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舆论学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71#
发表于 2023-2-14 17:33: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网也翻车,遭万人群嘲,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可事实正相反

算来也入社会几十年,我从没像现在感觉一样,对前途无尽的迷茫,就像是在玻璃瓶中的蝴蝶,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不然不会看到人民网的文章后,莫名的破防。
“人民网”的文章《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吐槽,“人民网”可能也没想到,精心熬制的鸡汤,怎么现在老板姓不爱喝了?
一篇文章,引发群嘲,无数人反感,一看评论区,果然炸了锅,人民没有和“人民网”共情,反而纷纷用自身经历的事情,和文章唱起了反调。
例如网友A:感谢“人民网”的指导,我会好好努力,争取年底让老板能换一台新车。
网友B:感谢“人民网”的指引,不过我真吃不下了,2022年的饼还没消化,怎么2023年的就来了?



网友C:猛然一看,还以为穿越到了20年前,那时候这样说大家还信,现在说,你猜我信不信。
更有众多网友直言不讳的表示:好好干?谁没有好好干?问题是赚的还没花的多,一百块钱用一会儿就没了,但是你知道赚这一百块钱要多难吗?
整个评论区,大家都在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人民网”,我们有在努力干,但真的活的好累好难,能不能下凡来看看,多关注底层的打工人,不要认为生活没变甜,是因为不够努力。
更有很多人表示,疫情这三年,家庭支离破碎,失业、负债、破产、烂尾,很多人不赌博,不抽烟,更没有杀人,没有放火,一直在努力工作,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负债越来越多。

当这片文章出来后,我突然就想到了《私人订制》这个电影,里面有个桥段非常经典:“好好干,明年哥给你娶个嫂子”。
事实就是这样,现在这个时代,早已经不是好好干,就能越来越甜的时代,前一段大火的余姚市教育局长,他的3亿元,是靠“好好干”赚来的吗?他夜夜宿醉,泡女学生,是靠“好好干”赚来的吗?
“人民网”的文章为什么被骂?说到底脱离群众了,不了解人间疾苦,仅凭借几个典型人物,就确定了只要好好干,就会过上幸福生活,这和春节期间,记者在火车上,随便采访几个民众就得出,春运所有人都买到了票一样可笑。
“人民网”的文章为什么被骂?说到底让人心寒了,在疫情期间众多机构弄虚作假,众多机构拿鸡毛当令箭,众多机构借着疫情大发国难财,再加上各种贪官,比如:“耳钉姐”、“韦书记新房被偷拍”、“余姚王局长”,让人更对贪腐分子深恶痛绝,
人民网的文章为什么被骂?说到底人们不信了,曾经人民总天真的以为,只要努力工作,一定能换来房子、车子,可现实的无情让人明白,有时候你再努力,你也只是一只瓶子里的蝴蝶,你永远也找不到一条缝隙,能够飞向更光明未来。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首,我最近一直循环播放的歌曲
“生而为人”
曾经说过不会抽的烟
都已经吸进肺里好几年
曾经的梦想天真无邪
后来满脑子都是为了钱
每年生日闭眼许的愿
能有几个可以灵验
人总会变 抱歉
都说生命可以不分贵贱
可有人生来就被叫做少爷
有人只能看着地面
抬头都是些肮脏的嘴脸
励志要走社会的前列
可总是败在势力的面前
生而为人 我很抱歉
来源:窥见世间的零落
编辑:邓秋雨

272#
发表于 2023-3-8 20:27: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Twitter再也无力替你抵挡喷子——知情人士曝光有关问题
推特(Twitter)内部人士向BBC透露,自东主伊隆·马斯克(Elon Musk)裁员与实施各种改动后,该公司再也无力保障用户免受网络喷子(trolling)、有国家操作的虚假信息行为以及儿童性剥削侵害。
独家取得的学术数据与Twitter用户证言支持了这些指控,显示在马斯克的领导下,仇恨正在加深——喷子们胆壮了,骚扰加剧了,关注厌女与侮辱性内容的账户增加了。
该公司现职与前任雇员告知BBC《广角镜》栏目(BBC Panorama),一些旨在保障Twitter用户免受喷子行为或骚扰的功能已变得难以维护,他们形容,在无时无刻被保镖包围的马斯克领导下,工作环境一片混乱。我就此跟十多人交谈过,其中数人首次同意出镜受访。
Twitter前任内容设计主管表示,她的团队——其职责是创建像“轻推提示按钮”等安全措施——已被全数解雇,她之后也已辞职。Twitter内部调研认为,这些安全措施能减少喷子活动60%。一位给Twitter工作的工程师告诉我,这样的工作已经“没人在管”,并形容这网络社交平台就像一座外表完好,内里“着了火”的楼房。
Twitter并未回答BBC的置评要求。
推特广告收入骤减 马斯克对阵苹果 两大巨头结怨的四个重点
世界首富马斯克收购推特的一波三折
脸书和推特正面临生存危机吗?
伊隆·马斯克在推特上的七次“惹祸”
图像来源,REUTERS
我的调查还发现:
人们对Twitter上的儿童性剥削活动越发担忧,且并未充分告知执法部门
一位最近入职的雇员指出,以遏制表达自由为目的的针对性骚扰行动,以及外部影响力行动,变成“未被发现”,而此前Twitter每天都会清除此等信息
独家数据显示,针对本人的厌女网络仇恨行为在Twitter被收购后正在增加,关注厌女与侮辱性内容的新账户增加了69%
自收购以来,强奸幸存者遭受一些新近活跃的账户针对,各种迹象显示,这些账户是被解禁的,或是新建的
对于我来说,Twitter上的侮辱行为司空见惯——作为记者,我在那上面分享我对有关错误信息、阴谋论与仇恨的报道。去年大部分时间中,我注意到侮辱行为稳步减少,但到了11月,我发现这在Twitter上再度恶化。
Skip Podcast and continue reading
Podcast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国际新闻工作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Journalists)与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组成的一支团队持续追踪我所收到的仇恨信息,数据显示,自马斯克收购Twitter以来,针对我的侮辱信息数量同比增加两倍。
所有社交媒体网站都在承受对付网络仇恨与有害信息的压力,而它们均称正采取措施应对。在Twitter上,这些措施似乎不再是其首要课题。
我来到Twitter总部所在旧金山(San Francisco;又译三藩市)寻求答案,而没有什么比得上从一位工程师身上获取这些答案。他负责编写那些让Twitter能有效运行的程序码,正因为他仍然在职,他要求我们保护其身份,因此我们称呼他作山姆(Sam)。
他透露:“从局内人看,这就像一座火头处处的大楼。”
“从外观上看是完好无缺,但我看到的是没有一样东西能运转,水管都是破的,所有水龙头也是,什么都是。”
他说人手大乱产生了这些乱局。自马斯克购入Twitter以来,至少一半员工被撤职或自愿离职。他说不同部门的人都被分散注意力。
山姆说:“一位毫无经验的新人得应付从前由20多人处理的工作。这留下了莫大的风险空间,出错的可能性更多。”
他说,既有功能依然存在,但设计与维护它们的人都离开了——他认为这些功能如今已无人看管。
他对我说:“掉链子的事情太多了,什么都没人管,你能看到那些行为不一致。”
他认为,出现如此混乱是因为马斯克并不信任Twitter员工。他形容马斯克从旗下公司——电动车生产商特斯拉(Tesla)——叫来工程师,让他们在短短几天之内评估程序码,然后决定解雇哪些人。他对我说,这样的程序码通常得花上“数以月计”的时间才能弄明白。
他相信马斯克身边保安的严密程度反证了这种不信任。
他告诉我:“但凡他在办公室,起码有两位保镖陪着——大个头、高高的,像好莱坞电影的那种保镖。连上洗手间都跟着。”
他认为马斯克眼里只有钱。他说清洁与餐饮雇员全被解雇了,马斯克甚至试图把办公室里的盆栽卖给员工。
Twitter前内容设计主管丽莎·詹宁斯·杨(Lisa Jennings Young)是其中一位专责设计新功能,保护用户免受仇恨滋扰的人。早在马斯克入主前,Twitter便是网络喷子的温床,但她说其团队在限制问题扩散方面本已取得相当进展。BBC所读到的Twitter内部调研似乎支持了此说法。
图像加注文字,
Twitter前内容设计主管丽莎·詹宁斯·杨(Lisa Jennings Young)表示,她的团队已被彻底裁撤。
她说:“这并不完美,但我们有在尝试,我们一直在改善。”这是她打从马斯克入主后离开Twitter以来首次公开谈论其经历。
丽莎的团队研发了多项新功能,例如能自动拦截从事侮辱活动账户的安全模式。他们也设计了给误导性推文贴标签,还有所谓的“有害答复轻推提示”。这“轻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侦测回应推文中的事件触发词或有害言语,在用户发推前给予提示。
BBC阅览了Twitter自家调研数据,似乎证明“轻推”等安全工具有效。
她说:“整体来说,当用户透过轻推功能获得机会修改其回应,60%的用户都会这样做。但更有趣的是,我们轻推用户一次之后,他们少写了11%的有害回应。”
根据谢菲尔德大学与国际新闻工作者中心所收集的数据,这些安全措施都是在对我本人的攻击性推文似乎有所减少的期间推出。我们无法将两件事情直接关联起来,但鉴于证据告诉我们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此关联还是可能的。
但自2022年10月马斯克收购这家社交媒体企业以来,丽莎的整支团队被裁撤,她也在11月选择离职。我问丽莎,像“有害答复轻推提示”这样的功能都怎样了。
她告诉我:“目前来说,没有人在管。”她对自己曾主持的项目如今处境如何一无所知。
于是我们做了一场实验。
丽莎建议这样一条她认为会触发轻推的推文:“Twitter的员工都是懒惰的输家,全去跳金门桥去死吧。”我在她的一条推文下发表这条答复,让丽莎意外的是,系统并未发出轻推提示。系统抓住了我们发的另一条包含污言秽语的推文,但丽莎说轻推机制理应会抓住一条希望一位用户死亡的推文,而不光是骂脏话。而正如山姆所预测,这功能似乎并未奏效。
调查期间,我收到了许多人发来的信息,告诉我自马斯克收购以来,他们的Twitter账户所收到的仇恨信息有所增加,内容包括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厌女症。
居于格拉斯哥(Glasgow)的埃莉·威尔逊(Ellie Wilson)上大学时遭强奸。去年夏天,她开始把自己的遭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当时她在Twitter上收获了不少支持。
图像加注文字,
强奸幸存者埃莉·威尔逊(Ellie Wilson)称,她注意到近期的仇恨信息有所增加。
但今年1月,强奸她的人遭判刑后,她再次发推,却遭遇了一浪接一浪的仇恨信息。她收到的答复包含许多侮辱和厌女内容,一些跟帖甚至称她活该被强奸。
埃莉对我说:“最让我难堪的是那些说我不是被强奸的人,或者说这从没有发生,说我在撒谎的人。就像是二次创伤一样。”
Twitter上关注她的人数在并购前并不多,然而当我检视近期那些针对她的仇恨账户时,我注意到这些喷子账户都是在并购之后转趋活跃,它们有可能在之前被停权,而在最近获得解封。
有些账户甚至是在马斯克收购之际开设,它们似乎有意散布仇恨信息,不使用账户头像,也没有能辨别其身份的信息。有些账户关注一些被指控宣扬厌女主义与仇恨信息的热门账户,并与这些账户的内容互动。马斯克决定恢复数以千计被封禁账户,包括备受争议的意见领袖安德鲁·泰特(Andrew Tate)。
“你给与这些人平台,你给他们赋权,也就等于你在说:‘这没关系,你能这样干。’”
还有另一批账户在针对她所认识的其他强奸幸存者。
安德鲁·泰特并未回应BBC的置评请求。
战略对话研究所(Institute for Strategic Dialogue)是一家研究错误信息与仇恨言论的英国智库。它们的最新研究结果跟我对那些针对埃莉的喷子账户的发现互相呼应。
研究显示,自马斯克收购以来,有数以万计新账户设立,而这些账户马上就关注了一些已知的侮辱及厌女内容账户——这比他入主之前增加了69%。
研究还显示,这侮辱性内容网络正在扩张,马斯克入主创造了一个“宽容的环境”,让这些账户建立并运行。
根据他本人的推文,马斯克收购之后的首要目标包括让这社交媒体企业更能盈利,并成为表达自由的楷模。
2022年12月,他发表内部文件“Twitter档案”,解释为何他相信在旧管理层下,公司并未公平地应用其内容审核与停权政策。
但那些曾经在内的人觉得,马斯克以此为由,通盘放弃了保护用户免受伤害这个目标。他们表示,即便是众人苦劝他要阻止的危险内容,例如儿童性剥削与所谓的僵尸账户网络散布误导信息行为,其对付力度也比从前减弱了。
Twitter此前尝试防范的并不止于个别的喷子行为,还有所谓的“影响力作战”(influence operations)——由个别国家在背后操持,旨在打击民主主义,且专门针对异议人士和新闻工作者的行动。
·塞拉托(Ray Serrato)曾在专责对付此类行动的团队里工作。他在11月离职,因为他觉得在新领导层下,公司缺乏保障用户的清晰愿景。他说他的团队此前“每天”侦察这样的可疑活动,如今他的团队被“歼灭”,只“最低限度”地存在着。
图像加注文字,
·塞拉托(Ray Serrato)专长应对国家支持的错误信息散布行为。
“Twitter也许曾是记者们的避风港,他们会到那去发声,去批判政府。但我再也不确定这以后还会否维持。”
他对我说:“好几位关键专家已经离开了团队,他们原本负责特定地区,或者称为威胁势力,例如俄罗斯和中国。”
另一位我们称呼作罗里(Rory)的内部人士同样对专才流失深表关注。他认为这还似乎会耽搁马斯克自己订下的一大目标:防范娈童癖者利用Twitter培养受害人,并分享虐待内容链接。罗里不久前仍受聘于专责对付儿童性剥削的团队内。
他的团队会侦查出分享涉及虐待儿童的内容,并将情况恶劣的通知执法部门。他说,在并购前,这样的内容让人非常头疼,他本来已担心他们人手不足。
他说:“你每天都能甄别出那种内容。”
然而,他表示,自并购后,他的团队很快便从20人被削减到只剩六到七人。他认为这远不足以应付工作量。
罗里说,在他离职前,马斯克或新管理层内没有任何一人曾与他和旧团队联络,他们在这领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
他说:“你总不能买下一家公司,然后就突然相信自己有相关知识……去应付(儿童性剥削),而无需专家帮忙。”
Twitter称他们在一个月内删除了40万个账户,“让Twitter更安全”。但罗里担心现在有相关认知,能有效地将这些让人担忧的内容向执法部门报告的人越来越少。
“你能用尽一切手段,在一个月内将数以十万计的账户停权,但要是(向执法部门)通报这类内容的数目少了,那是毫无意义的。况且多数被停权的人只会再开一个新的账户。”
他指出,当被停权的账户获准重返Twitter,滋事的用户再开立新账户便是。
我想追问马斯克这场并购,他对Twitter的愿景,还有他认为在现实中都推进得怎样。我尝试透过电邮、推文去联系他,甚至发起Twitter“民调”。这并非正式的民意调查,但马斯克曾利用它来决定Twitter的未来,而我希望能以此吸引他的注意。超过4万用户参与了投票,89%的人认为马斯克应该接受我的采访。我并未接获任何回答。
Twitter与马斯克尚未回应BBC《广角镜》调查报道所提出的质疑。我得知Twitter的传讯团队成员不是已经辞职就是已经被革职。Twitter放在网上的政策声明说,“捍卫并尊重用户的声音”仍是其“核心价值”之一。
马斯克并未正式回应BBC《广角镜》的置评要求,但他在本文英文原文刊登后转发推文。
马斯克说:“抱歉让Twitter从养育乐园变成……有喷子的地方。”
来源:BBC NEWS
编辑:吴漫

273#
发表于 2023-11-15 22:24:51 | 只看该作者
重视舆情但别患上“舆情恐惧症”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裂变传播时代,舆情应对已经成为各个地方党员干部必须学习的一堂“必修课”。一些地方虽然重视舆情,却禁不住网上一点“风吹草动”,生怕聚光灯下会出点什么“岔子”。这折射出少数地方的党员干部陷入应对网络舆情的误区,患上了“舆情恐惧症”。
重视舆情当然很有必要,但我们也要警惕走向极端,患上“舆情恐惧症”。那么,“舆情恐惧症”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对症下药?


图源:视觉中国




移动互联网时代,偶发突发事件让舆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让一些地方的党员干部对互联网是既畏惧又畏难,在不知不觉中患上“舆情恐惧症”。具体表现有:
“过激式”回应。有的矫枉过正,网上一有了话题度,就高度紧张、如临大敌。出了一点舆情,也不区分舆情的大小和性质,就处理问责干部或者指责相关部门工作不力,看上去是果断应对,其实是不敢担当。即使面对正面声音占据主导地位的舆情热点,抑或只是网友单纯的情绪吐槽,也要“快刀斩乱麻式”一顿“操作”。其实,针对舆情迅速进行调查,作出合理合情的解释,也可以赢得网友的理解和支持。
“切割式”回应。有的一旦有事件被曝光后引发关注,就第一时间作出“切割”、撇清关系。比如,一些地方一旦出现舆情,就喜欢拿临时工来“顶雷”,第一时间表明“不是我的人”“不是我的事”“不是发生在近期”,简单粗暴地表明“与我无关”。殊不知,责任义务没有“临时”的,敢于担责才是正确态度。2017年,国防部回应官微配图不严谨:疏忽在小编,责任领导担。这赢得广大网友的一致点赞。
“鸵鸟式”回应。有的秉持“热门事件冷处理,冷门事件不处理”的原则,觉得惹不起总能躲得起,认为现在每天热点事件这么多,拖一拖、扛一扛,等时间一长,“风头”过去就好了。殊不知,这种放水流舟式的舆情应对方式,会损害政府公信力,甚至会陷入“塔西佗陷阱”。实际上,“烂尾舆情”有点像网络舆论汪洋中的暗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激起舆论的惊涛骇浪,而与此一起被风浪暴击的,往往是政府的形象。
“打地鼠式”回应。有的视舆情为洪水猛兽,不想着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不问缘由一味“灭火”,舆情一露头就把“封、堵、删”当成“万能钥匙”。对此,“浙江宣传”在《网络舆情不能“一删了之”》一文中曾专门做过论述。想当然地试图将网民的声音在未引起关注之前淹没,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越想把事压下去,越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舆论形势下加剧舆情的紧张态势。

图源:视觉中国



往深里看,患上“舆情恐惧症”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网络舆情趋于纷繁复杂。从客观情况看,舆情从应急化转向常态化、从单一性转向复合性。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社会加速发展,风险隐患时时存在,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各种事故、事件、事情,都有可能引发舆情,有时让人防不胜防;另一方面,在以“秒”计的互联网传播速度面前,无论舆论事件多小,有时却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被放大,使得舆情生成周期越来越短、发酵态势愈演愈烈。这些都导致舆情应对的难度加大。
对舆情的认识存在偏差。互联网为政府部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提供了新的重要渠道,但一些党员干部却将舆情和“问题”画等号,将其视为维稳的对象和问题的表现。还有的在舆情面前,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回应关切上,而是放在“避风头”“平息事情”上。从政府舆情处置事件的反面例子来看,一些信任危机正是源于应对舆情时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一些舆情事件中,本来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却因官方模棱两可的回应或者冷漠的态度而使事件持续发酵。
应对舆情的能力不足。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一些党员干部由于缺乏互联网思维和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的能力,在舆情面前常常陷入胸中无数、不知所措的被动困境。有的容易受到网上各种杂音的干扰,难以辨别真民声、了解真民意;有的在应对舆情时采取“自说自话”的方式,一味强调“领导高度重视”,忽视了群众诉求,导致舆论反噬、引发次生舆情;还有的不敢说,信奉“多一句不如少一句”。
特别是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舆情应对也需提升“智慧”含量。一些地方不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一些党员干部不知网不懂网,导致在处置舆情时陷入“失明”“失聪”“反应迟钝”等困境,难以作出快速有效的回应。
此外,有的地方在面对舆情时杯弓蛇影、慌不择路,对党员干部的“过”与“罚”往往不对应、不相当,甚至在一些时候是“罚”大于“过”,盲目追责问责、滥用追责问责,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员干部应对舆情的动力。


舆情处置看起来不是“常态”工作,也不会天天遇到,但却有可能随时随地出现。虽然今天舆情处置的难度不断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被动应对、无所作为。笔者想到四句话:
第一句话:要想“说得好”首先要“做得好”。掩耳盗铃的“鸵鸟式”做法都只会让事态更加不可控,能见微知著、研判民意最见水平,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是最优解。克服“舆情恐惧症”,切不可把“吐槽”“抱怨”都当作舆情去“处置”。网民吐个槽、反映个问题或者提个建议,属于社情民意的范畴,应多聆听公众“内心的声音”,敢于直面争议、回应问题、回应公众关切。
第二句话:公开透明是应对舆情的最好“润滑剂”。任何企图欺瞒掩饰的“躲猫猫式”做法,只会让流言、谣言传得更快。克服“舆情恐惧症”,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公开信息的底气,在把握舆论关注的焦点、尊重民意的同时,不受舆论裹挟,以法律为底线、以客观事实为基准,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和结论,以有理有据赢得广大网民认可。真实、可信、权威的信息才是定纷止争的“灵丹妙药”,会真正令人信服。
第三句话:练好“泳技”才能畅游“舆海”。敢于到互联网深水区去游泳,在实践中提升懂网用网的能力,成为党员干部需要直面的现实要求。克服“舆情恐惧症”,需要硬功夫。不断增强舆情应对的本领,强化互联网思维,把握舆情发展规律,掌握大数据等基本舆情分析工具和技术,有助于提升直面舆情的能力和信心,特别是要善于和网友对话,积极回应网友诉求,把话说到网友心坎里去。
第四句话:“问责”与“负责”两条腿走路。舆情当前,不问是非曲直,就先简单问责,只会伤害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可以构建更科学有效的机制来防范舆情风险,并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另一方面,要为担当者担当,筑牢容错免责的制度屏障,优化舆情应对激励机制,从“简单问责”向“适度容错”转变,防止追责问责被滥用,从而鼓励党员干部在面对舆情时由“躲事干部”变为“扛事干部”。
来源:浙江宣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RwRp1AsD8ffD8IhtyqAxg

编辑:程博

274#
发表于 2024-1-22 20:59:48 | 只看该作者
新闻舆论工作的坐标定位
中国记者  2024-01-21 23:20 发表于北京

  习近平明确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坐标是认识自我的参照,有了坐标,才能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找准坐标定位,是新闻舆论工作履行好职责使命的前提和基础。
  一、政治家办报
  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等)是我们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不仅要做业务专家,而且要有政治家的头脑,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工作中去。只有坚持政治家办报,从政治上总揽全局,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立得稳,才能保证新闻舆论工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政治家办报,就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新闻舆论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宣传一旦出了问题,舆论工具一旦不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在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坚持政治家办报,就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面对国内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企图和意识形态渗透,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管好新闻舆论阵地,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于新闻生产全链条,落实到新闻工作各岗位,延伸至新闻产品各形态,做到无论何种媒体形态、无论何种报道类别,都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刻度,做到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无例外,决不能出现政治性差错,决不能给错误的思想和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决不能宣传同党的方针政策相悖的观点和做法,决不能片面地错误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树立大局意识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前提。习近平要求“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自觉服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局。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奋斗目标、战略安排和工作布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新闻舆论工作要把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新闻报道全面准确解读,深刻生动阐释,引导全党全国人民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流媒体进行了权威、深入而又通俗的宣传解读。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由中宣部、中央电视台等相关部门共同制作并相继播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 7 部政论专题片,从不同角度全面梳理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为十九大的召开营造了热烈的舆论氛围。十九大期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之后,新华社播发长篇述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从党的十九大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阐释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形成背景、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凝聚了全党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的强大共识。在2020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的关键历史时刻,新华社播发了《习近平的扶贫故事》,生动记述习近平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40多年间走基层、入农户、看真贫的动人故事。稿件将富有画面感的特写场景、温暖人心的动作细节、生动鲜活的语言对话,放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背景下,体现了一位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使命担当、高超智慧,全面展现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考,与困难群众的互动,对扶贫干部的关怀。主流媒体的报道使人们认识到,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自觉服务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为这一历史任务和工作全局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是新闻舆论工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不断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引导全党同志更好地担当起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引导全社会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努力。2018年12月,在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之际,新华社推出献礼微视频《父亲·我们·时代》,视频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眼神中“穿越”,以改革奋斗者的子女作为讲述对象,以子辈回忆父辈的视角回望历史,回望40年来一幕幕“点睛”时刻,形成两代人之间的时空对话,致敬父辈、致敬奋斗者。微视频全网浏览量超过2亿,覆盖人数超过4亿,线下同时开展的“与时代同框”互动活动,参与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微视频和线下互动活动彰显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丰富内涵,引导人们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为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贡献力量。
  自觉服务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大局。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与外部世界在交往融通不断深化的同时,利益摩擦和价值碰撞也更加频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国内国际因素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如果不能充分估量国际因素对国内发展的影响,就难以做到未雨绸缪、趋利避害,难以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风险和挑战,从而影响我国发展大局;如果不能充分估量国内因素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就难以做到因势利导、增信释疑,难以主动消除来自外部的各种误解和阻力,从而同样影响我国的发展。从报道层面来看,外宣与内宣已渐趋交融,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内宣外宣的协调配合,对内报道要有外宣意识、考虑国际影响,对外报道要有内宣意识、兼顾国内受众感受,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运营,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协调发展。
  新闻媒体要宣传好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立场,“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发展”,更多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精心策划,深入采访,推出一大批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解读意图、回应质疑,有效影响了国内外舆论。在 2017 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一个多月,人民日报推出“行走‘一带一路’”专栏,新华社启动“‘一带一路’你知道多少”海外社交媒体系列直播,通过大量事实,生动展示“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人民带来的实惠和变化。论坛召开期间,人民日报开设专刊,集中刊发对习近平主旨演讲的深入解读,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习近平演讲“速览”,为读者捞干货、画重点;新华社推出一系列重头稿件和融媒体产品,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讲话精髓要义,多语种动漫 MV《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呈“刷屏之效”,短视频《大道之行》点击量超过5 亿人次;中央电视台启用无人机拍摄,全景呈现论坛盛况,并通过央视新闻移动网对论坛进行 48 小时不间断的全球滚动直播。中央主要媒体的报道准确、及时、生动、充分,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放大了“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的正面声音。
  三、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的差异性日益增强,改革涉险过滩难度日益增强,国际形势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强,以主流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难度越来越大,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繁重。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风险和挑战严峻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类社会矛盾交织叠加,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很重;从国际看,新冠疫情冲击巨大而深远,世界格局加速演变,经济发展遭遇重挫,国际政治“黑天鹅事件”频发,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思潮上扬,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面对风险和挑战,只有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才能维护和发展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实现党确定的奋斗目标。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首要问题,从“走转改”“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到增强“四力”,所指向的就是这一根本问题。引导人民团结起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秀传统,也是新闻舆论工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重要内容。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特殊使命,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力量为旨归,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科学精神,宣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不断涌现的各方面先进典型,用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报道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推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面对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也颠覆了原有的新闻传播和舆论格局,信息内容、传播载体、平台渠道的更新越来越快,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新变化,传媒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变化的表现是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9.7%。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传统媒体时代的“人找信息”,在信息社会中嬗变为“信息找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媒体”走上前台。与此同时,我们党面临长期、严峻的外部环境考验,伴随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伴随中国的发展进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发展的遏制力度也不断增大。运用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加强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动员,是西方开展“颜色革命”的重要手段。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西方“颜色革命”的重点目标,我们要对此保持高度警惕,从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高度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把全国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要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更加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上,汇聚起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新胜利的强大力量。
  (本文系《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第二讲第二节,学术引用请注明来源:新华通讯社课题组.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M].新华出版社,2022:33-41)

  来源:中国记者(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dpHnmql7U875_3XpG0aeA
  编辑:李梦瑶





275#
发表于 2024-1-22 21:09:16 | 只看该作者
于泽远:围绕中国经济的舆论战

  要破除外界对中国经济的质疑和唱衰,最根本还是要在改革开放、做大经济蛋糕等提振社会信心方面下足功夫。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去年中国GDP增长5.2%,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完成,经济增速排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图为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彭博社)
  报告认为,此轮中国崛起顶峰论明显是配合美国对华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的新一轮舆论综合攻势,试图干扰与打压中国经济增长势头,需要以歼灭战的方式还以颜色。
  “中国崛起顶峰论的叙事逻辑,包括:近年来中国经济数据反映了深度结构与模式问题,且经济下行是中长期必然趋势;经济问题反映中国决策层错误的估计和选择,经济政策及稳信心措施将持续摇摆无力,意识形态阻碍提振经济;中国经济疫情后反弹疲软,且中、美两国后疫情时代预期与现实产生极大反差,盲目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缺乏事实依据。
  报告称,中国崛起顶峰论论调正在与国内部分舆情形成共振,企图全方位抑制、挑拨、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民生等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包括放大市场悲观预期,影响外资对中国的判断;刺激投资者情绪,导致股市剧烈波动;掩盖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扰乱民心影响中国国内团结;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近期以来,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王沪宁等人都要求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针对的就是近年来西方主流舆论以及中国国内不少人对中国经济的唱衰和缺乏信心
  不过,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未必是西方舆论渲染的结果;比如股市、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债务扩大以及消费乏力等等。要破除外界对中国经济的质疑和唱衰,最根本还是要在改革开放、做大经济蛋糕、提高民众收入等提振社会信心方面下足功夫,否则很难收到实际效果。

  来源:联合早报
  编辑:李梦瑶

276#
发表于 2024-1-23 11:29:57 | 只看该作者
AI is destabilizing ‘the concept of truth itself’ in 2024 election
人工智能正在破坏 2024 年选举中“真理概念本身”的稳定性
Story by Pranshu Verma, Gerrit De Vynck  


Expert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long warned that AI-generated content could muddy the waters of perceived reality. Weeks into a pivotal election year, AI confusion is on the rise.
    人工智能专家长期以来一直警告说,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会混淆感知现实的水域。进入关键选举年几周后,人工智能的困惑正在加剧。
Politicians around the globe have been swatting away potentially damning pieces of evidence — grainy video footage of hotel trysts, voice recordings criticizing political opponents — by dismissing them as AI-generated fakes. At the same time, AI deepfakes are being used to spread misinformation.
    全球各地的政客们一直在抹杀那些可能具有毁灭性的证据——酒店幽会的模糊视频片段、批评政治对手的录音——将它们斥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假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深度造假也被用来传播错误信息。

On Monday, the New Hampshire Justice Department said it was investigating robocalls featuring what appeared to be an AI-generated voice that sounded like President Biden telling voters to skip the Tuesday primary — the first notable use of AI for voter suppression this campaign cycle.
    周一,新罕布什尔州司法部表示正在调查机器人电话,其声音似乎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听起来像是拜登总统告诉选民跳过周二的初选——这是本竞选周期首次使用人工智能来压制选民。
Last month, former president Donald Trump dismissed an ad on Fox News featuring video of his well-documented public gaffes — including his struggle to pronounce the word “anonymous” in Montana and his visit to the California town of “Pleasure,” a.k.a. Paradise, both in 2018 — claiming the footage was generated by AI.
    上个月,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驳回了福克斯新闻上的一则广告,该广告中播放了他有据可查的公开失态视频,包括他在蒙大拿州艰难地发音“匿名”一词,以及他对加利福尼亚州“快乐”小镇(又称天堂)的访问,均发生在 2018 年——声称这些镜头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
“The perverts and losers at the failed and once disbanded Lincoln Project, and others, are using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ir Fake television commercials in order to make me look as bad and pathetic as Crooked Joe Biden, not an easy thing to do,” Trump wrote on Truth Social. “FoxNews shouldn’t run these ads.”
    “失败且一度解散的林肯计划中的变态者和失败者以及其他人正在使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他们的虚假电视广告中,以使我看起来像狡诈的乔·拜登一样糟糕和可悲,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朗普在《真相社会》上写道。 “福克斯新闻不应该投放这些广告。”
The Lincoln Project, a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 formed by moderate Republicans to oppose Trump, swiftly denied the claim; the ad featured incidents during Trump’s presidency that were widely covered at the time and witnessed in real life by many independent observers.
    林肯计划是一个由温和派共和党人组成的政治行动委员会,旨在反对特朗普,但很快就否认了这一说法;该广告讲述了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在当时被广泛报道,并被许多独立观察家在现实生活中亲眼目睹。
Still, AI creates a “liar’s dividend,” said Hany Farid,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who studies digital propaganda and misinformation. “When you actually do catch a police officer or politician saying something awful, they have plausible deniability” in the age of AI.
    尽管如此,人工智能还是创造了“骗子的红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数字宣传和错误信息的教授哈尼·法里德说。在人工智能时代,“当你真的发现警察或政客说了一些可怕的事情时,他们有合理的推诿”。
AI “destabilizes the concept of truth itself,” added Libby Lange, an analyst at the misinformation tracking organization Graphika. “If everything could be fake, and if everyone’s claiming everything is fake or manipulated in some way, there’s really no sense of ground truth. Politically motivated actors, especially, can take whatever interpretation they choose.”
    错误信息追踪组织 Graphika 的分析师 Libby Lange 补充道,人工智能“破坏了真相概念本身的稳定性”。 “如果一切都可能是假的,如果每个人都声称一切都是假的或以某种方式被操纵,那么就真的没有真实感了。尤其是出于政治动机的演员可以采取他们选择的任何解释。”

Trump is not alone in seizing this advantage. Around the world, AI is becoming a common scapegoat for politicians trying to fend off damaging allegations.
    特朗普并不是唯一一个抓住这一优势的人。在世界各地,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政客们试图抵御破坏性指控的常见替罪羊。
Late last year, a grainy video surfaced of a ruling-party Taiwanese politician entering a hotel with a woman, indicating he was having an affair. Commentators and other politicians quickly came to his defense, saying the footage was AI-generated — though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it actually was.
    去年年底,一段模糊的视频出现,显示一名执政党台湾政客与一名女子进入一家酒店,表明他有外遇。评论员和其他政客很快为他辩护,称这段视频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尽管目前还不清楚是否真的如此。
In April, a 26-second voice recording was leaked in which a politician in the southern Indian state of Tamil Nadu appeared to accuse his own party of illegally amassing $3.6 billion, according to reporting by Rest of World. The politician denied the recording’s veracity, calling it “machine generated”; experts have said they are unsure whether the audio is real or fake.
    据《世界其他地区》报道,4 月,一段 26 秒的录音被泄露,其中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一名政客似乎指责其政党非法筹集 36 亿美元。这位政治家否认录音的真实性,称其为“机器生成的”;专家表示,他们不确定音频是真是假。
AI companies have generally said their tools shouldn’t be used in political campaigns now, but enforcement has been spotty. On Friday, OpenAI banned a developer from using its tools after the developer built a bot mimicking long-shot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candidate Dean Phillips. Phillips’s campaign had supported the bot, but after The Washington Post reported on it, OpenAI deemed that it broke rules against use of its tech for campaigns.
    人工智能公司普遍表示,他们的工具现在不应该用于政治竞选,但执行情况却参差不齐。周五,OpenAI 禁止一名开发者使用其工具,因为该开发者开发了一个模仿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迪恩·菲利普斯 (Dean Phillips) 的机器人。菲利普斯的竞选团队曾支持该机器人,但在《华盛顿邮报》报道后,OpenAI 认为它违反了禁止在竞选活动中使用其技术的规则。
AI-related confusion is also swirling beyond politics. Last week, social media users began circulating an audio clip they claimed was a Baltimore County, Md., school principal on a racist tirade against Jewish people and Black students. The union that represents the principal has said the audio is AI-generated.
    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混乱也超出了政治范围。上周,社交媒体用户开始传播一段音频片段,他们声称该音频片段是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县的一名校长对犹太人和黑人学生进行种族主义长篇大论。代表校长的工会表示,音频是人工智能生成的。
Several signs do point to that conclusion, including the uniform cadence of the speech and indications of splicing, said Farid, who analyzed the audio. But without knowing where it came from or in what context it was recorded, he said, it’s impossible to say for sure.
    分析音频的法里德说,有几个迹象确实表明了这一结论,包括演讲的统一节奏和拼接迹象。但他说,由于不知道它来自哪里或在什么背景下记录,所以无法确定。
On social media, commenters overwhelmingly seem to believe the audio is real, and the school district says it has launched an investigation. A request for comment to the principal through his union was not returned.
    在社交媒体上,绝大多数评论者似乎相信音频是真实的,学区表示已展开调查。通过工会向校长提出置评请求没有得到回复。
These claims hold weight because AI deepfakes are more common now and better at replicating a person’s voice and appearance. Deepfakes regularly go viral on X, Facebook and other social platforms. Meanwhile, the tools and methods to identify an AI-created piece of media are not keeping up with rapid advances in AI’s ability to generate such content.
    这些说法很有说服力,因为人工智能深度假货现在更常见,并且能够更好地复制人的声音和外表。 Deepfakes 经常在 X、Facebook 和其他社交平台上疯传。与此同时,识别人工智能创建的媒体的工具和方法并没有跟上人工智能生成此类内容的能力的快速进步。
Actual fake images of Trump have gone viral multiple times. Early this month, actor Mark Ruffalo posted AI images of Trump with teenage girls, claiming the images showed the former president on a private plane owned by convicted sex offender Jeffrey Epstein. Ruffalo later apologized.
    特朗普的真实假照片已经多次疯传。本月初,演员马克·鲁法洛发布了特朗普与十几岁女孩的人工智能图像,声称这些图像显示前总统坐在被定罪的性犯罪者杰弗里·爱泼斯坦拥有的私人飞机上。鲁法洛后来道歉。
Trump, who has spent weeks railing against AI on Truth Social, posted about the incident, saying, “This is A.I., and it is very dangerous for our Country!”
    特朗普花了数周时间在 Truth Social 上谴责人工智能,他在帖子中谈到了这一事件,并表示:“这是人工智能,它对我们的国家来说非常危险!”
Rising concern over AI’s impact on politics and the world economy was a major theme at the conference of world leaders and CEOs in Davos, Switzerland, last week. In her remarks opening the conference, Swiss President Viola Amherd called AI-generated propaganda and lies “a real threat” to world stability, “especially today wh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tributes to the increasing credibility of such fake news.”
    上周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领导人和首席执行官会议的一个主要主题是对人工智能对政治和世界经济影响的日益关注。瑞士总统维奥拉·阿赫德在会议开幕致辞中称,人工智能生成的宣传和谎言对世界稳定构成“真正的威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此类假新闻的可信度不断提高的今天。”
Tech and social media companies say they are looking into creating systems to automatically check and moderate AI-generated content purporting to be real, but have yet to do so. Meanwhile, only experts possess the tech and expertise to analyze a piece of media and determine whether it’s real or fake.
    科技和社交媒体公司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创建系统来自动检查和审核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内容,但尚未这样做。与此同时,只有专家才拥有分析媒体并确定其真假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That leaves too few people capable of truth-squadding content that can now be generated with easy-to-use AI tools available to almost anyone.
    这使得能够提供真相内容的人太少了,而这些内容现在可以通过几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易于使用的人工智能工具生成。
“You don’t have to be a computer scientist. You don’t have to be able to code,” Farid said. “There’s no barrier to entry anymore.”
    “你不必成为一名计算机科学家。你不必会编码,”法里德说。 “不再有进入障碍。”
Aviv Ovadya, an expert on AI’s impact on democracy and an affiliate at Harvard University’s Berkman Klein Center, said the general public is far more aware of AI deepfakes now compared with five years ago. As politicians see others evade criticism by claiming evidence released against them is AI, more people will make that claim.
    人工智能对民主影响的专家、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中心附属机构阿维夫·奥瓦迪亚 (Aviv Ovadya) 表示,与五年前相比,现在公众对人工智能深度造假的认识要高得多。当政客们看到其他人通过声称针对他们的证据是人工智能来逃避批评时,更多的人会提出这种说法。
“There’s a contagion effect,” he said, noting a similar rise in politicians falsely calling an election rigged.
    “这是一种传染效应,”他说,并指出政界人士错误地称选举被操纵的现象也有所增加。
Ovadya said technology companies have the tools to regulate the problem: They could watermark audio to create a digital fingerprint or join a coalition meant to prevent the spreading of misleading information online by developing technical standards that establish the origins of media content. Most importantly, he said, they could tweak their algorithms so they don’t promote sensational but potentially false content.
    奥瓦迪亚表示,科技公司拥有解决这一问题的工具:他们可以为音频添加水印以创建数字指纹,或者加入一个联盟,通过制定确定媒体内容起源的技术标准来防止网上误导性信息的传播。他说,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调整算法,这样就不会宣传耸人听闻但可能虚假的内容。
So far, he said, tech companies have mostly failed to take action to safeguard the public’s perception of reality.
    他说,到目前为止,科技公司大多未能采取行动来维护公众对现实的看法。
“As long as the incentives continue to be engagement-driven sensationalism, and really conflict,” he said, “those are the kinds of content — whether deepfake or not — that’s going to be surfaced.”
    “只要激励措施继续是由参与驱动的轰动效应,并且确实存在冲突,”他说,“这些内容——无论是否是深度伪造的——就会浮出水面。”
Drew Harwell and Nitasha Tiku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德鲁·哈威尔 (Drew Harwell) 和尼塔莎·蒂库 (Nitasha Tiku) 对本报告做出了贡献。

       来源:华盛顿邮报
       编辑:李梦瑶


277#
发表于 2024-2-3 20:06: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晨雅

278#
发表于 2024-3-1 23:49:41 | 只看该作者
董宇辉清空微博:流量之潮下的无声呐喊



「当名望的高塔筑起,那些追随着热度的眼睛便如影随形。」
>>>
前几天,董宇辉突然清空微博,又一次点燃了热搜。
“清空微博”事件的导火索是董宇辉在2月24日的一场直播。在几天前的一场直播中,“与辉同行”直播间上架了内衣内裤产品。对于这类贴身衣物,董宇辉不愿过多进行讲解。每次眼看着就要轮到这两款产品出场,董宇辉也只是象征性地说一句:“有需要的朋友自己拍。”


(相关微博热搜话题)

然而,有网友却不满董宇辉略显“敷衍”的态度。不少网友开始刷屏、起哄,认为他“不讲就是不敬业”,劝他“克服一下困难,讲一下文胸不妨事儿的”,甚至威胁他“不讲就不买”,但董宇辉仍然坚持拒绝,多次强调自己“讲不了、不会讲”。随后,#董宇辉三拒讲解内衣内裤#、#董宇辉说不讲内衣就是害羞#等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榜,原本想远离舆论的董宇辉再度凭借一己之力,成为了焦点话题。
“我删动态,就像是张无忌父母被围攻光明顶的时候一样,‘以死明志’,只是表达我的态度和立场。”2月27日晚8点,出现在“与辉同行”直播间的董宇辉,再次就清空微博一事发声,并引用《倚天屠龙记》的故事来回应外界质疑这样自证心迹的场景让人眼熟。随着董宇辉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从单个主播到团队负责人的身份转变,他也面临着更多的眼光与审视。当“聚光灯”下的人越来越多,当公共发声成为一种谨慎,这样的话语空间似乎有更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一股清流:
“文化人”还是“脱不下的长衫”
董宇辉一直都是直播带货界的一股“清流”。在董宇辉之前,讲品能力一直是主播的核心素养。例如,霸屏美妆护肤赛道的李佳琦对各类产品的成分、功效信手拈来,而在直播间里一声声“1、2、3,上链接”的吆喝声背后,是这些顶流电商主播们对消费者核心痛点和对产品自身特性的精准把控。然而,董宇辉的走红,却趟出一条直播电商的新路。



(董宇辉在东方甄选担任主播时直播照片)从“调料为什么叫seasonings”讲到“霍去病封狼居胥”,从“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讲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信手拈来的引用,整饬华丽的排比,锦心绣口的比喻,董宇辉出口成章,吸引了不少“丈母娘”的围观与支持。不少网友甚至认为,看董宇辉的直播就像上课,可以增长知识与智慧。与此相对的,相比于一般主播的讲品能力,董宇辉的过人之处似乎更多集中在内容生产一面。这种“知识+直播”的形式,不失为一次可贵的尝试。然而,其本质仍然是卖货,知识内容只是附丽其上的配角,或者是赋予商品的一种情怀。相比专业的教育直播而言,“知识+直播”更像是一种“碎片化阅读”,而很难给特定受众以沉浸体验与体系化知识。



(相关微博博文)
而当知识与营销结合,难免会遇到内容创作的瓶颈,有时变得像是在抛开本质谈情怀,换个思路聊吉祥话。就如这次,讲诗歌,讲远方,为什么不能讲内衣?当我们跳出固有印象冷静审视,便能看出其中存在的不妥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锚住知识的核心竞争力、专注垂类产品,还是面向更加广阔的市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如何,当找到“带货”与“讲课”之间的共通之处,董宇辉便迅速将满腹经纶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与名气。张艺谋、宁浩、刘德华在董宇辉的直播间卖电影票,几十万张票,瞬间卖完;《人民文学》在4个小时就卖出将近100万册,创下创刊以来的销售记录。



(“与辉同行”直播截图)

尽管如此,董宇辉并不享受这一切,甚至觉得卖货与他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观是相悖的。在他火爆“出圈”之后,也多次谈到自己内心对于直播带货的想法—“想跑”。原因是他一直都觉得自己是读书人,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在镜头面前谄媚、讨好,大叫“1、2、3、上链接”,他做不到,让人去花钱买不需要的东西这件事情本身更不符合他的价值观。这种对自己本真的执着与坚守,似乎是人们对董宇辉尤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句独白曾引来了无数人的共鸣。作为一个寒窗苦读、从农村走到城市、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普通人,董宇辉的出现似乎解答了一些年轻人心中的困扰。而作为被粉丝和资本裹挟的“书生”,董宇辉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本色,抗拒横流的物欲,这样的品质更令人钦佩。正因为他不愿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他才成了人们看到的并且喜欢的董宇辉。在这次事件中,董宇辉也再次展现了自己的真诚和个性,无形中强化了心口如一、有血有肉的人设,又一次赢得了更多粉丝的支持。然而,网友的维护也在越来越强化“文化人”这个身份属性。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当名望的高塔筑起,那些追随着热度的眼睛便如影随形。
2
流量不能承受之重

在22点即将下播时,董宇辉再次提到清空微博一事。此时,他详细地解释了清空微博的原因,称自己是“匹夫之怒”:“清空微博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知道我这么做没用,但是我只是这么做了。”在当今这个时代,粉丝的力量是强大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粉丝就是水,可以让一个人受万众瞩目,也可以把一个人从神坛上拉下来,快速把他抛弃。董宇辉的出圈,几乎是一夜之间;李佳琦因为一句话,此前积攒的名声付之东流,带货能力大不如前。流量就像潮水,潮起潮落之间,一个个人物升起又落下,走红又落幕。当潮水退去,遗忘也随之来临。2022年,刚刚走红不久的董宇辉曾在直播间谈到法治科普领域的大咖罗翔被骂到退网一事,连连说了好几个“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家会有那么多的偏颇和激动,我无法理解。”两年后,同样无法忍受微博舆论环境的董宇辉,也做出了和罗翔一样的选择。不同的是,罗翔选择停更微博,而董宇辉则是直接清空微博。正如他自己引用的名句:“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纵使董宇辉再聪明机警,他本质上也是个语言表达工作者。即便再小心翼翼,也架不住社交平台上的一次次“截取”、“放大”、“考古”、“挖坟”。




(papi酱访谈截图)从言论中摘出其中的“黑料”,进行断章取义、上纲上线的再加工;每一句话都被放在聚光灯下细细咂摸,一句话不对,就会被无限放大……在当下的互联网语言景观下,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规律。《狂飙》爆火之后,主创张颂文、高叶的社交媒体账号也都遭到了网民的深扒;跳水小将全红蝉在斩获佳绩之后甚至连老家地址都被网民挖出。当我们回过头去看,各类爆火的网络红人,似乎都没能逃过被网民扒过往经历的罗生门。人的思想是不断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的,如果能知道自己有朝一日一言一行会被如此解读,恐怕说话时也会更严谨端正些。谁能保证自己每句话都能赢得所有人认可呢?试问这世上有几个人经得住如此的“刻舟求剑”呢?



(CHINA DAILY 插画)
类似事例多了,名人们学乖了,便对公共议题保持长久沉默。实际上,董宇辉不是第一个清空微博的人,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董宇辉目前的反抗虽然自证心迹 ,但诚如他自己所说,这样的反抗长久来看不会有用。也许才能与真心永远抵不过那些跟随热度找寻存在的眼睛,但希望流量潮起潮落之间,人们还能保存几分善意。


来源:知著网(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yswhVmbPNLr2_thpksMwQ
编辑:李梦瑶


279#
发表于 2024-3-11 22:15: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