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舆论学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0:29: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北京天安门竖立孔子像 外媒热议

2011-01-16 03:07:17 来源: 新京报(北京) 跟贴 59 条

世界看中国

本周,高达9.5米的孔子像在天安门以东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正式亮相,这一事件引发国外媒体高度关注。在天安门这样的特殊场所竖立孔子像有何“意味”?外媒纷纷提出各自的看法。

“孔子思想高调复兴”

“孔子雕像的竖立,标志着中国人对孔子的一次重要反思”,英国《独立报》以如此标题报道了上述新闻。该报记者克利福德·科南在北京报道称,孔子回来了,这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巨大雕像已被高高竖立在天安门广场。“在高度发展的现代中国,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正越来越被重视……这座雕像标志着这位学者、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在中国的高调复兴。实际上,在16世纪晚期传入欧洲前,孔子的哲学思想就已经统治中国社会长达数个世纪,尽管他也曾被批判为‘封建思想者’”。

伊朗英语新闻台报道称,作为中国公元前6世纪的一名道德哲学家,孔子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十分重要,很多人都将孔子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人物。因此,“对于很多评论家而言,把孔子雕像竖立在中国具有标志性的中心是理所当然的事。”

填补社会道德空白?

科南认为,孔子在中国的复兴,除了历史因素,也有现代背景随着中国快速进入物质社会,中国的领导阶层们日益担心:一些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诸如荣誉、尊严等,正被自利、拜金等价值观所侵蚀……而孔子思想也强调“和谐”。

加拿大《环球邮报》记者马克·麦金农在北京报道称,尽管孔子曾一度被批判,但近年来,中国又慢慢地重拾孔子思想,特别是其“强调个人道德与尊重权威”。

报道援引加拿大学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称,孔子思想在中国复兴,是因为当今中国社会有不少问题需要得到解答,“人们越来越呼唤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日益感觉到某种道德空白”。


美国媒体的报道则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变化,孔子对道德的强调,也就很容易引起共鸣。

布鲁金斯学会一名中国问题专家对该媒体称,中国已经意识到某种社会价值体系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体系……它要求中国人言行更为适当、勿得势气盛,更不要倾向于暴力”。

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

除了国内因素,也有外媒认为,孔子思想复兴有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背景。《环球邮报》报道称,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增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力,在过去6年里,已经有多达320个孔子学院在96个国家建立起来,仅在加拿大就有9个。

(百千)

http://news.163.com/11/0116/03/6QG5IK5B00014AED.html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0:31:49 | 只看该作者
网易广东省东莞市网友 ip:121.14.*.* 2011-01-16 07:52:02 发表
按照当下中国的现状,其实天丅安门广场最好是立一个特大的金元宝,如果觉得太俗气,就立出个龙龟也行,反正一定要和钱有关。当然,如果真的要尊孔,那就应该立“诸子百家”群像,没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没有法制和言丅论自由,中国将永无兴盛之日
顶[140]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江苏省网友 ip:180.127.*.* 2011-01-16 07:57:23 发表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顶[77]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山东省济南市网友 ip:113.128.*.* 2011-01-16 08:07:41 发表
天安门广场不是放孔夫子的地方,单是从审美的角度看,它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天安门等建筑就不协调,更何况还有政治的、历史的、意识形态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顶[42]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广西玉林市网友 [夏等仁]: [加关注] 2011-01-16 08:28:39 发表
现在中国更应该立老子像!因为国人已经没有什么道德可言."道德经"是国人现在必须学习的
顶[24]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网易广东省东莞市网友 ip:113.80.*.* 2011-01-16 08:40:30 发表
经历近百年的政治斗争,从焚书坑儒到复兴儒学,体现出当代人信仰缺失与急需理性回归。人的本性信仰是一个和谐社会之必须。从野蛮的派别斗争中,人的基本信仰已是苍白无力,只能跟从派别意识。当今和谐社会的倡导,是社会人性到了信仰急需端正之时,也是大势所趋之时。
顶[4]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6 17:28: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出人命了!环球时报总编被乱砖砸死!


2011-2-26 15:43:1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中国鼓吹民族主义最气盛的媒体当属环球时报,该报总编辑胡锡进2月25日上了新浪微博,网友们说了些什么?以下是记者拷贝的内容:

胡锡进:谢谢支持。给大家拜码头了。活了50年,以各个时期不同的境遇,从中国不同的位置,甚至从国外的很多地方,从别人的表情里,感受、认识了我们这个国家。今天,我来到“微博中国“。刚才还在想,这个中国是中华文明多么有趣的一次延伸。

雨后春瞬回复@王焕桐:国内传媒都烂成这样了为什么大家看见环球时报就人人喊打?因为你们是烂报里的战斗机!其它报纸撒谎还有底线,就你们和日人——民报撒谎还撒出理论来了!

流牛木马:这个世界真奇妙,可以很辛苦的一直做着不知羞耻的事,还可以满怀自豪感的“。。。。有趣延伸”,而被口水一下就反应特别大,不带这样的吧?

胡锡进:我是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当过11年兵,作为记者,在前线报道过波黑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热爱祖国,懂得这个国家的艰难。作为总编辑,我希望环球时报说真话,不回避敏感问题,用我们所有报道的总和,展现复杂的世界和一个真实、复杂的中国。

王军涛:胡锡进这样的人应该被仔细透彻地研究,这样的人的心态和作为应该树碑立传,像秦桧西湖跪岳飞一跪千年一样,长跪张志新、林昭。

阴乐乐:俺也是刚来的,第一天的感觉真是挺有趣,再延伸就不知道是否仅仅是有趣了......(2

而不飘:近来贵报发表了几篇左味浓厚鬼话连篇的文章,故此,网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望抓紧时间改正

玄米:您刚露脸,粉丝就千计。这个延伸开始无趣,还是升直脑袋看文能武的在织围脖是怎样有趣的锦绣图案。

平常心的淡定:你想做一个“复杂中国”的报道者,但为什么每当报道“美国”时,却那么简单?难道你不知道美国其实也挺复杂吗?

飞往天宫:正因为你在大熔炉里修炼11年,对这个炉子的温度深有体会,所以,你很难说真话。说真话只是希望而已。说了真话,你的总编就干不长了。

朝南生:每天那样说话不难受么?

紫薇在南:这个中国是中华文明多么可耻的一次延伸。

蛐蛐笑回复@紫薇在南:是什么样的延续,世界已经用事实告诉你了!一句名言送给你:吐沫吐到天上,最后会落到自己的脸上!

青色顽石回复@蛐蛐笑:屁股决定脑袋,我同情你

紫薇在南回复@蛐蛐笑:我相信事实已经告诉我了。世界想告诉我,可惜被墙了。

我是劣等民族:环球时报中文版,粉饰太平,煽动民族主义,制造内部和谐外部危机的假象愚弄国民。环球时报英文版,揭露社会阴暗面,针砭时弊,制造独立舆论监督的假象来愚弄

见鬼的人:每当我心情郁闷的时候,多谢您的报纸,让我重新恢复了信心。看了您办的报纸,我深深的体会了,智障儿童欢乐多的意思。

忧伤的河马:你这种人不配做新闻,无正义感无思想无灵魂。中华文明都被你的报纸糟蹋了,文革的延伸。

稻草人1989:你眼里中国就是党吗,哪有屁民

气定爷:我听说看了《环球时报》,立刻自信心膨胀百倍,能胸口碎大石、双臂挡火车呢

忧伤的河马:草你妈,我大学的美好时光都被你的报纸毁了//谎话连篇的报纸

月黑之夜:环球时报需要对□□大中学生普遍的民族主义化和化负一定的责任!

白云鹏:刚发了三条就这么粉丝,还以为很有人气,原来大家都是围攻你的。你们办的魔幻报纸看来很不受欢迎啊。

围观_就是力量:阿姨说,凡是喜欢拜码头的文痞,是过去上海白相人的写照,就是象姚文元那样的文化流氓。专为恶势力舞文弄墨、编造谎话、欺辱好人。

吐鱼儿:胡总编,看了评论很不爽吧?知道中国大部分群众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吧,天天干这份活心里不亏得慌?

气定爷:你也只是这个腐朽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终将淹没在民主自由的历史浪潮里。

蚂蚁大流氓:粪球时报的主编,看过外国媒体对你的采访内容简直是条疯狗

月黑之夜回复@王文看天下:除了从外国媒体上拼凑些东西捕风捉影,意淫中国强大、煽动民族主义、妖魔化美国之外,环球屎报还有什么?另,本人从初三到高三看过4年环球

忧伤的河马:从幻想时报可以了解到所有的消息.唯独找不到良心

Frank-in-DC:中文版和英文版严重报格分裂,这得是什么人才能做下去啊

1900K:问个问题:为啥很多敏感词可以在混球时报出现,而我们连发帖子都发不出去,你们居然可以随便刊发,你们把党国的意志当成什么了?

曹国星:关于“微薄中国”,贵报前天的社评是这样说的。“在今天被互联网、微博、群发短信装备起来的中国,发表批评性言论,串联一些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实在太容易了。”你又何苦来这里混呢。难道你要来这里,“旗帜鲜明”地为维护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上均引自环球时报社论)

薄薄:人这种动物,身体构造不管黑白黄灰,都是一样的。什么时候多出个六指,大家都会很奇怪。但不代表六指的就应该是怪物。年轻时,为“为什么”而备受困扰。现在,不能说,完全的道路“世界改变了我”这个阶段,而是在逐步地认清社会是什么,现实是怎样的,时代有时什么含义,就想着:努力做事

1900K:如果你只是个基层记者,可以给你找到一些辩解的理由.可是做到总编这份上,你难道还担心生存问题吗?人可以为所欲为,前提是不能作恶;做了坏事,被人骂全家你都得忍着,那是你应得的

流牛木马:悲剧了,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来这里讨没趣,还是回去闭门搞你的环球屎报自娱自乐吧。

非有非非是:我做的最荒唐的事之一就是高中时候买过几次这份报纸忏悔啊

张耀杰2012:@胡锡进潜水就行了,怎么好意思露脸哈.那个坏球时报的假新闻,到底是要让人肉麻呢,还是要让人有趣呢??

//@为美而言://@土家野夫:作为读者,不敢要求贵报关于国内事务的真话,但至少希望你报道北非之类时,要坚持不要混淆黑白,这个应该可以吧?//@北京厨子//@北京崔卫平//@崔永元//@李木子美

围观就是力量:劝你一句吧,这里真不是你呆的地方,因为这里讲的是良心,讲的是实话,而这一切,是你们这些人所无法理解的。因为,在你们的字典中,根本就没有公正、公平、良心和道德。走吧,让微博干净一点……

邱易平:脸皮真厚。I服了服了YOU!

ddrose平平:买过一期环球时报,因为有德国的作者朋友为环球时报写了一篇报道,结果被环球编辑移花接木,乾坤大挪移一番,署名的朋友非常生气。报格何在?俺家垫桌子都不买环球。

jjrose2008:胡总,你活了50年,希望剩下的年月里不要活成一个让人一提及就厌恶的人,不要活成读者感情上的累赘。

看看:阿庆啊2008年西藏事件亲眼见到你们报社说谎之后就没再看你们家的报纸了。

Ashitaka_CYU:曾经很喜欢环球,可是自从大学之后我们就再也不看了,因为上面都是在吹嘘我们国家的消息。我们真的那么强大了吗?为什么我们的人民生活还那么艰难?做为一个媒体,我觉得您应该讲良心……

Breatheforfreedom:你应该冷静想想,为什么这么多人骂你!做人不能太无耻。做媒体,影响深远,更应该慎重。最起码,不意淫,不造谣,不鼓动,多多关注底层人民的苦与乐,去推动中国的前进。

薛桂烨:这个中国是中华文明多么有趣的一次延伸?是延伸么?准确讲,应该是“脱轨”!

残雪书剑:每天编那样的报纸欺骗民众,你们觉得心安吗?

Ashitaka_CYU回复@小是大非:另外再给你对比一下,也许你们报纸和南都发行量都很大,而且都不是官方摊派下去的。可是为什么你们的报道让但凡有点独立思想的读者想要写信骂你们,南都是受称赞?这个和你们报纸没关系?是读者有问题?

布梵:有人说,你们满世界找报道不容易,尤其是把黑的说成白的内容,因为这个世界颠倒黑白的人太少了!

田天让:还好意思在这说。。。颠倒黑白的破报纸,已不看环球好多年。。。

飞越青藏高原:在飞机上看到环球时报就要吐!

老鳯:恩,现在的中国,提倡礼貌,以为礼貌等于文明,这真是至极!这样说来,绅士的纳粹,就代表文明了!一切如不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不管装的如何绅士,都是禽兽!

freakingbrothers:这个中国把中华文明给毁的差不多了,你在做同样的事情。

胖潘安:环球日报勤奋不假,能从世界各地的冷僻来源论证自己幻想的阴谋论。阴谋论当然有市场。

timxjh:极左思想五毛热捧报纸的总编辑同志您好!向您致敬!

r chong:送给你和你办的报纸2句诗,不为苍生说人话,只为君王唱赞歌(36分钟前)

老鳯:不要说了,为了点好处,就出卖自己的,那就是□□,如觉得自己没做错的,那就是,连什么是对错都不分,你跟这号的费劲干嘛,累不累啊?

中毒:可笑的很,很辛苦的自豪着,很辛苦的配合愚民,很辛苦的吹的牛满天飞,你们很辛苦,但请你们要知道你们的辛苦是在让社会慢性中毒

雨后春瞬回复@王焕桐:你丫的自我感觉太好了吧?就这种意淫报有点脑子的谁看啊?丢不起这人!也就糊弄高中小朋友而已。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6 17:30:57 | 只看该作者
人民的呼声就是上帝的呼声。——转引自《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被乱砖砸是善意的,总有一天会让他上绞架!

对没有底线的东西,你是砸不死滴。

中国《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经常引用所谓“美国环球战略网”报道中国武器如何,如何,

所谓的"环球战略网"近年来多次被引用,但这家网站到底是啥样子呢?


这个战略网是从电脑战略游戏搞起来的,也就是说以前是做游戏的网站。后来改为讨论现实世界战略,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它初期(10年前)还有些有价值的讨论,

说了多少次了,环球战略网是个卖游戏的个体户网站,比汉和还山寨

这家网站属于谁呢?一个叫StrategyWorld.com的公司。
他的网站五花八门,报道缺乏任何引用来源,更可笑的是,其拙劣排版网页上充斥了各种胡乱堆砌的广告。再往上看,还能发现其开发的战棋游戏的销售链接。这种网站的可信度如何。。。可见一斑。。。

但它真是个公认的脑残论坛,基本上这个网站只是转载一些其他国家军事论坛的文章,或者帖子,而这些帖子基本上是未经证实的。有些也是虚假的。不过这个网站仅仅是转帖而已。有些非常不靠谱。

比如,中国军事论坛,中国军事网站常常会发表假军事新闻,杜撰假军事文章,于是这个“美国环球战略网”就转贴出来。当然这种网站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该网站只是一个搞游戏的网站为主。并不具有什么真实性。也没有多少专业性。

国外一个不靠谱的网站转载中国人伪造的假军事新闻,反正也没有多少真实性。用来做讨论还是无可厚非的。

但问题在这里:中国人伪造出了大量的假军事新闻,杜撰假军事文章,炮制出来的精神鸦片。对于这些精神垃圾,中国人本身是不相信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事实,就是中国论坛,网站,宣传媒体充斥了谎言,很多人都质疑其真实性。也知道是中国人自己编造出来的。

在此情况下,中国精神垃圾的制造者在美国这家所谓的游戏类,非常不靠谱的网站上发表中国人自己炮制的假军事新闻,假军事文章。相当于把自己炮制的假文章再载一顶“洋帽子”,然后出口转内销。返销国内。
很多军事文章,军事新闻。其实是国人原创,假借外媒之口来说而已




中国《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经常引用所谓“美国环球战略网”报道中国军事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在引用中国人自己编造的假军事新闻,《环球时报》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要证明这些新闻是有真实性的,有权威性的。让人们减少对其新闻真实性的怀疑。环球时报明知是假新闻,为了搞,哗众取宠,夸大其词,不惜搞来料加工,把新闻出口转内销刊登出来进行炒作。





只要是标明是战略网页的文章或者转贴。基本就知道,它也是转帖中国人自己伪造的假新闻而已。没有任何真实性。


环球战略网这个卖游戏的个体户网站 网址:http://www.strategypage.com/default.asp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id=1&id=6910403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2-26 17:34:3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在搞宣传的手法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你们老百姓不相信,你看外国人都说我们的武器先进,你总该相信了吧。于是扣上一顶洋帽子的新闻来忽悠老百姓。麻痹老百姓。



其实,普通老百姓那里知道这个所谓的网站“美国环球战略网”也只是在转帖国内论坛的垃圾军事帖子而已。只不过挂上所谓吓人的名称什么“环球” ,什么“战略”等等。结果就一个搞游戏的垃圾网站。



这样一个手法,就好像目前中国人喜欢买一个洋文凭,洋博士的道理一样,比如美国“著名的”“西太平洋大学”,一样。拉大旗作虎皮,披上一件假的洋外衣来忽悠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



搞假新闻出口转内销,其本质目的就是搞虚假宣传。

上面我说的搞假新闻出口转内销的是一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假冒外国著名军事传媒如“简氏防务周刊”,或者是伪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所谓军事刊物,凭空捏造出来一些假军事新闻,假借外国人之口,兜售自己炮制的各种精神鸦片。

有那么几种假军事文章

    

    1:全文都是伪造和杜撰的

    

    2:东拼西凑出来的,然后冠上某某外国媒体称

    

    3:有原文,但将原文篡改的





根据外电的只言片语,然后环球时报加工夸大,写一出一大堆夸张的文章,吹捧自己造的比较落后的奸——屎。还要冠上美媒,或者什么外媒。

      所以凡是,冠上外媒报道中国武器又是如何如何先进,外国人震惊之流的军事文章,几乎毫无例外是中国人自己编造,臆想出来的,有一些纯属凭空编造,有一些是仅仅是外电一般性报道,一到《环球时报》里面,就会被改造成中国的造的武器又是如何,如何的厉害

  

  

  在网络上冒充外媒,一会是英国媒体,一会是德国媒体,一会又是美国媒体。基本上是中国军迷冒充的。

《人民日报》 在人民群众中名声不太好。为在青年中提高发行量,于是换一个马甲,搞一个耸人听闻的名字《环球时报》。继续灌输极左的世界观,刻意歪曲事件,精心编辑,加工偏离事实的文章,新闻。捕风捉影,夸大其词,耸人听闻,继续与主子意图对口型,对口径。一方面又要扩大发行量,于是对自己搞夸大其词,不惜捏造,玩移花接木。捕风捉影。尽量夸大,渲染我国,我军武器极其先进,狂贬敌人(美,日,台,印度,越南。北约等等敌对势力)。

花招一:搞移花接木战术,如为:加工炮制吹嘘中方武器如何,如何的先进,八方寻找证词,寻找只言片语,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说的什么,什么中国武器如何了得等等,被《环球时报》妓者一股脑的拼凑,加工在一起,炮制出一篇惊天动地的假军事文章,新闻等等。

花招二: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八方搜寻夸耀自己,狂贬敌人的军事文章,新闻等等,哪怕这篇文章是虚假的,哪怕是片面的,一面之词,哪怕是只言片语。不代表主流的观点的。哪怕仅仅是断章取义的,都被编辑,妓者们全部挖掘出来,醒目的刊登在《环球时报》上。(挖地三尺的搜寻素材)

花招三:《环球时报》不惜在互联网上,收罗各种假军事文章(来源基本是网民意淫出来的),不去考察其真实性,然后再次,七拼八凑,二次加工成型,炮制出夸耀自己,狂贬敌人的假军事文章,新闻等等。

在宣传口径上的一致性的原则下。长期灌输下。中国的年轻读者头脑就形成了,我军是武功天下第一,武林至尊。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吹得神乎其神。吹得炫乎其炫,等等等等,逐渐的神话就这样形成了。

俺的评价环球时报就是混球报。

在环球屎报上,你可以找到良心以外的任何东西。

胡总,看了评论很不爽吧?知道中国大部分群众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吧,天天干这份活心里不亏得慌?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20:48: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公众舆论》评论与摘要(一)  
发表时间:2007-8-18 16:24:00 阅读次数:418     所属分类:天石之书架
Public Opinion,by Walter Lippman  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版



什么是外部世界?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很轻松的说,外部世界,就是外部世界啊,就是我们个人以外的世界。但读完这一章后,初始的印象就是:外部世界并不脱离我们自己而存在,或者说外部世界的存在正是以我们自己为前提的。正如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我们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世界。这也就注定了外部世界与生俱来就不是客观的,必定的掺杂了一些多余的、可能影响真实外部世界状况的东西。在Lippman看来,无非两种原因,外部由于信息获得限制,换句话讲是媒介让信息变质,虚拟环境的存在注定了信息的失真;内部原因为我们自己对信息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很多情况下,我们总是在不自觉地接受一些我们期望的信息,我们是“虚构”的帮凶,成见、偏见、歧见或者无知等等,这些无不影响着真实世界在我们大脑中的反映。而我们做出任何判段的前提,缺是这样一种虚构,自信的人们作出着决策,影响的确是实实在在的现实。虚拟环境中疯狂,现实买单。



译者前言

○任何舆论在展示着力量和宣泄激情的同时,也会包含着某些成见、偏见、定见、歧见或者门户之见,既是一个汹涌的舆论大潮也难以例外。(p2)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大不一样。(p2)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追溯既往就可以看到,我们在认识我们仍然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环境时是多么的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是环境本身。(p4)

○出于优越的事后聪明,我们会坚持认为,他们必需认识的那个世界和他们曾经认识的那个世界,经常是背道而驰的两回事。(p4)

○只要记住每一个政党都会深信不疑自己为对手所描绘的画像——他认为那就是真相,但那并不是真相,而是他想象中的真相,我们就会完全理解战争与政治的暴烈。(p5)

○大人物——即使终其一生——照例都是通过一种虚构的个性而广为人知。因此一个老生常谈也不无道理:仆人眼中无英雄。(p6)

○在几乎所有其他时候,甚至在战争的僵持阶段,足够广大的范围内的感情才能被激发起来,以确认冲突、选择、犹豫和妥协。(p9)

○一个人对于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在了解别人思想之前,不可能真正的理解他们的行为。(p9)

○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构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p11)

○对于所有这些事例,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虚拟环境。他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就是一种反应。然而,恰恰因为那是一种表现,那么产生后果——假如他是一些行动——的地方,就不是激发了那种表现的虚拟环境,而是行动得以发生的真实环境。如果那种表现不是一种实际行动,而是我们简称的思想感情,那么它在虚拟环境中没有出现明显断裂之前,会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一旦虚拟事实的刺激产生了针对事物或他人的行动,矛盾就会迅速发展,然后——从经验得知——便会产生用脑袋撞击石头的感觉,……,总而言之,会因为失调而痛苦。毫无疑问,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p11-p12)

○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秘、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御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p12)

○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哪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p12)

○为什么交战国家都会确信自己是在采取自卫行动,为什么两个争斗不已的阶级都在一口咬定自己是共同利益的代言人。我们可能会说,他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但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认为并感到不共戴天。(p15)

○人们酷爱推测,这一事实便足以证明,他们的虚拟环境,世界在他们内心形成的图像,使他们思想、感情和行为中的决定性因素。假如现实与人们对现实的反应联系得直截了当、形影不离,而不是迂回曲折、若即若离,人们就不会知道还有什么犹豫和失败;假如我们每个人都像胎儿包在子宫中一样附着在世界上,肖伯纳先生大概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了:除了十月怀胎之外,没有人还会像照料一棵植物那样照料他。(p19)

○人并不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神,匆匆一瞥就能看破一切。他是进化的产物,近乎是稍纵即逝,只有片刻时间去增长见识、获取幸福。这同一个产物还发明了一些办法,去观看不用肉眼也能观看到的事物,聆听不用耳朵也能聆听的呻吟,能计量无穷浩大和无限细小的东西,能清点并区分比他独自记忆的内容更为庞杂的内容。他会学着用它的头脑去观察他从未见过、摸过、闻过、听过、想过的大千世界。他会逐渐在他的脑海中为自己制作一幅视线所不及的那个世界的可靠图像。(p21)

○我们应当首先指出那些妨碍他们接近事实真相的主要因素。它们就是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限制,每天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事件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这些因素差不多都是外部的限制。(p21)

○然后再来分析这些残缺不全的外来消息又是如何受到日积月累的想象、偏见和成见的影响的,他们如汗牛充栋,体现着并转而有力的支配着我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本身。接下来是考察一个人在接受了有限的外来消息之后又会如何形成一些门户之见,并认为这符合它所感到和构想的自身利益。(p21)

○报纸被民主主义者视为克服自身毛病的万应灵药,而新闻的性质和新闻界的经济基础的分析家则认为,报纸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反映着——因此也或多或少调解着——舆论的强度及其不健全的组织。(p22)

○如果舆论要想发出声音,那就必须利用新闻界加以组织,而不是像今天的情况由新闻界加以阻止。(p22)

http://hardstone.fyfz.cn/art/237987.htm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20:49:21 | 只看该作者
《公众舆论》评论与摘要(二)  
发表时间:2007-8-19 17:57:00 阅读次数:372     所属分类:天石之书架
每个人的傲慢与偏见

我们自以为无所不知,我们自以为意见正确,殊不知我们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先看看我们的信息来源,在事实与我们之间存在虚拟的环境,能够主导这个虚拟环境的人通过审查、保密过滤着信息。我们分析建立在经过筛选的信息基础之上,而这些分析却对现实发挥着作用,似乎是对我们自己的嘲弄。但我们也是身不由己,一种身不由己的傲慢。交往和机会,时间与注意力,新闻所提供的速度、词语及清晰度,事实本身的模糊性和复杂性,这些无不引导我们离真相越走越远。致命的在于我们自己的偏见,即刻板成见,却总在先入为主的让我们走向歧途。而怀着偏见的我们却依然傲慢,而正是这种傲慢,让宽容的精神远去,狭隘与偏颇让理性迷失方向。我们是“局外人”,我们只能接受“局内人”筛选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却又在另一个层面上作为“局内人”,群激情昂的参与、火热的激情,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步伐,只不过,每个人的傲慢与偏见总让我们经历着痛苦。



第二章   审查与保密

○一切能阻止人们独立观察事变的人,在按照自己的目的编排新闻。只要这个目的是出于爱国心,那就怎么说都行。(P31)

○一支作战部队的参谋部竟能够如此大范围的控制将要被公众看到的东西。他决定哪些记者能上前线,控制他们在前线的活动,审读他们发自前线的消息,并操纵着无线电广播。站在军队后面的政府,则利用它所掌握的电缆、护照、邮局、海关及封锁手段加强这种控制。他靠合法权力——也靠特务机关——控制出版商,控制公共集会。(P31)

○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为了进行某种形式的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些屏障。(P32)

○在一个人创造出他认为明智而可取的虚拟环境之前,必须限制他们接近真实环境。因为,人们在直接接近他们所看到的事务时可能会产生误解,同时,有没有一个人能够决定他们将如何误解,除非他能决定他们到哪里去和去看什么。(P32)

第三章   交往与机会

○一个人的收入状况对于他同外部世界的接触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有钱,他就能够克服几乎所有的交流障碍,他可以去旅行,购买书报,把世界上几乎任何已知的实施纳入他的视线。个人的收入和共同体的收入决定着交流的状况。但是人们的观念又决定着收入将如何支出,并转而影响他们的长期收入状况。因此有些限制也是真实的,因为他们往往是自我加强和自我放纵的结果。(P37)

○处在同一个层次的圈子之间,交往是没有障碍的,每个个人都会迅速被接受,规矩都是现成的,谁也不会尴尬。但是“上层”与“下层”圈子之间的交往,总是抱有相互间的猜疑,多少有一种不自在,一种疏离感。(P38)

○由于地位和交往在决定什么能看、能听、能读、能体验以及什么可以允许去看、去听、去读、去了解时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也就无怪乎道德判断往往比建设性的思想更常见了。而在进行真正有效的思考时,一个非做不可的事情,就是清理各种判断,重获一种单纯的目光,摆脱各种情感,充满好奇并心怀坦诚。(P42)

○人类历史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按照“大社会”的尺度进行政治思考需要一种忘我的沉静心态,这可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做到的。我们全都受到公共事务的影响,但是我们全都沉溺在私人事务之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不愿费力注意那些没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意见,而且我们很容易受到不断的干扰。(P42)

第四章   时间与注意力

○当我们直接面对看不见的环境的信息是,要想从它那里得到一切最有利的判断,每天用那点时间就太少了。(P47)

第五章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

○词语和货币一样是要反复流通的,它今天会激发一种想象,明天又会激发另一种想象。同一个词语在记者与读者的头脑中是否能够唤起同一个想象,这谁都没有把握。(P50)

○头脑的清醒就在于有能力分辨出表面的相似性,注意到差异以及鉴别出变化。(P52)

○每个需要思考个人职责的人都知道,它应当每天给自己挤出一段安静的时间。但是在我们以文明的名义制造出来的一片手忙脚乱之中,全体公民是在一种大概无以复加的恶劣环境之下履行着危险的政治职责。(P54- P55)

○通过源头上的检查与保密,通过另一端的物质与社会障碍,通过飘忽的注意力,通过贫乏的语言,通过涣散的精神,通过无意识的情感丛,通过号孙、暴力和千篇一律。这是一些妨碍我们进入环境的限制因素,此外还有事实本身的朦胧与复杂,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和公正性,用误人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人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P57)

第六章  成见

○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务。因此,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P61)

○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P61)

○无论我们的观察对象是什么,我们都会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某种艺术手法为其造型。这就成了我们自己的艺术真实性的标准。(P64)

第七章 作为屏蔽的成见

○我们在寻求比较公正的见解时往往会坚持我们的成见,其原因除了节省精力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成见系统也许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P72)

○它们是一个有序的、多少和谐的世界景象,面对这一景象,我们的习惯、偏爱、能力、安逸和希望都会进行自我调节。他们可能不是世界的全部景象,但却是一个合乎我们需要的可能的世界景象。在那里,人和物都有着公众所周知的位置,发挥着某种预定的作用。我们在那里会感到如在家中。我们会感到使得其所。我们都是其中的成员。我们了解周围的道路。我们会发现熟悉、平常而可靠的迷人之处,其常规形态我们了如指掌。虽然我们在曲身钻进那个模式之前要放弃许多诱惑我们的东西,但只要我们打定主意进取,它就会像一双旧鞋子那样令人舒适。(P72)

○成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中立的。它不仅是用井井有条的方式替代现实的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它不仅是一条捷径。它是所有这一切,甚至更多。它是对我们自尊性的保护,是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自身的意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我们自身的立场和我们自身的权利。因此,成见充满了被它们所吸纳的情感。它们是我们传统的堡垒,在这个堡垒的庇护下我们可以继续心安理得的坚持我们的立场。(P73)

○……地道的成见,其特点是限于理性被投入应用。这是一种感知方式。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P74)

○在一定程度上,来自外部的刺激,尤其是印刷品和口头语言发出的刺激,可以唤起一个成见系统的某个部分,就是说,真实感觉和先入之见会同时进入意识。(P75)

第八章 盲点及其价值

○马克思主义未必就是马克思写在《资本论》里的东西,但所有号称忠心耿耿的好斗宗派全都认为,反正那就是马克思主义。(P82)

○不加批判的固守成见,不仅会无视许多需要考虑的东西,而且一旦因此遭到报应,成见就会土崩瓦解,那么明智的考虑很可能就会和它一起毁灭。(P84)

○每一套成见中都有一个点,在那个点上,全部努力均告停止,事情会按照你所喜欢的样子自行发展。那种步步为营的成见会强有力的刺激行动,几乎能够使人完全忘记考虑一下这是什么样的行动以及为什么要争行动。(P85)

○每一种理论都有一个不由自主的盲点。那个盲点会掩盖某种事实,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缪可以控制成见所诱发的致命运动。(P85)

○成见不仅能够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节省时间并能保护我们的社会地位,而且当我们想要冷静全面地观察世界的时候,能使我们摆脱一切令人困惑的干扰。(P85-P86)

第九章 规则及其敌人

○事实上,任何学科的专门知识都在成倍的增加我们打算发现的东西,是我们养成降期望值的习惯。在浑浑噩噩之辈看来,什么事情都是如出一辙,生活不过是一本流水账,而在专业人员看来,事物全都各具特色。(P87-P88)

○在一个小问题上的一点小专长,有时就完全可以放大我们那种常见的人类习性——试图把所有能塞进去的都塞进我们的成见,塞不进去的则都抛到九霄云外。(P88)

○如果不是格外留神,我们就很容易借助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概念想象我们认为似曾相识的任何事物。(P88)

○发迹者们有些直言不讳的朋友在度过正式的传记和讣告之后,不得不忍着不去追问那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朋友。(P89)

○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会视而不见。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实跟它一拍即合,所以,善良的人们总能位善良找出无数条理由,邪恶的人们也总能为邪恶找出无数理由。我们可以相当准确地说出我们透过有色眼镜或偏见所看到的事物。(P89)

○道德观念、正常的感受和恰当的形式,首先会把某些潜在的偏见进行标准加工,然后再予以强化。正如我们按照自己的准则进行自我调整一样,我们也会按照那些准则去调整我们所看到的事实。从理性角度来看,事实对于我们的是非观而言是中立的。但实际上,我们的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应当了解什么以及如何了解。(P91)

○在任何情况下,准则的制定者都会选定某些典型的环境,然后通过某种形式的推理或直觉,演绎出能够实现他们所认可的目标的行为方式。这一规律可为放之四海而皆准。(P91)

○在现代世界,远比道德准则的差异严重的是对适用该准则的事实进行测度时出现的差异。宗教、道德与政治的套路,其最大的差距就是它们的信徒所测度的事实。(P91)

○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某项准则,他就会逐渐具备该准则所要求的那种人性。(P92)

○同一个人会按照不同的准则演出这些版本,而这些准则体现在同一个社交圈的人们当中也会稍有不同,体现在社交圈之间、两个国家之间或者两个种族之间则会大为不同,这种不同达到顶点可能就会毫无相通。这就是号称忠于同一信仰体系的人们会刀兵相向的原因。决定他们行为的信仰要素是对他们对事实的看法。(P93)

○处于我们那些准则的核心地位的成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应当关注哪些事实,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关注。(P94)

○只有当我们习惯于把我们的观点看作是我们通过成见得到的局部经验时,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对反对者的宽容。如果没有这种习惯,我们就会把自己的观点绝对化,而且势必认为所有的反对意见都居心叵测。虽然人们乐于承认一个“问题”会有两个方面,但却不会相信他们所认为的一个“事实”也会有两个方面。如果没受过长期的严格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对社会状况的了解是多么间接和主观,他们就就决不会相信这一点。(P94-P95)

第十章 发现成见

○切当的时间考虑几乎是一切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P106)

○描绘未来的时候宛如他会服从我们眼前的意图,这一点不难看到——凡是托我们后退的因素就想象可以把它一笔勾销,凡是能让我们免于恐惧的因素就想象可以让他永存不朽。(P110)

○如果我们相信某个事情理应是真实的,我们就总是能够发现一个用来说明的确如此的例子,或者找到一个相信事情的确如此的。(P114)

○如果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强烈憎恨,我们很容易就会把它同我们所强烈憎恨或恐惧的绝大多数其他事情联系起来,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许并不比天花与酒馆或者相对论与布尔维什克的联系更多,但是他们被融入了同一种感情。(P115)

○实际的空间,实际的时间,实际的数量,实际的关联,实际的压力,统统无人理睬。前者与背景以及行动的尺度,统统被成见所省略和冻结。(P116)

http://hardstone.fyfz.cn/art/238267.htm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20:49:53 | 只看该作者
《公众舆论》评论与摘要(三)  
发表时间:2007-8-20 19:15:00 阅读次数:338     所属分类:天石之书架
民主,一个美丽的神话

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民主的是一个神话。民主的过程很好,似乎民意得到了表达。但是民主的实现却并非仅仅那一个投票的POSE,就民众而言,他们借助于权威了解自己眼睛看不到的世界,而更多的民众远离内部圈子,注定了他们的视野不会开阔。而权威们吵架的机会又非常地少,而权威吵架却总在让一些问题明朗,既然注定权威是我们的“眼睛”,索性锻炼成火焰金睛,可惜当下的中国没有锻炼火眼金睛的环境,于是乎更加注定了我们是一群“盲众”。剩下的也只有盲从了,三千人聚在一起,听一个人讲话,按个表决器,与选“是”或“否”不同的是我们有了“弃权”,但这似乎并不是进步。表决器并不是民主的全部,充分的对话被忽视,形式上的完美注定是一种讽刺。



第十一章 兴趣的激发

○所有成见当中最根深蒂固的成见就是人的这一成见——把人性归结为一些了无生气的或者集合性的事物。(P122)

○社会交往所依靠的就是相互交流,一个人也可以凭借着直觉极为优雅地驾驭着自己的生活,但是要让别人对这些直觉也能感同身受,一般情况下都会极其困难。(P123)

○为了使远处的情形不至于成为在注意力便于上的摇拽的模糊事务,就应该把它转化成图像,使人能够看到产生认同感的机会,否则就只能是很少的人在很短的时间里感兴趣。他是那种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景观,是能够冲击我们的感官却并非公认的那种知觉。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我们必须能够做出选择。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离开观众席,走上舞台,像英雄一样为了以善胜恶而搏斗。我们必须给自己的生命注入寓言。(P125)

第十二章 重新思考自我利益

○没有任何一个自我会一直不停的起作用。因此,在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什么样的自我会卷入其中。(P131)

○人们始终在追求他们的利益。但他们如何追求却并非命中注定,因此,只要这个星球还能继续维持人类的生命,人就会无休地研究自身的创造性地活力。他不会发布机械行为论的判决。他可能会说——也许他应当说——凡是他认为有益的,他这一生都不会变。但在这样说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自己亲眼所见的范围之内,而拒绝那些它能用心灵看见的事物;他会把自己偶然拥有的一种尺度用来衡量什么是有益的。他找不到理由放弃自己最高的期望和松懈自觉的努力,除非他喜欢把未知的事物当作不可知的事物,除非他愿意相信,现在无人知道的事物,将来也不会有人知道,现在还无人学会的事物,将来也不会有人教他学会。(P141)

第十三章 兴趣的转移

○从心理学家们所熟知的条件发射的角度来看,一种感情并不只和一种想法有关。唤起这种感情的事物无穷无尽,满足这种感情的事物同样无穷无尽。如果感情仅仅受到了模糊而间接的刺激,并且目标也同样接近,上述说法就尤其真切。你可以把一种感情,比如恐惧,首先与迫在眉睫的危险事物联系起来,然后与该事物的观念联系起来,然后于其他类似于该观念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此等等。在某一方面,人类文化的整个结构是刺激和反映的精细产物,其原初的感情接受力始终是个相当坚固的核心。毫无疑问,在历史过程中,感情的质量已发生了变化,但是表明了感情的条件作用之特征的速度或精细程度,却没有变化。(P153)

○刺激来自视觉之外,对刺激的反应也是到达视觉之外的某处,只有感情完全存留在人的心中。他对那孩子挨饿只有一个观念,对孩子的救助也只有一个观念,但是他要帮助那些孩子这一愿望却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感情是直接的,就蕴含于自身,这就是事情的核心真相。(P154)

○在这个范围内,感情可以转化为刺激,也可以转化为反应。因此,在具有不同反应倾向的人群中,如果你能找出一个刺激因素来唤起他们同样的感情,你就可以用它来代替那个最初的刺激因素。……从字面意义上说。这一象征本身不指任何特定职务,但他几乎可以和所有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个缘故,他可以成为共同感情的共同纽带,即使那些感情最初始于互不相干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P154)

○当政党或报纸宣称支持崇美主义、进步主义、法律和秩序、正义、人道时,他们希望的是调和互相冲突的各派的感情,如果没有这些象征,而是邀请各个派别讨论某一句具体问题,它们可能会分道扬镳。如果在这个象征的周围形成了一种联合体,人们的感情就会倾向于在象征下达成一致,而不在挑剔达成一致的条件。我想,使用这些象征性的短语很是便利,在技术上也很恰当。他们不代表具体的观念,而是意味着观念之间的休战或者融合。他们像个战略枢纽,汇聚着许多线路,而不管它们最初始于何处,最终目的地又在哪里。谁抓住了这些能够将目前的公共感情包容起来的象征,谁就控制了制定公共政策的大多数机会。只要某一特征的象征具有联合的力量,那些踌躇满志的派别就会占有这个象征而斗争。(P154)

○在一种共同意志的形成过程中,总会有一位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发挥作用。(P162)

第十四章 是或不

○象征常常具有很大的用处和神奇的力量,词语本身就能释放出不可思议的魔力。一想到象征,人们总会兴致勃勃地谈论它们,宛如他们有着独立的力量。而且,那些曾经令人神魂颠倒的象,从没有完全失去对人们的影响。(P163)

○词语必须有居于战略地位的人士说出来,而且必须在恰到好处的那一刻说出来,否则就不过是一阵风而已。象征必须被打上标记。因为象征本身不特指任何事物,可供选择的象征总是数量众多,如果我们面对竞相吸引我们注意力的象征时完全犹豫不决,就会像那头等距离站在两捆干草之间的驴子一样,最后饥饿而死。(P163)

○象征之所以合我们的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把象征传达给我们的认识合我们意的重要人物。(P165)

○我们要通过某些敬爱的权威人物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他们是通向无形世界的第一座桥梁。尽管我们能够逐步地把握大环境的许多片段,但总是有一个更为深远的环境不为我们所知。对此,我们仍然需要通过权威来与之发生关系。凡是我们不能亲眼目睹全部真相的地方,不管是对它的真实报道还是貌似有理的谬读,读着、听着、觉着都一样。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少数问题以外,我们无法确定哪些陈述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于是我们就在值得信任和不值得信任的报道之间进行选择。(P165)

○无论如何,我们发现了我们对某些人产生了信任,他们充当了我们与几乎全部未知事物相连接的手段。非常奇怪的是,这个面子有时被认为天生就应当丢,是我们天生就像绵羊加类人猿的证据。但是,彻底独立于天地之间是绝对不可想象的。(P166)

○除了我们生活中极少数转瞬即逝的问题以外,我们在所有问题上能够做到的最大独立就是大力增加能让我们恭恭敬敬聆听其稿件的权威的数量。作为天生的外行,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就在于刺激专家并迫使他们对任何信誓旦旦的异端学说作出反应。(P166)

○假托一种集体智慧去解释为什么一个团体形成的判断往往比一个路人的评论更连贯、更真实,这是毫无必要。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头脑可以进行思想训练的,但是当一个团体向一起思考时,它能做到的不过是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P168)

○总是有一个内部人的圈子,周围环绕着一些相信圈,它们渐性渐弱,直到消溶在对它们漠不关心或者无动于衷的平民百姓之中。(P169)

○必需提出一项具体的选择,必须通过象征来转移人们的兴趣,使这些选择与个人见解联系起来。职业政治家们早就比民主哲学家懂得了这一点。……但基本事实始终是,少数领导人把一项选择出示给一大帮人。(P171)

○公民到投票站去,结果一张选票,上面印着一连串几乎总是一所略形式出现的议案。若他有话可说,那就说“是”或者“不”。他可能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英明的修正案。他会投票赞成这些议案而反对另一项。但如果你把这叫作立法,那就是在对英语施暴。(P171-P172)

○人们所能设想的最复杂的投票形式就是选择投票制。在这种制度下,选民从列出的诸多候选人中间排定自己的选择次序,而不是赞成一位反对其他。但就是这里有了极大的灵活性,公众的行动仍然取决于别人提供的选项的质量。而全部选项都是有那些乐此不疲的小圈子提供,他们四处奔忙,摇唇鼓舌,想方设法笼络代表。少数人提名之后,多数人才能投票选举。(P172)

第十五章 领袖与平民

○行动经常比理解重要得多。有时的确就是如此:等到人人都理解了,行动可能就会失败。(P175)

○传统的民主生活观不是为了紧急危险的情况,而是为了安宁与和谐才被构想出来的。凡是人们必须在一种不确定的突发环境中进行合作的地方,一般都必须确保一致和灵活而无需他们的实际同意。象征可以做到这一点。它会淡化个人意向,抵消分歧,模糊个人目的。它使个性呆滞,同时却让团体的意向锐不可当,把该团体和有目的的行动连成一体——这是其他任何因素在危机中都做不到的。它通过凝滞个性来动员民众。象征是一种工具,能够使民众借以短时间内摆脱自身的惰性,摆脱犹豫或盲动,在复杂局势的曲折道路上被引导着前行。(P176)

○领导人经常使用的借口是,他们不过是揭示了一个早已存在于公众头脑中的规划。如果他们相信这一点,一般来说都是自欺。规划不会在大众头脑中同步产生。这不是因为大众的头脑就一定赶不上领导者,而是因为思想是有机体的一种功能,而大众不是一种有机体。(P176)

○在目前控制局势的这一代人中间,说服已经变成一种自觉的艺术和世俗政府的一个常规功能。我们当中还没有人开始理解这一变化的后果,但是,如果熟知如何制造同意,那就可以改变每一项政治算计,修正每一个政治前提,这话并不是轻率的预言。在宣传的影响下——未必只是该词的险恶含义——我们思维中的既有常熟已经成了变量。比如,我们不再可能信奉原始的民主信条;也不再可能相信处理人类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是从人的内心自发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根据这样的理论去行动,我们就会堕入自我欺骗,就会面对一些我们无法检验的观念形态。如果我们要和我们视线之外的世界打交道,我们就不能依靠直觉、良心或者临时出现的偶然想法,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明。(P182)

http://hardstone.fyfz.cn/art/238670.htm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20:50:29 | 只看该作者
《公众舆论》评论与摘要(四)  
发表时间:2007-8-21 18:55:00 阅读次数:459     所属分类:天石之书架
民主是一条河

公众舆论似乎是推动民、体现民主的重要因素。自启蒙时代通过诉诸公民个人尊严、打破王权神秘性开始,民主被认为权力来源而备受推崇。每论及民主必然夸其正当性、合法性之贡献。似乎权力在源头得到了控制,但权力的洪水却汹涌在无尽的河道中。宪法规定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权力行使的过程却被忽视了。权力成了集团维护利益的工具,成了欺骗民众的谎言。公众舆论作为民主的重要载体也在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舆论总在被牵着鼻子走。也就是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无不体现成多数暴政——少数人能够明白权威的心思,但却被多数人挤掉了声音,只能服从多数;更多的情况下多数制能够附和,除此之外,就剩下拍手的份了。





第十六章 自我中心的人

○……公众舆论被认为是民主的原动力。(P185)

○有大量的著述是在谈论政府和政党,就是说,谈论可能体现了业已形成的公众舆论的机器。但是,关于公众舆论所有产生的根源,关于它的发展过程,人们谈论的却比较少。一般认为,存在着一种叫做“公众舆论”的力量乃是理所当然,而美国的政治家们最关心的是搞清楚如何使政府表达出共同意志亩哦着如何防止共同意志颠覆他们认为能使政府得以存在的目标。按他们的传统,要么巡抚舆论,要么服从舆论。(P185)

○如果我们去看一下最古老、最强有力的民主政治就会发现,它们早已把公众舆论搞成了一个谜。那些老到的舆论组织者几乎可以说参透了这个谜,因而能够在选举日制造出多数来。但是这些组织者却被政治科学观视为一帮下九流或者“问题人”,而不是关于制造和操纵公众舆论的最有效的知识的的拥护者。(P186)

○人民有着表达民主理念的倾向,即使它们没有付诸行动,学者、演说家、编辑们也会像其他社会的人们一样看待公众舆论,把它视为最终决定事态发展的神秘力量。(P186)

○他们并没未出去面纱,因为他们是投身于激烈而不确定的斗争的实干政治家。他们亲身感受到了民主的鼓舞,它们比以往任何的统治学说都深刻,而且更加亲切、更加重要。他们与时代偏见格格不入,全力以赴地坚持人的尊严。使他们着迷的并非亚当·斯密对什么公共事务问题表达了什么观点,而是亚当斯密这位始终被看作一个下层社会家族的后裔如今不再向其他人表示屈服了。这就是令人欣喜若狂的“在黎明时生来”的景象。(P187)

○早期的民主主义者坚持认为,在庞大的人群中会自发产生出一种理性的正义感。他们全都希望——许多人则坚信——这是实际情况,尽管托马斯·杰斐逊这样最明智的人士私下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保留意见。不过有一个问题是确凿无疑的:如果公众舆论并非自发产生,在那种时代就根本不会有人相信他还能产生出来。(P187)

○在确定谁最适于进行统治时,见识广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标准。贵族统治论者相信,只有那些能够应付大局的人们才会具备这种本能,而民主政治论者宣称人人都具备这种本能,因此人人都可以应付大局。(P188)

○他们可以熟悉曾经生活劳动过的地方的风俗习惯和一些比较显著的特点,可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情况就只能靠想象了,而且不能凭着本能去想象,也无法者王仅仅活着就能吸收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唯一有可能产生自发性政治的环境,就是统治者的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范畴所限定的那种环境。(P188-P189)

○他们所抱的希望则命令他们坚持认为,人人都可以在一个非常庞大的环境中进行统治。在他们的理想和他们的科学之间这种致命的矛盾中,唯一的出路就是不假更多讨论的断定,人民的声音即上帝的声音。(P189)

第十七章 独立的共同体

○如果自我中心的人群始终有着明显的相互摩擦,他们就会投身于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P192)

○一般人等更多的是用眼睛而不是双手进行判断,每个人都能看到你,却只有少数人能够摸透你。人人都能看到表面上如何,但只有少数人能够摸透你实际上如何,而少数人是不敢反对多数人的看法的,因为后者会得到最高权威的支持。(P193)

○大概是受到了卢梭的影响,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未受玷污的偏远乡村。他们产生了足够的自信,认为民主的理想就在故乡。杰斐逊尤其感受到了这一点,杰斐逊比任何人都系统的阐述了美国的民主型向。从乡镇得到的权力带领美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从乡镇得到的选票使杰斐逊的党执政了政权。(P195)

○包裹在彻底的妄自尊大之中,强大到实际上足以保护我们对付任何入侵者,我们就可以享受一种永恒的田园生活,永远在一种自私自满的冷漠态度掩蔽下无动于衷而又俗不可耐地打发日子。(P196)

○民主行动的范围则是一个限定的空间。在警戒线以内,目标就是做到自给自足、避免纠纷。(P197)

○由于形势危险乃是实行独裁的一个巨大的或许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民主政体还想运转,安全感被认为是必需的。应当尽可能向一个独立共同体那样以没有动乱为前提。不安全感包含着意外变局。这意味着有人正在改变你的生活,你控制不了他,也不可能和他协商。这意味着暴力将要普遍打乱人们熟悉的常规,将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采取迅速、反常的解决办法。每个民主主义者都会彻骨的感到,民主政体容不得险恶的危机,因为他了解大众的惰性,也就是说,迅速行动起来的极少数人必须做出决定,其余的人只是盲从罢了。(P197)

第十八章 压力、自由授权及特权的作用

○为了创立全国性政府,汉密尔顿和他的同事们就必须制定计划,但理论依据并不是人们由于对共同利益的认识而进行合作,而是人们能够被统治——假如通过权力平衡来保证特殊利益得到平衡的话。麦迪逊说:“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P202)

○在组织一个人统治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必须首先是政府能够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极为重要的事,制约与平衡的理论乃是联邦主义对公众舆论问题的补救办法。(P202-P202)

○在短期内轮流任职的原则被视为一项重大改革,这在我们听来不大好理解。他不仅承认普通人享有了新的尊严,即人人都可能适于担任公职,也不仅摧毁了一个小型社会阶层的垄断地位,看上去是把职业对才能开放,而且“是人们鼓吹了若干世纪、对政治腐败最有效的救治措施”,是一条防止产生官僚统治的途径。对公职问题进行急速变革的实践,乃是把产生于独立乡村的民主形象用之于一个巨大版图的做法。(P206)

○政府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这种自由授权。因为它切断了那些天生的领袖与自我中心的共同体那种过于密切的联系,削弱了地方精神并且促成了某种和平的合作,正是那些作为地方名流而又缺乏共同利益意识的人们,曾经分裂了联邦。(P206)

○民主主义者在要求废除对公职的垄断、实行短期轮换时,他想到的是乡镇的情况,那里的任何人都可以担任一个公职,然后谦恭地回到自己的农庄。民主主义者根本不会喜欢职业政治家阶层这样的想法。但是他也不会拥有它所喜欢的情况,因为它的理论产生于一个理想环境,而他生活在其中的却是现实环境。他越是深刻感受到民主的道德动力,他就越是不愿体会汉密尔顿如下说法的深刻真理:相距遥远而又各怀心思的共同体是不可能抱着同样的观点和目的进行长期合作的。因为,这个真理将会延缓任何要在公共事务中完全实现民主的打算,直到他能彻底改善获取普遍同意的技巧。(P207)

○轮流任职可以使表面文章,实际上官职是在心腹之间转来转去。任期不可能永久垄断满职业政治家却是永久的。(P207)

○众议院实际上是一群置身于一个广阔的未知世界的盲人。对于某些异议,宪法和代议制政府理论所承认的唯一方法,就是各地区之间交换看法,国会就是干这个的。(P208)

第十九章 旧物新装:基尔特社会主义

○现代民主政体和工业制度都是产生于反抗国王、王国政府及苛细的经济管制制度的时代。在工业领域,这种反抗采取的是彻底放权的形式,比如众所周知的放任主义、个人主义。所有经济决定都应有享有财产权的人自行作出。既然一切都差不多都可以为某人所有,那么某人就有可能支配一切。这是一种极端的附属主义。(P212-P213)

○如果想要维持一种均衡状态,就必须提供一种均衡的制度。(P216)

第二十章 新形象

○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与教育——他们能够成功报道环境、从而使公共生活的现实能够坚决抵消自我中心的舆论,那么共同利益在公众舆论中就根本得不到反映,只能通过一个其自身利益超越了地方局限的专业阶层加以管理。这个阶层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的行为所依据的信息并非共享的信息,他们所处的地位是一般公众无法设想,而且只有在木已成舟之后才能追究其责任。(P223)

○自我中心的舆论不足以成就良好统治——民主理论无法接受这一说法,因而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穷矛盾。根据它的理论,一如科尔先生所说,人的全部尊严应该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行为方式中”。他认为,表达自我意志是人的无法抑制的欲望,因为人被假设为是生而具有统治才能的。然而经验却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自觉不过是人性中诸多方面之一。主宰自身命运的愿望是一种强烈的愿望,但它必须要适应其他同等强烈的愿望,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和平的渴望,对免于压迫的渴望。在对民主政体的最初设计之中,每个人的表达被认为不仅能够自发的满足自我表达的愿望,而且能够自发的满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为自我表达的本能本来就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P223)

○表达意志的机制向来都是被强调的重点。民主的黄金国始终是一种完美的环境,有一个完美的选举和代表制度,每个人固有的良好意愿和天赋政治才能都可以付诸行动。在有限的空间和短暂的时期,这种环境曾经非常盛行,换言之,他非常隔绝,充满了各种机会,使得这一理论功效显著,以致人们坚信它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行得通。然而,后来隔绝被打破,社会变得复杂了,人际之间必须周密的进行关系调整。(P223)

○民主的谬误在于它只关心统治的起源,却忽视了过程和结果。民主主义者一贯认为,政治权利如果源自正道,则必然会带来仁政。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权力的来源上,他迷恋的信条是,表达人民意志才是大事,原因一,表达耐人的最高利益,二,人民的意志天生即善。然而,对大河的源头无论如何治理,都无法完全控制其后来的表现。民主主义者醉心于寻求一种形成社会权力的良好机制,即选举和代表的良好机制,却几乎完全忽视了人的其他利益。无论权力如何形成,最关键的在于权力如何行使。文明质量的决定因素是权力的使用方式,而使用方式是无法从源头进行控制的。(P224)

http://hardstone.fyfz.cn/art/239017.htm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20:51:02 | 只看该作者
读《公众舆论》而三思  
发表时间:2007-8-22 15:44:00 阅读次数:452     所属分类:天石之书架
读《公众舆论》而三思

把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的代表作《公众舆论》单纯当作一本传媒学的书来读未免有点可惜,也许因为“公众舆论是民主政治原动力”,这本书更适合被纳入到政治学、法学视野的来阅读,每一个对民主政治感兴趣的人都应当读一读这本书,但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这本书可能让你曾经对公众舆论的崇敬荡然无存。无疑,李普曼对公众理性持消极态度,或称之为公众理性悲观主义。貌似神圣的公众舆论被李普曼一番解析后,变得竟然如此幼稚甚至可笑,而我们谈论这一古老话题时却依然怀着崇敬的心理。

○ 目光止于虚拟世界

“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秘、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第12页)。但我们却不得不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需要对现实采取行动,但前提则是基本事实的存在。幸而有媒体,新闻记者们给我们凿开了一扇观察外部世界的窗子。但也就是这扇窗,给我们创造了“虚拟环境”,使得我们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而是对“虚拟环境”的反应。不过我们并不知情,“我们在认识我们仍然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环境时是多么的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是环境本身”(第4页)。

我们并不能责难新闻记者们给窗子安上了有色玻璃,因为那有色玻璃是我们潜意识里认可的。换句话说,虚拟世界并不脱离我们自己而存在,或者说虚拟世界的存在正是以我们自己为前提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虚拟世界。“他会学着用它的头脑去观察他从未见过、摸过、闻过、听过、想过的大千世界。他会逐渐在他的脑海中为自己制作一幅视线所不及的那个世界的可靠图像”(第21页)。

并非没有人能够走出虚拟世界,信息壁垒即是这虚拟世界的魔障,充分、真实的信息获取就是口令。但大多数人的目光却止于这个虚拟世界,除了强权力量的控制,还有个体内心安于现实的本能,让人们有意或者无意的忘掉了真实世界,因而也就把“公众”牢牢的困在虚拟世界当中。

○ 每个人的傲慢与偏见

人天生都是傲慢的。我们自以为无所不知,我们自以为意见正确,殊不知我们自己是多么的幼稚。看看我们的信息来源吧,在事实与我们之间存在虚拟的环境,能够主导这个虚拟环境的人通过审查、保密过滤着信息。“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为了进行某种形式的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些屏障”(第32页)。此外,交往和机会,时间与注意力,新闻所提供的速度、词语及清晰度,事实本身的模糊性和复杂性,这些无不引导我们离真相越走越远。“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和公正性,用误人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人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 (第57页)。

致命的则在于我们自己的偏见,即刻板成见,却总在先入为主的让我们走向歧途。“我们在寻求比较公正的见解时往往会坚持我们的成见,其原因除了节省精力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成见系统也许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第72页)。而怀着偏见的我们却依然傲慢,正是这种傲慢,让宽容的精神远去,狭隘与偏颇让理性迷失方向。我们是“局外人”,只能接受“局内人”筛选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却又在另一个层面上作为“局内人”参与着公众事务,群激情昂、火热的激情并不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阶梯,更有着群众理性丧失时所导致的整个社会的痛苦。傲慢与偏见同在的我们,在眼中的世界里疯狂,却让现实承受着不幸。

○ 民主,一个美丽的神话

民主是什么?最起码民主并非仅仅是那一个投票的POSE。民主很动听,让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对着一张选票上说“是”或“不”就是声音的表达?“公民到投票站去,接过一张选票,上面印着一连串几乎总是一所略形式出现的议案。若他有话可说,那就说‘是’或者‘不’。他可能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英明的修正案。他会投票赞成这些议案而反对另一项。但如果你把这叫作立法,那就是在对英语施暴”(第171页)。或者你可以说,公众舆论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充分的公众舆论即是民意的表达。

但公众舆论却总是被操纵的对象。因为虚拟世界的存在,作为远离内部圈子的局外人,民众更多时候是在借助于权威了解自己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也许权威们吵架会让“真理”更明确一些,但当下的权威们吵架的机会却非常地少,权威们总在用一些或干净或不干净的手段让问题明朗。既然注定权威是我们的“眼睛”,没有太上老君的炉子,终究不能锻炼成火眼金睛,于是乎更加注定了我们是一群“盲众”。剩下的也只有盲从了,三千人聚在一起,听一个人讲话,按个表决器,与选“是”或“否”不同的是我们有了“弃权”,但这似乎并不是进步。表决器并不是民主的全部,充分的对话被忽视,形式上的完美注定是一种讽刺。公众舆论作也总在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舆论总在被牵着鼻子走。少数人能够明白权威的心思或者说花样,但却被多数人挤掉了声音,只能服从多数,似乎是多数暴政。但更多情形下,多说是被少数操纵的,更多的情况下多数只能够附和,除此之外,就剩下拍手的份了。“迅速行动起来的极少数人必须做出决定,其余的人只是盲从罢了” (第197页)。

自启蒙时代通过诉诸公民个人尊严、打破王权神秘性开始,民主被认为权力来源而备受推崇。每论及民主必然夸其正当性、合法性之贡献,似乎权力在源头得到了控制,但权力的洪水却汹涌在无尽的河道中。忽视了民主的过程,只看到民主在权力源头的意义,注定了民主只能是完美的神话。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看完一本书总要有些思考,虽并非只有三思,但却认为这三思更为有意义。公众理性历来被称道为民主原动力,但民众信息资源获取的局限、自身信息判断能力的局限、易被精英操纵的局限、易于丧失理性的局限却让公众舆论的神圣性蒙上灰尘。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所在,认清公众舆论,让我们在分析民主的时候更加理性一些,不要被民众火一样的热情冲昏了头脑才是。

(《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 by Walter Lippman.  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http://hardstone.fyfz.cn/art/239282.htm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