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99#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编辑:王晨雅

898#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快退休了还在采访一线奔跑,是因为缺钱吗?
5月14日上午,在潮新闻打造专家型记者编辑分享会上,还有不到4年退休的王燕平进行了分享。
自嘲还有不到4年就退休,却始终“不求上进”,人生没有一次参加领导岗位竞聘的的王燕平,分享了他的财经报道之路。
“我至今还在一线奔跑,是因为缺钱吗?”王燕平的开场白,是先给大家幽默地算一笔账。
“买房,我们三口之家,一人一套房;子女教育,女儿毕业两年了,收入是我的5倍;还有养老,我跟老婆开销都不大,存款足够我们退休后逛吃逛吃。”
王燕平说,他喜欢这份职业,因为有成就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每天和一帮有趣的人在一起工作。”
在王燕平的分享里,他认为要跑好财经报道,先要学会跟老板打交道。在他看来,多年维护一个企业的关系,最终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跑企业,了解企业,深入企业,最后他的总结,也是一位企业家的话:“慢慢走,不停地走,稳稳地走,不出几年,你就会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阅读+:首批10名专家型人才
在浙江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集团正式出台《浙报集团关于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媒体融合创新人才队伍、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实施集团人才培育“1+5”行动方案,鼓励潮新闻员工深耕专业领域,会上,潮新闻正式启动培养打造专家型人才队伍计划,进一步探索创新机制激励手段,让专业人才更突显专业能力,并与平台形成双向赋能良好生态。
已拟定发布的《潮新闻打造专家型人才队伍实施方案》计划首批培养专家型人才10名,其中名记者3名,名编辑2名,名评论员1名,营销能手2名,技术高手1名,创意达人1名;选拔30名左右专家型后备人才,在选拔这批人才队伍中,各中心班子成员不参与。
分享会的最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潮新闻总编辑王水明作总结讲话。
王水明表示,这几位分享的潮新闻专家型记者编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有专业好学的精神、有历经岁月的积累、有吃苦耐劳的拼劲、有广交朋友的本领、有点石成金的技能、还有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王水明鼓励潮新闻员工积极报名参加专家型人才队伍的选拔培育。
接下来,潮新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培育出有超级粉丝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营销能手、技术高手和创意达人:
一是搭建新平台,通过设立名专栏、名工作室,打造名IP等,为不同类型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二是组建人才库,通过重大报道参与、重点项目培育、重大赛事挑战等方式发现人才,搭建人才库。
三是多渠道培育,对于重点人才在资源调配、专项培训、作品推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是强化师带徒,进一步发挥指导老师作用,深化师徒结对、传帮带机制。
五是推出首席岗位制。建立潮新闻首席岗位机制,设立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评论员、首席营销官、首席工程师、首席创意官等岗位,专家型人才优先聘任。
六是专项经费扶持。各类人才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每年可申请专项资金,用于工作室项目运营、课题研究、设备添置等。
王水明最后鼓励大家,要把一线员工积极动员起来,让有网络思维、流量偏好的“战士们”行动起来,要积极物色、打造潮新闻新星,共同努力创造主流媒体客户端的新生态。
(本文选自“浙报大家庭”)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897#
发表于 昨天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这不是最后的斗争:一个中国调查记者的河南往事(续)
上期回顾:

*@一个当代的媒体人,如果没有到过河南,那他一定不是深度调查记者。

*@“好的环境”,是那一代新闻人共同不懈努力和追求“创造”出来的局面。

上期《欧亚忏悔录②:一个中国调查记者的河南往事》说到,我们2001年5月底来到洛阳,结果并未开庭。

开庭是两个多月以后。

2001年8月,我们再次来到洛阳,住在九州宾馆。洛阳市委宣传部在一楼109专门开了个房间,负责为各地登记、接洽、提供相关对口服务。

洛阳首先给全国记者安排了一场活动,大意是:考察(东都商厦大火)灾后洛阳各项建设发展情况。其中包括参观洛阳龙门石窟。

我们感受到了洛阳市对东都大火案审判的重视程度,并提到了“灾后建设”的高度。

毕竟,“洛阳大火案,今日没开庭:市长率团出访俄罗斯奥地利”的报道,还是有些余波。

这次到洛阳的至少有一百多家新闻单位,二百多名记者——也许还不止。

而对各家媒体最大的考验,是能不能得到一张旁听证,进入法庭。

不能参加旁听,等于没来洛阳。

大家都在九州宾馆焦急地等待着旁听证分发的消息。

这时我和南方周末的李玉霄得到情报说,甚至已有媒体记者作了最坏打算:

在实在得不到发放的旁听证时,就准备私下交易买旁听证——

为了采访,买旁听证是有前例的——当年的春天,也就是2001年4月,重庆和常德两地同时分别开庭,审判张君团伙特大运纱车抢劫杀人案。

在持续多日的连续庭审中,出现了个别人员卖旁听证的丑闻。

有媒体拟在洛阳如法炮制,实在不行就花钱变相购买旁听证。

大约晚上八九点钟,洛阳市方面传出消息说:大约只有20个旁听证供全国各地记者。

相关方面非常理解各家媒体,诚恳向记者们征求意见说:人多票少,这20个旁听票看是按签到的先来后到的顺序,还是抓阄?

但不论怎样,最重要的可能是大部分新闻单位不能进入庭审现场。

而相关部门也把球踢给了记者们:我们提供了旁听证,不是我们不支持,是你们来的人太多。

大家莫衷一是。

我和李玉霄商量,俩人决定一唱一和,把踢给记者的球,再给踢回去。

我们找到住九州饭店的洛阳市委宣传部一负责人说,有个重大情况必须及时向洛阳领导报告反映:

由于旁听证数量太少,有记者已经在计划花钱从家属手中购买旁听证。这消息一旦传出去,必将令洛阳市的形象受损,无异于雪上加霜。

我和李玉霄帮他们分析说:

重庆常德审判张君案,就曾爆出私下购买旁听证的丑闻。

但重庆与洛阳严重不同!

张君是流窜湖北湖南和重庆杀人抢劫,那是重大刑事案,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大刑案”。

重庆警方抓获首犯张君,那是有功的,即便私下有个别人买旁听证,绝不影响政府并司法形象。

这种私下买卖旁听证,只是个人的行为,与相关部门无关。



但洛阳大火案的审判情形则不同。

人员伤亡巨大,又属重大责任事故,那么这样一起全国人民关注的事件,记者采访还要买旁听证,如果任其发生并传向社会,洛阳百姓怎么看,社会又怎么看?

这是洛阳市政府不可承受之重!

应该说,洛阳市很欣慰——在我和李玉霄反复说明利害过程中,那位面对我们的洛阳市委宣传部的同志,神情严竣,非常认真地听着。

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清醒的市委宣传部的负责人。
我们相信他已经意识到这个事件的严重性。
我们相信在我和李玉霄离开后,他当即向更高一层级领导做了汇报。

事实的发展情况是,当夜十二点前后,洛阳市组织了大约一百五十张洛阳中院和涧西区法院的旁听证,这基本满足保证了赴洛阳新闻媒体每家有一张旁听证的需求。

以下,2001年4月,张君审判案的庭审中有关旁听证的情况。

欧亚兄怎么“被冒充”了一回广州羊城晚报主办的新快报的“特派记者”?!

有诗为证:↓↓↓



文:张欧亚

编辑:胡文江

来源:欧亚地理札志(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896#
发表于 前天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66岁退休记者为何被全网点赞,还要获单位表彰?
“好样的大爷!”近日,一段跳水救人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引发全网齐刷刷点赞,就在众人好奇英雄是何人的时候,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救人者正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66岁资深退休记者希德夫。
事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奔腾融媒、央广网、中国记协争相报道了此事,这才还原了希德夫救人的经过。
5月13日,杭州西湖一名女子不慎落水,情况危急。正在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希德夫推开人群迅速跳下水中,游向落水女子。落水女子获救后想要希德夫的电话但被婉言谢绝,随后希德夫和家人悄悄离开现场。
希德夫的救人善举,赢得了全国网民的高度赞扬。
5月15日上午,杭州市公安局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柳浪派出所联系上希德夫,表示想要为他申请一个见义勇为的荣誉。
当天,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希德夫“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见义勇为好职工”的称号。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呼伦贝尔站站长靳可介绍,希德夫退休前一直从事蒙语广播新闻采访工作,是一名资深文字记者,经常深入到广大草原牧区,挖掘一线新闻,展示呼伦贝尔的壮丽山河和草原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
对于希德夫救人,他一点也不意外,“因为这不是他第一次救人了,如果不是一个水性好,专业强的游泳者,在那样的水里面,是很难动作娴熟地救出一个成年人。”靳可说。
据介绍,希德夫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运动达人。他从小就喜爱健身和户外运动,每天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包括冬季游泳、夏季开放水域游泳、10公里跑步、中长距离骑行等多项运动,是海拉尔地区冬季游泳运动发起人之一,在当地参与过好多起打捞救援公益行动。
从采访别人到成为采访对象,希德夫表示,他没想到救人一事会引发这么多媒体的关注,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看来,这件事不算什么,只是情急之下自然而然的一个举动。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895#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欧亚忏悔录②:一个中国调查记者的河南往事
(一)
一个当代的媒体人,如果没有到过河南,那他一定不是深度调查记者。
这是欧某兄自己“猜”的。
所以,又可以加上一个,或减少一个限定词:
如果你没到过河南,至少不是一个调查记者!
又过郑州境,许多往事浮现。
上次来郑州是十年以前,受中国记协邀请,在河南日报“高峰论坛”作讲座。
而再上一次是25年前,采访洛阳东都大火案借道郑州。
某种程度上,这两次河南之例,在中国新闻史上,都具有非典型意义。
(二)
2000年12月25日晚9时许 ,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发生特大火灾事故,造成309人中毒窒息身亡。
这是共和国历史上,仅次于新疆克拉玛依友谊宾馆那次悲剧事件。发生在1994年12月8日的克拉玛依火灾事故,共有325名学生和教师罹难。
洛阳大火案发生时,中国已进入互联网和都市类报纸兴起时代,因而关注者众。
我是在2000年12月26日晚赶到郑州的。
那时交通与通讯还不像今天这样便利,到洛阳还必须借道郑州。
当时《大河报》的记者庄向阳帮我在郑州经一路附近订的宾馆。
那时大河报——至少是我们楚天都市报类似的机动记者部,还是在河南日报院内木质结构具有庭院式的单体建筑内办公。
庄向阳一直在办公室等着我。在大河报了解一些情况后,他陪我到了宾馆房间时已近子夜。
我突然想起,在他们办公室抽过烟,而桌面堆满报纸——因采访火灾事故,越发对同类隐患产生联想——或许,这也是媒体执着追寻事件报道的社会成因之一。
我和庄向阳当即又拆返大河报,检查消除臆想中的隐患。
(三)
在洛阳东都商厦采访中,遇见全国各地的同行,其中有今天在重庆当总编的禄兴明,南方都市报的张蜀梅,以及南方周末的李玉霄等等。
以后我们又都在重庆开县毒气井喷事故,江西万载县芳林小学烟花爆炸等事件中多次相逢。
那天,一家著名的晚报突然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标题大意是:全国媒体聚焦洛阳展开新闻大战!
看到互联网转载的这篇报道,我有些震惊:
对灾难事件的关注是必须的,但怎么可以用“新闻大战”来表述?
三峡截流,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你尽可以“新闻大战”,但在灾难事故中“大战”,那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这是多少个家庭的悲伤与哀痛!
(四)
都说那时的记者和媒体有一个好的环境,其实也不尽然。
“好的环境”,是那一代新闻人共同不懈努力和追求“创造”出来的局面。
采访与突破,依然艰辛,不能尽述。
2001年12月25日,东都大火案一周年,车队司机王斌开着一辆老旧的面的车,载着我和同事高宝燕再赴洛阳,东都大厦都是警戒已不能靠近,照相机根本不能出手。
我们后来想办法,坐上了一辆经东都商厦门口的公交车,隔着窗口拍下了照片。
因出差在外,又是手机器写下本文,这张照片无法展示于此。
以下看到的是资料图↓↓↓
(五)
洛阳大火案,是典型的责任事故,多名部门责任人和相关肇事者被逮捕收押。
但关于庭审日期一直扑朔迷离。
当时有消息说,可能会在2001年的5月底或6月初开庭。
我和张蜀梅,李玉霄等全国各地很多记者再赴洛阳。
这次得到的仍不确定的消息说,开庭是在两个月后。
最终是在2001年8月开庭,23名被告人分别在洛阳市中院和涧西区法院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至13年。
但是,5月间的这次洛阳行,仍是极有意义的——通过无意发现的洛阳晚报上的一则消息,我写的一篇报道迅速发生连锁反应,直接或间接导致时任洛阳市市长去职。
洛阳大火案,导致309人罹难,又已经被认定为重大责任事故,那么时任市长承担了什么责任,是被免职还是怎么样了?全国人民都很关注。
我在2001年5月31日的《洛阳晚报》中,看到一则不经意的报道称,洛阳市长于5月29日率团前往俄罗斯和奥地利访问。
这个信息对读者来说意味深长。他们会问:时发半年,市长不仅仅仍然在位,且还在出国访问?
那天我写下这样的一篇小文:
洛阳大火案今日没开庭——洛阳市市长率团出访俄罗斯和奥地利。
其实,平静客观有出处似不经意的一句话,我什么也没说,又什么都说了……
(出差郑州,本文完全手机器所写,又缺历史图文资料,仅凭记忆有感叙述,所涉时间及人名,或有偏差。又因时间久远,重在吸取教训,故有些相关人作了技术处理。请谅,感谢欢迎指谬。未完,待续)
文:张欧亚
编辑:胡文江
来源:欧亚地理札志(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894#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欧亚忏悔录(101)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我看到了将军眼角的泪花
[代欧亚庚子札记⑩]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此时此刻,不由得想起了12年前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时的情景,心中强烈地升起对当年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的空降兵官兵的思念之情——当时那刻,我就是和他们在一起。
“5·12”地震发生当天几十分钟内,我的同事苏海涛、舒均,就已经出发前往成都。因双流机场临时关闭,他们取道重庆,当天晚上即赶到了都江堰,在截稿之前发回了首篇报道:《本报记者已进入都江堰灾区——亲眼目睹一幢5层楼房倒塌》。
第二天,我和摄影部主任拟赶往成都支援。但这时,已有通知:各媒不再派记者到震区,已经派出的要召回。
这时,我和时任《楚天都市报》常务总编辑王溥达成默契:报社不指派,我也不汇报,按自己心里所思去执行。就这样,我和摄影部主任陈建刚,在次日下午“擅自”飞往重庆。新华社重庆分社一辆越野车已在机场等候我们。我们当即直奔成都。
这是5月13日。
5月14日,通往都江堰、汶川的道路因为塌方,不得而入,我们北上剑阁,拟绕道松潘进入震中。路上我们听着广播,才发现,这条道路多么遥远!而且路上也有多处塌方,部队正在抢修。我们中途返回绵阳,直取北川。
当时四川的反应非常迅速,高速公路已经取消收费,一些油站可以免费加油。我们通过北川的人工卡口,再经过一段步行到达北川中学。这所学校损失惨重,有栋教学楼整体塌陷,四楼、五楼成了一楼。我们看见不时有遇难者从废墟中挖出,也有生还者被及时营救。
四川方面在救灾中是高效的。那天,他绵阳市体育馆已经开辟给转移的民众,并在露天做饭,免费提供给群众及各路救援者。
同时,绵阳宾馆安排给医疗等救护人员,绵竹宾馆专门接待各地记者。其他宾馆多已成危楼,被临时封闭。
绵阳宾馆大厅已接上了无线网络,记者多席地而坐写稿。尽管当时还不能署名发稿,但大家仍然尽职尽责,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在绵阳宾馆写完稿,赶到绵竹宾馆,才发现主楼到处是裂纹,被封闭,仅保留后院附楼供记者住宿。
那些日子,不时有余震袭来,大家写完稿,就在楼前的花坛边上,围着圈,谈论这场地震。不知哪位记者发现附近还有一家小商店开着门,有人买来啤酒,我们就着瓶子以酒当茶。当晚,我抱着一床被子,在花坛上睡了一夜。
5月15日,我们赶到绵阳长虹电视机厂。长虹已将北川中学幸存的学生和教师接到这里,提供食宿。
这以后的一天,各报可以署自己的名发稿了。那天,都市报后方编辑综合前方记者的报道,编辑了一条本报记者的见报稿。王溥特意安排署了我的名字。我明白他的用意,是告诉读者,都市报已尽遣精锐之师在震区前方。
为了发挥各人最大战斗力,我和陈建刚也要分手了。这时我得到一条线索,驻鄂空降兵在什邡市参与救援,总部就在什邡郊外的工地上。
我决定试闯军营。
然而,汶川大地震之前,都市报没有和空降兵发生过任何交集,我一个人也不认识。
我电话打给当时还是少校的政治部干事赵启洪,他谢绝了,劝我不要来。
“照片拍的好不好,看你离现场够不够近。”我决定去了再说。
什邡市,位于地震灾区的几何中心,南近成都、都江堰,东临德阳,北向北川、绵竹,西北是汶川、茂县和理县,交通便利。
空降兵前线军指挥部,设在什邡市城郊一处建筑工地上,四处是刚刚打了地基的待建楼房,堆建材的空地搭着很多顶帐蓬,一排低矮的平房被用作办公和食堂。最大的那顶军中帐,用于开会,小帐蓬则用来住宿。
见到赵启洪,他说我最终能不能留下来,得由上校处长孙旭决定。
当时,空降兵的各师团都在基层乡镇抢险,天不亮孙旭就到乡镇去了,开始几天我面都没见着。好在赵启洪十分地友善和宽容,尽管是第一次见面,他还是给了我应有的关照,我暂时在帷帐里住了下来。
这个过程中,我听到最多的名字是“政委”。空降兵政委赵少将,每天都在险情最艰险的地方,那些日子,他吃住都在乡下。我到空降兵军营几天,根本就没见过他的面。但很多事都得向他汇报,因此总是听到他们说“政委”。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那天下午近两点时分,我忽然听到大家说“政委来了”,“政委就要走了”。还没见过政委呢,我赶紧钻出帐蓬,只见路边停了两辆“勇士”,几个威武的军人,正从那排平房的办公区出来,准备乘车去下一站。
我对空降兵的一位军官说,马上就要进行全国哀悼活动,能不能让政委参加完哀悼活动后再走?
没有人没有搭理我的建议,我有些奇怪。径直走到政委身边说:将军,马上就是全国哀悼活动,时间不多了,到下一站可能就赶不上时间了,能不能就在这里参加完再走?
政委看看表,见离全国统一鸣笛哀悼时间还有十几分钟,就停了下来。我一直把他当着空降兵政委和他谈着这次灾情。因为还有点时间,我就拿出傻瓜相机,递给随行的一位军官说,麻烦给我和政委照个相。这位军官按过去按了一下,就把相机还给我。我心中想,怎么只按一下,我们平时请人拍照,别人都是连按好几张呢。
全国统一鸣笛时间到了,政委和军部的官兵们列队肃立,向遇难者志哀。
那天,我写下了这样一篇报道:《那一刻,我看到了将军眼角的泪花》:
将军像一尊雕像伫立着,俯首的刹那间,我看到了他眼角的泪花。这里是驻湖北空降兵某部什邡抗震前线总指挥所的野外军营。这里没有广播、没有音乐,只有越野汽车喇叭的嘶鸣声,与公路、广场上的传来的汽笛声和成一片,连绵不绝。那一刻,将军和他的士兵们眼中噙满泪水……
然后是空降兵抗震抢险的背景。
当天夜里十二点多,突然接到报社的电话,说我的稿子是不是写错了。后方校对说,配图中的将军怎么是三颗星?那应该是上将。
当时,军营临时停电了。而那时的通讯条件不像今天有微博、有微信。那时还是模拟手机,也不能拍发照片。
因为停电,无线网络也没有了。但还好,电脑还能打开。我就把文字找出来,给空降兵的一位军官看:报社说,怎么照片中是三颗星?问题出在哪里?
这位军官看了文字,文中说的赵政委就是少将,是一颗星,怎么会是三颗星?会不会把领章的稻穗当成了星呢?
总而言,统而言,文字的表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哀悼日当天有很多个版,我这篇报道只算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忙到后来,也没人再追问,报道就这样见报了。
哪知第二天,麻烦大了!一大早,报社就打来电话说,很多读者指出,配图错了,明明是三颗星的上将,报道怎么说是少将?而且有人认出来,这位上将不是别人,正是中国空军的政委!
这时我也才知道,昨天来军营的是抵达灾区指导抗震的空军上将邓政委,赵政委陪同。
没想到,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军首长如此低调,就像一个普通军官一样,轻车简行。而帮我拍照的那位军官,原来也是位将军,帮我按下快门已经是给了我很大支持,我心中当时还想人家怎么就给按了一下?
但是,这个配图与文字不符,于我感觉却是一件相当大的事。我心中忐忑着。
孙旭处长知道后,立即首先主动向军部作了汇报。
好在文字本身没有问题,而配图本来是张远景的合影照,没想到放大了邓政委。而军方也宽怀大度,没有作任何追究。
这事就这样过去了,但对我,却是我铭记一生的教训。
现在看来,这事若追究起来,我也应该和职业说再见了。再后来,赵政委调任沈阳军区,升为中将。而我和孙旭、赵启洪也成共同经历过生死的终身朋友。
和孙旭上校,我们算是一见如故。他文字功夫了得,就在今天这个清明节,他还写了一首诗。他经常帮我改稿,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他联系了几个不同部队的师长,助我登上了在松潘上空空投物资的飞机。赵启洪几年前上校正团职转业到省直机关。我们现在还经常相约,一起郊游。
在灾区半个月后,报社安排我回到武汉,而空降兵的战士们一直持续一个多月,直到抗震救灾的全面结束。
那天离别时,孙旭正在乡下参与抢险,听说我要回武汉了,上校托人执意要将他的行军靴和背包送我。
登机前,我给孙旭发了一则短信。时隔一年多有了微博后,我将这条短信记载在了(《欧亚采访中国:一个记者的忏悔》·连载2)中:
有份情,从汶川出发。成都双流机场,我在当时每条只能容纳70字短信中,写下这样几句话:行军靴背囊,我已尽纳,一个谢字何堪。当我再背起行囊踏访四方,便会记起这份生死情谊。这情谊从汶川出发,没有终点……
(注:《欧亚忏悔录》除早几期外,其他篇目是直接发在朋友圈中,尚未整理入号。而这个系列,多是遇事据即时情景随性而写。本篇亦权做“庚子札记⑩”)
编辑/高霜木
来源:欧亚地理札志(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893#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青岛街采劝分主持人被停职
近日,“情侣拒绝采访被主持人劝分手”引发关注,有网友指出该街采记者疑为青岛广播电视台主持人。5月14日,青岛电视台《一见钟情》栏目发布声明:网友关注的主持人采访时言辞不当一事,经核实,当事人确实系我栏目职工,现决定即日起停止该职工工作,并责令其配合调查。(中新网)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王晨雅

892#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牛!普利策精神与普利策奖
A
“美国现代报业之父”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过一段充满激情、让人难忘的名言:
“永远为进步和改革而战;永远不容忍不公和腐败;永远与各政党蛊惑民心的政客作斗争;永远不依附于某个党派;永远反对特权阶级和掠夺公众利益者;永远不丧失对穷人的共情同理心;永远对公共福利尽职;永远不满足于单一地印刷新闻;永远要绝对地独立;永远不惧怕抨击坏事——不管做坏事的是巧取豪夺的富豪,还是故意搞破坏的穷人。”
普利策精神是一种战斗的新闻精神,充分体现在他的这段很“牛”的话中,同时也体现在以他的名字设立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当中。
B
据美国驻华大使馆微信公众号2024年5月7日报道:美国当地时间5月6日,普利策奖委员会揭晓了2024年普利策奖的获奖者和入围者,表彰在新闻报道、图书、戏剧和音乐领域最优秀的美国作品。
01公共服务奖
美国非营利新闻调查机构ProPublica的5位记者,获得了普利策最高殊荣——公共服务奖。他们“开创性和充满雄心”的报道,揭露了一小群有权有势的亿万富翁,如何用昂贵奢侈的礼物和度假行程笼络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报道引发人们关注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职业操守,促使最高法院在2023年通过了首个行为准则。
02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获奖大户”《纽约时报》,获得了今年的普利策国际报道奖。这组报道关于哈以战争,涵盖了三方面的主要事件:哈马斯在2023年10月7日对以色列南部的突袭,以色列军方情报的失误,以及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发起的大规模反击战。该报道有着“广泛且具启示性”。
03突发新闻摄影奖
获得了突发新闻摄影奖的,是路透社的摄影团队。他们的获奖照片,记录了哈马斯10月7日在以色列犯下的暴行,以及哈以冲突最初几周在加沙造成的破坏。
04特别贡献奖
今年,普利策奖委员会还向勇敢报道加沙冲突的记者和新闻工作者颁发了特别贡献奖。颁奖词是:“前两年,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先后特别表彰了在乌克兰和阿富汗战争中报道的记者。而今年,委员会决定表彰在加沙战争中进行报道的记者和媒体工作者的勇敢工作。在恐怖的环境中,许多记者在报道时丧生。这场战争也夺走了众多诗人和作家的生命。普利策奖表彰的是新闻、艺术和文学等类别,我们纪念的是人类历史的宝贵记录的消失。”
05普利策评论奖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者弗拉基米尔·卡拉-穆尔扎,获得了普利策评论奖。“这组评论是作者在狱中冒巨大个人风险而充满激情撰写的”——他因发声反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于2022年4月被俄罗斯当局监禁。虽然身陷囹圄,但他仍继续执笔写作,揭露俄罗斯对乌战争的代价,并坚持呼吁俄罗斯建立民主的未来。
许多年来,普利策专栏评论越来越呈现出故事化写作倾向,以“故事述评”的形式架构新闻评论,打破了传统评论的逻辑说理形式,往往以时间线索来谋篇布局;而且聚焦社会负面事件,注重细节描述。卡拉-穆尔扎以亲历亲见的大事来架构评论,有着独特的气质与魅力,看看该组评论中首篇的标题《俄罗斯人生活在一个可怕而扭曲的现实中》,就可见一斑。
一如既往,传统严肃媒体还是普利策奖的最大赢家,而深度调查、深度评论最受青睐。无数多人重复过普利策震烁古今的这句名言,我还是忍不住再重复一次:“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普利策奖除了15个新闻类奖项之外,还有8个文学与艺术奖项。美国作家杰恩·安妮·菲利普斯的小说《守夜人》(又译《夜巡》),获得了虚构作品奖。这是一部以南北战争后西弗吉尼亚州精神病院为背景的母女传奇故事,揭示了美国内战的残酷伤痕。值得一提的是,华裔作家李翊云的《星期三的孩子》也入围了小说奖,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主题是探讨衰老和失去。
获得普利策回忆录或自传奖的,是回忆录《莉莉安娜的无敌夏日:一个姐姐对正义的追寻》,作者是出生于墨西哥的休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娜·里维拉·加尔萨,主人公是作者的妹妹,她在1990年被前男友杀害,死时年仅20岁。该书“融合了回忆录、女权主义新闻调查报道和诗歌体传记”。
这些文学与艺术类的奖项,其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如新闻奖。
C
普利策新闻奖,是公认的全球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是“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这是“百年普利策”——到2024年已是第108届。它根据普利策的遗愿设立,首届于1917年颁布,彼时正处于1918年大流感爆发前夕。
约瑟夫·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是有着犹太血统的匈牙利裔美国人,一位外来的、自学成才的报界奇人。1883年,他收购了《世界报》之后,凭借他坚定不移的采编理念,以及高超卓越的经营手法,迅速让报业发展壮大。他崇尚新闻的真实准确、文字表达的简洁通俗,尤其重视社论。他被认为是那个年代“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
▲ 戴着眼镜、蓄着胡子,睿智的约瑟夫·普利策
1912年,普利策资助创办了美国最早之一的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该学院如今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新闻学院。而以普利策的名字冠名的新闻奖,百余年来对美国的政治进步、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个多世纪以来,越是在困难的时刻,普利策奖就越发重要。
普利策奖每年由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组织评奖并颁布,每项奖金其实只有区区几千美元,但其声望却着实非凡,每年有两千多件入选作品参与竞争。2020年,“普利策新闻奖”在原来14个奖项的基础上,新增了一项“音频报道奖”。
今年是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以来,第一次没能在哥伦比亚大学颁发,而改在美联社办公室。
这是因为,这个春天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并不平静;和不少美国大学一样,许多集会的学生占据了校园,“安营扎寨”,抗议以色列、声援巴勒斯坦。一时间“反犹主义”甚嚣尘上,警察进入校园,以“非法侵入”为名逮捕了不少学生。一名哥大抗议学生在接受《纽约太阳报》采访时表示,针对压迫进行的反抗与斗争,“是正当的”。
国际性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战火,不仅会“烧”到美国新闻界,还会影响到美国的社会和大学的校园。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没有输家。“哈以战争”主题,正是本届普利策新闻奖关注的重点,没想到,最终还影响到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新闻奖的颁奖。
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各地校园报道最近抗议活动的学生记者,这次也受到普利策奖委员会的表彰:“秉承新闻自由的精神,这些学生努力在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冒着各种风险,记录了一件重大的全国新闻事件。”
D
同样被客观条件改变的,还有2020年度的普利策奖,可资比较。那年在北京时间5月5日凌晨公布,那届也比以往来得“稍晚一些”,因为新冠疫情席卷世界,也只能进行“云颁布”了。
新冠疫情肆虐,使得新闻业在公共服务之中的使命更加凸显。当时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达娜·卡内迪说,在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面前,新闻永远不会停下它的脚步,新闻业者永远是“奔向火焰”。
2020年首当其冲的“公共服务奖”,授予《无法无天:阿拉斯加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当地警察》,这是共计17篇的系列报道,内容在标题里一目了然,发布的媒体是《安克雷奇每日新闻》。
老牌的《纽约时报》,获得调查性报道奖、国际报道奖和评论奖三项大奖。调查性报道奖的获奖作品是:《他们被骗了:不计后果的贷款如何摧毁了一代出租车司机》,这个报道是为弱势群体说话的,它调查了纽约市的出租车行业,揭露了贷款机构如何让弱势司机背负大额掠夺性贷款,因此至少导致9人自杀、近1000户出租车牌照持有者申请破产。真可谓:媒体报道看起来越“肮脏”,但社会却会越“干净”。其评论奖获奖的是:《美国建国时所记载的民主构想不是真正的民主,正是因为非裔美国人的争取才使之成为现实》,属于历史新闻评论。
引人瞩目的特稿写作奖,授予了《纽约客》杂志的《关塔那摩湾的至暗秘密》,该报道呈现了一名被关押长达10年之久的男子的悲惨经历,描述他如何被绑架、遭受酷刑、自由被剥夺等遭遇;其写作风格可谓言之有情、细致入微。社论漫画奖也授予《纽约客》的“以极具迷惑性的水彩画甜美风格和看似温和的系列人物漫画”,它讽刺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个性和政策。原来,“天堂”还真是你可以说它是地狱的地方。
2020年度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多发表于2019年,所以并没有新冠病毒的相关报道获奖。
E
诸多传统严肃媒体,没有忘记新闻初心,没有忘记新闻责任,没有忘记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从20世纪初开始,新闻专业主义首先在美国报界兴起;美国有学者曾指出,新闻事业专业化有三个维度:其一是自治自主;其二是独特的专业规范;其三是公共服务取向。
新闻专业主义就是追求卓越的新闻,而卓越的新闻就是“伟大的艺术”:它寻求事实真相,它维护社会公义,它为生活的错综复杂提供解释,它阐明文化元素,它促进大众讨论,它促使世界更趋美好……面对黑云压城,面对暴风骤雨,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记者和媒体,不惊、不惧、不怖、不畏。
新闻和新闻学,是捍卫“自由意志”的。当然,和世界上设置的所有的奖项一样,普利策奖也不是完美无瑕的。之前,有些胡说八道的国际报道,也获奖了,这显然不符合普利策精神。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普利策曾对《世界报》记者詹姆斯·克里尔曼说:“我要抨击公共事业单位、警察机关和其他部门的任何不正当行为。我认为报纸就是一位教导世人孰是孰非的德行老师。报纸必须这么做。如果报纸骑墙观望,不表明自己的立场,哪怕我死了也不会瞑目的。报纸不应该操纵政府,也不应该牟取金钱,而应该引导大众舆论。”说得这么铿锵有力——看《普利策传》,无论哪几种版本,就知道普利策是很有“牛劲”的报人。
“喉舌”不是大脑,“讴歌”只是宣传。独立意志、问题导向、批判思维,正是普利策新闻精神的体现。(作者系本报专栏作家、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特约评论员)

来源:东瀛面面观(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891#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老板有毒” 百度公关副总裁个人言论引争议
近期,百度副总裁璩静在其社交平台的个人账号发布多个视频,其强硬的管理作风和言辞引起激烈讨论。

近期,百度副总裁璩静在其社交平台的个人账号发布多个视频,其强硬的管理作风和言辞引发舆论对"有毒老板"和中国职场文化的激烈讨论,百度股价也一度应声下跌。
“我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人?”
“我不是她婆婆!”
“如果你男朋友打电话跟你提出分手,跟我有什么关系?”
上述一系列态度强硬、缺乏同理心的言论,近日由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发布在她个人的抖音帐号中。相关内容一度在网络上引起疯传,招致广泛的舆论批评。另有网传视频显示,璩静在办公室大力抽打纸扎小人,而小人身上写着SCMP(《南华早报》),疑似是对此前该报发表的一篇涉及百度的报道泄愤。
法新社本周四的报道指出,百度等中国科技巨头企业长期以来宣扬窒息的、具有虐待性的企业文化。而早在2012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就在致员工的一封内部邮件中,大力宣扬“狼性”企业文化。
作为百度高层,璩静的行为更引起中国舆论不仅针对百度,还有她此前供职的华为、新华社等企业工作氛围的怀疑。
就其短视频引发的舆论风波,璩静在周四凌晨通过朋友圈和视频平台公开道歉,表示她所发布的内容“不符合相关流程,也不代表公司立场”。
在中国社交平台微博上,有网友感慨道,“知道你们是草台,但没想到你们已经草台得这么明目张胆”;还有网友说,璩静的行为及言论并没有“使外界对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产生误解,她完美准确地诠释了百度的价值观”。
经常点评热门时事议题的《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也发文表示:“员工是任何机构和企业的载体和动力之源,善待员工必须是所有企业高管最坚定的座右铭之一。”
另有网传消息显示,璩静此前因收集国家公职人员的喜好而被内部举报,并受到百度人力资源部门的约谈,但随后举报者遭到公司“清洗”。截至目前,本台尚无法独立核实上述消息。
此外,据多家中国媒体披露,璩静目前已从百度离职。消息一出,百度股价短暂回升,但随后继续下探。
记者:经纬    责编:何平     网编:伍檫愙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