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边界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22:5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少华按:这是我暑假中阅读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过程中,在读书笔记中所做的一个修辞分析练习。写到8000字,实在不方便在微信中阅读。我们新闻系RUC新闻坊向我约稿,我便删掉一半篇幅交稿,这里就是那个删简版。点击页面底部的“阅读原文”,可听我朗读《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关于人类伦理与自然规律的差异的内容。]
赫胥黎是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一生宣传、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称“达尔文的斗犬“。尽管赫胥黎在中国没有达尔文那么有名儿,但中国人确实是通过赫胥黎才了解到达尔文和进化论的。这是因为正是中国人接触进化论的源头是清末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而《天演论》的“原本”正是赫胥黎的演讲文集《进化论与伦理学》。
那么,作为一名新闻评论教师,我为什么对这本书感兴趣呢?除了因为它是中国近代变革的思想资源之外,更是因为,它是一部通过引喻设譬来说理论证的书。一名评论教员在任何地方都能敏感地看到说理论证的资源。这差不多是一种职业敏感。
在演讲稿的一开头,赫胥黎这样写道:
“可以有把握地设想,2000年前,在恺撒尚未登陆英国南部时,如果从我写作的屋子往窗外看,整个原野还处在所谓的‘自然状态’。或许只有几座隆起的坟茔,就像如今四处散落的坟堆那样,破坏了丘陵地带流畅的轮廓。除此之外,人类的双手再没有在这儿留下什么痕迹。覆盖在广阔高地和峡谷斜坡上那薄薄的植被,也没有受到人类劳作的影响。土生土长的牧草、杂草,还有散布其间的一丛丛金雀花,你争我夺,抢占着贫瘠的表层土。这些植物盛夏抗击干旱,寒冬抵御严霜,而且一年四季都要面对时而从太平洋、时而从北海刮来的狂风。此外,地下和地上的各种动物还常常进行骚扰,留下一片片空隙,有赖这些植物尽其所能地加以填补。……”
这个开头非常生动,它是想象性的,却又是描述性的,似乎在身边发生,却又远在远古,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效果,一下子把受众带入了亿万年大自然的无穷变化和物种之间残酷的生存竞争之中。那是人们以有限的观察视野和生活常识所难以体验到的。
然而,有意思的是,紧接着,赫胥黎却把我们带入了大自然中被围墙圈起来的一片园地:
“一堵墙把这块土地与其他土地隔开,墙内受到保护的土地,原生的本地植物已被斩草除根,同时一群外来的植物被移植过来,在此扎根。简言之,这块土地被改造成了一块园地。现在,墙内墙外面貌迥异:墙外的土地,已经过人类的处理。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其中有许多来自异国他乡和野生种类,在园地繁荣昌盛。此外,园内还生产大量的蔬菜、水果和花卉,这些品种在墙外不仅现在不存在,过去也没有存在过,只有在诸如园地所提供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因此,这些品种,就像栽培它们的棚架暖房一样,是人类技艺的成品。”
正是经过这片园地,赫胥黎把读者从大自然带入了人类社会——有着人的主观意志和价值理想的社会,这是它与大自然的根本差异。
在这片园地中,赫胥黎展示了两个方面的趋势:第一是人力与自然的对抗:如果人力不能时刻维护这片园地,那么,大自然的力量随时会将这片园地淹没,使其回归到自然状态。第二是,与自然状态中物种无目标的适应性演化不同,园艺中的物种是按照园艺师的价值目标方向演化的。用赫胥黎这本书中的原话说,就是“就是按照理想标准进行选择。”
这固然是人类干预自然的客观事实,但赫胥黎在此也为后面阐发人类社会内部的规律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赫胥黎从表现人与植物关系的“园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表现人与人的关系的“殖民地”:
“我们假定,英国殖民者乘船前往塔斯马尼亚去开拓殖民地,是在上世纪中叶。登陆后,他们发现自己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中……”(少华注:在本文中,《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译文选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宋启林等人的译本)
那么,这个“殖民地”和前边的“园地”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作者写道:“殖民者的农场和牧场相当于大型园地,而他们自己就像是侍弄园地的园丁。”——这似乎是一种简单地譬喻,两者之间只是规模不同。
“从整体上看,殖民地如同引进到原有自然状态中的一个综合体,继而成为参与生存斗争的一个竞争者,不胜即亡。在假定条件下,如果殖民者能群策群力。肯定会取得成果,但是,如果他们懒散愚笨、漫不经心,或者把精力浪费在内耗上,那么,那么原有的自然状态就很有可能重占上风。”
这一段的描述,不是与前面“园艺”与自然对抗的描写一样吗?
但实际上,更深一层的隐喻是:作者把殖民地的行政长官看作园艺师,把殖民地的居民看作是“人工选择”的物种。这一个层次,已是不小的跨越!
接下来,赫胥黎所设想的一位像园丁一样的殖民地行政长官出场了:
“首先,他全面毁灭和驱赶本地的竞争对手,尽可能地制止外部竞争的影响。同时,这位行政长官以成功的殖民地理想模型来挑选他的成员,就像园丁根据实用或美观的理想标准来选择植物一样。
其次,由于成员内部会产生对生存资源的争夺,从而降低全体成员同自然状态斗争的效率,因此行政长官会做出安排,使每一位成员都有必要的生资资源,而且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那一份被精明强干的同伴夺走。……宇宙中的生存斗争,都将遭到严厉禁止,而借助生存斗争而进行的选择,也像在园地一样,完全被排除在外。”
如此看来,人类社会岂不是超越了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冷酷的自然法则了吗?正是因为赫胥黎在此似乎描写了一个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然而,这样的理想社会只因一个因素而难以维持。这就是人的生殖力。在这里,赫胥黎又使用了一个隐喻,他把人类的这种生殖力比作伊甸园中的蛇。
“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强大的生殖本能,因而也面临由此产生的后果,即趋向过多繁殖。行政长官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越得力,自然状态的淘汰作用被消除得越彻底,人类的繁殖就越难以消除。”
此时,人类之间为有限的生存资源而展开的竞争重新开始——这与大自然物种之间的关系完全一样;大自然的法则重新在人类社会出现,或者说,人类自身的自然属性重新显现。
“于是,摆在行政长官面前的,就是斗争将重返他管理的人为社会。一旦殖民地的人口增长到环境可承受的极限,就必须设法处理掉多余的人口。”
此时“园丁”的譬喻再次出现了:
“如果行政长官完全按照科学思维的指导行事,那么他就会像园丁一样,采取系统根除或驱逐过剩者的办法,来应对这个极为严重的困难。患不治之症者,年老体衰者,体弱多病者,残疾者或智障者,还有过剩的婴儿,统统处理掉,就像园丁拔掉有缺陷的或过剩的杜株,育种者杀死不称心的牲畜一样。只有身强体健,精心配对的夫妻,才能孕育后代,因为这样的生代才最符合行政升官的期望。”
请注意,原来在“园艺过程”中,那个看似无害的手段——“清除”的对象,本来是杂草,或者过度延伸的树杈。然而,当“园艺”变成人类社会管理的譬喻时,“清除”对象就变成了人类社会的成员。这个譬喻就因为超出了人类伦理的界线而变得令人不寒而栗。也就是说,在“园艺”和“园丁”的譬喻中,我们看不到残忍,但是,一旦把“园艺”和“园丁”的譬喻推及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就难以接受了。这样看来,“园艺”和“园丁”的譬喻中虽然有了人类这个角度和因素,但仍然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当然,赫胥黎其实是否定“这种进化统治的逻辑理想”的。他充分认识到这种做法的专制性,并在道德上表现了明确的否定倾向。他写道:
“一个专制政府,无论是个人专制还是集体专制,都应具备超凡的智力,同时还须极度残忍,而且要残忍到恐怕让很多人认为天理不容的地步;这也是它要贯彻通过极端彻底——彻底依赖于成功的方法的选择来改进社会的原则所需要的。”
也就是说,他认为专制权力,尤其是集体专制,是可能做到为了生存资源和种群的强健等目标而残忍地杀害人类个体的。
他紧接着在智力的层面否定这种做法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他认为:
“即使有这样一个人,他在鉴定人才方面具有最敏锐的判断力,但要他在100个14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中,分辨出哪些肯定是对社会有用而应予保留的,哪些肯定是又懒又蠢、道德败坏而应该用氯仿杀死的,他的成功率将微乎其微。辨别好公民和坏公民的‘特点’,确实比分辨小狗或短角公牛的‘特点’要难得多,人的许多特点只有在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时才能充分激发出来。不过,到那个时候就晚了,木已成舟。坏种,哪怕只留下一个,都已经赢得了繁殖的时间,因而选择徒劳无用了。”
在这个意义上,赫胥黎似乎认为:类似园丁的“人工选择”其实并不适用于人类社会成员。
他在“导言”的第九部分明确写道:
“如果人类试图仿效那位行政长官来改进社会,那么维系人类社会的纽带就面临松驰的危险。”
他在后面解释了这种人类社会独特的纽带是什么——就是人类独特的同情心。
正是在这里,赫胥黎划出了自然的法则与人类法则的界线,进化论与伦理学的界线,甚至,他划出了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界线。
我们回头来看:从“园地”的譬喻到“殖民地”譬喻,从“园丁”譬喻到“殖民地长官”譬喻,是一个逐渐由“自然之理”讲到“社会之理”的过程。如果说“园地”的譬喻使赫胥黎由“自然选择”进入“人工选择”,在此仍然可以说没有脱离阐发“进化”原理的话,那么,那么,“殖民地”及其长官的譬喻则进入了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建设过程。此时,原来在“园艺”譬喻中的对象——植物,现在换成了人类自身。尽管它的作用表面上是一个比喻或是类比——原文使用的是“The process of colonization presentsanalogies to the formation of a garden which are highly instructive”——看起来是为了说明生物进化的自然过程的,但实际上,从后面的内容看,这个殖民地的譬喻恰恰要说明的是“宇宙过程”与“社会过程”的差异,即进化论与人类伦理的差异。
因此,“园地”与“殖民地”的关系,与其说是比喻或类比,不如说是对比。它要显示的不是相同,而是差异:人类与自然的差异。正如赫胥黎在本书的后面所说到的:“园艺家和育种者所做的那种直接选择,在社会进化中,从未扮演也不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感到,仅仅把赫胥黎的这本书看作是解说和宣传进化论的书是不够的;他实际上是在讲解如书名所示的两个不同的道理:属于大自然的进化论和属于人类社会的伦理观。我甚至感到,他只是在从进化论的角度来阐释伦理学。
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认为,“Evolutionand Ethics决不是讲解进化论的科普著作,而是提倡美德,调和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著作”,(俞政《严复著译研究》)应当是透彻和确当的判断。
只有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则相对照,人类社会的伦理原则也才会更为清晰地显示出来。
进化论科学地解释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的起源。但是,进化论的止步之处,正是伦理学的边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5MDk5NQ==&mid=208103033&idx=1&sn=e4c448fca6148f53308596beb6298f40&scene=23&srcid=0910roZpwDaO2DdlzMfmPUW7#rd&ADUIN=931937134&ADSESSION=1441895787&ADTAG=CLIENT.QQ.5425_.0&ADPUBNO=2650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