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2-12-4 22:36: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王芸生:看重庆,念中原!

昨天本报登载一篇《豫灾实录》,想读者都已看到了。读了那篇通信,任何硬汉,都得下泪。河南灾情之重,人民遭遇之惨,大家差不多都已知道;但毕竟重到什么程度,惨到什么情况,大家就很模糊了。谁知道那三千万同胞,大都已深陷在饥馑死亡的地狱。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得到赈济委员会的登记证。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够换到几斗粮食。这惨绝人寰的描写,实在令人不忍卒读。而尤其令人不解的,河南的灾情,中央早已注意,中央的查灾大员也早已公毕归来,我们也听到中央拨了相当数额的赈款,如此纷纭半载,而截至本报通讯员上月十七日发信时,尚未见发放赈款之事,千万灾民还在眼巴巴的盼望。这是何故?尤其令人不忍的,灾荒如此,粮课依然,县衙门捉人逼拶,饿著肚纳粮,卖了田纳粮。忆童时读杜甫所咏叹的《石壕吏》,辄为之掩卷太息,乃不意竟依稀见之于今日的事实。

今天报载中央社鲁山电,谓“豫省三十年度之征实征购,虽在灾情严重下,进行亦颇顺利”。并谓:“据省田管处负责人谈,征购情形极为良好,各地人民均罄其所有,贡献国家。”这“罄其所有”四个字,实出诸血泪之笔!

我们生活在天堂一般的重庆,重庆无冬,人们已感近几天的寒冷。

尽管米珠薪桂,重庆还很少听到饿死人,一般人家已升起熊熊的炭火,而在河南,朔风吹雪,饥民瑟缩,缺衣无食,又有多少同胞冻馁而死!现时的重庆,正为庆祝平等新约而欢欣,诚然值得欢欣,我们还应该有些戒慎恐惧之情。现时的重庆,正近旧年,虽在限价令下,而百物跳涨,鸡卖到二十五元一斤,鸡蛋二元二角一枚,猪肉照限价十四元一斤,但分量不够,且搭上烂肠子,硬骨头,划算起来,比黑市还贵。一般摩登的食品店,卖空了架子还有人买,人们宁愿今天先撂下花花绿绿的钞票明天再来拿货。尽管贵,总有人买。这情形若叫河南灾民听见,不知作何感想?

谈到限价,就这半个月来的经过情形看来,真令人思绪纷纷,不知从何说起。管理物价,本是极科学的事。行政效率若差,社会若无守法习惯,很难望弄好。目前重庆的情形,价是限了,限高了的就合法的高了,限低了的也跟着高了,纷纭复纷纭,买者卖者,遍市廛尽是违法之人。报载总动员会议已设立军法执行监部,安得监狱千万间,尽囚黑市违法人?在限价令下,这半个月来,任何事业与个人都已受到正的或负的影响,我们所能说的仍是上月十五日实施限价之日所讲的几句话:“这次限价是一个试验,假使失败,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政府必然将抛弃一切温和的办法,根据国家总动员法,严厉管制一切物资的生产集中与分配。换句话说,政府可以无条件征发一切物资,来分配分售。”我们为什么又重复这一段话?老实说,是因为对河南灾情有感而发。河南的灾民卖田卖人甚至饿死,还照纳国课,为什么政府就不可以征发豪商巨富的资产并限制一般富有者“满不在乎”的购买力?看重庆,念中原,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政府对重庆,也许将宽厚到底:但我们重庆人,却必须深切自省,莫太征逐物欲,在这灯红酒绿百货上市准备过年之时,应该勉抑酒食之欲,稍节馈赠之资,以移赈河南灾民。如此,还可以稍稍减轻我们的罪戾,略略安慰我们的良心!

读者诸君如欲捐款赈救河南同胞,本报愿尽收转之劳。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1/27/19567040_0.shtml
92#
发表于 2013-1-1 11:22: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京报评论
@敬一山 :记者证就是最好的采访证明】武汉“两会”传出“新风”——参加报道的记者均被要求提供“政审证明”。记者证就是进行采访工作的最好凭证,舍此加设新门槛,让人怀疑当地接受两会采访的诚意。记者采访,完全不需要再另外出示什么政审。要求政审,让人怀疑以此为由干预记者正常采访活动。




| 轉發(13) | 評論(5)
今天10:11來自皮皮时光机


93#
发表于 2013-1-3 18:31: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吴祚来
宣传部长直接写报纸的社论,冒很大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报纸写社论是件极难的事情,它会暗含希望与价值追求,但一般不会用力太猛,如果领导真想干预,稍加改动字句,就已是冒犯媒体人了,如果出手重写,除非你文才真正过人,否则,别人通过对比张贴出来,你一害了自己三害了贵党,国民党那样坏,也没有替报纸写社论,

(18)| 轉發(1063) | 評論(181)
今天12:21來自新浪微博


94#
发表于 2013-1-3 19:5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1-3 19:56 编辑

【案例】@法律案例-文史典故
【《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词未删减版:中国梦,宪政梦】宪政之下,才能国家持续强盛,宪政之下,才有人民真正强大。兑现宪政梦想,才能更好地外争国权,维护国家自由;才能更好地内争民权,维护人民的自由。而国家的自由最终必得落脚于人民的自由,必得落脚于人人可以我口说我http://t.cn/zjRLHJc


| 轉發(39) | 評論(6)
36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南方周末:中国梦,宪政梦
( 点击次数:794次 发布时间:2013-1-3 11:24:10 作者:戴志勇 来源:教育在线)

       编者注:本文是《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词未删减版


       天地之间,时间绽放。


       这是我们在2013年的第一次相见,愿你被梦想点亮。


       2012年,你守护自己的生活,他们守护自己的工作。守护这份工作,就是在守护他们对生活的梦想。


       2012年,庙堂之上发出的宪政强音嗡然回响:“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期待宪法长出牙齿,宪政早日落地。惟如此,才能成就这个沧桑古国的艰难转型;惟如此,国家与人民,才能重新站立于坚实的大地之上。


       今天,已是能够梦想的中国,今天,已是兑现梦想的时代。经历过宪政缺失的“文革”梦魇,我们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来逐渐回归常理与常情。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个体户、乡镇企业到“民企”,稍稍归还国人自主安排生活的权利,我们便创造了繁华城市,收获了满仓粮食。


       我们重新体认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是其是,非其非;我们重燃对公义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面对暴虐强力,我们双手相握,一起走过艰难时刻,迎接生活转机。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从厚厚的历史尘埃中挺起胸,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抬起头,重走先辈的宪政长征,重温先辈的伟大梦想。


       一百七十多年前,我们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先败于英,后败于日。百姓愈加民不聊生,耻感深深刺痛中国士人。保国!保种!由洋务而君宪,由立宪而革命。从器物到制度再至文化,激愤者不惜彻底打倒“孔家店”,决绝地将自己的文明连根拔起。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先辈们终于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是,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宪政中国并没有随之而来。


        国家内外,战争连连;人群内外,残酷不断。


       一度,人们远离仁,远离义,远离天道,远离对自由的坚守。


        一度,人们认错为对,指鹿为马,万千生灵生机断绝。


       美梦与山河,齐齐破碎。自由与宪政,双双消隐。


       度尽人世劫波,深味人性幽暗,我们依然是能做梦的人,有颗能做梦的心。


       今天,我们断断不只梦想物质丰盛,更希望性灵充盈;我们断断不只梦想国力能强盛,更希望国民有自尊。新民和新国,救亡与启蒙,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压倒谁。而宪政便是这一切美梦的根基。


       兑现宪政,坚守权利,人人才能心如日月流光溢彩;鳏寡孤独才能感受冬日暖意而非瑟瑟发抖;“城管”与小贩才能谈笑风生;房屋才能成为自己与家人的城堡;


       兑现宪政,限权分权,公民们才能大声说出对公权力的批评;每个人才能依内心信仰自由生活;我们才能建成一个自由的强大国家。


       兑现宪政大梦,每个人才能做好个人的美梦。而这需要我们就从手边做起,就从守护此时此刻的生活做起,而不要将重任留给子孙。


       很多人一直深深懂得这一点,很多人早就努力践行这一点。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是善于做梦者才杰出。


        你的天赋权利就是可以梦想,并且兑现梦想!


       为你的梦想鼓掌,为这个国家的梦想加油,这就是很多新闻人的梦想,是他们不大不小的野心。他们忠于新闻,更忠于内心。愿你也有个玫瑰色的美梦;自由成就自己,完成天之所赋。


       总会梦想人人都可以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不论身居高位,还是街头卖艺;


       总会梦想人人内心有爱,即使罪犯也未必穷凶极恶,总有恻隐之心自由闪动;


       总会梦想阶层只是引人自由流动的动力,而不再是相互猜忌和仇视的天堑;总会梦想这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为改善人类的现代处境,捧出一掬甘冽清泉……


       兑现这一千一万个梦想,才能抚平这一百多年的刻骨痛楚。


       兜兜转转一百七十年,美梦成真何其难!一百七十年后,依然有人渴望良知萌新芽,重温天命之谓性;依然有人坚持要求权利一一落地,政治复归于正,公义自在流淌。


       依然有人相信,不管多难,梦想终会落实为宪政良制,风行为敦敦美俗。


      先辈们筚路蓝缕,践义成仁。如今,后人承继其志,燃灯前行。


       兑现梦想,自然要借鉴前贤智慧,与古人的信仰、习俗和情感和解。儒释道法墨,百家皆是源泉;周汉唐宋明,代代皆有可取。


       但这决不是要复古,古人不能给予今天所需的一切。只是不再轻易贬损先辈,平心静气地吸收转进,以让中华文明开新花,结新果。


        兑现梦想,自然要吸取世界经验。所以要认真审视希腊民主,罗马法治,借鉴英美宪政,追赶现代科技文明。


        但这也不是仅仅作一个西方文明的优等生,西人有西人演进的轨迹,同样未必能直接给予我们今天所需的一切。


       我们要站在自己的大地上,与各国人民一起,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文明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明。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要遵循人类共通的价值,也要不惮于做自己的新梦。


        称美古人,赞扬邻居,不是因为他们足够完美,而是因为我们熟悉他们眼中洋溢的快乐,心底流淌的自由。


       中国人本应就是自由人。中国梦本应就是宪政梦。


       宪政之下,才能国家持续强盛,宪政之下,才有人民真正强大。兑现宪政梦想,才能更好地外争国权,维护国家的自由;才能更好地内争民权,维护人民的自由。而国家的自由最终必得落脚于人民的自由,必得落脚于人人可以我口说我心,人人可以用心做美梦。


       生而为人,谁能不热爱自由?这自由,不仅是权利针对权力而言,也是宽恕针对报复而言,是般若针对无明而言,是仁爱针对暴虐而言,是有道针对无道而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万物自在,各正性命。这就是古人的梦想,先辈的梦想,也是今天很多人的梦想。


        中国梦,自由梦,宪政梦。


       万物速朽,但梦想永在。万物诞生,因梦想不灭。梦想就是生生之几,就是当你失败了一百次,那第一百零一次充实你内心的不死之希望。


       依然有人倾听你的梦想,期待你敢于做梦。你从苦难中爬起,他们为你加油;你尝尽人世冷暖,他们为你加油;你收获美好生活,他们为你加油……他们别无所资,惟有对梦想的执着;他们别无所长,惟有对真相的追求。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还重,一个梦想能让生命迸射光芒!

http://www.cnwust.com/News/60069





95#
发表于 2013-1-4 15:33: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首次推出新闻评论版 开篇聚焦改革


人民日报首块评论版
  致读者
  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块新闻评论版,与您见面了。自今日起,每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我们将在这里,与您一起倾听、评述、思考。
  这是一个千帆竞发的多元社会,也是一个百舸争流的观点时代。创办新闻评论版,既是为了回应期待、服务读者、方便阅读,也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党心民意、建构理性思想、凝聚社会共识。
  评论版上,将汇集您可能熟悉的“钟声”、“人民时评”、“本报评论部”、“声音”等言论栏目,它们会一如既往,对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时局热点保持敏锐观察,呈现鲜明立场。同时,我们还将努力把评论版打造成干部论政的平台、学者争鸣的空间、群众议言的广场,在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传递“中国好声音”,谋求最大公约数,推进社会前进的步伐。
  众声喧哗中,期待在这里与您目光交汇、思想交融。
  改革,回应人民的强烈期待
  ——深化改革方法论之一
  本报评论部
  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凝聚民智,方能干群一致、上下同心,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可期,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可待,实现中国梦想的未来可望
  新年的门槛刚刚迈入,改革的春风已经劲吹。
  异地高考过渡方案,剑指教育公平老大难;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展示党风政风新形象;严惩腐败、取信于民的政治议题,进入了最热烈的讨论期。
  这些消息,与近日“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高层宣示,彼此呼应。自习近平广东考察,到去年最后一天政治局集体学习,在几十年不遇的寒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的频繁重申,点燃全社会的激情。
  改革要有新开拓,改革是第二次觉醒,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掷地有声的语言,传递了斩钉截铁的决心。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径、改革主体、改革动力,逻辑缜密的阐述,呈现了干净利索的思路,表明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改革开放观。在十八大发出深化改革宣言书、动员令之后,体大思精的“深化改革方法论”,让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轮廓清晰可辨。我们的党和国家进入了深化改革、与民更始的历史新时期。
  这是深化改革的难得契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发展步入不改不行的窗口期,中国的改革迈入不进则退的关键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改革释放制度新红利、寻找发展新动力。草根百姓期盼的社会温暖感、国民归属感,要靠改革;中产阶层渴望的职业安全感、未来稳定感,要靠改革;党内同志追求的“将生死存亡的忧患转化为长治久安的愿景”,要靠改革。方此之时,党心民意空前团结,改革呼声惊涛拍岸。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党负责的勇气担当,不失时机、深化改革,改革之船定能激流勇进,发展之路就会海阔天高。
  当“要不要改”在认识层面的疑惑逐渐消散,“为谁改革”的追问再度强劲,“怎么改革”的考验随之而来,“改革什么”的选择迫在眉睫。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时代命题的转换,既标注着改革的行进方位,也表明执政者必须面对更严苛的审视、听取更广泛的声音,为改革积聚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寻找更为深厚的动力源泉。
  “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习近平的坚定表达,鲜明地阐述了这样的理念: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人民而改革,这是改革的唯一价值;改革只有一个标准,尊重人民意愿,这是改革的唯一立场。惟其如此,每一步改革的推进,才有可能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每一次改革的突破,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力量。
  何谓回应群众呼声?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社会发展凸显最突出的矛盾入手,来决定哪些改革要小步走、稳步走,哪些改革要不停步、迈大步,哪些改革需稳中有进,哪些改革要惊险一跃。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凝聚民智,方能干群一致、上下同心,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可期,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可待,实现中国梦想的未来可望。
  如何读懂人民期待?以前的改革,为的是解决温饱;今天的改革,更着眼全面发展,追求的是社会公正,关切的是民众尊严,铸就的是发展动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公平保障机制、权力制衡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才能让改革为社会活血化瘀,打通官民心结,成就和谐中国。不失时机,拿出勇气,才有能力突破“纠错困境”、走出“转型陷阱”,以“最大的红利”,抓住“最大的机遇”,释放“最大的潜力”。
  回首30多年改革,来路明确,去路鲜明。还是那个结论,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取决于今天的选择;我们这一代人的作为,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2013年伊始,国际舆论已经断定“熊不会回到窝里”,“世界会继续它失去航向的漂流”,悲观预言不绝于耳。然而,中国正在快速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春天,这种春天曾经造就当代中国的新气象,这种春天也将赢得未来中国的新希望。

http://news.sina.com.cn/pl/2013-01-04/073125950392.shtml
96#
发表于 2013-1-5 11:11: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都社论: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

2013-01-05 08:16:23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浏览量:414  评论(0)

摘要:时评速朽,这是当下媒体评论员的时代感伤。媒体评论不是充满个人特色的激情演讲,它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的回声。我们期待,在评论过剩而真诚稀缺的今天,有更多的媒体打造他们的评论,借助评论平台,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
  时评速朽,这是当下媒体评论员的时代感伤。昨日,人民日报推出了评论版,在致读者中,该报表示创办新闻评论版是为了“建构理性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媒体针对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发表观点,化解分歧,构建理性,已成为我们迫切的时代使命。新年伊始,人民日报此转变颇受期待,或可激励你我,继续为中国进步献上涓滴。
  这个意在“谋求最大公约数”的评论版,开篇即聚焦改革。题为《改革,回应人民的强烈期待》的文章,感叹当下“改革呼声惊涛拍岸”,而对于改革之于当下中国的意义,亦呈现了各方共识:“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取决于今天的选择;我们这一代人的作为,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开篇评论选择芸芸众生津津乐道的改革议题,对于践行其评论宗旨,颇具象征意义。以此为起步,我们乐观其成,另外,为达成社会共识这一终极目的,有关媒体评论的期许,亦当重申。
  回顾报史,评论立报乃是中国报业传统。被视为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申报》,对新闻业务的一大要求即是发表政论文章,强调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于报纸而言,评论的水准反映了媒体品质,于社会而言,它是一个开放社会的舞台。民国时期,不同的主张通过报纸评论来呈现,政治领域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文字交锋,思想领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科玄论战,以及五四前期的启蒙与后期的救亡,报纸的评论都成为启发民智、鼓舞人心的社会公器。
  报业评论是中国社会的宝贵史料,在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重要节点上,不乏评论破旧立新,引领时代风尚。皇甫平这个耐人寻味的笔名,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艰难与勇气。去年,人民日报系列评论让人耳目一新,《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等,赢得了民众的掌声。它所收获的赞誉,对于媒体评论如何定位,达到何种社会功效等,有着生动的揭示。
  改革开放初期,结束动乱乃人心所向,媒体评论诉诸此共识收获民心,其诉求相对单一。如今,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各种利益诉求,不同观点主张,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媒体要想保持生命力,必须摆脱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代言人角色,只有体恤不同阶层的处境,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让无声者有声,让“异质”者脱敏,才能构建公信力,才能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既有鲜花也有吐槽,既有关怀又有超越,诚如一位主流媒体评论员所言,如果一家报纸的评论只获得表扬而没有批评的声音,那意味着它缺乏稳定的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这是昨天的人民日报评论版“致读者”中三个醒目的词汇。通过评论还原多元声音,发表观点,这是当下中国传统媒体再造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媒体评论不是充满个人特色的激情演讲,它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的回声。我们期待,在评论过剩而真诚稀缺的今天,有更多的媒体打造他们的评论,借助评论平台,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
  当然,媒体开展评论光有一厢情愿还不够,唯有给予舆论监督足够的支持,只有对“异质思维”多一些包容,我们对媒体的社会责任,对“中国梦”下的命运共同体,才有多一份自信。媒体评论挣扎于现实与梦想之间,彰显的乃是现代家国情怀,“邦有道,危言危行”,我们期待,在开放包容的中国,无论是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还是为数众多的市场化媒体,都能够共享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能够共有一个更加宽容的平台。

http://ndnews.oeeee.com/html/201301/05/13872.html
97#
发表于 2013-1-6 12:41: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曹旭刚:“新年献词”何以成为公共事件
2013年01月06日11:54  华商网-华商报





文章截屏
  新年伊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随着网络广泛传播以及环球时报等媒体的相关评论,此事无疑已成为2013年度的第一公共事件。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已久有传统。虽则只是一家媒体在新一年里,基于价值立场和情怀的言说,但事实上已成为一个公共言说平台。从1998年新年献词中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到2006年的"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都重",以及2012年的"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这种带着诗意和悲悯情怀的言说,曾伴随着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年华,进入到很多人的心里。
  平心而论,这些献词延续的是一种中国文人的议政传统,表达的是对国家建言、关切民众福祉的一种情怀。也因此成为中国知识界和传媒界的一个独特现象。或许正因如此,所以2013年其包含新闻献词的版面,在编辑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主管者篡改,并发生一些致命的文字硬伤,会引起该报人士及读者的大范围批评。
  正如环球时报1月4日的评论所言:"《南方周末》的这件事,是媒体管理模式遇到挑战的突出例子。这种挑战其实一直在积累。"今日之中国,媒体接受宣传部门的管理与指导,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现实,但也能看到,其实这种管理并非没有相关的规范。《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五条就规定,"报纸出版单位负责报纸的编辑、出版等报纸出版活动。报纸出版单位合法的出版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扰、阻止、破坏报纸的出版"。
  近年来,由于转型时代的到来,利益纠葛的复杂多元,宣传主管部门在管理媒体问题上,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可是,情况越是复杂,越是需要管理部门开动脑筋,积极探索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模式,因为只有管理尊重科学,尊重传媒规律,才能最大程度地履行好管理指导职能,才能让媒体为社会进步承担应有的责任。
  胡锦涛、习近平、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曾经不止一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善待媒体,要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中央领导同志为何不断强调如何管理媒体?就是因为,在现今的形势之下,媒体管理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深具挑战的重要命题。甚或可以说,如何对待媒体,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
  当然,没有人天生就是专家,尤其是手握权力的官员,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中,尤需时刻保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尤需一种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得失的态度。到底该如何对待媒体?面对这个宏大的问题,是不可能有现成答案的,所以,在没有把握管好的情况下,务必要有所节制。
  无疑,舆论与广东相关主管部门的冲突,反映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即,我们的媒体管理思维,已到了亟待改革的关键时刻。正如1月5日新华时评中所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而刻意回避问题也恰恰是改革攻坚期我们所遇到的一大难题。比鸵鸟更甚之的是,将头埋进沙子后还用公权力恫吓和压制私权利,造成问题扩大化。改革就要直面问题,改革就是解决问题。"南方周末献词事件的发生,也正说明我们已无法回避真正的改革。
  还需要重申的是,媒体不是洪水猛兽,类似《南方周末》这样的媒体,或许有时候所说所言,对某些领导干部而言,会有些刺耳,但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媒体行使的是宪法赋予的批评权,这个国家的点滴进步,离不开媒体富有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有鉴于此,无论如何艰难,相关管理部门,都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媒体管理道路,都必须用"海纳百川"的心态,来对待媒体的工作。
  希望此番"献词"风波,能让包括主管部门、媒体在内的全社会,都有所启迪。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媒体生态和一个包容开放的舆论氛围,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中国梦"的践行道路上,行走的更加稳健。
  曹旭刚

http://news.sina.com.cn/pl/2013-01-06/115425966362.shtml

98#
发表于 2013-1-7 15:48: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3-1-7 16:00 编辑

【案例】
追求真相是媒体使命 也是职业底线

追求真相是媒体使命,也是职业底线

  ——由《太阳报》歪曲报道“希尔斯堡事件”带来的思考
  ■谷一飞
  【本文提要】历经23年,英国“希尔斯堡事件”真相近日终于揭开——警方利用舆论误导公众逃避罪责,而媒体的角色完全错位,不仅未能客观公正,反而以真相之名传播谎言,其结果间接导致真正肇事人逍遥法外且无辜者蒙冤数十载。本文以《太阳报》对“希尔斯堡事件”的歪曲报道为切入点,解析导致其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带来的深刻教训,进而研讨其对当今国内体育报道的借鉴启示。
  一、“希尔斯堡事件”报道的来龙去脉
  1.“英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对真相的隐瞒”
  “希尔斯堡事件”是指1989年4月15日,在英格兰谢菲尔德“希尔斯堡球场”发生的群体踩踏惨案,共有96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惨案发生后,一些媒体将所有罪责归于当时在场的利物浦球迷,作为当时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太阳报》更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问责作为头版头条刊登。
  时隔23年,即2012年9月12日,事态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听取希尔斯堡惨案独立委员会公布的调查报告后,在国会下院向事件受害者发表了一份“完整道歉声明”,对他们遭到的不公平对待表示道歉,并表示“利物浦球迷不应该成为希尔斯堡惨案的罪人,相反,利物浦球迷在那次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他特别提到,此前一些报纸关于希尔斯堡惨案的报道是失实的,对利物浦球迷酗酒以及暴力行为的报道是无稽之谈,“这样的错误对受害者的家属带去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①
  作为对卡梅伦道歉的回应,《太阳报》也立即发出声明:“23年前对希尔斯堡惨案的报道,无疑是《太阳报》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太阳报》对于惨案不真实的报道损害了利物浦球迷的声誉,包括96名遇难者,这是《太阳报》永恒的耻辱。那个报道是不准确、无礼的,那个版本并不是事实的真相”。②
  随着英国政府和《太阳报》双双低头道歉,意味“英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对真相的隐瞒”终于揭开黑幕。但道歉和声明并不意味着事件就此终结,不谈对于受害人应藉此诉诸法律追究责任追索赔偿,作为媒体从业人员,也亟须从此次教训中探究深层次原因并引以为戒。
  2.历时23年的“正本清源”
  导致“希尔斯堡事件”发生的症结在于球场结构问题和组织秩序混乱:比赛开始后尚有5000名利物浦球迷未能入场,警察开启大门却没有给予必要的引导,致使急于观看比赛的数千球迷涌向同一看台,互相拥挤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伤亡。尔后为推卸责任,一些高官捏造对利物浦球迷耸人听闻的指责,同时也将其态度灌输给了媒体,声称:“球迷的酗酒和没票球迷的拥挤造成了惨案”。③球场所在的南约克郡警方也在事件报告里称这场惨案是“利物浦球迷谋杀了利物浦球迷”。④《太阳报》进而展开大肆报道,严厉指责“利物浦球迷应对灾难负全责”。⑤
  有了舆论环境的铺垫,1991年3月28日,英国官方公布事件调查结果。调查裁定:惨案属于偶然事故,无人应对死难者负法律责任。这个裁定结果导致很多死难者家属无法得到赔偿。对此结果充满质疑的死难者家属旋即开展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抗争,历经撒切尔、梅杰、布莱尔、布朗先后四届英国政府,案件最终呈送至议会上院。2011年10月17日,迫于14万公众集体请愿压力,英国政府表示将公开“希尔斯堡惨案”的全部绝密文件并再次开展调查。2012年9月12日,“独立调查小组”耗时两年、查阅45万份文件后形成结果。指出发生惨案主要原因是警察和球场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上的严重失职。针对过往对于利物浦球迷的指控,调查报告给予澄清:“……没有发现能够证实这些对利物浦球迷酗酒、无票、暴力行为等严重指控的证据。遇难者的酒精摄入程度根本不算太惊人,把注意力放在酒精浓度上是不正确的和误导的。”⑥
  二、《太阳报》教训深刻引人深思
  现在回顾并剖析相关歪曲报道产生的前因后果,其中深刻教训耐人寻味:
  1.媒体偏听偏信,摒弃客观公正。调查报告显示,警方通过一些警官,特意向谢菲尔德当地的一家怀特通讯社放风,谈论所谓的醉酒球迷的“兽行”。而《太阳报》的报道素材,正是来自这家通讯社。⑦时任主编凯尔文·麦肯锡(Kelvin MacKenzie)的几番话语更能给予印证。1993年,他接受英国下议院国家遗产甄选委员会质询时表示:“错误源自误信了一名保守党议员的说法。如果那位议员以及总警司没有认同的话,我们就不会如此报道。”⑧2012年,他在道歉声明再次表示:“23年前,我从谢菲尔德警方那里得到了消息,他们指控利物浦球迷对球场事故负有责任,我没有想到警方也会用撒谎来掩饰他们的失职。”⑨
  回顾当时的媒体动态,这一致命错误不仅体现在《太阳报》身上,“同日的其他报纸都载有一份明显是出自南约克郡警方、内容相似的声明”。⑩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舆论集体偏向,竟无一家媒体力挽狂澜做出哪怕稍微接近真相的报道,原因就在于被西方社会标榜为“第四权力”的大众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完全失位,摒弃一直以来自诩的“客观”、“真实”、“独立”原则,无论是所做报道还是所用素材都未经缜密调查,听任急于推卸责任、别有用心的警方的摆布。
  对于这一点,《太阳报》也心知肚明,其道歉声明自省道:“报纸的角色应该是揭露不公正,并像法庭一般监督那些在权力位置上的人们。在希尔斯堡惨案中,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由于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们给那些遇难者的家属以及利物浦市民带去了更多的痛苦。”,
  警方声明、媒体报道,再加上利物浦球迷历来不佳的名声(曾因球场闹事酿成1985年“海瑟尔惨案”),多重因素几经叠加,足以让普通受众信以为真,并就此对希尔斯堡惨案定性。而这完全符合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即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作为希尔斯堡惨案幸存者,《卫报》记者阿德里安·坦普尼对“这个迟来的真相”体会极具代表性:“公众用了23年的时间唤醒了一场噩梦,而公众之前对真相的忽视源自他们对于媒体和警方的信任。”-
  2.信奉“最大程度迎合读者需求”导致偏差。1989年4月19日,《太阳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醒目的标题“真相”,副标题则是“一些球迷偷窃遇难者钱包”;“一些球迷朝英勇的警察小便”;“一些球迷殴打警员”并配有内页文章详细阐述。该报还引述一位匿名警员的话称,“一名少女的尸体遭到了凌辱”,而一部分利物浦球迷“公然在警方人员和遇难者遗体上便溺”。
  虽然《太阳报》及时任主编一再声明相关报道是被警方信息所误导,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在歪曲报道希尔斯堡惨案的背后,更多折射了一种“为迎合读者需求而不择手段”的扭曲新闻观,即主动迎合最大多数读者的需求,形式更富冲击力、内容更刺激更煽情,哪怕受众需求病态也不要紧,只要能够引起轰动扩大发行量,所用措施无所不用其极。
  如果说“希尔斯堡事件”报道是被官方信息欺骗,那么其后的几十年中,《太阳报》刊发的诸如“格罗贝拉假球案”、“诽谤马特拉齐”、“肯尼迪向贝克汉姆动粗”等文章又该如何解释?这些歪曲报道导致《太阳报》被涉事人告上法庭,并全部败诉作出赔偿。业界因此流传的话语是:“如果你要了解真相,别看《太阳报》,因为《太阳报》是用来娱乐大众的”。
  传播学先驱施拉姆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承担公开揭示的任务大部分被赋予大众传播媒介。它们的任务就是向人们公开那些对规范的严重背离,如果这些社会规范还不普遍为人所知,就像在发展中社会里它们未必被人所知那样,那么媒体的部分任务就是宣传规范。”换言之,媒体定位不应仅是一个商业机构,更是一个社会公器所在,除了赚钱,更负有守望、示警、提醒和监察的社会功能。而《太阳报》“无所不用其极追求经济利润”的举动恰恰成为了该论断的有力反证。可以说,在其身上“社会公器”功能荡然无存,更多表现为无良的“商品兜售者”,哪怕兜售的是众所周知的“劣质品”(谎言)也在所不惜。
  三、对于当今体育报道的启示
  1.追求真相是报道的底线
  英国《太阳报》的歪曲报道固然骇人听闻,匪夷所思,但是反观国内,体育新闻领域存在的失真新闻同样屡禁不止。以上海《新闻记者》杂志连续十年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为例,在100个影响重大的假新闻中体育新闻竟抢得10席,占比达十分之一,可见体育报道领域已成为假新闻发生的重灾区。虽然这些报道距离《太阳报》的“国际水准”尚有距离,但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受众对体育报道的信任度前景堪忧。
  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其外部因素——“可能与中国当下新闻语境下对不同新闻题材把关的严格程度有关”。。政府在传播内容的审核上,对于政策性强的时政、财经等“硬新闻”,历来给予严格把关,而社会、文化、体育新闻则因其“软新闻”性质而受到监管约束相对较小。
  从媒体内部运作而言,为吸引受众关注,“体育新闻泛娱乐化”之风日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体育媒体不再关注赛事,而将更多的版面留给运动员和跟赛事有关的人、事、物的相关消息,尤其是热衷于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和八卦、花边新闻。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俗色情化日渐生成。对于体育记者编辑而言,其关注焦点不再是比赛报道是否专业、翔实、无误,取而代之是如狗仔队般关注于选题的“轰动”和内容的“抓人”,核对事实、查证来源等“把关”环节无可避免地被削弱淡薄。也由此,《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李佳薇和李湘前夫李厚霖结婚》《金钱激出张国政奥运冠军》《施拉格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姑爷》之类影响恶劣的假新闻被一一炮制出炉。
  很难说有多少受众被假新闻真正吸引,但是体育媒体的整体公信力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在2006年全国体育宣传工作会上,体育界人士对现在大行其道的体育新闻娱乐化提出了严重的抗议,他们纷纷表示恶性炒作、虚假新闻、体育新闻娱乐化等问题不仅困扰着中国体育,影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恶化了中国体育环境。/但是数年来,这类娱乐化倾向并未根本改观。
  这里需要再次将《太阳报》案例作为论据:
  (1)有关报道出版之后,大部分利物浦报贩随即抵制《太阳报》并拒绝再摆放该报纸;同时大批读者取消订阅、并拒绝光顾售卖《太阳报》的店铺。销量大幅下跌更让部分评论员把《太阳报》降价、提供免费杂志、影音甚至色情光碟的行为归因于抵制运动。0
  (2)直到今日,很多在利物浦地区的人仍然坚持原则,拒绝购买《太阳报》。从那篇“希斯堡惨案”报道出笼的那天开始,《太阳报》在默西塞特郡的销量就一直疲弱:2004年,《太阳报》在利物浦的销量就只有1.2万份,比事发前少了20万份。1
  由此可见,媒体的公信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却能在一夜之间消逝,如忽视它终将失去公众支持。在此意义上,体育报道亦应将追求真相作为底线,并不能因“软新闻”的属性而放任自流。因为这不仅体现出报道质量,更是关系媒体生死存亡。
  2.谨防从“指鹿为马”演变成“选择性遗漏”
  所谓“新闻真实”,指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原貌,不仅能达到整体真实,而且还要达到部分真实或细节真实。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在体育报道中正衍生出一种从显性歪曲转为隐性歪曲的新趋势,即从以往对新闻事实的黑白颠倒,变成对新闻事件关键元素(语言、细节、背景)的“选择性遗漏”,虽然手法不同,却一样起到歪曲事实的效果。
  例如2012年3月12日,有多家媒体报道,中国网球运动员李娜在美国印第安维尔斯网球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只是一名网球运动员,我来到这里比赛并不是为了我的国家。我仅仅是在打自己的网球,我努力做到最好,那是我的工作。”
  打球“并不是为了我的国家”,这番话语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官方层面的网球管理中心称其言论欠妥当,更有传言称武汉市因此会将李娜位于汉口江滩的雕像搬离(后被官方否认);而在民众中更是引发激辩和讨论,支持者认为“说了大实话”,反对者则指责“不够爱国”……
  谁能料想,就在国内舆论界一片沸腾之时,再次传来的新闻却让大家哭笑不得,经过录音还原,所谓“我打球不是为国家”竟然是一则不实报道。李娜受访时的原话是:“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不过是个普通的网球运动员。我来到这里(印第安纳威尔斯)并不是应国家要求(而是以一个职业球员的身份来参赛)。我只希望打好自己的网球,我自然会尽力把它做好。”(英文原文为:“I think for me I’m only a tennis athlete. I’m not here for the country. I just play my tennis. I am just doing my job to try the best。”)2
  因此,李娜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并不是为了我的国家”,其实意指以个人身份参赛。但这一重要专业背景,相关媒体在报道时不仅没有给予重点说明,反而有意无意进行了抽离,而且断章取义地以“我并非代表国家”为题进行大肆传播。由此,一个本应极为普通的访问内容却因传播者的有意为之,形成了所谓的轰动效应,虽然事实最后得到了澄清,但当事人的形象或多或少受到了损害。
  四、简短的结论
  1989年4月19日,《太阳报》用了三天时间作出歪曲报道;2012年9月12日,事件受害者家属用了23年时间等来迟到真相……
  这个案例正有如一面明镜,在提供给业界以汲取教训之外,更再次表明了新闻真实的极端重要性。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背景,“追求真相、客观报道、公正把关”之新闻工作者基本从业准则,都需被牢牢铭记并时时遵守。■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徐扬扬:《英国首相公开致歉》,人民网2012年9月13日
  ②,《太阳报致歉利物浦球迷:耻辱!23年前我们的不实报道》,新浪体育2012年9月13日
  ③⑥⑦克韩:《还原尘封23年的真相利物浦希尔斯堡惨案阴谋曝光》,《体坛周报》2012年9月14日
  ④金雷:《希尔斯堡惨案四大谜团》,《东方体育日报》2012年9月11日
  ⑤《利物浦悼念希尔斯堡惨案96人丧生造沉痛历史》,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7-04/16/content_5984030.htm
  ⑧⑩维基百科——“希尔斯堡惨案”条目,http://zh.wikipedia.org/wiki/
  ⑨金雷:《〈太阳报〉为谎言道歉》,《东方体育日报》2012年9月13日
  - 阿德里安·坦普尼:《一位希尔斯堡惨案幸存者的自述无论如何,我们都是输家》,《新闻晨报》2012年9月17日
  。张涛甫,《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新闻记者》2011年第5期
  /刘必华:《娱乐化,体育新闻的救命稻草?》,《新闻记者》2006年第5期
  0 Greenslade,《Why is The Sun cutting its price again?》,英国《卫报》2006年10月29日
  1 Burrell, Ian。《An own goal? Rooney caught in crossfire between 'The Sun' and an unforgiving city》,英国《独立报》2004年7月8日
  2《还原李娜不为国打球真相原是断章取义》,新民网2012年3月15日

http://news.sina.com.cn/m/2013-01-07/134625975193.shtml
99#
发表于 2013-1-7 17:55: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京报评论
【手把手教你写通稿】新华社日前发文,批河南兰考火灾通报冷血无情,成领导功劳簿。兰考领导“亲临指导”固然令人可笑,但怎比此前湘潭25人矿难后,当地新闻稿中“领导高度重视、反应非常迅速、措施非常有力、取得很好成效”?通稿的精髓正在于:情绪没有不稳定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教程见长微博…



| 轉發(19) | 評論(5)
33分鐘前來自FaWave


100#
发表于 2013-1-10 13:19: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与媒体良性互动应是执政共识

包丽敏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10日                     01          版)

   当一起突发事件引致事态扩大、冲突加剧或者公众心头的疑虑堆积时,原本需要一场良性互动来化解矛盾,但一些部门似乎没能清楚地意识到互动的迫切性。
    河南兰考私人弃婴收养所的一场大火,“烧”出了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但是火灾发生5天,作为最高主管部门的民政部迟迟没有回应舆论关切。针对此次事件,《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于1月8日致电民政部寻求回应,结果打了15通电话,在不同的司局处室被来回“踢皮球”之后,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这一过程的披露,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不满。
    有关负责领导“这几天身体不适去了医院,手机也已关机”的说法,相信未必是推托之辞,但一个国家部委将自身应急能力系于一名工作人员的健康之上,从而在一起成为舆论焦点的事件上失语失声,失去及时回应、引导的能力,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并且,这种被“踢皮球”的遭遇也绝非个例,在不同新闻事件中,面对不同部门,不同媒体的记者多有类似经历。
    在公众等待有关部门的权威说法之时,有关部门选择敷衍、推托、拖延或充耳不闻;在社会期待围绕焦点事件有一场良性互动之时,有关部门选择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强硬的“堵”、“压”手段来应对,这样的事例近年来时有发生。深究这种应对失措、非良性互动的原因,既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态度和认识问题。
    当下,媒介发展一日千里,如何认识媒体、对待媒体,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早已告别“一报两刊”时代,全国成千上万家报刊,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演进。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跨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和参与性、互动性的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环境。怎样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必备的执政能力。如果在一个“人人都有喇叭”的时代,还以“大喇叭年代”的思维来应对的话,会使得摩擦增多、矛盾加剧。
    新闻工作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者;新闻媒体也并非心怀恶意的捣乱者,而是执政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说到底,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善待媒体,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政能力建设,更关乎执政伦理。
    善待媒体,不是应付媒体,也不是利用各种纯熟的公关技巧来“忽悠”媒体,更不是对付和“摆平”媒体,而是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媒体这一平台,与公众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
    舆情并非“敌情”,民意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敷衍民意,漠视民意,是在矛盾出现时缺少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
    只有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善意,只有互动才能促进共识。良性互动是凝聚执政资源的必需,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共识。
    好在,1月9日下午,民政部在官网上,以问答形式,由“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了河南兰考火灾事件。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互动的开始。

http://zqb.cyol.com/html/2013-01/10/nw.D110000zgqnb_20130110_3-01.htm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