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文学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11:42: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邵培仁
骏飞有才!//@南大张生:不输原文!//@杜骏飞: 我且试译五言乐府版,《卿言》:卿言独爱雨,何为执伞行。卿言独爱暖,何为避于荫。卿言独爱风,何为锁窗棂。卿言独爱我,我心幕愁云。。

@微报纸
沙翁的诗只有长大才觉惊艳,谁能翻译一下这组漂亮的排比句?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4344)|
轉發(142704)
|
評論(21938)

11月7日21 : 58來自小米手机2S


|
轉發(2)|
收藏|
評論(2)

10分鐘前
來自三星Galaxy SIII
|
檢舉

还有2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政协陈宏
果然好诗,果然好译。//@光旦复兮://@杜骏飞: 我且试译五言乐府版,《卿言》:卿言独爱雨,何为执伞行。卿言独爱暖,何为避于荫。卿言独爱风,何为锁窗棂。卿言独爱我,我心幕愁云。。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
檢舉






杜骏飞
我且试译五言乐府版,《卿言》:卿言独爱雨,何为执伞行。卿言独爱暖,何为避于荫。卿言独爱风,何为锁窗棂。卿言独爱我,我心幕愁云。。
(7)|
轉發(25)|
收藏|
評論(3)

2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0 17:42: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戴建业微博
歌词就是宽泛意义上的诗歌,不入乐叫诗,入乐则叫歌。歌词在节奏、结构上要考虑音乐旋律,在遣词用字上要考虑到听觉艺术的特点,而诗歌只是案头读物让人能细细品味,歌词必须满足易唱易懂的要求。周其凤和纪宝成有一拼,前者敢把《化学歌》拿到国家大剧院演奏,后者敢把”杰作“出版供人“欣赏“。

@十年砍柴
北大前校长和人大前校长比拼诗才,孰高孰低?《化学歌》“父母生下 生下的你我, 是化学过程的结果。你我你我 的消化系统 ,是化学过程的场所。”《浣溪沙》“总理英姿健步来,万千学子笑颜开。欢呼夹道队排排。 一路声声频问好,千言句句尽关怀。殷勤答问唱和谐。”

(23)|
轉發(332)
|
評論(165)

11月29日18 : 02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3)|
收藏|
評論(2)

11分鐘前
來自360浏览器超速版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17:36: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阎王说
【悲中行】据说这是08年四川大地震那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悲中行》通篇文字优美,章显自立自强之精神,铿锵有力……!以歌行体和楚辞体抒写四川汶川地震,并且这是一首藏头诗,第一排下来分别是地震灾区的地名,可见其才华横溢!强赞!(源:网搜自四川在线论坛)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0)|
轉發(141)
|
評論(35)

28分鐘前來自云中小鸟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21:17: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媒新视野

【小说《老生》,贾平凹把新闻写进文学】


@传媒新视野

#传媒共享# 【小说《老生》,贾平凹把新闻写进文学】贾平凹的新书《老生》篇幅不长,写了一百二十多次死亡。文字版访问:O
网页链接













今天 17:00 來自微博 weibo.com



16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 [url=]收藏[/url]
  • [url=]轉發 3[/url]
  • [url=]評論[/url]
  • [url=]
    1[/url]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09:57: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扬子晚报
【长知识!60个古代经典词牌名的由来】水调歌头,青玉案,蝶恋花,浣溪沙,望江南,渔歌子,长相思……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平仄,看到这些美丽的词牌,你可曾想过它们因何得名?“卜算子”借用了哪位大诗人的绰号?“钗头凤”由哪首名作中来?60个古代经典词牌名的由来,收藏学习↓↓(人民日报)










2014-10-27 10:20 來自微博 weibo.com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0:12: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网
【古诗中容易读错的字,你中招了吗?】在一些著名诗词中,“扁”偏偏不读biǎn,“将”也不念“jiāng”……不少字在古代就不止一个读音,一些字音到今天甚至还发生了平仄变化。下面这些字,你读对了吗?


































[url=]a[/url]




今天 02:00 來自人民网微博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5:06: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盛世过眼录》三则

原创 2015-09-02 沈阿瑟 沈阿瑟

《盛世过眼录》三则

文/沈阿瑟

自序:余,东吴野人也。生亦有幸,逢此煌煌盛世。所闻既多,偶有所录,积寸累铢,竟亦成篇。略奉之,勿哂。

之一:韩峰

今之烟草,故非中土物也。明季,夷人携之入,土人裹以片纸,爇而吸,殊呛人,然啜之久则美,欲罢而终不能焉。以“淡巴菰”、“淡巴姑”名传,实泰西“Tabaco”之谐音也。红朝以来,烟草皆官营,利百倍,凡掌烟叶者,或皇亲,或国戚,皆肥饱。

南域柳州韩峰者,故世家子,官七品,为掌烟司,富堪敌州府。司衙有女五六人,皆风格,日争宠于韩峰,韩悉纳而私之,或于旷野,或于衙廨,或于旅舍。

韩坐衙廨中,无所事。某日,忽自醒,喃语曰:“我私五六女,或老蛇入紧罅,或蚯蚓游太湖,五六女咸大异耳。倘弗书而详记之,则过此将忘,耄耋至,将何以托?岂腹中将空无一物乎?”遂始作《日记》。不意有啖醋者,阴窃其《记》,发诸网路,世人始悉知韩峰之鸿福矣。



之二:倪萍

倪萍者,红朝十一年生,青州土人也。倪生时不哭,然涕常漱漱下,倪公以为异,曰:“息女有奇相,可入教坊得富贵,则衣食无忧矣。”及笄,倪果妙曼,遂为优伶。共和四十二年,水工帝初承大位,倪因黄门郞见上,大悦之,遂入京师,为宣谕台宣谕使者。会宣谕,倪必启丹朱之樱唇,转多情之鱼珠,涕泣并作,娓娓而诵圣谕,款款而宣洪恩,愚者闻之辄痴,以为“感动中国”云。

倪视男儿为敝履,凡三五载,必更易之。好事者怪问之,倪答曰:“人尽夫也。夫大丈夫者,蓄婢纳妾以为常,我巾帼也,何让须眉,宁独守枯枝耶?”

既名,倪遂措意于权篆。庚寅春,适值花瓶高会,倪大言曰:“天道渺渺,皇恩浩荡。凡圣上旨意之议,吾必亟称之。倘言质诘,抑勿论之,我乃微臣,是不为也!”语既出,识者皆讥,以为妄人矣。



之三:金三诛成泽

张成泽者,北高丽相也。太祖时,貌修美,敬姬公主慕之,遂为驸马。金二时,事帝谨,帝屡擢之,位至三公。

金二疾甚,以手扪成泽颐,成泽哭,悲不自胜。金二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卿。太子正恩幼弱,公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成泽在,汝勿忧天下!勿辜……”言未毕,竟崩。

金三立,成泽有骄色。金三不悦,阴欲除之。奈何羽未丰,姑隐忍之,不敢发。

期半年,篆柄渐集,金三有诛意。会有司讦成泽襄时与雪主有私,鞠之,果有之。金三大怒,遂斩成泽。



2015年9月2日于浙江海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h514VLyFx81VG%2FLdA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17:12:16 | 只看该作者
《盛世过眼录》二则

2015-09-04

文/沈阿瑟

自序:余,东吴野人也。生亦有幸,逢此煌煌盛世。所闻既多,偶有所录,积寸累铢,竟亦成篇。略奉之,勿哂。

之四:赤帜

敝邑,吴地秀州海宁郡也。己丑(2009)夏,坊间忽闻妖言:是岁闰五月,流年不利,当置红帜以避邪,若不置,恶当至。何为红帜?红朝之国旗也。先是,斯俗泛于乡里,毋论蓬户瓮牖、危台高榭,皆置红帜,随风而荡。远视之,红潮蔽野,赤海一片。无顷,恶俗窜入城郭,民皆竖赤旗,遍布于阳台,且燃爆竹以助兴,一时毕剥阵阵,昼喧夜闹,声震屋瓦。湘东浏阳之奸商,皆窃笑东吴民之大愚。

邑中有小吏,老马列也,言:红朝一甲子矣,民自置赤帜以庆,此爱国耳。余则曰:食肉者鄙,斯言差矣。言民爱国而立帜,妄也。夫世之潮流既转,毛之思想,三表宏论,科观之说,民皆无复信。无信,即事鬼神妖孽,何可怪耶?



之五:投履

戊子(2008)隆冬,西夷美利坚有伯理玺天德小布什者,访穆斯林伊国,与会,高谈阔论焉,一伊人释其双履,奋然袭布,嗖然有声,迅雷不及掩耳,飞履几触布额。当是时也,满座愕然,保镖呆立,不知手之何措也,其势有荆轲刺秦王之状。幸赖布应之亦捷,弯身猫腰,幸避之。及起,见双履,睨而视之,布什嫣然笑曰:“此,双飞弹也,且十码!”满座皆笑,如坐春风。

己丑(2009)伊始,春寒料峭,路有冻死者。相国温氏,远游英吉利,峨冠博带,演讲于剑桥学堂,吟哦声声。一生如发炮制,亦解双履而投,飞如弓矢,直奔相国,几中。温色顿变,倾之,怒起,铿锵而叱:“鄙之!鄙技!然斯可阻华、英之鸿谊乎?!……”,言毕,全席相视无语,皆悚,英伦空气为之不流。红朝传媒言“相国叱毕,满座皆击掌而鸣”,余谓:此乃“喝彩党”之造假也。




2015年9月5日于浙江海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TMLyfrJJNOpVHJZX3OY
19#
发表于 2015-12-12 00:41: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史记•郭广昌列传

原创 2015-12-12 沈阿瑟 沈阿瑟

新史记·郭广昌列传

文/沈阿瑟

郭广昌者,婺州人也。少时家屡贫,围垣不修,厨烟不继者恒有之。其父为石匠,筑室为业,为炮伤,失一臂。母张氏,昼耕夜织,终日劳作,忝得裹腹。相濡久之,会毛祖崩,家业始稍振。

共和二十六年(1974),广昌入庠序,凡文诵一遍则记忆之,里人皆惊为天人。国朝三十四年(1982),广昌乡试得中,为廪生,俗言“师范生”也。其父涕下,以为北斗落星,曲、昌双临矣。然广昌独不乐,曰:“师范者,教习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吾不为也。”遂弃廪食,入婺州一中。

乙丑(1985)中,广昌秋闱中举,游学魔都震旦太学。一时也,邑人奔走相告,昌名震于乡野。

既入魔都,然广昌勿措意于玄学,意常旁鸷。足犹履震旦,而魄已奔旷野矣。先是,广昌营震旦邸报,曰《复旦牛》,稍得利,遂市地产,利百倍。有司觉之,欲以“贪渎”罪执之,会摄政王邓氏南巡,天下势大变,广昌幸得脱。遂合“旦牛”为一字,曰“星”,始有“复星”之名耳。坊间言“复旦之星”,则谬也。

期十三载,“复星”隐然兴,渐闻天下。时国人患肝疾者甚众,广昌谋甚广,劬劳三年,终得绝世之物,是为疫苗也。自是“复星”得亿万金。

又六年,广昌欲得豫园。豫园者,魔都之尤物也,素为皇亲执掌。时有悍客周正毅者,与广昌争。广昌终胜。识者皆曰:广昌其志不在小,虽无近虑,必有远忧耳!

和谐元年(2002),广昌势益炽。会地产勃兴,昌复以重币置“南京钢铁”。期年,铁价腾贵,广昌畜积馀赢,以稽市物,得利无算。


和谐六年(2007),昌置业西夷佛郎机国,入市香江,蹑足美利坚,问华尔街牛鼎之长短,庞然一大物矣。或有好事者怪问之,广昌笑曰:“吾效巴菲特之先例也。”是年秋,广昌母有微疾,昌诣婺州探视之,为母濯足,人咸以为孝。昌有喜色,曰:“儿于中国富豪榜,居首页矣。”昌母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豚儿当自惜也!”

乙未冬,广昌御铁鸟自香江归,甫至,未旋踵,即有黑衣四五人出,执广昌。寻失联。

或有议者曰:广昌聪慧绝顶,起于贫贱,怀天下之大志,会势有天运,终成大贾,诚人杰也。余则曰:虽然,今之天下,河未清,海未晏,为商者,不可奋力作大鳄也。为大鳄者,终为瓮中之大鳖耳,上古有文种,中古有万三,近又有光裕、徐明等,可不慎哉。旦日见擒者,乃马云耶欤?

2015年12月12日,于浙江海宁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X+OSX+10.10.5+build(14F1505)&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Nl%2BSojPT1clC00gXIxGpFES3py1N4%2FRSTfrop81PVLKJy7bmx%2B%2BCeot0nATq9r7m
20#
发表于 2016-9-7 01:46: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论孔乙己的舆论形象危机及应对缺陷


2016-09-06 清博研究院

论孔乙己的舆论形象危机及应对缺陷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短篇小说,常读常新。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孔乙己是“新文化运动”前夕中国基层社会落魄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代表。他身处“和别处不同的鲁镇的酒店的格局”中,深陷舆论危机而不能进行形象修复,实在是舆情危机应对的“Loser”。
孔乙己所处的舆论环境
如果要描述孔乙己面临的舆论环境,至少有这样几个关键词:
一是“酒馆”。
酒馆不仅是吃吃喝喝的地方,更是嬉笑怒骂、畅所欲言、沟通信息的地方。在信息传播渠道不多、且传播手段不发达的时代,酒馆是信息的集散地,类似于今天的网站或者论坛。孔乙己虽然穿长衫,却不能“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只能站在柜台前喝。“柜台前”实质是一个“舆论广场”,类似于今天的微博。“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才是舆论包房,类似于今天的微信朋友圈。
二是“短衣帮”。
短衣帮多是做工的人,其实就是平民百姓,类似于今天所谓的“草根”。他们接触各色人等,信息来源较广。他们的言论要么来源于自己亲身的经历,要么来源于“亲眼所见”,要么来源于道听途说,所以真假难分。他们“也没有好声气”,总体上是感性的,言论的“情绪化”“非理性”特征较为明显。他们在酒馆这个完全开放的言论空间里,来去自由,言论自然也是自由的。
他们的话题非常广泛,包括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会就某个问题相互探讨、争论,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这俨然就是一个乱哄哄的信息集散地、民间舆论场。
三是“世道”。
“世道”是形成社会认知和社会思想的根源。从鲁迅先生的描述看,孔乙己所处时代的物价总体上保持稳定,略有上涨。相比二十年前,一碗酒“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约涨了2.5倍。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商家掺假等奸商行为流行,以致短衣帮买酒,“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人情世故盛行,尽管“我”干很多实务都不得掌柜的认可,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但“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孔乙己面临的舆论危机
在特定的舆论环境中,来喝酒的人常常议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这导致孔乙己至少面临着四个方面的舆论危机。
一是舆论认为孔乙己是“另类”。
在“我”及短衣帮的眼中,孔乙己虽然穿长衫,是上流社会的打扮,但“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活脱脱是一个“另类”的模样。
两年前,社交媒体上也有一名另类的“布鞋院士”因一张照片走红,照片上,中科院院士李小文蓄着胡须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他的俭朴穿着与院士的身份让网民惊叹,网民表示,“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他的光脚和布鞋,让人们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
二是舆论认为孔乙己是“行窃者”,并成为刻板印象。
在人们的议论中,孔乙己的工作主要是替别人抄书。可是“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看到孔乙己脸上的伤疤时,“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些喝酒的人,还不容孔乙己辩白——如果那时有“人肉搜索”,估计孔乙己的十八代也会被挖出来——他们坚决地认为,孔乙己就是偷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即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并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但喝酒人皆不以为然,继续哄笑。孔乙己到底偷没偷东西,已不重要了,“偷东西”这个标签死死地贴在孔乙己的脸上。有了这个标签,能在孔乙己身上找乐子,比弄清楚孔乙己到底偷没偷东西更有价值。
三是短衣帮时常讥笑孔乙己。
人们看到孔乙己脸上有伤疤,便取笑他——“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孔乙己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是众人取笑他的明证。
这与今天互联网上某些明星离婚或出轨了,名誉的脸上有了“伤疤”,成为人们酒后谈资,何其相似。人们背地里议论孔乙己“也读过书”,却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样前后看似矛盾的议论,实质上不过是为了取笑一番罢了。
四是掌柜对孔乙己的舆论炒作。
正是由于“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众人在听到孔乙己“之乎者也”的争辩之后,“也都哄笑起来”,使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所以“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这掌柜也真是使坏!要知道,掌柜一直“是一副凶脸孔,教人活泼不得”,但孔乙己到店之后,却故意引人发笑,“我”也可以附和着笑,掌柜也“决不责备”。这即是典型的炒作。
此外,从人们猜测孔乙己“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怀疑“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等事例可以看出,孔乙己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几乎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不必再细说。
孔乙己舆论危机应对存在的问题
孔乙己面对自身的形象危机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思想上不重视,没把危机当成一回事。
尽管孔乙己的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胡子是乱蓬蓬的,腿被打断了,但他仍然要去酒馆喝酒,仍然要到“舆论广场”上去露脸,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进行形象修复。也正是因为思想上不重视,以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就像某些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负面舆情危机后,不重视舆情应对及自身形象的修复,思想上也不重视,导致公信力受到冲击。
二是面对危机“自说自话”。
孔乙己也不是完全不顾个人形象,他也会争辩,只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甚至与小孩子说话,也是“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就像互联网时代,某些基层领导干部面对网络舆论,官话套话连篇,让人反感。说话本是为了交流,消除误会,挽救形象,可是孔乙己总是在回应舆情最关键的时候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没有半点益处,甚至不如不说。这也有点儿类似于“鸵鸟心态”,任你众声喧哗,我自“之乎者也”、自言自语。
三是狡辩“窃书不能算偷”,让舆论火上浇油。
孔乙己面对偷书的质疑,红着脸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一点,类似于互联网上的某些雷言雷语。
如某地对韩城古城进行大规模拆迁,却辩称是进行“保护改造”,舆论戏称,“拆除式保护”;如面对群众报案,某地派出所却说:“戴避孕套不算强奸”;再比如,某地农业局副局长说,“镉是一个长期的污染,偶尔吃一餐超标的,长期都是安全的,这个可以说是没事。什么毒大米,我看吃一两年没问题”。“窃书不能算偷”的狡辩不仅没能引导舆论,反而引发哄堂大笑一样,引起舆论哗然,让孔乙己的形象碎了一地,捡都捡不起来。
孔乙己所处的时期正是“新文化运动”前夕。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对旧时期的“封建文化”展开了猛烈攻击。有点类似于今天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对以印刷出版、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技术”的冲击。当然,今天的“传统舆论”与当年的“封建文化”相比,二者在思想内涵及本质上,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当年的“封建文化”的本质是“吃人”,今天的“传统舆论”只是传播方式的“守旧”。这一点,必须专此说明,切勿见了“孔乙己”“新文化运动”等字眼就误读误解。
----------我发广告我骄傲----------
更多精彩,请关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申请试用清博舆情系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Y0NzEyMQ==&mid=2651395498&idx=1&sn=18a627120e94705f0322dbcef1d8894f&scene=1&srcid=09066Pm3xnhry3jVxoBhSlbQ#r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