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奖项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5-11-19 17:01:3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获奖名单公布

2015-11-18清华新闻与传播校友会

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为继承和发扬范敬宜先生的新闻教育思想,激励新闻人以范敬宜为楷模,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由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社、国家外文局、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大众报业集团、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发起倡议设立“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基金设立还得到了范敬宜亲属和清华校友赵伟国先生的大力支持。

“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面向全国设立“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奖励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成绩突出的学生(新闻学子奖)、在培育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新闻良师奖)、热心新闻传播教育的新闻业界人士(新闻教育良友奖),从2013年开始评奖,每年一次,今年为第三届。



第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获奖者名单

(按获奖者姓
首字母音序排列)


新闻学子奖

贾宸琰
本科生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卢烨
硕士研究生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
马婧
硕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钱一鸣
本科生
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盛阳
硕士研究生

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松超
硕士研究生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周珊珊
硕士研究生
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教育良师奖

罗以澄
教授
武汉大学
马少华
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童兵
教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新闻教育良友奖

邹贤启
研究员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获奖者简介
(按获奖者姓
首字母音序排列)



新闻学子奖
贾宸琰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优秀的校园表现为贾宸琰的新闻梦想打下了扎实基础,综合成绩年级第一,是全校唯一入选《2014年特优生年鉴》的文科生。她曾担任校记者团团长,在学校成立了首个视觉中心,还发起了新闻沙龙;她有丰富的媒体实习经历,在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中均有她作为一名记录者的身影。她在各种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百余篇,体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卢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从本科到硕士,从北京到新疆,变化的是卢烨不断丰富的履历,不变的是他对电视新闻的热爱与坚持。深入基层、植身边疆,从新闻摄影到纪录片,从信息员到编导,改变的是媒介和身份,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一腔热血和不断磨砺的坚强意志。

马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永葆初心,不负使命是她对新闻理想的不懈追求。专业学习培养了她娴熟出众的采写功底,职业使命促使她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求证。在《巅峰救援72小时》的报道中,在不可能到达现场的情况下,马婧辗转曲折,电话采访了20多位专家和亲历者,还原了尼泊尔地震后珠峰大本营的救援过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新闻实践经历,也让马婧实现了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贯通。
钱一鸣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离现场越近,就离真相越近。作为南京大学摄影协会主席的他,热爱以影像记录社会,并且正式成为CFP新闻图片库签约摄影师。作为最早抵达“东方之星”事件现场的高校新闻学子,钱一鸣全程参与了长江沉船事件的报道过程,其撰写的图文故事被多家门户网站及新媒体转载。在前线的机智、勇敢而富有同情心的背后,是他作为未来新闻人的蓬勃朝气。
盛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土情怀与全球视野,是作为一名国际新闻传播项目硕士生的素养。在《中国日报》美国分社的海外实习期间,盛阳独立采访、写作并发表了近百篇英文文字报道,数十篇图片报道;在美国国务院记者会上多次获得提问机会,并独家采访中美政要、社会活动家、专家学者,他采写的多篇重要政治报道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等美国主流媒体转载引用,发出中国声音,捍卫并表达了中国立场。
张松超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不但学习优秀,科研能力强,张松超还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经历。他切实践行马列主义新闻观,于《光明日报》发表了多篇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报道;他热爱阅读与思考,独立撰写并在国内外媒体发表新闻评论文章200余篇,已成为国内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对于公共热点事件积极发声,用事实和理性引导公众对时事热点事件的正确认知,张松超认为,这是自己的使命。


周珊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有理想、爱思考、好写作、能组织、会沟通”,这是周珊珊给自己的目标。严谨勤奋的态度和多年不变的探索使得她不仅获得了多种奖项,更是累积了十几万字的深度报道,在《中国青年报》及《长江日报》等媒体发稿60余篇。作为原创传媒观察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的执行主编,她所组织、撰写的文章,在这个拥有近20万粉丝的平台上,产生了广泛的学界、业界影响。在喧哗中要有坚守,她真心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有理想、负责任的传媒人。



新闻教育良师奖
罗以澄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罗以澄教授自1984年起从事新闻教学工作31年,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培养了一代代新闻学子。他曾任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主要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项目《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首席专家,被教育部授予“国家教学名师”荣誉称号。罗以澄教授始终把育好人才、推动学术薪火相传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为新闻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马少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马少华副教授来自新闻工作一线,热爱新闻教育事业,自2001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来,为新闻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在课堂上,他为学生注入观察、分析和研究的专业素养,把丰富的业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打破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看不见的壁垒;在课堂之外他更九年如一日的坚持课后写作教学日志,在博客上拓展教学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他记得课堂上每个发言同学的姓名和发言的内容,他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童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童兵教授自1981年起从事新闻教学工作3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表彰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以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为纬,以中国特色的新闻实践为经,童兵教授组织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教学科研团队,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中人数最多的高水平马新观教研力量。这些重量级成果的背后,是童兵教授对“教书育人”的看重,他秉持独立思考的学者本色,坚持“学术规范零容忍,学术研究无禁区”,为一代代新闻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闻教育良友奖
邹贤启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作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邹贤启先生在繁忙工作之余,仍不忘热心新闻教育工作。多年来他十分注重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与锻炼,主导组建全国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大学生记者团,主导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并坚持常年到各高校巡回开办讲座。他对业界人士创造性地参与高校新闻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业界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A0OTkwMQ==&mid=400438256&idx=1&sn=a383d9ce9a624600a5ebe4c0cfbd7067&scene=1&srcid=1119zNuPqowftSB9AxqCbuXI&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62#
发表于 2015-11-21 21:50: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第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暨首届主流媒体总编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高层论坛今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致辞。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翟惠生作主题发言。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在主题演讲中说,“设立‘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目的是激励青年学生学好新闻专业,投身新闻事业;鼓励高校教师在新闻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培养人才;推动更多新闻界人士关心新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已在新闻界产生广泛影响。今年春季学期,人民日报负责采编业务的几位领导同志尝试到清华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中收获了一些体会和心得:一是重视起来,把讲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作分内职责;二是求真务实,实现对青年学子思想上的正确引领;三是有的放矢,坦诚回应青年学子的现实关切;四是生动表达,创新新闻观课程的授课方法;五是注重实践,着力让新闻观教育知行合一。”

  本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良师奖”授予罗以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童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少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3位长期从事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良友奖”授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湖北日报社社长邹贤启;“学子奖”授予贾宸琰、卢烨、马婧、钱一鸣、盛阳、周珊珊、张松超等7位在校学生或毕业生。

  在其后的主流媒体总编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高层论坛上,10位来自主流媒体的总编、副总编与全国10所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副院长围绕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与合作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对话和互动交流。(记者刘烨、赵婀娜)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5-11/20/c_134836359.htm


63#
发表于 2015-12-7 11:16: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5-12-01 编前会
转载自公众号中国记协
编者按: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中,审核委员会共发现323件作品存在663处各种差错,有差错的作品占审核作品总数的37.7%。经过全体审核委员的集体审议,最终决定撤销168件作品的参评资格。为帮助各新闻单位对照检查,现选出差错百例,按文字作品、广播作品、电视作品、网络作品四大类,分别给出审核委员会的审核意见。

















































































链接
去年新闻奖被撤销评奖资格作品的常见错误38例
在去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撤销评奖资格的有149件作品,其中广电作品23件,占比15.4%;网络作品19件,占比12.8%;各类文字作品107件,占比71.8%。撤销原因绝大部分是存在语言文字错误和表述不当的错误。带有共性的错误归纳为以下十个大类。
(一)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这一类差错是大量的。审核中发现的常见错误主要有:整个段落一逗到底,该逗不逗,顿号逗号混用,分号句号缺失等。

例1. 【原文摘录】广西中小企业联合会秘书长李强认为,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使企业产品、规模和管理上档次”将成为民企二次创业的必修课,在这个过程中,申报职称对于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的职称申报制度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对这块不够重视。
【审核意见】文中标点使用不准确,一逗到底,导致语义不清,未按照表达意思分层断句。

例2.【原文摘录】灾区现场看似到处都是新闻,现场记者往往什么都想写却又觉得没有抓手从而显得非常焦虑。
【审核意见】在“抓手”和“从而”之间必须有个逗号。

例3.【原文摘录】这一方面说明官话影响之恶劣,人们反感程度之深,另一方面也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级干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的热切期盼。
【审核意见】应将“反感程度之深”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

(二)字、词误用

这类差错的数量仅次于标点符号。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明显的错字、错词
这类错误的产生,尽管记者和编辑要负主要责任,但校对也难辞其咎。因为只要稍微认真一点,这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例4.【原文摘录】国家京剧院文武老生李阳鸣今年6月因病英年早逝的消息令人婉惜。
【审核意见】“婉惜”应为“惋惜”。

例5.【原文摘录】她裂着嘴笑着说:……
【审核意见】“裂”应为“咧”。

例6.【原文摘录】这是由晚晴著名学者俞樾的旧居楼改建而来的,曾有“西湖第一楼”美誉。
【审核意见】“晚晴”应为“晚清”。

2.同音词的误用
这类错误主要是疏忽大意造成的。尤其是现在记者们写稿基本使用电脑,且多数人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读音相似或相近的词,很容易就随手而出,比如:“侦察”与“侦查”,“按耐”与“按捺”等。也有一些同音词是因为没有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造成了误用,比如:“截止”与“截至”,“期间”与“其间”等。

例7.【原文摘录】这起案件从公安机关开始立案侦察到法院宣判,一直没有直接人证、物证。
【审核意见】“侦察”应为“侦查”,为同音词误用。

例8.【原文摘录】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
【审核意见】“暇”系“瑕”之误。“暇”者,空闲也;“瑕”者,玉之斑点也,亦比喻人之缺点。另外,“璞”指未经雕琢过的玉,必然有瑕,因此不存在“无瑕的璞”。

例9.【原文摘录】李富英按耐住情绪,招呼艾尼·库尔班选菜,眼睛却一直盯着孩子。
【审核意见】“按耐”系“按捺”之误。“按捺”指控制、压制,也可用“按纳”,但没有“按耐”这个词。

例10.【原文摘录】据义乌市公安局统计,截止今年11月,在义乌的境外客商达41.1万人,常驻外商1.5万人。
【审核意见】“截止”系“截至”之误。“截止”的意思是:(到一定期限)停止, “截至”的意思是:截止到(某个时间点)。因此,上引例句应改为“截至”或者“截止到”。

例11.【原文摘录】期间,央视网与百度、360网站寻人平台进行合作,打通数据,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寻人信息平台,为寻亲提供更大的数据支持。
【审核意见】“期间”系“其间”之误。“期间”指某个时期里面, “其间”指某一段时间。

3.“的、地、得”的误用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的使用是有明确分工的。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足语用“得”。这个问题应该是上初中时就解决了的。但是,在申报作品中这三个字的误用却大量存在。

例12.【原文摘录】下个月,南瓜就将收获,“如果像去年一样得价的话,每亩可赚4000多元!”答话的是屯长卢德彬。
【审核意见】“得”字误用。应该用“的”。“一样的”作为定语修饰“价”。

例13.【原文摘录】“国家四级财政,给1.2亿名老年农民增加一些养老金,这钱是可以拿的出的。”
【审核意见】“的”字误用。应该用“得”。“得出的”作为动词“拿”的补足语。

例14.【原文摘录】说到这里,这个在老师眼中开朗、能说、爱交朋友的15岁男孩将头埋进臂弯,小声的抽泣着。
【审核意见】“的”字误用。应该用“地”。“小声地”作为状语修饰谓语“抽泣”。

4.不规范的成语使用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精炼的语句,表达无限丰富的情感与思想。但是,成语往往是有出处、有典故的,其用字和含义已经约定俗成,不能肆意妄为。

例15.【原文摘录】“就这两个月少点,因为兰县长住院动手术。”驾驶员陈邦清眼泪婆娑。
【审核意见】“眼泪婆娑”系“泪眼婆娑”之误。泪眼,含泪的眼睛;婆娑,起舞的样子。“泪眼婆娑”形容的是忽闪忽闪的含泪的眼睛,而不是流出的眼泪。

例16.【原文摘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4天时间就完成了集中移坟,腾出土地78亩。
【审核意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是:用道理让他明白,用感情打动他。反过来说,不合逻辑。

例17.【原文摘录】再看“疏”。北京的政策制定者们深谙“堵为治标、疏为治本”之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里治堵限排政策热闹喧嚷,暗里发展公共交通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且异常坚定。
【审核意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从正面迷惑敌人或对手,从侧面进行突然袭击。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

5.不当的词语缩略
为了精炼语言,减少字数,新闻报道中常常会使用缩略语,尤其在标题中。但是,缩略语使用不当,往往会给受众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麻烦。

例18.【原文摘录】汉推国际交流不可少
【审核意见】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小标题。什么是“汉推”?从文中得知“汉推”即“汉语国际推广”的缩略语,这在专业人士那儿可能是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对普通读者来说却很难猜出其意思来。因此,必须加上双引号,并作出解释。同时,如果“汉推”是“汉语国际推广”的缩略语,那么其后加上的“国际交流”就是赘语。

例19.【原文摘录】在“头七”的时候,根据是否举行国家悼会,进行适度的《七日祭》策划。
【审核意见】不当缩略,意思不明。“悼会”是什么意思?“追悼会”?“哀悼日”?

例20.【原文摘录】盼适降设分所标准。
【审核意见】“适降”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得知,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盼望适当降低设立分所的标准”,但缩略后让人不知所云。

6.生造的词语或表达
这一类错误尽管数量不多,但其对语言的危害不容小觑。

例21.【原文摘录】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审核意见】“回圜”是什么意思?遍查词典不得。

(三)直接引语使用不当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新闻写作中经常用到的两种表达方式,直接引语是作者引用的采访对象所说的话,间接引语是作者复述的采访对象或者其他人所说的话。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直接引语必须以双引号标示,以表明所引的话是采访对象的原话,而不是作者的概括或整理;间接引语则不用双引号标示,是作者对采访对象或者其他人所说的话的复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完整、准确地引用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反对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采访对象所说的话进行加工和整理。

我们知道,说话都是个体性的,很少有多个人同时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大量出现过诸如“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众人纷纷表示”这样的表达。很显然,这是经作者加工过的引语,不能被当作直接引语使用。这个问题在新闻教育界反复说了多年,实践中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类似错误仍然不绝如缕。本次审核时,这样的问题就不在少数。例如:

例22.【原文摘录】当地村民纷纷围上来反映:“邓正加……”

例23.【原文摘录】总队的官兵说:“我们的司令员,哪里有重大任务……”
另一方面,有些作品该用直接引语时却不用。比如下例:

例24.【原文摘录】杜江南说,我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你能支持我。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
【审核意见】这一段人称混乱。如要用间接引语,可改为:杜江南说,他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女孩能支持他。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如要用直接引语,可改为:杜江南说:“我想当警察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兵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希望你能支持我。”女孩看他去意已决,也没再多说什么。

(四)代词的误用

所谓“代词”,即指代某人、某事、某物的词。通常又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新闻报道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的反映,代词自然也就少不了。本次审核发现,代词的误用主要表现在人称代词上,常见的有:指代不明,指代错误和指代不统一。

例25.【原文摘录】4月18日是米热古丽·玉素甫的24岁生日,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的心中一定有个让她魂牵梦萦的“白马王子”,日渐年老的父母,还等着为他披上嫁衣,看着她幸福地生活。
【审核意见】人称代词指代错误。“他”应为“她”。

例26.【原文摘录】王福顺表示,由于当时腿麻得走不动了,我干脆花钱去澡堂子泡了个澡,足足在热水池里泡了一个多小时,这一烫管老了用了。而由于怕媳妇惦记,至今他没有告诉媳妇事情真相,只说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
【审核意见】人称代词使用错误。“我”应为“他”。

例27.【原文摘录】文字实录就像空气一样,你可能看不见她,摸不着它,但是你随时需要它。
【审核意见】代词使用不统一,“她”“它”混用。

(五)数字单位缺失

鉴于日常新闻报道中数字的用法比较混乱,本次审核时专门给每一位审核委员复印了一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以便参照执行。但是,审核过程中发现,根本不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的话,过不了“数字关”的作品会更多。因此,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规定对一些阿拉伯数字与文字数字混用的表述一律不记为错误。比如,“1.7万”写作“1万7千”,“三万多”写作“3万多”等。但数字单位缺失仍然要记为错误。

例28.【原文摘录】……并于2007回北京创立了汉朗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审核意见】数字后面缺失“年”字。

例29.【原文摘录】至此,武汉晚报与武汉沪春秋旅行社发起的旅游“奖文明”活动,创造了连续发送11个旅游团、共296游客却没有出现一起不文明行为的纪录。
【审核意见】缺数字单位,“296”与“游客”之间应加单位“名”或“位”。

例30.【原文摘录】市场化企业欲贷款1000万。
【审核意见】数字后面缺失单位“元”。

(六)词语搭配不当

词语搭配不当,指的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缺乏合理性,即将意义上不能组合在一起的词语硬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比如,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宾语和宾语补足语之间。也有的是一个句子中部分搭配不当。
例31.【原文摘录】……还帮他解决了大棚黄瓜苗白粉病的生产难题。
【审核意见】词语搭配不当。“白粉病”不能与“生产”搭配。应改为“白粉病的防治难题”。

例32.【原文摘录】海监84船对其进行喊话宣誓主权
【审核意见】词语搭配不当。“宣誓”是名词,不能作为动词与“主权”搭配,应改为“宣示”。

(七)词语重复

词语重复是指同一个词语在句子中没有必要地重复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不认真、不仔细造成的。

例33.【原文摘录】检索了所有年份、所有类型的法律法律规范、部门规章,均已找不到有《电、热价格》的存在。
【审核意见】“法律”一词重复,删去一个。

例34.【原文摘录】这次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入选世界记忆工程的档案,不论是对历史的追溯还是其文物价值,这都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审核意见】最后一句开头的“这”字多余,导致句子主语重复。

(八)句子成分缺失

句子成分缺失,是指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缺少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比如,主语、谓语、宾语等,从而导致意思表达不清。

例35.【原文摘录】如此环境,让今年四季度小企业关门、跑路的情况一再出现。
【审核意见】句子成分缺失,“跑路”前应该加主语“老板”。

例36.【原文摘录】对航空公司而言,即便受“诈弹”影响还未起飞,只需要重新对旅客进行安检,并对机舱进行清仓检查,也要因为推迟起飞时间承受运营损失。
【审核意见】句子成分缺失,“还未起飞”前应该加上主语“飞机”。

(九)语句杂糅

语句杂糅,指的是本来应该分成两句或多句说的话,一股脑儿地被糅进了一个句子里,结果造成了意思表达不清,语义不明。

例37.【原文摘录】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
【审核意见】这一段将两个句子合并为一句,是语句杂糅的病句。如果想用一句表达,应该改为: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的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或者分成两句,改为: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她所忙着的这些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

(十)硬凑句式
硬凑句式,指的是为了使多个句子在字数上相等、在形式上一致,而不顾及其意义和词性,人为地往一起凑。这个错误常见于报纸的小标题。

例38.【原文摘录】他回忆……,他真相……,他执着……,他现状……
【审核意见】为了与“他回忆……”、“他执着……”在句式上保持一致,生造了“他真相……”、“他现状……”,把名词当动词用,不符合语法规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64#
发表于 2016-4-19 00:09: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普利策前瞻 | 未来,VR报道、新闻游戏都有可能入选普利策


编者按  4月18日,也就是下周一,2016年普利策奖的名单就将公布。相较于往年,今年是普利策奖设立的100周年,所以格外受到关注。作为新闻业的奥斯卡,普利策公认为行业标杆,获奖作品大都成为新闻从业者的教科书。历经一个世纪的变迁,普利策也与时俱进——随着传统媒体影响力日渐式微,新媒体崛起,普利策逐渐向在线媒体敞开大门。
  从2009年度评奖开始,普利策新闻奖的所有奖项向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开放,申报作品可以完全是在线内容。随后,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在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异军突起,连续多年夺走普利策奖中涉及调查性报道的多个重要奖项。
  这也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认为是普利策保持影响力的一个举措。他在接受传媒狐(微信号:media-fox)的专访时说,未来VR作品以及新闻游戏都有可能在普利策占据一席之地。



2016-04-16 清华全球传播
编者按  4月18日,也就是下周一,2016年普利策奖的名单就将公布。相较于往年,今年是普利策奖设立的100周年,所以格外受到关注。作为新闻业的奥斯卡,普利策公认为行业标杆,获奖作品大都成为新闻从业者的教科书。历经一个世纪的变迁,普利策也与时俱进——随着传统媒体影响力日渐式微,新媒体崛起,普利策逐渐向在线媒体敞开大门。

  从2009年度评奖开始,普利策新闻奖的所有奖项向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开放,申报作品可以完全是在线内容。随后,非报纸隶属新闻网站在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异军突起,连续多年夺走普利策奖中涉及调查性报道的多个重要奖项。
  这也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认为是普利策保持影响力的一个举措。他在接受传媒狐(微信号:media-fox)的专访时说,未来VR作品以及新闻游戏都有可能在普利策占据一席之地。

采访、撰文|周佩雅   

“普利策通常只颁给美国公民,这是局限所在”

传媒狐:您是否有自己心中的2016普利策奖获奖新闻作品、其记者或新闻机构的候选?或是谈谈您这一年比较欣赏的作品。 史:预测不好做。我认为2015年最引人注目的新闻是土耳其记者拍摄的那位溺水而亡的叙利亚小难民,这张图片和报道绝对可以载入新闻史,但普利策奖通常只给美国公民,这恰恰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普利策奖基本上只关注美国国内新闻,我从美国同行那里了解到的口碑比较好的报道有:《西雅图时报》对巴菲特公司“活动屋”销售丑闻的调查;《纽约》杂志拍摄的黑人明星比尔·科斯比性侵案35名女性受害者的肖像及相关调查报道,ESPN与《体育画报》做的关于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明星的系列丑闻报道,等等。国际新闻奖很有可能仍然是叙利亚内战的相关报道。

“我要求国际新闻专业的学子背诵普利策经典之作”

传媒狐:您认为普利策奖持久广泛的影响力来源何在? 史:这项“国内奖”对全球新闻业产生影响,主要是其示范性。今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聚焦》就是以2003年《波士顿环球报》的获奖作品为蓝本创作的,所以该奖被认为是行业标杆并非空穴来风。 其学术性和权威性也是基石,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主持评选,而非行业协会。报道内容尽管都是美国国内事务为主,但其理念和技巧具有前沿性和示范性,因此成为各大新闻学院的教科书案例。中国也出了好几套《普利策获奖作品集》,也成为新闻学子竞相效犹的对象。我自己要求国际新闻专业的学子背诵普利策奖中经典之作,除了提高他们英文表达能力,更多的是领会其中的叙事理念和风格。

VR报道、新闻游戏等将来都有可能入选

传媒狐:新媒体时代,普利策奖的地位是否会受到冲击? 史:新媒体时代,普利策奖也在与时俱进,2009年纯网站(不是报社所属的网站)和独立调查新闻机构等都可以报名,2010年首个纯网站propublica获奖,2014年又向在线和实体杂志开放(以前杂志不能参评)。过去只评文字报道,2009年起多媒体的“数字叙事”(包含图片、视频的报道)也可以报名。我想或许几年后VR(虚拟现实)报道,新闻游戏(如最近BBC提出的模拟叙利亚难民旅程的新闻游戏,读者可以参与角色扮演)等新的形式都会入选。 除了《纽约时报》等全国性大报外,越来越多的地方性报纸所做的小众化的“社区新闻”也进入了普利策奖的视野,个人组建的新闻初创网站也受到评委的关注,不再只关注几家大报。因此,我认为普利策奖有“全民化、全媒化”的趋势,但我希望它更加“全球化”,世界各国媒体用英文制作的报道都可以报名。实际上,现在很多国外媒体都有美国版,都有资格报名,这个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也许不久的进来我希望《中国日报》的美国版、人民网美国站的作品也能获奖。 但无论怎么变,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和深度报道始终是普利策的“核心”,无论有多少读者还在坚持读长篇报道,普利策奖是“业界良心”,不会迎合读者的变化,这是它之所以成为行业标杆的立足点。公共服务有专门的奖项(例如大家熟悉的《卫报》美国版所作的“斯诺登”报道),这一点也会坚持下去,战争与和平、对滥用权力的监督、为弱势群体谋求公正,这些题材的新闻作品在百年普利策奖是最容易受到评委青睐的,我认为无论新闻的形式和技术如何发展,上述这些主题仍然是新闻永恒的焦点议题,也是普利策奖不变的主题。

普利策奖的核心"公共服务"和"深度阐释"只能由人来完成

传媒狐:未来人工智能有可能代替人类写稿拿奖吗?

史: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机器人记者目前可以写一些程式化的消息,比如财经和体育报道,但普利策奖的核心"公共服务"和"深度阐释"只能由人来完成。我说的"全媒化"是指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

本文转载自|搜狐传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TeBohB2MkdXcSOoF#rd
65#
发表于 2016-4-19 23:59: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现场新闻摄影奖

《纽约时报》
Mauricio Lima, Sergey Ponomarev
Tyler Hicks and Daniel Etter
影像捕捉了难民的决心、
旅途的艰辛以及接纳他们的东道国的挣扎。













路透社摄影部
每张扣人心弦的影像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追随移民和难民数千里,越过不确定的边界,
去往未知的目的地。















特写摄影奖

《波士顿环球报》
Jessica Rinaldi
通过真实并有启发性的影像
揭示一个小男孩在被他所信任的人们虐待后,
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的故事。
















普利策奖THE PULITZER PRICE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亦称普利策新闻奖,是于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匈牙利裔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奖项。上世界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1942年,普利策奖设立摄影类奖项。此后,除1946年外,每年颁发一次。从1968年开始,摄影类增设了特写摄影奖。


|  图片来源:http://www.pulitzer.org  |

微信编辑   李  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A1NDY3MA==&mid=2652543184&idx=1&sn=035e33693973d30cbf097dff1c4557d9&scene=1&srcid=0419L6XWt3MenG1ndqy2lEhH#rd

QQ图片20160421165154.png (799.46 KB, 下载次数: 41)

QQ图片20160421165154.png

QQ图片20160421165206.png (403.43 KB, 下载次数: 35)

QQ图片20160421165206.png

QQ图片20160421165219.png (502.37 KB, 下载次数: 40)

QQ图片20160421165219.png

QQ图片20160421165244.png (441.58 KB, 下载次数: 34)

QQ图片20160421165244.png

QQ图片20160421165258.png (732.56 KB, 下载次数: 29)

QQ图片20160421165258.png

QQ图片20160421165309.png (564.79 KB, 下载次数: 40)

QQ图片20160421165309.png
66#
发表于 2016-4-20 00:18: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普利策新闻奖,靠什么魅力存活一百年?(附2016获奖照片)

[size=1em]来源 | 蓝媒汇综合整理

今天凌晨三点钟,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
做新闻的往往有两句口头禅,想夸谁的稿子写的好,张口就来“可以拿普利策奖了”;向外行介绍什么是普利策时,又会说“这是新闻界的奥斯卡。”
两种表述,共同体现的是这一奖项在传媒人心中的分量。有调侃的说法,“别人的一个奖,干卿何事?”这可不比奥斯卡、诺贝尔是全球性质的,而是美国人关起门自己玩的奖项(必须是美国媒体报道的才能参与评选)。
但没办法,每年普利策奖公布时,全世界总会有那么多人像关注奥斯卡一样。作为全球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像一座灯塔,照亮许许多多心怀新闻理想的人奋勇前行。
独立性:终评委员多半来自学术界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他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他创造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于1911年去世。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17年设立普利策奖。
一百年来,普利策奖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对大多数获奖者来说,相对普利策奖给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带来的声望而言,7500美元现金奖励只是次要的。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美国记者,无不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作为奋斗的目标。
“在美国新闻界最高的地位莫过于担任普利策奖委员会的委员了”。普利策奖实行两级评审制。初评委员会评委中新闻奖共有77名评委,身份一般为编辑、出版家、作家、教育家等。

终评委员会即“普利策奖委员会”为18人,成员来自哥大、其他高校及报界,其中哥大校长是当然成员。评委会具有绝对的独立性,每年在对奖项开始评选之前,都会由哥大新闻学院对评委名单进行审核。
评委直接对作品负责,不受任何人的领导。委员中有一多半来自学术界,且与评奖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这个评选机制,决定了这个奖同纯粹由媒体自行评选的新闻奖有着根本的区别。也正是“学院奖”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奠定了普利策新闻奖的权威地位。
报名的参与竞逐者将其作品提交单项奖评委会后,每年三月,来自全美各地的77名新闻奖评委会委员聚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参评的新闻作品进行审评。
三天后,他们将筛选出的各类别3个提名作品向普利策奖委员会提交报告。普利策奖委员会于每年四月聚首,经过两天讨论评出最终奖项得主。最后全体委员会向哥大校长“推荐”最终获奖者,由校长公布获奖者名单。
用文学的笔触直指社会阴暗面
普利策奖被当做“新闻的诺贝尔”,对新闻性的要求之前,是对文学性的要求。评选标准中,杰出的解释性报道,要求能够阐明一个有意义的且复杂的主题,能够展示出对主题的上佳把握,文笔流畅、表达清楚。
像奥斯卡14个新闻奖项之一的特稿写作奖,本身就是一个新闻写作的奖项,要求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创新性。对于今年的特稿奖获奖作品,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环境报道和写作的典范,对卡斯卡地亚断层线的断裂进行了科学的优雅的描述。
有一种说法,普利策新闻奖象征着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历届获奖作品都秉承着关怀公众事物、监督政府的传统,从报道题材来看,负面新闻是主角。
比如今年的获奖作品中,美联社由于其对东南亚渔业奴工现象的深入报道而获得新闻类“公共服务奖”;《华盛顿邮报》展现了警方枪击致死案件的频次和原因,以及受害者最有可能的身份”,获得“国内新闻报道奖”;《纽约时报》通过报道揭露了阿富汗妇女遭遇的虐待和不公,从而获得“国际新闻报道奖”。
尤其是被称为普利策新闻奖拿奖专业户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捍卫舆论监督权上常常被树为两面旗帜。
《纽约时报》在美国的影响可谓是巨大而深远,是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它是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早晨在上班前,从地铁站花2美元买一份《纽约时报》已经成为许多美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纽约时报》从经营到内容生产,包括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应该说都是报业的楷模,也是获奖次数最多的媒体。
《华盛顿邮报》则是美国华盛顿最大、最老的报纸,尤其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许多人认为它是继《纽约时报》后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19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而在全世界声名大作。
1980年《华盛顿邮报》发表了珍妮特·库克所写的有关一名8岁儿童吸食海洛因的文章,随后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但在被曝光该报道的主人公为虚构后,评委会收回了该奖项。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10年间,这两家媒体分别获得过26个和19个奖项。
其中,2015年《纽约时报》凭借三项大奖成为当年新闻奖的最大赢家,该报有关埃博拉疫情的报道分别获得特写摄影奖和国际报道奖。此外,该报记者埃里克·李普顿(Eric Lipton)因调查游说者如何能影响国会领袖而获调查性报道奖
普利策奖与中国新闻奖
与闻名世界的普利策奖相比,中国新闻奖的影响力无论是评选形式,还是影响力,均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新闻奖创办于1990年,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共设四大类,29个评选项目,其中报纸、通讯社设消息、言论、通讯、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报纸版面、新闻漫画和报纸副刊8项,广播、电视设消息、评论、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性节目编排和新闻现场直播各5项。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一个新闻奖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奖两者的差距主要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是普利策历史比中国新闻奖要早了六十多年。虽然中国是世界最早办报的国家之一,但是对新闻学的研究却比西方晚了一百多年,很多新闻学理念还是直接取自于西方的,所以在新闻上经验不足。
二是美国传媒素来有揭丑传统,十分热衷于负面报道,而负面报道普世性极强,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受众都喜欢看负面报道。而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和眼下国情有很大关系,获奖作品主要还是以正面报道或宣传为主。而这些评选标准正好在西方人眼里是不能理解的。 2015年中国好新闻奖截图
三是在新闻自由这一点上,美国在全世界做的都比较好。美国传媒和政府是平行的,所以新闻言论不大受约束,在实现新闻价值上可以操作的空间更广大。
其实,中国新闻奖还太年轻,近些年也一直在努力进行改革,一些更亲民、更现实的新闻作品,也陆续获奖。
这是今年最赞的新闻摄影
去年一年,又有许多奋斗在一线的摄影记者用照片见证了过去一年的重大事件,这些获奖照片将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永远流传下去。让我们一起来看下今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获奖照片。

突发新闻摄影奖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四名来自《纽约时报》的摄影记者Mauricio Lima、Sergey Ponomarev、Tyler Hicks 和Daniel Etter获得了突发新闻摄影奖。他们的作品关注难民危机的解决、难民移民旅程的危险和难民与接收难民国家间的斗争。

Mauricio Lima获奖作品
▲ 2015年11月7日,无数难民穿过的救生衣扔在希腊莱斯博斯岛。

▲        2015年9月5日,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位来自叙利亚的父亲(中)和儿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睡在一辆从布达佩斯开往维也纳的大巴的地板上。
▲        2015年9月1日,布达佩斯凯莱蒂火车站,大批来自叙利亚的难民支着帐篷住在这里。

▲        2015年11月28日,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索马里的难民为争取有生活用水、毯子、和一些能穿的衣服而抗争,他们已经来到希腊边境10多天,被禁止前往马其顿。

▲        2015年11月28日,马其顿士兵安装防护栏阻止难民进入。

▲        2015年8月30日,一名来自叙利亚的女子抱着女儿旁边跟着她的儿子,前往塞尔维亚。

▲        2015年8月31日,几名女子抱着孩子在小麦田中休息,她们等待边境开放前往德国。

▲        2015年11月21日,难民在马
其顿排队注册好前往下一站塞尔维亚,最后进入欧洲。




▲        2015年11月21日,一个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家庭,在生火取暖。

▲        2015年11月1日,一具难民尸体飘浮在海边。

Sergey Ponomarev获奖作品
▲        2015年11月6日,难民乘船抵达斯科拉,船上坐了150人。
▲        2015年9月18日,克罗地亚托瓦尼克,人们争相爬上一辆开往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的火车。欧洲的几个主要国家收紧了边境管制,以控制难民潮。
▲        2015年10月22日,斯洛文尼亚德波瓦,难民队伍在一座教堂前经过,寻求避难的人们在前往斯洛文尼亚注册营地的路上。已经有数千难民涌入了这个国家。



▲        2015年9月16日,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交界地区,警察向试图越境进入塞尔维亚的难民释放了催泪瓦斯、辣椒喷雾和水炮,一名男子试图救下他的孩子。

▲        2015年8月27日,塞尔维亚斯沃,难民在烈日下请求边境开放。

▲        2015年10月23日,大批寻求避难的人们在前往斯洛文尼亚注册营地的路上。


Tyler Hicks获奖作品

▲ 2015年10月1日,希腊莱斯博斯岛,在乘坐橡皮筏从土耳其出发、经历了大风和波涛汹涌的海面后,难民们抵达了希腊的海岸。

Daniel Etter获奖作品

▲        2015年8月15日,希腊科斯岛,在乘坐一艘轻薄的橡皮艇安全抵达科斯岛以后,伊拉克人Laith Majid抱着他的儿子和女儿喜极而泣。

《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

《汤森路透》摄影师的作品获突发新闻摄影奖。他们的作品引人入胜,每张都有自己的声音,他们一路跟随难民在未知的目的地。

▲        2015年9月10日,马其顿,一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在雨中亲吻自己的女儿。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8月11日,一艘来自叙利亚充气船飘浮在爱琴海上,船上的难民打算前往希腊。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9月13日,一名叙利亚难民抱着他的孩子游向莱斯博斯岛。摄影师:Alkis Konstantinidis

▲        2015年11月7日,一名未知身份的移民被海浪冲上希腊莱斯博斯岛岸上。摄影师:Alkis Konstantinidis

▲        2015年10月19日,一名阿富汗移民跳像莱斯博斯岛。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9月24日,一名叙利亚难民抱着他的孩子努力像对面的莱斯博斯岛前进。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8月12日,一名来自叙利亚的70岁的老人坐在岸边休息准备和其他40多个难民一同前往下一站。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10月8日,一名来自阿富汗的难民在巴士内看向车窗外。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10月20日,斯洛文尼亚,行进中的难民队伍。摄影师:Srdjan Zivulovic

▲        2015年8月12日,一名叙利亚难民抬头想要呼吸新鲜空气,大批难民挤在注册前往希腊的队伍中,让他喘不过气。摄影师:Alkis Konstantinidis




▲        2015年8月27日,叙利亚移民在防护围栏下钻过,试图进入匈牙利。摄影师:Bernadett Szabo
▲        2015年8月22日,马其顿警察举起盾牌阻止难民进入。摄影师:Alexandros Avramidis
▲        2015年9月10日,难民乞求马其顿警方开放边界让他们进去。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8月15日,一名警察试图阻止移民从窗户进入火车前往希腊边境。摄影师:Stoyan Nenov

▲        2015年9月3日,一名匈牙利警察将躺在铁轨上的移民拉上路边。摄影师:Laszlo Balogh

▲        2015年9月10日,叙利亚移民在泥水中走过。摄影师:Yannis Behrakis

▲        2015年10月20日,移民有德国警方带领下前往注册中心。摄影师:Michael Dalder



专题新闻摄影奖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波士顿环球报》摄影记者Jessica Rinaldi凭《Strider Wolf的生活和时间》(The life and times of Strider Wolf)获专题新闻摄影奖。Jessica Rinaldi拍摄了一个生活在贫困的缅因州的小男孩Strider Wolf的故事。
首届普利策摄影奖是1942年颁发的。此后,除1946年外,每年颁发一次。从1968年开始,摄影类分成了专题新闻摄影奖和突发新闻摄影奖。

来源:iWeekly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4MjUxMw==&mid=2653643190&idx=1&sn=3748c8d27fe39cc2d79a5592172c752f&scene=1&srcid=0419KU8yodAbPYki3xVPUsHl#rd



67#
发表于 2016-4-20 23:06: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获两项普利策奖,大奖归属美联社
MICHAEL M. GRYNBAUM2016年4月19日2015年11月16日。移民乘坐一艘土耳其船只抵达希腊莱斯沃斯岛斯卡拉村附近。Sergey Ponomarev for The New York Times周一,美联社的一个系列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公共服务奖。报道揭露了东南亚渔业贸易中的奴役和虐待惨况,促使2000名被囚禁者获得释放,令一个作为美国重要海鲜供应源的行业开展广泛改革。今年是普利策奖一百周年,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公布的获奖名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界的巨变。获得释义性报道奖的文章沉痛讲述了对一桩强奸案的拙劣调查,两位作者分别是来自网络媒体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roject)的肯·阿姆斯特朗(Ken Armstrong)和数字新闻机构ProPublica的T·克里斯蒂安·米勒(T. Christian Miller),马歇尔计划创办于17个月前。从去年开始,杂志拥有了获得普利策某些类别奖项的资格。《纽约客》(The New Yorker)此次获得两个奖项:艾米莉·努斯鲍姆(Emily Nussbaum)的电视评论,以及凯瑟琳·舒尔茨(Kathryn Schulz)的文章《真正的大事》(The Really Big One);后者探讨了西北太平洋地区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赢得特稿写作奖。《纽约客》专职撰稿人威廉·芬尼根(William Finnegan)的回忆录《蛮族的日子:冲浪生活》(Barbarian Days: A Surfing Life)赢得了传记奖。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用嘻哈乐演绎开国元勋故事,它荣获戏剧奖符合人们的普遍预测。该剧主创和主演林-曼努埃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高兴地在Twitter上写道:“普利策?!”《纽约时报》的阿莉萨·J·鲁宾(Alissa J. Rubin)讲述阿富汗妇女面临虐待和不公的文章荣获了国际新闻奖。有10项入围作品的时报还与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分享了突发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是一组前往欧洲寻求避难的移民的动人影像。


2015年10月,希腊,莱斯沃斯岛。一位阿富汗移民从一艘极度拥挤的橡皮筏跳向海滩。Yannis Behrakis/Reuters

还有其他两家报纸各赢得了两个奖项。《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的法拉·斯托克曼(Farah Stockman)讲述波士顿校车和种族隔离影响的专栏文章赢得了评论写作奖,该报摄影师杰西卡·里纳尔迪(Jessica Rinaldi)用图片记录了一个遭受过虐待的小男孩的挣扎,获得了专题摄影奖。

在这张2015年11月的照片里,施特赖德·沃夫爬上一颗树,露出了他肚子上的一个伤疤。这是他小时候被人虐待时留下的痕迹。这张照片是杰西卡·里纳尔迪的获奖作品之一。Jessica Rinaldi/Boston Globe, via Associated Press

《坦帕湾时报》(The Tampa Bay Times)的一篇报道赢得了本地新闻奖,它讲述了佛罗里达州一个县的公立学校系统抛弃了种族融合做法,该县黑人学生的不合格率高得惊人。《萨拉索塔先驱论坛报》(Sarasota Herald-Tribune)一篇报道揭露了佛罗里达州精神病院虐待病人、疏于照料的状况,这两篇文章分享了调查性报道奖。《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的一篇文章赢得了国内新闻奖,该文使用大量数据和图表,记录了2015年以来所有死于警察之手的美国人的情况,提供了对警察暴力的深刻见解,这个话题目前正是全国性政治辩论的核心。AD


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的处女作《同情者》(The Sympathizer)荣获虚构作品奖。这部小说以1975年的西贡开场,讲述了一个同情共产主义的人逃到洛杉矶,打入一个南越人团体内部从事间谍工作的故事。《同情者》获得了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小说奖(Andrew Carnegie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Fiction),被评论人誉为战争小说的新经典,是间谍、讽刺和历史小说的巧妙融合。《华盛顿邮报》记者乔比·瓦里克(Joby Warrick)的《黑旗:伊斯兰国的崛起》(Black Flags: The Rise of ISIS)获得了非虚构作品奖。该书由道布尔戴出版社(Doubleday)出版。瓦里克在书中探讨了伊斯兰国近年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崛起,对该组织创始人阿布·穆萨布·扎卡维(Abu Musab Al-Zarqawi)进行了详细描写,此人在2006年的一次美国空袭行动中被击毙。
翻译:土土
68#
发表于 2016-4-21 13:01: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思想聚焦
4月20日 13:01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昨天,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公布。 美联社4名女记者揭露东南亚海鲜业中的劳工奴役现象,获得了今年普利策最高荣誉“公共服务”奖。   能拿到这个奖,不只因为她们深入虎穴式的报道。  而是在他们调查出这样重磅的消息之后, 先做了一件事。。。。。 (cr:英国那些事儿)

3163
620

Yummummu:这才是真正的记者 想想有些记者明星的孩子被绑架 他们死命的报道 最后绑匪生气杀掉他的孩子 最后这些记者还纠缠不休  为了自己的饭碗心甘情愿做杀人助手 [微笑]

4月20日 13:06

汉果V:这才是一个记者应有的素质[爱你],揭露不公,而不是粉饰太平[doge][doge]

4月20日 13:06

LA24BRYANT:伟大,真的,真的伟大,在别人国家新闻工作者更多的是去发掘这些,来抨击那些性本恶的人的丑陋,同时用自己行动来彰显人性的光辉,然而我们国家的有些记者很多都是去找寻一些能用来炒作的八卦和一些低俗事件,为什么?

4月20日 13:06

http://weibo.com/1742566624/DrPlWzHnv
69#
发表于 2016-4-22 00:47: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独家专访普利策奖得主:“血泪海鲜”调查的来龙去脉
2016-04-21 赵晗 世界说
世 界 说
赵 晗
发 自 北 京

   ■  ■  ■  

我们吃的每一口海鲜,都可能沾着缅甸渔工奴隶的血泪。

2016年,第100界普利策新闻奖的“公共服务奖”,授予了美联社的4位女记者。她们通过7篇长篇调查和2个视频报道,向我们揭开无比震撼的印尼渔工奴隶的悲惨世界。

四位获奖记者分别为埃丝特 (Esther Htusan)、玛吉•梅森 (Margie Mason)、罗宾•麦克道尔 (Robin McDowell) 和玛莎•门多萨 (Martha Mendoza)。


△ 从左到右依次为:玛莎、罗宾、埃丝特、玛吉。

玛吉告诉我,她们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得普利策奖,得知获奖时,也感到非常震惊。

在成功解救超过2000名奴隶之前,美联社没有刊发一字一句。确定劳工安全后,他们才发表了报道,让我们看到在现代社会,东南亚渔业奴役虐待非法移民几十年的故事。

整个报道涉及四个国家,不仅实地拍摄到被关在笼子里的渔工奴隶,还通过现代科技追踪到整个海鲜的供应链,甚至定位到具体超市和餐馆。

而在整个报道中,四女子还面临黑势力的威胁,险些在海上发生危险。

带着敬意,我对四位记者中的玛吉进行了专访,听她讲述调查背后的故事。
  
■调查如何开始?

这个项目的召集人正是玛吉。她是美联社驻印尼的记者,已经在印尼工作了4年。

在玛吉看来,海鲜业存在奴役劳工的问题本身,并不是新闻。她对我说:

“我们这里的大部分记者都知道海鲜业存在大规模的劳工问题。”

但令玛吉感到苦恼的是,人们知道问题存在,但并不在乎。她一直在想,怎么才可以让人们真正关注这个问题。

作者中的罗宾是玛吉的好搭档,已经在印尼驻站7年,她们一起合作过许多报道。在一次关于缅甸穆斯林少数群体的报道中,她们开始正式听到关于印尼渔工奴隶的事情。

听到这个线索后,玛吉进行了一些调查,看到在过去几年,这个群体的人数甚至是不断上升的。她去找罗宾说:“我们下一步做做这个题目吧!”二人一拍即合。

玛吉也读到过不少被解救的劳工故事。“年复一年,内容都一样。”

玛吉说,她们这次想做些不一样的事情。首先,她们想找到被俘虏的渔工;第二,她们希望跟踪这些海鲜,特别是进入美国的路径,希望明确画出其供应链。

就这样,玛吉和罗宾开始了她们的项目。在一开始的九个月,她们不动声色地进行调查,期间也处理其他报道。当她们挖到本吉纳这个小岛时,她们意识到需要美国的同事进行协助。于是她们找到了玛莎,算上这次已经是两次普利策奖获得者。

当知道本吉纳岛上多为缅甸渔工时,她们找到这个团队的最后一名成员埃丝特,她本身就是缅甸人。

这个组合的特别之处在于,全是女将。

“这在调查报道中不多见,通常会有不少男性参与。”

玛吉对我说,她们从未觉得缺少男性给调查工作带来了什么不便,也没有一个时刻因为是女性而感到处于某种劣势。

“我们专业地进行着我们的工作,并不认为因为我们是女性,就会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障碍和阻力。”玛吉说。

■上岛,入海,一个被困渔工当她们的摄影师

一开始,她们谁也没有听说过本吉纳,直到她们得知一间NGO发现该岛存在渔工奴隶问题,正计划前往。NGO同意她们随同探访,罗宾自告奋勇。

当罗宾踏上这个大洋中的小岛时,她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她看到几百被奴役的渔工,他们甚至被锁在铁笼子里;她还看到了埋葬着许多人的墓地。


△ 几百被奴役的渔工被锁在铁笼子里

“我们开始清晰,这将是一个事关重大的报道。”

罗宾发现岛上全是缅甸人,无法和她沟通。于是她找来了缅甸人埃丝特。

当埃丝特娇小的身影出现在本吉纳岛上时,缅甸劳工大感震惊。但当这些男人发现埃丝特会讲缅甸语时,马上对她非常信任,向她倾诉他们的遭遇,并开始自发地保护她,视她为妹妹。

“对于这些男人来说,埃丝特代表着家乡。她是他们回家,告诉他们家人他们在哪里的机会。”


△ 埃丝特

很多人好奇那则笼中人的近距离视频是如何拍到的,不会被保安抓起来吗?玛吉告诉我,她们在衡量了风险之下,决定让一个被困在岛上的人协助拍摄。那名男子自愿帮助她们进行了快速的拍摄,并询问了她们想要问的问题。

“他这样帮我们,是冒着极大的人身风险。他的勇气值得嘉奖。”

在一些相对安全的地方,埃丝特和其他美联社的同事也拍摄了相关图片。

问到最可怕的经历,玛吉说要数罗宾和埃丝特离开本吉纳的前夜。她们那时已经收到口风,渔业公司要求她们离开自己的领地。因为码头是属于公司的私人物业。

她俩心想:“大海总不是你的吧!”于是她们决定提早一天离开岛屿,登上小船,在海上继续拍摄。上船不久,渔业公司的人就发现了她们,很快,他们派人驱船前往,企图撞击她们的小船。

在千钧一发之际,经验丰富的Robin跳起来大喊:“外国人!外国人!”对方才停止了撞击行为。

“要是撞翻了外国人,事情就搞大了,他们也不想牵扯使馆进来吧。但谁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玛吉承认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的调查,但她并不认为她们是在进行刺激的暗访。她告诉我,罗宾已经在雅加达7年,她也呆了4年。她们说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做事的方式。

“我们并不是盲目而无知地进入现场,做一些疯狂的事情。”

玛吉看着我说:

“我们谨慎小心,我们明白如何操作。我们没有做任何违法的事情,也没有隐瞒我们的身份。”

他们果然非常谨慎而专业。当这几个女子去接触本吉纳岛上的渔民时,她们使用了障眼法。那一天,她们和分社的几位当地摄影师同事一同前往,摄影师去和渔业公司的人谈话,四处拍摄,有效地分散了公司的注意力。

“这使得我们更容易地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和渔工多说些话。”


△ 渔工深夜还在干活

■选择几千条人命,而不是特大新闻

“艰难并不体现在某个特别的时刻。”

玛吉告诉我,困难在于如何把每一个碎片穿起来。信息碎片太多了,但是她们并没有一个文件或资料可以指引。

“都要自己来。”

而追踪这些海鲜如何来到美国,是格外困难的事情。

“假文件很多,控股公司一大堆,很多的腐败问题。追踪谈何容易,甚至令人沮丧。”

不过,她们在工作中并没有收到任何来自当地政府的威胁。

“他们也许会不高兴,但并没有威胁过我们,或要求我们停止调查。”

本来,她们在一年前就可以凭借扎实的调查,发表这个惊天动地的报道。但是她们决定先不发,直到被奴役的劳工被安全解救。

我问玛吉,就这样等待一年,要是有别的报社抢了先呢?她回答:

“这是很艰难的决定。但这也是很多记者的选择,并不是只有我们才会做的事情。”

玛吉告诉我,包括她们四位作者,编辑,以及美联社的高层,

“所有人都强烈觉得,尽管故事非常精彩,我们也不会在这些人安全之前,进行报道。”

做出这个决定后,玛吉找到了国际移民组织IO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ntion )。她摆出了她们的故事、视频,问“你能否做些什么?”IOM很快明白了她指的是什么。他们联系印尼海事警察,协调之后的救援。


△ 大量渔工得到印尼海事警察的救援

2015年,超过2000人被安全救出后,美联社陆续发表了这一组调查作品,世人震惊。

■渔工返乡,艰难的适应

对于被解救的渔工而言,生活一如既往的艰辛。他们虽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也经历着艰难的再融入。

当年离开时,他们告诉家里人,他们出去挣钱补贴家用。回来时却两手空空,反而成为了家庭的负担甚至羞辱。

玛吉告诉我,从本吉纳被解救的渔工,没有获得任何补偿,可以回到家就是他们唯一的收获。


△ 一名已经返回家乡的缅甸渔工(埃丝特摄)

他们很难重新找到工作。玛吉发现,一些从本吉纳回来的渔工,现在又出海去了,去另一艘床上捕鱼六个月。希望他们这次可以得到工资。

至今还有一些人被陆续发现,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回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外太久,甚至在岛上找到了伴侣,生了孩子。

“他们想回家,但是他们又离不开了。一些人仍在犹豫。”

一些人认为本吉纳是一个与世隔绝,人烟稀少的孤岛。玛吉告诉我,事实上本吉纳是一个渔村,有当地的居民。他们应该知道这些缅甸人的存在,只不过不会往奴隶那方面想,也不会过问他们的生活。

“这些回归的人都经历了创伤,离开家乡太久,他们需要处理太多的事情,需要支持。”

这些渔工大多出身于非常贫困的地区,不仅穷,还缺乏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掮客到来,画下大饼,许诺他乡令人难以置信的美好前途,他们就不顾一切上路了。

“绝望的他们听到任何一个机会,任何一个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收入,就想要捉住,这也是人性。也总有一些人利用人性的弱点攫取利益。”


△ 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渔工

■我们到底在消费什么?

我问玛吉经历了此次报道,她购买海鲜的习惯是否有所改变?玛吉告诉我,她本人不吃海鲜,但却给其他消费者提供了一些思考角度。

“最好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的问问题。”

玛吉指出,我们需要问问:这些海鲜是哪里来的?谁捕的鱼?在什么船上?用的什么水?你知道的越多越好。

对于这些问题,如果谁也答不上来,那么玛吉建议我们想想:“我们到底在消费什么?”

对于中国的消费者,玛吉更是提议要三思,

“特别是当你购买非常便宜的东西时,你不妨想想,是谁生产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如何?你买的这个便宜货,可能是童工做的,可能背后有被剥削的劳工的血泪。”

因此,玛吉建议,消费者了解得越多越好,要学会问问题。

“我们都知道,本吉纳并不是特例。几年前,在孟加拉的制衣厂,也发现了类似的劳工奴隶。需要有人像我们这样调查,用谁也无法辩驳的事实说话。”

最后我问玛吉,作为记者,她最看重的是什么?玛吉回答:

“准确性。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妥协准确性。”

玛吉表示,最近联系她的中国朋友很多,她很感动有这么多的中国读者也关注她们的报道。她表示感谢。这正是传播真相的力量。

下一篇,赵晗将采访人口贩卖专家,谈谈人口贩卖背后的逻辑,以及谁更可能成为人口贩卖的受害者。你以为人口贩卖离我们很远吗?敬请期待!


- END -
责任编辑 | 宋 宇 航

版面编辑 | 李 晓 萌
70#
发表于 2016-4-22 19:3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独家全文:滴血的海鲜 | 2016普利策奖大奖作品

原创 2016-04-22 浪沫 全球眼
文 | 罗宾•麦克道尔 (Robin McDowell)、 玛吉•梅森 (Margie Mason) 、 玛莎•门多萨 (Martha Mendoza)   

编者按

2016年4月18日,被誉为“美国新闻界的奥斯卡奖”的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揭晓。最受瞩目的大奖——“公共服务奖”由美联社四位女记者摘得,她们以一组“血汗海鲜”( Seafood from Slaves)系列报道,痛快淋漓地揭露了东南亚渔业贸易中的奴役和虐待惨况,最终促使超过2000名奴工获得自由,引发了该行业的广泛反思和整顿。

但在成功解救那些奴工之前,美联社没有刊发一字一句。确定劳工安全后,她们才发表了报道,参与报道的4位女记者之一梅森于普利策奖揭晓后接受媒体采访说:“普利策很崇高,但我们更希望看到那2000多名奴工获得自由。”

全球眼(微信号:globalwatch2015)独家编译了美联社这组系列报道中最有分量的一篇。原题为:Slaves may have caught the fish you bought。


2014年11月22日,在印尼本吉纳一家渔业公司大楼,泰国和缅甸渔船奴工坐在牢笼里。AP PHOTO / DITA ALANGKARA


缅甸奴工坐在牢笼里,透过生锈的栏杆向外张望,他们藏身的热带小岛,距离他们的家乡有数千英里之遥。

就在几码开外,几名工人将奴工捕获的海鲜装船,它们将进入美国的大超市、餐馆,甚至宠物商店的供应网络。

然而,因被怀疑有意潜逃,8名男子被囚禁起来,他们是可能有胆子逃跑的奴工。他们居住的空间逼仄狭小,甚至不够供他们躺下。他们每天只吃得上几口咖喱饭,食不果腹,被困在这个牢笼中,直到他们被迫登上下一艘渔船重返大海。

“我只是告诉船长,我已经忍无可忍,想要回家。” 觉奈(Kyaw Naing)对着同情奴工者偷运到岛上的美联社摄像机说,他深色双瞳里满是恳求。“下一次渔船停靠时,我就被立即关了起来。”他神情紧张,生怕附近的看守听见。



觉奈来自缅甸,2014年11月27日,他在印尼本吉纳岛的一家渔业公司牢笼里朝外张望。那天后,他回到了缅甸。AP PHOTO / APTN


本吉纳岛,一名看守与被囚禁的奴工说话。

在本吉纳岛及周边海域的印尼海岛村镇,数百名被困男子代表着海鲜行业企业与国家之间纵横交错网络中最令人绝望的一环。这种复杂的连接网络将海鲜捕捞者与消费者分离,掩盖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你吃的海鲜可能来自奴工之手。

美联社采访的男子大部分来自全球最贫穷国家之一:缅甸。他们经由泰国被带到印尼,被强迫从事捕捞作业。他们的渔获被运回泰国,汇入全球供应链。

“血汗海鲜”出现在一些美国主要零售商店的供应链中,如克罗格(Kroger)、艾伯森(Albertsons)、喜互惠(Safeway)、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以及最大的食品经销商西斯科。也可以在一些最流行的品牌罐装宠物食品,包括花式盛宴(Fancy Feast)、喵混合(Meow Mix)和爱慕思(Iams)的供应链中发现它们的身影。它可以是高级餐厅的鱿鱼,加州寿司卷仿蟹肉,或是打上品牌专卖店商标的冷冻鲷鱼包,就这样“血汗海鲜”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在长达一年的调查中,美联社采访了逾40名奴工以及前奴工。美联社记录了一艘装运奴工渔获的大型货船的海上之旅,通过卫星跟踪它至一处满布砂砾的泰国港口。船靠岸后,美联社记者跟踪发现,装载海鲜的货车用四个晚上,将它们运往几十家工厂、冷藏库以及该国最大的鱼产品市场。

这些“血汗海鲜”在泰国的加工厂等很多地方与其他鱼类混合。美国海关记录显示,有几家这样的泰国工厂将鱼产品运往美国,它们也销往欧洲和亚洲,但美联社只跟踪了前往美国的货运,在那里交易记录是公开的。

至此,还几乎无法确定“血汗海鲜”最终出现在哪里。然而,整个供应链错综复杂,金钱流向那些剥削奴工劳动的公司。

美联社接触的的几家主要公司不愿公开就调查发表评论,但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虐待劳工。它们都表示正在采取措施,杜绝强迫劳动,如与人权团体联手,追究分包商的责任。

几个愿意接受采访的独立海鲜分销商说,他们为确保海鲜供应的正当清白采取了详尽步骤,投入甚巨。他们表示,奴工一事说明,要监控地球另一端的供应链流程是多么困难。圣塔莫妮卡海鲜市场(Santa Monica Seafood Market)是一家直接向餐馆、市场供货的大型独立进口商,是致力于改善国际渔业的行业领头羊,该公司派出人员到全球各地检查供应商。

“供应链很不透明,尤其是当它来自海上。”负责采购的副总裁洛根科克承认,业界认识到问题并正在努力解决。 “是否会出现漏网之鱼?是的,这是可能的。我们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

美联社采访的奴工不知道他们捕的鱼会销往何处。他们只知道,它们很值钱,他们没有口福享用。据他们说,船长强迫他们喝脏水,每天轮班作业20至22个小时,没有任何休息日。几乎所有人都说,如果他们抱怨或试图休息一会,就会遭到踢打,被人用有毒的黄貂鱼尾巴抽,或遭其他方式殴打。他们费力地拉起装满鱿鱼、虾、鲷鱼、石斑鱼的捕网,但收入很少甚至没有。

当耀眼的射灯照出他们本隐在黑暗中的脸,有的奴工站在港口拖网渔船的甲板上向记者大声呼救。 “我想回家,大家都想回家。”一个人用缅甸语呼喊,其他人也开始呼喊。美联社为了他们的安全起见,没有提及他们的姓名。“我们的父母很长时间没有我们的音信。我敢肯定,他们认为我们都死了。”

另一个人带着恐惧回头扫视了一下船长住的舱室,然后大叫: “这是酷刑。当我们被殴打时,我们甚至不能还手…… 我们的性命掌握在死神手里。 ”

在最极端的个案中,很多劳工反映,许多人在船上致残,甚至在他们的船上丧命。“如果美国人和欧洲人都在吃这种鱼,他们应该记住我们。”30岁的昂莱敏是一名从本吉纳逃出来的奴工,“海底尸骨肯定堆积如山……那些人的尸骨可以堆成一座岛,死的人就有那么多。” 昂莱敏说。


缅甸人敏奈(Myint Naing)18岁那年被骗上船,为奴22年,九死一生。2015年5月16日,40岁的敏奈终于返回缅甸,与60岁的母亲抱头痛哭。AP PHOTO



大约3500人住在两个小岛组成的小镇上,横跨两岛只需五分钟船程。本吉纳是马鲁古链(Maluku chain)的一部分,前身为香料群岛(Spice Islands),位于澳大利亚以北约400英里处,那里栖息着小袋鼠和有着炫目耀眼羽毛的珍稀鸟类。

受季风雨影响阿拉弗拉海气候恶劣,一年中有好几个月难以乘船抵达本吉纳。由于没有互联网接入,本吉纳更显得与外界隔绝。上月,一个手机信号塔终于完工,村民们每天晚上爬到附近的山上,希望找到手机信号强的地方发送信息。一个旧机场跑道已经弃用多年。

本吉纳的小码头由渔业公司Pusaka Benjina Resources控制,其五层办公大楼非常显眼,里面有关押奴工的牢笼。该公司在印尼官方注册,拥有90多艘渔船,是被允许在本吉纳捕鱼作业的唯一公司。不过,渔船的船长都是泰国人,印尼政府正在核查,看渔船是否归属泰国人。 Pusaka Benjina Resources并没有对美联社的电话和信件采访作出回应,记者在该公司位于雅加达的办事处等了两个小时,也没有人搭理。

在本吉纳岛的码头,昔日奴工从船上卸载货物,换来食物和零花钱。许多人5年、10年甚至20年以前被他们的船长遗弃,从此困守孤岛。


一群前缅甸奴工在逃离了本吉纳后,在阿拉弗拉海的一个岛屿密林中行走。AP PHOTO

在森林密布的小岛深处,那些刚逃出的奴工寻找食物、以雨水解渴,被奴工捕手发现的恐惧时刻笼罩着他们。

而就在覆盖尖锐珊瑚的海滩附近,一处被丛林掩盖的墓地里长眠着几十名奴工,他们的墓碑上都是泰文假名。他们的朋友说,这些人被骗或贩卖到船上时,别人给了他们假的泰文名字,以永远掩盖施虐者的暴行。

“我一直认为,既然能上岛,就能离开。” 被遗弃在本吉纳的奴工屯林貌说,其他男子或点头,或凝视着墓地。“现在我知道并非如此。”


2015年4月1日,泰国官员在印尼本吉纳一处墓地给外国渔民的坟墓拍照。

阿拉弗拉海有一些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最多样化的渔场,盛产鲭鱼、金枪鱼、鱿鱼等众多鱼类。

它属于印度尼西亚领海,但吸引了包括泰国在内许多国家的非法捕鱼船队,随之而来的贸易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

美国视泰国为其主要海鲜供应商之一,购买了泰国海鲜产业每年70亿美元出口额的20%还要多。去年,美国国务院以未能在打击贩卖人口方面达到最低标准为由,将泰国与朝鲜、叙利亚和伊朗一起列入黑名单,但没有追加额外制裁。

专注于供应链分析的美国国务院分析师Kendra Krieder认为,泰国的海鲜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来民工。其中一些工人的遭遇符合美国政府对奴役的定义,即一旦签署工作协议,或被贩卖到如今被剥削的地方,就被迫不间断工作。

“在多数极端个案中,有人被绑架或诱骗在船上工作,遭到殴打、捆绑。” Krieder说, “无论用什么标准,这些情况都应被视作现代奴隶制。”

泰国政府表示,正在处理该问题。本月初波士顿举行的北美最大的海产品展上,泰国渔业部的一位官员宣布了一项解决劳工虐待问题的计划,包括制定规定工资、病假和不超过14小时轮班的新法律。然而,当这位名叫Kamonpan Awaiwanont的官员看到本吉纳岛奴工的调查细节时,他的回应戛然而止。

“这种情况仍在发生?”他问。停顿了一下后他表示:“我们会尽力解决。这件事正在解决之中。”

泰国政府还承诺对非法移民劳工进行新的全国性登记,涵盖超过10万涌入海产品行业的劳工。但监管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几十年的非法捕捞,近海的渔业资源日益枯竭,迫使渔民越走越远,深入到外国海域。

印尼政府已宣布临时禁渔令,旨在赶走每年攫取数十亿美元海产品的外国捕捞者。其结果是,超过50艘渔船现在停靠在本吉纳 ,超过1000名奴工滞留在岛上,观望印尼接下来的政策。

印尼官员正在试图采取执法行动,禁止货船从渔船上收集渔获。这种做法迫使渔民呆在海上数月,甚至数年,事实上形成了“漂浮的监狱”。

印尼新任渔业部长苏西•普吉亚斯图蒂(Susi Pudjiastuti)表示,她听说过一些渔业公司把工人关进牢笼。她相信在本吉纳的渔船可能真的属于泰国船东,尽管渔船有印尼颁发的许可证,但那可能只表明了伪造或复制许可证是家常便饭。

她说,她对本吉纳以及其他岛上的奴工虐待问题深感不安。“我很难过,寝食难安。”她说,“为了一盘海鲜,他们正在打造一个专事奴役、偷盗、偷捕以及大规模破坏环境的帝国。”


2015年4月3日,在本吉纳的Pusaka Benjina Resources公司大楼前,当被问到谁愿意离开本吉纳,奴工都举起了手。AP PHOTO



泰国海产品产业的奴工现象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背后成因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移民现象无异——人们希望摆脱难挨的贫穷,在别处寻找乐土。

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出口业的增长,缅甸、柬埔寨的年轻移民和泰国的穷困劳工越来越不愿意从事危险工作——而这些人过去都是本吉纳的常客。为避免报复而要求匿名的一名前劳务中介称,代理人变得越发猖狂、无情,他们谎称发工资,招募童工和残疾人,甚至下药、绑架外来移民。

该中介表示,代理人通常将奴工转卖给泰国渔船的船长或者渔船所属公司。据总部设在泰国的非营利组织劳工权利促进网络基金(Labor Rights Promotion Network Foundation)的经理Patima Tungpuchayakul透露,每个奴工一般售价约为1,000美元 ,这些男子后来被告知,他们必须用工资来“抵债”,但工资常常经年累月拖欠,甚至根本没有。

她说,“雇佣者可能更担心他们的鱼货,而不是工人的生命。他们从这种交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通过行贿,有时甚至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非法泰国渔船得以虚假注册,进入印尼水域捕鱼。泰国国会前议员Praporn Ekouru向美联社坦承,他曾贿赂印尼官员以进入他们的水域, 他抱怨说,印尼政府打击非法捕捞对这一行造成了伤害。

“过去,我们派出的泰国船通过改挂印尼国旗的方式在其海域捕鱼,”泰南宋卡渔业协会主席Praporn说,“我们为此每年不得不付出数百万泰铢或每月约20万泰铢(6,100美元 )的贿赂......由于印尼政府的禁渔令,这些官员的财路也断了。”

非法劳工拿到的是虚假文件,因为泰国的船只不能雇用无证船员。本吉纳的奴工梭貌说,别人给他一份属于泰国人的假海员文件,印尼认可这种非正式旅行许可证。他匆匆赶回他的渔船,找出一张皱巴巴的纸。

2014年11月27日,印尼本吉纳岛,缅甸奴工梭貌拿着一份假的海员文件,当年他被骗上渔船之前有人提供给他这份文件。AP PHOTO / APTN

“那不是我的名字,也不是我的签名,”他指着那张破纸气愤地说, “这上面只有我的照片是真的。”

梭貌说,他同意在渔船上工作的前提是它只在泰国水域捕捞作业,因为他听说印尼是一个劳工有去无回的地方。“他们骗了我, ”他说, “他们骗了我......他们搞了假文件,把我骗上了船,现在我是在印度尼西亚。 ”

奴工们说,渔船上虐待现象的轻重程度取决于船长及其助手。昂奈温(Aung Naing Win)两年前离开在缅甸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他说,一些渔民们忍无可忍而投海自杀。昂奈温现年40岁,让他最痛苦的工作是在船上的冷藏库里作业,温度低至零下39度,却没有适当的御寒衣物。  “那里寒冷刺骨, 我们的手像被火烧一样。”他说, “没有人在乎你的死活。”



美联社从本吉纳岛码头开始跟踪载有来自小渔船渔获的货船。美联社记者与十几艘渔船上的奴工进行过交谈。

起重机将海鲜吊装到足以容纳50辆中型货车的巨大冷藏货船“银海岸线”( Silver Sea Line)上。到目前为止,依照联合国和美国的标准,冷藏货船上的的每一条鱼,都与奴工有关联。


本吉纳岛的工人将海鲜装到货船上,运往泰国。血汗海鲜在泰国的加工厂等很多地方与其他的鱼混合,堂而皇之进入全球食品供应链。AP PHOTO

这艘船归属银海冷藏公司(Silver Sea Reefer Co.),其注册地在泰国,拥有至少九艘冷藏货船。该公司声称,那些奴工与它无关。

“我们只运输货物,通常由客户雇用。 ”银海冷藏公司的所有人Panya Luangsomboon说。 “我们与渔船是分开的。 ”

美联社通过卫星跟踪了“银海岸线”半个多月,直至它抵达国际鱼市龙仔厝(Samut Sakhon)。船靠岸后,码头上的工人花了4个晚上将海鲜分装到150多辆卡车上,然后把它们运到各地。


DigitalGlobe提供的卫星图片显示,2015年7月14日,两艘渔船将血汗海鲜装上“银海2号”冷藏货船。

一辆运货卡车上有翠鸟控股公司(Kingfisher Holdings Ltd.)的名字和翠鸟标志,该公司向世界各地供应冷冻和罐装海产品。另一辆卡车属于马哈猜海洋食品有限公司(Mahachai Marine Foods Co.),该公司从事冷库储藏业务,也给翠鸟控股以及其他出口商供货, Kawin Ngernanek的家族运营这家公司,他也是泰国海外渔业协会的发言人。“的确如此,的确如此。”他接受采访称,“翠鸟控股采购了几种产品。”

尽管记者反复要求翠鸟控股就虐待劳工一事做出回应,但该公司却不予置评。
而马哈猜海洋食品公司经理Narongdet  Prasertsri回应称:“我对此事毫不知情。”

美国海关提货单显示,翠鸟控股及其附属KF食品公司平均每月向美国运送约100吨泰国海鲜产品。这些海鲜产品被分销给位于波士顿海鲜码头(Fish Pier)的圣塔莫尼卡海鲜(Santa Monica Seafood)、斯达维斯海鲜(Stavis Seafoods),以及其他分销商。

理查德•斯达维斯(Richard Stavis)的祖父从1929年就开始经营海鲜生意,当被告知他经营的海鲜出自奴工之手时,他摇了摇头说,他的公司会去检查加工厂和渔业公司,要求它们提供遵守法律规范的认证,并采用第三方的核查。

“事实上,这种事让你彻夜难眠。 ”他说,“我想去制止这种事情发生 ......我们这样的公司很重视此类问题并会尽力进行处理。”

像斯达维斯海鲜这样的批发商批发的鱼产品,无论有无品牌,最终会贴上零售商自有品牌或工厂商标,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斯达维斯海鲜的客户包括美国最大的食品分销商西斯科。没有明确的办法知道是哪些特定的鱼卖给了它们。

西斯科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但该公司的行为准则表明:“在知情的情况下不会与使用强迫、抵债、契约用工或奴隶劳动的供应商合作。”

国家渔业协会代表了美国海产品行业约75 %的公司,加文•吉本斯(Gavin Gibbons)是该协会发言人,他说,有关虐待的报告“令人不安”,“令人痛心”,“但这类事情是在暗处肆虐。 ”


美联社的4位女记者通过系列调查报道,向世人揭开东南亚捕捞业最阴暗的一面。她们是第100届普利策奖获奖者中最令人瞩目的新闻人。从左至右分别是:玛莎•门多萨、罗宾•麦克道尔、埃丝特、玛吉•梅森。

当龙仔厝的多处供应链出现断裂时,类似的情形也会在其他船运公司和其他公司那里重演。对这个泰国港口来说,奴工“血汗海鲜”的历史将告一段落。

美联社记者跟踪了另外一辆卡车到尼瓦塔公司(Niwat Co.),其所有人之一Prasert Luangsomboo称,海鲜销往泰国联合制造公司(Thai Union Manufacturing Co.)。数周后,当面对其供应链中存在强迫劳动的质疑时,尼瓦塔公司让记者联系Luangsomboon,但此人一直无法联系上。

泰国联合制造公司是泰国联合冷冻产品公司(Thai Union Frozen Products PCL.)的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海鲜公司,年销售额达35亿美元。这家母公司简称Thai Union(下文简称泰联),拥有金枪鱼罐头品牌“海鸡”(Chicken of the Sea),正在并购大黄蜂海产公司(Bumble Bee Seafoods),但美联社记者并未观察到它们生产金枪鱼。9月份,在环评和社会评审达标后,它在全国率先通过了道琼斯的可持续发展认证。

泰联表示,它谴责侵犯人权的行为,但众多利益相关者必须参与到解决方案中。其首席执行官Thiraphong Chansiri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称:“我们不得不承认,很难保证泰国海鲜产品行业的供应链百分之百清白。”

泰联将成千上万的猫粮罐头运至美国,包括家用品牌如花式盛宴、喵混合和爱慕思。它们最后出现在大型零售商如克罗格、喜互惠、艾伯森,以及宠物商店的货架上。然而同样也无法判断某一特定的猫粮罐头是否含有经奴工之手捕捞的鱼。

泰联称,它的直接客户包括沃尔玛,但沃尔玛谢绝采访,它在一封电子邮件声明中说:“我们关心我们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对是否合乎伦理地雇用工人十分关注。”

沃尔玛表示,它与几个非盈利组织合作,致力于消除在泰国的强迫劳动,包括反奴隶贸易项目伊萨拉计划(Project Issara)。美联社记者联系了沃尔玛提到的该项目负责人丽莎•仁德•泰勒。她指出,“血汗海鲜”可以在一些节点上偷偷流入供应链,例如渔船之间的交易过程中,或者在加工厂与正当海鲜混在一起。她还证实,在泰国塔拉伊(Talay Thai)市场上出售的海鲜产品会进入国际供应链。此前美联社记者曾跟踪几辆卡车至该市场。

她说:“整个泰国海鲜供应链的交易没有进行完备的登记,因此很难估计世界各地的超市货架上到底有多少海鲜存在人口贩卖和强迫劳动的污点。”

代表泰联、翠鸟控股以及其他一些公司的泰国冷冻食品协会会长Poj Aramwattananont 表示,泰国人并非“野蛮人” ,知道贩卖人口是错误的。不过,他承认,泰国公司无法追查它们的鱼产品的来源。

“当我们从印尼购买时,我们不知道那些鱼来自何方。” Poj Aramwattananont说, “我们没有相关记录,因此我们无法确认那些鱼的来历是否清白。”



本吉纳奴工捕捞的海鲜可以漂洋过海,去到世界各地。但他们自己的生命往往湮灭在这座岛上。

在那片荒凉的墓地里, 60多座坟墓被高高的荒草和藤蔓包围,小木牌上的标记整齐,有一些用的是假的奴工姓名和船名。只有他们的朋友记得他们安葬在何处。

奴工腊漂(Hla Phyo)说,从前,船上的主管会直接把奴工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后来当局和渔业公司要求渔船返回后清点花名册上的每一个人,于是船长将尸体和鱼一起堆在船上冷库里,直至他们返回本吉纳。


在本吉纳的一块墓地墓地,腊漂站在他帮着埋葬的一个奴工的墓牌前。这名奴工死在了渔船上。AP PHOTO

腊漂抬腿跨过厚厚的灌木,寻找被杂草掩盖的两块墓牌——那里有他帮助埋葬的两个朋友。

5年前他从渔船上逃脱,从此便在本吉纳岛上挣扎求生。每天晚上,他都会思念远在缅甸的母亲。他知道母亲一定变得更加苍老,所以极度想回到她的身边。站在众多层层叠叠的无名坟墓前,他被一种深深的绝望感吞噬。

“我觉得我永远走不出印尼,”他抹去泪水说道, “记得我在挖墓坑时曾想过,这里等待我们的唯有死亡。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