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70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43: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

李钟琴



中国人对凑成整数的纪念日都特别看重,我本俗人,亦难免俗。值武昌起义一百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借送女儿到武汉上学之机,我特意去瞻仰了湖北新军工程营旧址和首义广场,回顾先贤之壮举,聊发思古之幽情。


工程营旧址早已被湖北省总工会所占。步入其院内,只见右侧立有一座三枝步枪构成的纪念碑,碑后是古色古香的廊亭,当年的工程营住房等遗迹已荡然无存。


首义广场倒是建设得气势恢弘、花团锦簇,广场南边的阅马场,是当年黎元洪设坛拜将的地方,此时正在整修。北边的鄂军都督府(武汉人称之为“红楼”)还保留原貌,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人家不对外开放。都督府大门前的广场上,立着一个身着长袍马褂、手柱拐杖的小老头的铜像——不用看底座上的说明,大家也能猜得出,这个小老头就是孙中山先生。


武昌起义胜利之时,孙中山先生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打工。他是在武昌起义三天后才从当地一家报纸上看到消息的,不禁叹道:“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两个多月后,也就是辛亥年的年底,中山先生回到上海,此时清政府已经离垮台不远了。人们常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那是由于不明真相!


辛亥革命,是经社会精英启蒙、由底层小人物率先发难、社会各阶层人士继之而起,最终全国上下合力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划时代事件。中山先生固然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但在鄂军都督府前立他的像,我总觉得有些不太合适,起码对一个人有失公允。这个人,说出来大家可能会不服气,他便是在历史上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时任鄂军都督府大都督的黎元洪。


既来之,便想写点什么。孙中山、袁世凯、黄兴,以及武昌首义的小将们,已经有不少人写过了。于是我想写写黎元洪,以此纪念武昌起义一百周年。




工程营发难处遗址



鄂军都督府门前的孙中山先生塑像





花团锦簇的首义广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44:59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2)


李钟琴



在历史课本上,黎元洪是被列为军阀、投机政客一类的反面人物,不仅在大陆的形象不好,在台湾也不受待见。我看过电视剧《走向共和》和电影《建党伟业》,黎元洪的形象实在让人没法喜欢。特别是《建党伟业》里的黎元洪,简直就是个袁世凯的奴才。袁世凯叫一声“宋卿”(黎元洪的字),黎元洪便低眉顺眼地小跑两步答道:“臣在。”熟悉近代史的人应该知道,让黎元洪在袁世凯面前称臣,是不可能的事。


其实,民国初年的黎元洪,那可是威震四海、万众钦仰的首义英雄。舆论誉之为与袁世凯、孙中山并列的民国伟人,孙中山则称黎元洪为“民国第一伟人”。国学大师章太炎大骂袁世凯,鄙夷孙中山,却唯独服膺黎元洪。


当年威风凛凛的“首义都督”、大名鼎鼎的民国总统,怎么在后人的心目中竟是这般猥琐?


有人可能说了:“床下都督”,算什么英雄好汉?


据传,武昌起义之时,黎元洪吓得钻到了小老婆的床底下,被起义军发现后拖了出来。此时起义军群龙无首,需要找个职务比较高的军官以资号召,乃用枪逼迫黎元洪做了革命军的都督。

贪天功为己有,靠投机而发迹,实在不怎么光彩。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先说说“床下都督”这盆污水的由来。


作家斐高才先生曾在海峡两岸查阅了大量典籍,发现“床下都督”之说,起于黎元洪与袁世凯合谋枪杀首义将领张振武之后。当时革命党人办的报纸斥袁、黎为杀害首义英雄的“民贼”、“屠夫”。《震旦民报》主笔蔡寄鸥撰文称黎元洪于起义之时,匿避于床下,名曰“床下都督”;随后报上又登出马野马、蔡寄鸥创作的小说《床下英雄传》,于是“床下都督”不胫而走。不知何时,进一步演绎成黎元洪藏到了小老婆的床底下。再说了,看黎菩萨那心宽体胖的块头,想钻到床底下,恐怕也不容易呢!


而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武昌起义亲历者的回忆证实黎元洪当时躲到了床下。相反,倒是有很多黎元洪并非躲到床下的第一手资料。


黎元洪在写给清朝海军提督萨镇冰的信中,特意说明自己“避匿室后,当被索执”。自证当然不足信,幸好,还有当时亲历者的旁证。


民国初年,反清组织日知会会员张难先曾遍访武昌首义的当事人,写成《湖北革命知之录》,明确指出,黎元洪是“避入房中”,并非被起义士兵从床下拖出。此外,武昌起义参与者胡祖舜的《六十谈往》、曹亚伯之《武昌革命真史》亦持此说。


时隔近百年,大陆又发现了武昌首义当事人的新证词。


2010年7月2日,《长江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武昌首义志士遗稿为“床下都督”黎元洪还原历史》的报道,文章说,最近发现的辛亥首义志士朱树烈先生的遗稿,披露了若干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其中详细记录了抓获、逼迫黎元洪的经过,朱树烈先生正是此事的亲历者,并且曾举刀以自杀逼迫黎元洪就任。遗稿说:“吾党同志蔡济民、王文锦等在黄陂一带追寻黎元洪踪迹,其时黎正在其参谋刘文吉宅内,隐匿不出。蔡向黎从容正色而言曰:‘黎老师在此,我等侦察确实,毋庸讳言,我等皆公之学生,今日举动,实我公平日教育之所致,对我公绝无残害之理,请公速出,主持大计,不要畏惧,不必怀疑。’黎闻之始出。”可见,黎元洪当时正在刘文吉的家中,并没有钻到小老婆的床下。


一方是个别文人在小说中的信口雌黄,一方是众多事件亲历者的回忆、笔记、遗稿,哪个可信,相信聪明的读者自会正确判断。


正如人们对《三国志》知之不多,对《三国演义》却家喻户晓一样,相比于历史亲历者的枯燥记录,绘声绘色的文学作品自然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力。可叹黎宋卿为小说家言竟背了百年黑锅,这样的“冤情”又岂止黎宋卿所独有?难怪小袁老师愤愤然曰:“历史算是个什么东西!”



黎元洪戎装照

1912年元月,法国一家杂志刊登的黎元洪照片。


首义志士朱树烈先生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45:19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3)


李钟琴





即使黎元洪没有钻到床下,但他毕竟不是主动起义的英雄,而是被动革命,因人成事。只此一点,就使他难以成为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豪杰。

起义军人以枪相逼,黎元洪一开始并未就范。据朱树烈先生的遗稿,黎元洪“态度沉默,不多言语”,一次(应是三日之后)都督府开会,朱树烈见黎元洪仍不愿就都督之职,“偏处一室,视若无事”,到会人员嘈杂纷乱,秩序极不正常。“本人处此,不禁捶胸顿足,大呼:‘清兵统领黎元洪,吾辈既经诚恳拥戴汝为首义都督,布告、照会,宣传中外,定大计,决大疑,都督应完全负责,理应如何兴奋,竟如此因循观望,非薄我辈不足与为,即是效忠清室。倘清兵张彪率兵反攻,势必鱼溃鸟散,我辈死不足惧,汉族人从此万劫不复,汝之禄位不但不保,立即身首异处!’”喊罢,朱树烈即拔刀相向,有人将他抱住,朱即欲举刀自杀,这时有人喊道:“全体起立,都督出席开会。”

之后的事,诸多记载大同小异:黎元洪应允就职之后,一改呆若木瓜之形象,即刻主持军政会议,誓言“自此以后,我即为军政府之一人,不计成功利钝,与诸君共生死”!

英雄造时势,时势也造英雄。如果说熊秉坤等革命小将们是造时势的英雄,那么黎元洪则是时势造出的英雄。

武昌起义并非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直接发动和领导的起义,而是由湖北的两个反清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的。清末的反清革命团体多得很,相比于光复会和同盟会,文学社和共进会只是小社团。共进会与同盟会是有联系的,其在湖北的领袖是孙武(并非孙文之弟);而文学社只是湖北的一个反清团体,社长是黎元洪部下三营左队充正目(相当于代理班长)蒋翊武。明明是一个旨在武装反清的组织,却起了个风花雪月的名字“文学社”,无非是想麻痹政府有关部门罢了。共进会虽然有同盟会作靠山,但在湖北新军内部的实力却不如文学社,所以,两个组织协商共同发动反清起义时,推举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

遗憾的是,起义军的一二把手,在关键时刻却很不给力。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租界警察循声搜捕,孙武等人虽然逃走了,但两个组织的名册却留给了租界当局,租界当局遂将名单转交湖广总督瑞澂,瑞澂立即派清兵按图索骥,当天便抓获文学社的蒋翊武、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等人,蒋翊武寻机逃走,而彭、刘、杨三人当夜即被瑞澂杀害。

次日,也就是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已经风闻党组织的名单落到了清军手中,起义计划暴露,他们面临被血腥清洗的危险。疾风知劲草。工程营士兵熊秉坤当机立断,以工程营共进会代表的身份,组织工程营的士兵提前发动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就在两年前,张之洞病笃,摄政王载沣前去探望。张之洞按下葫芦瓢起来的时局深以为忧,载沣却大咧咧地说:“不怕,有兵在!”载沣岂会料到,正是他的兵,要了大清的命。

50年后,末代皇帝溥仪听说熊秉坤来北京参加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主动提出与其见面。在宴会上,溥仪向熊秉坤敬酒,称熊秉坤“打响了第一枪,可称盖世英雄”。被推翻者向当年的叛逆者敬酒,堪为历史一趣闻也。

扯远了,再回来。由于武汉的清军主力被抽调到四川去镇压护路运动,武汉空虚,所以起义军仅用十来个小时就攻占瑞澂的总督府,控制了武昌城。

而此时,起义军的领袖蒋翊武、孙武、刘公却生死未卜,找不到人,起义军群龙无首。临时副总指挥蔡济民是个排长,临时总指挥吴兆麟的军职最高,也不过是个连长。而且,吴兆麟事前并不知道起义之事,与后来的洪哥一样,他也是被起义士兵们用枪逼着担任临时总指挥的。吴兆麟、蔡济民认为他们的军职卑微、声望太浅,不足以号召全国人民响应武昌起义,力主找一个德高望重之人出来主持大局。于是,他们的长官、湖北军界二号人物洪哥,便成了吴兆麟、蔡济民、熊秉坤等革命小将们的一致选择。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45:59 | 只看该作者


首义广场上的英雄塑像,应是彭、刘、杨烈士的形象吧?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46:14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4)


李钟琴





武昌起义成功是偶然,而革命军胜利后搬出黎元洪这尊菩萨,则是历史的必然。

革命军坚持要让黎元洪做军政府大都督,并非有些书上所写的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是形势的需要。

据一些武昌首义当事人的说法,在起义前,革命军将领们就已经考虑到,如果起义胜利后没有合适首领的话,就拥护黎元洪为领袖。

若说堪当义军领袖的反清豪杰,莫过于声望远播的孙、黄。而孙中山此时在美国,黄兴在香港,远水不解近渴,所以起义军将领们才有抬出黎元洪的打算。当然,大家都清楚,黎元洪不是革命党人,让他出来做领袖,只是过渡一下而已。

那么,他们为什么偏要选择黎元洪呢?

革命军临时副总指挥蔡济民说得简明扼要:洪哥“在湖北负人望,且得军心,此时出任都督,最为适当。”

他们借重的,是黎元洪在湖北的巨大声望。

都说名气是虚名,但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政治或经济利益。洪哥的名声绝非浪得,那是他打拼几十年才积累下的政治资本。

在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才华横溢、头角峥嵘的人物,如果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往往难以在政界军界出人头地。黎元洪出身贫农,小时讨过饭,长大后投军觅食,参加过甲午海战,战败后跳海,本不会游泳的他就因为穿了件救生衣,竟从波滔汹涌的大海中侥幸逃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后他的运气奇好,得到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官至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相当于旅长)。

张大人虽识才爱才,却也敌不过人性的弱点。他明知黎元洪“知兵”,是不可多得的干练之才,却一直让他位在不学无术的张彪之下。因为张彪跟随张之洞多年,被张之洞视为心腹。张之洞还把自己宠爱的一个丫环嫁给了张彪,因此张彪被时人戏称为“丫姑爷”。“丫姑爷”嫉妒黎元洪的才干,生怕被取代,一有机会就在张之洞面前说黎元洪的坏话,还曾多次当众羞辱黎元洪,黎元洪深知“疏不间亲”,只能逆来顺受。时间长了,便历练出他宽容大度、忍辱负重、温柔敦厚、老成持重的性格,人送外号“黎菩萨”,谐音“泥菩萨”。

黎元洪后来做了民国大总统,已经失势的“丫姑爷”腆着脸前来求助,黎元洪不计前嫌提供了帮助,这是后话。

张之洞被清廷调到北京后,湖北前后换了几个一把手,但黎元洪的官职一直没有得到升迁。有一任湖广总督叫陈夔龙,其女儿病死,在湖北大办丧事,张彪送丧仪十万元,而黎元洪仅送了几元钱,这让陈总督内心极为不满。时隔不久,汉口慈善机构募捐,黎元洪一捐就是三千元,武汉的民众倒是对洪哥交口称赞了,可这让陈总督怎么想?

更重要的是,黎元洪在军界甚得“军心”,有“开明”之号。他深知专制制度之落后,对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从心底抱有同情,因此文学社、共进会才能够在他的部队里大规模发展下线,几乎使他的混成协成为清一色的革命军队。对此,他是睁一眼闭一眼,乐见其成。有人上告他的部下有人剪掉了辫子,他反而替剪掉“猪尾巴”的士兵开脱。1904年,反清组织日知会总干事刘静庵与黄兴的书信被清兵截获,报到黎元洪那里,黎元洪立即通知刘静庵逃离武汉。1906年,黎元洪奉命率部前往湖南去镇压同盟会发动的萍浏醴起义,进军前,他召集军官训话说:“吾侪此行,当先辨暴徒之性质,果为党人含有政治上之意味,诚不必与战,宜设法解散之。若土匪,尔等宜努力绝之,以绝根株。”1907年,日知会的季雨霖被捕,黎元洪则出面将其保释……

黎元洪凡此种种,实与革命党声气相通。革命党一致同意请他担任军政府大都督,又何怪焉?用时髦的话说,难道这不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47:11 | 只看该作者


起义士兵在红楼西侧接受检阅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47:28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5)


李钟琴





说黎元洪是首义元勋、民国伟人,关键还要看他对共和、对民国有何特殊贡献。

在我看来,如果说段祺瑞有“三造共和”之举的话,黎元洪则有“三护共和”之功。

首义勇士们拿下武汉三镇之后,并不意味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时之局势,其实是危如累卵。清政府闻报,立即派大军南下“平乱”,武汉弹丸之地,又能支持多久?

黎元洪之所以不愿立即就任军政府大都督,一定有许多顾虑。此时的黎元洪已经四十七岁,比起那些天不怕地不怕、血气方刚、敢想敢干的革命小将们,自然要思前想后,谋定而后动。但他一旦作出决定之后,便忠实履行自己的誓言,率领武汉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清军四十余天,为其他省份的起义赢得了机会和时间。

黎元洪出任革命军领袖,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对人心的影响,

《后汉书》载,王莽改制,倒行逆施,汉光武帝刘秀之兄刘縯(字伯升)欲率宗族子弟起兵造反,乡亲们吓得抱头鼠窜,曰“伯升杀我”。及见刘秀身着绛衣大冠出现在起义队伍之中,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于是都放下心来。

正当反清革命的危机关头,武汉父老发现温和谨厚的“黎菩萨”竟是革命军首领,又怎不发出“谨厚者亦复为之”的慨叹!事实也证明,“黎菩萨”的出山,迅速稳定了武汉三镇的局势。当黎元洪就任湖北军政府大都督的布告贴出后,一位武昌起义亲历者记述说:“往观者途之为塞,欢声雷动。至有艰于步履之白发老翁,请人扶持拥至布告前,必欲亲睹而后快。旅汉外籍人士,闻之亦为之(震)动,皆曰:想不到黎协统也是个革命党!残敌更心惊胆裂,易装潜逃者,不可胜算。”

黎元洪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清政府体制内的开明人士,他们纷纷协助革命党人“光复”本省,或打起反清义旗,或宣布独立,不到两个月,便有十七省脱离了清政府,革命形势顿时一派大好,武汉也由此转危为安。

本来,湖广总督瑞澂逃出总督府后,并未跑远,而是乘一只舰艇在长江上观望。他原以为这只是一小撮士兵作乱,不久即会被平定。当听说乱军首领是黎元洪时,顿时绝望,下令开船远逃。

在革命党人中以懂军事著名的黄兴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从香港取道上海赶往武昌,途中曾对亲信说,黎元洪不是革命党人,必须取而代之。但等他抵达武昌之时,黎元洪令人制作写有“黄兴到”字样的大旗以鼓舞人心,并在江边列队欢迎。之后,在都督府前面的阅马场设拜将坛,大张旗鼓地拜之为“战时总司令”,交付军事指挥全权。此举有利于借助同盟会的影响力,团结各地反清革命团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反清统一战线。有人认为黎元洪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意在学刘邦拜韩信为将之故事,有自比汉高祖之野心。我看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太不了解这个“黎菩萨”了。

清政府派水师提督萨镇冰率舰队前来协助陆军镇压,黎元洪亲自给萨老师写信,劝其认清形势,保全武昌。萨镇冰见信后沉吟良久。他既不愿做清朝的叛臣,也不愿屠杀自己的同胞,竟弃军而走。黎元洪一封书信,便令清朝海军瓦解,堪称民国史之奇闻也。

受命于危难之际,使共和大业转危为安,黎公护卫共和之功岂容抹杀乎?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47:59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6)



李钟琴







随着南方反清阵营的壮大,革命军与清军沿长江一带相持不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便宜了一个在河南彰德府洹上村垂钓的渔翁。

这个渔翁曾把自己端坐船上悠然垂钓的照片拿给报纸发表,以示自己从此优游林泉,不再问政。但是,他的复出,也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此时的清廷,没有人能够统一指挥袁世凯一手训练出的六支北洋新军。而南方的革命烈火已经燎原,亟需袁世凯出山挂帅。

于是,这个渔翁走出洹上村,变成了袁钦差,不几天又变成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

唐德纲先生称袁世凯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良有以也。袁世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折冲樽俎,纵横捭阖,借清政府打革命军,以革命军压清政府,最终逼迫清朝皇帝退位,民国政府妥协,实现了国号、政体的嬗变,使三千年帝制的中国,以和平演变的方式变成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这可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在当时实是众望所归。

本来,南方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代表议和时,就曾达成共识:“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谁料到了1911年(农历辛亥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因其反清革命先行者的身份以及巨大的声望,被十七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1月1日就职。“首义都督”黎元洪则全票当选临时副总统。

袁世凯闻讯大怒,不承认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南北议和顿时面临破裂的危险。1月14日,孙中山致电袁世凯的代表伍廷芳:“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审时度势,将临时大总统宝座“让给”袁世凯,也是不得已之举。黎元洪的地位则稳如泰山,仍做他的副总统,兼任湖北都督坐镇武昌。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黎元洪拥兵武汉不放心,乃于1913年年底逼迫其赴京就任副总统,并与之结为儿女亲家以笼络之。

如果袁世凯后来不是鬼迷心窍上演一出帝制闹剧,那么他很可能就是中国的华盛顿,起码也是民国第一伟人。

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1915年12月12日,已是终身大总统的袁世凯在身边一群小人的忽悠下,终于粉墨登场做起了洪宪皇帝。

令袁世凯意想不到的是,一直全力维护他的副总统黎元洪,竟成为一块让他搬不动、挪不开、打不碎的“共和磐石”。

袁世凯称帝前,曾多次派人去征求黎元洪的意见。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黎元洪还是非常清醒的,毫不犹豫地表示反对。他在帝制闹剧甚嚣尘上之时对记者说:“目前国情,以统一及安定民生为主,若全国统一,国会告成,项城(袁世凯为河南项城人——作者注)如有野心,变更国体,即为违反约法,为国民公敌,不啻自掘坟墓。予当追随国人之后,誓死反对,即使予毁家灭身,继起者亦大有人在,中华民国断不灭亡。”

尽管黎副总统铁骨铮铮,义正辞严,怎奈袁大总统已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过皇帝瘾。袁世凯“登基”后发布的第一道命令,便是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有人建议黎元洪好汉不吃眼前亏,不妨虚与委蛇,暂且接受封号,再从长计议。也有人认为,袁世凯此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黎元洪下毒手,即使遇害,副总统乃创造共和之人,与共和相始终,亦足以名垂千古。黎元洪闻言频频点头,大声说:“我志已定,决不接受!即牺牲个人,亦所甘心。”

袁世凯见黎元洪拒不接受封号,乃派文武百官一齐出动,到黎宅致贺。黎元洪答道:“大总统虽明令发表,但鄙人决不敢领受。盖大总统以鄙人有辛亥武昌首义之勋,故尤于褒封。然辛亥起义,乃全国人民公意,及无数革命志士流血奋斗,与大总统主持而成,我个人不过滥竽其间,因人成事,决无功绩可言,断不敢冒领崇封,致生无以对国民,死无以对先烈。”说罢径自回屋,留一班帝制余孽呆在那里面面相觑,黯然解散。

袁世凯不死心,又命九门提督(相当于北京卫戍司令)江朝宗到黎宅跪拜宣封。让手握兵权的江朝宗来规劝,颇有些武力威胁的意思,谁知黎元洪毫不畏惧,指着江朝宗的脸大骂道:“江朝宗,你怎么这么不要脸,快快给我滚出去!”

此时的黎元洪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无兵无权,没有行动自由,他所能做的,也就是拒不与袁世凯合作了。据说蔡锷将军(字松坡)离京前曾密访黎元洪,蔡锷说:“欲解决此事,惟有武力。”黎元洪叹道:“你我身在樊笼,何得出此?”蔡锷答道:“大计已定,请您候我出京四十日后,必有佳音。”不久蔡锷潜返云南,扛起了护国战争的义旗,黎元洪在北京闻讯叹道:“松坡不愧英雄本色!”

作为民国副总统,黎元洪能做到置生死于度外,坚定不移地捍卫共和,对当时人心的影响,实在是难以估量。袁世凯在称帝后立即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与黎元洪的巨大影响不无关系。


.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0:39 | 只看该作者

黄兴拜将台纪念碑



图为我在9月上旬拍摄的正在整修中的阅马场。如今应该差不多完工了吧?





黄兴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1:17 | 只看该作者


武昌起义时,清政府在湖北的最高长官、湖广总督瑞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