容分析有用的分类体系,即如何激起人们对敌人的仇恨,如何维系与盟国以及中立国的友谊,如何瓦解敌方斗志。拉斯维尔认为宣传的目的和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这四个方面。
  通过此书,我们可以看出宣传工作能给人们带来灾难或者幸福。例如普利策,人们称它有两张脸,是因为他既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于此同时也给新闻事业带来黄色风暴。像赫斯特更是一个十足的恶魔,他将新闻事业作为发动战争的工具,而自己却在一旁数着钞票。
  这篇文章教会了我运用宣传的技巧,我获益匪浅,是一本不错的书。
                                                                             读《论农业》有感                                                                                          八《论农业》是一本讲农业的书,这本书成书于公元前37年,是一个名字叫做瓦罗的人在80 岁时为其妻凤达尼娅写的。全书共分3 卷,第一卷讲农业本身,包括农业的目的、范围和分科,并对农业结构、土地质量、生产工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对葡萄、胡桃、无花果、橄榄等干鲜果品的栽培管理,谷物、豆类等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多种农作物的贮藏及加工出售等作了详尽描述;第二卷论述牛、羊、猪、马等牲畜的起源、饲养管理、使用方法,以及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牲畜的形态及效力的年龄;第三卷论述家禽及各种小动物的饲养,如对画眉、孔雀、母鸡、兔、鱼、蜜蜂等,以及对各类鸟舍的结构到鸟的饮食习惯、繁殖等都作了概述。
之所以要选这本书来读是因为我想了解西方古罗马地区的悠久种植历史,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大多数都和中国的不同,有很多古代中国所没有的农作物,例如对葡萄、胡桃、无花果、橄榄等干鲜果品的栽培管理,这位是中国古代所没有的农作物。都说治本于农,务滋稼穑。要想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就应该从最基本的农业开始。
中国一直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忽略了许多国外先进的种植技术。例如本书对牛、羊、猪、马等牲畜的起源、饲养管理、使用方法,以及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牲畜的形态及效力的年龄都做了详细的研究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古罗马能够强大起来,这和它本身发达的农业是分不开的。
相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科普类数目,这本书显得那么活泼生动。该书采用对话体裁,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人入胜。有趣的是,参加对话的人物的名字,均与各卷的主题相关。如在谈论大田作物种植的第一卷中出现了阿格利乌姆和阿格拉西乌姆,这两个名字的字根都是拉丁文的“田地”一词。在论述畜牧业的第二卷中的人物斯克罗法,又与拉丁文的“猪”字同音。另一个人物瓦克西乌斯源于拉丁文的“母牛”一词。第三卷在论述宅旁经济时出现了阿庇乌姆一人。这正是拉丁语“蜜蜂”一词。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一些浅显易懂的农业知识,特别适合喜欢种植的人群学习阅读。不光如此,喜欢写科普类文章的人们也可以效仿上面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82#
发表于 2016-1-12 13:16:09 | 只看该作者
读《看见》有感
零零碎碎花了十多天看完《看见》,我心中百感交集。
《看见》是著名央视记者柴静根据她的职业生涯写的一本书,有些像自传。书中的她从青涩尖锐的小记者逐步成长为一个知性理智的知名记者。
在她的经历中,我感觉到了,再风光成功的人背后其实都和我们一样普通,都要为梦想为目标努力,上台市也会有些紧张,也会犯错。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世界规则的残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算陈虻把她召进了央视,就算她是新手,但是,做不好同样只能走人。就像书中说的:“扶不起就走人”。
同时,我也很佩服柴静的毅力和为工作的奉献精神,可以不顾自身安危进入非典患者的医院采访,只为获得第一手材料。在书中,柴静某些时候很感性,象“双城的创伤”那节为小孩擦眼泪的动作,和遇到某些事不自觉掉眼泪的行为。很多人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记者不能把自己感情加进新闻中,因为这会使新闻失去公正性。但是,我认为柴静的这些行为才是一个有些有肉的记者,在不掺合自身的立场时,适当的感情流露也还是可以的。
柴静让我明白了记者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宽容的看待新闻中的任何“人”。不是把别人问的哑口无言才是采访的最高境界,也不是只顾探索真相而置人性不顾,更不是所有事情都有明显的对错之分,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以当事人的身份去感知这个世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真相。
在采访所谓的坏人时,不能带着别人对受采访人的印象而将人问的尴尬至极,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要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站在别人的立场。
冷酷不是记者的代名词,是理性。
书中,柴静还着重刻画了她的几个好友,在好友面前,我看到了她的童真,率性,我也深深地羡慕她们之间的感情。
除此之外,柴静自己说她小时候是个孤僻不爱讲话的孩子,可是,她却在记者这条路走了这么远,我深受触动。从小内向的我,是否也能像她一样蜕变?


另一个国度——技术帝国
说实话,我是被这本书的厚度吸引的。在一大堆厚厚的像砖头一样的书中,这本短小精悍的书尤其显眼。
可是当我读它的时候,我就迷茫了,什么工艺学,基因学,技术文化,技术中的人性,之前的我听都没听过,关键是,这似乎是理科的东西。
果然,后来我更是读得痛苦,每每看到这书皮时我都升起一种名为悔不当初的情绪来。但是,自己借的书,哭着也要看完。我认真看了看,这本书有两种字体,严格来说,它就是是一本采访录。里面的记者舍普采访了很多名人。这些名人都是技术界的泰斗。
渐渐地,我发现我突然没那么排斥这本书了,随着舍普与富朗索瓦西戈的对话,我窥探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那个世界叫工艺。在那里,保存着人类最原始的钻木取火,最与自然亲近的休耕轮牧,最具智慧的各种犁具和最艺术的打击乐器。但是,同时,那个过渡也是朦胧而抽象的,就像盘古开天之前一般,混沌而神秘莫测,就连住在那个国度的西戈也表示,他看到的也不过是冰山一角。
这本书还有更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基因。当舍普问道,探索基因功能是不是像在原始森林探险时,我在心中暗暗发笑:哪有那么夸张,不过是基因而已,怎么会有原始森林那么广阔,那么丰富呢。可是下一秒,我就羞愧了。维森巴赫不仅赞成舍普的比喻,还表示基因比人们想象中更加庞大。
光是基因的遗传病就够人研究一辈子。就像他说的基因病肾多发性囊肿,早在1989年就就划定了基因所在的一小块范围,然而找到它还需要再等上5年。我不由得重新认识了基因,原来基因才是真正的“生而平等”学说的拥护者,高级生物和低级生物他都一视同仁,而且基因组还是十足的懒汉,即使在哺乳动物身上,它们也不过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活跃量。同时,它还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利用得好,剑才会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在这本《技术帝国》,自行车再现了一遍它的发展史,也再次让我领悟到了人类的智慧和技术的艰辛。我还懂得了听和听见的差异。声音是有生命的,它可以脱离原来的发声体,进入一个黑匣子永远存在。
原来,日常生活中的好多东西都是技术的产物,不管我们知不知道,它就在那里,与科学成就不争不抢。“但如果有一天,它真的影响了你的生活,你也不必太过于吃惊”。


装得好,你就是正常人——《污名 受损身份管理札记》
这是一本“装”的艺术,蒙受污名的人可以通过装来掩饰内心的伤,通过装让自己看起来正常一点,正常人也会通过装进入蒙受污名者的世界,装得不介意污名者的污名。彼此都在装,于是,就构成了一个较为和谐的世界。
作者欧文•戈夫曼在此书中将污名定义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拥有者有一种“受损身份”。
拥有受损身份的人通常表现在外形,比如说没有鼻子,少了个耳朵,当然也有表现在内在的,像自卑的气质,唯唯诺诺的表情等。拥有这些特质的人通常会被正常人嘲笑。
我能体会到蒙受污名的人的感受。因为污名我也有,那是一种无形的自卑感,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压抑得我喘不过气。有一段时间,我就和污名里的人物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畏惧与排斥,害怕站在众人眼光聚焦处,害怕与人接触,害怕镁光灯,害怕各类聚会。只记得那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时光。
那时的我以为自己够低调,够中规中矩,那些莫名或嘲讽或仇恨的眼光就不会落在我身上。可以我错了,我越是忍气吞声,越是陪着笑脸,那些阳光下高贵的脸就越是不可一世,看我的目光也愈发轻蔑讽刺。
戈夫曼在此书中表示,你越是把污名露出来,人们就越是看到你那一点然后伤害你。可惜,那时的我不懂。
不过说到底,也怪我“装”的技术不成熟。书中那些久受污名者“装”的技术就明显比我高明。妓女可以装得毫不在意的在公共场所与人相处,相对的,那些人就会装作毫不知情的跟她们相谈甚欢。
戈夫曼在此书中具体描写了那些污名者的案例,用他们的事例表现出,污名者在这个社会生活的举步维艰,她们在这个由大部分正常人组成的世界中,既被要求坦然接受现在的状态,不要对生活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以免对正常人的生活造成不便,又被要求对生活不自暴自弃。
总之,都是装,但是,这就是社会。




《释梦》——梦的解析
很早之前,听别人描绘《梦的解析》如何如何的精彩神奇,我就对此书充满了向往和期许,就像鲁迅小时候渴求《山海经》一样,我渴求着《梦的解析》。
终于,厚着脸皮翻边教研室,我找到了它的亲兄弟《释梦》。
《释梦》和《梦的解析》是同一本书的两个翻译版本,此书由弗洛伊德所著。书中讲诉了人们做的梦和现实有什么联系,梦反映了什么心理问题,这本书意在解读潜意识在梦中的表现,极其梦与精神世界的关系。
这本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1900年以前的关于梦的文献,像叔本华对梦的研究,还有西蒙对梦的探讨,还有精神病学家克劳斯对梦的分析等。第一章注重将各个文献的作者观点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然后得出比较权威的结论,引出弗洛伊德自己对梦的看法。
之后文章进入正题,弗洛伊德用大量的事实和例子解读梦,他在书中阐释了梦与愿望达成的关系,他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假设:我们须假设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步骤(psychicinstance)或谓倾向(ten—dency)、系统(system)、心理力量(psychicalforces),第一个是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而第二个却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而形成了梦的‘改装,之后他再作了“一个合理的假设:‘凡能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必得经过第二个心理步骤所认可;而那些第一个心理步骤的材料,一旦无法通过第二关,则无从为意识所接受,而必须任由第二关加以各种变形到它满意的地步,才得以进入意识的境界。
当然,弗洛伊德更科学的解释了一些我们现实中对梦的误解。像我们平时如果梦见牙齿掉了,都会提心吊胆好几天,因为迷信的说法是梦见牙掉了就意味着有人过世。但是,弗洛伊德却说,那是因为牙齿在睡觉前受了些刺激,并不是因为什么不好的预兆。
他还系统的介绍了梦中的事物的来源。他解释道,梦中我们的随见所闻不可能没有根据,梦里的景象都是现实中展现过的,只是曾经我们没有留意或者时间过去太久,我们都忘了。因为梦里很可能再现小时候的东西。
还有,我最惊奇的是,弗洛伊德说,我们做的梦通常由白天忽略的小事引起。这又和我们平时的观念不同,通常我们觉得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才回进入自己的梦,像我晚上不敢看补恐怖片,就因为怕它给我深刻印象,让我做噩梦。然而,弗洛伊德的观点令我深思,他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因为那年的至亲离世,当晚悲伤过度的我做的梦确是轻松无比。那么,这是不是说明,梦在帮助我们逃避沉重的现实?
合上《释梦》,我越发感到梦的神秘与奇特,毕竟,梦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也许,我应该珍惜夜晚那珍贵的梦,享受那虚拟又充满浪漫主义的世界。



一本良心教材——《怎样当记者》
进了新闻系,方知里面深似海。尤其是当我拿起笔写周刊时,那种力不从心,无从下笔时,这种感受尤为突出。
还好,这本《怎样当记者》的书让我不至于那么无知,那么懵懂。庹震在书中详细讲解了当一名记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本书第一章主要就讲了一个问题::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一个出色的记者,更要使自己处于这样的临战状态: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立即出发,奔赴现场或寻找知情者,就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写出新闻报道来。
这让我有很大的触动,全天候,意味着休息少,工作累。这与我儿时的梦想完全相悖,想我当年期许的工作要好玩轻松又高薪,可是现在我的这个专业最对口的工作确实如此累。看到这里,我不禁对未来充满了绝望感,甚至一度想转专业。
辛亏,我把此书坚持读了下去。越读我越觉得之前的思想幼稚,尤其是看到书中那些不辞辛苦的专访记者的表现,我感到了一丝丝惭愧。于是,我不得不透过此书重新打量这个行业,而越了解我就越欣赏它。
当好全天候记者,需要有“先天素质”和“后天修养”,这点我认为十分科学,一个人,不管是不是记者,都必须要有基本的素养和修养。书中还提到,采访记者应该留意什么,应该怎样采访。这个令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写周刊时要求采访人时的状况了,由于无知,所以我在采访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被采访别人时问一些很美价值的问题,最后采访的东西毫无实际意义,而此书就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它简明扼要的概述了采访要注意“访”,最好要花功夫写一片综合材料稿,做到有根据有目的的提问采访。
众所周知,记者要具备杂家气质,要知识渊博,涉猎广泛,然而,怎样养成杂家气质是一个难题,而本书专门有一章用来介绍培养记者的杂家气质——“十八般武艺从何而来”。书中说道,要培养杂家气质,首先要打好基础,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下好功夫,再是开始小特写,写那些凡人和物。读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刘老师让我们写新闻日志的用意。还有,当小特写写好了再写专业的人物通讯等,最后再是各个方面了解加学习。
由此可见,做任何事都是循序渐进,不可偷奸耍滑。当然,书中还讲了很多,比如新闻细节的处理,深入群众的调查等,但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问题——踏实干,没有干不成的。



《眨眼之间》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关于电影剪辑的著作,是由沃尔特•默奇所著。只是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不是将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讲技巧方面的道理。作者从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很多关于电影剪辑的技巧。
此书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一、迅速作出的判断可与绞尽脑汁慎重思考作出的决定相媲美。 二、什么时候听信知觉,什么时候提防。三、培养和控制我们瞬间决策和第一印象。
对这些问题,作者采用了化简为繁的分析方法,列举了一些事例,详细的介绍了关于电影剪辑的问题,像为什么要剪辑,作者解释道:“非连贯拍摄(剪接)可以令拍摄更加方便,而且,非连贯拍摄给了我们机会,为每一种感情或情节节点选择最佳机位、角度,这样剪辑到一起就能积累到更大冲击力。”
作者还介绍了剪辑时应注意的问题,像拍坏的片段应当剪掉。当然,相较于技术上的经验,作者更重电影本身的情感,书中有一句话冷我深受启发:“一部好电影人们最终记住的不是剪辑,不是摄影,也不是表演,甚至不是故事,而是情感,是他们的感受。”确实,我们看一部电影,很少去关注那部电影的技术处理问题,而是更多的关注电影本身所表达的人情味,当然,一部好的题材的电影加上完美的剪辑更是锦上添花,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镜头语言始终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书中还用大量篇幅讲数字剪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一部分相较于上部分就更加的专业,文中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向读者分析了数字剪辑的发展趋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剪辑已经不再是从前的一盘交卷,一把剪刀,一个放大镜和一点基本常识了,而是当今运用普片的avid或是苹果公司的final cut pro,再就是windows系统运行的lightworks.这三者在原理上来说差别不大,都是采集,存储,确定三个步骤。
作者讲这些也是意在强调数字的优势,毕竟数字剪辑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产物,懂一点数字剪辑对初学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这是一本经验之谈,它讲诉的道理值得每一个制作视频的人听,作者不是单纯的讲技术,也不是一味的谈感想,而是分享他的宝贵经验。



把握《营销的律动》
初见这本书,我以为其是一本学术性很强,专业用语很多的书,然而,翻开后,我才发现这本书很平易近人,卫军用生动的文字谈了深奥的营销问题。
书中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营销从这里开始将走向远方,这一节讲的是营销的发展变化以及趋势,第二部分是如烟的往事并不随风飘散,主要讲营销界那些成功的人和事,包括一些像比尔盖茨一般的名人,第三部分是广告曾经的辉煌渐渐衰落,这就是讲广告与营销的关系以及的兴衰,最后一部分则是讲通过整合抵达曾经的营销佳境,顾名思义,这一章就是讲怎样营销。每一部分又分成很多小问题,卫军再从这些案例入手,解释营销方面的问题。
书中谈到一个案例令我深思,那就是那些推销卫生巾的男学生,在强生公司里,那些刚刚毕业来从事营销的男生,首先开始的推销生涯就是推销卫生巾。当然,公司会事先准备好很多推销说辞,而怎样发挥就要看学生自己了。
通常那些学生就是讲说辞背的滚瓜烂熟,推销的时候说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然而,当顾客一句:“你用过吗?”他们就会立刻变得哑口无言。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喜剧,但是也反映了一个道理,营销并不是只靠死记硬背,而是要考应变能力,,做到随机应变。当然卫军也说过,对于这些男孩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实践经验,他还能让他们懂得,营销一定要靠实践。
有趣的是,卫军在书中提到营销方法时,采用的是“兵法体”,就像什么“哀兵必胜”“兵不厌诈”。这里的兵不厌诈就像孙子兵法的兵不厌诈,怪不得有人说过商场如战场。书中用哇哈哈与达能公司的商战为例子,详细的阐释了双方在营销上的斗法,在官司中,虽然哇哈哈和达能公司势均力敌,但是卫军缺指出,不管怎样,哇哈哈必胜。
对此,他表明,企业之间的斗争,本质上都是利益的斗争,达能想收购哇哈哈,但哇哈哈不肯,而达能公司仗着法律的幌子胡作非为,这完全超出了法律和营销道德的界限,因此,不管怎样,哇哈哈始终会赢。果不其然,经过国内外29场大大小小的官司,哇哈哈胜利了。
这里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说明营销中,我们必须要有营销道德。


《罗马盛衰原因论》——道德与法律
孟德斯鸠在本书中对罗马的盛衰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说到底,罗马的兴衰其实和人们的民风道德和法律有莫大的关系。
罗马人尊法守法,他们不是被迫接受法律,而是热爱法律,他们将法律看得与道德一般崇高,于是,在这样一个人人遵纪守法的条件下,罗马便日渐兴盛。
罗马有很多成文法,民众的素质也比较高。书中有提到,在罗马有一种尊严法(1oi de majesté),这种法律是针对着想危害罗马人民的人们的。提贝留司利用了这个法律,不过他不是用这个法律来对付原来规定的对象,而是用来对付他所憎恶的或不信任的一切人。受这个法律所管束的不单单是行动,而且有言语、表情、甚至思想,因为在两个朋友之间相互倾诉的由衷之言是只能被视为思想的。在宴会上面于是不再有自由,亲戚之间也不再相互信任,奴隶中间也不再存在着忠诚。君主的伪善和阴郁感染了所有的人。友谊被看成是一种危险的暗礁;讲真心话被认作冒失的行为,美德则只不过是可以在人们心中引起回忆往日幸福的一种矫揉造作的表现罢了。
因此,罗马人相当重视道德的培养,他们热爱国家,不断团结一心扩大疆域。罗马有很多贵族,孟德斯鸠这样描述过贵族与平民间的关系,服从一个国王的人们比起生活在世袭的贵族制度下的人们来,他们所受到的嫉妒的痛苦要少些。国王离开自己的臣民很远,以致他们几乎看不到他;他是这样有力地君临在他们之上,以致他们竟然不能想象在他们之间会产生什么不愉快的关系;但是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却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他们并不是这样高高地在其他公民的上面,因此公民们便总是能够做出不愉快的比较。但总体来讲,有法律的保护,罗马人生活还是比较和谐。
不过,罗马人不断扩大的疆域却为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孟德斯鸠在书中也表示,不断扩大的领土里住进了更多其他国家的人,而此时,适用于罗马人的法律就不再适宜他国人,而罗马人相应的受其他国家的潜移默化,开始变得不那么团结一心了,开始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等,而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罗马走向衰落。
因此,罗马的兴衰告诉我们,法律还是不能一层不变,应该顺应潮流,跟上时代,而道德更不必说,必须不断提高。

83#
发表于 2016-1-12 17:01:37 | 只看该作者
1         读≪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有感
   喜欢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在书的世界里遐想,在书的灵魂下奋发。书是良师,是益友,常读书,读好书,让我们获益匪浅。
   前不久看了≪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一书,便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触。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很多人无数次的跌倒却依然默默的努力着,虽然他们华丽的跌倒了,但是总胜过无谓的徘徊。努力了,奋斗了,才会更接近梦想,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有最大的敌人,那就是自己。只有了解自己,克制自己,将来才能成就自己,超越自己,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我们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从内心开始,把握好自己的内心,就像你无法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让自己变得积极,乐观,自信。生活中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应该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情。让心灵收获闲适,收获宁静。
   未来的人生不总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天空不可能永远都是情空万里、阳光明媚的,我们的人生也会有乌云密布,狂风暴雨的时候。面对风雨时,成功者是千方百计,失败者是千难万难,要想战胜困难,就不能找种种理由,书中说到,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让我们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奋斗中来。如果遇到困难就一退再退,退到最后是无路可退,那么你就是失败者!如果想办法克服,绞尽脑汁也要找到解决的办法。那么你就是成功者!
   这本书有很多值得深思的的地方,比如我们心中的方向,我们的胸怀,我们的目光,我们的习惯,通往成功之路往往就在在于这些主观的因素,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色彩,读完这本书后,我希望不止是自己,也希望大家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更加丰富多彩!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2《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一本好书,真的可以让人成长!很感谢这本书带个我的一切,让我知道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大学生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大学生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我想这本书里也正是表达这一点.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也是一种特殊的爱。 
  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加强精神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其实,爱,她没有界限!就是挫折,也是上帝的一种爱,这种爱使你变得无比坚强与勇敢。
  谢谢,这本书——《爱的教育》






  
3《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笔记
 
   我们都知道这是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围绕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展开的。这部着作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自己一生的经历加以概括和提炼,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形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作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不,说笔也不准确,因为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而是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不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所以,我就是我,在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


4《在细雨中呼喊》读书笔记
余华,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曾获多国文学奖,作品有《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
余华的作品很厚重,尤其是《活着》等,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展现出沉重的悲剧色彩,但同样的,这样的悲剧色彩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难以见诸。与之不同的是,《在细雨中呼喊》则没有那么晦涩难懂,余华把现代意识注入到小说里面,使里面的人物更贴近生活。
《在细雨中呼喊》讲述了主人公的孙光林和哥哥孙光平等家人之间在南门生活的回忆。小说分为四个章节,第一个章节主要回忆了一家人在孙光林童年时的时光,文章开篇戏剧性地道出了“我”的出生经历,字句里透出“我”出生的不幸,作者从“我”的角度,却写出了父亲对“我”极其痛恨,这种痛恨甚至到了深切的地步,让人深表同情。第二章主要叙述了“我”的中学生活,以及我在南门时的向往的伙伴苏宇苏杭兄弟,道出了年轻人在青春期萌动的性冲动。第三章追述了孙家的历史,表达了孙光林对父亲的鄙视,对祖父祖母的尊敬。第四章回忆了孙光林在养父养母家的生活,同时还有孙光林儿时的伙伴国庆等。
孙光林生活在一个凄苦的家庭里,准确的来讲,是他的家庭完全忽视了他。父亲把他的出生当做深切的痛恨,一直对他抱有偏见,而哥哥孙光平却一直得到父亲的认可,他的父亲甚至把他送给养父王立强。可是这并不是他悲惨命运的结束,更为悲伤的是,他在养父养母家的生活却被王立强的自杀而终结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他的离开,和本来幸福家庭的破碎。他又再次回到南门,那个他受到偏见但又热爱的家,在那里,才有他的归属。
青春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书本里的几个年轻的代表人物,孙光林,孙光平,还有苏氏两兄弟,还有他的祖父和父亲年轻的时候。孙家三兄弟对冯玉青的爱恋,孙光林和苏杭的病态观念,以及“我”对几个女性的爱恋转变,余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人的青春萌动。
《在细雨中呼喊》的结局也是十分悲惨的,它展现了几个家庭的败落:孙家的自相残杀和功利自残,苏家的人性淡漠,还有王立强和李秀英,这个病恹恹的家庭破散,还有国庆的家。在这里,国庆却似乎是这部小说里唯一的积极者,他懂事,勇敢,面对父亲另娶,他写信给他的姑姑舅舅们,帮他夺得了一些好处。面对这样的凄惨背景,国庆的勇敢着实令人敬佩。
读完《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我更理解了人生的意义——不管人生凄苦,挫折满道,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去面对,国庆是,孙光林是,我们也会是。


5读《天蓝色的彼岸》有感
小说由艾利克斯・希尔所著,讲诉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在天堂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十分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向亲人们表达。后来他和一个叫阿瑟的幽灵偷溜回人间,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一一表示自己的歉意和爱。
这是一部有关生死的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描述,充满童趣却发人深省。单纯、清新、温暖的文字,教会人们学会关爱、珍惜生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呈送给人们最真切的感动和最伟大的爱,在不可抵挡的人性光辉中感悟生命和死亡……
小主人公哈里在去世前还和自己的姐姐怄气,他试图回到现实世界,发现一些自己在世时从未发现的事,他发现在他眼中一直都强壮的爸爸,会在失去他后在冷风中流泪,这样脆弱的爸爸是哈里从未见过的,他以为去世后姐姐会抢占他的位置,却发现他的房间每一样东西都还是原来的模样,他曾经以为它的离去也许不会有影响,甚至不会有人在乎,直到他再次返回人间,发现所有人都为他的离去感到悲伤,就连他在学校里的死对头也是如此。可是,如果他还在人间,他就可以和他们道歉,安慰他们,但现在他只是飘渺的灵魂,没有作为人的权利。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享受季节轮回、食物、繁花似锦,各种气息及味道,与人的感情,互相亲吻的温柔、哭泣⋯⋯ 细微至一阵突然扑到面庞上的风,青翠绿叶上跳动的明亮阳光,爱人皮肤上的温度变化,一杯午后咖啡的烘焙清香,都会让心轻轻荡漾。但这些可曾让你无比珍惜过,你可曾觉得现在的一切都是紧握的不会失去。下一秒钟,命运如何转动,没有人会知道,也许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所以。珍惜当下,把握今天。我们可以回顾昨天的辉煌,也可以憧憬明天的成功,但这些绝不能成为我们的全部,唯有今天,把握住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才不会有失去后的追悔莫及。
作为有智识的万物灵长,人类从能思考的时候起就试图对生和死做出回答,甚至有科学家认为,对生的困惑和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而翻开古往今来汗牛充栋的哲学著作和宗教经典,“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纠缠过所有的智者和圣人。《天蓝色的彼岸》涉及的是一个非常世俗而又非常形而上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曾经意识过但大多数人没来得及仔细思索的问题。选择在回避人生终极话题的快乐中生活,其实无异于掩耳盗铃。而回避和直面,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带来的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这是作者给予读者的寄语。正确对待死亡,善待生命,直面人生的终点死亡,才能更好领悟生命之美。

  


  
6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但巨大的马林鱼却是残次的。自小说诞世以来,无数读者围绕渔夫是否胜利发表看法。
渔夫与鲨鱼斗争的那一部分描写,深刻的描述了一位不放弃,勇敢无畏的渔夫形象。的确,马林鱼最后被鲨鱼分食了,渔夫所得到的部分是极少的,但是,在渔夫与鲨鱼争夺大鱼时,他却收获了人生真正的意义,铮铮铁骨,决不放弃!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人生总是在得失之间,如果只看到自己所失去的或舍弃的,人生将毫无意义可言。相反,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在舍弃时看到自己所获得的或挽留住的,人生才不会是一剂苦药。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性,人生需要乐观!
“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这是小说描写的渔夫捕获大鱼的过程,我的心似乎挺会到老人誓要征服大鱼,获得荣誉的决心。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渔夫在后来与鲨鱼的争夺中再次展现这种人的尊严。虽然最后渔夫所捕获的马林鱼被鲨鱼撕咬得所剩无几,但他是精神上永远的胜利者。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不放弃,方能赢得人生胜利。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7读≪感悟父爱≫全集有感
阅读名家散文,体验美文的艺术魅力。可以滋润心灵,也可以充实感情。最近阅读过一本书,名为≪感悟父爱≫,这本书精选了100余篇颂扬父爱的文章,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纪伯伦说过,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由于岁月的磨砺,生活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挥霍父亲给的默默无闻的爱,对父亲的恩情发现不够,重视不够,感恩不够。我们没有发现父爱是像大海对水滴的宽容与爱护一般深沉伟大,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这份真挚的情感。
爱,要用心感受,书中,作者朝霞,在电脑前,敲击着文字,想起父亲床头袅袅的烟雾,想起低头沉思的父亲,那一地的烟蒂,是父亲思想的影子。她的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她的父亲。她的文章与我产生了共鸣,勾起了我对自己父亲的回忆。我的父亲也仍然如她的父亲一般长的矮,可我的父亲是个很要强的人,对我生活上的琐事要求严格,在我心中一直是威严的象征。等我长大了,却仍然很怕他。我的父亲也是个爱抽烟的人,特别是在他眉头紧锁的时候。满屋子的烟雾承载着父亲为子女生活担忧的愁绪。父亲养育着我,哥哥,还有弟弟,在生活的压力下,我们带给父亲的是痛苦多于欢乐,为了子女,为了家日夜操劳奔波。父亲却没说过一句怨言,默默的为我们付出着。
     父爱是独一无二的,是极其珍贵的,每个人对父爱有不同的理解,就像书中关于父爱不同故事的演绎一样,有不同的感悟,书中的故事触动、震撼心灵,让人慢慢领悟到那份厚厚的爱,并尊重和珍爱那个深深爱着你的人,爱,有多样的色彩,有不同的温度,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8读《社会学概论》有感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广泛涉猎。尤其是一本好书,将使我们终身受益!获益匪浅!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名人交谈一样!”我们能够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名人的心里世界,也能从书中领悟到很多人生哲理,对我们以后审视世界!看待事物都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利用闲暇时刻我阅读了郑杭生所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这本书。或许,对于“社会”一词,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的,因为我们就身处在社会这一个大环境之中。但当我们被问及对“社会”应如何定义时,我们只能是一脸茫然了吧!也许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吧!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学”,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对很多书中的定义也很陌生!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反复阅读,咀嚼,渐渐地了解了其中的大概内容。
学习“社会学”,首先要知道它的定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通过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这样的理解和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有很大差别,但更全面。所以不管是在学习或是在工作时,我们都要做到全面的看待问题,用全面的思维思考事情。其次我们还要知道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它研究的是社会中的人群的行为,而不是个人的行为,但从总体的行为中能反应出个人的行为。就像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就像大海中失去方向盘的渔船。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当跃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对于现在很多的大学生,整天呆在寝室打游戏,睡大觉,完全丧失了高中时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激情。心里总想着大学就是人生的天堂!在这种消极的思想的作用下,逐渐地消沉、颓废。
没有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朝气,实是国家之悲哀,青年之不幸。所以,每一位有志青年,觉醒吧,拿出你们的热情与激情,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奋斗吧!其次,社会学在搞研究的时候,虽然它是研究大的人群,但在做研究时,也是从很小的方面出发,对大量的小的方面的总结,得出结论。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解决细小的问题!正如有位名人所说“You aspire to do great things,began to do little ones”,不一定得做很大的事有时候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将来对我们有巨大的帮助。所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欲成大事,先从小事做起吧!自从阅读了“社会学概论”以后,我发现我对事物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活到老!就应该学到老!一本好书给予你的不止是知识!还给你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经验!这不是从一两句话可以看出来的,它深深地融入了你的言谈举止。也许读书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能带来黄金屋!犹如“润物细无声”,它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学习切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让它在你的内心慢慢融化,滋润你的心灵,一个有修养的人吧!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
84#
发表于 2016-1-24 11:0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蔡依璇 于 2016-1-24 11:06 编辑

1.《理想国》

      柏拉图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方面进行了讨论。柏拉图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规定了一条总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他认为国家由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三部分组成,国家应有四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小部分重最小一个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主张的勇敢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理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魅力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他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
在个人的正义方面,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激情。柏拉图主张个体灵魂的写三部分也应该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谐,不是外在的各有各的事,而是一种内在的和谐有序,这样的人方为正义的个体,是内在的和谐与分工。当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时,各个阶级的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机体。张竹明总结《理想国》的推理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即“国家的大治取决于少数精英人物的主导作用,他们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理性在他们心灵里的主导作用,理性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它对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决于辩证法的学习,归根到底国家的大治取决于正确的教育。”




2.《尘埃落定》阿来

    灿烂的阳光下,一束一束明亮的光里,可以看见尘埃,漂浮不定的,飞扬着,随一点点轻微的风,可能是谁走动,也可能是谁挥了挥手,便飘动起来,旋转,上升,降落。尘埃啊,于这世界中,不过是渺小至极的存在,也许能上扬到空中,俯视大地,可承载它的,只是一阵风,脆弱,又虚幻。风走了,尘埃无所依托,再高,再多,也落下来了。落下来,落到泥土中,成为泥土,一切,尘埃落定。
    麦其土司家的二少爷是个傻子,父母、哥哥都叫他傻子,就连下人们都叫他“傻子少爷”,而他自己对人便自称,“我是麦其家的傻瓜儿子”。傻子的眼光是不同的,他所看到的世界也完全异于常人。这样一个令他人叹息、发笑的傻子,偶尔却又拥有超前的目光,在罂粟花遍开漫山遍野时,傻子二少爷反而要求改种麦子。鸦片供过于求,麦其土司家的麦子丰收,民众们没了粮食,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死亡阴影下,饥民向麦其土司的领地涌去,壮大了麦其土司的力量。而其他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临绝境。这个傻瓜少爷,聪明地看见了这世界的变动。很快,在二少爷的官寨旁边出现了一片帐篷,酒肆、客栈、商店、铺门,应有尽有。根据黄师爷的建议,他逐步建立了税收体制,开办了钱庄。这样,在古老封闭的阿坝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集镇雏型。傻子似乎并不傻了,他洞察着周围的事与人,他看得清自己父亲的忧虑与恐慌,他知道父亲对他又有了希望。但他又傻傻地直白地说出父亲想要他与哥哥比赛看谁更适合接任土司。
    土司们的权力争斗,爱恨情仇,最终淹没在解放军的炮声隆隆中,春雷一样的声音。麦其家的官寨也坍塌了,“一群炮弹尖啸着向麦其土司的官寨飞来,炮弹落下来,官寨在爆炸声里摇晃。爆炸声响成一片,火光、烟雾、尘埃升起来,遮去了眼前的一切。我没有想到,人在死之前,会看不到这个世界。但我们确确实实在死去之前就看不到这个世界了。在炮弹猛烈的爆炸声里,麦其土司官寨这座巨大的石头建筑终于倒塌了,我们跟着整个官寨落下去了。下降的过程非常美妙,给人的感觉倒好像是飞起来了。”在爆炸中存活的二少爷被解放军抓住了,他将是共产党人的好朋友,可是傻子说他自己要死了,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他似乎知道自己无法躲避。他的仇人来了,他躺在床上,一把冰凉的刀扎进了他的肚子。灵魂挣脱流血的躯体,“飞升起来了,直到阳光一晃,灵魂也飘散,一片白光,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当了一辈子傻子,现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聪明人,不过是在土司制度将要完结的时候到这片奇异的土地上来走了一遭。”
     “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





3.《你的剧本逊毙了》威廉•M•埃克斯


“如果你的剧本并不完美,或者只是接近了你所能达到的完美,幸存的概率几乎为零。至于你在几个星期里头草草写就而且一字不改的那玩意儿,那已经不是浪费时间那么简单了,而是极度的无知和傲慢。”不仅仅是写剧本,其他很多事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作者犀利幽默的语言中得到启发。

1.写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那些让你深深着迷欲罢不能、血液沸腾,让你午夜难以入眠,让你不顾场合热烈讨论,甚至不惜和老友闹翻的东西。写作需要投入巨大的心力和精力,艰苦卓绝。
2.构思的原创性要令人激动,带观众去一个从未涉足的世界,新鲜、精彩,踏上一段神奇又迷人的旅程,灌注自己的灵魂,令构想勃发出惊异的火花。纯粹原创,毫无杂质,无可完善与改动。
3.类型要清晰已经确立,写自己喜欢的、擅长的类型,而不是流行的类型。
4.要让读者感兴趣,用强烈的感受吸住读者,像流沙一样,让他们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写你所知,但也要勇敢跳出去延伸。
5.故事若是苦难,结束时要给读者以希望或救赎。不推荐苦海无边看不见尽头的苦难,漫无止境,令人生畏。观众离开电影院需要带着一丝振奋,哪怕微薄。
6.名字很重要,不要蠢,不要看不懂,不要不好念,不要怪诞得招人讨厌。要吊人胃口,讨人喜欢,开宗明义。
7.主人公要主动,抓住掌控权;要有一个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引起观众的兴趣;要自己解决问题,“天降神兵”是推动故事前进的下下之选。
8.人物要有转变,影片开头与结尾要不同。在故事里要始终如一,注意细节,反应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决定不能小儿科,要给一个伤筋动骨的道德抉择。人物要有缺点。人物一定要是可见的。给人物尽可能多的机会来采取行动。
9.人物的塑造要具体,任何细节都要具体,非常具体。
10.地点要具体到乡村、城市或者别墅里的某个房间,地点与故事切实相关密不可分。
11.主人公要吸引观众,让观众全力挺他,为他加油。观众不必喜欢他,“他是我们最讨厌的家伙,我们却偏偏仍希望他赢。”
12.对手要是一个人,抽象的对手也要创造出一个具体的人物来体现。“只有人才会制定计划,拥有复杂的欲望、需求、一套与英雄截然对立的信仰体系,而且还能同处一个房间对他大喊大叫。”
13.对手要强大,他们必须一直在采取行动,尽可能让主角和对手共处一室,对手不应该是一个彻底的混蛋。
14.对手要促成主人公的改变。“你的故事一开头英雄就身处人生中的困境——他对人生怠慢,心底仿佛有个黑洞,大得能扔进去一辆马克重型卡车。到了影片结尾,他会变得更好更乐观,他之后的人生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对手。”
15.坏蛋要有充分的理由为他的所作所为辩护,他们的欲求要能引起观众的情绪反应。
16.要有坏蛋演说,让坏蛋也成为一个迷人的家伙,与主角之间的冲突也更加丰富。
17.人物不能做一些他们在真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做的事情。
18.小角色也要有自己的性格。让他们更真实、生动、像活生生喘着气的人,不要仅让他们推动故事。“让他们引人注目,赋予他们鲜明的态度,再使他们做点有趣的事。”
19.人物和故事优先,先于任何事情。梳理故事时,要做大量的笔记,不断的写,想到什么写什么。偷师于生活,然后编造出自己的故事。
20.时间期限要尽可能挤压,给人物压力,增加困难。





4.《活着》余华

    “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我不敢相信,这样一个欢乐的像夜晚的火光一样温暖的老人,会是那个历经世间沧桑的徐富贵。富贵,他的前半生的确是享尽荣华富贵,有仆人使唤,上学都要人背着去;有大把的钱挥霍,吃喝嫖赌,让妓女背着自己专门去给老丈人难堪,大把撒钱,沉溺在赌博里。最终,他输尽家产,富贵的家变得一贫如洗。
     在他的难受里,像被人把钝刀子在割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的难受里,爹走了,媳妇和未出世的孩子被老丈人接走了。高高在上的少爷摔下来,摔在泥土里,才体会到了悔恨与责任。想要养活家人的他,努力劳作,后来妻子也回来了,像他娘说的,人只要活得高兴,就不怕穷。一切都似乎在向好的地方发展。可为给娘请阆中而进城的富贵却被拉去当了壮丁,这一命运的玩笑,再放过他,让他得以回家时,娘已经去世,妻子含辛茹苦地带大了一双儿女,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这却只是他悲惨人生的开头,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他想要好好活着,亲人却一个一个离他而去,这世上,只剩了富贵一人。一个人,独自啃噬彻骨的思念与悲痛。一头老牛,成了他最终的陪伴。
心里来自亲人所有的柔情,所有的温暖,在亲人全部离去之后,我不知道富贵是依靠着怎样的力量活了下去,在这世上孤寂地活下去。活着,对他来说,仿佛只要活着就够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让他痛改前非,命运却又始终不放过他,一点一点破灭了他所有的希望与可能获得的些微幸福。可他依旧是顽强地抗住了磨难啊,就像是之前那个细皮嫩肉的少爷也抗住了磨破肩膀的担子。人一旦坚韧起来,便真的不能被什么击倒了吧,活着啊,活着,不过是最简单的目标,对于富贵来说,却又如此艰难。


5.《人与永恒》周国平

    孤独。“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一个人来,一个人去,这世界本就是要人孤单地走过去的,不会有人一直陪伴,自己走下去,寂静的,没有喧嚣。像是一朵花没有声音的开放,在孤独中触摸生命。享受孤独,孤独亦是一种自由,无须在意旁人,无人来打扰。
    真实。“有做作的初学者,他其实还是不失真实的本性,仅仅在模仿做作。到了做作而不自知是做作,自己也动了真情的时候,做作便成了本性,这是做作的大师。”我们说活得真实,是什么呢?是自然不刻意?也许是。将头脑里第一时间出现的想法表达出来是不是真实?做作的人,为自己戴好了面具,真实的他隐藏在面具底下,难以窥得踪迹。谁待谁是真实,谁待谁是虚伪?笑盈盈的脸,关切的眼,背后也许是险恶的用意。转过身来,便给你一击。人心的复杂,难以辨认。
    艺术。“文字平易难,独特也难,最难的是平易中见出独特,通篇寻常句子,读来偏是与众不同。如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方可称作风格。”质朴的文章读来最有意味,明明都是平凡的词语,不华丽,不让人眼花缭乱,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的,一看,便是能体味到美和字里行间的情感。
人生。“有的人总是在寻找,凡到手的,都不是他要的。有的人从来不寻找,凡到手的,都是他要的。各有各的活法。究竟哪种好,只有天知道。”生活的方式太多,榜样也太多,任何方式都似乎有一个成功的例子。迷茫的人前面有太多指引,选择怎样的方式,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无人能答,只能是选好自己的路然后去试一试罢,也别无他法。
幸福和痛苦。“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幸福是一个抽象概念,从来不是一个事实。相反,痛苦和不幸却常常具有事实的坚硬性。”喜欢讨论痛苦还是喜欢讨论欢乐,似乎并不重要。总以为,人生的痛苦是远远多于幸福的,而就是那一点点的幸福,却诱惑着我们去忍受痛苦。
幽默。“ 自嘲使自嘲者居于自己之上,从而也居于自己的敌手之上,占据了一个优势的地位。自嘲使敌手的一切可能的嘲笑丧失了杀伤力。”尴尬的情况下,学会自嘲,并且是恰当的自嘲,是一种幽默。别人不仅会忘了本来尴尬的场面,而且记住的会是你的机智。




6.《阿甘正传》温斯顿?6?1格卢姆

  “朋友: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别人会嘲笑你,对你不耐烦,态度恶劣。呐,人家说,要善待不幸的人,可是我告诉你——事实不一定是这样。”阿甘生下来就是个白痴,他的智商将近七十,他是常人眼中的弱智和白痴,但他天性善良单纯,加上天赋异禀,使他先后成为大学美式足球明星、越战英雄、世界级乒乓球运动员、摔跤选手、国际象棋大师和商业大亨,获得肯尼迪总统的接见,约翰逊总统的授勋,一个“低能儿”却获得了这样轰轰烈烈的一生。
阿甘只是单纯地、执着地在跑罢了,他不太懂世间的复杂险恶,最开始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逃跑竟成了他辉煌人生的重要能力,这一点似乎又有些讽刺。阿甘会跑,在战场上他跑了才得以保全了自己性命,而当他脱离危险时,他又跑去救他的战友。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自己的冷血之徒。他的跑,不是胆小与苟且偷生,而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他的友谊忠诚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常人要穿回枪林弹雨去救人恐怕也要考虑一二。
阿甘的目标永远都是明确的,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力量、勇气集中于前方,奋力奔跑,凭借直觉的指引无助的奔跑,在同龄人的石块下跑过了儿时的嘲笑,在教练的咒骂中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在枪林弹雨里跑过了越南的丛林,在冷战时期跑过了乒乓外教的战场,在众人的追随中跑遍了美国。因为他的单纯,所以他更能做到一心一意。我们的智商高于他,单纯度却低于了他,做事时会瞻前顾后,想太多想太杂,于是也就失去了执着不懈坚持下去的力量,想的太多反而失去了自己清晰的目标。
阿甘的善良与单纯在污脏的世界中,便是耀眼的光芒,即使他反应慢,傻乎乎,可就像他认为的那样“不过我可能比旁人以为的聪明得多,因为我脑子里想的东西跟旁人眼睛看见的有天地之别”。





7.《怪诞心理学》理查德•怀斯曼

    这本书怪异的封面和内容一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心理学”天生似乎便有一种魔力,令人不自觉被吸引。对于生活的好奇与困惑,在心理学的书中,有时便能窥得一二。
    这本书一共涵盖六个部分,分别是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
占星术、星座测试,其实是人们会通过心理暗示使自己靠近描述。多年来的研究显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是否相信占星术,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许多巴纳姆式的描述看起来似乎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大部分人的想法和行为都是很容易被猜中的。时间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时间和心理的新学科,到目前为止还属于小众研究,也比较令人费解。该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与昼夜节律、轮班工作和时差息息相关的。
如果想要察觉谎言,或许掷硬币决定还比较简单。无论男女老幼,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察觉谎言。一位心理学家对来自60多个国家的数千人进行了调查,要求他们描述如何分辨别人是否在说谎。人们的回答竟然惊人的一致。从阿尔及利亚到阿根廷,从德国到加纳,从巴基斯坦到巴拉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说谎者倾向于避免目光接触,会紧张地挥手,而且在座位上会坐立不安。而实际上,经过研究人员的仔细对比,说谎者并不会有这些举动,人们之所以无法察觉谎言,是因为他们将自己对各种行为的看法当作了评判的基础,但这些行为其实与欺骗无关。
大量的研究显示,我们日常行为的很多方面都会不自觉地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并不会在电影或电视屏幕上快速闪过。相反,它们就出现在我们眼皮底下,而且会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类似名字这么简单的因素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名字影响了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职业的选择。仅仅读一个句子就能影响我们对自身年龄的感觉和对常识的记忆。一个轻轻的微笑或轻微的触摸就能决定我们在酒吧和餐厅会给服务生多少小费。商店里播放的音乐会偷偷地溜进我们的脑海,并影响我们花钱的数量。




8.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认为,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专注于自己和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一心致力于满足彼此生命的需要,可以减少退缩、申辩、对抗等造成隔阂的反应,而培育彼此的尊重与爱。这样,通过建立双方的感情联系并促进相互理解,矛盾就有可能以非暴力的方式得以解决。
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是具体的请求。非暴力沟通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
    作者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作者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者是如此。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比如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作者相信,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同时,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把对他人的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作唯一的可能,把预测当作事实,缺乏依据 ,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论当作事实,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别人的声音。区分感受与想法,用具体的语言如实陈述自己的感受。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第二阶段:“面目可憎”。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在请求帮助时,为了更好地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提出具体的请求,明确谈话的目的,请求反馈,了解他人的反应。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也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就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获益的事情,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的转变1)符合我们的心愿;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当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即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85#
发表于 2016-1-24 12:45: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夏萍 于 2016-1-24 17:01 编辑

1、
读《旧时的盛宴》有感
《旧时的盛宴》,名副其实的民国腕儿写民国范儿。
民国,是一个神奇的年代。不论是官员,学者,还是小贩,都有一种范儿。当然,我不可能亲眼见到,这是我在《旧时的盛宴》这本书里看到的。
“民国不止一面,它是大师的民国,也是民众的民国。”
《旧时的盛宴》通过名家之笔,构造了一副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民国盛宴。
斯人、吃相、扮相、市井、玩乐、斯事、爱恋、怀乡、闲情、念想、性情、景致、生灵,这些篇章都是民国的大师们写的民国的小事儿,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这些小事中一窥民国的精神。
在我的观念里,民国的大师都是一段传奇。他们写的文章,却如此平易近人,让人感动。一件小事,饮酒,喝茶,吃烧饼加油条,都能从其中看出民国人的爽利,真性情以及讲究生活的风尚。
编辑的推荐语写得是多么的好——
“坐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
民国,不在你的想象里,不在他人的转述中,它在当时的文字里,它在时人的日常中。 它是大师的民国,也是民众的民国。它有救亡的激切,也有生活的恬淡。
民国,不止一面,听李叔同、鲁迅、梁实秋、苏青……讲,真的民国。
《旧时的盛宴》,全方位叙写民国风情与日常生活。老舍、李叔同、苏青,民国作家大腕儿悉数登场……至纯生活,至率性情,至诚表达--《旧时的盛宴》,不读是对自己的亏欠。”
民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一个复杂的年代。但读此书,感觉自己身在民国,感受到了民国大师的气度,感受到了民国他们悠闲自在有不乏理想的生活。这让我不禁联想起现在。现在可以说是发展得非常快了,但是民众的精神生活却好像并没有跟上我们的物质生活。这,或许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民国,不神秘,就在大师们的书中我们就可以看见。一直以来,关于民国的书或者文章我都没有了解过许多,只有教材里的鲁迅等大师才看过几篇。这本书,让我好好了解了民国,让我不禁喜欢上了那一种自在的感觉。但是我想,这固然是时代的影响,但更大的原因应该是个人的气度吧。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率真的人,哪个时代都有的。而我们,就应该学会做一个这样的人。


2、
读《人生》有感
《人生》是路遥的中篇小说,这是他的成名作。
故事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男主角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该作品塑造了一个当代的“陈世美”,引发巨大争议。
作者路遥,我并不太了解,也还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不过看到其他人对他的评价,想来,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在书的最后,我看到作者路遥和记者的对话。根据我浅薄的理解,我认为路遥想要表达的是在那个年代,农村知识分子的挣扎。他们想要脱离农村而不得的苦恼。
我不知道怎样评价男主角高加林。说他坏吧,可是他又有着大抱负。在洪水中也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说他好吧,可是他又抛弃了巧珍,成为了当代“陈世美”。我理解他。他有着不同于一般农村青年的追求。他有文化、有知识,对现代文明怀着热烈的向往。他有着更大的抱负,但却没有找到实现这些追求与施展才华的正确道路,客观现实也使他好梦难圆。当他有了这样一个出人头地,离开农村的机会时,他抓住了。但是同时,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路遥说,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类人。不仅在那个时代,我相信,在现在,还是有很这样的人。甚至可以说,我,也是这样的人。但是,我看到了我们这类人的局限性。不能像高加林依靠运气和关系的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或许在那个年代,我们不能做什么,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这是时代的进步。
而巧珍,她的身上聚集了中国农村妇女的许多传统美德同时又充满着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本能的向往。她身上的品质令人向往,她与高加林的爱情却又令人如此扼腕。
《人生》给我的感触太多,有太多的东西想要在里面探寻,却又求而不得。高加林的悲剧不会在我们身上重现,唯有努力,才会成功。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3、
读《怎样当记者》有感
进入这个专业,才知道这个专业的培养的是新闻人才。进入了周刊,我才知道成为一个新闻人才有多么的不易。
这本书的作者是庹震,他是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虽然他原本不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但他仍然成为了新闻行业的佼佼者。
《怎样当记者》里是这样写的:“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一个出色的记者,更要使自己处于这样的临战状态: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立即出发,奔赴现场或寻找知情者,就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写出新闻报道来。记者如果拥有强烈的独家新闻意识,就会是一个非常勤奋和敏感的人。勤奋是第一位的,没有勤奋这一条,记者就不可能游进社会生活的海洋,也就不会从这浩瀚的海洋中捕获新闻线索。”
勤奋是每个行业必须具备的素质,新闻行业更是如此。“勤奋是第一位的,没有勤奋这一条,记者就不可能游进社会生活的海洋,也就不会从这浩瀚的海洋中捕获新闻线索。”
记者还应当有一种奉献精神,一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新闻记者,植根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这就要求记者有时刻忘我的思想境界。记者碰到了新闻,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不应当放过采写机会。”
同时记者还要有一颗清醒了的头脑,面对赞誉,不能丧失了理智。“一个记者听到赞誉比听到批评容易,因此,记者就要“头脑清醒”,就要善于对自己的新闻作品“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断查找不足,使自己今后长久受益。”
记者,是一种社会工作,不能脱离实际,“记者远离火热的现实生活,是很危险的,因此可能失去“发现”新闻的能力。“发现”的基本功,说到底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新闻在现实生活的激流中,记者只有进入其中,才能发现它们。”
这本书不仅讲了一名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还教我们一名记者怎样发现新闻。“记者“走四方”,走马观花是一种走法,脚踏实地又是一种走法。有经验的记者,会在“走四方”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切有价值的新闻都不会从耳边、从眼底、从手中逃走。”“新闻记者,须早起、早醒、早知,只有知道的早,知道的快,知道的多,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就会误事。“一桶水”是非常必要的,而“水”就在火热的生活里,在大千世界里,在科学和知识的海洋里。“深水不响,响水不深”。新闻工作者,一生都是生活在人民中的学生,一生要不停地丰富自己,一边一瓢瓢地向外舀水,一边要不断地补充水源,永远保持一定的“蓄水量”。”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记者,是幸福的,它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笔,我们的话筒,我们的镜头,记录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记录着人民的日渐富裕,也记录着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的幸福。”


4、
读《人性的优点》
初看到这本书,很好奇,我还以为这本书会说人类有什么美好品德呢,没想到,里面不是讲的这些,而是教我们如何克服忧虑。
这本书与现在很多成功学的书类似,里面有很多励志故事。但是更有深度,更有思想,也更有意义,对我的帮助很大。
作者卡耐基在本书中,通过对人性的研究,运用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并告诉我们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克服“忧虑”、从而走上成功幸福的人生之路。
其实,书中的许多观点我们都知道,其中一些被广为流传,但是我们却无法做到。
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是让我们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我还记得小学时好像学过一篇课文,名字就叫《热爱生命》。明明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教我们热爱生命,可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不不论是轻松自在的生活,还是苦难的生活,热爱生命总是会让我们轻松应对生活中的种种。“热爱生命的人,会把苦难当作一种磨砺,在与苦难抗争的同时,人性的光彩愈加鲜明,正如夜晚的灯,黑暗越浓,灯光越明亮醒目,而生命就更有意义。”
这本书,本来就是一本教我们克服忧虑的书,其中,我认为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忙碌占据忧虑时间。只要我们有事做,那还有什么时间来忧虑呢?“每一个日子都可能是最后的日子,我们要以敏锐的心过每一天,更要用心看看这个世界,用心看看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情都视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会改变,且看你如何去衡量它。”
对我比较有启发的是第十三章——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渴了,第一件事是找水喝;累了,最重要的是休息。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很容易知道该去怎么做。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去怎么做。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最需要什么才能达到成功。答案只有两个字:热忱。”只有找到我们想要做的,喜欢做的事,并以极高的热情投诉进入,我相信,总会有成就的。
这本书里还写了许多许多,都让我受益匪浅。借用书里的话——
经历了昨天,我就能过得了今天。
我从不奢望人生的曙光。
用运动排忧解烦,
我曾被忧虑击倒。
改变我一生的一句话,
从生活的谷底重生。
我曾是世上最蠢的人,
给自己留条退路。


5、
读《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的作者辜鸿铭是近代学者、翻译家,是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第一人。这本书是他的一系列英文论文集结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
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中国人的绅士性。“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gentle),绅士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开出来,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是也不乏优点。
第二种精神就是中国人有强烈的同情心,这又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并且在此同时,中国人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作者还提到了汉语,认为汉语是心灵的语言。作者认为中国人还生活在像孩子一样的生活之中,具有意念的力量,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民族。作者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正确,但这样的评价中国人,我确实很高兴。
讨论中国人的精神,就不得不提到中华文化。作者认为中国人不需要宗教。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庙宇、寺院和道观更多的是边缘化了的消遣娱乐的场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因为儒学。作者认为,儒学就是一种哲学伦理体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的。事实上,儒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非宗教化,但是它却可以代替宗教发挥作用,它可以让人在没有宗教的时候做任何事情。作者认为儒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给人以正确的国家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上升为一种宗教。儒学其实不能称为宗教,而是一种做人的君子之道。
我不知道这本书说的是否正确,但我确实认同。


6、
读《送你一颗子弹》
这本书是作者刘瑜在2005年到2009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记录。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因为作者写作时,出发点并不是写成一本书,因此,风格迥异,长短不一。
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关于什么高大上的文章,而且其中特别普通的,很平常的文章。
有一篇文章——《我爱“饭扫光”》。当时看到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饭扫光”是什么东西不过,看作者的描述,跟老干妈可能是同一类的东西吧。当时我心里还挺不平衡的,为什么是饭扫光,而不是老干妈呢,老干妈这么好吃。没想到,过了不久,我在超市里看到了饭扫光。它不是辣椒酱,里面都是实在的菜。我买了一瓶,发现很好吃,不仅好吃,还比老干妈营养一点。我的心里不知所措,不知道是支持我支持多年的老干妈,还是支持不相上下的饭扫光。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饭扫光竟然是我们四川的品牌。那一刻,我决定了,以后坚定不移地支持饭扫光。从不知道这个品牌,到了解,再到支持,这篇文章可谓是开始的根源,我也爱上了“饭扫光”。
另外,还有一篇比较高大上的文章,我只记得大概意思,中国是生机勃勃的,有无限可能的。外国的生活,一栋房子,一辆车子,生活已经失去了活力。我还记得,这是作者回到中国时,中国的朋友劝她回来时说的,也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我不知道作者后来回来没有,但我觉得,这倒是说对了。中国现在确实有无限可能,充满活力。
还有一篇文章,我也记忆深刻。作者说有一类人,他们的脑子里好像有很多知识,张口就来,而作者呢,记性不好,一首古诗也背不下来。有一次,想要学习他们,于是也苦背书,奈何,就是背不下来,最后,她放弃了。作者说,她庆幸她喜欢写作,可以把事情记录下来。每次翻到她以前写的文章,就像找到了一个惊喜。我在想,我是否也要学习一下呢?


7、读《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中国就像一个饱受指责但自强不息的农村孩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变着人们对他的印象。一开始人们嫌他土、脏、穷,他自己也因此自卑过、犹豫过、哭过、闹过、愤怒过,但最后他安静下来,埋头做自己的事,不再关心别人说什么。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有6亿人走向了小康。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农村娃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城市里的新青年。这种规模的沧桑巨变就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绝无仅有。如果这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政治体制更优秀,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民族和种族更优秀,那请问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信仰。”
外国的月亮是不是真的比中国圆?
“我们都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都在目睹这一次翻天复地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着这场东方文明对西方霸权的逆袭。这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必须完成的特殊使命:那就是为我们这个饱受了百年污蔑的民族和国家正本清源。”
2013年6月14日,周小平在新浪博客发表文章《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文章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秉持客观理性立场对目前的社会状况进行批评讨论,指出“美国不是天堂,中国也不是地狱”,呼吁网民说实话,客观看待问题。
这本书里举了大量案例,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提供一些另外的角度,给年轻人看看外国不如中国的方面,看看中国几十年来真正的进步和光明。中国人不应妄自尊大,但更不应妄自菲薄。”我深深同意这句话。并不是外国的月亮真的就比中国圆,只是中国落后太久,以为外国就真的比中国先进很多。“在互联网上,痛骂中国社会一片黑暗,同时吹捧西方是天堂的帖子多如牛毛,但实际上这些看法是片面的。”
中国还有许多不足,但是中国也一直在进步。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以后,这个时代终会属于我们,我们要形成正确的观念,就像作者周小平说的,唯有知识才是我们最重要的防火墙。多读书才能不被谣言洗脑。
“我们有幸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在目睹这一次翻天复地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着这场东方文明对西方霸权的终极逆袭。这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必须完成的特殊使命:为我们这个饱受了百年污蔑的民族和国家正本清源。我的朋友,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不要让子孙后代责怪我们今天的愚钝。”


8、
读《人性的弱点》
作者是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  本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 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良多。虽然这本书已经出版许多年,但是在现在仍然有很有意义。
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自信,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
“请停止对自己的那点小成就念念不忘吧!请努力地看清别人的优点,及时地给予别人最诚挚的赞赏。“真心地给予别人肯定,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人们会因为你的肯定和赞美而欢呼雀跃,而且会用心铭记你的话语,直到永远。”
并且,在这本书中学到的方法被我不自觉的应用到生活中,我发现,有些看起来很困难的事,其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活中我没有注意到的小细节,我以为这本没有什么,就像我记不住人的名字一样,都是小事,但这本书就让我意识到这不是小事,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
每周进行反省。或许这会让自己感到不愉快,可是有些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惊讶自己竟然会犯这样的错误。久而久之,我们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这也只是我学到的其中一种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有益的方法。
人总是在成长,总是在学习。这本书,适合常常看。
86#
发表于 2016-1-29 21:16:21 | 只看该作者
《芙蓉镇》
     文革十年,小人当道,良民难方,受伤的除了那些大人物,更多的是普通民众。
     芙蓉镇,这个有着美好名字的小镇却并不怎么美好。在这个镇上有一个如芙蓉一般美丽的姑娘,有疼她的爹妈,有感情甚笃的青梅竹马。可似乎上天也有些嫉妒了,一夕之间把她的美好通通都收回, 爹妈惨死,爱郎他娶,甚至本分嫁人做生意一毛一毛攒起一点钱,就因国营餐馆生意不好就被打成黑鬼,没收财产,还因此成了寡妇。
     昔日泼皮无赖李秋赫大受重用,耀武扬威,公道之人谷燕山反遭迫害,卸职软禁,言语不得。饱受摧残迫害的胡玉音在绝望中与外表轻贱内心正直的秦书田相知相爱,结为一对“黑鬼夫妻”,也因此一个劳动改造,一个限制劳改,分隔多年只到三中全会后平反。
     本书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
《茶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一方小小的茶馆里演绎出世间百态。
成都老城区也有许多茶馆,可却与这个茶馆不同,老舍的茶馆见证了半个世纪的兴衰变替。
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走向了自杀的道路,把自己的一生终结在了茶馆里。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中还提到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奋斗,也曾辉煌,可最终终是归于尘土,湮灭如烟。
     向来,时代的变更总是在一些平常的地方以或精彩或惨烈的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
《逃离》
     本书一共讲述了八个故事,八个故事看似无关彼此之间又有所联系,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读起来并无隔离之感,气韵也并不被打乱,揉合得极其巧妙。
      小说由8个短篇小说组成,《逃离》、《机缘》、《匆匆》、《沉寂》、《激情》、《侵犯》、《播弄》、《法力》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群女人的“逃离”经历。主人公——几个小镇的女性,有姑娘、已婚的妇人、单身的大学女老师、安静的小镇护士,她们总处在逃离的渴望中——已经谈婚论嫁的姑娘突然和一个陌生的男人出走了一个下午;单身的大学女老师仅仅因为一封信,一个火车上遇到的男子,便去了他的小镇;一个从母亲身边逃离到丈夫身边的女人,有一天突然坐上车子,想再一次逃离;去城镇观看了歌剧回来的小镇护士,每天都要熨烫一次那天她穿过的绿色连衣裙,她答应那个歌剧院边上一家小店里的男主人,要再穿着这件衣服一起再去看歌剧,她去了,回来了,没有再离开过小镇,可也没有停止熨烫她的衣服。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的“逃离”都以失败告终:卡拉最终崩溃在途中,在电话亭哀求曾经“让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来接她回家;格蕾丝浪漫之后,发现尼尔酗酒成性,让她无法忍受,而对方最终因撞车身亡;朱丽叶在打鱼男子出海失事后,选择返回到过去,继续完成她的博士论文。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次次选择了逃离,逃离不满的现实,逃离不满的自己,逃离最初的人性。
《简爱》
    1.“你认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认为我只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认为我能忍受让人把我把我的一口面包从嘴里抢走,让人把我的一滴活命的水从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赐给了我一点儿美貌和大量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2.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3.即使整个世界恨你,并且相信你很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
    4.生命太短暂了,没时间恨一个人那么久。(Life is too short to continue hating anyone for a long time.)
    5.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我本来无意去爱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爱的萌芽,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
    6.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
    7.我渴望自己具有超越那极限的视力,以便使我的目光抵达繁华的世界,抵达那些我曾有所闻,却从未目睹过的生机勃勃的城镇和地区。
     她矮小、贫穷,既不美丽、也不聪慧,但她勇敢。哪怕现实从不公平,她依然坚定的追求一份平等的爱情。都说,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在灵魂上都是平等的。然而人又是生而不等的,有的人生来就拥有金钱、美丽、聪慧,而有的人什么都没有,这又是谁的错。谁都没有错,无论贫穷富有都平等的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简,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偌大的庄园里普通又卑微,可就这样卑微的她却爱上了性情古怪、而又身份高贵的庄园主人。面对这份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平等的爱情,她没有退缩,哪怕平凡,哪怕卑微,她依旧努力的追求一份平等的爱情。
    这本书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里,普通人渴求公平的一个时代缩影。
《偷影子的人》
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眼影。
                                   ————莎士比亚
  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形塑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那么,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
                                   ————罗曼▪加里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瘦弱的老是受同学欺负的小男孩,可他却有着一项可以与影子对话甚至偷掉别人影子的特殊能力。开始,他为自己的怪异感到惶恐不安,小心翼翼的隐藏,生怕别人发现了。可渐渐地,他的看法就变了,他发现偷取影子的能力可以让他窥探别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秘密,他通过这项特殊的技能了解到好友吕克想要当医生的愿望,努力的劝说吕克的爸爸最终帮助朋友实现了医生梦。他运用自己的特殊能力,努力的帮助他人。他也是因为这项特殊的能力结识了美丽却又聋又哑的克蕾儿。不知道真实姓名,不知道家庭住址,不知道长大后的彼此长什么样,而最终这两个以影子结缘的人最终也因影子在了一起,温馨又美好。
《论出版自由》
此书最初是1644年作者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反对当权长老派的跋扈。也是一篇争取言论自由的战斗檄文,是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留下来的早期文献。
核心主张:“让我凭着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
他的主张有两点公设:
第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凭着自己的理性能够辨别真假正误;
第二,自由地持有主张、自由地抒发意见,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和特权”,同生命一样神圣不可剥夺。所以,限制眼(言)论出版自由,既是对理性的藐视,又是对人权的践踏。他说:“杀人只是杀死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的圣像”。
主要观点:
1.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2. 限制言论自由即是妨碍真理本身,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
3.“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概念。
主要内容
第一:书报检查和许可制即使是为了查禁坏书也是无用的、有害的。强调:书不在于好坏,而在于读者。以西班牙、意大利的宗教法庭为例,说明书报检查制度会扼杀人们的知悉性,让大众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强调革命者绝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违背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说:“现在除非培育我们的诸位议员对于纯正自由的爱已经不如往昔,否则就无法使我们在能力、知识和追求真理的热情上倒退。”
第三: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他呼吁:“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他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有时不可避免会带来有害毒素,但健康的心情完全能够抵御它,再者只有让真理与谬误进行“自由而公平”的较量,人们才会不断增强判断力、免疫力和鉴赏力。
《解忧杂货店》
    “人之初,性本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过能改,善莫大焉。”一次偶然的际遇彻底改变几个失足青年的人生轨迹。
    几个小偷在一次偷盗后因偷来的车半路坏了而偶然寄宿在了废弃的浪矢杂货店,并接到了来自过去的求助信,通过翻找,他们了解到这家杂货店的主人长期为他人排忧解难,于是本性不坏的小偷们便苦思冥想着回信,希望能帮助求助的人。
     杂货店有着特殊的时间轨迹,比外界世间过得更慢,一晚上的时间,他们收到了很多信,了解了许多的人不同的烦恼,也用自己的力量努力的帮助他们排解疑难。
     看了这本书,可能没能真正领悟到作者的深层意义,但我看到了所谓的恶人的良善,生活中的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偏概全,可没有谁是天生的坏人,人性本善。
《看见》
       这是柴静的一本自传,记录了他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些见闻。
     从其中可以强烈的感受到理想与现实, 人性与规则之间的强烈落差。如山西的煤矿问题:有减排装置却不使用,严重产能过剩还是占据浪费国家资源,相关领导,政府人员的避而不见或是见而不谈。煤矿产业长期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作为环境污染最严重的产业之一,应该走好带头大哥的榜样作用,优化结构,带头节能减排,可却干着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事,看着不得不让人心寒。
     还有其中很典型的一张图片,柴静为一个小姑娘拭泪,这样的行为受到了前辈的指责,强调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如此情绪化。但就像书里她自己说的,情之所致,很多事情都是情绪来了,然后顺其自然就发生。人作为一种感情动物,是永远也无法像机器人一样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
     从她的书中,我看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寻求真相的坎坷与无奈。有的东西不能看,有的东西看了也不能说。政府,道德,职业守则想三座大山,把记者困在其中,自己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