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570#
发表于 2024-3-24 10:30: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国媒体反思对凯特王妃不公



英国太子妃凯特昨天忧郁地承认她患染癌症,并正在同疾病作斗争。英国人忽然面对坦诚与憔悴面容的王妃产生不舍与歉疚。因为仅仅还在昨天之前,关于凯特的猜测甚至谣言满天飞。显示这一歉疚感,英国报纸几乎全部让凯特登顶头版头条。一些报纸要求停止对凯特的流言猜说和伤害。凯特的太子王宫以及王室院门前,又有鲜花堆积,英国人鼓励凯特战胜病魔。




英国王妃凯特罹患休克癌症诊断占据头版头条。据路透社今天报道称,英国威尔士王妃凯特周五令人震惊地宣布了她的癌症诊断结果,这一消息占据了周六英国报纸的头版头条,其中既有支持的信息,也有对那些猜测她健康状况的人的批评。


凯特周五表示,她在一月份接受了腹部大手术后进行的检查显示她患有癌症,之后她正在接受预防性化疗。


42岁的王位继承人威廉王子的妻子凯特称癌症的发现是“巨大的震惊”。这一消息对英国王室的健康造成了新的打击:查尔斯国王也在接受癌症治疗。


周六的所有报纸都报道了凯特的消息,并附有一张周三在温莎拍摄的公主发表视频信息的照片。


《太阳报》小报大肆渲染真情称,“凯特,你并不孤单”,称她得到了“大量的爱和支持”,而竞争对手《每日镜报》则以“凯特坦承癌症”为题,并分享了她如何解释自己的言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的孩子乔治、夏洛特和路易斯。


《每日电讯报》援引这位至今仍以娘家姓氏凯特·米德尔顿 (Kate Middleton) 为人所知的王妃的话说:“癌症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指出她说自己“会好起来”。


《每日邮报》针对那些最近几周猜测她健康状况的人责问说:“那些卑鄙的网络巨魔现在感觉如何?”


周五,查尔斯国王、哈里王子、首相里希·苏纳克、坎特伯雷大主教贾斯汀·韦尔比和美国总统拜登纷纷发来支持凯特的信息。


苏纳克表示,凯特的声明“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并补充说她“受到了世界各地某些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不公平对待”。

凯特的诊断也是国际上的大新闻。


《纽约时报》称,“凯瑟琳的癌症诊断使英国王室陷入更加不确定的境地”,并指出国王和凯特的严重健康问题正在让本已瘦身的君主制雪上加霜。


查尔斯在母亲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后于 2022 9 月继位,1 月份与凯特在同一家医院接受了前列腺肥大的矫正手术。


白金汉宫随后在二月份透露,这位 75 岁的国王将接受癌症治疗,这意味着他不得不推迟履行公共王室职责。



来源:RFI
编辑:徐思凡

1569#
发表于 2024-3-19 20:11: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越来越懒,标题越来越烂?警惕粗制滥造侵蚀主流新闻!



导读
导语不仅生硬晦涩,还长达几百字?
稿子写得粗制滥造,复制粘贴成常态?
这些亟须注意的“隐形”问题,该如何解决?
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梳理了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呼吁重视新闻的“高质量发展”。


一同事发来截图:导语咋能这样写呢?密密麻麻,生硬难懂,读不下去,“据介绍”这样的词都出现在导语里了。
我特意看了看,这是一条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局委线口新闻,导语长达200多字,其中还出现14处数字!典型的通稿复制粘贴。
“其实,把稿子写得软软乎乎,让人读着明白舒服,不难,关键看作者有没有那份心。”我俩很默契。

大家都在说“高质量发展”,但一些新闻报道却存在粗制滥造的问题。
梳理日常所见,新闻的粗制滥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记者越来越懒。有的习惯从网上扒线索,跟着热搜跑,打个电话就算采访了;有的坐等通稿上门,复制粘贴就提交,完全不带消化吸收提升再输出的。平心而论,有的网络热搜看似火爆,但实际并不贴近百姓生活,甚至有不良引导,严格来说不叫新闻。扪心自问,主动深入一线、走近群众找新闻,还有几人?

标题越来越烂。标题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不视觉疲劳吗?“定了”“刚刚”“最新”等等老掉牙的万能套路标题用了又用,实在想不起标题了,干脆用个悬念题,倒是省事儿,想看自个儿点进去吧。“热辣滚烫”“龙行龘龘”,用一下还新鲜,天天用标题不嫌烦吗?好想调查一下,浮躁的当下还有几个人在认真想标题、反复改标题?

文字越来越粗。我是个有文字洁癖的人,为培养编辑养成认真习惯,每天都在工作群分享看到的各类新闻差错。一个“武断”的感受是,有的稿子啊,编都没编就发了,审都不审都过了,不然怎么错得那么低级呢?有的标题带着错字就发出来了,有的标点符号用不准,“的地得”不区分,“途径”“途经”常用错,“账”“帐”搞不清。更有甚者,连作者的名字都搞错!差错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有些稿子你都不好意思往朋友圈转。

发稿越来越慢。新闻讲的是个快,但据我观察,不同媒体好像有不同的工作节奏。不少重要新闻已经传播半小时了,有的媒体编辑才慢吞吞地发出来。比人家晚发一个小时也敢叫“快讯”,更厉害的是,比人家晚发一天还敢叫“快讯”,真是我行我素,如入无人之境啊。
针对新闻工作的粗制滥造现象,3月1日《解放日报》曾刊发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原主席宋超的文章,题目为《高度重视采访和写作——努力开创高质量新闻工作新局面》。

其中一句振聋发聩:新闻工作质量上的低下,正在严重侵蚀我们主流新闻事业大厦,是当前我们新闻界最最需要引起注意的事情。
“论其原因,一是能力不过关,一是作风不过关,根子是思想认识不过关。”文章分析。
这些我都赞同,必须改变了。不然,读者真的对我们的新闻“敬而远之、厌而弃之”了,如果发展到那般境地,谁来站稳主流舆论阵地?难道拱手让给自媒体和商业平台吗?

怎么去改变?!简而言之:内外兼“修”。
内修,职业自律“卷”起来。人总要讲点脸面的,要对得起自己的岗位,有点契约精神,无愧于心。敬畏新闻,守土尽责,精品意识,应该成为一种自律,否则就是渎职。对新闻不负责,与医生不好好做手术、警察不好好抓坏蛋何异?做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钟,在自己的花园种好你的玫瑰。把每一篇作品都当代表作,像打扮自己那样打扮你的新闻,然后再“出门”。

外修,激励机制“管”起来。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监督的采编必然导致懒散。内修不一定可靠,最靠谱的还是要顶层设计,重视内容生产,让制度“长牙”刺激采编队伍素质的提升。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奖惩分明,让作者不敢懒不敢粗不敢散。正向激励激发采编创造力,营造热烈的业务氛围。让专心做内容的人得到实惠,找到尊严。

高质量发展,涵盖所有领域,作为影响人们精神层面的新闻工作更不例外。
桃红柳绿又一春,让我们——
守住价值导向的“魂”
扎好深耕细作的“根”
固好光荣传统的“本”
抖起改革创新的“神”。

来源:传媒茶话会
原作者:王长善(正观新闻副总编辑)
编辑:徐思凡



1568#
发表于 2024-3-17 17:21: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1567#
发表于 2024-3-15 23:18: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个新闻菜鸟和“新黄色新闻”的同床异梦
我想,谈论让媒体如何的应然是简单的,
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
譬如什么让人们受苦,
什么是人们最渴求而不得而知的信息,
而又是什么让媒体无所作为,
却是心照不宣地无法讨论的。

2月16日,千万粉丝博主“Thurman猫一杯”发布一则视频称,她在巴黎街头,一个法国人递给她两本寒假作业,称是在“厕所”捡到的,请她帮忙“还给主人” “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等话题迅速登上各平台热搜。
“秦朗”事件找“秦朗”的过程并不顺利,还出现了一些假冒亲友的账号。一个自称“秦朗舅舅”的人说外甥就读于西场小学一年八班,有媒体采访后发现这个信息并不属实,“秦朗舅舅”承认冒名和摆拍。还有网友开始质疑“猫一杯”摆拍。这件小事引发多轮热搜后,多家媒体又发布评论称,这种小事不应该成为热搜,但这些评论又将一个新词——“新黄色新闻”送上热搜。
[color=rgba(0, 0, 0, 0.9)]按照这些媒体的说法,“新黄色新闻”特指一些内容肤浅、具有娱乐功能的视频内容。作为一个曾经的视频新闻记者,我也干过生产“新黄色新闻”的脏活。它的出现,远不是流量逻辑可以一言以蔽之的。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盛行于短视频平台的“新黄色新闻”

01
新闻视频化:
无法问责,“有点就出”

[color=rgba(0, 0, 0, 0.9)]2021年8月,笔试通过后,我进入业内最著名的视频媒体深度组实习。
当时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成为深度组选题的一个重点,报道大致分为确诊者轨迹梳理和对话确诊者两类。这个报道策略让我常常觉得自己在没事找事,个人隐私被流调轨迹泄露得一塌糊涂,媒体再跟进,披露更多隐私。确诊者流调轨迹里也埋着故事。2022年1月18日,无症状感染者岳宗显被公布活动轨迹,18天里辗转20多个地点通宵打工,他因此被称为“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联系上岳宗显,得知他是为了寻找失踪一年多的儿子才来到北京打工。岳宗显称儿子在威海失踪,当地警方消极作为。对此,威海警方发通报否认,并点名《中国新闻周刊》,称报道不实。报道遭删除,撰文记者被报社内部通报批评。警方通报并没有平息网友们的质疑声,但涉事双方均未就此事发布进一步信息。 岳宗显寻子启事及官方通报
[color=rgba(0, 0, 0, 0.9)]
家属对警方通报的回应报道能引发震惊和同情,却不能帮岳宗显找到儿子失踪的真相。不管是疫情报道,还是寻亲报道,我们都只能浅尝辄止,始终不能剖析结构因素,促成问责。有一个朋友曾经找到我,希望我报道上海对回国留学生的托运宠物“无害化”的举措。采访都很顺利,我还找到松江区卫健委的一位领导核实相关政策,但半个小时之后,我被同事通知,上海宣传部门来消息了,不许报了。我只好一个一个给受访者道歉,表示我无能为力。尽管他们都说能够理解,但这没有让我有一点被安慰到的释然。受访者最后给上海市民热线打电话,在隔离酒店抗议,接回了自己的毛孩子。
[color=rgba(0, 0, 0, 0.9)]
上海隔离酒店逼迫留学生旅客签宠物安乐死同意书⁩
我越来越不愿意去报社。想要报道的事件总是很快404,图片视频在线索群疯传,记者编辑们只能讨论着、愤怒着,明天以后全部忘记。我甚至开始讨厌坐地铁,地铁里的白灯总是不够亮,打在每个人戴紧口罩的脸上,眼睛里反射出一点绝望。地铁窗外,除了颜色喧闹的广告看无可看,打开微博找选题更让人喘不过气。这好像是一趟灵车。和我截然不同的是朋友Y。他是艺考生,播音专业,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新闻教育而总觉得自己各种不足,所以他抓紧每一个机会,遇到任何选题都拼尽全力,不采到不罢休。我们常常一起交流新闻业务,找人和采访的技巧以外,更复杂的东西困扰着他。一个男子满脸笑容地拿着母亲的遗照,披麻戴孝在抖音直播间卖起了孝帽。Y找到了这个男子还有他的母亲。这位母亲告诉Y,她知道儿子谎称她去世了,也同意儿子这样做,家里经济状况不好,需要钱,出此下策是为了帮衬家里的生意。而这些隐情只能服从于当地网信办一纸“低俗恶搞”的定性,他们的账号被关停了。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抖音主播捧母亲遗照卖孝帽被关停账号
Y把采访到的情况告诉了同事和领导,却被告知他采访的内容用不了,这个题要放弃了。他睡不着,我们从凌晨一点聊到了三点。我说“官方已经定调了,我们不能和官方作对”,他始终感到不解。内容平台也会介入新闻生产过程。报社和平台两边的编导总是不对付。平台编导都是运营出身,没做过记者。报社编导指责平台编导不懂新闻,不体谅现场的复杂和记者的辛苦,平台编导觉得报社编导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网络时代,新闻产出速度以分秒为单位。对视频新闻来说,一个两三分钟的视频里有两个能提上标题的出色新闻点就算深度了,遇上全民关注的热点更是“有点就出”。寻亲少年刘学州自杀的惨剧就发生在这样的新闻环境下。他和亲生父母之间的纠纷最终演变成各自拥护者的各执一词,碎片化的信息造就了割裂,然后是网暴。最终刘学州不堪网暴,服药跳海自杀。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寻亲少年刘学州
由于刘学州事件不平衡的报道带来的惨烈后果,整个报社进入整改期,主管部门要求多报道正能量的暖新闻,同时每个组的周会上要学习新时代新闻思想。只学习了一次,后面由于记者编导忙于年终专题策划就搁置了集体学习。但个人学习不能落下,每天得在学习强国APP打卡,把学习分数截图发群。我不是正职,没这个要求,逃过一劫。实习了7个月,旷工请假数日后,我离职了。
[color=rgba(0, 0, 0, 0.9)]
02
热搜、公关和Top list

各大媒体似乎都觉得视频很有前景,大量招聘视频记者。相关的实习经验成为了我的优势,毕业后我去了另一家主流互联网视频媒体。北京疫情又起,我只能线上入职远程办公。那时控诉商户不收纸币这类新闻很有市场,时不时就上热搜。为媒体提供线索的拍客们闻风而动,积极地投稿这类新闻,于是相似的事件在舆论场里集中出现。等到这个热点被看厌烦,上不了热搜了,再蜂拥而上下一个。
[color=rgba(0, 0, 0, 0.9)]
上热搜可以为媒体提供曝光度、增强和公关广告客户议价的能力,为记者、线人们提供稿费之外的流量奖励。为了得到这些奖励去评论灌水、发动亲友点击转发,也是业内的惯用操作。主编过题要考虑新闻性,但我更多被问到的是“看点”是什么和有没有讨论度。看点可以是自然奇观,比如发光海滩、龙吸水、平地小型龙卷风;也可以是出人意料的宠物,比如会叼烟的猫咪;还可以是“神奇人类大赏”,比如穿旗袍为孩子高考加油的爸爸们、吃十多年槟榔导致口腔炎症进食困难的男子。我仍然用传统新闻观念审视拍客投稿,不少有热搜潜质的被我否掉。“重庆山火被扑灭,村民夹道欢送消防员车队”,早上刚上班看到这条投稿我就拒了。值班主编看我一直没报题,到投稿后台看了,才发现我拒了不少热搜题,急得给我打电话问我为什么。真实的想法我说不出口,只说我觉得画面比较一般。主编觉得我对热点不敏感,重庆山火的跟踪报道挂了好几天热搜了,欢送消防员也是多数人喜闻乐见的。
[color=rgba(0, 0, 0, 0.9)]
重庆市民欢送前来支援的昆明消防员择不报这些题也给自己制造了困难,我很难完成基础工作量。KPI是一天7~8条,但我平均只能做4~5条稿子。花的气力也远比其他同事多,一个小选题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录音,密密麻麻标注的转录文稿把剪辑同事吓呆了。
讨论度不仅包括内容有哪些冲突点能刺激到社会情绪,也包括受众讨论的能力和意愿如何。刚入职的前两个月,我几乎每天都要做一条学校或者教育局通报的新闻,通报学生性骚扰、偷窥、偷拍、公共场合冲突以及老师性骚扰。活力十足的学生们在微博上吵得沸反盈天,热搜排名自然扶摇直上。我不相信性暴力只发生在高校里,也绝不只有学生和没有高级职称的老师会做出这些行为。学校管制学生言论的方法和能力非常有限,也没有让媒体闭嘴的筹码,只能老老实实发通报。而至于建立校园反性骚扰机制、对骚扰者处罚力度是否合适等更大的议题,则被抛之脑后。也不能指望接近校方的校媒对议程作出贡献,校方手里捏有学生们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压力和威胁太显而易见。而在刘强东性侵的案件报道里,一些媒体发出经过剪切的录音,为刘强东站台。刘强东关于此事的回应总会成为热点,而缺乏受害者回应,报道是不平衡和不公平的。京东在我所在媒体的top list上,一点负面都不可以报,或者收到负面信息要第一时间和对方公关通气,避免形成舆情。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南方都市报》曾公开刘强东性侵案的谈判录音,
[color=rgba(0, 0, 0, 0.9)]该段录音随后被证实遭到剪辑
[color=rgba(0, 0, 0, 0.9)]
我为自己成为这肮脏的一环而自我厌恶。清晨六点多的早班,我必须得抱抱我的小猫才能带着混乱的大脑以无耻无畏的姿态去上班。我继续留下来的理由是,这里比实习的媒体报道空间要大一些。2022年的记者节,也是我的第一个记者节,我写了一篇文章,回顾过去半年自觉做得不错的一些稿子,还能列出来8条。最后一条,是湖南新化某小学13岁女童产子事件。女童是留守儿童,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她平时比较内向,话不多,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怀孕。我采访完家属后,苦于没有采访到政府,稿子只能被压下来。我垂头丧气地回了家。不想就这样放弃,我把事件相关的素材分发给别的记者,希望他们能够报道,也帮家属咨询了法律援助。做完这一切,我太累了,昏睡到晚上六点多,才发现同事要案件材料,说是《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到了教育局,我采访到的内容可以结合他们报道的官方说法出一条了。在全国范围内,这件事只有我所在的媒体和另一家媒体报道。
[color=rgba(0, 0, 0, 0.9)]
新化产子女童在医院病床不过还没到第二天,稿子就因受到压力删除了。新化警方反应很快,马上出了蓝底白字的通报,否认了加害者是学校门卫的传闻,称作案者是同村村民。但一位家属告诉我,警方认为女童父亲性侵了女儿,而且已经把人拘留了。作案者到底是谁,我无法确定。
03
大厂暖新闻、
网红消费测评与旅游热

能有一个不知真假的通报似乎我就应该满足了,那时我不会想到以后再也没机会做重要的严肃新闻了。
一天,我接到主编派题,要核实某地一个和疫情进出小区门有关的通知。出稿后,主编收到该地宣传部门的撤稿要求,被主管部门约谈警告。此后,疫情相关的选题我们再也没主动出击过。看到只能靠朋友圈接力转发才能有曝光度的重大事件,我在工位悲愤得几乎浑身发抖。这个列举名单本来会很长很长,而名单里的桩桩件件都在提醒我的失职。我的记忆把它们紧紧地打包在一起,只要看不清每一页的内容,只记得难过的感觉,也许就会好受些吧。
我浑浑噩噩了一阵子,三五分钟能写完的稿子要拖半小时。主编注意到我状态不对,把我叫到会议室。他告诉我,我行我素的前路是走投无路:“我以前也像你,以为会开完了发不了的就能发,结果不能发的反而越来越多。环境就是这样,你离开去别的媒体情况可能也差不多,也可能更差。”“你有能力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刚入职的时候那么有激情,怎么才几个月就职业倦怠了?”我张了张嘴,无话可说。为了完成工作量顺利转正,我认真地刷抖音找选题,用严谨的新闻语言去写当事人只是“图一乐”的事情。采访是可以略去的,给当事人抖音发私信多数时候是要授权,没要到也不打紧,在视频里加上来源就好了。用尽可能少的字把视频里最有趣的给点出来即可,没人去追究当事人叫什么名字,“小伙”、“女子”、“男子”等模糊的代称可以在导语里反复出现。2022年11月,命运再一次重演。我所在的媒体微博大号被勒令停更一个月。在经营压力下,我们开始进行商业化转型,减少社会新闻内容,加大财经新闻报道力度。我时刻关注着出现负面的企业的微博,把它们加到特别关注里,一发通报我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报道范围的变化让我无所适从,在主编说我还不如实习生积极后,我又提出了离职。主编很爽快地答应了,让我去找人事提交程序,并给我放了一周的假。我给不同的视频媒体投了简历,也面试了几家,果然像主编说的一样,视频媒体的工作内容都差不多。我还是有些不甘心,会不会12月恢复更新,我就又可以做我认可的新闻了呢?11月27日晚上,我给主编打了电话说想要回来,他又爽快地答应了,说疫情下不好找工作,想走也要骑驴找马。打完这通电话,我去了亮马桥。听到有人喊那个我不能公开表达的诉求,我浸泡在水里的心一下子破碎了,那些水冲上我的眼睛涌了出来。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外媒的记者,为拍到更好的照片使出浑身解数。我羡慕又嫉妒,他们拥有能够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它自豪的特权。凌晨两点我回到家,睡了四个小时后打开电脑上班,翘首等待着12月的解禁。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想做的社会新闻没有如我想象中一般“熹妃回宫”,媒体商业化转型继续。我们开始接商单,给企业和地方政府做宣传公关视频,有时这种公关视频是以暖新闻的方式呈现的。比如,一名叫唐姐的女外卖员在抖音上分享送外卖日常,乐观、治愈的笑容感染了很多网友。可以先按照她发的视频和网友评论出一条,美团去联系唐姐采访再出一条,后续美团给唐姐提供免费上国家开放大学名额又可以出一条。
[color=rgba(0, 0, 0, 0.9)]
笑容灿烂的女外卖员唐姐商业合作也可以通过抓大企业负面的方式达成。食品企业比较好谈合作。我关注了各地市监局的公众号和消费报,定期看他们发的门店抽查情况报告。在抖音、小红书上搜“吃出异物”、“异物”也能收获一大波潜在选题。临近315的时候,热搜每天都会挂一条在食物里吃出蛆虫的新闻。企业客服回应也成为了视频媒体的一种新闻模式。爱奇艺电视会员被限制投屏清晰度,问客服;打哈啰顺风车遭遇司机口头暴力,问客服;理想汽车雷达在空旷陵园识别出两人一车,问客服……热搜里,互联网大厂新闻和带货直播间主播花边新闻平分秋色。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咨询客服成为视频新闻“采访”套路
我们也和民生消费类博主合作。他们会去不同的市场走访,看是否存在缺斤少两的“鬼称”,也会评测出租车打表有没有猫腻。我们会把他们发布的视频剪切加工变成新闻。他们内容的生产周期无法满足我们对量的需求,旅游热带来了新的选题富矿。游客在热门旅行地的任何不愉快体验、市监局的通报、各地文旅局长的霸气喊话、商户的整改组成了旅游消费报道宇宙。
[color=rgba(0, 0, 0, 0.9)]
旅游热下文旅局长“内卷”我离严肃新闻的距离没有更近,每天的报道里,消费、娱乐仍然占了大头。
[color=rgba(0, 0, 0, 0.9)]
04
蓝V融媒与“新黄色”

为了节省人工,采编剪辑也合并了,这意味着我还要剪视频,但每天的KPI不变,相当于工作量翻了一倍。一位擅长剪泛资讯类视频的同事抱怨,不想每天接触大量负面信息。另一位社恐同事想到采访就害怕。我则对剪辑一窍不通,即便后来会了基本操作,萌宠萌娃搞笑视频里的笑声也舒展不了我紧锁的眉头。
[color=rgba(0, 0, 0, 0.9)]
这种内容的标题和“图一乐”新闻的标题类似,也有事件概括,但往往会在标题里放一则网友搞笑吐槽来提高观赏性。通常会确认发布时间和地点,再搬运博主的视频加上来源。有的时候有当事人或者拍摄者的采访,内容大致是,视频在什么情况下拍下来的,看到的时候感觉如何。以上就是“新黄色新闻”的制作公式。这些采访一般不是媒体记者做的,是拍客做的。拍客采访的质量参差不齐,但有采访总比没有采访采用率更高,因为显得更加真实。不过也有拍客会捏造采访,变换着蹩脚的口音,假装拍摄者接受了采访,如果不去认真识别,可能就把这条稿子放出去了。“新黄色新闻”最早是一个叫《差评》的自媒体提出的概念。在[color=var(--weui-LINK)]《算法正在谋杀新闻 十亿中国网友却为此狂欢》这篇文章中,“封面上挂着黄底黑字”、“内容简短空洞”、“发布者为带着蓝V标的某某新闻某某日报”的视频被称为“新黄色新闻”。我看到很多记者编辑转发赞同了这篇文章,但我的主编有些愤愤不平,他觉得趣闻无伤大雅。另一位媒体前辈也发文反驳《差评》,认为新闻也有娱乐功能。我不能苟同,娱乐不是新闻的主要功能。《差评》这篇文章发的时候,我每天的KPI里已经有一半是“新黄色新闻”了。大家每天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东西,我上一秒在抖音刷到,同事下一秒也刷到了,前后脚发进报题群。但我们俩只能有一个人来扒录这条稿子,所以报题群里时常有信息被撤回。我经常在评论区里看到“没有新闻可以不发”的评论,但现实是没多少新闻能让我做了,而不发我就完不成工作量。有一天我少做了一条,就被罚了100元。“新黄色新闻”的进阶版是把搞笑短视频博主的视频加上一个新闻语言的标题发。如每天辅导孩子写作业崩溃的萌娃博主、拍上班上学趣事的校园职场博主,这些博主的账号往往隶属于MCN机构,视频也都有脚本。我没有做过这类视频,主编也会要求在做之前找到原发布者账号看一下,确认不是网红也不是摆拍才做。《差评》提到的“某某新闻某某日报”一般是蓝V认证的地方融媒,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媒体,更多是做宣传,在内容上也粗放一些,账号工作人员是否受过新闻训练也是可疑的。虽然它们经常不加分辨地发摆拍视频,但也有些我能用的素人视频,所以它们也被纳入了我的选题库。后来我发现微信视频号比抖音更容易刷到好玩有趣的段子。下班回家之后我会刷一段时间视频号,有可以做成视频新闻的,就发给“文件传输助手”,作为第二天的选题储备。不过得特别注意视频发布时间。和抖音上的地方融媒不一样的是,视频号上一些地方媒体把好几个月前的旧视频也拿出来发。还有一段时间,一则“爸爸在新华社工作会说五种语言 儿子英语竟然只考了28分”的视频非常火,黄底黑字的标题,不仔细分辨还以为是新闻视频。但其实这则视频是一个叫“维多利亚夫妇一家”的账号发布的,主页显示账号MCN是无忧传媒。他们还如法炮制了“儿子英语没考好 大骂我要洋人死”等一系列视频。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MCN制造的“新黄色新闻”
一些营销号和素人账号也学会了“狐假虎威”这一招,用上了“新黄色新闻”制作公式和视频样式。发布者可能是觉得好玩,他们是从每天看到的视频上学来的。每个人都可以做“新黄色新闻”,再让受过训练的新闻人做是资源浪费。我已经几个月不看微博热搜了,现在的热榜和文娱榜好像区别不大,三分之一是我不认识的明星。点进那些不明所以的话题词,主持人全是娱乐号和营销号。在微博热搜的机制下,新闻媒体吃不了多少肉,只能喝汤。到“新黄色新闻”占我每天KPI的三分之二的时候,剩下的三分之一严肃新闻上热搜的几率也不如前者了。
[color=rgba(0, 0, 0, 0.9)]《新闻编辑室》截图
[color=rgba(0, 0, 0, 0.9)]《差评》文章的最后引用了美剧《新闻编辑室》里的一句话:“是时候让媒体回归到真正重要的东西上了,让偷窥癖和八卦死亡,让我们对愚蠢的人讲真话。”我想,谈论让媒体如何的应然是简单的,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譬如什么让人们受苦,什么是人们最渴求而不得而知的信息,而又是什么让媒体无所作为,却是心照不宣地无法讨论的。愚蠢的人可以不愚蠢,而我们也本该精神昂扬地从事这份工作。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来源:我遭遇了性别歧视(公众号)
[color=rgba(0, 0, 0, 0.9)]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2UNIkUnWrOFgTZqoJLfw
[color=rgba(0, 0, 0, 0.9)]编辑:李佳



1566#
发表于 2024-3-14 16:42: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青年报老记者对燕郊爆炸事故记者被拦的看法



编辑:李佳


1565#
发表于 2024-3-14 15:21: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终于连央视的记者都被撵出了新闻现场

央视报道,今日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已致1人死亡22人受伤。
又发生这种事故,让人揪心啊。
除了揪心,现场还发生了另外一件让人愤怒的事情:央视记者直播时,遭到了当地多名身着制服的公职人员的阻挠,直播被迫中断。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懵了,只好嘱咐正被阻挠直播的记者“注意安全”。
央视的直播里,阻挠记者直播的当地公职人员也在说“注意安全”,但是直播画面显示,爆炸早就已经结束,记者距离现场有数百米之远,而且是在当地设置的警戒线之外,根本不存在安全问题。
事故发生,记者去现场采访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媒体记者必须到现场去告诉民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故、谁该对事故负责、谁在事故中丧生、将来如何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等等。
记者到事故现场当然应该注意安全,但廊坊三河这次事故现场的记者面临的安全问题,显然不是事故可能发生二次爆炸、坍塌等次生灾害,而是现场公职人员的粗暴野蛮阻挠。十多人推搡几名女记者,稍不注意就会受伤甚至出现生命安全问题。
出镜女记者手里握着的“CCTV”话筒非常显眼,但当地的公职人员并没有就此“优待”,毫不客气地打断了直播。
另一个被一群制服男子推搡着离开现场的女记者,据说叫许梦哲。查了一下,也是央视的记者。
蓝色衣服为央视记者许梦哲
微信朋友圈里,有媒体记者感叹:河北廊坊连央视的记者都敢如此野蛮粗暴地对待,其他媒体的记者就更不用说了。这会在微信朋友圈有这类感叹的媒体记者,不止一个。
跑过突发新闻的记者大概都有一个共识,很多突然新闻的现场,央视的记者一般都会受到“优待”,不允许其他媒体记者进入的现场,央视记者一般会被破例允许进入,而过去市场化的媒体或者地方官媒,在很多突发新闻现场都是地方官员们重点驱赶的对象。正是因为过去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惯例和常态,所以大家对廊坊此次如此粗暴对待央视记者感到有点意外。
说是“优待”,其实并不是真的优待。一些地方突发一些事故或者案件,记者去采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允许记者到现场采访是一个健康正常社会的应有之举,并非优待,只是在不健康的社会,有选择地让部分记者进入新闻现场才成了优待。
过去,当市场化媒体或者地方官媒的记者们被一些基层官员粗暴对待甚至围殴后,我们不得不站出来谴责这些阻挠记者正常采访的地方,虽然知道央视记者受到的“优待”并不是正常新闻环境里该有的,但一般也只能无奈地被动接受和面对这种不平等,另想办法去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一次,记者们在廊坊终于平等了,但不是平等地自由在新闻现场采访,而是平等地不被允许到廊坊爆炸的新闻现场采访。
廊坊三河主政官员敢下令粗暴地阻挠央视记者的采访,不免让人猜测当地的主政官员可能是有什么特殊的背景,自恃有更高权力加持而不在乎央视这样顶级的官方媒体,因此敢突破近几十年地方“优待”央视记者的传统,一视同仁地使用武力驱赶在现场正常采访的央视记者。
且看央视如何进一步对应,且看河北如何处置,河北若没有官员因此被严厉问责,那廊坊三河官方今日公开当众粗暴阻挠央视记者采访可能会成为官方媒体在舆论场也进一步溃退的标志性事件。
不管他们有什么背景,不管他们有什么权力加持,这一次,我们必须还是得像过去声援其他媒体一样声援央视,还是得站出来公开谴责粗暴阻挠央视记者采访的地方官员们。
2024年3月13日

来源:衣者朝新
编辑:李佳


1564#
发表于 2024-3-13 22:10: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1563#
发表于 2024-3-7 19:40: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听劝!媒体姐妹们,是时候对自己好一点了!
导读
月经不调、内分泌紊乱、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亲爱的女媒体人,你是否已被这些疾病困扰?
出现场、赶稿子顾不上吃饭,紧张焦虑失眠难受、枯坐到半夜睡不着……亲爱的女媒体人,你是否为此苦恼不已?
身体出现哪些异常信号应该引起重视?女媒体人怎样保养身体?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传媒茶话会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吴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龚燕冰、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康宝莱培训部高级总监马琳,一起关爱女媒体人健康。
这四类身体异常信号,千万别忽视!
日常工作中,女媒体人身体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些小毛病,但总是不当回事,觉得过几天就能好了,实际上这些异常正是身体在发出警告,长期无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吴静重点提醒女媒体人注意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精神心理,以及经期时的身体异常。
1.关注月经变化。女性媒体人要特别注意长期监测自己的月经周期的变化,如:月经的量、经期的长短,如果出现周期紊乱、经量明显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痛经加重,需要及时就医诊治。
2.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最需要引起重视。比如出现胸闷、心悸、气喘、憋气等症状,以及口角歪斜、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脑卒中的早期表现应该立即就医,尽早确诊,规范治疗。
3.消化道系统症状,如腹胀、呃逆(即打嗝)、恶心、呕吐、腹痛等,除了作为消化不良,胃肠道炎症和消化道溃疡等的主要症状,同时也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表现,而被忽视和误诊,需警惕心梗的发生。
4.在精神心理方面,要能够及时识别或意识到心理危机的几个典型征象。包括社交能力的退缩,例如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或工位里、减少和同事朋友间的交往;饮食失调,例如饭量突然减少或增加、厌食、不吃饭或暴饮暴食;酗酒或开始滥用某些物质;睡眠不稳定;身体容易感到疲劳;情绪起伏变化大,兴趣较此前发生改变;难以完成自己的任务,生活起居中无法自我照顾以及采用悲观的方式看待世界,或感到无助无望。如果有以上多个迹象同时出现,需要多加关注。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龚燕冰提醒女性媒体人注意容易出现的四方面问题。
1.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卵巢早衰等疾病。
结节的产生与情绪紧密相关,女媒体人如果情绪焦虑、急躁易怒,肝郁气滞导致气机不畅,长期如此会引起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形成,最终就会表现为女性身体各部位的结节,罹患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及结节和子宫肌瘤等疾病。
2.精神衰弱、焦虑抑郁、失眠、突发性耳聋、脱发、面部色斑等。
3.长期久视电脑、手机屏幕,可能导致干眼症。
4.长期伏案工作,可能导致颈椎、腰椎疾病等,久坐不动也会引起肥胖、便秘等问题。
关爱自己,从这四方面保养开始!
子宫、乳腺、卵巢、脾胃都是女性媒体人容易发病的地方。对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医师左小霞提出针对性保养建议。
子宫保养
1.均衡饮食:饮食应包含丰富的蔬果、全谷类、蛋白质和健康脂肪。避免过多的加工食品、高脂肪食品和糖分摄入,选择低脂肪、高纤维、高维生素的食物。
2.保持健康体重:超重肥胖或过度瘦削都可能对子宫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帮助平衡激素水平,降低患子宫相关问题的风险。
3.适当坚持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子宫肌肉和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子宫健康。
4.调节压力: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干扰激素平衡,对子宫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通过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和适当的休息来减轻压力。
5.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子宫颈抹片、B超等。
6.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性生活中的感染风险。
7.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吸烟和过量饮酒与子宫相关问题的风险增加有关。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改善子宫健康。
8. 注意保暖
乳腺保养
1.多吃粗粮、杂粮,保证每天50—150克全谷物杂豆摄入。粗粮杂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把体内垃圾排出去,促进肠蠕动,减少脂类垃圾在体内的堆积,减少罹患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风险。
2.多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食物,它们也被称为“抗氧化铁三角”。新鲜蔬菜水果中富含的植物营养素、化学成分能够降低炎症,保护心血管,提高身体免疫力。
3.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尽量保证五颜六色都有,能生吃的果蔬尽量生吃,如紫甘蓝、萝卜、生菜等,因为很多植物化学素怕高温。
4.饮食清淡,不要过于油腻,过多脂肪的摄入会干扰代谢;过甜的食物也不推荐,不仅容易热量过高,还会影响代谢。
5.乳腺疾病与情绪高度相关,做好心理调节。
6.尽量避免熬夜: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导致免疫力低下,进而可能导致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卵巢保养
1.女性最需要注意的是卵巢早衰,均衡营养是比较有效的预防方式,保证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还要适当补充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对维持卵巢的功能非常重要,可以适当食用大豆制品、全谷物、大黄提取物、坚果等。
2.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可能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即隐性饥饿,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关。对此,可以补充一些多维元素片,对卵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脾胃保养
1.健康生活方式:按时用餐。中国人的胃喜温不喜凉,尽量不吃太冷、太刺激的东西。
2.控制情绪:胃肠功能不好跟爱生气直接相关,尽量保持平静的心态。
3.调节好肠道菌群:可以补充一些益生菌、益生元维持肠道健康,保持大便通畅。充足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粗杂粮、大豆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摄入保护胃黏膜的维生素: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u、番茄红素。可以食用南瓜、橙子、绿叶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维生素u可以从甘蓝、包菜中摄入。
4.尽量不抽烟喝酒,尤其是空腹喝酒对胃刺激非常大。
熬夜后保养
加班熬夜也是女媒体人的常态,应做好补救工作。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睡眠中心主任马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了熬夜后的恢复方法,她建议补觉和饮食双管齐下。
1.熬夜后的第二天上午或中午补觉,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2.第二天晚上8—9点睡觉,早点入睡。
3.营造避光、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睡眠温度保持在18℃左右。
4.饮食上补充坚果、鱼肉、奶酪等高蛋白的食物。
送给女媒体人的5个生活贴士
关照女媒体人身心健康要从多方面入手,访谈专家给出5个方面的小贴士。
饮食贴士
康宝莱培训部高级总监马琳从饮食营养角度补充了三点建议。
1.及时补充正餐所需营养。如果太忙或熬夜错过了正餐,可以通过简单便捷且科学营养的方式补充这一顿正餐的营养需求。
在上夜班期间,营养补充视情况而定。如果白天饮食正常,晚上只需适当补充维生素B、镁、γ-氨基丁酸等对神经有益的东西。
2.节食、对付饮食不可取。一些女媒体人用酸奶、水果、水煮菜等代替正餐,这种方式对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摄入是有缺失的,身体基础代谢会下降,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长期如此,一旦偶尔多吃一点会更容易长胖。
3.合理摄入营养素补充剂。女性常用的营养素补充剂主要有四类,适量即可,切不可为了加强补充过量食用,反而会造成肾脏负担。
第一类是维生素、矿物质类,在蔬菜、水果吃得不太全面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选用;第二类是抗氧化类,主要有大家熟悉的VC,以及植物营养素补充剂,如葡萄籽提取物、蓝莓提取物;第三类是抗衰老类,比如针对皮肤、细胞等抗衰需求的胶原蛋白肽;第四类是益生菌类,主要对调节肠胃有一定作用。
4.关注骨质流失,重视补钙。女性从35岁起骨质加速流失,此后对钙的吸收、利用日益下降,女媒体人应常态化补钙。需要提醒的是,不能光靠喝牛奶补钙,大豆及其制品、水产品、蔬菜、坚果都要摄入充足。同时,钙制剂,以及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C的综合补充,对补钙有一定益处。增加日照时间和强化体育锻炼也对减少骨质流失有帮助。
需要提醒的是更年期女性,从45岁开始,由于生理上卵巢功能的下降、激素的下降,对钙的吸收和利用下降明显,此后应常态化补钙。
吴静还提到,女媒体人日常饮食以清淡为宜,减少高糖、高脂、高热量、加工食品的摄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植物蛋白,多食用鸡肉、鱼肉等白肉,减少猪肉、牛羊肉等红肉的摄入。不喝或少喝奶茶、饮料等添加剂成分多的饮品。
吴静建议女性媒体人保持良好情绪、规律作息、科学运动。
情绪贴士
1.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是最重要的。释放压力,合理宣泄,可以进行一些放松训练,比如大笑和体育活动都是减少压力的好方法。
2.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社交、主动调节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积极寻求家人、朋友的陪伴和支持或专业的心理援助。
3.工作间隙可以进行简短的冥想练习,帮助自己工作时专心投入。下班时远离工作、彻底放松。
睡眠贴士
1.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作息计划,睡前至少1小时内避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影视节目,放下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刺激。
2.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保持卧室通风。
运动贴士
1.日常可以进行一些户外运动,限制久坐的时间,例如坐着、看屏幕的时间,工作间隙可以站起来走动,把水杯放到离自己远一点的桌子上,督促自己多活动。
2.把电脑屏幕架高,减少长期低头伏案对颈椎的负荷。
3.可以定期拉伸颈部、握拳敲打颈部肌肉避免颈部酸痛,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抬腿拉伸动作。
4.充足的运动时间。至少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比如快走、瑜伽体操、打羽毛球等;或每周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比如有氧操、游泳等等。
5.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练八段锦来调理气血、强健筋骨;也可以通过深呼吸和冥想放松心情。
  
生活贴士
龚燕冰提出平时可以使用一些中药香薰、药浴、中药茶饮等方式,在调养的同时提升生活的趣味。
1.疏肝解郁香囊配方,药物组成:薄荷10g、川芎10g、香附10g、陈皮10g、玫瑰花10g、绿萼梅10g。可以放在办公室、家里或者包里等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
2.饮品配方:薄荷5g、玫瑰花5g泡水喝。
3.护眼配方:若伴有长期注视屏幕干眼症,可以用菊花、枸杞子各5g代茶饮疏
肝清肝明目。

本文图片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
主编:刘娟
撰稿:陈莹
编辑:陈莹
校对:李媛 毛洁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562#
发表于 2024-3-6 20:32: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黄色新闻”泛滥,算法下的微信公号信息流越来越“恶”了
在微信公号的“看一看”中看到一个推送,着实吓了一条,“突发!美国一飞机坠毁,全部遇难”,今天明明浏览了几个新闻机构媒体,没看到什么空难。
点开认真阅读,原来是一架“单引擎小型飞机”坠毁在公路上。
此前一直没怎么关注过的“看一看”,仔细浏览一圈,发现充斥着这种“新黄色新闻风格”的推送。比如,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扫了一眼,就有下面这些发现:
《清迈变性小姐姐穿“特制紧透露”摆摊,擦边销售法又赢了》
《全国渣女统一床上语录》
《短舍离之后,我坚决不囤这7样东西了,全都是贫穷家庭的通病》
《董建华的棺材》
《F-35杀入乌克兰,普京终于盼来东方强援!》
作为一个微信公号的创作者和用户,我其实很少从“看一看”那里刷新内容。很多公号作者,都在自己的账号开头强调,现在微信推送算法变了,建议大家点一个“星标”,这样才能及时看到号主的最新推送。
我从来没这样做过。事实上每次写完公号,我都感到厌倦,也得到短暂的解脱,因为我知道发出去的文章,可能会消失,自己也就没有那么珍惜。至于读者朋友能否读到,只能看缘分——看不到,也没有多大损失。
想了一下,如果我自己的文章被“信息流”挟持,不知道推给哪些读者,还是很尴尬。不同时段刷新“看一看”,推荐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总有不少像上面这几条这样的“黄暴”标题。
这些都不是我订阅的账号,属于所谓“信息流”,就是系统根据算法推荐的。 如果这样的算法算出的“我的喜好”是这样的,那我一定会抑郁,因为这样的自己,真的难以接受。  
除了订阅列表中强制改版推荐的“看一看”之外,在我自己的推送文章之后,经常会看到“喜欢这篇文章的人还喜欢……”的推荐位。 作为用户,你只能接受,这就是公众号的“信息流”。
这也是我发送文章后经常心灰意冷的原因,因为平台终究是微信的,文章能活多久我自己说了不算——文章怎么活,和哪些文章“生活在一起”,也是他们说了算。  
在各种平台中,微信公众号是我最喜欢的,我有时候甚至直接在公号后台写文章,等发送后如果有时间和心情,才会转发到其他平台。
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微信公号和作者“最亲近”,它方便读者和作者联系,而不是所谓“算法”,推送到莫名其妙的人那里。  
但是,这两年微信公号开始改版,也开始强调算法和“信息流”了。这当然可以理解,因为各方面数据都显示,公众号正在变得“传统”和“衰败”,活跃度和点击量都在下降。为了平台发展,进行更多尝试当然是应该的。
你只能可惜:那些坏的、让人厌恶的东西,一向自诩浓眉大眼的微信公众号,也很难避免。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上面列举的“黄暴标题党”。
“标题党”是人性的弱点。其实,之前的微信公众号就是“标题党”的重灾区,尤其是在很多官方账号中,“刚刚!”“突发!”“震惊!”这些是标配(看到这样的字眼还要打开,基本上可以定义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受害者)。
第一个想出这种标题的人是天才,后面再模仿的,基本就是一些机构媒体混日子的懒人,他们根本不在乎读者,才会这样玩弄公众的情感。
“看一看”选中的推荐,是这种简陋标题的升级版,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央媒评论中提到的“新黄色新闻”:内容肤浅却有煽动性、博人眼球的“新闻”。无关紧要、真假莫辨,但是又足够惊悚。“看一看”正在成为这种“新黄色新闻”的精选“版面”。
如果说号主的“标题党”是为了流量和博眼球的生存手段的话,一个平台开始变得标题党起来,更多体现的是价值观的问题。
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也可以一提,腾讯的竞争对手的“负面”,经常出现在“看一看”区域。最惨的是抖音,诸如《全球最大的毒枭:张一鸣》、《抖音邪恶帝国,残酷算法缔造》这样的文章,内容粗制滥造、逻辑完全不通,虽然作者的其他文章只有几百数千阅读,但不耽误这种上了信息流后的文章阅读十万加;阿里似乎稍微好一些,在“看一看”中经常“陷入困境”,这可能和最近媒体报道的他们的“和解”有关。
当然,在这里,你看不到腾讯和微信自己有什么“问题”。  
这无疑让人担心和失望:“信息流”不应该是高质量信息的流动吗?平台难道竟然没有“算法”能发现更好的内容,而任由这里成为“新黄色新闻”的集散地? 作者和读者,在这样的信息流中迷失,然而平台却可以成为最终的获利者?
我不信有这样的好事。或许,逐渐“恶”化的微信公号信息流,到了需要治理的时候。
来源:张3丰的世界(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561#
发表于 2024-3-4 23:06: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当媒体人“遇见”金融人,会有啥化学反应?
当媒体人的文科思维,遇上金融人的理工思维,他们能否和平相处?
上周六和周日,我接连和几位媒体人和金融人“吃饭+自驾+爬山”,加起来头脑风暴了十几个小时,分享干货如下:

1、我们几个,大学或研究生都是学新闻的,毕业后第一份工作都是传统媒体或网站,中间都曾到金融机构工作过(基金资管、保险资管、消费金融、投资社区),都称得上“媒体+金融”复合型人才。
职场打拼十几年,“新闻无学”依然是共识。之所以去金融机构,大都看在钱的面子,具体做的工作,包括GR、PR、内容编辑等。但几年下来,大家都发现,还是很难融进去纯金融的圈子。

2、过去几年,新闻媒体与金融机构,互相仰慕;经过媒体式微和金融降薪,这两个行业开始“双向祛魅”。
后者从前者挖来资深媒体人,处理政府、媒体关系,但随着媒体的“信息中介”价值的边缘,金融机构对新闻媒体“光环祛魅”,媒体人对自由的向往,也开始对金融机构的“薪水祛魅”。
于是,我们几个,除了一位从PR转型GR外,都出来了,有个哥们刚考了律师资格证,下半生准备搞点事情。

3、从新闻媒体到金融机构,很多人又重新回归媒体赛道,有的去了机构媒体,有的开始做自媒体,有的继续搞内容,有的开始做商务。
最近,一家财经新媒体和一家金融机构达成内容合作,但让后者的老板苦恼的事情是,媒体依然会时不时地碰触对方的“敏感地带”:“我钱都出了,你们怎么还写我们?”
后来才发现,金融机构只是和经营部门合作了,比如APP采购了媒体内容,内容部门并没有从中获得相应的分成,事业部考核下,他们显然“不买账”。你想平安无事,各个庙都要“打点”,一根筋是不行的。

4、这一两年,金融机构也开始裁员了,很多投资大咖开始降维做自媒体,(详见:投资人“降维”自媒体,都是图个啥?),先不说,这算不算抢了原本属于媒体人的饭碗?
就写作风格看,媒体人,尤其是老一辈媒体人,依然带着很深的传媒烙印,要么是“新华体”,讲究5W和道德情怀,要么是“华尔街体”,渲染铺陈、娓娓道来;而金融人完全不同,直接开门见山,只说干货。
显然,在“短平快”的自媒体时代,媒体人那一套字正腔圆的说教,粉丝都嫌烦,而金融人“无招胜有招”,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形式上,都碾压前者。

5、媒体人与金融人能否和谐共处?现身说法一下,我是文科,学新闻的,她是理科,学金融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十几年磨合经验是:换位思考,求同存异。

来源:深聊投资人(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