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60617|回复: 16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5-12 11:45: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12-2 21:35 编辑

新闻的时效性法则,决定了新闻编辑部无法完全避免差错。但这不是媒体出错的理由。我们开辟这个栏目,旨在提醒我们的学生:以后如果从事新闻工作,请尽量避免差错,提高新闻文化的质量。
【案例】1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10大语文差错

2008-12-31 03:05:37 来源: 新华网
核心提示: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其中“三聚氰胺”中“氰胺”应读qíng'àn,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

中国新闻出版报12月30日报道 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往往被误读成yuè。

二、“三聚氰胺”中“氰胺”应读qíng'àn,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

三、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

四、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裏”。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狙击”应为“阻击”。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

七、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八、容易用错的成语: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意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

九、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十、《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1643#
 楼主|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73)调度 疆域 后天 进修

调度 diàodù

2024年5月4日《新华日报》第1版刊登报道《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扎扎实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文中有一句话写道:“5月3日上午,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到省应急管理厅检查调度‘五一’假期全省安全生产情况。”这个句子中的“调度”一词使用有误。“调度”的意思是管理并安排。“调度”的指向对象通常是企业、事业等单位中有关的工作,包括涉及这些工作的人员、设备等的安排。句中的“调度”和“检查”并列在一起,对“‘五一’假期全省安全生产情况”作出支配。但是,“检查”可以支配“情况”,“调度”则不能对“情况”产生支配作用,“调度”的使用是不合适的。一般来说,可以把“调度”删去。不过,这里需要考虑到的是,如果行为主体“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在“检查”中确实对“省应级管理厅”的工作作出了安排,删去“调度”则影响了原意表达,因此不是合适的修改。如果确有这种情况,则可以把“检查调度‘五一’假期全省安全生产情况”改为“检查‘五一’假期全省安全生产情况,并对相关工作作出调度”,这样修改把“调度”和“检查”分开了,让这两个动词各自和合适的指向对象搭配使用(“检查”搭配“情况”,“调度”搭配“工作”)。


疆域 jiāngyù

2024年5月6日《今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写意红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赤峰,从高空俯瞰,河水萦绕,红山耸峙,疆域辽阔,地形复杂,不由让人感慨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生敬畏。”这个句子中的“疆域”一词使用有误。“疆域”指的是整个国家的领土。“疆域”的使用对象是国家,句中“疆域”的使用对象是“赤峰”,但“赤峰”是属于中国这个国家内部的一个地方,不是国家,“疆域”不合使用。可以把“疆域”改为“地域”。“地域”指一个地方的范围,句中说的是“赤峰”这个地方的范围,使用“地域”是合适的。


后天 hòutiān 进修 jìnxiū

2024年5月6日《文汇报》第8版刊登文章《姑妈孔德沚三件遗墨》。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姑妈读书很晚,文化知识都靠后天补学,并从社会实践中进修得来。”这个句子中的“后天”和“进修”两个词使用有误。先看“后天”。“后天”指的是人或动物离开母体后单独生活和成长的时期。“后天”通常指人或动物某些行为和能力是其出生以后才掌握的,这个意义的“后天”与“先天”相对(“先天”则表示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和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使用对象的一种本能)。句中“后天”的使用对象是“姑妈”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但是,所有人的“文化知识”都是在其出生以后通过学习掌握的,不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姑妈”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不能例外,“后天”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当然,句中有“姑妈读书很晚”这样的说法,“后天”可能是对应于“很晚”而使用,表示“姑妈”进学校读书的年龄超过了正常的学龄,那么“后天”就表示一个人从事某事超过其合适的年龄,但“后天”不能表示这样的意思。再看“进修”。“进修”表示已经参加工作的成年人暂时离开其工作岗位,到成人学校等有关机构进行专业学习。“进修”的一个特征就是行为主体必须进入学校之类的专门机构,但句中的行为主体“姑妈”并没有进入这样的专门机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这不合“进修”的词义。可以把“后天”改为“成人后”之类的话语。句中说“姑妈读书很晚”,“成人后”大致能和“很晚”对应。“进修”则可以改为“学习”,“学习”意为从阅读、听讲、研究和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这种活动可以在专门的学校中从事,也可以在如句中所说的“社会实践中”从事,因此,使用“学习”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UZbe09MedB3j9Wtz5BgBQ
编辑:李梦瑶



1642#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动词不匹配、“调研”与“吊唁”

微信公众号《上观新闻》2024年3月24日刊登的文题为“市长们恼火……”,其中原句“现在誓师会也开过了,早餐会也吃过了,……”拟改为:“现在誓师会也举办了,早餐会也参加了,……”(保持对仗句式)。摘误:“早餐”能吃,“早餐会”不能吃(动词不匹配)。  

微信公众号《红色天空录》2024年4月11日刊登的文题为“69年周总理访越回京……”,其中原句“1969年9月3日,胡志明逝世,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前去调研……”,句中“调研”应为“吊唁”。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raXHfKuHkxlzOE0vZjJcQ
编辑:李梦瑶



1641#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1: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媒体人必看|表述不当、随意缩写……这些差错别再犯了!


对于新闻人来说,差错是一直悬在心头的剑。在撰写新闻稿件时,我们需要严谨地对待每一个细节,避免错别字、表述不当等问题。

同时,对于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称等重要信息,也需要进行准确的核实和表述。

本文特意总结了近年来新闻采编的易错点,帮助大家在工作中更好地规范新闻表述、规避差错、提升本领!


01错别字不可小瞧

1.慎用手机扫描软件。记者使用主办方提供资料时,不要以为简单扫描就万事大吉,否则会出现如“未来”错为“末来”“自己”错为“自已”“良莠不齐”写成“良萎不齐”等问题。

2.避免“约定俗成”说法带来的谬误,一些想当然的写法未必是准确的。比如“亲睐”应为“青睐”,“重要结点”实际为“节点”,“情分”不是“情份”,旅游胜地不是“圣地”,大家庭的“一分子”不是“一份子”,水稻“歉收”不是“欠收”等。

3. 篡改历史,不能写为窜改历史。

4. 一份力量,不能写为一分力量。

5. 某集体的一分子,不能写为一份子

6. 量子通信卫星,不能写为量子通讯卫星。

7. 扫黑除恶,不能写为打黑除恶。

8. 土地流转,不能写为土地流传

9. 常住人口,不能写为常驻人口。

10. 经济适用房,不能写为经济实用房

11. 蹚出一条新路,不能写为趟出一条新路。

12. 亮丽名片,不能写为靓丽名片。

13. 锲而不舍,不能写为契而不舍

14. 庸懒散,不能写为慵懒散

15. 河清海晏,不能写为海清河晏

16. 阳奉阴违,不能写为阴奉阳违

17. 收入翻一番,不能写为收入翻一翻

18. 再接再厉,不能写为再接再励

19. 辍学,不能写为缀学

20. 水情深,不能写为水情深。

21. 奋前行,不能写为奋前行。


02组织机构、文件名称要以官方为准

1.不可以随意“缩写”,要严格按照机构官网、权威媒体核实。如“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不可以写为“天津人大委常委会主任”。

2.国家机构名称要区分好“中国”和“国家”。如“中国国家卫健委”不可以写为“中国卫建委”,“中国商务部”不可以写成“中国国家商务部”,“应急管理部”不可以写成“国家应急管理部”,“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不可以写成“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不可以写为“体育总局”等,记者需要去机构官网首页核实校正。

3.政府机构名称“和”和“与”不能互换。如不可以将“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写为“广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

4.会议、活动名称词序不对,意思就跑偏。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不可以写为“中国商品进出口交易会”。

5.机构名称不可以随意省略、缩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甚至会引发舆情。譬如“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不可以写成“中国问题中心”,“陶瓷研究中心”不可以写成“陶瓷中心”。

6.《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易错点,不可以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写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贸易协定”,要多注意中文和字母顺序。

7.《传染病防治法》 应为 传染病防治法(不是全称不加书名号)。


03概念表述要严谨

1.约数冗余情况要避免。如“约70余万人次”“超过50多项”等。“约”包含数值上下之意,“余”“超”“多”都是超过某数值。混在一起用让人云里雾里。撰写某数值时,尽量明确额度,实在需用约数,弄清指定范围。

2.关键引号不可省略。在涉及如美西方炮制“中国威胁论”等说法时,是要加上引号,表示我方不认可该说法。

3.旧概念要注意新语境。“五一”假期不宜写作“五一”黄金周。2007年12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明确了从2008年起我国将要执行的假日方案。“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改为三天短假期,因此稿件中不应再提及“五一”黄金周的说法。

4.细节之处也有重大政治风险,如广东、香港双牌照车辆,简写为“粤港双牌车”,不可写为“中港双牌车”。

5.头衔人名勿“分家”。首次出现某人名,应标清人物头衔;反之首次出现某头衔,应注明人名。

6.“此间”用法有讲究。“此间”指“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此地”的意涵。如xx会议在此间举行、此间天气渐暖等。不要写成“xx会议此间举行”或“正在此间xx地举行”。

7.“省份”不等于“省”。“省份”即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而“省”指与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平行的行政区划单位。因此,在稿件中若想表述中国各个地方,应写为“中国各省份”而不是“中国各省”。若涉及自治区、直辖市也应表述为“省份”,比如写“西藏、海南、四川等省份”而不是“西藏、海南、四川等省”。

8.有些词汇要规范使用,不要夸大范围。比如写某地陷“极寒天气”,但“最低气温达到-40℃以下”才能称为“极寒天气”,事实上文中气温远远不够。又如“按虚一岁的计年方式……正是xx周岁”,虚岁和周岁实为两个概念。

9.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能写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0.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不能写为先破后立。


04一字之差要避免

1.游客“预订”酒店,而非“预定”。“预定”是预先规定或约定,如“预定计划、时间”;“预订”是预先订购,如“预订报纸、酒席”。

2.是“鱼子”不是“鱼籽”。“籽”是指某些植物的种子,如“菜籽、棉籽”。“子”则可表述动物的卵,如“鸡子儿、蚕子”。

3.“期间”与“其间”不可混用。依《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期间”指“(某段)时期里面”,如春节期间、农忙期间,要紧跟具体时期表述,不能孤立使用;而“其间”指“某一段时间”,可在句首、段首独立使用。

4.同环比等术语使用不当要注意。同比即含“比去年”的意涵,不必重复写作。“同比”是本期发展水平与上一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即已包含基期概念,无需“同比2022年”这样冗余表达。“环比”也类似,是连续2个统计周期内的量的变化比,那么如“环比上个月”就是错误的。

5.“盈利”“营利”要区分。是“非盈利慈善机构”还是“非营利”?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营利”指“谋求利润”,“盈利”则为“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也作赢利”,词性不同。故应为“非营利慈善机构”“非营利组织”。

6.“法制”“法治”意义不同。据现代汉语词典,“法制”指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侧重于“制度”;而“法治”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侧重于“行为与观念”。因此社会治理的根本是“法治”,而非“法制”。

7.“幅”“副”“服”作量词时容易混淆,应加强辨别。一般来说,“幅”主要用于布帛类,如图画、布帛,可说“一幅画、两幅布”。“副”除用于面部表情外,主要表示成双成套,如“一副对联”。“服”作量词用于中药汤剂,如“一服中药”。


05数字使用别懵圈

1.数字、时间使用差错要避免。如“6成”应为“六成”,“晚间23时”应为“23时”等。

2.倍数写作别被“绕懵”了。例如某鸟类现今数量比2012年时增长五倍,实际上2012年为1000只左右,现今约5000只,只能说是原来的五倍。增长五倍其实是原来的六倍。另如“翻几番”的换算也要厘清概念再下笔。

3.当心错写百分比。如70%与57%相比,是高出13个百分点,不能简单缩写成高13%。

4.巨额数字不能轻易“四舍五入”。如正文中“8.62万亿元”,标题写“8.6万亿元”,就有200亿元的出入。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程正元

1640#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词(071)戏剧 涵盖 浮动
咬文嚼词(071)
戏剧 xìjù
(一)2021年4月16日《新华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藏”在遗嘱里的社会表情》。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另一位叫朱颖的女孩与这里的缘分更是戏剧,她的简历被男朋友不小心错投,阴差阳错,面试成功了。”这个句子中的“戏剧”一词使用有误。“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表现的是一种经过演员创造的艺术形式,虽然它的内容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但是它的表现形式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句中的“戏剧”指“另一位叫朱颖的女孩与这里的缘分”,但这是现实中的事,而不是由演员表演出来的内容,将其称为“戏剧”,不合词义。可以把“戏剧”改为“戏剧性”。“戏剧性”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像戏剧情节那样曲折而动人的性质,它通常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因此适用于这个句子,同时,由于“戏剧性”是一个名词,不能与“另一位叫朱颖的女孩与这里的缘分”构成主谓关系(原句“戏剧”也有这样的问题),因此还要在“戏剧性”的前面加上“具有”“充满”之类的词,组成“具有戏剧性”“充满戏剧性”之类的短语。
(二)
2023年6月23日《文汇报》第6版刊登报道《文学底色鲜亮,高分英剧〈9号秘事〉入围白玉兰》。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们擅长汇集喜剧、戏剧和惊悚等多种元素,经由精心设计的矛盾冲突,为观众带来罕有的观剧体验。”这个句子中的“戏剧”一词使用有误。。在这个句子中,“戏剧”和“喜剧”“惊悚”并列在一起使用。但是,对于词语的并列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并列词语之间在逻辑关系上不能互相包容,二是要求各个并列词语有共同的上位语义场,而“戏剧”和“喜剧”“惊悚”的并列分别违反了这两个要求。一方面,“喜剧”是“戏剧”的一个类别,前者包容于后者,两者不能并列使用;另一方面,“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惊悚”则是人面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前者的上位语义场是艺术形式,后者的上位语义场是心理感受,两者不能并列。就这个句子的语境来说,把“戏剧”删去就可以了。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一部戏剧(即标题中的“高分英剧《9号秘事》”),这本身是一部“戏剧”,说其中汇集“戏剧元素”基本是废话,因此删去“戏剧”不影响原意表达。当然,严格地说,句中的“喜剧”也是一种“戏剧”,但这里说“喜剧元素”可以理解为“喜剧”中常见的幽默、搞怪等手段,只要所说的“高分英剧《9号秘事》”本身不是“喜剧”,那么认为它用到“喜剧元素”是可以的。
(三)
2024年5月1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无声告白〉演绎隐秘而伟大一生》。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不同于传统的党课教育形式,该戏剧主打‘沉浸式演出’,将纪念馆打造成剧场,邀请观众参与暗号接头、密室寻线等精彩环节,拿到重要的线索,梳理出一位无名中共党员隐秘而伟大的一生。”这个句子中的“戏剧”一词使用有误。“戏剧”是一个集合概念,其使用对象通常要求是一种泛指,如果是有明确使用对象的单个的作品,虽然属于“戏剧”,但一般不使用“戏剧”来作为对这个单个对象的称说。句中的“戏剧”前有指向代词“该”,表示句中所说是有明确指向对象的单个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戏剧”是不合适的。而且,“该”通常只与单音节名词搭配,句中的“该”与双音节词“戏剧”搭配,也不合使用习惯。可以把“戏剧”改为“剧”,也就是把“该戏剧”改为“该剧”。
涵盖 hánʾgài
2024年4月30日《黑龙江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精心部署,高效联动,共筑医保基金安全防线》。文中写道:“通过长期不懈努力,黑龙江省在医保基金监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建立健全了涵盖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监管制度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系,为基金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这节文字中的“涵盖”一词使用有误。“涵盖”的意思是包括,包容。“涵盖”的指向对象,通常要求是能够接受“涵盖”的行为主体支配的内容,如“这部作品题材很广,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就表示“社会各个领域”在“这部作品题材”的支配之下。在这节文字中,“涵盖”的指向对象是“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监管制度”,行为主体是“监管体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监管体系”不可能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监管制度”产生支配作用,相反,其中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能够对“监管体系”产生支配作用,而“监管制度”则是和“监管体系”平行的事物,因此,“涵盖”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可以把“建立健全了涵盖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监管制度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系”改为“在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指引下,建立健全了多层次的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
浮动 fúdòng
2024年第3期《译林书评》刊登文章《初识略萨》。文中有句话写道:“这位1936年出生,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所创作的文字,他的作品的独特结构,一一在我脑海里浮动。”(见该期刊物第26页)这个句子中的“浮动”一词使用有误。“浮动”是个多义词,可以指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如“树叶在水面上浮动”;指上下变动,不固定,如“浮动汇率”;指动荡,不稳定,如“物价飞涨,人心浮动”。上引句子说的是作为一种事物的“他的作品的独特结构”在“我”的脑子里出现,“浮动”的这几个词义都不能用来表示这种情况,因此“浮动”的使用不合适。可以把“浮动”改为“浮现”。“浮现”有一个词义是指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子里呈现,在这个句子中,使用对象“他的作品的独特结构”是“我”以前了解到的,当它在“我”的脑子里出现的时候,使用“浮现”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程正元

1639#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控ChatGPT资讯错误 奥地利资料隐私组织提申诉

(法新社维也纳18日电) 总部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资料保护组织今天宣布将针对人工智慧(AI)开发商OpenAI旗下的ChatGPT提出申诉,因为这款「制造幻觉」的工具会提供其开发者都无法修正的错误答案。
法新社报导,奥地利资料隐私组织「不关你的事」(none of your business,NOYB)表示,ChatGPT根本无法保证可提供准确资讯,这个工具「不断制造幻觉(hallucinating),甚至连OpenAI都无法阻止它」。
根据NOYB的说法,OpenAI曾公开承认无法修正其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所产出的不正确资讯,也无法解释其资料来源以及ChatGPT储存的个人资讯。
NOYB指出,就个资问题而言,此类错误「不可接受」,因为欧盟法律规定个资必须正确。
NOYB资料保护律师德葛拉夫(Maartje de Graaf)表示:「如果系统无法产生准确、透明的结果,它就不能用于生成个人相关资料。技术必须遵循、而非违反法规要求。」
该组织表示,ChatGPT「多次提供有关NOYB创办人施伦斯(Max Schrems)出生日期的错误资讯,且未告知使用者它不具备必要资讯。」
NOYB说,尽管资料不正确,但OpenAI仍拒绝施伦斯修改或删除资料的请求,还称「这是不可能的」。
OpenAI也「未能充分回应」施伦斯取得自己个资的请求,这再度违反欧盟法律。该公司「似乎甚至不愿假装他们会遵守」欧盟法律。
该组织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针对科技巨头提出激烈批评。NOYB表示,正要求奥地利资料保护机构对OpenAI进行调查,并处以罚款,以使其符合欧盟法律。
来源:法新社
编辑:程正元

1638#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21:52: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69)膨胀 升华 诞辰 所以 最近




咬文嚼词(069)膨胀 péngzhàng 升华 shēnghuá
(一)
2024年1月12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灯前围炉且煮茶》。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茶水膨胀升华出的泡沫涌至灌口,开出一朵绣球花。”这个句子中的“膨胀”和“升华”两个词使用有误。
“膨胀”和“升华”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多义词,它们的本义都是物理专科义,并由此引申出普通词义。“膨胀”的本义是指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大(引申后可指某些具有负面性的事物出现扩大或增长),“升华”的本义是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为气态(引申后可指具有正面性事物的提高和精炼)。这个句子中的“膨胀”和“升华”用的都是其本义,指“茶水”烧开后出现的物理变化,但是“膨胀”和“升华”本义的使用对象都要求是固态物质,而“茶水”是液态物质,因此这两个词都不能适用。
可以把“膨胀”改为“沸腾”,把“升华”改为“出现”。“沸腾”也分为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后急剧转化为气态并产生大量气泡的情况(引申义指喧嚣嘈杂的场面),句中说的是“茶水”烧开的情况,“沸腾”的本义适用。“出现”是个普通词,指原来没有的情况产生出来,句中说的是“茶水”在烧开后产生原来没有的“泡沫”,“出现”是适用的。
当然,就这个句子的修改来说,仅仅修改这两个词是不够的,还需要把“茶水膨胀升华出的泡沫”改为“茶水沸腾后出现的泡沫”,句子才通顺。
(二)
2024年4月19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郑逸梅:读书励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一生出版文集逾八十种,靠着多读书、多收藏,广闻博记勤动笔,由‘报屁股小稿’写手,升华为文史著作家。”这个句子中的“升华”一词使用有误。。
“升华”在这个句子中用的是引申义。“升华”的引申义指具有正面性的事物的提高和精炼,这个引申义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事物,而不能是人。句中“升华”的使用对象“他”是一个人,“升华”不能适用。
可以把“升华”连同它后面的“为”一起改为“成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对象是一个年轻人,那么可以把“升华”改为“成长”之类的词。但从这个句子的所出全文可知,句中的“他”相对于作者是一位已故的前辈,在这种语境下,使用“成长”就不合适了。
(三)
2023年12月22日《兰州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花儿皇后”苏平和她的“宽心花儿”》。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她将西北‘花儿’从田间地头民间传唱形式升华到高雅的艺术殿堂,成为祖国民族音乐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这个句子中的“升华”一词使用有误。
“升华”不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行为,而不是由人所从事的行为。句中的“升华”与“她”构成主谓搭配关系,这使得“升华”成为“她”所从事的行为,但“她”不可能从事这样的行为,“升华”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升华”连同它后面的“到”一起改为“引入”“带入”之类的词。

诞辰 dànchén 所以 suŏyĭ
2024年4月20日《钱江晚报》第3版刊登文章《中文魅力,美之为美》。文中写道:“3月20日法文日(法语组织的成立纪念日)、4月23日英文日(威廉·莎士比亚诞辰日)、6月6日俄文日(亚历山大·普希金诞辰日)、10月12日西班牙文日(纪念哥伦布于1492年10月12日发现美洲大陆)、12月18日阿拉伯文日(联大于1973年12月18日通过决议,决定将阿拉伯语作为第六种官方语文)。所以,中文日应该定在哪一天呢?”这节文字中的“诞辰”和“所以”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诞辰”。“诞辰”指的是诞生的日子。“诞辰”本身就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中用到的两个“诞辰”都在后面加上了表示时间的“日”,这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再看“所以”。“所以”是一个连词,通常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段落中,表示因前文的情况而出现后文的结果。在常规的句子或段落中,“所以”的后面跟着的要求是具有结论性的话语,但在这节文字中,“所以”前说的是“法文日”“英文日”等设立的情况,但“所以”后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中文日应该定在哪一天呢”,而不是由前文引出的结论性的话语,整节文字没有表现出因果关系,“所以”不能适用。
句中的两个“诞辰”可以使用,但是其后面的“日”需要删去,以消除语意重复因素。如果一定要保留“日”,那就需要把“诞辰”改为“诞生”(但这里没必要这样改)。可以把“所以”改为“那么”。“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既是代词,又是连词,这里作连词用,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叙述应有的结果或提出一个问题,用在这节文字中正合适。

最近 zuìjìn
微信公众号《汉语大词典APP》2024年4月25日刊登文章《略论〈汉语大词典〉的特点和学术价值》。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如果像最近前些年出版的《语言大典》一类书那样,见‘词’即收(实际上收列的大量不是‘词’),其结果必然是大而无当,不仅不科学,而且徒然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没有实用性。”这个句子中的“最近”一词使用有误。
“最近”指说话(包括写文章或发表文章)前或后不久的日子。“最近”在使用中与言语人说话或文章作者写作或发表文章的时间之间不存在距离间隔,两者可以衔接。“最近”在这个句子中与“前些年”并列在一起使用,但“前些年”所表示的时间要求与说话(包括写文章或发表文章)的时间有一定的距离间隔,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并列使用在表意上存在矛盾。
这个句子的修改,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最近”和“前些年”表示的时间不同,两者不能一起使用。如果句中所说“《语言大典》”的情况发生的时间确实在“最近”,那可以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删去“前些年”,二是把“前些年”改为“这些年”,“最近”和“这些年”所指时间可以相同,因此可以一起使用。但实际情况是,句中所说“《语言大典》”的事情发生已经有些年头,与引语所出文章发表的时间有时间间隔,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前些年”是准确的,而“最近”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应该删去。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3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17:18: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在直播中口误,美女主持人发文道歉




近日,NBA季后赛凯尔特人迎战热火,在这场直播中,腾讯体育节目主持人宋雪莹发生了口误,在口误后的第一时间,宋雪莹就在直播中连声道歉了。




事后,宋雪莹又在自己的个人账号上发文郑重道歉,她写道:“郑重向热火球迷道歉!!真的很对不起!!我今天在直播中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口误,作为本场比赛的中立观众实属无心之举,绝非有意中伤球迷!我功课做得不够,主持素养欠佳,将闭门思过!”



她还在留言区表示,热火的underdogs”自己以后会老老实实讲英文原版词。


直播节目中偶尔发生口误,未必就意味着这名主持人业务能力不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候,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意外,出现失误,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一辈子在工作中不出错。
宋雪莹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去年看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主持人大赛》的观众可能对宋雪莹有所印象。



1997年12月出生的宋雪莹去年参加了央视主持人大赛,在第一赛段三分钟自我展示环节,她以体育比赛解说的形式来展示查干湖冬捕的景象,内容风趣幽默,现场效果拉满。


包括后面的90秒即兴考核,她也同样发挥出色。青春靓丽的她自然大方,台风稳健。她通过央视主持人大赛收获了很多网友的喜爱。
主持人大赛结束后,宋雪莹主持了央视综艺频道的《品物皆春·2024与你一起过大年》 。



她还主持了央视音乐频道的《畅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合唱先锋》。



说说你对主持人口误的看法


来源:中国播音主持网(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36#
 楼主| 发表于 2024-4-24 21:09: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理清”与“厘清”之辨




最近有人问厘清理清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正好手头有几篇相关的辨析小文,分享给大家:
【日 期】2014.03.14 【来 源】神华能源报
徐润福厘清事实真相中,厘清是不是规范的用法厘清又是什么意思呢   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可以得知,是大家熟悉的计量单位,常用于厘米毫厘等组合中。除此之外,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作动词使用,有整理、治理的意思,可以组成厘定厘清厘正(订正)等词。这些词主要用于书面语,在别的场合使用频率比较低。因此,大多数读者对它比较陌生。
由此看出,厘清事实真相的用法并没有错。在厘清事实真相中,厘清就是澄清,查清楚的意思。换句话说,厘清事实真相就是查清事实真相的意思。这里如果改为理清,则是不准确的。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比如理清头绪理清脉络理清思路等。 笔者在某市教育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中有这样一句话:此次研讨,使大家厘清了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学到了行动的方法。不难看出,这里的厘清应改为理清厘清的支配对象往往是关系、原则、任务等。厘清之前,人们或许对某个问题或现象没有分辨得很清楚。厘清之后,往往就划分了某种界限,使得某个问题或现象的性质等得以分明地呈现出来。句中改用理清就是说搞清楚、弄明白工作思路,语意更通俗、更清晰。

【日 期】2015.04.06 【来 源】解放军报
201511311版《那盏照亮中国的马灯》文中,第五部分第5“……在俯瞰与眺望中发现真相、理清真知,在由宏入微的分析中辩证、发展、联系地探求真理……”
20151296版《用政治干部好样子提升政治工作威信》文中,第2段最后一句要拓宽胸怀和视野,理清自己与组织、自己与官兵、自己与权力的关系,怀着感恩待人、怀着公心处事……”
20153155版《强化战略规划,为融合发展打造有力引擎》文中,第三部分第2“……明确军地有关部门在战略规划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切实理清责、权、利关系
以上例句中的理清应改为厘清。《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书)整理;治理,如厘定。厘清的解释为:(动词)梳理清楚,如厘清二者关系。的解释为: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如木理。管理;办理,如理财。(动词)整理;使整齐,如理发。
虽然都有整理、治理的意思,但二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侧重于使事物分开、剥离。厘清的支配对象往往是关系”“原则”“任务厘清之前,人们或许对某个问题或现象没有分辨得很清楚,厘清之后,往往就划分了某种界限,使得某问题或现象的性质等得以分明地呈现出来。而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如理清思路”“理清头绪
95718部队 陈卫华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3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9 00:09: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67)大家 dàjiā
[color=rgba(0, 0, 0, 0.9)](一)
[color=rgba(0, 0, 0, 0.9)]2024年4月17日《今晚报》第18版刊登文章《美食课》。文中写道:“中国菜的特点是什么?不是合,不是把大家放在一个盒里,是要让它们发生关系。”这节文字中的“大家”一词使用有误。
[color=rgba(0, 0, 0, 0.9)]“大家”是一个人称代词,指在一定范围里的所有的人。“大家”作为一个人称代词,其使用对象只能是人,句中“大家”的使用对象是制作“中国菜”的食材或制作成“中国菜”的菜肴,这是物品,“大家”不能适用。
[color=rgba(0, 0, 0, 0.9)]一般地说,可以把“大家”改为“东西”。“东西”可以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在这里就是指制作“中国菜”的食材或制作成“中国菜”的菜肴。为使语句更自然,在“东西”的前面还宜加上“各种”或“所有”之类的词。但是,这样的修改虽然是可以的,却不是最好的修改。作者使用“大家”,有用这个词指代物品的意思,但使用代词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所指物品在前面应该已经明确,而在引语所出这节文字前面并无这样的内容,从这一点看使用“大家”不仅是鏾了人称代词,而且根本不能用任何代词。改为“东西”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东西”作为一个泛指的词,其所指对象仍然是不明确的。因此,可以作进一步的修改,即按照实际情况把“大家”(或修改后使用的“东西”)改为“食材”或“菜肴”。当然,如果作这样的修改,“食材”和“菜肴”的前面就仍宜加上“各种”或“所有”之类的词。
[color=rgba(0, 0, 0, 0.9)]另外,这节文字中“一个盒”的说法也需要修改。一方面,“盒”在现代汉语中只是一个词素,不能像词一样自由运用,需要改为“盒子”;另一方面,“盒子”虽然是一种放置物品的工具,但从常情来说,不管是对“食材”还是对“菜肴”,它都不是合适的放置工具,如果是“食材”,应该用“篮子”,如果是“菜肴”,应该用“盆子”或“碗盏”之类的词。
(二)
[color=rgba(0, 0, 0, 0.9)]2023年10月4日《福建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福州古邑三县记》。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至此,福州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古邑侯官、闽县和怀安三县,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湮没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这个句子中的“大家”一词使用有误。
[color=rgba(0, 0, 0, 0.9)]“大家”作为一个人称代词,其所指的人要求是在一个特定范围里的人,如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跟学生说“大家好”,“大家”就是在课堂穿上特定范围里的所有人。句中的“大家”,指的是所有人,不存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适合使用。
[color=rgba(0, 0, 0, 0.9)]可以把“大家”改为“人们”。“人们”是“人”的复数形式,只要是“人”,都可以包含在“人们”之内。句中说的是所有的人,使用“人们”是合适的。
一起 yīqĭ 却què
[color=rgba(0, 0, 0, 0.9)](一)
[color=rgba(0, 0, 0, 0.9)]2024年4月17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矿山杜鹃正盛开》。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你们几个姑娘找对象的话,最好找对口专业的大学生,这样就能来咱们吉宁矿和你们一起共事,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这个句子中的“一起”一词使用有误。
[color=rgba(0, 0, 0, 0.9)]“一起”是个多义词,其中有一个意思即一同,表示多人在同时同地做某件事。“一起”的这个意义通常用来修饰动词,但要求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必须是单个人才能做的。句中的“一起”修饰动词“共事”,但“共事”的行为主体不能是单个的人,而必须是两人或更多的人,因此“一起”在这个句子中不能使用。
[color=rgba(0, 0, 0, 0.9)]可以把“一起”删去。
(二)
[color=rgba(0, 0, 0, 0.9)]2024年3月5日《北京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燃烧的春芽》。文中写道:“一辆公交车来来往往,每天接待成百上千的乘客,这二十多米长的地盘就是一个袖珍的社会。人们互不相识,年龄不同,职业有异,却一起交错、聚散……”这节文字中的“却”和“一起”两个词使用有误。
[color=rgba(0, 0, 0, 0.9)]先看“却”。“却”是一个副词,表示语意转折的意思。“却”在使用中要求其前后的文字在语意上表现出转折意味,这就要求其前后内容具有对立性。在这个句子中,“却”的前面是“互不相识,年龄不同,职业有异”,后面是“一起交错、聚散”(其中“一起”的使用有误,下文另作分析),但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对立性,语意上不存在转折意味,因此“却”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color=rgba(0, 0, 0, 0.9)]再看“一起”。“一起”在这里修饰的是两个动词“交错”“聚散”,但“交错”和“聚散”这两个动作都不是单个的人能够做的,“一起”不能适用。
[color=rgba(0, 0, 0, 0.9)]可以把“却”和“一起”这两个词都删去。但就这个句子来说,删去这两个词后,还有必要在“交错、聚散”前加上“在这里”之类的话语(其中代词“这里”指代的是“这二十多米长的地盘”,即“公交车”的站台)。
丛生 cóngshēng
[color=rgba(0, 0, 0, 0.9)]2024年4月16日《北京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丰台漫步遐思》。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有次,我和妻子到榆园,在一座很像苏州狮子林的假山下休息,顿感幽静丛生,不由感叹道,待到退养之日,就每日带一卷书,到这里来读。”这个句子中的“丛生”一词使用有误。
[color=rgba(0, 0, 0, 0.9)]“丛生”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草木之类聚集在一处生长,二是指同时发生。“丛生”这两个词义的使用对象都要求具有群体性,另外,前一个意思通常指向于具象的草木之类,后一个意思更多指向于具有负面性的抽象事物,如“百病丛生”。句中的“丛生”,其使用对象是“幽静”,但“幽静”不具有群体性,虽然具有抽象色彩,但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却不具有负面性,因此“丛生”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color=rgba(0, 0, 0, 0.9)]这个句子的修改,把“丛生”删去就可以了。
[color=rgba(0, 0, 0, 0.9)]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color=rgba(0, 0, 0, 0.9)]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FxBIlcVbbZjE8AtKJZimg
[color=rgba(0, 0, 0, 0.9)]编辑:李佳
[color=rgba(0, 0, 0, 0.9)]


16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3 11:48: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65)结拜 照临 损毁
结拜 jiébài
2024年4月11日《新华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飞地情》。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彼此谈得拢合得来的社员,还为自己的孩子结拜了干爹干妈。”这个句子中的“结拜”一词使用有误。
“结拜”的意思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通过一定形式结为兄弟姐妹。“结拜”的使用对象通常限于结为兄弟姐妹,句中说的是“孩子”结下“干爹干妈”,“结拜”不合使用。
可以把“结拜”改为“认”。“认”是一个多义词,其中有一个词义是指跟本来没有关系的人建立起某种关系,如“认亲”“认师傅”。句中说的是“彼此谈得拢合得来的社员”之间让“自己的孩子”和对方建立起“干爹干妈”的关系,就是“认”的这个意思所指的这种行为,因此改为“认”是合适的。
照临 zhàolín
2024年4月6日《今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水上桃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总觉得现在的桃花缺了点什么,细细一想是缺了水的陪伴,无河水、溪水、池水、潭水的照临,花就少了很多水色与水灵,没有了晕染的效果。”这个句子中的“照临”一词使用有误。
“照临”的意思是照射到。“照临”的行为主体通常应是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发出的光,也可以是灯光。句中“照临”的行为主体是“河水、溪水、池水、潭水”,它们都是水类物质,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发出光,不可能产生照射的行为,“照临”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照临”改为“照拂”。“照拂”意为照料,照顾。一般地说,“照拂”是人才能产生的行为,而这里使用“照拂”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即让行为主体“河水、溪水、池水、潭水”对“桃花”产生照料、照顾的作用,也就是说因这些水类物质的存在,“桃花”长得更好看了。

损毁 sŭnhuĭ
2022年1月16日《新民晚报》第5版刊登报道《CIA与纳粹和731战犯合作人体实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20世纪70年代,当CIA的行径被公之于众,他们第一时间将实验记录损毁,一些CIA工作人员声称已经‘不记得’该项目细节。”这个句子中的“损毁”一词使用有误。
“损毁”的意思是损坏,毁坏。“损毁”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具象的物品,一件物品经过“损毁”后,它的被改变了的形状仍然存在,只是不能像“损毁”这个行为发生前那样可以正常使用。句中“损毁”的指向对象是“实验记录”,这个对象通常是一种文字或数据等的呈现形式,行为主体对其进行“损毁”后,它的形状就不再存在(假设相关的文字记录存在于簿册或电脑之类的设备中,那么经“损毁”后依然可能存在的只能是相关的簿册或设备,而不可能是“实验记录”),因此,“损毁”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损毁”改为“销毁”。“销毁”的意思是破坏使其不存在。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他们”对“实验记录”采取破坏行动使其不存在,使用“销毁”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