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0-15 12:46: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社论的伦理
坏球时报社论:希望美国人好好做一个“游客”

38638 次点击
371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远方的河 于 2011-10-14 18:50:3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一个无名美国游客受到的关注,大大超过一个游客本应扮演的舆论角色。她在西湖所谓救起一个自杀者的“侠女形象”,得到部分中国媒体和网名的追捧和称赞。

  如果说这些美国人的“英雄行为”偶然被中国媒体捕捉到,他们的表现和媒体的议论都保持“纯天然”色彩,事情的有益度或许会更高些。但在对这个游客行为的报道,被媒体包装成美国人“高尚的细节”,事情就变味了。由于做报道的人国际知识匮乏,对看到的现象平添个人想象,一定要把这个美国人的救人行为树成中国人行为的“镜子”,一些报道的变形和失真无可避免。

  中国人的一些道德水准确实是严重的,一些人见死不救也是事实,这为一些评论者针对美国人牵强附会找材料,社会对这些评论囫囵吞枣,从而形成“美国救人热”创造了条件。一个水性很好甚至对西湖仰慕已久的美国游泳运动员不过附带救了一个想自杀的生活失意者,如此的个人行为都会大受赞扬,这的确挺夸张的。真实情况是,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不知有多少人希望有和她一样的“在西湖畅游”。

  除了中国舆论自身的问题,从那个美国人一方来说,她应有意避免自己成为中国舆论的这面“镜子”。实际上他有意无意地做了配合,或者出于他个人的偏好,或者出于美国人颠覆中国“新的使命”,她似乎很享受自己在中国舆论中的“英雄秀”,甚至四处张扬自己是美国人,尽管她最清楚,她并没有中国互联网上宣传的那么“伟大”。

  美国游客应该遵守中国法律,而不是到中国舆论的内部纠结中积极扮演什么角色,以巧妙的方式干预中国舆论,增加中美之间新的误解和怀疑。当一个普通美国人成为中国舆论的“明星”时,她自己不强化它,或者做一些“去明星化”的努力,在道德上是恰当的。

  中国积极炒作这个美国人“救人秀”的媒体也应当自重。批评中国的腐败和道德沦丧尽可以找其他的场合和角度,过度美化一个外国游客,尤其是当她在中国的使命“十分复杂”时,是非常不恰当的。中国媒体需要有以平常心看待这个美国游客行为的大气和理性。

  希望这个还留在中国的美国人好好做一个游客,也希望中国的一些媒体,不要把她的身份搞错了。▲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e=1&1=1#7842003
12#
发表于 2011-10-15 12:4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1-10-15 12:53 编辑

这样的讨论在二战时期,重庆也有过讨论,一个美国士兵,跳入长江去抢救一个中国落水妇女,当这个美国士兵回到岸边,发现他的衣物钱包都被中国人偷走,
很不幸,我们民族现在还没有进步。

美国游客应该遵守中国法律
——————————————
救你中国的人反倒成了不遵守你中国的法律?

楼主确实涉嫌侵权, 这分明是环球时报专用体

===============

请待我向胡总提出最真挚的歉意。

这真是报纸上的文章?

呵呵


模仿的文风,非常环球时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3:09: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菲律宾外长反驳环球时报的文章是“不负责任”

3096 次点击
20 个回复
2011/10/28 2:10:2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菲律宾民众示威抗议中国对南中国海申明主权

    菲律宾外交部长罗沙里欧向菲律宾媒体表示,中国官方媒体向其他争夺南海主权国家发出“杀一儆百”的评论,像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武力恫吓声明,这与菲律宾的立场背道而驰。他强调,菲律宾寻求透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法治方式解决西菲律宾海主权争议。法治是在争议海域推动和平与公平的有效工具。

    菲律宾总统府、外交部及国防部基于主权考量,于今年6月把南海更名为西菲律宾海。

    另据报道:在“环球时报”这篇评论见报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曾经回应表示,媒体有权自由发表评论,但希望他们扮演建设性的角色。她说,中国奉行的是睦邻友好的合作观及和平发展战略。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id=1&id=7875253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8:56: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闻评论的逻辑思维
龙志:转发微博。
@吕明合[url=http://weibo.com/verify][/url]:一直警惕那种简单粗暴的归纳法:一个小孩被撞、几名路人没看到或漠视,就等于人民集体冷漠;一个老太碰瓷讹诈,就怀疑整个社会沉沦。甚至号召公权来介入私域,再树几个感动中国的道德典范。其实善的力量根植于人性、从未离开。以我观之,公民参与公益的热情和自觉一直在进步,虽然有那么多的体制障碍。 转发(3)|评论(1)6分钟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转发(3)| 收藏| 评论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3:56: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王佳微博:回复@Vic维克:恩,不挡道也是体制优越性 //@Vic维克:上次某个节目有人就这么问了好像,然后某领导好像说的是,得益于网球中心的放人,这是体制的优越性等等,哈哈,当时我就乐了 //@王佳微博:CCAV这无耻已不是一点点 //@任孟山: 搞不懂
@萧山博士[url=http://weibo.com/verify][/url]:【CCAV绝对是媒体界的奇葩!有图有真相!】对于睁眼说瞎话什么的,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娜姐作为体制外的榜样竟然被用来赞颂体制。


转发(146)|评论(52)今天 22:16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收藏| 评论 5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0:09: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漫画体时评
【时评漫画】河南宋基会在郑州建造巨型宋庆龄雕像,宋基会回应称,雕像并非宋庆龄,而是“黄河女儿”。对于资金来源的质疑,宋基会相关人士称,资金是企业捐赠,跟善款无关。11月7日,广州美院方面表示,他们曾与宋基会签下雕像制作合同,在建雕塑就是宋庆龄。 http://163.fm/JzLBM6c @朱慧卿漫画



2011-11-09 12:00 来自享拍微博通 原文转发(5) | 原文评论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0:11: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话题:倪萍回应画作拍出百万元高价:那是做慈善[查看原文]

湘军哥 [网易北京市朝阳区网友]: 2011-11-12 09:12:45 发表
天朝志.冠希列传
陈冠希者,字勃久,号克洞子,又曰巨阳先生,天朝异制府人氏。冠希诞日,多有异象。是时,有青龙于其母上。俄而,诞下一肉物,形如巨阳。其父异之,欲弃,刹那间化为婴儿,不哭。祖翁喜之,曰:天降之,必冠乡里,希贵者也。故名之冠希。
冠希幼,招宠,上下溺之。时家资殷实,玩乐无忧,喜与女子同游,尚蒙昧,止搂抱。及长,以貌俊闻之乡里,常有处子卖身求一霄之爱,冠希一一纳之,尽欢而散。稍壮,冠希以貌从伶,名动府内,天朝亦有闻之。冠希年少,难持盛名,骄之,以天下美女皆为其妻妾。有倡伶兄弟曰谢霆锋者,妻柏汁美也。冠希见之,骚欲难奈,屡诱之,得。日夜操练,淫风艳雨,忘归。冠希齐人多矣,唯此女最中意,好怀旧,床第欢娱多摄录存于器。
一日,存器疵,冠希不精此道,请专能人士理之。未料,器中所存多女欢娱影像皆泄之。一时之间,冠希声名狼藉,遁出倡伶间。
冠希遁日久矣,近与嫩伶从旧事,躁动天下。居京长沙郡军哥闻之,记以粗略笔墨,男女勿蹈,惜之戒之。
顶[10]
http://comment.ent.163.com/ent2_ ... tml?keyfrom=pUsertl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8:47: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逻辑推演错误
姜春康:转:萨达姆在地窖里被拖出来绞死,本-拉登在卧室被打死拖出来,卡扎菲在下水道里被拖出来打死。。。。。这充分说明,宅男一般都死得很惨。
转发(4)| 收藏| 评论(1) 8分钟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8:49: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意见高度一致的危害
惊鸿照影的出版部落嗑://@红袖也添乱: //@孟庆德: //@老金曰: 甚是。哲学称之为:独断论与多元论之别。 //@郑克强: 这种思维方式比较独特,犹太人鼓励独立思考啊。
@应飚杭州[url=http://weibo.com/verify][/url]:犹太人规定:判处死刑时,如果审判官意见一致,则判决无效。这颠覆了固有观念,也显示这个民族的智慧。他们具有从所有角度来观察问题的传统,也与崇尚中庸之道不无关系。他们认为,在生活中保持平衡对人类非常重要。从中得到启示:对棘手问题做出判断要靠智慧,综合各方意见,一边倒可能是不全面的。 转发(123)|评论(31)11月11日 06:25 来自皮皮时光机
转发| 收藏| 评论 10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18: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2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评论员李铁:美国大使馆发放特殊环境津贴,补偿在华使馆人员的伤害。评论员的心理创伤嘛,也可以这样解决。哈哈
@笑蜀[url=http://weibo.com/verify][/url]:中大讲课讲到评论员的心理康复问题。认为评论员跟灾难记者类似,接触的题材往往是苦难,这容易造成精神伤害,而社会并无相应康复机制。若不能自我平𗗾,必放大伤害,走向绝望和偏执,并把这情绪传递给社会。不要只浸泡在媒体狂欢中,多体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真的都那么苦大仇深么? 转发(53)|评论(24)28分钟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转发| 收藏| 评论 22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