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55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2 15:50: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91)
特质 tèzhì
(一)
2022年10月11日《解放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10万年前的历史离我们远吗》。文中写道:“新的发现在时时地完善、订正甚至颠覆我们既有的认知。这也恰恰是考古学最大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考古学是研究过去的学科,却最不该有因循守旧的特质。”这段文字中的“特质”一词使用有误。
“特质”指的是人特有的品质或事物特有的性质。“特质”的所指内容,通常要求具有正面性,如“劳动人民具有艰苦朴素的特质”。句中的“特质”,指的是“因循守旧”,但“因循守旧”是一种不好的表现,具有负面性,“特质”不能适用。
可以把“特质”改为“习性”或“秉性”。“习性”指的是长期形成的不容易改变的性格特征,“秉性”指本性,这两个词所指的内容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但以负面居多),用在这段文字中是合适的,
(二)
2020年11月9日《北京晚报》第22版刊登文章《钱锺书作诗好用“新”》。文中有一句话写道:“钱锺书对写作有一种强烈的创新特质。”句中的“特质”一词使用有误。
“特质”在这个句子中用于“钱锺书”这一个人,其内容是“创新”,这本来是可以的。但是,句中的“创新特质”做了动词“有”的宾语,而“有”的前面有介词结构“对写作”,整个句子表现为介词结构“对写作”修饰动词“有”(也可理解为修饰动宾结构“有一种强烈的创新特质”)。介词结构“对……”用于修饰人的行为时,一般是用来叙写人对待某事或某物的态度,而不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品质,按这样的理解,句中的“特质”,就是指“钱锺书”对待“写作”的一种态度,但这与“特质”的词义不合。
可以把“特质”改为“要求”“追求”之类的词。“要求”有一个词义指提出愿望,“追求”有一个词义指寻求、探索,它们都可以和“创新”搭配在一起,表示使用对象在“创新”方面的要求。
编辑:吴漫

155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1 11:32: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90)
蔬菜shūcài
采购 cǎigòu
(一)
2022年10月10日《兰州日报》第1版刊登报道《我市蔬菜粮油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市民王女士在七里河区曦华源农贸市场采购了猪肉、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等家常蔬菜。”句中的“采购”和“蔬菜”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采购”。“采购”的意思是选择购买。“采购”的使用对象,一般应是大量购买的物品或单次购买种类较多的物品,因此更多用于厂矿以及机关事业等有集体工作和生活要求的单位。句中“采购”的行为主体“王女士”买了“猪肉、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等家常蔬菜”(这个短语存在问题,见下文对“蔬菜”的分析),句中已点明是“家常”需要,也就是说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购买,从常理来说购买量是不会很多的,“采购”不能适用。
再看“蔬菜”。“蔬菜”指的是可以做菜食用的草本植物,也包括有的木本植物的嫩茎、嫩叶以及菌类。在“蔬菜”这个概念之下,可以细分出各种种类,但分出的种类都应具有“蔬菜”的特性。句中的“蔬菜”前,列举了“王女士”买的一些副食品,它们以并列的形式出现,构成“猪肉、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等家常蔬菜”的短语,其中的“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属于“蔬菜”,但“猪肉”不属于“蔬菜”,因此这个并列短语的使用有问题,属概念“蔬菜”不能涵盖前述各个种概念。
可以把“采购”改为“买”或“购买”“采买”之类的词。这几个词都是指用钱换自己需要的物品,它对使用对象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可以适用于句中“王女士”因家庭生活需要而购买副食品的行为。可以把“蔬菜”改为“副食品”。“副食品”指鱼肉蔬菜等各种可以制作菜肴的物品,它既包括蔬菜,也包括“猪肉”等各种荤菜。
对后一个问题,还可以有另一种修改。如果把“猪肉”和“土豆”之间的顿号改为连词“和”(其他顿号不变),那么,可以理解为“猪肉”不再是和“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并列,而是和“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等家常蔬菜”并列,也就是说,属概念“蔬菜”下的种概念是“土豆、胡萝卜、菠菜、菜花、辣椒”,“猪肉”则被排除在“蔬菜”之外。这样,“蔬菜”也就不用改为“副食品”了。
(二)
2022年5月15日《长江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一款治疗肝癌的靶向药降价650元》。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药品挂网价也就是药品在全省药械集中采购平台公示的价格,供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采购。”这个句子中两处用到了“采购”一词,其中第二个“采购”使用有误。
“采购”在这个句子中有两处用到,一是“采购平台”,“采购”做了名词“平台”的修饰语,表示这个“平台”是从事“采购”活动的场所,这是可以的。第二个“采购”的指向对象往上回溯,只能是句子的主语“药品挂网价”,但“药品挂网价”不是“采购”的对象,它应该是从事“采购”活动时的价格依据,这个“采购”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第二个“采购”改为“采购时使用”之类的话语。“药品挂网价”可以“供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在从事“采购”活动时派用场,这样的修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采购”的释义将这个词分为动词和名词两个义项,这未尝不可,其中对动词的释义为“选择购买(多指为机关或企业)”(书证略)。这个释义未揭出“采购”动词义的核心义素,“采购”的核心义素在于购买的东西在数量上要求比较多,由于这通常是机关或企业的行为,这才使人产生了这样的印象,但如果是家庭购买足够多数量的物品,比如为婚丧活动举办家宴时购买大量主副食品,同样可以称为“采购”,而即使是机关或企业,如果购买数量很少,比如办公室里临时没笔了到商店买一支,一般也不说“采购”。可见“为机关或企业”而购买并不是“采购”的核心义素,这是《现汉》对“采购”动词义释义的一个重要缺憾。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采购”也分为动词和名词两个义项,其中对动词义的释义是“选择购置(多指大宗的或种类较多的物品)”。相比之下,《现规》准确地揭出了“采购”动词义的核心义素,但是它为这个词义写的释文中“购置”一词的使用不准确。“购置”意为购买长期使用的物品,它的指向对象通常不能是一次性使用的消耗品,而厂矿企业大量购进的原材料、食堂大量购进的主副食品,都是一次性消耗品,但它们仍然属于“采购”的对象,因此,“购置”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像《现汉》一样用“购买”就可以了。
编辑:吴漫

1553#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0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每日一怼(1489)
纺织 fǎngzhī
(一)
2022年10月9日《大众日报》第3版刊登报道《超乎想象的纺织》。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聚乳酸纤维表面光滑,但纺织成高品质细纱的难度大。”这个句子中的“纺织”一词使用有误。
“纺织”指的是把棉、麻、丝、毛等纤维纺成纱或线,再把纺出的纱或线织成布帛、呢绒等。“纺织”是一个合成词,包括“纺”和“织”两个动作,其中“纺”的指向对象是纱、线之类的事物,“织”的指向对象是布帛、呢绒之类的事物,这对“纺织”的指向对象有重要影响。在“纺”和“织”这两道工序中,“织”总是在“纺”之后,因此“纺织”作为一个动词,其指向对象可以和“织”大致一样,即布帛、呢绒等都可以接受“纺织”的支配,但纱、线之类的事物不能接受“纺织”的支配。句中“纺织”的指向对象是“细纱”,两者不能搭配。
可以把“纺织”改为“纺”。
(二)
2020年11月21日《新民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老坦克”的乡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新自行车入手,我如获至宝,先用干净的毛巾给它浑身上下擦拭得锃亮,随后,向农民讨了纺织的新土布条,将车子三角梁架包裹缠绕,把自行车装扮得像一个面容光鲜、衣着时尚的新郎那般……”这个句子中“纺织”一词的使用有不妥之处。
“纺织”在这个句子中做了“新土布条”的定语,对“新土布条”起限制作用。限制语的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从其被限制词语中抽取符合限制的部分,以区别于被限制词语中的其他部分,如“王先生的藏书”,“王先生”是“藏书”的限制语,表明这里说的“藏书”只是指属于“王先生”的那部分,而不是世界上所有的“藏书”。这就要求限制语能够有区别于同类事物的显著特征。在上引句子中,用“纺织”限制“新土布条”,但就常理来说,“新土布条”都是通过“纺织”产生的,世界上不存在可以绕开“纺织”而产生的“新土布条”。因此,句中使用“纺织”来对“新土布条”作出限制基本上是废话,起不到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的作用。
在汉语使用的本土中国,“纺织”虽然是一个称得上古老的人类活动,但在中国古代,“纺织”主要依赖手工及借助简单的手控器具来操作,即使进入近古,也基本上局限于家庭作坊。在欧洲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后,以大机器为标志的纺织工厂迅速取代了家庭作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民间曾经把机器生产的布帛称为“洋布”,而把原来手工作坊制作的布帛称为“土布”。但是,不管是“洋布”还是“土布”,它们都是经过“纺织”产生的事物。作者用“纺织”来作为“新土布条”的限制语,以区别于用大机器生产的布,但由于“纺织”可以把这两种生产方式都涵盖起来,也就是说由于“纺织”一词使用不合适,作者的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一般来说,可以在“纺织”前加上“他们自己”之类的话语,用“他们自己纺织”来作为“新土布条”的限制语,可以和大机器生产的产品作出区别。但是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拖沓,更合适的是可以把“纺织”改为“自制”之类的词,用“自制”来对“新土布条”作出限制,以区别于从市场购进的布帛,表意就清晰了。
编辑:吴漫

155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0 11:29: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8)
随便 suíbiàn 随意 suíyì 潦草 liáocǎo
(一)
2021年1月11日《光明日报》第11版刊登报道《从淦女士到冯先生》。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她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教师,在长达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来没有单凭学识、才气、名气,随便随意,而是一直践行着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原则。”文中的“随便”“随意”两个词使用有误。
“随便”是一个多义词,句中的意思是不拘束,不受限制,“随意”指任凭自己的意思。“随便”和“随意”在句中并列在一起,它们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都表示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但当“随便”和“随意”这样用的时候,它们都是形容词,叙写的是行为主体的一种状态,而不是行为主体所做出的行为。句中的“随便”和“随意”做了“她”的谓语,使这两个词用为动词,这是把这两个形容词当作动词用了,这不符合这两个词的使用要求。
“随便”“随意”在句中可以用,但需要把“随便随意”改为“随便随意地讲课”之类的话语,这样改了以后,和行为主体“她”搭配的动词是“讲课”,而“随便随意”则是动词“讲课”的修饰语,符合这两个词作为形容词的正当用途。
(二)
2022年10月8日《楚天都市报》第13版刊登文章《荒岛寻羊记》。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进湖区起初的感觉不太好,两旁的民宅很随意,景观也很潦草,跟千百个乡村并无两样。”句中的“随意”“潦草”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随意”。“随意”是人的一种行为状态,它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人。句中用“随意”来形容作为事物的“两旁的民宅”,这超出了“随意”的使用范围。句中说的是“两旁的民宅”不整齐,杂乱无章,“随意”的词义与此不合。
再看“潦草”。“潦草”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写的字不工整,难以辨识,如“字迹潦草”;二是指做事不细致,不认真,如“浮皮潦草”。“潦草”的这两个意思,其使用对象都要求是由人制作的事物或人做事本身的过程。句中“潦草”的使用对象是“景观”,但“景观”通常来说是自然事物,不是人制作出来的(当然,现在有人造的“景观”,但在句中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只能认为这个“景观”是自然事物),“潦草”不能适用。
“随意”和“潦草”都可以改为“凌乱”“杂乱”之类的词(可以把这两个词分别用于“两旁的民宅”和“景观”)。“凌乱”“杂乱”都可表示不整齐,缺少秩序的意思,用来形容“两旁的民宅”和“景观”的状态是可以的。当然,如果句中的“景观”是人工制作的,可以不改“潦草”,但需要对“景观”作出特别说明,如把它改为“人工景观”。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潦草”的释义给出了两个义项,其中第一个义项的释文是“(字)不工整”(书证略),这个释义是不完整的,未能揭示出“潦草”这个义项的真正词义。“工整”的意思是端正整齐,刚刚进学校的小学生写的字很难做到端正整齐,也就是“不工整”,但不能认为他们的字是“潦草”的。“潦草”用于形容字迹时,关键在于写字的人态度不认真,写出的字让人难以辨识,而仅仅是不工整的字,只是看上去不好看,但辨识基本上是不困难的,就不能称为“潦草”。因此,《现汉》对“潦草”这个义项的释义应该是写出的字不工整,难以辨识,这样的释义才是义素齐全的。
编辑:屈妍君

155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0 11:2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7)
冷若冰霜 lěngruòbīngshuāng
2022年10月7日《扬子晚报》第1版刊登报道《明天寒露,菊黄蟹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明天15点22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此时节白天秋高气爽,夜晚冷若冰霜。”句中的“冷若冰霜”使用有误。
“冷若冰霜”的意思是对人很冷淡,就像冬天的冰霜一样让人感到寒冷,形容对人缺乏热情,也形容一个人过分严肃而让人难以接近。句中用“冷若冰霜”来形容天气寒冷,这不合这个成语的语义。
可以把“冷若冰霜”改为“寒意袭人”之类的话语。形容寒冷的词语很丰富,需要根据寒冷的程度挑选使用。就引语所出全文所描写的“寒露”时节来说,通常来说天气开始转凉,但还不是十分寒冷,使用“寒意袭人”之类的话语是合适的。
另外,这个句子所描写的“白天”和“夜晚”的气温分别是“秋高气爽”和“寒意袭人”(从“冷若冰霜”修改而来),这两者之间存在转折的语意,宜在“夜晚”之前加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或“但是”),或在“夜晚”之后加表示转折的副词“却”。
编辑:屈妍君

155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8 16:34: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屈妍君
154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8 16:32: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6)
整齐 zhěngqí 明了 míngliǎo
2022年10月3日《文汇报》第1版刊登报道《公园打开围墙,穿街过巷处处是风景》。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走在中山公园内,暖风轻抚梧桐叶,绿茵步道整齐明了,一抬头瞥见车水马龙穿行而过。”这个句子中的“整齐”和“明了”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整齐”。“整齐”是一个多义词,它可指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如“队伍整齐”;指事物的外形规则,完整,在大小、长短、高低等各方面没有差别或相差较小,如“一排整齐的瓦房”;指程度、水平等大致相同,相差较小,如“这个班的学生成绩很整齐”;等等。“整齐”的词义虽然比较丰富,但在使用中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其使用对象必须具有群体性,单体性的事物不能使用“整齐”。句中“整齐”的使用对象是“绿茵步道”,这个“绿茵步道”位于“中山公园内”,按常规情况来理解,一个公园内的步道,通常都是单体性的,即使这个公园内有多条步道,也不大可能集中在一处,这样,句中的“绿茵步道”作为单体性的事物,“整齐”不能适用。
再看“明了”。“明了”是一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清楚地知道或懂得,如“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不甚明了”;作形容词用时指清晰明白,如“这番话简单明了,我一听就懂”。“明了”的这两个词义虽然词性不同,但它们在使用中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它们的使用对象都要求具有抽象性。句中的“明了”,其使用对象是“绿茵步道”,这是一个具有具象性的事物,“明了”不能适用。
“整齐”不能适用于单体性的“绿茵步道”,“明了”不能适用于具象的“绿茵步道”,对这两个词的修改,就要选择可以适用于这个对象的词语。可以把“整齐明了”改为“宽敞干净”之类的话语。要注意的是,这并不表示用“宽敞”替换“整齐”,用“干净”替换“明了”,只是选择了两个适用于“绿茵步道”的形容词来替换原来不适用的两个词,并且,这样的修改也不是唯一的,还可以选择另外适用于“绿茵步道”的词来替换“整齐”和“明了”。
编辑:屈妍君

154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7 11:42: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差错9例!涉《羊城晚报》《扬子晚报》《姑苏晚报》《人民日报》

【差错1】2022年9月25日《羊城晚报》A8版刊登了《享受独处》,文中写到:

上个学期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到了假期,我感到很高兴。早上起来,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泡上一杯酽酽的浓茶,在茶的香气里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切实感受到整整一天的时光归我所有,期间不会有任何人来打扰。

这里“酽酽的浓茶”用法错误,因为“酽”的意思就是“浓”,两字一起用,语义重复了。


【差错2】2022年9月21日《扬子晚报》B3版刊登了《当学荷叶会自洁》,文中写到:

即使没有下雨,荷叶表面也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莲叶上滴几滴胶水,粘度很强的胶水,也没能粘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

这里的“粘度”使用错误,正确的用“黏度”,“粘”旧同“黏”。


【差错3】2022年9月19日《姑苏晚报》B04版刊登了《碧油煎出嫩黄深》,文中写到:

所以,不小心搓断了,必须马上接连上。苏东坡曾作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绘声绘色地赞美馓子的考究做法和娇美的外形。

这里引用了苏轼的诗,引文和苏轼原诗不相符合,苏轼原诗如下:

纤手搓来玉数寻(一作“色匀”),

碧油轻蘸(一作“煮出”)嫩黄(一作“嬾黄”)深。

夜来春睡浓于酒(一作“无轻重”),

压褊佳人缠臂金。


【差错4】2022年9月14日《姑苏晚报》A08版刊登了《一条胥江波浪宽》,文中写到:

祖父那时还健在,他曾是位民间艺人,喜邀亲朋好友喝老酒说“山海经。”一张黑漆的榉木八仙桌,上面摆了个圆台面,便能挨挨挤挤地坐下十来人。

这里的“山海经。”标点用法错误,正确的是句号放引号外,即为:

祖父那时还健在,他曾是位民间艺人,喜邀亲朋好友喝老酒说“山海经”。一张黑漆的榉木八仙桌,上面摆了个圆台面,便能挨挨挤挤地坐下十来人。

【差错5】2022年9月21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了《家乡长乐的山水》,文中写到:

“我是长乐人。”当我用闽地古语的乡音说出这句话时,无数回声似在耳边萦绕。你听:“清晓的江头,白雾濛濛;是江南天气,雨儿来了——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这是我父母之乡!”当年,冰心寥寥数语,写尽故乡江海一色。

这里的“濛濛”写法错误,正确的用“蒙蒙”,“濛”是“蒙”的繁体字,大陆报纸上禁止使用繁体字,《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明确规定:

报纸上不得使用繁体字。除广告中企业和产品商标经注册的定型标志外,繁体字一律按差错处理。

【差错6】2022年9月19日《姑苏晚报》B08版刊登了《小巷里的藏书达人》,文中写到:

其中较为珍贵的古迹孤本,当属存世稀有的《文始真经》。

这里的“当属”使用错误,正确的用“当数”。

“当属”和“当数”区别如下:

(一)叙述的主体(人或事物)前面有表示某一范围且含“比较”意的话语,而主体置后者,用“当数”;叙述的主体在前,其后话语表明其归属,用“当属”。如:①秋天最好的食物当数秋葵。②秋葵当属秋天最好的食物。

(二)上位概念(俗称大概念)在先,即泛指在先,下位概念(俗称小概念)于后,即具指于后,用“当数”,反之,具指在先,泛指于后,用“当属”。如:①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当数人才的竞争。②人才竞争当属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

【差错7】2022年9月14日《姑苏晚报》B07版刊登了《老师告诉我的事》,文中写到:

实际上,我前一晚上只背到七、八分熟,并没有做万全的准备……

这里的“七、八分”写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写法是“七八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

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两数之间不用顿号“、”隔开。示例:二三米  一两个小时  三五天  一二十个  四十五六岁


【差错8】2022年9月14日《姑苏晚报》B06版刊登了《少年游》,文中写到:

《别赋》里写到的“视乔木兮故里,绝北梁兮永辞”大概很契合长安或洛阳,但绝不会是写给苏州。

文中引用到了《别赋》里的内容“视乔木兮故里,绝北梁兮永辞”。然《别赋》的原文是:

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差错9】2022年9月16日《姑苏晚报》B07版刊登了《以“她”为镜》,文中写到:

《旧唐书·魏徵传》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我看来,人生最好的镜子就是书籍,虽不言不语,却烛照出我们的前世今生。北师大博导张莉《对镜》,正是以百年文学经典为镜,照见中国女性的选择和命运,照亮现当代女性的前行之路。每一位读者,都应以“她”为镜,以“她”之名,活出真正的自我。

这里引用了古籍中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并说这段内容出自《旧唐书·魏徵传》,然《旧唐书·魏徵传》原文并不是如此,原文如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154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3:29: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5)
缝合 fénghé
2022年10月3日《文汇报》第1版刊登报道《公园打开围墙,穿街过巷处处是风景》,文中有一个小标题是这样写的:“公园与街景缝合”。这个小标题中的“缝合”一词使用有误。
“缝合”指的是用针线将开了口或原来不连在一起的东西合拢上并固定住。“缝合”作为一个动词,其所描写的动作要求行为主体必须使用针线来从事这个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具象色彩,如“缝合伤口”“两个袖口都缝合了,这件衣服的样子就出来了”。句中说的是“公园”和“街景”合成一体,但这个合成一体的过程并不需要行为主体使用针线,同时整个行为具有抽象色彩,“缝合”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缝合”改为“融合”。“融合”的意思是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同“缝合”一样,它也是一个动词,但行为主体完成这个动作不使用针线以及其他工具,具有比较明显的抽象色彩,适用于这个句子。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缝合”的注释是这样的:“外科手术上指用特制的针和线把伤口缝上。”这个释文把“缝合”限制在只能用于外科手术,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事实上,“缝合”不仅使用于外科手术,其他各种日常生活也能用上。解释这个词的关键在于“缝”,而“缝”是一种必须使用针线的动作,外科手术上是这样,其他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现汉》把“缝合”限制在只用于外科手术,会使人误以为这是一个医学专科词,实际上它是一个普通词,外科手术上使用的“缝合”,其意义也是普通词义,并无医学上的特殊含义。“缝合”确实比较多地用于医学,但词典不能因此忽略它的普通词义。
编辑:屈妍君

154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6 13:29: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84)
诸位 zhūwèi
(一)
2020年1月2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文章《无洋葱,不印餐》。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攻占印度后,王朝的诸位帝王便将中亚和波斯的饮食特色带入了印度,不光是洋葱,在饮食中大量使用香料、移植中亚和波斯的水果、在甜点中使用干果等等,都在莫卧儿时代发扬光大,使得今天印度尤其是印度西北部的饮食,打上了深刻的中亚和波斯烙印。”句中的“诸位”一词使用有误。
“诸位”有两个意思,一表示各位,众位,多位,如“诸位好友”;二是作人称代词用,如“诸位请跟我走”。这两个意思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示使用对象不止一位,并且在一个特定范围里可以包括所有的适格对象,后者则直接作人称代词用,不再需要点出使用对象的具体姓名或具体身份。但要明确的是,“诸位”是一个尊称,通常只能用于对使用对象的当面称呼。句中的“诸位”,用的是第一个意思,“诸位”表示“帝王”的数量不止一位(可能是句中所称“莫卧儿时代”中所有的“帝王”),但引语所出全文并不是作者对“帝王”的当面言说,不具备要对“帝王”表示尊敬的语境,“诸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诸位”改为“各位”“多位”“几位”之类的词。这几个词都可表示“帝王”的数量,但抹去了对使用对象尊敬的色彩,适用于句中语境。当然,这几个词表示的数量程度不完全一样,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二)
2022年10月1日《北京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报事”多多》。文中写道:“担任这场大型活动新闻报道的,有刘霆昭、刘京钊、赵红和我。诸位都是‘京城名记’,只有我是新手。”文中的“诸位”一词使用有误。
“诸位”在文中用的是第二个意思,作者用“诸位”指代“刘霆昭、刘京钊、赵红”几人,表示作者对他们的尊敬。但引语所出全文是作者回忆以前的情景,并不是作者对这几位人物当面说话,“诸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诸位”改为“几位”。“几位”同“诸位”一样,也可以作人称代词用,但对使用场合的要求比较宽松,不需要表示尊敬色彩,也不需要限制在对使用对象当面言说的场合,用于文中是合适的。但由于“刘霆昭、刘京钊、赵红”和“我”并列在一起,“几位”的指代对象可以把“我”一起包括进去,产生误解,如果在“几位”之前加上“他们”,让“几位”和“他们”形成复指,明确为指代“刘霆昭、刘京钊、赵红”,这种误解就可以消除了。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诸位”的释文是这样写的:“人称代词。对所指的若干人的尊称:~同志∣~有何意见,请尽量发表。”这个释文,只揭出了“诸位”的人称代词义项,但是,即使从其所举书证“诸位同志”来看,“诸位”也不能理解为人称代词。《现汉》为“诸位”所提供的两个书证,正好分别说明了“诸位”的两个义项,词典把它们混为一谈,是不符合“诸位”的词义内涵的。
编辑:屈妍君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