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51#
 楼主| 发表于 2024-4-7 21:26:36 | 只看该作者
要过紧日子,先取消报刊订阅吧!
2024-04-05 07:49·反邪勇士1

随着国家对公共财政管理日益严格和精细化,各省市纷纷提出“过紧日子”的财政理念,旨在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建议各事业单位取消报刊订阅,以节约经费,更好地响应国家“过紧日子”的号召。




一、报刊订阅费用对事业单位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尽管报刊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获取途径。因此,事业单位完全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而无需再通过传统的报刊订阅方式。而且现在的报纸基本上没有人看!


二、取消报刊订阅有助于推动事业单位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积极拥抱这一变革,通过取消报刊订阅,推动单位内部信息获取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
三、取消报刊订阅也是响应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号召。报刊的印刷、发行等环节都会消耗大量的纸张和能源,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和环境污染。取消报刊订阅可以减少这部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取消报刊订阅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纸质阅读。对于一些需要深入研究、长期保存的文献资料,事业单位仍可以通过购买、借阅等方式获取。同时,也可以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纸质阅读,以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各事业单位取消报刊订阅,以节约经费、推动数字化转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不仅是响应国家“过紧日子”号召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期待各事业单位能够积极采纳这一建议,为构建更加高效、节约、环保的公共财政体系贡献力量。

  来源:今日头条
  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 ... t&wid=1712496297056
  编辑:李梦瑶

652#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21:26: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审计员质疑Truth Social的未来
今日美国2024-4-1:唐纳德·特朗普的社交媒体公司提交的一份新的监管文件显示,审计员对该公司的未来表示担忧。
社交媒体平台 Truth Social 背后的公司 Trump Media 在与空壳公司 Digital World Acquisition 合并后于上周上市。此后,该股价格一直波动较大,周二首个交易日飙升至 79.38 美元,周一收盘跌破 50 美元。
专家表示,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相比,该公司的估值被高估,部分原因是特朗普支持者的投资。现在,一份新的监管文件显示,一家独立会计师事务所正在质疑该公司的寿命。
3 月 25 日,即特朗普媒体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前一天,会计师事务所 BF Borgers CPA PC 在致特朗普媒体股东和董事会的一封信中指出,该公司的运营亏损“引发了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质疑”。



来源:今日美国
编辑:王晨雅

653#
 楼主| 发表于 2024-4-12 17:19: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根浴报道,让我看到一家媒体正在死去
云南几家民营医疗推出一个男性“根浴服务”,体验价98元,升级到“手法操作”300元,被澎湃新闻的记者敏锐地发现了,搞出一个“大”新闻。
现在评价新闻报道的大小,不是看新闻价值,而是一是看上没上热搜,二是看流量多不多,澎湃新闻的这个“根浴”报道,符合这两项,称得上是大新闻。
澎湃新闻在上海,记者不远千里来到昆明,也算是异地监督了。这个记者很聪明,采取了暗访摸式,而且看上去很有采访技巧,挖出了不少很适合传播的猛料。
暗访视频中,医院的工作人员说:“治疗护士给你做,男的给你做,做死也做不出那种效果”“做了就是要让你有反应啊,没反应来做什么”“做这个用来提高功能的”……画面感十足,让人不禁浮想连翩。
唯一遗憾的就是,采访没有进行到最后一步,“记者借口有事,匆忙离开了”。这是20多年前,小报记者暗访街边发廊、按摩店的典型手法。所以我们也不得而知,这个“根浴服务”究竟怎么浴法,到底有多劲爆,只能靠想象,让人意犹未尽。从技术层面说,相比20年前,是有些退步的。
一开始我没想到是澎湃,以为是哪个自媒体搞出来的事。后来特意上澎湃的官方公众号上查了一下,果然是澎湃,而且不止一篇,我看到的包括视频在内的,就有4篇。记者很亢奋,领导也重视,大概是想把它做成系列报道。
2、
说实话,确认是澎湃做的,我很遗憾。对于澎湃新闻,我还是有些尊敬,虽然它早已不是当年的东方早报,但整体专业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人才储备也足,在同行业中也算是标竿的存在。但这篇报道,让我感到一个知名媒体正在或者即将死去。
根浴这个事,有没有新闻价值?有,但不大。媒体可否报道?可以,但没有必要。
一名前媒体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刚刚入职新京报的时候,很年轻很有想法,表现欲也很强,在一次报题会上,他提议同城有媒体做了站街女的调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操作?这个建议,被总编辑当场否决:我们新京报永不监督弱势群体?
当年只道是寻常。多年以后再来看,每每都让人有种相哭的冲动。那是一个媒体的黄金时代,媒体争相报道的是孙小果案、孙志刚案,敢于和强权硬碰硬,充满着职业理想和激情,如果有人做类似根浴这样的报道,是会被同行耻笑的。
“永不监督弱势群体”,是立场也是操守,是底线也是信仰。媒体贵为第四权,应该直面强者,行使权力监督的职责,而不是枪口向下,对准那些可能不道德、不体面,但并无多少社会危害性的民间灰色地带。“挑软杮子捏”本身就是新闻媒体的自我堕落。
看看现在,黄色新闻满天飞,没人引人为耻。新京已经变成了自己当年讨厌的样子,澎湃也不再澎湃。
人民群体的眼睛还是雪亮的。点赞最高的一条是:强烈建议纳入医保!类似的还有,“我想知道地址在哪里”“我的只有一寸,能不能少收点钱”“对足浴店的降维打击”……评论区里充满了快乐的气氛。显然,没人把它当回事,这种戏谑的语气,与记者一本正经的报道,形成极为微妙的反差。
你不能说这个报道是失败的,毕竟引发了这么大的话题量,流量是够够的,但也不能说它是成功的,因为它试图在揭露社会阴暗面,但在读者眼中只是一个笑话。
3、
话说回来,我们的媒体真的已经无聊到如此地步,真的没有更值得报道的事情了吗?当然不是。
前两天,河北迁西“老干部举报县委书记被批捕”案,有了后续,被举报的前迁西县委书记李贵富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河北省纪委监委的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2名涉案的公安、检察公职人员被依法依纪处理。
这堪称一场轻量级的官场地震。这起案件最讽刺的地方是,老干部马树山举报的10个问题均未被证实,李贵富落马的真正原因是“不正确履行职责”以及“其他涉嫌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可谓是歪打正着。
改变这一切的,是《经济观察报》记者李微敖老师的一篇重磅报道。这篇报道,改变了老干部马树山的命运,使得一个正义之士免遭到牢狱之灾。改变了县委书记李贵富的命运,让一个已经退居二线的违法违纪官员重新面对组织的调查。同时也改变了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22名公安、检察的公职人员本应守护一地的法治清平,却甘愿沦为权力的家丁,任由一名问题官员驱使,令人触目惊心。
这就是媒体的天职,记者的价值。这个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却远远超过一千个董宇辉、一万个李佳琦。李佳琦的唇红齿白和董宇辉的滔滔不绝,只是这个社会的情趣内衣,助兴而已,有没有他们根本无关紧要,但这个社会不能没有马树山、李微敖,他们以一己之力挑战强权,用良知去冲破黑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才是一个社会的文明。
许多人抱怨舆论监督的艰难,某媒体老总竟骄傲地宣称“我们从来不做异地监督,不给别人添乱”。张雪峰也极力贬低文科生,鼓吹不要选新闻专业。他是生意人,我无意与之争辩。我只想说,尽管很难,但真正的记者依然在做着该做的事情。问题在于,你特么要去做啊!比环境更恶劣的,是媒体人自我堕落,比舆论空间萎缩更可怕的,是媒体人的不举和主动阉割。
遇见花边新闻就欣欣然,看到根浴服务,心情激动如大海澎湃,追逐流量不可耻,没有操守才是可耻的。可怕的是,模仿效应已经出现,根浴服务之后,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的类似报道,比如有记者开始暗访长沙的私人影院打擦边球……一时之间,我竟分不清究竟谁更不要脸。
来源:此地无言(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654#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1:30: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马斯克发文反对美国禁止TikTok:将违背言论和表达自由
原标题:马斯克发文反对美国禁止TikTok:将违背言论和表达自由
特斯拉CEO马斯克当地时间4月19日在社交媒体平台X发文称,“我认为TikTok不应在美国被禁,尽管相关禁令可能会让X平台受益。这样的做法有悖于言论和表达自由”。
根据美国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日前概述的一项计划,TikTok剥离法案将“很快成为法律”,新的计划将TikTok剥离法案与一系列快速推进的法案捆绑在一起,这些快速推进法案旨在为乌克兰和以色列提供新的援助。
有消息称,美众议院的新法案将给字节跳动至多一年时间来剥离TikTok,比此前法案规定的六个月要长。众议院预计将在4月20日通过这些法案,此后美参议院料将迅速接手审议。之前,参议院也讨论延长限期至一年,考虑将禁令推后到总统大选之后。
4月18日,TikTok就上述最新动向回应称,美众议院以涉对外人道主义援助的法案为掩饰,再次强行推进一项禁令法案,该法案将践踏1.7亿美国人的言论自由权、毁掉700万家企业,并关掉一个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240亿美元的平台。
来源:搜狐网
编辑:李佳

65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22:37: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民间自媒体,并没有“说真话”的责任





编辑:徐思凡

656#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周评论|曹林:“奶凶奶凶”式“花边新闻”应少些再少些
导  读      泛化的萌化思维是对严肃事物的消解,新闻应该有问题意识,不能成为“花边新闻”。

看到网络热传的“奶凶奶凶的交警小姐姐找到了”之类新闻,不知道读者真实的阅读感受是什么,也不知道交警们读到时会怎么想,反正我感觉很别扭。
该新闻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某地执法的交警,执法劝导时声音特别温柔,用最温软的语气说最严厉的话,跟网约车司机说:“师傅,你注定要被捕捉,我不是禁止你进入,你进去肯定会被捕捉照片的。”建议行人过马路时说:“因为你在这里过马路是不可能穿越到对面的,所以你应该向前走。”交警的语气与其身份确实有一种反差,与平常见到的严厉执法、严肃疏导形成对比,但用“奶凶奶凶”这样的词形容一个交警,以这种方式报道新闻,真的好吗?
“奶凶奶凶”什么意思?我到网上查了一下,找到比较有共识的定义:“奶凶,网络流行词,软萌小奶狗发火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一些长相稚气未脱、软萌奶气的人生起气来的样子,通常这种生气发威的样子并不具有威慑力,反而还会让人觉得很可爱很萌。”“奶凶奶凶”这个词,包含着一种凝视宠萌的物化视角,以此形容一个交警,即使饱含着赞赏的善意、给“温柔执法”点赞的初衷,但还是不太妥当。
这类有强烈反差感的趣味萌化新闻,看似挺正能量,实际不过是一种身份猎奇式的“花边新闻”。记者做新闻,既要尊重被报道者的职业,也要尊重自己的职业,报道偏离他者和自我职业的焦点,是对被报道者和自己所从事的新闻职业的双重不尊重。
当然,“奶凶奶凶”这个词已经从原来对宠萌软萌的形容延伸到对更广泛事物的描述,体现一种让人萌化的喜爱之意,但交警执法毕竟不是普通的劝导,而“奶凶奶凶”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执法本身的严肃性和执法者的严肃身份,成了某种饭圈追星、宠偶式的甜宠表达。当下新媒体舆论场中存在着一种“走歪”了的新闻风气,将萌化的饭圈话语泛化到其他领域,万物皆可萌化,没有什么不可“爱豆”化,标题里使用“爱了”“醉了”“化了”“慕了”等词,甚至对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也称“小鲜肉”,这是对科学家的尊重吗?
我担心的不只是这种低幼语言,更担心的是这种萌化思维对严肃事物的消解。“奶凶奶凶”“小鲜肉”“爱了”“慕了”之类就能表明接地气、话语清新,体现年轻态吗?年轻人在现实中都是这样说话的吗?显然不是,这是一种失去严肃思考、严肃表达、深刻思想的泛娱乐文化,一种肤浅的甜美,在“美美哒”“甜甜哒”的“美颜滤镜”中让深刻和专业烟消云散。“挖呀挖呀挖”之后,不少专业部门和政务机构跟风效仿,不管做什么工作的,不管职业本身有何严肃性,一律萌化成“蹦蹦跳跳”的“低幼可爱”形象,这就是“亲民”吗?这是人民群众真的需要的那种“接地气”吗?
这其实是流量逻辑、网络逻辑、小编逻辑对现实社会和职业工作的消解。流量热爱猎奇,网络偏爱热搜,小编喜欢流量和热搜,以为越低幼的表达越能下沉到最底层的情感。但是,下沉不是装嫩扮幼,成人应该有成人的话语与思维,萌化只是一种低幼版的拟真。
执法是交警的职业,准确并有效地执法,是交警最应该被重视的核心能力。对一个法官,关键看其依法判决的能力;对一个医生,应该看其能否用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对于科学家,则看其科研创新的能力。但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大家的关注点似乎偏离了对当事人职业的关注,上热搜往往靠颜值、声音或表情。温柔执法是挺好的,让被劝导的司机和路人有一种亲近感,但对于执法来说,最重要的是依法、严格、有效。盯着温柔,用“奶凶奶凶”去贴标签,是对交警职业的矮化。
记者做这样的报道,也是对自己新闻职业的不尊重。交通执法中需要关注的事情太多了,凑堆式过马路这种顽疾怎么解?为什么某个路段经常形成拥堵?前段时间“潮新闻”报道追问:看杭州西湖景区“双限”首个周末,部分举措还是不够便民,何时更优化?不少路段实行限量通行,需至少提前1天申领“西湖通”方能进入,如何更方便游客和司机?
这种追问体现了新闻的价值,不是说新闻只能关注“问题”,而是说新闻应该有问题意识,不能成为“花边新闻”。(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
编辑:程正元

657#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当“我在XX很想你”不再新鲜:媒介如何改变我们城市空间

遍布在城市每个角落的网红路牌
互联网+文旅带火了一拨又一拨的网红城市和景点,让城市的每个角落似乎都在争相讲述自己的故事,而网红路牌便是这些故事中的一种网络流行“语言”。它们以独特的姿态出现在街道旁、景点边,用一句句“我在XX很想你”的标语,试图捕捉旅人的目光和情感。
这些路牌,就像是城市的名片,被设计成易于分享的模样,让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一次次地打卡、转发,仿佛这样就能让一个地方的名字传遍四海。
《北京日报》发布的对网红路牌的调查报道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这场网红路牌的竞赛,一种奇特的现象开始浮现。那些曾经让人眼前一亮的路牌,逐渐失去了它们的魔力,甚至有些令人厌烦。每个城市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特色,但结果却是千篇一律。仿佛一夜之间,这些路牌就像是被复制粘贴了无数次,遍布在每个城市的热门地带,让人们不禁产生疑问:这样的表达,真的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独特性吗?
“自带反骨属性的年轻人们,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这种‘土味路牌’进行二次加工,于是乎便出现了‘我在XX很想死’的揶揄场面。”似乎像是互联网上曾经涌现的许多热点一样,网红路牌也滑向了戏谑和无厘头。然而,互联网对网红路牌的“抛弃”,不影响它们依然站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面对众人的“忍无可忍”,他们作为一个小型的景观,并不会这么快消逝。
对我在XX很想你路牌的二创
我们不禁要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网红路牌的泛滥?又是什么使得它们从一种从互联网兴起的网红现象变成了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城市和景区游玩体验的审美疲劳源头?
网红路牌为什么沦落至此?
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还能够构建我们的社会现实和认知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媒介不仅仅是中立的传递者,它还能够塑造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当一个文化被“中介化”、标准化和普遍化,它就失去了原有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一开始,这些路牌以其新颖的形式和富有情感的标语,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它们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让人们在追求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也无意中参与了一种集体的文化实践。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和景点开始模仿这种模式,原本具有个性化的路牌逐渐变得普遍和平庸。它们不再是某个地方特有的标志,而是变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符号。
对我在XX很想你路牌的二创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媒介的快速传播能力和标准化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一个地区的特色可以迅速被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但这种传播的过程也往往伴随着一种同质化的趋势。每个地方都试图通过设置类似的路牌来吸引游客和关注,但最终却导致了一种文化上的“无地方性”。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地方的多样性和认同感,也使得旅游体验变得单调和乏味。
在网红路牌的泛滥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业利益如何推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些城市和景点可能会过度开发和商业化,从而牺牲了文化的原创性和深度。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也可能导致旅游产业的不可持续。
这些层出不穷的互联网现象向我们解释了互联网和平台作为一种媒介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日常,同样不断更新着媒介史和媒介研究理论。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有什么特征?
借用彼得斯在《奇云:媒介即存有》中呈现的视角,我们研究媒介是什么,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和以往的“媒介”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有什么特征?
从媒介哲学研究来看“奇云”,可以将其直译为奇异的大气层中的数字云,含义其实就是一种“虚无”,是比“存有”更深层次的存在。作者认为,互联网的数字景观存在自然的缺失。当下的媒介哲学研究,应该是自然哲学、技术哲学和互联网哲学内在的关联性解读。
作为中介的“媒介”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统领对“媒介”的定义:媒介是容器和环境,它容纳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又锚定了我们的生存状态,并使人类能够“为其所能为”。媒介是讯息的制度性载体,包括报纸(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公司),这些其实都是思想史上新近才出现的概念。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媒介一般被视为讯息和意义的发布者——为选民提供投票信息、为消费者制造购买欲望等。这个时候,媒介是前景而不是背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主流传播技术从广播和电话发展到互联网,情况又回到了历史曾有过的更为常态的媒介秩序混乱的时代,回到了那个媒介曾经是我们的基本生存装备的传播环境中。
借用黄旦先生的一段话:“‘元素型媒介哲学’将媒介,与水、土和空气以及一切基础设施等平起平坐,不存隔阂,无高下之别,去彼此之分。对今天地球的存续而言,谁能说得清是氮更重要还是互联网更重要?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编辑:程正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