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2-10 11: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都市快报:呼唤温暖力量的报纸

2010年11月16日13:52  温州网

  都市快报副总编姜贤正    “人对生活的理解,大多来自于参照物的对比,在对比中,更加了解自身的状况。我将自己放入情境中去设想,假如我是他们,我会怎么办?我是不是会具有那种乐观和坚强?在比较中,我不禁一次次感慨,生活本真的幸福。”

  都市快报每周都有一期特稿,选择比较软的题材做报道,我们一直希望推广一个概念,就是“生活因温暖而美好”。希望报纸上有一些可以打动人心的内容。

  很多时候,批评和结构是很容易的,但是建立希望和信念却是艰难的。所以我们一直希望可以通过持续的风格,让读者更多的感受生活,因温暖而美好。

  在记者将选题报上来之后,甚至我都不了解,渐冻人究竟是个什么样概念?又是什么样的人群?这群人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这些都不清楚。

  显然,这个选题并不是大众了解的。这样小众的一个人群,能否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我最初的疑虑。

  然而在材料中,“眼看着自己生命消亡”这句话打动了我,我通常在选题会中的衡量标准是反推,我把自己还原成读者。我始终相信一点,能够打动我的也可以打动大多数读者。

  在选题之初,我们曾有这样一种设想,就是从渐冻人推此及彼,来关注一系列的其他的这种小众的病。当时收集资料的时候,也罗列了不少奇怪的病证。这些病例都很罕见,也非常的小众。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最后还是决定将其他的病例呈现放弃掉。因为当太多的病例堆积之后,会冲淡渐冻人带来的心灵的震撼。

  在一组报道中,只能有一个焦点。

  记者出发前,我希望表现手法是多样化的,我要求他们带上DV、录像,来实现全媒体的记录。虽然有些视频内容作为纸媒发表有所限制,但是可以作为影像资料进行保存。
在报道出来之后,作为第一读者,我仍然把自己还原成一位读者来阅读这篇文章,事实上,我的确被震撼和打动了。

  人对生活的理解,大多来自于参照物的对比,在对比中,更加了解自身的状况。我将自己放入情境中去设想,假如我是他们,我会怎么办?我是不是会具有那种乐观和坚强?在比较中,我不禁一次次感慨,生活本真的幸福。

  作为一个媒体人,对这样一群媒体关注真空的,需要帮助的群体,我希望我们在做这样的报道之后,希望人们可以对这些人予以关注。因为少数人也同样拥有被尊重的权利。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读者能够从他们的生活中,重新体会生活和幸福。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1-16/135221480108.shtml
12#
发表于 2011-12-10 11: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内容通过画面表现很无力

2010年11月16日14:54  温州网

  都市快报 贾代腾飞 “我也试图着用镜头讲述张红的抗争和生命的凋逝。试图片子可以流淌一种淡淡的忧伤。无奈怎么都把握不好,除了自己功力不够,也感叹静帧影像在生命力量中的苍白无力。”

  去西安前,我把120相机塞进包里,想着,这么一个乐观坚强的人,是值得静下心来,用胶片,细细记录一点一滴的。

  第一眼见到张红,便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一是她与我父亲同年,二是很像我好友的母亲。

  于我而言,张红算是最难拍的对象。

  因为不能动,她几乎没有任何肢体语言,脸部肌肉也有些变形。

  因为不能动,就不再是我们去迁就光线,而要光线来迁就我们。

  因为不能动,整个拍摄,全在小小的客厅里。

  平心而论,我对自己的图片没有丝毫满意,也不想用夸张的镜头去刻意渲染凄苦的气氛,我只想用图片淡淡地记录她的生活,然后好好给她拍张肖像。

  想起那部电影,15位世界电影大师,各拍10分钟,讲述《十分钟,年华老去》。或者那个记录死亡的德国摄影师。

  我也试图着用镜头讲述张红的抗争和生命的凋逝。试图片子可以流淌一种淡淡的忧伤,无奈怎么都把握不好,除了自己功力不够,也感叹静帧影像在生命力量中的苍白无力。

  其实,她最精彩最感人的内容,全在博客中,她用细腻的文字感悟人生,而这些我都无法转化为画面。

  所以,在她家采访的3天里,更多的是坐在她身旁,陪她聊天,看她在屏幕上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点出自己的话。

  离开西安到北京后,看到张红把签名改了,贾代让我知道了,原来男孩子也可以如此可爱哦。还留言给我,“今天起来感觉身边缺少了什么,心里空落落的。仔细一想,原来贾代走了。爷爷奶奶也念叨着你们。”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欣慰的事呢?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1-16/145421480483.shtml

令人恐惧且残忍的报道

 2010年11月16日14:14  温州网

  都市快报记者 汪再兴  “数十年后,待我们年老,我们也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幸福在于,理想、财富、爱情……而对于西安渐冻人张红的幸福在于,让生命重新拥有力量。”

  这是一个令人恐惧而且残忍的报道,现如今,每天渐进的时光仍然在继续抽走这群人最后一丝力量。

  渐冻人,最早是由台湾人取的名字,顾名思义,

  得病的人像被冰雪冻住一样,丧失任何行动能力,但这个过程不是迅速的,而是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地萎缩和无力。

  今天是腿,明天是手臂,后天到了手指,连控制眼球转动的微少肌肉也不例外。最终等待他们的是呼吸衰竭。

  而且,最残忍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他们神志清醒、思维清晰的情况下,他们清晰地逼视着自己逐渐死亡的全过程。

  选题前,我问自己,如果有一天生命不可逆转地滑向谷底,我会做些什么?然而却发现,这些追问毫无价值和意义,你显然无法体会那种意识清醒,却逐渐丧失力量的恐惧。我无法想象一个人逼视死亡是什么状态。 

  在筹备资料的时候,我一度陷入了一种非常低迷的状态,甚至想不清楚,这样残忍的一个题目,要如何报道。阴郁和恐惧压在心头,无法排解面对现实的时候,悲伤的情绪也一直伴随我左右。

  无可奈何的生活

  第一个采访对象,在杭州某小区,从进门,姐姐絮絮叨叨毫不掩饰地在弟弟面前说,“这种病是绝症,没药救了。”

  弟弟表情平淡地在看着股市,曾经是调酒师的他如今双腿已经没有丝毫的力量。唯一证明这个年轻人过往的活力是橱柜上的照片,照片的他用手高举着葡萄酒的高脚杯,杯子中的酒红绿分层。

  他曾是一名高级调酒师,从照片中我试着回想他曾经“朝酒晚舞”的生活。

  可是现在坐在电脑面前的他面色惨白,任随别人摆布着肢体,这种变化仅用了六年的时光。

  姐姐对我说,家中除了弟弟还有二姐,大哥相继得病,再向上追溯,这个家庭的母亲、舅舅也有这种遗传病。

  家族的依靠只剩下这个60岁的大姐,每天她在埋怨中继续地抱起弟弟洗漱,上厕所,不足一米5高的她身心疲倦时就肆意地发泄,肆意地吵闹。声嘶力竭后,她会哭,哭完后,她又要继续面对。

  因为这种病在这个家族中呈遗传性,她终身未育。

  一天,弟弟上大学的儿子给姐姐打来电话,“姑妈,我腿有些疼。”她一下瘫坐在地上,抱头痛哭。

  第一次接触渐冻人,竟是如此惨烈。出了采访对象的家,我深呼吸,对自己说,活着真好。

  不抛弃希望

  到了西安,见到渐冻人张红,她被五花大绑地捆在电脑桌上打字,交流中,我不时望着电脑上的照片,

  照片上的女子,高跟,黑丝、短裙、年轻的身体充满朝气。

  如今看着她已经干瘪下去的身体,曾经在北京有车有房的她说,没想到会这样。

  我不禁在想,这就是生命的谷底么?

  每天下午,张红都要上呼吸机,西安的阳光很好,追光打在呼吸机面罩上,张红对我,笑。那个场景美极了。但这个家庭的气氛无疑比对正常家庭多了些压抑和无奈。

  深夜,丈夫喝多了之后跟我说,“这种病,就一样,没治,等死就别怕。”就算是朝夕相处的保姆也会当着张红父母的面抱怨,真是干不动了,太累了,想回老家给丈夫做饭。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抛弃。

  每天上午8点以后,张红80岁的母亲总要早早在厨房中给女儿准备午饭,张红已经没有咀嚼力量,做饭也开始变得艰难,所有的食物都必须煮到最烂,但又必须保持一定的口味,整个上午,老人都在厨房中左右腾挪渡过。

  一次我问奶奶,想过以后吗?

  她转过来说,我现在就想什么好吃就给女儿多做一些,只是我不会做,做不好。

  老人经常想女儿有一天要切开气管,要上呼吸机,

  有一天,女儿控制呼吸的肌肉也会被冻住,生命到了最后。只有这一刻,老人的眼角会掉落一滴泪,很快她会转过身去,偷偷擦掉。

  午后,厨房的一角,奶奶一点点艰难地将螃蟹腿敲开,再一丝丝地从腿中敲出肉丝来,她说,生活和女儿都会好起来的。

  选题做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我都侵染在悲伤的情绪里。有一天,上楼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同事问,“你不会渐冻了吧?”我的掌心渗出了汗。

  我至今仍无法想象倘若我面对这样的病状,眼看着自己的力气被抽离而不可逆转,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有张红那样的乐观,是否还具有追求生命力量的动力。数十年后,待我们年老,我也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幸福在于,理想、财富、爱情…对于西安渐冻人张红的幸福在于,让生命重新拥有力量。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1-16/141421480173.shtml
13#
发表于 2011-12-10 11: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解析读图时代报纸的图片运用

2011年12月09日11:56  中国新闻出版报



解析读图时代报纸的图片运用

  这是《第一财经日报》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的一个版面,整个版面只用一张图片,占据了整个版面的一半,并且放至版面中间靠上的突出位置,照片是一张特写镜头的局部。通过这张特写图片,让整个版面既凝重,又生动,为报纸添彩不少。
  有学者提出,在现代社会,报刊使用图片的多少和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大众传播媒介的进步程度。但当我们在为读图时代的到来欢呼雀跃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编辑在新闻图片运用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如何在版面上正确地使用图片,正日益引起业界的重视。
  片面贪大求多滥用图片现象突出
  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已步入读图时代,报纸就应该尽量多用图片,在选用图片上片面贪大求多,搞图片堆砌,这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图片的真实、直观及其典型瞬间的优势当然是文字所不及的,但它也受到许多限制。例如,它只适合表现形象感强的事物,而且受到时空的制约。而数千年来一直担当着传播信息重任的文字,则具有详尽、优美、可表现事件过程和强烈感情色彩等优点。可以说,图片与文字互有长短,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如果无节制地往版面上堆砌图片,不仅会造成信息量减少,报纸也将不成其为报纸,而是画报了。
  片面追求版面美观将图片随意变形
  近几年来,一些报纸在使用新闻图片时常常出现随意变形的问题,且大有蔓延之势。新闻图片大多以人物为中心,有的编辑在组版时,为了片面追求版面美观,将图片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水平翻转,随意改变人物面孔朝向,将位于版面左侧或右侧的新闻图片人物的视线聚集到版面中心;有的编辑在处理版面时,为了图省事,将照片拉长或是压扁,使照片变形,借以填补空白;还有的编辑为了把成组的照片做成一样大小,不在照片剪裁方面下工夫,却把照片在电脑上拉长或压扁……这些编辑在做变形处理的同时,把被报道对象的真实、客观的形象也改变了,影响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要想走出上述误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报纸版面的图片运用,从而实现信息的最佳传递。
  版面设计应以新闻图片为中心
  众多研究表明,版面的吸引力,首先是图片,其次是标题,然后才是文章内容,新闻图片就像是报纸的眼睛。新闻图片丰富了报纸的报道形式,同时也增加了报纸在视觉上的立体感和动感。因此,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读者对于新闻图片越来越关注,要求报纸在版面设计上将图片作为版面的中心,作为版面上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效的形成视觉中心的元素。
  在新闻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对可读性、必读性有了足够的重视,但对易读性并不了解,更缺乏用以指导采编实践的自觉。我国著名报人戈公振曾对图片有一番精辟的阐述:"图画为新闻之最真实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脑筋,而引起其爱美之感,且无老幼,无中外,均能一目了然,无文字深浅、程度高下之障碍。"这句话直接诠释了新闻图片独具魅力的视觉功能及其易读性。
  要以图片位置确定文字稿件摆放
  在读图时代,图片已成为人们打开报纸后的"第一视点"。图片的功能也从过去简单的一种新闻形式、一种版面美化手段,上升为争取读者注意力、提高报道现场感和贴近性的一个亮点,成为增强报纸竞争力的一大要素。在进行版面设计时,首先确定一张或一组新闻性、现场感强,有较大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作为版面的"视觉冲击中心"。然后根据人们阅报时的视觉中心和视觉移动规律,安排其他新闻图片和文字稿件在版面中的位置,使它们在版面上与大照片形成依存和呼应关系,维持版面的平衡和协调。
  协调图片报道的独立与从属关系
  图片在版面上功能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用来传播新闻信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已习惯于接受一目了然的信息,因此,清晰而明了的图片报道也日益受到欢迎,图片独立报道的价值得以发挥。然而,独立与否并不是衡量图片价值的唯一标准。媒介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是让读者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并接受新闻信息。因此,图片是独立报道还是从属文字,主要取决于哪一种形式更容易将信息告知读者。形象生动、要素简明的新闻适合于用图片独立报道,而对较为抽象或是信息含量丰富、涉及范围较广的新闻,则应以文字为主,再配以照片。同一新闻事件,是文配图,还是图配文,是弃图留文还是弃文留图,要按照新闻规律来衡量,要看图片和文字稿件的质量。
  一个优秀的图片编辑,对图片优劣的准确判断和设计显然是必要条件,但也要树立读者至上的观念,以读者的立场和角度来反观自己的工作。新闻图片无论有多精彩,如果没有合理的编排,不能吸引读者,不能在读者中产生共鸣,它的信息就不能很好地传递给读者。我们必须尊重新闻摄影独特的规律,使新闻图片在版面上得到充分的表现,才能向读者传递图片新闻事件的所有信息。这样,新闻图片在报纸上既不会成为美化版面的配角,也不会成为空无一物的喧宾夺主者。(作者单位:人民铁道报社)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09/115623605037.shtml

14#
发表于 2011-12-10 11: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英国《观察家报》创刊220年 秉承自由新闻传统

2011年12月07日19:16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英国《卫报》12月3日报道,英国著名报纸《观察家报》自1791年12月4日创刊以来,220年来一直在新闻报导上不懈追求,力求真实,精益求精,二百多年来经久不衰。

  诞生于欧洲史上著名的“启蒙运动”时期,与举世闻名的托马斯-潘恩(Tom Paine)及其《人的权利》处于同一时代,目睹了自由贸易和流血革命,久经历史的《观察家报》(the Observer)迎来了220岁生日。

  1791年12月4日,一位年轻的爱尔兰企业家WS Bourne,对他的新读者致辞:“目前这个非凡的时代,将会向我们打开一个惊奇的世界”;遗憾的是,这份报纸并没有给他带来所谓的财富。相反,很快他便负债累累,于是不得不将报纸卖给哥哥;之后,这份报纸又在1814年被转卖给一位早期的媒体大亨William Innell Clement。Clement是最早明白生动报道及简要插图重要性的人物之一,但他的编辑Lewis Doxat却坚持“无论何种情况,无论任何话题”都不写文章,并以此为傲;这个有趣的决策一直持续了近50年。

  《观察家报》在整个19世纪不断摸索前行,对早期的改革运动进行了报导。

  上世纪初的媒体大亨诺思克利夫勋爵(Lord Northcliffe),就像他所说的,在20世纪早期将《观察家报》“从舰队壕沟中”提拔了出来,任命JL Garvin为编辑,而这一任就是48年。Garvin是一位完美的新闻工作者,引进了严肃的政论文章、书刊评论及音乐写作等;而且在环境方面进行了首次报导,Garvin还是伦敦舰队街的第一个电影评论家。

  但是,与《观察家报》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名字是大卫-阿斯特(David Astor)。在他作为主编的1948年至1975年间,《观察家报》找到了她自由主义的灵魂;在对欧洲报导,对发展中国家及英国殖民利益报导等方面,都建立了新的标准。《观察家报》在英国的全球地位上,挑战了读者的假设,而且关于生活在由两个超级核大国主宰的战后世界,提出了不少尖锐问题。后来继承的各个报纸领导人,也都秉承了其自由新闻的传统;直到今天,皈依于卫报传媒集团(Guardian Media Group)的《观察家报》依旧坚持这一传统。

  当今时代与1791年那个“惊奇的世界”相差无几,但愿《观察家》能够继续她的观察之眼。(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07/191623593122.shtml
15#
发表于 2011-12-14 10: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广告周刊》公布2011年最受读者欢迎报纸

2011年12月13日11:49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知名媒体行业杂志《广告周刊》12月5日报道,为了庆祝媒体界动荡却极有趣的重大转变,《广告周刊》 今年对最好的印刷报纸、电视、数字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调查。通过Klout对观众、广告指标和社会影响等数据进行了全面的筛选和搜集,并在Adweek网站上首次对读者进行民意调查投票,一共得到18.2万张选票;从而最终得到了这个最为全面的全媒体排行榜。

  其中,《时代周刊》、《纽约时报》、CBS、AMC和Facebook等最热门的杂志、报纸和电视数字媒体是其中的精英;它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而且成绩斐然。其中《纽约时报》获评全国性最受欢迎报纸、《明星论坛报》获评地区性最受欢迎报纸。

  以下为报纸类排行榜:

  全国性报纸:《纽约时报》

  不久前,还有人预测《纽约时报》即将终结。但结果证明,该猜测并不成立。《纽约时报》 早在3年前就向墨西哥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Carlos Slim Helú)偿还债务,稳定了印刷报纸发行量下滑的趋势;最终,经过多年策划而推出了数字订阅。

  《纽约时报》的“付费墙”计划初步运转良好,仅在短短的6个月内, 该报就获得32.4万的付费数字订阅用户,这也是5年以来第一次对星期日送货上门服务进行了有力冲击。总之,时报凭借惊人的在线订阅用户就足以使其竞争对手仓皇而逃,再加上其高超的新闻本能,更是无人可敌。

  地区性报纸:《明星论坛报》

  在出版商迈克尔-克林根史密斯(Michael Klingensmith)致力于地区性报道、特写报道和彩页报道时,明尼苏达州的《明星论坛报》在破产和大量裁员的状况下深受重创。但很快,该报的印刷报纸发行量每年均有所增加;其周日报发行量增加2.7%,达到51.8095万份;其日报发行量增加0.2%,达29.8147万份。

  同时,StarTribune.com网站还于11月1日实施了“付费墙”政策;并在前28天内获得了3.4万数字订阅用户,其中包括6400位单独数字付费订阅用户。

(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13/114923624265.shtml
16#
发表于 2011-12-14 10: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中国媒体首获英年度国际媒体奖

2011年12月11日14:30  新华网

  新华网伦敦12月9日电(记者王亚宏)《中国日报欧洲版》9日被英国“简明英语运动”授予“年度国际媒体奖”,这是中国媒体首次在英获得这类奖项。

  “简明英语运动”组委会专家对《中国日报欧洲版》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对不同英语水平和对经贸话题认识各异的读者而言,(中国日报欧洲版)做到了简明易读”。“简明英语运动”发起人克里瑟·马赫说:“商业用语可以非常复杂,但我们发现《中国日报欧洲版》使用的英语既准确又清晰。它用易于阅读和理解的英语将商业新闻带给广泛多样的读者。”

  对于该报获奖,中国日报欧洲公司总经理职任重说:“这一奖项是英国语言专家对《中国日报欧洲版》内容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标志着我们的报纸在语言专业化方面与国际主流媒体看齐。”

  “简明英语运动”是成立于1979年的非政府国际组织,由来自80个国家的1.2万多个会员组成,旨在推动标准明晰英语的使用。该组织每年都会评选出使用英语语言最标准、最简洁的媒体。BBC早间新闻、《每日邮报》等知名媒体都曾获奖。“年度国际媒体奖”是该组织为非英语国家媒体设置的唯一大奖。

  此前,在12月6日,凭借出色的发行表现,《中国日报欧洲版》还获得了英国报业发行主管协会颁发的“年度最佳新出版物”大奖。英国报业发行主管协会是欧洲报业权威机构,每年分两次对国际和英国本土报业发展情况作综合评估,评选出当年国际和国内发行表现最优秀的媒体。

  目前,《中国日报欧洲版》已发行到欧洲近40个国家。国际报刊发行协会负责人、《今日美国》发行人等许多业界权威人士向中国日报英国公司表示热烈祝贺。欧洲版发行商和供应商纷纷表示,在欧洲报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日报欧洲版》给欧洲报业带来了活力,推动了整个欧洲报业的发展步伐。

  《中国日报》于1981年6月创刊,目前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日报。2010年12月,《中国日报欧洲版》在英国创刊发行,这是中国在欧洲发行的首份国家级英文报纸。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11/143023613567.shtml
17#
发表于 2011-12-15 01: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廖小静:两位总监看到都市时报的广告版说:太有冲击力了!
◆◆@周智琛[url=http://weibo.com/verify][/url]:这样的头版扬国威,同意的童鞋请转发。


转发(10)|评论(10)7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2)| 收藏| 评论(1) 3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18#
发表于 2011-12-24 23: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新闻出版总署通知制止报刊摊派发行

2011年12月22日19:4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璩静)针对近期部分报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变换手法继续摊派发行报刊等行为,新闻出版总署日前下发紧急通知,明确指出利用各种关系搞“人情订阅”“指标订阅”“摊派订阅”的行为加重了基层和群众的负担,扰乱报刊发行市场秩序,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并要求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各报刊主管部门坚决禁止此类违纪违规行为。

  根据通知,各级新闻出版部门要立即组织检查纠正报刊摊派发行等行为,立即对当地报刊发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摊派订阅”、“人情订阅”、“指标订阅”问题,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对涉及违纪违规的,要联合纪检、监察、财政、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依法查处,绝不姑息。对严重违规的报刊,要依法予以停刊整顿直至撤销刊号。

  通知要求,各报刊单位要加强发行人员管理,杜绝违纪违规行为。在报刊发行工作中,一律不得采取提成回扣、赠钱赠物、公费旅游、出国考察等办法摊派报刊,一律不得搞有偿新闻扩大发行。党报党刊所办子报子刊一律不得以党报党刊名义搭车发行。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自行纠正。对隐瞒问题被发现的,将从重严肃处理。

  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各报刊主管部门要继续建立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定期开展联合督查,对于报刊发行中各种违纪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坚决严厉查处。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22/194623678378.shtml
19#
发表于 2012-1-2 22: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纽约时报的墨菲定律:数字化道路也难挽救(2012-01-02 20:52:47)转载▼标签: 阿瑟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报精选杂谈 分类: 传媒业资讯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2日 08:41  《第一财经周刊》微博
  对于美国报业来说,总是有更糟的情况发生。现在,珍妮特·罗宾森也下台了。

  文|CBN记者 郜艺

  苦日子过到现在,对于美国报业来说,一切都太符合“墨菲定律”了: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事情总会变坏。

  广告收入已经连续20个季度下降了。据美国报业协会预测,2011年报纸广告收入大约在38亿美元,比起2005年79亿下降了46.7%。据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过去10年报纸一直在裁减记者和编辑,报纸编辑部的员工比2000年少30%。

  现在,报业女王—珍妮特·罗宾森也下台了。

  2011年12月15日,《纽约时报》公司宣布珍妮特·罗宾森月底退休离职,结束了她在纽约时报7年的CEO生涯。第二天,纽约时报再次表示,已经与哈利法克斯媒体集团就出售16家地方报纸事宜展开进一步讨论—多年来,这家公司的收入90%以上来自《纽约时报》和旗下另外17家日报。

  这家公司自金融危机广告受到重挫后,就再也没有缓过来。2006年,《纽约时报》广告收入曾达到顶峰12.62亿美元。此后连续5年下跌。2010年的广告收入只有7.8亿美元,缩水了38.4%,下降的速度没有减缓迹象。

  平心而论,《纽约时报》还不是最差的。遭遇同样的困境的大公司还有《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前者2011年第三季度的的传统印刷广告下降了20%,数字媒体广告也下降了14%。

  自上任后,这位“报业女王”就没有停止过行动。

  2006年至2010年,时报公司总共削减了8.5亿美元费用,编辑部每年2亿美元的预算减少了10%。2007年8月,《纽约时报》宣布将纸张从原来的54英寸缩减成48英寸。版面两边缩窄1.5英寸意味着5%的新闻内容缩减,还有每年可以省下1200万美元的纸张开支。

  2009年1月6日,“感谢观众对No.1支持”的彩色CBS电视台广告横跨《纽约时报》头版下方。虽然《华尔街日报》早在2006年就开始在头版的右下角卖广告了,发行量上第二大报《今日美国》从1999年就有了卖头版广告的传统,但《纽约时报》,却是史上第一次。

  她确实是一直在做。虽然在新媒体上,她显得有些飘忽不定。2005年,纽约时报网站推出了《时报精选》(TimesSelect)栏目,这是她第一次尝试数字付费模式。《时报精选》内容主要由一些像Frank Rich 和 Maureen Dow这样的专栏作者撰写的社论和意见,订阅者每年需要支付49.95美元。这个栏目一年得到了22.7万个订阅者,为《纽约时报》带来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收入。

  然而,管理层认为网站人流的减少对广告是一个潜在危机,于2007年停止了这一栏目。董事长小阿瑟·苏兹贝格在股东大会上特地强调“《时报精选》只是超前了,但方向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2006年罗宾森设立了纽约时报公司R&D部门,通过调研消费者行为和新技术开发新媒体产品和服务,每年这个部门都在试图加入新的研究元素—2011年推出的“时报620”项目就是来源于此。

  2007年,《纽约时报》发布的TimeReader在Amazon Kindle店成为销量第一的报纸。接下来几年,又陆续增加iPhone 、iPad、Android版。

  当《纽约时报》要发布iPad版时,苏兹贝格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兴奋地设想,“有多少人晚上睡觉会带着iPad上床?”在他看来,“这个能让《纽约时报》和读者一起上床的东西将为《纽约时报》带来新的一天。”

  2011年3月,《纽约时报》再次发起了网站付费模式,用户每个月可以免费阅读20篇文章,此后可以有三种订阅选择:15美元四个星期,网站+手机应用(或195美元整年);20美元四个星期,网站+iPad版(或260美元整年);35美元整套(455美元一年)。

  罗宾森做了一切自己能做的。2010年,《纽约时报》营业利润涨到2.34亿美元。尽管净利润率仅为4.5%,但它减少了自2006年以来的一半净负债,并偿还了2008年卡洛斯·斯利姆的2.5亿美元借款。该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詹姆斯·弗洛说,该公司的数字新闻的收入二季度上升了15%。

  “现在就宣布胜利太早了,不过这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是的,那还行。”那时候,小阿瑟对新媒体充满信心。在2010年9月,他宣布“我们未来会停止印刷《纽约时报》,日期to be determined。”在前任《纽约时报》总编辑比尔·凯勒决定离开时,“意愿并且能推动我们走数字化道路”是小阿瑟选择新任总编辑的决定性因素。

  但一切都挽救不了《纽约时报》。自2005年开始,它的股价从40美元一路下滑到7.8美元。2011年末,整个公司的市值刚刚达到10亿美元,与1993年收购《波士顿环球报》付的钱差不多。

  人们的感觉和投资者的感觉可能也是一样,做得不够,或者是模糊。这种感觉太糟糕了:无论做什么什么都不合时宜—最后,它无力回天。

  衡量它的最重要的标准—广告收入在不断降低,就在退休的消息宣布前几天,罗宾森在纽约举行的瑞银投资者研讨会上表示,预计第四季度广告营收降幅将略低于第三季度的9%。这真糟糕。在过去的5年中,《纽约时报》最大的竞争者《华尔街日报》广告收入每年都在增加,即使在经济危机中也不例外。

  幸运的是,发行收入还是在艰难地增加中:从2005年的6.1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6.83亿美元—小阿瑟始终相信高品质的新闻最终一定会有收获。

  在2011年3月的股东年会上,小阿瑟向投资者们宣扬着自己对新闻的追求时说,“许多投资者都抛弃了艰难的、昂贵的地面报道,《纽约时报》没有”。对于网站开始收费,他说起了四名《纽约时报》记者在利比亚被捕了6天的故事。当然,他想说的并不只是新闻理想,而是告诉投资者“危险和复杂的故事是值钱的。”

  他希望自己和《纽约时报》对未来做好准备,“我们的挑战是记住历史,在困难的时候坚持投入,直到转机来临,而且一定会来”。

  但让人有信心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先是广告商,然后是势利的投资者,再接下来—就像所有人都知道的—就该轮到小阿瑟和他的董事会了。美国投行Evercore的分析师Douglas Arthur认为,“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更换CEO说明公司内部有很大的问题。”

  全世界的报纸都在等最坏的那个标志性的消息,例如,小阿瑟宣布的,有一天《纽约时报》停止印刷版,然后,报纸,这个工业文明以来、民主社会的同步产品开始它缓慢死亡的过程。现在,投资者、从业者和公众要判断的是,这就是那个最坏的消息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6b2e60102e0dv.html
20#
发表于 2012-1-3 11: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湖北《体育周报》停刊

2011年12月29日12:40  体育周报

湖北《体育周报》停刊

  体育周报讯 亲爱的读者朋友:
  从2000年的第一缕曙光升起,到2011年的夕阳最后湮没,《体育周报》伴随着您走过了十二个年头。随着现代新闻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我们这份一周两期的体育专业报已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跨越式发展的迅猛态势,也迫切需要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新媒体强势介入,所以在今天,到了要和您说一声再见的时候,万般不舍之中,你我的青春韶华在这一刻定格成一幅幅难以磨灭的影像,只想衷心地感谢你们一路相随,不离不弃。
  十二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世界体育和中国体育的许多许多大事、喜事、伤心事和难忘事。我们用自已的风格表述着这一切,参与着这一切,感受着这一切。从印刷车间送出第一份墨香四溢的报纸那一瞬,我们就在评估和检讨着这样那样的亮点和不足,马不停蹄地策划着下一期报纸的重点内容和报道思路,周而复始,从未懈怠。十二年下来说不疲惫是假的,但到了春节休刊可以放下一切的那段日子,很多同事却都有一种无所事事的怅然若失,原来,个中甘苦已融进体育周报人的血液,原来,我们的人生已被烙上了深深的印迹。正因如此,告别时刻才愈发难以割舍,亦因如此,挥手之间才知她的弥足珍贵!
  “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着的山岗。不知道何处可以停留,可以向他说出这十年二十年间种种无端忧愁。林间洁净清新,山峦守口如瓶,没有人肯告诉我那即将要来临的盛放与凋零。……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席慕容在散文《桐花》里的人生感悟,如同我们对这张报纸所承载的梦想和厚望,十二年逝水流莹,我们曾经盛放过,有的人老了,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来了,那些恋曲之后的为人父母,那些漂落在额头发梢的点滴沧桑,一切的一切,被一张报纸无声地牵引,走过初夏寒冬,走进一个又一个春天。
  十二年的体育报道改变了我们,希望我们努力编织着的这张报纸能带给您、或者曾经带给您快乐,对于那些因疏忽造成的不快,还望您能谅解并一笑而过。从今天开始,在中国体育传媒的发展史上,我们将与那些已经离开的体育报纸一样,成为一个永恒的背影,希望你我都能记住今天,2011年12月29日,为了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道别的时刻,除了感谢最亲爱的读者朋友,还要向为这张报纸付出辛勤努力的全体同事,要向印刷和发行这张报纸的兄弟姐妹们,要向曾经关注过她的人们,致一声真诚的感谢——谢谢你们,再见!
  体育周报编辑部2011年12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29/124023716079.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