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31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春季2010级读书笔记作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8:0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完成8篇学术著作的读书笔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3-7-7 09:19:27 | 只看该作者
【1】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笔记

选择阅读这本书,最开始是因为这个特别的书名,而后看到作者是刘瑜,便又多了一份好感。在我看来,刘瑜的文字风趣幽默且包含有深刻的道理,她常能以小见大,在她的书中能感觉到一种态度。

翻开此书看目录,便能发现一系列有意思的题目,比如“词语洁癖”“谢谢收看”“甜蜜的恐怖”“非正式疯狂”等。其实,这本书不过是她日常生活的一些所思所想,但从她的文字中能感悟出一些很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有的作者写书,无非是想让读者了解他的渊博学识,所以通篇都是一些专业术语,搞得普通读者一头雾水,而刘瑜的文字真诚坦率,从她对友谊的理解便可以看出,关于友谊,她写道:而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表面看来觉得这句话没什么道理可言,但仔细一想,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不就是拥有共同的阵营吗?特别是对于女生,要和“姐妹团”在一起才能毫无顾忌的八卦。

在《学习焦虑》一文中,她谈到自己在学习上的担忧和力不从心,写道: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成了一种现代生活的强迫症了呢,人人都赶着要去看急诊。我们和社会的关系,多么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个魅力四射的丈夫的关系。这句在表达焦虑的同时还带有意思调侃的意味,看完这句话,我的感触很深,社会在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只有拼命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但人的惰性又是如此强烈,所以我们常在学习和玩耍面前犹豫不决,殊不知,时间就这样在我们徘徊的期间悄然流走。拼命学习,也是因为处在社会中缺乏安全感,无所不知总比一无所知好,
因为害怕变得弱小,所以尽可能的充实自己,说起来学习的焦虑也算是一种上进心吧。在《回到巴黎》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关于放弃的关键问题,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放弃很多东西,但放弃并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勇气,不知道为何放弃是盲目的决定,根本不能够与勇气划上等好,这也告诉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是为什么。

此书给予我的启发还有很多,我很佩服刘瑜这样的知识女性,有态度有个性,敢说敢言。此书正如书名所言《送你一颗子弹》,书中的文字确实让我在认识事物的问题上清醒了不少。

【2】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在这本书的封面上,除了有书名“少有人走的路”这几个字外,书名的下方还有一行字“心智成熟的旅程”,显然斯科特的这本书想要教授给我们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心智变得成熟。说实话,虽然已经是二十几岁的年龄,但仍然会常常觉得自己还像是一个没有成熟的孩子,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还缺乏一些理性思考。读完此书,我的感受颇深,成长确实是需要付出很多代价。

在中文序言中,有这么一句话: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对于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在即将面对困难的时候,总是会嚷嚷一句,不想长大。“不想长大”这四个字是拒绝成熟的典型表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而事实上,人生的道路充满了坎坷和荆棘,唯有面对,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不断的逃避,问题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糟。

书中提到一个名词“推迟满足感”,但看这五个字,我完全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斯科特举了一个身边的小例子,我才体会到这几个字的意思。在以“推迟满足感”为主题的这一章节,斯科特提到“先吃奶油,还是先吃蛋糕”的问题,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方。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先吃奶油,因为奶油比蛋糕更美味可口,等到把奶油吃完后再决定吃奶油下的蛋糕。这种类型的人往往属于“先享受”后选择是否“吃苦”,对于一个问题,他们常常选择先从轻松的做起,而后留下的困难有时候会选择回避。而选择先吃蛋糕后吃奶油的人,则刚好想法,在书中斯科特无疑是倾向于“先吃苦,后享受”,甚至认为儿时的这种觉悟能为将来带来很多益处,孩童时选择先做作业,后看电视。长大以后便会先把问题解决后,再去享受生活。其实他的说法不无道理,但就我个人看来,这只是不同的人行事的风格不同罢了,先选择做轻松的事情,而后再考虑复杂的事,有时候反倒是一种明智之举。

有“神经官能症”的人发现问题时会认为是自己的失误和过错,而“人格失调”的人则刚好相反,他们往往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对“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的阐释,我想到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可能并不完全相似,但至少在我看来是有些相近的。

看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这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一个人的成熟不再于年龄的增长,不是身高的变化,而是内心足够强大能够从容坦然的面对人生路上的困难。


【3】

关于谢谢

                            ——读《不愿说谢谢的人》有感

看到“不愿说谢谢的人”这几个字,我的第一感觉是有点没礼貌,但王老板写的这本书以后,我发现在不愿说谢谢的背后有一种情结。整本书谈到的是关于作者对于社会和生活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文字直接简单,发人深省,而我着重想说道的还是关于谢谢。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他而言,谢谢是一种虚伪的表达方式,人们说谢谢是因为需要说谢谢,这样会让自己看起来比较有教养。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完全认同,当别人帮了自己忙的时候,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又何妨呢,在很多时候,谢谢二字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有礼貌,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最简洁的感谢。当他人需要你的帮忙时,你尽心尽力的给予帮助,到头来连一声谢谢都没有听到,又作何感想呢?所以,在我看来,谢谢二字并非那么矫情。

但关于说谢谢有一个矛盾的点,就是对谁说谢谢。在书中作者谈到他认为自己该给母亲说一声谢谢,而当自己的母亲听到谢谢儿子时,竟然气愤的走掉。母亲生气的原因便是觉得儿子的这一声谢谢疏远了母子之间的距离。其实,在生活中,我也会有这种感觉,在帮了好朋友的忙以后,他们开口说得谢谢,确实会让我在一瞬间有种疏离的感觉,一声谢谢带来的客气感有时会让我接受不了。但后来一想,他们的道谢无非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又有什么好忌讳的呢?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说谢谢还是要看对象是谁,如果在家里面,你老对自己的亲人说谢谢,他们感受到的也许不是你的礼貌,而是你的客气,甚至会觉得你没有把他们当作一家人,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也同样如此,过分的客气反而会拉开你们之间的距离。谢谢并不是一句矫情的话,那些不愿说谢谢的人也不是不礼貌,而是觉得在对待亲人和好友的时候,谢谢儿子会带来“隔阂感”。


【4】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我们的大脑》

这本书由尼古拉斯•卡尔所著,在序言中他开门见山的说道,我们遭到了互联网的侵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确实为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对于一个事物,我们既要看到它的优点,也要发现它的缺点。显然,这本书是想要表达的是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坏处,主要表现在它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

不可否认,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只需要交纳一定的网费,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便可以足不出户处理很多事情,比如网上购物,订火车票或飞机票,查询信息,浏览新闻。但当我们整日挂在网上的时候,所办的正事又有多少呢?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互联网很容易分散我的注意力,正如书中所言,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它们也在影响思考的过程,互联网所做的似乎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抛到一边。书中举了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改变阅读习惯的例子,他们已经无法专注于那些长篇大论,认为读起来很费劲和吃力,但在以前却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其实,在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以我个人为例,看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渐渐的学会了自动略过,因为确实无法专注于其中。而在浏览新闻的时候,甚至会“偷工减料”有时只阅读以下标题,互联网的发展,让绝大多数人不愿去买报纸,更不愿深读,精读,人们逐渐习惯的是去浏览,了解大致即可。互联网导致了我们注意力的分散,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从深变为了浅,这样的现象确实很令人堪忧。

关于阅读的方式,图书仍旧受到人们的喜爱,书中也提到,虽然电子书宣传了那么多年,但人们仍然倾向于选择图书,选择一本读书,不用担心随时充电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对着电脑荧幕,十分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而图书则会让人感到轻松。对我来说,同样如此,虽然图书没有电子书携带方便,但图书更能让我感到阅读时的愉悦。

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它带来的坏处也不少,其实,阅读方式的改变不能改变一些本质的东西,若是带着求知的精神在互联网中找寻答案,相信也会受益匪浅。但过度沉迷于网络,带给自身更多的是危害。


【5】

读《我不是教你诈3》有感

对于刘墉写的《我不是教你诈》系列,前两部我没有读过,之前就有听说《我不是教你诈3》内容要比前两部更“辣”更“毒”一些。这本书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故事开端,而在故事中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可以说刘墉很睿智,用这些看似浅显的故事在讲述着如何做人处事的道理。我几乎是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在看完每一个故事,听完每一个道理以后,感触颇多,但这同时让我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恐惧。

对于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全凭听别人讲,或者从电视小说中去感知。其实刘墉说得对,我不是在教你诈,而是让你懂得如何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在看完第一个故事后,我感到十分惊讶,开始回忆自己是不是也曾经做过同样的蠢事。它讲述的是关于“调和者”的事情,一对恩爱的夫妻吵架,女方躲到了好朋友家,而男方却上门大吵大闹,女方藏了起来并没有出现,所以就男方和女方的好朋友就展开了一系列的对话,而最后可喜的是,这对夫妻和好了,好朋友为此感到高兴并叮嘱他们好好过日子,但这对夫妻上了车后却说起了好朋友的坏话。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把吵架的夫妻协调好了难道不值得被感谢吗?其实原因就出在那些对话中,“调和者”并不是那么好当,当被协调的两个人靠这个“中间人”传话的时候,等他们和好如初的时候便会在一起言说当初这个“中间人”是如何传话的。我们在生活中也不乏当别人的协调者,但最后究竟有没有被那两个和好的人说坏话就不得而知了,在这其中与人对话是一门艺术,虽然在这其中我感受到了一些道理,但这也让我担忧,自己会说话吗?要怎么才能让自己会说话呢?会不会因为害怕反被说坏话,而不愿当好心的协调者?也许要在经历一些事后,才会真正的悟出真谛吧。

书中还有很多教人聪明的道理,比如买东西要在乎价钱,免得被人坑骗,怎样做才能既不得罪别人也不亏待自己,总体说来这本书告诉我们在社会上就要让自己变得圆滑一些,在这之前我一直对圆滑二字有些偏见,认为这是一种不实诚的表现,但认真体悟书中的道理后,我认为只要不是在害别人,有时候圆滑一些反而能让某些事情变得完满,这也是一种聪明的自我保护。很感谢刘墉的这本书,它让我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6】

读《房间里的大象》有感

《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可不是什么童话故事,而是一本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观察集体沉默行为的著作。其实,刚看书名的时候,若不是封面上还印有“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几个字,光看书名也会被搞得一头雾水。本书的译者序首先解释了“房间里的大象”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句英文谚语,大象是指某种而又无可回避的真相,房间里的大学则表示,虽然无法回避,但人们可以和它一起相处下去。

《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想必许多人都听过,作者在开篇用了该童话的原形,缓缓向我们表明,绝大多数人因为害怕被指愚蠢,所以即使知道真相也不愿说出,保持和大众一致的态度。在这里涉及到一个专业名词“合谋性沉默”,即一群人形成默契心照不宣,在公开场合有意忽略某种他们私下都清楚的事实。

其实,在生活中不乏“合谋行沉默”,从众,随大流,虽然看上去有些人云亦云,但至少不会被群体孤立。虽说沉默是金,言多必失,但如果该说的时候依旧保持沉默,这无疑是一种懦弱的表现,马丁•路德•金曾说过,我们这一代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是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可见,沉默有时候是最可怕的东西,有时候集体的沉默会把一个本该被纠正的错误深深的隐瞒下去,而错误仍旧是错误,总会有一天会因为岁月的积累而爆破开来。

不否认沉默有时候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善意的沉默也好,避免尴尬的沉默也罢,默不作声还需要合适宜。在我看来,沉默是一种符合,仅仅是害怕被别人认为是“异类”而不敢大胆的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其实有时候不同观点的碰撞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果大家都沉默的保持一致,对于一个问题着实没有再讨论的必要,因为集体已经默认了。

关于集体沉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书中谈到,合谋性沉默通常会使得彼此更加缺乏信任,同时加大了我们的真实体验与我们公开承认的事物之间的差距,这会导致道德崩。所以,对于沉默,切不可盲目相信什么沉默是金,有时候沉默不但不是金,反而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7】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拖延症”三个字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对于我来说,拖延这个问题一直都缠绕着我,本来有一大堆作业需要完成,却一拖再拖,直到快接近交作业的时间,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把自己关在寝室不停的写。究竟为什么会养成拖延的习惯,读了《拖延心理学》一书,我了解了造成我们拖延的缘由。

首先,书中在第一章提到,拖延的情绪根源涉及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拖延还有一个根源,那便是拖延者与时间的纠葛。据估计,07年的时候70%的大学生存在拖延的情况,不知道现在这个数据有没有所增长,就我个人而言,我肯定是属于那70%中的一个。在谈到关于拖延的原因总,我对作者提到的早期记忆很有感触,书中提到“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其实,这种拖延的习惯就是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我最不拖延的时期是小学初中,特别是在小学的时候,每次都要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完以后才会去吃饭,才会看动画片,其实家里没有人在这方面对我有硬性规定,我就是习惯于这样的方式。但上了高中以后,每天的作业很多,特别是寒暑假,最开始的时候寒暑假的作业我还会认真对待,而渐渐的我开始拖延,每次等到快要开学报名的时候才开始进行,乱做一通。也许从那个时候起,我便开始养成了拖延的习惯,直到现在,我发现自己办事情开始变得拖拖拉拉了起来。而在拖拉的这一段时间,又不是特别放得下,总是会在某一时刻想起未完成的任务而感到恐慌和焦虑。

书中还谈到有的人拖延是害怕成功,因为一旦成功便会有人在他身上寄予更多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有的人享受那种最后期限逼近时,自己完成任务后享受的感觉,说实话,有时候我也会有这种感觉,不管做得好不好反正是做完了,虽然这种想法不对,但至少会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其实,有时候因为拖延我们反而会阴差阳错得把事情做得更好。但是,总得说来,拖延始终是不好的习惯,有时候因为拖延甚至会让我们失去工作,或是失去他人的信任。

如今生活的节奏在变快,拖拖拉拉只会让我们的办事效率低下,不防听取一些防止拖延症的建议,就如书中所言,利用视觉听觉和他人的提醒让自己尽快去做该做的事。


【8】

谈谈吃

                          ——《吃的真相》读书笔记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吃,而关于吃的一些说法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有一定的误区,这本书并不是在简单的谈论美食,而是科学的分析食物营养成分的方式,让读者打破在吃方面存在的错误认识。

就我个人来说,虽然喜欢吃,但真没有对吃进行深入的了解,所以我同样存在一些认知上的错误。书中提到一个问题,究竟是鸡汤营养还是鸡汤里面的鸡肉营养,绝大部分人应该都会想当然的认为是鸡汤营养,认为在炖煮的过程中鸡肉里面所有的营养都会跑到鸡汤里面,这是传统的养生观念,鸡汤里面含有某种“增气生精”的成分,这样的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虽然在炖汤的过程中,脂肪,维生素,钙等很容易融到汤中,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即使炖的再好,汤里面的蛋白质也很难超过10%,所以有90%的营养都在鸡肉里面。在了解了鸡肉的营养后,我感到很惊讶,原来自己一直认为的营养圣品,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营养。

在说道减肥食品方面,我更是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都说一个女生无论再怎么瘦,似乎都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整体嚷嚷着减肥。而那些打着“减肥食品”旗号的东西,实质上只是能让你迅速产生饱腹感,根本不会做到燃烧脂肪。减肥食品并不是说你吃了就会瘦,而是你原来摄入这么多量,在吃了减肥食品后,因为容易产生饱腹感,所以会少吃。而我一贯的认为是吃了这些减肥食品就会瘦,殊不知,有的减肥食品自己平时就没有吃的习惯,现在吃进肚子反倒是增添食量。

书中还谈到关于美容圣品,科学的分析了某些美容圣品其实在人体中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消化,这也提醒着我们不要盲目去相信那些能让你美的食物。看完此书,觉得学到了很多有关食品方面的只是,在生活中别只顾着吃,多了解一下自己所吃的食物打破在吃方面的误区,才能尽可能的做到科学实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