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10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8:08: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郑程程
108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7:14: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者丨张梓桐
辑丨陶力

网红直播带货再起波澜。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收到员工爆料称,拥有千万粉丝的抖音网红“陆仙人”所属的直播公司出现拖欠员工工资情况,并且据知情人称,在外部品牌商方面,雅鹿羽绒服为直播场次打给陆仙人的15万元投流费用以及奥洛纳斯商业的45万元前置费用也一直拖欠至今并未返还。

公开资料显示,“陆仙人”直播账号最后一次直播是在去年12月29日,目前已经停播20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事联系陆仙人及其经纪人,截至目前暂未得到回复。



拖欠工资及前置费用


公开资料显示,陆仙人本名卢开刚,出生于广西南宁市南洋镇。高职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曾在饭店做过服务员,又在发廊当过学徒。他从小就有当模特的梦想。高职毕业后,他边打工边采集当地资料。他用农村随处可见的树枝、塑料袋和编织袋、桌布、床单制作衣服和帽子。将其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了大批粉丝。截至目前,其微博粉丝达67.5万,小红书粉丝109万,抖音粉丝1081万。
陆仙人 图/陆仙人微博

根据陆仙人所属直播公司北海明天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法人张帅提供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一份合同显示,他所在的投资公司与陆仙人的合作始于去年7月24日,投资协议内容显示,三亚熬夜文化作为陆仙人的全约公司负责提供陆仙人的抖音、快手、小红书主账号用于直播,所有收益归属于陆仙人直播公司明天传媒。

去年7月31日开始,陆仙人正式开始直播,根据抖音官方平台的要求,陆仙人账号的直播佣金收入直接绑定在陆仙人的经纪公司即三亚熬夜文化。

三亚熬夜文化收到佣金之后,将直播的所有收入转给替仙人的直播公司明天传媒,其仅仅是代收关系。

但张帅表示,开播半年来,所有的直播佣金收入都进入三亚熬夜文化账户内,其法人一直以各种理由拖欠欠款,目前积累金额已经超过210万元。

去年12月底开始,张帅以及陆仙人的直播公司明天传媒开始察觉到其中的吊诡之处,主张陆仙人及其经纪人代表的三亚熬夜文化归还一直拖欠所有的开播以来的直播佣金。

“因为成立以来所有的直播支出是由我们直播公司明天传媒支付,但所有的收入是进入了陆仙人的经纪公司三亚熬夜文化,如果继续下去明天传媒因为没有收入会走向破产清算,所以各股东一致同意启动清算前准备工作整理,外部应收账款,也就是三亚熬夜文化所拖欠明天传媒的230万元。”张帅对记者说道。

今年一月初,陆仙人经纪人公司三亚熬夜文化依然以各种理由,拒绝将代收的款项打给陆仙人的直播公司明天传媒,从而导致明天传媒在1月15号无法给员工发放足额工资,双方开始产生纠纷。

而在与外部品牌商的前置费用纠纷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查阅了相关合同。

合同内容显示,奥洛纳斯商业(上海)有限公司向北海明天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支付直播品牌宣传和直播推广信息服务费共计50万元。作为上述费用支付的条件,陆仙人所属直播公司确保在本合同期限内的直播项目销售成交额(实际结算金额,扣除退货等,秒杀品不包含在内)应大于或等于500万元,才能算作ROI达标; 若ROI未能达标,品牌商应于本合同到期后3个月内进行补播,以补足上述约定保底销售成交额。

但据张帅透露,上述合作期间陆仙人的直播项目成交额并不满500万元,而陆仙人方面既没有满足补播的约定,也没有退还前期的投流推广费用。



网红带货翻车为哪般?


事实上,近年来多位明星、网红凭借自身的号召力与明星效应纷纷投身直播带货领域,但在收获巨额利益的同时,也产生许多纠纷。

商务大数据监测则显示,2023年前10个月,我国直播销售额超2.2万亿元,同比增长58.9%,占网络零售额18.1%,拉动网零增长7.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近些年网络直播的火爆也导致MCN机构的数量逐年增加;但部分MCN机构在成立时合规意识薄弱,未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导致公司在运营中产生合规漏洞。

以此前沸沸扬扬的“浪胃仙”事件为例,其MCN公司最初为了激励游某(浪胃仙本人)做好公司的直播业务,在成立公司时给了游某40%的股份,并约定以后赚钱分红后游某去实缴。游某的工作岗位为公司CEO,并担任法定代表人。在游某的运营下,公司打造出知名网红IP“浪胃仙”大胃王。

但由于MCN公司未参与实际经营,公司长期由游某运营,该MCN公司随后发现公司财务存在问题,因直播平台原来只能绑定私人银行账户,而公司最初打造“浪胃仙”IP时,是以游某的手机号、身份证等注册的账号,所以该IP取得收益的去向存疑。重庆某互娱科技有限公司多次要求查账,但均遭拒绝。后公司召开股东会,免除游某执行董事职务,免去、解聘其经理职务,并收回了公司的公章和财务章。

随后公司提起诉讼要求游某返还“浪胃仙”抖音、快手账号密码并同时以游某职务侵占为由向公安机关报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事件也为商家敲响了“警钟”。对此,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总体上来说,明星、大V化身带货主播,对于扩大商品知名度、提升销售额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明星、大V们必须对自身的名气和号召度有着清醒的认知,要对带货的商品做一个细致的了解,要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不可以为了提升销售效果而胡言乱语、大肆夸张,更不能为了自身利益故意侵害商家和消费者权益。

她建议,商家在与明星、大V们签订合同时,要尽可能细致明确地约定双方的权责。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也要约定补充或变更条款,必要的时候还要商定何种情况下可以解约。只有当商家与明星都能在规则和规范的框架中,相信带货直播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事实上,围绕MCN机构运营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监管也在进行细化规范。

2021年9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从6个方面规定了MCN机构的义务,包括取得许可、与表演者签订协议、加强对签约网络主播的管理和培训等。此外,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娱乐明星网上信息规范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对明星、经纪公司(工作室)、粉丝团(后援会)、MCN机构等账号和主体的管理。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网红与MCN之间的关联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关系,二者之间的权益纠纷比较复杂,还需要相关部门继续深化、细化相关法规,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程正元

10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 19:35:06 | 只看该作者
网易内部员工:裁员消息不实,系正常业务调整和人员流动
原创 无冕财经团队  2024-01-23 17:28 发表于广东
  网易去年底超越美团,升至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第四位,对完全依赖游戏业务的它来说,这个位置坐得稳吗?


  117日,一张关于网易裁员的截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截图显示,网易裁员1600人,相当于总员工的六分之一。

  截图进一步称,全是N+3,一口气赔出去8000多万,上个月就说要裁员,今天才落实,但没想到会是这么大规模,一口气裁掉六分之一,全是各个游戏部门的技术人员。而臃肿的行政、财务啥的一个都没走。

  信息量之大,迅速引起关注。

  119日,针对此,网易内部人士告诉澎湃新闻称消息不实,系公司正常业务调整和人员流动,公司层面仍在持续招聘优质人才

  换句话说,裁员确有此事。

  据界面新闻电厂”119日报道,网易已经从12月开始进行了大规模裁员,主要针对网易传媒,游戏部门也有所涉及;裁员从20241月开始,网易新闻、网易文创、网易公开课等多条产品线,内容、市场、销售、产品等岗位均受波及;裁员比例为10%-50%

  2024年开年,网易裁员,这件事情本身好像没那么令人惊讶。




裁员比例最高50%?
  各方爆料和报道中,此轮网易裁员,网易传媒是重灾区。

  据悉,网易传媒主要在1月开启了大规模裁员,涉及网易新闻、网易文创、网易公开课等多条产品线,内容、市场、销售、产品等岗位均在内。各个业务和部门的裁员比例并不一致,根据电厂从内部人士处了解,在10%50%之间。

  网易传媒的裁员不只涉及到执行层面普通员工,还包括了管理层,只是存在时间先后顺序。

  其裁员进度甚至与2024年工作计划挂钩,其中销售体系下的商业策划岗位成为裁员重点区域,初步裁员目标为50%——一位互联网公司商业化人士称,这或许还是考虑到巴黎奥运会将于20247月开幕的原因,可能之后还会继续压缩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网易传媒给出了“N+1”的赔偿补偿方案,被裁员工也会获得年终奖和13薪,部分员工还可以主动提出离职、领取相应赔偿。

  但同样被裁员的,网易游戏业务补偿方案则为“N+3”,该版块的裁员主要针对产品、运营、市场等岗位。据报道,游戏业务裁员比例偏低,且部分项目组提供了裁员、转岗两项选择,但转岗多为外地岗位,空间不大。


图片来自网络。

  而据自媒体橡果商业评论,网易一位游戏美术业务线员工表示自己刚被裁,给了“N+1”,主要是因为项目收益不及预期,需要精简人员,当时HR说整体裁员比例是5%-10%,但不确定是网易所有员工,还是我们部门。

  该员工还透露,去年过年的时候丁磊(网易创始人)说自己的项目要招200个策划,到现在好像都裁完了;之前几十人的对接群,自己走的那天只剩2个人。

       “网易艺设改革、开启抢单制的传闻也得到确认。是真的,但当时网上传疯了,所以还没实行。上述员工称,现在部分网易美术还要求打卡时长要有11小时

  而在小红书、脉脉等社交平台上,网易裁员的声音不断。

  有认证为阿里员工的用户称,自己组最近收了很多网易的简历,问网易是否在裁员;有用户称,网易现在边裁边招;还有用户称,传媒裁了不止一半。




门户最后的荣光正在消逝
        “业务不好的话,不管是大厂、中厂还是小厂,都会裁员。一名人力资源总监说道,网易现在裁的也是业务一般盈利不行的业务了,不奇怪

  网易传媒,扶不起来的阿斗?相反,在国内几大门户网站中,网易表现得还不错。

目前网易传媒旗下有网易新闻、网易文创等产品。其中网易新闻最为大众熟知,近两年来进行了视频化、社区化、内容付费、短剧引入等一系列尝试,搞得有声有色:去年三季度,网易新闻客户端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稳居行业第一。

  网易文创旗下的哒哒、沸点、三三、浪潮、人间等多个创意工作室,发力文创IP衍生与版权业务,一度成为网易传媒的一大亮点。如电影《三大队》及同名电视剧,口碑与收视齐飞,正是改编自人间工作室作者深蓝的原创纪实文学作品《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

  此外,网易文创旗下的网易严选以聚焦品牌化的战略,在2023年双十一期间多渠道销售额破亿,甚至出现严选中国大鹅羽绒服和新品焱系列全网售罄的盛况,会员增幅达187%

  网易公开课、网易传媒科技研究院同样隶属于网易传媒。2023年第三季度,网易传媒还在营销侧推出了定位于内容文旅的网易文旅品牌。

  在腾讯早已转身远去、搜狐忙于转型、新浪依赖微博存活之际,将网易传媒、网易新闻推到行业前列的网易,正撑着门户网站最后的热度。

  即便如此,网易传媒的发展或未达到丁磊的预期。

  在互联网红利逐渐走向势微之际,丁磊甚至想将网易传媒分拆上市,也于201610月付诸行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网易传媒的IPO申请草案。

  但7年过去,网易传媒并未上市成功,只余一份申请公告依然挂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官网之上。

  江山仍在,但江湖已远,归根到底网易传媒有此窘状,大概是由核心到被边缘化。

  事实上,早在宣布网易传媒秘密申请IPO的英文公告中,网易对自己的概括已是“one of China's leading internet and online game services providers”,即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和在线游戏服务提供商之一,业务之重心显而易见。

  对于网易现金牛的游戏业务,丁磊也曾公开高度评价,我们强劲且日益丰富的游戏产品矩阵为第三季度带来了优秀的业绩





靠游戏能稳住“老四”位置吗?
  对于游戏,丁磊寄予厚望。

  财报显示,2023年三季度,网易实现营收273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净利润78亿元,同比增长近18%。其中游戏及相关增值服务净收入为218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达到79.9%


网易营收主要来自游戏业务,图片来自青橙财经。

  回头看2020年至2022年,网易游戏业务的营收占比基本稳定在七成以上;来到2023年半年报,游戏业务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8.3%,这一比例在2023年三季度再进一步

  在各大互联网公司追求多元化发展,游戏业务营收占比逐渐走低的情况下,网易反其道而行之。

  连一向以游戏著称的腾讯,游戏业务营收占比也持续走低,2023年三季度游戏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29.8%To B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占比逐渐往上;一度游戏业务营收占比达6成左右的B站,在2023年三季度游戏业务营收仅占总营收的17%

  游戏之重,在网易财报中直接体现:2023年三季报中,总共提到6个运营要点,游戏业务占4个。

  然而这个营收支柱,危机四伏。

  2023122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对网络游戏出版经营、未成年人保护作出明确规定,其中第十八条提到限制游戏过度使用和高额消费,每日登录、连续充值等诱导性奖励,虚拟道具高价交易等行为均被列入其中。

  最强监管导致腾讯、网易港股应声大跌,截至当日收盘,网易跌幅达24.6%

  游戏带来了不菲收益,也带来了此起彼伏的争议。以《蛋仔派对》为例,这是网易日活跃用户数量最高、增长迅速最快的游戏产品,上线一年半时间累计注册用户数量突破5亿,但在黑猫投诉上,关于其的投诉超过1万条,其中以未成年充值投诉内容居多


《蛋仔派对》用户量达到5亿。

  如何解决巨大现金流与未成年人过度游戏间的问题,是网易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丁磊想以游戏一往直前,并非易事。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尽管身为诞生20多年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老将网易从未进过互联网行业前四。

  直至20231213日,网易港股收盘市值高达5425亿港元,超越美团、京东等,成为国内继腾讯、拼多多和阿里之后的市值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网易近一年股价表现,目前最新市值为4713亿港元。图片来自雪球。

  更有意思的是,网易之所以能够超越美团坐上老四的位置,与业绩关系不大,而是其股价相比美团跌幅更小,可以称得上是躺赢。截至119日收盘,网易市值较最高点下跌了31%,美团则较高点下跌了85%

  相较美团,仍旧靠游戏打天下的网易,其市值第四的位置,能守住多久?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海棠葉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来源:无冕财经(公众号)
编辑:李梦瑶

10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9:02: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胡锡进的收入

编辑:李梦瑶

10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9:26: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上游新闻被指跨区域开设省级频道,违规从事采编工作

各位网友大家好!


很不幸的告诉大家,我们被上游新闻给告上法庭了。以前都是帮他人发声,今天,形势所迫,不得不占用一点读者朋友的时间,为自己呐喊一次。

事情是这样的,2022年4月初,经人推荐,我们关注到重庆上游新闻APP平台并与之联系,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经几轮和上游新闻副总裁王某的电话交涉,就代理事宜达成一致。

为此,我们注册了陕西上游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2022年5月30日,我们以陕西上游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名义和重庆上游新闻有限公司签署了“第一次”代理合同。因为当时疫情的原因,签订合同的方式为,对方先盖章邮寄给我方,我方在西安盖章签名邮寄给对方。

2022年6月20日左右,因我们招聘信息中有“视频编导”这个岗位,被陕西省委宣传部认定违规,并举报到中宣部,中宣部要重庆上游新闻说明情况。

2022年07月5日左右,我们在王某的授意下,以认定涉事人员不是我方人员,重庆上游新闻与陕西上游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终止合作为事件终结,算是给上级部门一个交代。

此时,我们就提出质疑,还能不能这么干?是不是违法违规了?上游新闻副总裁王某给我们说,这事可以继续干,让我们重新再注册一家公司,所有谈好的条件平移到新的公司。

于是,我们注册了新公司——陕西上游传媒有限公司。

就在我们还在办理新公司手续的时候,王某一再催促抓紧成立新公司,尽快签订协议。但是到了签订协议的时候,对方变更了原合同的部分条款表述,实质是在隐藏合同违规的本质,掩盖其欺骗性。

2022年7月1日,我们跟上游新闻签订了“第二份”合同,签订方式同样是他们签字盖章邮寄给我们,我们签字盖章邮寄过去。(注:陕西上游传媒有限公司工商成立注册日期是2022年7月4日)。

从2022年7月1日签订协议到2022年12月20日,我方因“不可抗力”(西安疫情全面放开是在2022年12月20日 有官方通知为证)一直没有开展经营。但对方在2023年02月02日和2023年07月01日分别两次给我方发催款函要求全额支付当年度代理费。

2023年6月30日,对方停发我们稿件,使我们无法对已签合同客户交代。

经多次交涉,对方还是依据“2022年7月1日签订的协议”,单方面给我方发了终止合作函(此函件并未收到,被邮政退回)。

并于8月的某一天,对方在我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另一家陕西公司签订了陕西频道代理合作协议。也就是说对方在和我方还处于交涉的过程中,没有双方一致同意终止并签署书面“终止”协议的情况下(此条7月1日合同中有约定)和第三方签订了同一事项合作协议。

2024年1月19日,我们收到重庆自由贸易区法院电话,被询问是否收到法律文书,我答没有。从对方口中才得知,我们被上游新闻起诉,并于2024年02月02日开庭。

事已至此,我们联系了几个同样代理上游新闻其它省级频道的负责人,他们的遭遇也跟我们差不多,签合同之前,上游新闻分管领导王某好话说尽,称上游新闻在全国有影响力,并许诺为配合省级频道经营,可以删一些稿子,也可以给总部提供线索,总部派人去做报道。但是签完合同后,这些承诺都没有兑现。

各位网友,合同里注明“上游新闻陕西频道”,但上游新闻从来不敢让我们对外宣称“频道”。而且在运营的过程中,上游新闻给我们开具的介绍信为“陕西运营中心负责人”。

后来我们才明白,国家有明文规定,除中央级媒体,地方新闻机构不得跨区域设站点、频道,更不能让经营(运营)人员参与采编,我们没有记者证,也是上游新闻的编外人员,但干得还是采编的活,这个从上游新闻相关人员和我们往来微信记录以及我们一年多的微信日常工作群,都能完全体现。

所以,上游新闻明知不能跨区域开设省级频道,更不能让运营人员从事采编的工作,但他们靠打擦边球,试图避开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我们签订“广告”合同,玩文字游戏。

在此,我们向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检举上游新闻无视国家有关规定,在国内多地开设省级频道,授意“编外人员”从事采编工作,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对上游新闻的这种现象严肃处理。




来源:微博(用户秦地之巅)

1086#
 楼主| 发表于 2024-1-30 20:52: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阿里、腾讯、拼多多、美团…大厂市值排位战,很戏剧,很惨烈
电商股市值冠亚军轮番换位,新人逆袭,老将下滑,还有人“捡漏”晋级,互联网江湖排位战厮杀激烈。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在互联网里,在资本市场上,日新月异的时间可以缩小到三年。
一个周期里,腾讯、阿里市值排名掉了个个,“新人”拼多多黑马逆袭摘下电商股冠军,美团意外掉级,身为20年老将却无大厂味的网易“捡漏”上位……悄然间,时代猛地换了张面孔,以至于互联网公司排序大乱斗,或主动或被动开始重新抢夺江湖地位。
股价、市值,源于资本市场对于一家企业的信心,却远不只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作为一种象征,与公司的名声、实力、乃至未来都高度相挂钩。
此处,我们以市值排名为切入口,端看谁将问鼎。
未来,一切或将重新洗牌。
电商市值王意外换人
阿里叱咤江湖当老大很多年了。
2014年9月,阿里登陆纽交所,一举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一宗IPO,此后市值一路飙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张名片。
2019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以吉利的9988为股票代码于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时隔七年后重回港股市场,开盘涨6.25%,报187港元,市值达4万亿港元,取代腾讯成为港股市场新股王。
繁荣一直持续,并在2020年10月达到了高潮——蚂蚁港股IPO认购火爆,加上隔夜美股市场阿里巴巴再创历史新高,总市值超6.6万亿港元,仅次于苹果、微软、Google、亚马逊和沙特阿美,排名世界第六。
没人料到,巅峰过后阿里股价会下跌且跌跌不休。
自2020年10月后,阿里股价从309港元/股至72.6港元/股,跌幅近80%,市值也在3年内蒸发了5.1万亿港元——这相当于湖北省一年的GDP,整个科创50所有股票当前的市值总和也仅仅5.9亿人民币。
▲阿里巴巴港股上市以来股价表现,图片来自雪球。
更没人料到,阿里会被“小弟”拼多多超越。
2018年7月,创立3年的拼多多挂牌纳斯达克,发行价19美元/ADS,首日收市时市值约296亿美元。此时,阿里巴巴市值4994亿美元,京东市值530亿美元,分别是拼多多市值的17倍、1.8倍左右。
当阿里巴巴向“中概股之光”迈进时,拼多多还在兢兢业业赶超京东。2019年10月,拼多多市值达465亿美元,超过449亿美元的京东集团。此时阿里巴巴市值4492亿美元,是拼多多、京东的10倍左右。
但差距越来越小,直至为负数:2022年年底,阿里巴巴市值2332亿美元,拼多多市值1076亿美元;2023年11月30日,拼多多总市值1959亿美元,超过阿里巴巴市值1907亿美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性时刻。
这也是阿里上市十年来首次跌落“电商市值王”宝座,资本市场上演中国电商历史上头羊更迭的震撼一幕。
市场为之沸腾,阿里人一夜难眠于内网发帖,引来马云誓称“阿里会变,阿里会改”。
1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和蔡崇信纷纷大幅增持阿里股票。前者于2023年第四季度购买了价值约5000万美元的阿里股票(港股);后者通过蔡崇信家族基金增持了约1.5亿美元的阿里股票。
消息传出后,阿里巴巴美股大涨约8%,创六个月来最大涨幅。截至1月23日美股收盘,阿里巴巴美股报价74.02美元,涨7.85%,总市值1885亿美元,超过当天拼多多的1872亿美元。
以马云成为阿里巴巴最大股东的“代价”,阿里重回电商股第一。
事实上,阿里一直试图通过回购,止住股价留住市值。2020年12月底,阿里便宣布了该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美股回购计划,总资金高达100亿美元;而后将股份回购计划扩大到400亿美元,有效期延长至2025年3月底前。
但时代明显变了,阿里再也不敢信誓旦旦将冠军宝座视作囊中之物。
自去年11月30日完成赶超至今,拼多多美股收盘市值,大多数时候对阿里巴巴保持轻微领先态势。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从去年11月30日到今年1月23日的36个美股交易日中,拼多多收盘市值大多数时候超过阿里;在1月23日之前,阿里只在2023年12月26日-12月29日期间,对拼多多保持市值方面的领先态势。
当然了拼多多也不敢打包票,于是呈现出榜首几经易主,轮番坐庄,短期内谁也坐不稳之姿。
老大地位遭遇挑战
如今若要论风流,当属腾讯。
1月23日,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网消息,腾讯以64.2亿元的价格,拿下北京海淀区7万平方米的商业用地,与清华北大相邻。
与降本增效的同行相比,大手脚的腾讯引发市场关注。根据财报,腾讯2023年第三季度营收为15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
在外界看来,这是提振信心的表现。
2020年10月末,腾讯不敌“二进宫”的阿里巴巴,以0.64万亿港元的差距位居港股市值亚军,冠军位置拱手让人。
三年过后,腾讯却重新夺回冠军。
2024年1月29日,阿里巴巴港股市值1.46万亿港元,腾讯市值大约2.6万亿港元,比阿里的多出了1.14万亿,四舍五入相当于一个腾讯抵得上两个阿里了。
目前港股所有上市公司中,腾讯市值高居第一,阿里巴巴排第二。随着拼多多崛起,互联网公司市值版图也形成新格局:腾讯一枝独秀,阿里巴巴、拼多多市值总和与腾讯相当,其他公司市值低于1000亿美元。
▲几大互联网公司最新市值比较(部分公司为港股市值换算而来)。
秩序井然稳定,然而由于字节跳动的蓬勃发展,新的不确定性涌现。
2023年12月,据外媒报道,字节跳动2023年销售额达到1100亿美元,超过腾讯;11月,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字节跳动上半年营收约为540亿美元。而腾讯的财报显示,同期其营收约合413亿美元。
这或许不是字节跳动营收首次超过腾讯控股。
据澎湃新闻援引外媒报道,2022年,字节跳动的营收同比增幅超过38%达到852亿美元,而腾讯营收约合766亿美元——这也意味着,营收方面,字节跳动在2022年就已超过腾讯控股。
以营收规模来估算,很难说当字节跳动登陆资本市场后,其不会改写互联网公司市值排名,一举超越腾讯成为市值之王。
综合此前各方对于字节跳动上市后的市值猜测,普遍比腾讯高:2021年,字节跳动估值4000亿美元;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2022年估值3000亿美元。
一旦成真,这将又是一个老大与“小弟”、阿里与拼多多的故事。
2013年,知春路上的一间披萨店里,张一鸣正为公司寻求B轮融资,对方是腾讯战略投资部的团队。
彼时,今日头条日活跃用户不足百万,在腾讯方看来不过又是一个移动版的门户,潜力有限。最后,张一鸣无功而返。这一年,腾讯的市值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之最。
很快,腾讯人被打脸了,他们看着腾讯如何在社交、游戏、音乐、网络小说、企业服务等业务上被挑衅,看着字节跳动如何突破当年腾讯和阿里建立起的规则,凶猛生长自成一体,成为中国全球化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
十年后的今天,字节跳动营收大幅超越了腾讯,且优势保持:前者携增长速度惊人的电商业务积极奔向更广阔的海外战场,后者以稳健克制的态度维持生态内的秩序。
但,谁也无法彻底战胜对方,巨无霸之庞大非一日之功。
可以看到的是,应对到来的新时代,腾讯在努力变年轻、变快,如始终保持小团队的微信也开始轮岗,为的是增加活力,探索新的机会。
反应在资本市场上,腾讯在频繁回购股份以挽救持续下滑的股价。
Wind数据显示,2023年,腾讯控股回购金额约484.29亿港元,回购次数已超120次。
“躺赢”的老三,进击的老四
相比阿里与拼多多、腾讯和字节跳动缠斗多年的腥风血雨,三四名的排行就有些戏剧性了。
1月17日,美团遭重挫报收68.75港元/股,首次跌破69港元/股的上市发行价,市值跟着缩水至3947亿港元,相较于巅峰时期的2.6万亿港元蒸发超过八成。此后一周,美团股价几乎都在破发线游离,1月22日收报65.40港元,再度创下历史新低。
回顾过去的2023年全年,美团股价累计下跌了53.7%;进入2024年,仅在开年后的12个交易日内,美团股价便再度累计下跌超过15%。
▲美团股价近一年多来表现不佳。图片来自雪球。
奇怪的是,美团业绩表现不俗。财报显示,2023年三季度,美团实现了收入765亿元,同比增长22.1%;实现净利润35.9亿元,同比增长195.3%;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57.3亿元,同比增长62.4%。
市场抛压沉重,投资者情绪低迷。创始人王兴直言“股价被低估”,他认为目前美团在二级市场的股价只反映了外卖单一业务的价值,并不符合公司的内在价值。
美团股价惊魂,“便宜了”存在感不高的网易。
截至12月13日收盘,网易港股市值达5425亿港元,超过美团的5133亿港元市值,成为中国市值第四大的互联网公司,排在它前面的依次为腾讯、拼多多和阿里巴巴。
而在2021年2月,中概股估值整体冲向巅峰时,美团市值大约是四个网易,不过两年多的时间,网易市值已反超美团。
又一个小弟凭实力超越前辈的例子?据相关报道,网易超过美团是因为跌得少。
按12月13日港股收盘价计算,网易市值5425亿港元,相比2021年市值顶点跌了21%,而美团同期则跌了超80%,比中概股指数KWEB还多跌了近5个百点。
为了拉升股价,美团开启了上市后的首次回购,从1月10日开始,连续几个交易日进行回购,每次斥资约4亿港元。1月24日,美团收盘价70.30港元,涨超6%,暂时告别破发泥潭。
业务上,美团奋起直追,与抖音展开各方位对垒,持续发力外卖、到店酒旅核心业务,加速发展直播新模块,收缩美团优选等营收表现欠佳的新业务。
几乎与此同时,网易却传出利空消息,被曝大规模裁员1600人,裁员比例10%-50%,重灾区为网易传媒业务,重金押注游戏这一单一业务的趋势愈显。
然而,尽管吃瓜群众并不十分看好网易,尽管美团近期已回购的金额相当于回购计划的四分之一,但这并未对股价形成明显的支撑效果。
据Wind数据显示,在1月10日至1月16日美团连续回购期间,南向资金甚至还在抛售减持,减持力度有加码的迹象,这显示出市场对美团的悲观情绪并未因回购行动而得到缓解。
截至发稿,美团港股市值4084亿港元,网易港股市值4916亿港元,排在前面的依然是网易。
或许,在资本市场,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吧。

来源:无冕财经
编辑:王晨雅

108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2:12: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方周末报社2023年收入和利润创近10年来新高

总结表彰会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副总编辑,南方周末报社党委书记、主编,南方人物周刊主编王巍表示,2023年是南方周末报社继续提质增效、硕果累累的一年,涌现出许多新闻奖作品,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产生78件流量过千万作品,其中14件流量过亿;报纸收订量逆势较上年增长10%,南周付费会员数累计达36万+,网络传播端再添一座百万级平台。

站在创刊四十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未来,王巍称,南周用连续六年的较快速增长证明,全面专业化是自我可持续发展之基,也是未来之路;坚持“南周气质、南周品质”,就是既对标自我,又突破自我。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南周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提高专业化水平,进一步秉承“南周双质”,推进融合一体化发展。

南方周末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姚伟新表示,2023年,报社实现总收入2.22亿元、总利润1121万元,双双创出近十年来新高,分别较上年增长14%、6%。接下来,报社经营系统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强化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加固竞争壁垒和护城河,为报社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文|南方周末记者 郑丹
责任编辑|谭畅
(全文见文后链接)




来源:南方周末(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08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15:13: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视独子!中视传媒,股价大起大落,业绩堪忧
作为央广总台(实际控制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建后旗下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中视传媒(600088)可谓央视独子,一直备受市场关注。近日,在央企概念以及2023年业绩预估由盈转亏等众多消息的推波助澜下,中视传媒股价大起大落。

来源:东方财富网—中视传媒(截至2024年2月7日)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自2024年1月23日以来,中视传媒股价先是一路狂飙,连续8个交易日上涨,最高翻近3倍。但紧接着(2月2日开始),股价开始大幅回落。股价大起大落的背后,是互联网冲击下堪忧的业绩。一句话,基本面根本撑不住这嗨爆天的股票涨势。

01 背靠央广,不好乘凉

从股权结构来看,中视传媒的控股股东为中央电视台无锡太湖影视城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54.37%,而无锡太湖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00%控股子公司,因此央广总台为中视传媒的实控人

来源:同花顺


背靠央广总台的资源,中视传媒形成了电视节目制作及销售、影视技术服务和设备租赁、影视剧拍摄业务、影视剧拍摄地经营、媒体广告代理及基金投资等多业务发展格局。

其中,影视业务主要是央视各频道,提供影视制作和技术服务等。但从业绩来看,背靠大树也不好乘凉。

2022年,公司影视业务创收约6.28亿元,同比下滑约9%;2023年半年度同比涨幅仅为0.5%,几乎零改善。

来源:同花顺iFinD—营业收入

结构上来看,2023年上半年,公司共实现收入3.05亿元,其中影视业务收入创收约0.86亿元,广告业务创收约1.27亿元,旅游业务(无锡和海南影视基地旅游)创收约0.91亿元,占比分别为28%42%30%。曾经占据半边天(2022年,影视业务营收占比约55%)的影视业务,占比已不足三成。

根源就是,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看电视的人数越来越少,而中视传媒的下游投放则主要是电视

02 广告业务,一言难尽

除了影视业务,广告业务也是一言难尽。

来源:同花顺iFinD—营业收入

最近两年,广告业务增速几乎都在零以下波动。2023年上半年,广告业务创收仅1.27亿元,按此推测2023年也是一个明显下滑(2022年,广告业务创收4.68亿元)。

中视传媒所在产业链的赚钱逻辑为:投放优秀的内容,从而吸引流量,提高播放量,进而通过广告等进行流量变现,变现所得再进行内容再创造的闭环。其中,优质的内容是一切的起点。

而现实是,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第三方的优质的内容自然不会选择在电视投放。没有优质的内容,自然没有流量,自然也就没有广告。中原证券数据显示,对比2022年1-9月,2023年同期广告投放花费明显降低。

来源:中原证券
没广告,自然没钱可赚,更没能力自创内容。

03 投资布局,成效难说

综上分析,中视的闭环,已濒临断裂。受困于此,2020-2022年间,中视连续三年亏损

来源:同花顺iFinD—净利润

主营业务日子不好过,中视从2018年开始涉足文化产业基金及投资业务。据中视财报披露,截至目前,中视已参与两只专项基金(只单一投资一个项目)和两只产业基金的设立和募集工作,主要聚焦于融合媒体产业和IPTV等特色细分行业的投资和布局。

来源:中视传媒2023年半年报

更加可喜可贺的是,2023年中视参投基金投资的海看网络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上市

海看网络的上市,表面看确实给中视带来了收益。根据公司公告的业绩预估公告:2023年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约25,850万元-29,850万元,其中22,651-26,482万元为海看网络的浮盈

来源:公司公告(2024年1月31日)

但本质上讲,中视只是投资,并未延伸自身业务。投资就有两面,一面是收益,一面就是风险。作为海看股份(301262)上市前股东,锁定期为三年。也就是说,要到2026年6月才能退出。东方财富显示,2024年以来海看股份的股价已经在下行,三年后到底如何,实在不好活。此刻的收益,未来能否成功落袋,一切均悬而未决。

中视的故事,其实就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年代,凭借央视的资源,吸引一众流量。但伴随互联网的崛起,整个文化产业大洗牌。曾经的资源,成了转型的掣肘。主业转型困难,转头向投资。首先,在移动互联网等激烈竞争,且头部资源非常集中的当下,新项目真能虎口夺食?此外,投资本身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把成败押注在别人身上,风险难免有些大。进退两难,是此刻中视最大的困局。

来源:星空财富(公众号)

作者:星空下的牛油果


编辑:徐思凡





108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4 20:46: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报告显示,2023年报业营收规模同比增6.8%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百余家报刊在汉共谋“融创挺进 智数未来”
2月21日至22日,2023年度全国传媒经营工作总结大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百余家报刊社(集团)的领导、专家200余人,围绕“融创挺进智数未来”主题展开深度交流研讨。
据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报业经营整体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传媒业加快转型步伐,多元经营格局加速演变,媒体融合深入推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报业营收规模稳中求进,同比增幅达6.8%;其中,各级党报以其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和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经营业绩继续领跑传媒市场;媒体经营收入构成变化更趋科学合理,新媒体经营布局成果日益突显,多元经营占比大幅提高。
面对媒体生态重构、竞争赛道改变等多重变化,主流媒体顺时而动、应势而谋,顺势而为、趁势而上,通过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或整合资源,或技术赋能、或集中优势打造IP活动,或推进媒体服务下沉,挖存量、寻增量,相当多的报社(传媒集团、融媒中心)创造了颇多有价值的营销范本。
大会现场,中国广告协会会长张国华指出,广告是支撑媒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营销的好坏关乎媒体的发展。如何闯出破局破圈发展之路,许多媒体有很好的成功案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报纸的权威性、原创力、影响力等优势依然显著,保持优势,密切关注科技进步,积极拥抱新事物,相信纸媒在中国的大环境和形势下一定大有希望。
随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南方都市报社、澎湃新闻、成都传媒集团、武汉大学等单位领导、经营负责人,就营销创新经验做了精彩演讲和经验介绍。东阳市融媒体中心、新华日报、海峡都市报、南通日报、夜莺传媒、镝数据等十多家媒体和相关机构负责人,通过“融”媒体创新经典案例分享,为媒体如何顺应新趋势、创造新价值给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大会期间还分别举办了“省级日报圆桌会”“都市报、晚报、新媒体融合创新论坛”“城市党报、区域融媒体中心经营研讨会”,围绕数字转型、平台重构、技术应用、资源变现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层交流互动与经验分享。
此次大会由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工作委员会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传媒经营网共同主办,此外还得到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湖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VOSS芙丝饮用天然矿泉水、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
来源:编前会
编辑:程正元



1090#
 楼主| 发表于 2024-2-26 22:52:12 | 只看该作者
多家电视台挂牌成立人工智能工作室!
主编温静  2024-02-26 21:27 广东
主编温静导读: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纷纷举行人工智能工作室揭牌仪式。本文进行了梳理汇总。

来源:CMNC—主编温静
综合自央视网、上观新闻、看度新闻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纷纷举行人工智能工作室揭牌仪式。本文进行了梳理汇总。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揭牌

2月23日,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启播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揭牌仪式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出席,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为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揭牌,和嘉宾共同为节目启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牵头策划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200多首诗词,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将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诗词转化制作为唯美的国风动画。节目首批推出《咏鹅》等六集诗词动画,沉浸式再现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人间真情,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感受中华文脉的勃勃生机和独有魅力,在内心根植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致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在致辞中表示,总台成立六年来,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4K/8K频道、“百城千屏”和央视频、央视新闻等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展。总台媒体科技水平在全球媒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断巩固,成功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创新关乎命运,科技引领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媒体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更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用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产出更多的令人耳目一新、观之折服的精品力作,让总台在全球媒体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活动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牵头发起成立“央视听媒体大模型”研发共同体,通过开放平台与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在科研攻关、需求应用、安全发展、产业生态等方面加强合作,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视听媒体科研创新提供支持,打造新质生产力,助力总台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AIGC核心技术研究和创新应用开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正式揭牌。工作室将整合总台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媒资平台资源,按照节目制作需求对“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进行训练,使之快速形成具备针对特定业务的能力,打造视听节目创新创作的大平台。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互动演示文生视频技术
《千秋诗颂》是首部以我国自主AIGC技术支撑制作的系列动画片,基于总台提供的丰富视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综合运用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文生视频等最新技术成果,支持了从美术设计到动效生成,再到后期成片的各个环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千秋诗颂》高度再现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道具,呈现了一部将中华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与现代视听艺术相结合的动画作品。据悉,节目于2月26日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科技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华为、科大讯飞、智谱AI等企业代表参加活动。

  • 上海广播电视台挂牌成立AIGC工作室



作为省级广电媒体率先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领域的创新举措,2月25日,上海广播电视台正式挂牌成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将重点布局文化传媒领域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视听垂类模型的研发应用,推动基于AIGC的沉浸式、交互式视音频内容生成的示范应用,开展面向传媒文化类的AIGC内容生成范式探索。工作室确立了财经媒体专属AI大模型、新闻资讯类大模型应用、智能语音和大语言模型应用、智能手语数字人、生成式智能与多媒体通信、人工智能应用下的传媒伦理研究等六大重点攻坚方向,着力推动传媒领域语料数据库的共建共享,推动数据处理工具的开发与维护,编制大模型传媒语料数据地方标准,发布传媒领域高质量语料数据集,加强人工智能媒体融合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助力上海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
上海广播电视台表示,此举旨在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抓住AIGC发展机遇,推动内容创制与技术研发一体化发展,构建国内领先的文化传媒大模型应用生态,强化面向未来的前沿关键技术应用布局,建设深度融合的新型媒体产业集群,助推广电行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上海广播电视台持续推进专业媒体AI能力建设,已在业内具备一定领先优势。基于AI技术自主研发的媒体内容智能生产平台、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阿基米德智能电台、第一财经万流智慧金融信息运营平台、AI高清视频修复系统、大型综合体育赛事智慧内容云平台、AI虚拟数字人和播音员、大数据情感交互可视化受众测评系统等,已经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修复、转播、播出、评价以及媒资管理、智能终端、智慧监管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上海广播电视台还将携手多家头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共同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产业联盟,本着“开放共享、协作共赢、相互赋能”的原则,就重大课题、重要项目、重头产品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正式挂牌

2月23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正式挂牌,并举行首期培训会,向全台干部员工发出动员令,吹响冲锋号。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重要内涵,以新技术新应用创新赋能传媒生产和传播方式,新春伊始,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在全川媒体单位中率先布下关键一子,标志着成都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和实践驶入“快车道”。



全新成立的成都市广播电视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旨在切实推动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在广电行业生产场域的创新应用,激活精品内容生产活力,探索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传媒AI+”业务场景,重塑并构建全链条智慧融媒生态。工作室还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以数字文化全力助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此次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的成立,是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期投入和技术积累的集中展现,更是对未来智能内容生产趋势的前瞻性布局。
早在2019年,“成都市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实验室”便在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橙视传媒科技公司挂牌成立,以此为基础,整合此前已实现的AI功能,聚合国内外人工智能模型,设置安全策略,本地构建“知著AI数据库”,全新打造“知著AI智能应用平台”,作为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及成都广播影视集团“数字全媒体技术生态”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功开发并上线10余项音视图文多模态AI工具及虚拟数字人等智能展示技术,为智慧融媒、智慧政务、智慧蓉城各大场景提供有力支撑。




接下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将采取“项目驱动、团队协作、创新引领”的工作机制,围绕人才培养、成果产出、传媒AI技术研发、项目合作拓展等方面开展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工作室将依托橙视传媒科技公司的技术研发背景,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设立专项培养计划,通过实战训练、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形式,面向内外,培养一批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深谙AI技术与内容创新的传媒专业人才。
在成果产出与技术研发方面,工作室已制定了明确的研发路线图。计划于2024年系统推出涵盖主题创新报道、AI动画、AI城市宣传片、AI短剧等系列广电AI内容精品,包括但不限于城市文旅营销、艺术设计、剧本创作等领域,以实际成果展示AI在内容创新上的无限可能。
在长效机制建设上,工作室将持续优化内部研发流程,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新闻传媒、影视艺术的高校和学院深度合作,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确保研究成果的持续输出和广泛应用。
此外,成都市广播电视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还将积极寻求与各行业的深度合作,共同探讨和挖掘AI技术在各自领域中的应用场景,通过项目合作拓展,推动AIGC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赋能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工作室将秉承“创新、协同、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推动广电媒体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构建智慧媒体生态贡献力量。

来源:主编温静(公众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