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342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级2012年春季读书笔记作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21:3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学期每双周写篇读书笔记,每人共8篇。和背诵成绩合并登录成绩。截止日期:18周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张兴秋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发表于 2012-5-17 20:08:5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张兴秋 该用户已被删除
板凳
发表于 2012-5-17 20:10:0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张兴秋 该用户已被删除
地板
发表于 2012-5-27 19:42:3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张兴秋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12-6-1 22:18:1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张兴秋 该用户已被删除
6#
发表于 2012-6-20 16:57:5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发表于 2012-6-23 22:00:16 | 只看该作者
读《小说门》
曹文轩,只是一个稍微熟悉的名字而已。但书序中写道“他是如今文坛,少有的即从事文学创作,有从事文学研究的人。”两种身份的交织,勾引了我去看这本书。当然,源动力在于我对小说创作的好奇。
“在整理文集的过程中,欣喜与羞愧参半。欣喜者,一些作品一些文章,虽然过去了许多年——离现在时间最长的差不多都有二十年了,但即使现在读起来,也还能读得下去。我惊讶自己许多年前的文字与思想怎么至今还依然活着,心中甚至不免有点洋洋得意。”书中的序这样写道。
“作者从‘古典’和‘现代’双重维度,探究了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重大差异,在指出两者差异的同时又揭示了两者所共同遵循的小说艺术的基本面。书中若干富有新意的判断来自于对大量小说文本的精细阅读,也来自于对古今中外小说理论的吸纳与辨析。在坚持学理的同时,作者将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所感悟到的若干小说艺术的奥秘,上升到理论层面,直接进入表述。其中,摇摆渗延情调关系等一系列观念,都是以前的小说理论中未曾有过的。本书既是纯粹的学术著作,又是小说创作的入门之书。”读者这样评价。

而我受益之处在于“经验、虚构、时间、空间、悬置、摇摆、风景、结构”这几个关键词。它交给我很多东西。
8#
发表于 2012-6-23 22:00:46 | 只看该作者
        从《华尔街是怎样讲故事的》学新闻写作
写作。对于这个名字的理解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学阶段认识的写作便是作文,好的写作便是高的分数。刚上大学,觉得写作便是“偏文学性”的写作,至于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的区别自然是没有深究。但一个疑问,上大学后,对写作的理解是混沌的。
这本书可谓是利用美国业界精英的经验编撰而成。但经验是学不来的,别人的经验总就是别人的,借鉴过来的经验也没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这边书里,同样学不到经验,学到的只能是别人的表达技巧。当然,这也算一种经验。但是文章真正的灵魂,是别人教不了的。所谓的灵魂,就是思维。
“好故事该如何构思”和“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对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两个板块。这倒不是说其他板块就不重要,其他地方也教了我很多东西,比如“如何将材料组织起来”“如何用标题和引语”“如何让精炼的字句吸引住人”。但这些都不如前两个版块。这只是个人感受而言。
“在开始采访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个报道过程之中,你都要考虑你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如果你对故事的主要方面或者发展情况感到可笑、怀疑或者愤怒的话,试着明确是设么因素导致了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跟着你的感觉走,记住你对他们的分析,以往内这些感觉将很可能吧你的报道和写作引入你没有预料的新领域。”这个版块报道了很多不同的报道方式,具体就不展开。总之受益匪浅。
时间、范围、变化、动感是它所介绍的吸引人的因素。这让我想到了,在书后面的某个地方揭示故事的历史背景、范围、反作用等因素。想起来有些混乱了。
在读书后,和学长交流过程中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本书好。目前认为这本写的好的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我相信自己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提高。这个感受而已。
9#
发表于 2012-6-23 22:01:46 | 只看该作者
读《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
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黑格尔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眼睛既是理性的载体,也是理性认识的工具,还是认知的工具,还是认知活动达成理性真理的必经之途。
在观看对象中,凝聚着不同主体的各种观看方式,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去观看这个对象时,他们的观看行为不是只涉及自我的单纯活动,而是始终蕴含了他者的目光,我们在观看对象的同时也接受了他人观看这个对象的方式。我的观看总是包含了他的观看,而他的观看也必然包含了饿哦的观看。视觉双向性的一个典型“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眼睛不仅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而且是一面“展现心灵的镜子。”从随意的一瞥到固定的凝视,眼睛能够一抗拒其他更加被动的感官方式去服从观者的意愿。通过眼神的传递、交流,主体可以表达他的喜爱、厌恶、恐惧或愤怒的情感。
自然是绝对真实的,艺术唯有忠实的模仿自然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忠实地模仿不等于原样照搬,艺术对自然的在现是一个去芜取精、由表及里的理想化过程。
情感需要感受和体会,语言需要分析和理解,情感是软弱的,语言是坚硬的。当坚硬的理性语言去碰撞柔弱的感悟性情感时,异质与隔膜势必导致语言和情感的两败俱伤。所以,以每个人的情感世界入手去理解他们的感受了。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很深奥,有点让人难以明白。但是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视觉是通过各种感官综合的结果,而且受到外界的因素更多。而且,由于视觉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故,曾经的一句古训“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如今已变成“眼见得不一定为实。这就意味着寻找真实很重要。特别是再做新闻这方面,很多东西就需要媒体人去拿定主意去好好辨别,挖掘事实的真相。

10#
发表于 2012-6-23 22:02:15 | 只看该作者
读《我们错了》
     这本是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出版的,对业内影响不小。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很多虚假报道、失实报道违背了这一原则。这本书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正如书中序言说的“真实、准确、客观、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杜绝虚假报道、失实报道、差错报道,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我们新闻媒体的基本底线。当然,办报出现差错总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对待差错的态度。我们容易为正面的辉煌而自得,而常常对既往的过失讳莫如深。因为难能,所以可贵。《我们错了》可作为一册广西新闻界的醒世恒言。”
    勇于认错、惩前毖后的报纸更能赢得读者的信赖与尊重。勇气可嘉的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以《我们错了》一书赢得“这样的媒体才有公信力”的赞誉。
  现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本着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在原来的基础上,综合《广西日报》及其旗下《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在内的虚假、失实、差错新闻案例,加以扩展、整合与精选,编著《我们错了》的修订版,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广西新闻界的一桩好事、实事、善事。
  《我们错了》这本书,让人想起著名的“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价格极高。然而,绝大部分沙丁鱼都会在船运途中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他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但愿《我们错了》一书能像那条鲶鱼一样,起到负激励作用。
   我觉得在大学时期读到这本书是幸运的,能在工作时少犯错误,或者说,少犯没水平的错误。这是一本让人少走弯路的书。值得一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