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管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2-4-7 18: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longxin.swust.edu.cn/en/portal.php?mod=view&aid=906【案例】人事管理
NBC Fires Producer of Misleading Zimmerman Tape
[size=1.1em]April 6, 2012,
7:05 PM
NBC Fires Producer of Misleading Zimmerman TapeBy
BRIAN STELTER
NBC News has fired a producer who was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a misleading segment about the Trayvon Martin case in Florida.
The person was fired on Thursday, according to two people with direct knowledge of the disciplinary action who declined to be identified discussing internal company matters. They also declined to name the fired producer. A spokeswoman for NBC News declined to comment.
The action came in the wake of an internal investigation by NBC News into the production of the segment, which strung together audio clips in such a way that made George Zimmerman’s shooting of Mr. Martin sound racially motivated. Ever since the Feb. 26 shooting, there has been a continuing debate about whether race was a factor in the incident.
The segment in question was shown on the “Today” show on March 27. It included audio of Mr. Zimmerman saying, “This guy looks like he’s up to no good. He looks black.”
But Mr. Zimmerman’s comments had been taken grossly out of context by NBC. On the phone with a 911 dispatcher, he actually said of Mr. Martin, “This guy looks like he’s up to no good. Or he’s on drugs or something. It’s raining and he’s just walking around, looking about.” Then the dispatcher asked, “O.K., and this guy — is he white, black or Hispanic?” Only then did Mr. Zimmerman say, “He looks black.”
The editing of the segment was initially noticed by
NewsBusters,
an arm of the Media Research Center, a conservative media monitoring group. On March 31, NBC
told The Washington Post
that it would investigate.
Inside NBC, there was shock that the segment had been broadcast. Citing an anonymous network executive,
Reuters reported
that “the ‘Today’ show’s editorial control policies — which include a script editor, senior producer oversight and in most cases legal and standards department reviews of material to be broadcast — missed the selective editing of the call.”
On April 4, the network news division said in a statement that it deeply regretted the “error mad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e will be taking the necessary steps to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 in the future and apologize to our viewers,” the network said.
It did not specify what steps it would take. But one day later it dismissed a Miami-based producer who had worked at NBC for several years.
The people with direct knowledge of the firing characterized the misleading edit as a mistake, not a purposeful act.





52#
发表于 2012-4-9 12: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广电总局:建立奖惩机制促进电视节目创新

2012年04月08日20:20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4月8日电(记者俞俭)8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2012年星光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李伟表示,要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电视节目创新创优。

  李伟认为,毋庸讳言,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一些电视台急功近利,热衷于跟风模仿。往往一个新的节目形态获得成功后,立刻引来铺天盖地的模仿,形成“一家创新——多家模仿——观众厌烦”的恶性循环。这既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风格,又挤压了受众的选择空间;既解决不了自身的长远发展问题,又伤害了原创者的创新积极性。

  今年以来,各台陆续推出一批新栏目、新策划,使电视荧屏变得丰富精彩。但很多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创新与风险共存,蜕变与稚嫩同在,仍需要不断开阔思路,总结经验,进一步调整、提高、完善。

  李伟认为,电视节目创新的动力源于生活、源于群众、源于基层。“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电视工作者走进基层,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博物风貌中寻找灵感,从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丰富多样的愿望需求中寻求动力,了解群众所需,发现百姓明星,释放民间能量。目前,“走转改”已成为节目创新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电视节目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不断增强,日益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李伟还表示,要转变唯收视率的被动局面,国家广电总局与全国行业系统正在研究探索能够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科学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体系。这必将促使电视节目的发展产生根本性转变。

http://news.sina.com.cn/m/news/roll/2012-04-08/202024238070.shtml
53#
发表于 2012-7-6 14: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小党//@张力奋: @袁一泓 决定辞去独董一职,值得赞许! 这与他本人资质与操守无关。关键在地产新闻总监与地产公司独董两职间构成直接利益冲突。一旦有直接利害,难以避免行内外界揣测想象。两者相权,上策是回避。
@张力奋媒体界同行问,记者可否出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一般的共识与惯例,是NO。理由基于常识:1 出任独董,会触发利益冲突或利益冲突的想象;2 会陷所在新闻机构于争议与被动;3 独董获薪酬,构成契约关系,造成一人事二主的印象;4 离开新闻界后,可应邀合规和合理出任独董,介入商界。 轉發(161) | 評論(41) 今天12:49 來自新浪微博
54#
发表于 2012-10-30 20: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王恺同学
好封面,尽管实在不是一次好的采访。

@朱伟
明天上市的我们这一期封面。《中国好声音》投入一个亿,短短三月盈利三个亿,真是一个极其疯狂的成功商业模本。这模板对于当今这信息立体化传播时代,真有讨论的意义。它蛊惑了人们对“好声音”的辨识力,最大限度调度了受众响应,构成一场中国特色人海澎湃的娱乐狂欢。商家们由此才趋之若鹜。



(2)| 轉發(1207) | 評論(298)
今天13:00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7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55#
发表于 2012-11-1 23: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BBC总裁适合领导纽约时报吗?
乔·诺切拉 2012年10月31日
sina
tencent
more
打印 转发 寄信给编辑 字号
纽约时报公司(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首席执行官的职位空缺不太容易填补。

第一个难点是一些明显的商业挑战:像其他报业公司一样,纽约时报公司也面临传统利润来源受到互联网侵蚀的问题,在财务上举步维艰。公司于上周四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就很典型:与2011年同期相比,其广告收入下降9%,净收入下降85%。公司业已遭受重创的股价又下跌了22%。

按图放大
Fred R. Conrad/The New York Times
乔·诺切拉
相关文章
性侵幼童丑闻令BBC信誉严重受损
BBC记者泄露女王私人谈话
然后是执掌公司的苏兹伯格家族。小阿瑟·苏兹伯格(Arthur Sulzberger Jr.)既是公司的董事长,又是其旗舰报纸的出版人。除了他以外,还有7名苏兹伯格家族成员在公司工作。没有哪个首席执行官可以完全不顾苏兹伯格家的人而独立决策。去年12月,前任首席执行官珍妮特·罗宾逊(Janet Robinson)突然离职,当时人们就猜测她与苏兹伯格关系紧张。

所以,宣布继任者的时候,苏兹伯格着实松了一口气。寻觅多时之后,苏兹伯格在8月中旬宣布,即将离职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总裁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同意接受这一工作。BBC的经营模式与《纽约时报》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大部分资金都来源于每个英国电视观众缴纳的年费,尽管如此,汤普森在任BBC总裁期间推动了BBC的国际化扩张和数字业务的强劲增长,他在这两个领域的能力都可以为《纽约时报》所用。

按照计划,汤普森将于11月12日履新。他的办公室门上已经贴上了他的姓名牌,他也正在认识纽约时报公司的员工。然而,从10月初开始,每个人问起汤普森时,问的都只是同样两个最要命的问题:他都知道些什么?他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当然,人们开始问他这些问题的时间是在BBC深陷一宗巨大性侵丑闻之后。丑闻核心是BBC少儿节目主持人吉米·萨维尔(Jimmy Savile)。30年来,萨维尔一直都是BBC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与此同时,他也被指控为一个不可救药的恋童癖;据说,被他性侵过的小女孩可能多达数百人。他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不再担任BBC的专职主持人,声望却经久不衰,以致去年秋天他过世时,他家乡利兹市的人们夹道送走了他的灵柩。

在他死后不久,BBC一档名为《新闻之夜》(Newsnight)的时事栏目开始调查萨维尔的性倾向。但是,尽管该栏目找到了至少一名声称被萨维尔性侵的女性,并为其录制了节目,该期节目还是遭到了封杀。接着,本月早些时候,BBC的竞争者ITV揭露了萨维尔的丑闻,给BBC以毁灭性的打击。ITV的调查引发了一系列质疑,也就是说,BBC是否包庇了萨维尔的罪行。

很显然,答案是“是”。非常不确定的则是,包庇的程度有多大。汤普森先是说他从未听过有关萨维尔的流言,而且是在《新闻之夜》那期节目遭到封杀之后才对其有所耳闻。鉴于BBC 官僚体系错综复杂的性质,他的否认可能是真的。

但是,考虑到以下情况,他的话就显得有点儿站不住脚。按照汤普森现在的说法,去年12月的一次鸡尾酒会上,一位BBC记者跟他说,“你肯定很担心《新闻之夜》对吉米·萨维尔的调查吧。”之后不久,汤普森向下属问起了那次调查,下属的回答是调查已经停止——出于报道方针方面的考虑。他宣称自己没有接着往下问,甚至没有问调查的内容是什么。

几个月后,英国媒体爆出新闻称,BBC就像《每日邮报》(The Daily Mail)一个新闻标题所说的那样,“‘为保护自己的名誉’而搁置了对吉米·萨维尔性侵案的调查。”鉴于这些性侵指控的严重性,再看看BBC当初报道宾夕法尼亚大学性侵案的方式,你会觉得汤普森及其下属会立即产生彻查此事的打算。但是,他们又一次无所作为。到最后,汤普森给人留下了一个故意忽视此事的印象,让人难免好奇,汤普森执掌之下的BBC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构,汤普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领导人。它还让人好奇,汤普森会成为什么样的纽约时报公司首席执行官。

苏兹伯格现在处境艰难。他深信他找到了符合需要的首席执行官,深信此人可以带领纽约时报公司重返盈利可观的乐土。尽管他拒绝为本专栏接受采访,但他似乎接受了汤普森言之凿凿的说法,也就是说,汤普森事先不知道这桩爆炸性指控。实实在在地说,丑闻是在他接受纽约时报公司职位50天之后才公诸于世的。苏兹伯格正在不遗余力地支持自己选中的人。

为了纽约时报公司的员工,不用说还为了那些希望看到纽约时报公司生机勃发的读者,我们希望苏兹伯格对汤普森的信任不是误信。不然,BBC就不会是唯一的一家判断力遭受严重质疑的机构了。

https://gd.jlf.mobi/browse.php?u ... iiqug%3D%3D&b=6
56#
发表于 2012-11-10 21: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2-11-10 21:06 编辑

【案例】
@fatmumeishou
10月起,羊城晚报大降薪,经管人员降超1000,采编人员降超2000,降幅超过20%,堪称跳楼式。导致羊晚内部怨声载道,人心涣散。据称是为了“鼓励工作创新和效率提升”。一个曾辉煌一时的大报不是通过正向激励,而是通过反向逼迫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见此大报已经沦落到什么地步。@198Q

(9)| 轉發(1145) | 評論(238)
9月24日17:19來自新浪微博

@帅勇:报纸广告越来越少的结果是:发行越多亏损越多,减少发行则更加被动。当越来越多的商业客户减少或不再选择传统纸媒投放,传统媒体吸金式广告模式将遭遇重创,而其自身承担的印刷、出版、发行、人员等将成为煎熬中的重负。这只是开始,3年内中国传统媒体将发生巨变。
57#
发表于 2012-11-10 22: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徽剑
再透露一个悲剧:腾讯财务收入进一步滑坡,从去年修改后40%增长,今年的报表如果不做处理的话,增长仅为20%了,及其难看,这也是腾讯的增长率连续5年以50%的速度降低。马化腾已经正式说服其他高层,放弃裁员的面子,明年腾讯除了微信外,整体将会裁员20%了。此消息我已查证,总数达数千人之多。




(6)| 轉發(1197) | 評論(216)
今天17:07來自新浪微博

58#
发表于 2012-11-11 10: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2-11-11 10:32 编辑

【案例】
朝日新闻网:
聚集几十万人的大型展览一般都由大型媒体主办。宣传不仅对展览本身有利,积极推进文化事业也是媒体品牌战略的加分项。NHK、朝日新闻社等媒体都是主办展览的积极分子。(图为:1964 年,日本邀请此前从未涉足海外的、卢浮宫镇馆之宝“断臂维纳斯”赴日展出)详见97期#新鲜日本# http://t.cn/zjPCcbW



標籤:
轉發(27)| 收藏| 評論(15)11月10日12:07 來自专业版微博

評論加強隱私設置選項啦。保護隱私防騷擾,更加hold住。 立即查看»



  • 同時轉發到我的微博


共15條全部|認證用戶|關注的人
元什么芳:That is a joke as Mango event (11月10日 16:44)
舉報| 回複
环一凡:这才叫“强势围观”…… (11月10日 15:16)
舉報| 回複
神眼的Galatea:回复@Channeller:不错,谢谢 (11月10日 13:58)
舉報| 回複
那家老大:那时是日本的黄金时代。 (11月10日 13:10)
舉報| 回複
Channeller:回复@神眼的Galatea:噗。。。。哲♂学。。。昨晚好早就发了。。。然后理所当然的河蟹了。。。锤镰听政。。。。 (11月10日 13:06)
舉報| 回複
Dr_毁灭人类:看成朝鲜新闻..... (11月10日 13:03)
舉報| 回複
上官無宴那个时候。。另一端的远东强国。。也是那样。。一群年轻人。。围着艺术珍品。。在烧。。 (11月10日 12:53)
舉報| 回複
杨宇琦为了SAT不刷微博:想起蒙娜丽莎在日本的时候每人只能看5秒的故事。 (11月10日 12:45)
舉報| 回複
在意大利过夏天:回复@方锐Cruise:井底之蛙 (11月10日 12:44)
舉報| 回複
仇文字-B:那时候的人都只是看吖~ 现在全是手机相机~ 突然好不习惯 (11月10日 12:39)
舉報| 回複
後面還有5條評論,點擊查看>>


59#
发表于 2012-11-14 12: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永远的桂桂
//@王佳航: //@刘海龙: //@吴飞微议: 凤凰卫视的企业文化。

@记者刘虎
【凤凰卫视给员工的座右铭】凤凰卫视信奉什么?如何要求它的员工?从@新疆都市报 记者范小雪在该台拍摄的一些墙壁上的话语,我们可以窥其一二。@吴飞微议 @张志安




| 轉發(82) | 評論(20)
今天10:45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4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60#
发表于 2012-11-16 01: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范东升
美报刊发行核查署ABC ( 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 ) 已有98年历史,今起改名为媒体核查联盟AAM (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这次改名是为了去掉“发行”(Circulation)这个词,因为“发行”被认为已经过时,而应适应数字化趋势。http://t.cn/zjwb8kF




| 轉發(6) | 評論(2)
18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