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报道集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3: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11-20 13:05 编辑

【案例】3
日仿真女机器人首次与人类同场演出(组图)                               2010年11月20日 09:37  新浪科技

    在日本上映的一部话剧中,Geminoid F首次登台亮相,与人类女演员一起秀演技。

    整场演出中,Geminoid F一直坐在椅子上,完成对话和独白。
  
    在话剧《樱花恋》中,美国女演员布莱耶丽·朗与机器人Geminoid F演对手戏。她说Geminoid F只是一个机器人,缺少人所拥有的特征,让她在舞台上感觉很“孤独”。

    一名女模特(右侧)用手摸类人机器人Geminoid F的脸。Geminoid F和她长的很像。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20日消息,Geminoid F的表演可能有些机械和呆板,但这样一位女演员也能够登上话剧舞台为观众表演。理由很简单:它是一个机器人,我们不能对它的演技提出太高要求。在上周上映的话剧《再见》(Sayonara)中,类人机器人Geminoid F第一次与一名人类女演员同台献艺。
  这部话剧由日本导演平田织佐执导,与Geminoid F演对手戏的是美国女演员布莱耶丽·朗。在设计上,Geminoid F无论是外貌还是行为都与人类类似。平田织佐已经执导过两部由普通非类人机器人参演的话剧。他表示:“在戏剧舞台上,机器人还无法取代人类,它们只是戏剧世界的一批新型演员。”《再见》中,布莱耶丽饰演了一名患有致命疾病的女孩,她的父母雇请了一名机器人护理人员照顾她而后便将她抛弃。这个机器人一半像俄罗斯女性,一半像日本女性,留着中分长发,会给她朗诵诗歌。
  整场演出中,Geminoid F一直坐在椅子上,完成对话和独白。戏中,它一身黑色装扮,上身穿一件黑色低圆领衬衫,下身穿黑裤子。它也会眨眼睛,胸部不停起伏,就好像真的在呼吸一样。此外,它还会讲话和微笑,虽然面部表情与真人仍相差甚远,但这样一个类人机器人已经让人非常惊讶了。 Geminoid F的声音和姿势由后台隔音室内的一位女演员负责,一个摄像头负责探测她的头部和身体移动,而后再由机器人“复制”。麦克风则用于声音的传送。
  Geminoid F由日本西部大阪大学的著名机器人设计师石黑浩打造,由他设计的机器人售价高达120万美元。为了这部话剧,石黑浩对他设计的一个机器人进行了调整,只让它能够满足演出需要即可,成本也因此只有通常情况下的十分之一。机器人的所有移动由12个马达负责。
  石黑浩说:“机器人的外观能够与人类演员非常接近,此外,我们也能在技术上创造一个优秀的机器人演员,让它拥有人类演员所具备的所有出色的表演技巧,例如眼神的凝视、身形的移动以及如何完成对白等等。”
  尽管Geminoid F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但与它搭戏的布莱耶丽表示,感觉就好像自己一个人在表演。她说:“我与它之间还是有距离感。这个机器人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因为它获得了声音,但它的存在仍旧是一个机器,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实际上,持这种想法的不仅仅是布莱耶丽,一些观众也产生同样的怀疑。28岁的相川千寻说:“感觉就像是一个机器人在扮演机器人。”平田织佐表示,机器人不仅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同时也能够提高门票销量。在为期2天的东京演出中,预计将有大约600人走进剧院欣赏Geminoid F 的表演。他说:“只要投入足够时间,所有表演上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观众也非常喜欢它的表演。” (秋凌)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3: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0: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4
牛津科学家新发现可窥视宇宙大爆炸之前情景2010年11月24日 07:17  新浪科技
  黑洞碰撞可能会发生多次,每一次碰撞的中心都会几乎精确地位于宇宙微波背景上的同一个点,即使它们发生于不同的“世代”。这些碰撞事件所释放的的巨大能量将表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圆环状、低差异性的爆发。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4日消息,一项英国和亚美尼亚科学家的新发现可能将颠覆现有的宇宙学理论,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我们之前的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如果这项发现被证实,它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新发现“效应”一窥大爆炸之前情景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问宇宙在大爆炸发生前是什么样的,这将不会被科学家们认为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因为严格意义上说,根据大爆炸理论,时间本身便产生于大爆炸的那一瞬间,而在此之前是不存在时间的概念的,也就无所谓“以前”了。但现在,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进展:英国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亚美尼亚埃里温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萨德扬(Vahe Gurzadyan)近期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发现了一种效应,从而允许他们得以一窥大爆炸之前的情景。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存在于整个宇宙,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宇宙在年龄仅为约30万年时遗留下来的。上世纪90年代早期,科学家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具有各向异性,即温度在10万分之一尺度上存在波动。这一尺度的波动提供了有关大爆炸理论的最有力观测证据,这些看似微小的波动形成了今天我们所处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尤其重要的是,由于大爆炸之后一瞬间产生的暴涨,这种波动被认为是随机的,而这将导致宇宙中的辐射呈现各向同性(几乎均匀)的分布。
  然而,彭罗斯和古萨德扬此次发现了背景辐射中存在的一种同心圆环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温度的变化远低于理论值,这一结果暗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值的各向异性可能并不完全是随机的。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圆环结构可能来自超大质量黑洞碰撞产生的强大,并且大部分显示各向同性的能量爆发。这样的爆发具备相比常规温变强大的多的能量。但这一解释怪诞的一点在于,根据计算这种圆环结构必定产生于大爆炸发生之前。
  新发现支持宇宙多次大爆炸观点
  这一发现并非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CMB中圆环结构的发现支持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当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aeon)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此次发现的圆环结构可能就是我们之前的一次那个宇宙中遗留下来的痕迹。
  过去,彭罗斯曾经考虑过循环宇宙模型的可能性,因为他注意到另一个更加为人广为接受的理论:宇宙暴涨理论中的一个缺陷,即:它无法解释为何在宇宙开始之初会具有如此低的熵值。低熵状态(即高度有序状态)是形成复杂物质的前提条件。而循环宇宙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宇宙膨胀到最大,黑洞将发生蒸发,而它们内部吞噬储藏的一切信息也将随之消失,从而从宇宙中带走熵。如此,一个新的、低熵的宇宙便可能产生。
  由于这些微弱圆环结构的革命性意义,科学家们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便确认其存在,并随之找到最能符合观测结果的模型解释。彭罗斯和古萨德扬是借助美国宇航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和BOOMERanG98实验取得的数据发现了这一结构的。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排除了由于设备误差导致观测失误的可能性。但即便这一圆环结构最后被证实果真是大爆炸之前的遗迹,循环宇宙的想法可能也未必是最完美的模型解释。比如,循环宇宙模型必须解释在不同的“世代”之间变化时如何实现如此巨大时空尺度的变化,以及为何这一模型要求所有粒子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失去其质量。(晨风)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0: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就包括一切,哪里还有宇宙外的宇宙?

http://tech.sina.com.cn/d/2010-11-24/07174901204.shtml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0: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环球科学》2010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 16:25  环球科学杂志
  一、背景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的一大重头戏,从2006年开始,今年已经是第五次评选。同去年一样,2010年度“十大科学新闻”评选《环球科学》杂志与新浪网联合开设网上评选的环节。

  评选过程中,不仅有专业编辑的参与,杂志社还邀请众多知名科学家参评,保证评选的权威性。正因为评选过程专业、权威、具有前瞻性,每年的“十大科学新闻”都受到很多科学爱好者、媒体、科研机构的关注,在网站上拥有极高的转载率。

  今年的“十大科学新闻”评选范围从2010年1月1日到截稿日期为止,在专业编辑与科学家参评的基础上,还将邀请网友参与,扩大十大科学新闻的影响力。

  二、评选标准

  评选十大科学新闻的事件一定要满足以下三点:

  1 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促进相关的领域的发展,而不是在已有研究上的小改进;

  2 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科学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3 某一领域的重大发现,将改变人们的现有认识。

  三、评选流程

  1 从11月17日开始正式评选,推出“十大科学新闻”评选专题,接受网友投票、评论。网友投票截止日为12月10日。

  2 环球科学杂志社联系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请他们对30条新闻进行投票,选出各自心目中的“十大科学新闻”。

  3 专业编辑进行投票,给出投票意见。

  备注:

  1 网友投票、科学家、专业编辑的评选同时展开。

  2 计票方法:每条新闻得分=0.30×网站得票数/网友投票总人数+0.40×得票数/专家投票总人数+0.30×得票数/编辑投票总人数。

  3 今年的“十大科学新闻”评选范围从2010年1月1日到截稿日期为止。

http://tech.sina.com.cn/d/2010-11-18/16254881201.shtml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12: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5
美33年前发射探测器接近太阳系边缘(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5日10:24  环球时报
两艘“航海家”号飞船进入太阳系边界示意图

在太空飞行的“航海家”1号飞船

  环球网记者薛珊珊12月15日报道,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消息,美国宇航局于1977年发射的2艘“航海家”号(Voyager)宇宙飞船是目前仍在运作的宇宙飞船中距离地球最远的。其中1号飞船在经过长达33年的长途跋涉,飞行超过110亿英里(约合177亿公里)之后,目前已经接近太阳系边缘。12月13日,美国宇航局宣布,该飞船将在未来四年内穿过太阳系边界,首次进入恒星际空间。
  报道称,目前,“航海家”1号飞船在其所处位置进行的测量显示,此处的太阳风粒子速度几乎接近静止。太阳风是太阳发出的强烈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太阳风粒子速度的这种突然下降显示这里是一个边界区域:太阳风粒子在此已经遭遇到了宇宙恒星际空间的更强大粒子流的阻击。
  “很显然,太阳风被逼到了角落,”爱德华·斯通说。他是旅行者飞船项目的科学家,来自帕萨迪纳加州理工大学。他表示,“‘航海家’1号正接近恒星际空间。”
  据报道,“航海家”1号于1977年9月5日发射升空,其最初的设计目的是考察木星和土星。但之后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迄今已经在太空飞行近177亿公里。
  2004年,“航海家”1号飞船穿越了太阳系的终端激波区(termination shock),这里是太阳风由于接触到星际介质而开始减速的区域,太阳风粒子的运行速度在此首次降至亚音速,并由于撞击摩擦而导致升温。终端激波区外侧的区域,也就是目前“航海家”1号飞船所处的位置,称为太阳风鞘(heliosheath)。而太阳系的正式边界被称为“太阳风层顶”(heliopause)。
  太阳风鞘标志着太阳影响力的边缘,这里存在强烈的不稳定震荡,科学家们将这里称作太阳的“影响力边界”。而一旦旅行者1号飞船穿过太阳风鞘并最终突破太阳风层顶,那么它就可以从严格意义上说进入了恒星际空间。目前,飞船的速度高达每小时61155公里。
  报道还称,美国宇航局认为,“航海家”1号飞船将在2014年之前穿越这一边界层。官员们表示,一旦飞船穿过边界,它目前所处环境中那种被加热的粒子数量将迅速下降,取而代之的将是星际空间的低温粒子。
  “航海家”1号上有一台设备,称为“低能带电粒子探测设备”。它将记录飞船周围环境中粒子的速度。在2007年8月,这个仪器记录到太阳风像一阵稳定的强风一样,以将近21万公里的时速掠过飞船而去。但从那以后,它们的速度就开始逐渐下降,时速的降幅约每年72420公里。
  今年6月份,该飞船上的太阳风探测器报告太阳风的速度值降到了零。科学家们于是对仪器进行了检查,以便确定它没有出现故障。因为这有点让人感到难以置信。
  “当我确信我们确实记录到了零速度时,我感觉太惊讶了,”罗德·德克(Rob Decker)说。他是负责飞船低能带电粒子探测设备的科学家,来自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这就是旅行者1号,一艘已经开足马力工作了33年的宇宙飞船,而现在它又准备带给我们全新的惊喜了。”
  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情况已经在于旧金山举行的2010年秋季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议上作了报告陈述。
  “航海家”1号是1977年升空的一对孪生探测器的其中之一。1977年的8月20日,在“航海家”1号升空前的几个星期,美国宇航局发射了“航海家”2号飞船,其设计目标雄心勃勃,将先后对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进行考察。这两艘飞船都采用了核动力。
  尽管“航海家”2号首先升空,但是由于轨道设计不同,它的运行速度较慢,并且飞行路线也不一样。在相继完成行星探测任务后,“航海家”1号飞船继续向北飞行,而“航海家”2号则向偏南方向飞行,它们将分别从太阳系平面上下两侧穿越恒星际边界。
  “航海家”2号目前距离太阳约88亿英里(约合141亿公里),目前的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56330公里。根据美国宇航局官员的说法,在未来不久,“航海家”2号也将抵达太阳系边界。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12: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20: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真有\"灵魂出窍\"吗? 研究表明只是大脑生理反应作者:搜狐科技 发稿时间:2011-11-14 11:49:41 点击:249
科学家用生理学理论解释人濒死时“灵魂出窍”的现象
  英国科学家在对大脑感知进行研究后认为,所谓意识溢出体外的现象只不过是大脑理解死亡的方式。“灵魂出窍”的感觉是大脑对我们耍的“小花招”。
  此前曾有不少濒临死亡的人表示,有过意识脱离躯体浮在上空,或是看到亮光的经历。但是据科学家的说法,这些只是大脑在处理死亡的过程中做出的反应。
  来自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对死前大脑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员瓦特表示,人们在濒死时看到“指引其前往来生的亮光”的现象,可能是因为体内用来处理阳光的细胞死亡而产生的影像。瓦特说,“这一解释说明你并非进入了灵魂领域,而是你的大脑正试图处理你从未有过的经历。”
  瓦特表示,任何濒死时的感觉都有生理学上的根据。

http://www.mittrchinese.com/single.php?p=153374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23: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争议科技报道的六点提示[/url][url=http://www.longxin.swust.edu.cn/forum.php?mod=post&action=reply&fid=36&tid=2046#][url=http://twitter.com/share]Tweet[/url] [url=][url=]
[/url][/url]

12/26/11KS Jayaraman
Via Morguefile.




气候变化、干细胞研究、基因改造食品,很多科技新闻都从一个有争议的角度报道这些主题。当你在准备有争议的报道时,考虑以下提示:
  • 哪些争议是值得报道的?这个决定必须根据报道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来决定。这篇文章更深入的讨论这个问题。
  • 争议的不同观点是什么,谁持有不同的观点?你可以通过一个彻底的科学文献研究来找出答案。咨询你的线人和其他科学家——最好是异见群体——来寻找谁有不同或相抵触的观点。找出那些可信的人。
  • 你在扭曲辩论事实吗?你的工作是基于事实进行好的报道。不要显示偏见。扭曲的新闻报道,特别是报道有争议的健康新闻,可能会产生不切实际的虚妄或不必要的恐慌。
  • 你在炒作新闻吗?尝试不带炒作的报道有争议内容。带有炒作性质的医学发现可能会引起媒体没有根据的疯狂报道。例如关于疯牛病的报道达到了歇斯底里的混谬程度。美国哈佛风险分析中心David Ropeik说,记者过分强调新闻的可怕方面,会让政府花费数百万美元控制“微乎其微的威胁”。
  • 过分夸大?来描述不同观点的标题和用词十分重要,因为它们可能会降低/夸大问题或公众对争端的反应。例如,印度的Sethusamudram运河项目受到来自与公众意见的威胁,并上升到政治层面,虽然该项目是一个科学和环境问题,但记者的报道引用却来自于政治家。
  • 盲人摸象一样,不同的学者、维权人士或直接卷入争端的人,可能会对相同的问题持有不同观点。因此,在报道时需要使用新闻公平报道准则。确保为每一个观点提供应该获得的关注。

你可以阅读世界科技记者联合会在线科技新闻课程提供的争端报道培训。所有的10个课程都以英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中文和土耳其语形式免费提供。







话题:
http://ijnet.org/zh-hans/stories/99566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10: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
科学家制造反物质原子有望解决反重力问题(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 07:36  新浪科技微博

实验室现在已经有能力制造出反物质粒子,但是要将它们和常规物质隔绝开来以防消失非常困难

  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项目的一个科学家小组也在从事相关工作,试图束缚反物质粒子以便开展研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根据一份最新报告,有关和常规物质对应的“反物质”是否会施加“反引力”的疑问或许即将被科学家们解开。

  常规物质会对整个宇宙中的其它物质产生引力,但到目前为止人们依然不清楚反物质是否会相应地产生“反引力”。近日一个科学家小组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称他们已经成功制备稳定存在的电子-正电子对。正电子是带正电的电子,是电子的反粒子。由这种粒子对构成的射束将最终帮助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

  向上坠落

  对于物理学中定义的每一个粒子,它们都拥有相应的反粒子,在科学家已经测量过的任何方面,两者都是相同的,除了一点:它们拥有相反的电荷。根据现有理论,在宇宙诞生之初,物质和反物质是等量产生的。当两者相遇时就会发生湮灭反应,彻底消失。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物质和反物质两者是等量的并且会相互湮灭,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由物质构成的宇宙,甚至由物质构成的“我们”又是怎么存在的?

  区分出反物质的一条重要性质可能就是其引力行为特性。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反物质会被常规物质所吸引。但是也有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反物质可能会产生“反引力”,它们会向上落下!这一点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宇宙没有在它最初诞生的那一刻就立即被湮灭反应彻底消灭。它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宇宙会加速膨胀。

  但是这一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目前还没有可以验证它的手段。不过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正在这一问题上取得进展,他们正逐渐接近一劳永逸解决这一难题的最终目标。

  他们宣布已经成功制造出电子-正电子对,它们两者可以稳定态相互绕转,这种现象被称为“电子偶素”。

  科学家们不断向这个脆弱的粒子对注入能量,维持一种被称作“里德伯状态”的平衡形式,从而阻止物质和反物质粒子的接触。就像是车道那样,粒子可以在不同轨道中相互绕转,只要它们能够获得额外的能量输入即可。在里德伯状态中,两个粒子获得更高的能量维持相对分离的轨道,从而可以实现让该粒子对稳定存在相对较长时间的目标:30亿分之一秒。

  现在科学小组正计划进一步改进他们的方法,让这一粒子对的稳定存在时间延长至数千分之一秒,从而能够制备一束原子流,看看它究竟会向哪个方向“落下”。(晨风)


http://tech.sina.com.cn/d/2012-02-01/07366671777.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