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4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20: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汇总:璩静离职前,有多少百度员工、前员工悄然向媒体爆料

据中新经纬报道,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已离职。该消息登上热搜。“转型Media人”梳理发现,在她离职前,除了那个明显是百度内部人对外发出的“飞镖扎小人”视频之外,还有多名百度员工、百度前员工悄悄向媒体爆料——

红星新闻的报道节选

5月8日,多名百度工作人员对红星新闻表示,璩静2021年进入百度,主要负责公关部门相关工作,最近几个月其要求部门员工也要在视频平台或者生活平台开设账号,并发布与百度相关内容,否则“建议尽快换个不重视短视频的地方待”。

一名百度在职员工对红星新闻表示,其下午通过内部系统查询后发现,璩静的任职信息依旧在公司系统中。

曾在百度和璩静有过工作交集的一名百度员工告诉红星新闻,璩静2021年下半年进入百度,其工作节奏比较快,比较“卷”,要求部门员工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一旦不接电话就会被认为是“与岗位不符”。

对于璩静要求下属开设视频账号并发布内容一事,多名百度工作人员及前工作人员向红星新闻证实了此事。

“公关部门属于相对没有直接价值产出的部门,因此领导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是创造所谓的项目出来。”一名百度前工作人员表示,璩静发布的短视频引发争议后,有部分员工暗暗叫好,“有些人早就觉得做这样的事情没有太大意义。”

另一名百度员工对红星新闻表示,璩静对部门的短视频拍摄一直比较感兴趣,此前曾想邀请媒体记者分享拍摄经验,但最后不了了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490950172903547&wfr=spider&for=pc

九派新闻的报道节选

对于这场风波,九派财经采访了多名内部知情人士,从他们反馈的信息中记者了解到:舆情危机酿成的背后,与璩静近期在百度公关部内推进的一项“短视频项目”有关。据了解,该计划要求公关部自璩静以下全员开通短视频自媒体账号,“没有人可豁免”,不做自媒体将影响年度绩效。知情人士还告诉记者,这项要求公布后,有数名百度公关部员工选择了离职。
一份流传于网络的聊天记录显示,4月21日,璩静在工作群通知团队员工,要求5月2日“大限将至”前,员工必须任选或多选在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开通账号,并对个人IP账号定位和发稿数量进行汇总统计,还提到发稿少于3条且内容与百度无关、“明显蒙事的”不达标。要求中还明确提到“leader(管理者)和我以身作则”。而对于不认同该任务要求的员工,则“建议换个不重视短视频的地方呆”“公关部没有人豁免”;非要申请不做自媒体的员工,可“手写承诺”,将影响年度绩效和年终奖。以上内容,记者从多名内部人士处得到证实。

对于“百度公关要求团队成员都下场做自媒体”一事,有内部人士称:并不清楚和理解此举的因由,即便有员工开通和运营个人账号,也不乏“应付”“交差”的心态存在。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31751427948557

新浪科技的报道节选
多位百度内部人士告诉新浪科技,早在今年3月,璩静便要求百度公关部全员转型做视频自媒体,除了高层外,要求每个员工都开设自己的视频号,如果运营好,粉丝量足够高的话,可以为百度产品带货,员工的视频号表现影响当年年终绩效。而这件事的初衷在于,公众沟通部门在集团内部话语权较弱,多数信息都是为了响应业务部门要求,“他们(公关部门)会非常被动,内外部沟通比较困难,因此希望有自己可控的发声渠道。”
不过对于这一做法,内部多数员工表示不满。有员工直言:“我们也不爽,但又无可奈何。”

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4-05-07/detail-inaukzcz9172265.d.html

证券时报的报道节选
百度内部人士向记者证实,璩静正在百度公关内部推进“短视频项目”,要求全员开通短视频自媒体账号,短视频号的运营情况将影响绩效考核。据了解,已有员工因不满或无法接受这一要求而离职。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532881447883675&wfr=spider&for=pc

澎湃新闻的报道节选

5月8日,有传言称璩静已被百度开除。一位百度内部人士回复称:“我刚还看见她上班了呢。”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99204


来源:转型Media人(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53FzIo5v-mqpwpvjjx1Xw
编辑:李梦瑶





442#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每周好稿|梅大高速悲剧的“三无”新闻竞争
梅大高速路面塌方灾害已过去两周,悲剧带来的追问在多种力量作用下的舆论场渐渐下沉。《三联生活周刊》《财新》两家杂志在不同阶段提供了同业中最为清晰完整的叙事。
“上观新闻”关于南通小学生大巴车事故的报道,发掘出了事故背后所隐藏的城市化管理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和缺位,将此类悲剧放在了一个更大的层面。
上周的几篇报道,让人难免追问:本该好好的路,为什么走着走着就塌了?本该追问的事,为什么说着说着,就只剩下了感动?


标题:梅大高速塌方:没有抵达家乡的打工者
作者:彭丽 覃思 夏杰艺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2024-05-06
梅大高速塌方:没有抵达家乡的打工者
标题:梅大高速悲剧
作者:向凯 覃建行
来源:财新
时间:2024-05-10
5月1日凌晨广东梅大高速茶阳段的特大事故发生后,多家媒体派记者赶到现场,前方与后方密切合作,社交媒体动态和论文数据库提供的采访线索被及时整合进现场报道,直播、短消息、深度报道和特稿轮番上线——这些都曾是典型和平常的新闻操作,但在过去几年中已经非常罕见,也因此,和许多只存在于通稿上的重大伤亡不同,梅大高速事故看上去是一出层层递进的悲剧。
在难得一见的新闻竞争中,两家杂志在不同阶段提供了同业中最为清晰完整的叙事。5月6日《三联生活周刊》发布《梅大高速塌方:未能抵达故乡的打工者》,以对幸存者、亲历者和死者亲朋的密实采访重构了核心现场和事发经过,初步但清晰地提出了地质、气候和工程质量方面的疑问。他们尝试将受害者行为特征放在经济地理和基建模式的背景下加以解释,也体现了杂志把握新闻的独特视角。
事发10天之后,悲剧带来的追问在多种力量作用下的舆论场渐渐下沉。财新此时发布《梅大高速悲剧》,在连日多篇不同角度的动态报道基础上,这篇长文讲述的故事,从事故现场下方的养鸭人开始,回溯至事发前20分钟通过事发路段的道路养护工,以及4月下旬广东的超强降雨,再追溯至持续多年的边坡塌方,不断转手的运营主体,以及2010年代初粤北高速公路建设热潮中的能吏与贪腐往事,以全景式报道为事件第一阶段传播画上了句号。
上述两篇报道风格有异,出发点却并无不同。2000年代前后成形的一种新闻观念,相信自由而负责任的媒体竞争,能带来较多有效信息和增量信息。但梅大高速悲剧的新闻竞争中,并无任何政府机构、涉事企业或专业人士以职务身份实名接受采访。许多稿件见刊后很快无法访问(三联生活周刊和财新的报道也不例外)。可以想见,事件第二阶段的传播退回通稿状态,将是大概率事件。(作家夏佑至)


标题:开鲁“阻耕”再调查:农业大县耕地倍增后的“烦恼”
作者:韩谦 程嘉欣 杨笑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5-06
开鲁“阻耕”再调查:农业大县耕地倍增后的“烦恼”
通读全文,感觉就像看了一部精彩的悬疑电影,层层揭秘“阻耕”背后的底层逻辑。这是一篇很有技术含量的深度调查,尤其是材料整合梳理水平,堪称超一流。写过同类题材的同行,非常值得对照学习。(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标题:法学教授们的最小单位堡垒
作者:张月
来源:谷雨实验室
时间:2024-05-09
法学教授们的最小单位堡垒
四位法学大咖,尤其是罗翔,在互联网上可谓“神一般的存在”,人们过往只是从他们的文章或者视频中接触到他们的学识,但终隔了一层,感谢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细节,带领读者了解到罗翔们思想火花背后的碰撞,尤其他们内心的坚守与挣扎,这让人们对几位大咖的了解更为深入、立体,也让人们对坚守法治精神的意义更为理解。环境越是艰难,坚守越是可贵,一如文末那句“圆桌不散,骑士永存”,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旨在通过法治来推动进步的罗翔们,也适用于本作者以及那些期望通过文字来改变社会的人。(新民晚报时政中心主编、新民周刊副主编杨江)


标题:生死之间:吴谢宇案的最后三个月
作者:柴会群 梁栋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5-07
生死之间:吴谢宇案的最后三个月
本文作者对重大案件的角度选取,可以追溯到3年前的阿里女员工的口红印。在全国媒体追逐的重大热点案件中,在几乎所有案情都被各路记者吃干打尽的情况下,深度报道怎样才能后发制人?
这篇报道在吴谢宇已执行死刑三个多月后另辟蹊径,从吴谢宇的第一位代理律师开始,几乎采访了其每一任律师或团队。我冒昧猜测,报道希望通过每一位接触过吴谢宇的律师,试图接近吴谢宇的内心,甚至有可能还原真实动机。
角度很巧妙,工程量和难度亦不小。且在当下的舆论语境下,如此大篇幅呈现“凶手”一方的辩护团队如何竭尽全力为其“免死”,媒体和记者都需要不小的勇气。只是遗憾,即便如此多律师深入的研究过吴谢宇案,但似乎还是没有人真正走进他,直到他死去。
态度鲜明、情绪饱满的报道是最容易得到网友共鸣的,但就我个人看来,这样的报道可能离真相更远。社会和人性,很难用非黑即白的观点概括,因此我更希望记者去体现人物和事件的复杂面,即便文字硬一点。偏杂志风格的深度报道,很容易打着深度的旗号而走向了偏颇甚至臆断,特别是案件新闻,尤忌春秋笔法。
正如这篇报道,即便通过这么多律师的还原,我们仍不懂吴谢宇,而在他死后,也许永远也没有真相。又如何?就像一位读者留言:“读完还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一声叹息。”就够了。(红星深度国内新闻主编蓝婧)


标题:“我脱下衣服,给躺在路边的女孩盖上”,南通小学生大巴车事故现场救援者亲述
作者:原点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4-05-12
“我脱下衣服,给躺在路边的女孩盖上”,南通小学生大巴车事故现场救援者亲述
如果抛开这篇报道的文本价值不谈,仅从突发事件新闻介入的公共性来说,这是一篇有价值的报道。
最近清华大学劳东燕教授的担忧发人深省,她说,公共事件的事实越来越无从得知,重大事故频出,是否涉及刑事责任或其他法律责任的追究之类的话题,完全从公共领域中消隐了,似乎这样的事故仅仅是一场不幸或是天灾。相反,私人事务越来越多地被拉入公共领域,在显微镜下细细加以察看,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上纲上线,想想也是挺荒谬的。
所以,具体到这篇报道,在追踪突发热点事故、还原现场的同时,它发掘出了事故背后所隐藏的城市化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和缺位,比如红绿灯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比如渣土车在限行路段招摇过市被监管所忽略,这一切像埋下的定时炸弹,在某一刻会被引爆,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而此类悲剧,放在一个更大的层面,绝非个案。(资深媒体人王强)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443#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