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9575|回复: 4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案例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11-11 17:11: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1
2010年11月1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发表演讲,
我们看看相关报道的写法
英国首相卡梅伦北大演讲被赞绅士
日期:2010-11-11 作者:admin 来源:现代快报 中国鞍山网 推荐:双色球开奖结果
本条快讯其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鞍山网报道:
  英国前任首相布莱尔刚刚离开北大,现任首相卡梅伦后脚就来到美丽的燕园。昨天,卡梅伦在北大发表演讲,态度谦和,被赞“英国绅士”。
  前期保密做得好
  卡梅伦访问北大,前期的“保密”和“安防”工作十分周全。据一名北大老师称,“校外人员不能参加,就连北大学生人数也受到限制。”
  中文系大二同学潘子豪十分幸运,前去听了卡梅伦的演讲。据了解,中文系四个年级只有14个同学获得了与卡梅伦“面对面”的机会。
  向中国学奥运经验
  “第一印象就是英国绅士,”潘子豪说。据北大同学回忆,卡梅伦演讲时态度谦和,不时还带有手势和表情。演讲大约持续了40分钟,第一个高潮来自互动环节。一名学生提问,“作为英国的领导人,您能从中国模式中学到什么?”卡梅伦答道:“首先是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话还没说完,北大学子立刻欢呼起来。潘子豪告诉记者,首相接着说,中国较快的经济发展也值得学习。中国的崛起并不是威胁,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学生提问惹首相发笑
  有学生问首相,英国的学费涨了,这是否意味着去英国留学更贵了?全场同学哄堂大笑,首相也跟着笑了起来,继而表示,希望北大学子有机会能去英国留学,也希望更多的英国学生到北大来。两国的交流并不仅仅是领导人的交流、政治经济的交流,也是人民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综合
http://www.as9z.com/aszx/gn/2010/1111/89041.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来自 456#
发表于 2023-8-5 21:13: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恩来审稿删“重要”
近日读《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收录有原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台长、高级记者杨兆麟的演讲实录——《记者是一辈子的事业》,里面讲了很多他亲历的故事,其中一个为周恩来总理审稿删“重要”的故事。
周恩来年轻的时候办过报纸,写过通讯,写过新闻,他并没有讲新闻学怎么样怎么样,但他那个作风让你感觉到应该怎样做文。
有一次他做形势报告,国内、国外讲了一个下午,讲的内容非常重要。当时在那儿写稿的是中央台的记者和新华社的记者,就两三个人,新华社还有一个写英文稿的记者。后来我们说稿子都差不多,就送一份给他看算了,不要三份都麻烦他。
那个稿子上写了“周恩来总理做了重要讲话”,别的地方他都没动,就把那个“重要”二字圈掉了。我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呢?因为现在只要是中央的领导人,只要一张嘴,就必定“重要”,“重要指示”“重要批示”“重要思想”,没有不重要的。
既然通通都重要、哪还有不重要的呢?“重要”二字,岂不是大大贬值了?而周恩来专门把“重要”二字圈掉,是不是给我们一些启发呢。其实,只要你把内容摘出来了,重要不重要让群众去鉴定就完了。你说“重要”,群众不一定认为“重要”;而你不说“重要”,实际上很“重要”,群众自然会理解,何必非要强调呢?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洪韵

455#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周好稿|梅大高速悲剧的“三无”新闻竞争
梅大高速路面塌方灾害已过去两周,悲剧带来的追问在多种力量作用下的舆论场渐渐下沉。《三联生活周刊》《财新》两家杂志在不同阶段提供了同业中最为清晰完整的叙事。
“上观新闻”关于南通小学生大巴车事故的报道,发掘出了事故背后所隐藏的城市化管理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和缺位,将此类悲剧放在了一个更大的层面。
上周的几篇报道,让人难免追问:本该好好的路,为什么走着走着就塌了?本该追问的事,为什么说着说着,就只剩下了感动?


标题:梅大高速塌方:没有抵达家乡的打工者
作者:彭丽 覃思 夏杰艺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2024-05-06
梅大高速塌方:没有抵达家乡的打工者
标题:梅大高速悲剧
作者:向凯 覃建行
来源:财新
时间:2024-05-10
5月1日凌晨广东梅大高速茶阳段的特大事故发生后,多家媒体派记者赶到现场,前方与后方密切合作,社交媒体动态和论文数据库提供的采访线索被及时整合进现场报道,直播、短消息、深度报道和特稿轮番上线——这些都曾是典型和平常的新闻操作,但在过去几年中已经非常罕见,也因此,和许多只存在于通稿上的重大伤亡不同,梅大高速事故看上去是一出层层递进的悲剧。
在难得一见的新闻竞争中,两家杂志在不同阶段提供了同业中最为清晰完整的叙事。5月6日《三联生活周刊》发布《梅大高速塌方:未能抵达故乡的打工者》,以对幸存者、亲历者和死者亲朋的密实采访重构了核心现场和事发经过,初步但清晰地提出了地质、气候和工程质量方面的疑问。他们尝试将受害者行为特征放在经济地理和基建模式的背景下加以解释,也体现了杂志把握新闻的独特视角。
事发10天之后,悲剧带来的追问在多种力量作用下的舆论场渐渐下沉。财新此时发布《梅大高速悲剧》,在连日多篇不同角度的动态报道基础上,这篇长文讲述的故事,从事故现场下方的养鸭人开始,回溯至事发前20分钟通过事发路段的道路养护工,以及4月下旬广东的超强降雨,再追溯至持续多年的边坡塌方,不断转手的运营主体,以及2010年代初粤北高速公路建设热潮中的能吏与贪腐往事,以全景式报道为事件第一阶段传播画上了句号。
上述两篇报道风格有异,出发点却并无不同。2000年代前后成形的一种新闻观念,相信自由而负责任的媒体竞争,能带来较多有效信息和增量信息。但梅大高速悲剧的新闻竞争中,并无任何政府机构、涉事企业或专业人士以职务身份实名接受采访。许多稿件见刊后很快无法访问(三联生活周刊和财新的报道也不例外)。可以想见,事件第二阶段的传播退回通稿状态,将是大概率事件。(作家夏佑至)


标题:开鲁“阻耕”再调查:农业大县耕地倍增后的“烦恼”
作者:韩谦 程嘉欣 杨笑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5-06
开鲁“阻耕”再调查:农业大县耕地倍增后的“烦恼”
通读全文,感觉就像看了一部精彩的悬疑电影,层层揭秘“阻耕”背后的底层逻辑。这是一篇很有技术含量的深度调查,尤其是材料整合梳理水平,堪称超一流。写过同类题材的同行,非常值得对照学习。(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标题:法学教授们的最小单位堡垒
作者:张月
来源:谷雨实验室
时间:2024-05-09
法学教授们的最小单位堡垒
四位法学大咖,尤其是罗翔,在互联网上可谓“神一般的存在”,人们过往只是从他们的文章或者视频中接触到他们的学识,但终隔了一层,感谢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细节,带领读者了解到罗翔们思想火花背后的碰撞,尤其他们内心的坚守与挣扎,这让人们对几位大咖的了解更为深入、立体,也让人们对坚守法治精神的意义更为理解。环境越是艰难,坚守越是可贵,一如文末那句“圆桌不散,骑士永存”,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旨在通过法治来推动进步的罗翔们,也适用于本作者以及那些期望通过文字来改变社会的人。(新民晚报时政中心主编、新民周刊副主编杨江)


标题:生死之间:吴谢宇案的最后三个月
作者:柴会群 梁栋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5-07
生死之间:吴谢宇案的最后三个月
本文作者对重大案件的角度选取,可以追溯到3年前的阿里女员工的口红印。在全国媒体追逐的重大热点案件中,在几乎所有案情都被各路记者吃干打尽的情况下,深度报道怎样才能后发制人?
这篇报道在吴谢宇已执行死刑三个多月后另辟蹊径,从吴谢宇的第一位代理律师开始,几乎采访了其每一任律师或团队。我冒昧猜测,报道希望通过每一位接触过吴谢宇的律师,试图接近吴谢宇的内心,甚至有可能还原真实动机。
角度很巧妙,工程量和难度亦不小。且在当下的舆论语境下,如此大篇幅呈现“凶手”一方的辩护团队如何竭尽全力为其“免死”,媒体和记者都需要不小的勇气。只是遗憾,即便如此多律师深入的研究过吴谢宇案,但似乎还是没有人真正走进他,直到他死去。
态度鲜明、情绪饱满的报道是最容易得到网友共鸣的,但就我个人看来,这样的报道可能离真相更远。社会和人性,很难用非黑即白的观点概括,因此我更希望记者去体现人物和事件的复杂面,即便文字硬一点。偏杂志风格的深度报道,很容易打着深度的旗号而走向了偏颇甚至臆断,特别是案件新闻,尤忌春秋笔法。
正如这篇报道,即便通过这么多律师的还原,我们仍不懂吴谢宇,而在他死后,也许永远也没有真相。又如何?就像一位读者留言:“读完还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一声叹息。”就够了。(红星深度国内新闻主编蓝婧)


标题:“我脱下衣服,给躺在路边的女孩盖上”,南通小学生大巴车事故现场救援者亲述
作者:原点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4-05-12
“我脱下衣服,给躺在路边的女孩盖上”,南通小学生大巴车事故现场救援者亲述
如果抛开这篇报道的文本价值不谈,仅从突发事件新闻介入的公共性来说,这是一篇有价值的报道。
最近清华大学劳东燕教授的担忧发人深省,她说,公共事件的事实越来越无从得知,重大事故频出,是否涉及刑事责任或其他法律责任的追究之类的话题,完全从公共领域中消隐了,似乎这样的事故仅仅是一场不幸或是天灾。相反,私人事务越来越多地被拉入公共领域,在显微镜下细细加以察看,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上纲上线,想想也是挺荒谬的。
所以,具体到这篇报道,在追踪突发热点事故、还原现场的同时,它发掘出了事故背后所隐藏的城市化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和缺位,比如红绿灯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比如渣土车在限行路段招摇过市被监管所忽略,这一切像埋下的定时炸弹,在某一刻会被引爆,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而此类悲剧,放在一个更大的层面,绝非个案。(资深媒体人王强)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454#
发表于 2024-5-6 19:50: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周好稿 | 你以为的,你看到的……

这个“五一”,有两条新闻广受关注,一是5月1日凌晨发生的梅大高速路坍塌事故,已致48死30伤;一是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火灾事故。向遇难者表示哀悼,为大火吞噬的大礼堂感到惋惜。

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角度讲,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关于前者,有人说,“你以为的报道:遇难者名单、失事车辆类型、电车是否加大伤亡,如何避免再发生……你看到的报道:下跪救人,配乐、全网感动”。应该说,丧事当喜事办,深挖正能量,是安全的,但也是偷懒的。[color=var(--weui-LINK)]前媒体人褚朝新今天的文章说:“媒体对事故的报道,一方面要弘扬人性善与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要追问事故的原因责任发掘暴露人性恶的一面,两者兼顾更符合基本的新闻伦理。”(点击查看原文)

这一论述也适用后者,大家可以酌情兼顾一下。

本期推荐稿件的点评老师们,也特别的勤奋,每个稿件都写了很长的评语,光看这些评语,就知道老师们对在“五一劳动节”还辛勤劳动的新闻工作者们由衷的赞赏。

今天是周一,我们已经收到了好几篇非常棒的报道,下周一会呈现给大家。



作者:翟星理 实习生方锌妮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4-29


一篇深度调查报道,“打虎调查”无疑是最难完成的,这十分考验记者的深入突破能力以及抽丝剥茧的调查功底。

南方周末这篇《连续三任书记落马:一个皖北小县的十年官场往事》,在公开信息之外挖掘出了不为人知的细节,更难得的是,严肃思考了一方主政官员对于城市发展十年的影响,是一篇极为优质且发人深思的优秀报道。(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副主任赵倩)




作者:陈绪厚 何沛芸 朱轩 仇依楠 王鑫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4-05-03


这篇报道出色地展现了突发新闻报道的多个关键要素,包括及时、客观、全面和准确性,也注重保护了新闻当事人的隐私。

报道标题中“塌方”、“陷落”、“余生”和“救援”等词汇,都强烈地传达了事件的紧急性和严重性。

报道内容详实,既有对事故现场的描述,也有对参与救援人员的采访,还有对遇难者和幸存者的情感关怀。同时,对事故发生的原因也进行了客观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报道中充满了对遇难者、幸存者及其家属的深切关怀。通过采访和叙述,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痛苦、挣扎和希望。这种人文关怀让报道更具温度和感染力。

报道从多个角度呈现了事件的全貌,包括事故发生的原因、救援过程、后续处理以及人们的反思等。这种全面性的报道有助于读者对事件有更加深入了解。(资深媒体人张有义)




作者: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4-05-04


河南大学标志性建筑大礼堂惨遭火灾损毁。最初,多数人只是唏嘘于建筑之殇,而后,随着熟悉大礼堂历史的人们释放出更多伤痛之情,这座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逐渐广为人知。本文直指人们胸中块垒——所痛惜者不止恢弘建筑、记忆之所,更是百年河大的精神家园、文脉所寄,立意可谓深刻。

“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著名论断一直塑造着国人对大学的评价标准:有大师在,即有“无形学院”在,有大学精神在;至于有形的大楼,反而不那么紧要。作者借用这句看似与自己观点冲突的名言开启论证,很巧妙。陪伴一所高校历经近百年风霜的标志性建筑,早已超越单纯的物理空间概念,它承载、包容、记忆、流传这所大学的精神,成为“无言的大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理解了这一点,即便是刚刚获知大礼堂的历史,也很容易与痛惜者共情。大学精神,非独属一校一地。我们的大学,尽管各项指标看上去都挺好,但却似乎已经令人失望很久了。论起锥心之痛,首推大学精神的失落。文章虽略温婉,终究还是道出了这份挥之不去的痛。(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姜昕)


标题:追鳗鱼的人

作者:周泰来 包云红 实习生韩宇昂
来源:财新周刊
时间:2024-05-06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必须是一个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超强的人。能够在接触一个全新领域时,以最快的速度弄清楚该领域的相关知识点,理解该领域的行业规模、现状、规矩,乃至与之相关的行业术语,最终几乎成为这个领域的百事通甚至是专家。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同时还要有着深厚的写作功底。能够把涉及到的领域内很多高深莫测的知识或理论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稿子,让哪怕是胡同大妈都能轻松读懂。并且写出来的稿子还不能干涩枯燥,要有着吸引公众好奇心和注意力的能力,让已经习惯于标题阅读的公众能够点开你的标题,进而通篇阅读。

最为关键的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还必须要能够准确判断出每一个新闻的价值所在,不仅能够在热点事件种找寻出冰点在何处,还能从一个冷锅冷灶里,找到可以再次熊熊燃烧的新闻火种。

上述这三点,财新周刊的稿件《追鳗鱼的人》全部都做到了。

首先,水产养殖对几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熟悉但又极度陌生的产业。熟悉是因为顿顿饭都离不开鱼鳖虾蟹,陌生是因为我们只管吃,你们怎么养殖的又关我何事。

财新的记者在做这个选题的时候,通过采访和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迅速成为了水产养殖特别是鳗鱼养殖的行家里手,对该行业内的所有知识、理论、实验乃至民间技巧都摸了个门清,因此从行文来看,记者已经几乎成为了该行业的业内人士,这样的采访为下一步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记者在写作这篇稿件的时候,能够把关于鳗鱼养殖的历史背景、行业现状、中日差距、面临困境、发展前景等几乎等于史诗体量的内容,全部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述出来,让任何一个门外汉都能看明白鳗鱼养殖这个行业的过往、如今和未来,更能通过文字理解为什么要对鳗鱼这个话题进行采访和报道。这样的写作风格,相信就是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霍金的时间简史交给他们来写作,都会写成《走近科学》那样的轻松易读,方便受众的理解和稿件的传播。

第三,之所以选择鳗鱼这个话题进行采访和报道,恰恰体现了财新一直以来所坚守的“新闻专业主义”。用最专业的新闻采编方法去报道一个高度专业的行业或领域,通过踏踏实实的采访和写作,最终把一篇合格的稿件呈现在公众面前。不去盲目的追逐一些以小时计算存在周期的热点新闻事件,而是下大功夫和力气去为一个几乎从来不会为公众所知的行业做一篇类似于“行业史”一样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报道虽然短时期内不会引起太大的效果或反应,但是起码,这样的报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传下去,最终走进那个行业的历史,也走进中国的新闻史。(资深媒体人王洪禹)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QAkLYWPKgvmXud-DvFpNw
编辑:李梦瑶




453#
发表于 2024-4-20 21:21: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副总编:一切为了流量不要脸皮的标题党,都是耍流氓
4月19日,有条新闻广为传播:去年广州天河发生的一起车祸,“开车泄愤撞死6人”的罪犯被执行死刑。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通稿标题为《罪犯温庆运被执行死刑》,原文如下:
2024年4月19日,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对罪犯温庆运执行死刑。广州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派员临场监督。  
2023年1月11日17时许,温庆运为发泄个人情绪,在广州市天河区故意驾车连续冲撞行人和道路设施,造成多人伤亡及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2023年4月18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温庆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温庆运上诉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开庭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期间,依法讯问了温庆运,认真听取并审查了辩护律师所提意见,经复核认为,第一审判决、第二审裁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依法核准温庆运死刑。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执行死刑前,安排温庆运会见了其近亲属,充分保障被执行罪犯的合法权利。
从通稿可以看出,这篇新闻的核心关键词有4个:广州,故意驾车连续冲撞行人,多人伤亡,执行死刑。其中“执行死刑”为这一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
那么,当地法院通报“执行死刑”后,从央媒到地方党媒,多家新媒体推送的标题是怎么拟的呢?
笔者随机摘取了10个:
《广州天河宝马撞人案罪犯,被执行死刑!》
《广州“宝马车撞人致6死20余伤案”罪犯温庆运被执行死刑》
《广州男子开宝马车撞人致6死20余人受伤,被执行死刑》
《广州天河“1.11”驾车撞人案罪犯温庆运被执行死刑》
《广州天河撞人案罪犯温庆运被执行死刑》
《为泄愤驾车撞人致6死,温庆运被执行死刑!》
《广州街头泄愤撞人,温庆运被执行死刑》
《死刑!》
《温庆运,死刑!》
《温庆运,被执行死刑》
综上可见,多家媒体基于这一事实,在先前报道的基础上标题各自进行了发挥,其中多家媒体把“宝马”这一信息做进标题里。
那么,“宝马”这个信息重要吗?我觉得不但不重要,而且有“贴标签”嫌疑,会引起其他众宝马车主不悦。
诚然,多年前,宝马、奔驰作为豪华品牌,街头还算稀罕物,一定程度上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一旦出车祸,媒体总爱贴上“宝马”“奔驰”标签,一定程度上煽动仇富心理,把受众情绪值拉满。为了传播效应,从技术层面说这一做法尚可理解。可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豪华车满街都是,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随着汽车降价,10多万的宝马不也有吗?所以,且不说“新闻标签”是职业操守问题,再把“宝马”“奔驰”当作新闻的噱头,明显不合时宜了。
再看标题《死刑!》《温庆运,死刑!》,明显没有抓住“点儿”,死刑,这是去年判决的结果啊,这次的最新进展是“执行死刑”!小编明显没有整明白。
再看把“1.11”“温庆运”要素做进标题的。试问,有几人记得“1.11”案是什么案?又有几人记得“温庆运”是何许人?标题寸土寸金,哪些字眼提出来一定要三思啊!
所以,做标题还是要抓住核心事实,要把真正的“点儿”提出来。
这篇新闻的“点儿”是:广州泄愤撞人导致多人伤亡的罪犯被执行死刑。
最后我想说,做标题,可以发挥,但千万不要“离题万里”。一切为了流量不要脸皮的标题党,都是骗子,都是耍流氓。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李佳
452#
发表于 2024-4-8 17:39: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周好稿 | 完美主义者做不了新闻,但也不能破罐子破摔
新闻报道都是遗憾的艺术。就像我们每周的点评,点评老师列出的稿件优点,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的基本操作,而稿件中出现的遗憾或问题,也是看起来很平常却求而不得的东西。
比如“重庆小贩正当防卫”稿中点评老师提到的遗憾,再比如“规培生自杀”报道中蓝婧老师提到的“深度报道拼速度和角度”的问题。这些,几乎是每个新闻人、每篇深度报道都会面对的问题。
已故的前财新传媒副主编张进曾经说,“完美主义者做不了新闻”,只能说,在新闻的这条路上,我们只能去尽可能的追求完美,并在接纳遗憾的同时,不断反思。

标题:重庆小贩正当防卫伤人事件始末
作者:刘向南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2024-04-07
重庆小贩正当防卫伤人事件始末
现实版的“第二十条”案例。报道定位为正当防卫伤人事件始末,即是对整个案例走向进程的全盘回顾。
从调查报道的角度上看,信息量、报道维度是无法解渴的,叙述视角是重庆小贩一方的亲历,案例中的另一方当事人、公检法等司法部门在采访中是缺席的。这是现在的调查报道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某种程度上是无解的,但也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每一起正当防卫被认定的背后,突破的难关到底是什么?“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现实中真正唤醒“第二十条”的案例还不算多,毕竟装睡的人那么多。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执行副总编、新黄河济南时报总编辑赵治国)

标题:为了卖掉房子,她做了半年中介
作者:田国宝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4-04-04
为了卖掉房子,她做了半年中介
经观的这篇稿子,选取了时代大潮下,以京城“房地产”涨跌这样一个宏大而又与个体利益攸关的选题。京城房价涨跌,对于生存于其中的普通人而言,可谓是“涨,百姓苦;跌,百姓苦”。衣食住行,住房是刚需,君不见,无数白领耗尽一生努力,也仅得京城蜗居而已,因此房价涨跌牵动千万人心。涨,要付出更多金钱;跌,意味着辛苦到手后还要承担损失。近期,京城部分地区房价阴跌,让手中有房的白领愁容满面,平添许多恐慌和焦虑。
经观这篇文章,没有直面房价涨跌,而是选取了一位女白领为了卖房而选择当中介这个距离房市最近的职业,通过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娓娓道来,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房地产涨跌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还为我们展示了房产中介这一我们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群体,他们日常工作的苦与乐,规则与潜规则,付出与收获,以及与普通房客的关系。
总之,这篇报道既有大主题,又有具体的切入点,还有深刻的分析,冷峻的揭示和展示,兼具故事性与可读性,虽不动声色,而恐慌与焦虑尽现,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媒体人张永恒)

标题:“亿万富姐”吴英父亲的17年
作者:武丽娟
来源:野马财经
时间:2024-04-06
“亿万富姐”吴英父亲的17年
2007年的浙江亿万富姐吴英案,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早已尘埃落定,可从死刑到死缓,再到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每一次变化都让人们重新审视法治社会的步伐。那些努力推动社会进步的记者们,一次又一次地记录着历史,以至于17年后的今天,再次倔强地让这个案件回归人们的视野。
对重大事件或案件的报道,特别是对那些具有时代印记案件的关注,是衡量一个媒体有无担当和社会责任的重要砝码。相比于那些有头无尾有始无终的断头新闻,持续跟踪报道更是凸显了媒体和记者的情怀与坚守。
在媒体普遍陷入困境时,执着地关注,巧妙地揭露,平和的语态,准确的表达,或许是媒体(包括自媒体)坚守品格的重要能力。以社会视角报道法治新闻,从经济现象洞悉政治发展,成为这个时代媒体人记述历史的重要方法。
一位老人17年的命运,既是17年的法治史,也是17年的社会史。透过个人命运,让读者看到了时代的底色,有什么的底色,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一个富有温情而又理性执著的记者,以这样的方式向一位父亲交代,向这个时代案件交代,也向未来的历史交代。(经济参考报高级记者程子龙)

标题:南昌大风的飞窗之谜
作者:杜佳冰、李铃澜
来源:冰点周刊-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4-04-07
南昌大风的飞窗之谜
以往的词汇经验已经无法形容这场疯狂的风,他们不得不更新表达:“不是冬天那样呜~呜~呜~而是哐哐哐!哐哐哐!”“像铁皮一样响。”有人忽略了声音,而直接感受到一种力量:“房子在震,我是被晃醒的。”
——非常好的一篇特稿,所有的文字才华都服务于节制的叙事。可以提名中国的普利策奖。(前知名媒体人韩福东)

标题:医学规培生难以承受之痛
作者:颜星悦 实习记者乔雨萌、李思涵
来源:深一度-北京青年报
时间:2024年04月07日
因多起规培医生自杀事件,规培制度这个题材今年介入的媒体较多,本文记者在3月14日进行过湖南曹丽萍个案的深度报道,是较早介入规培自杀事件的媒体记者之一,写作质量也不错。
在这一轮对于规培制度的报道中,媒体基本都从个案的深度延伸到了现象的深度,试图对制度体系进行探讨,这是非常好的。深度和调查经常并列同时来说,两者很多时候相辅相成,但也有所不同。个人看来,调查更侧重于寻找一个复杂事件的真相,而深度之深更加取决于作者认知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
本文的故事采访较为细腻,写作也不错,最后落脚到“医生本来就是魔鬼训练出来的,无法通过磨练就当不了医生”这一观点,难能可贵。不过在现象的深度方面,垂类媒体“健闻咨询”发表于3月20日的报道《医学生规培,为何总被抱怨》更早,主要角度已覆盖,从这个维度来说,本文则略有滞后。
新媒体时代,对深度报道的发稿时间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如何能在一拥而上的题材中抢得先机,只有两条路:拼速度,或者拼角度。这对于如今的媒体都是一个并不容易的课题。(红星深度国内新闻主编蓝婧)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451#
发表于 2024-3-30 20:49: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国记协领导赴上报集团调研!“如何培养新时代文章高手”交流座谈会今举行
今天(3月29日)下午,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思扬一行赴上海报业集团调研,并就“如何培养新时代文章高手”在集团43楼融媒创新空间主持召开交流座谈会。上报集团和三大报领导李芸、陈颂清、季颖、缪克构和50多位媒体骨干出席会议。
一个下午的交流充实热烈。来自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澎湃新闻、新闻晨报、上海法治报的10位骨干采编人员,围绕“如何培养新时代文章高手”作汇报发言。发言者的年龄跨度涵盖70后、80后、90后,大家结合工作实际,以亲身经历分享在融媒脉动中探索实践、传承创新、打磨淬炼,努力成长为“新时代文章高手”的心得、经验,并提出了帮助媒体人成长的相关建议。
刘思扬书记在座谈会上作讲话。他说,从上报集团10位采编人员的精彩发言中,感受到上报集团媒体人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新闻理想的旗帜猎猎飘扬。在新闻宣传战线,培养新时代文章高手,就是培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新闻敏感、人民情怀、担当精神的高水平的新闻人才,主流媒体要用有血有肉的精品力作,不断做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引领时代。希望大家全力对标“四向四做”人才,全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中国记协将不断根据中央要求,对接媒体需求,发挥记协优势,有信心、有能力,打造更温暖、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的“记者之家”
市记协主席、上报集团党委书记李芸表示,非常高兴刘思扬书记来上海报业集团调研,给予大家一个宝贵的机会畅谈如何锻造文章高手,交流创新探索新闻实践,大家对新闻工作的挚爱、对新闻理想的珍视让我感动。希望能在全国记协指导帮助下,创造更多条件、搭建更多平台,开展更多样化的交流,倾听需求解疑释困,全力支持采编人员的宣传报道工作。
10位发言者中,有的长期活跃在重大时政、民生互动、重大突发、法治报道等一线,他们以酣畅笔墨描绘时代气象。解放日报原点栏目主编王潇从“小氛围”和“大氛围”两个方面切入,分享报社编辑部好的小氛围,鼓励着记者冲往现场采访观察;集团融媒转型的大氛围,引导着栏目拓展新媒体新赛道。文汇报政法部首席记者苏展以“花花采访团”的视频策划实践为例,分享融媒轻骑兵如何让好视频与好文章兼得的经验。新民晚报民生新闻中心主编(群工部)王军表示,“新民帮侬忙”努力成长为 “新时代文章高手”,要以强劲笔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澎湃新闻副总编辑黄芳谈到,主流媒体记者要守好写文章讲故事这门手艺,用有力笔触传达真实世界,唱出日常深处的真善美,也点燃年轻人心中的“新闻理想”火苗。澎湃新闻时事新闻中心政治新闻部资深记者吴怡则亲身感受在日益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中,好文章经得起打磨、经得起检验,就会成为非常稀缺的价值传播,让正确的声音、主流的价值传播得更远更具穿透力。上海法治报新闻采访部主任陈颖婷则以报纸《鉴真相》栏目为例,讲述如何创新开展法律的宣传普及,向老百姓讲述有血有肉的故事,做出可读可用的文章。
其他发言者,则长期深耕于评论特刊、文化副刊等领域,以淋漓文字传递思想力量。解放日报“狮子坐”编辑顾杰结合报社的“烽火写作训练营”项目及其日常实践,分享报社全力发扬“老带新”优良传统,全力培养互联舆论场上的优秀写作力量,全力唱响舆论表达。文汇报社特刊部副主任黄启哲通过“眼界、藏锋、文学性”三个关键词,讲述主流媒体如何善于发现,以日常细节丰润宏大主题;如何目标导向,以建设性监督引领舆论风向;如何匠心独运,用文学性增强报道感染力。新民晚报文体新闻中心副总监(副刊部主任)刘芳介绍了《新民晚报》具有78年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副刊夜光杯,如何以深厚的历史积淀,迎风而上的锐意创新,常办常新的未来意识,为读者送上有品格有品相的文化阅读体验。新闻晨报《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工作室》负责人顾筝则分享如何以独特文笔书写既硬核又柔软的上海市民故事。
调研期间,刘思扬书记一行还参观了上报集团融媒IP创作室、融媒虚拟创作室、融媒声音创作室、集团融媒创新空间,以及新民晚报报史馆、澎湃新闻等,并听取了集团和相关媒体融媒发展的情况汇报。中国记协相关内设机构、专委会、直属事业单位等负责人出席会议。澎湃新闻、新闻晨报、上海法治报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来源:上海报业集团
编辑:程正元

450#
发表于 2024-3-20 18:03: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从会议材料中“淘”出中国新闻奖

本文分享的是获得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类三等奖的作品《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
文章从一粒小小种子切入,小处细处着眼折射“国之大者”,及时回应时代课题。


1 从会议材料中找新闻点

这是一篇用时代标尺衡量的独家典型报道。

2022426日,厦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市政府关于厦门市现代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每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都有众多议题,有时达到十多项,审议厦门市现代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只是那次会议诸多议题中的一项。

人大跑口记者拿到一叠厚厚的会议材料,初步浏览后,第一时间便重点锁定这项种子议题。

种子号称农业的芯片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种业安全和发展,多次对此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就在那年4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再次强调要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

从整个世界环境看,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国家撤回俄罗斯国内的优质种子公司,限制对俄罗斯出口种子,打响种子粮食大战。

结合国际国内背景,更能深刻明白,党中央这些年为什么会如此重视种业的发展,把它视作关系国家安全的资源。

用时代标尺去衡量,这个看起来很常规的农业议题,既承载了国家战略,也关系老百姓生活,意义非同一般,值得重点做。


2 重大题材如何落到地方

但是,值得做的重大题材,并不一定能够落到地方,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同样要遵循新闻规律,厦门的地方种业到底有没有能做、可做、值得做的新闻价值?

会议提供的材料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对厦门现代种子种苗产业的现状、政府作为、取得的成效分门别类进行了概述。

但材料中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文内提到,厦门市种子种苗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全省第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种子种苗产业集群,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厦门种子品牌赢得全国各地农民信任和市场认可。

提到厦门,多数人不会想到农业。这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500多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90%多,农村人口仅占一成,耕地面积也很有限。这样一个滨海城市,为何在短时间里领跑了种业?
正是这种反常性,提高了事实的典型度。


3  带着问号去“淘金”

带着这样的问号,记者与多位农业领域专家坐下来交谈,跟着他们去了田间。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田间走访时,视野得以打开,报道思路逐渐清晰。

厦门走了一条不一样的“非传统”农业路子,盯住最容易被“卡脖子”的蔬菜品类,成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在育种创新上取得许多突破,仅近几年就培育出200多个优质中国种子撒向全国。

典型报道忌讳“一碗水端平”,出成绩、出经验之处都想着墨、都想树典型,最后便是都不典型。

记者在众多成效面前,最终选取了最难得可贵、最典型的领域——蔬菜种子。

新闻敏感性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新闻的“发现力”“识别力”“判断力”。

这篇独家报道的线索,来源于一叠“记者人手都有”的会议材料,“浮现”于田间地头的走访,记者就像拿了筛子在水中“淘金”,在众多信息中“淘”出了沉淀其中、最有价值的典型新闻。


4 找到最有价值的内核

这是一篇带有问题感和思辨性的典型报道。

人大、政府部门提供的材料,几十页,“机关公文式”行文,难以直接采用。

材料拼凑式的典型报道,只会陷入“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窘境。

20世纪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任何新闻采访都是一样的道理,最鲜活的新闻,永远不在纸上。

这道理几乎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明了,但在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个问题:明明多次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到的内容、呈现出来的报道依然很平。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没有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采访。

典型报道不是歌功颂德“唱赞歌”,应该带有问题感、思辨性。

到基层一线的采访,不是单纯增加几个故事细节,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采访中不断探寻来龙去脉,分析背后逻辑,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内核。

5 探究矛盾背后的症结

记者分了两步走。

首先把材料“吃透”“消化”,和市人大专委会、市农业农村局、市种子站的专家及工作人员聊深聊透,针对材料又不拘泥于材料,把整个厦门种子产业的“底细”摸清、把全国乃至世界种子产业的背景摸清,寻找产业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寻找矛盾冲突点。

典型报道之所以是典型,显然不能只呈现问题,更要探究矛盾背后的症结,挖掘出破题的思路与经验。

记者带着问题,开始了第二步,再次回到广阔大地去寻找答案,10余次深入田间地头、育种实验室,走访数十人,开展蹲点式调查。

40度高温的蔬菜大棚里,站一会,还没说话就已经汗如雨下;深夜戴上头灯,拿着小刷子,跟着育种工作者到田里为花朵人工授粉;挽起裤腿,拎了大水桶,在瓜地旁,和育种工作者一起敲开一个个大西瓜,洗去瓜瓤,淘出瓜籽……

当记者朝迎露珠脚沾泥土,有针对性地沉下去挖深、采透、研究时,鲜活的细节、生动的经验、有血有肉的人都活灵活现呈现在了面前,所要寻找的答案也一一浮现。


6 地方报道不仅写地方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

为了把长文章写活,记者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大量采用田间地头的语言、故事化的表达,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主题思想的深化也大多通过直接引语来完成。

在宏观叙事之下,于历史和现实的时代景深中触摸微观的温度,既呈现出真实可感的场景,让作品更生动亲切,又实现思辨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这是一篇地方典型报道但不仅仅写地方的作品。

就像现在的一句流行语,要写秋天,不能只写秋天;写“厦门的种子”,也不能只写“厦门的种子”。

这篇报道的题目和主题定位为《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长焦镜头与广角镜头交融,把厦门的一粒小小种子,放在全省、全国、全球的大格局里去审视,从全局去理性思考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以大观小、以小见大,从一滴水中见太阳。

作为典型报道,如果报道的地方经验并不具有指导意义,没有挖掘报道出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伪典型”。

典型报道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更体现在为时代所需要,应该具有普遍性、现实性、指导性。

这篇报道分《困境》《破局》《奋进》《创新》四大部分,配发《记者手记》,立足厦门放眼全国,直面问题、剥丝抽茧,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既探寻中国种子背后的硬核厦门芯,讲述种质资源战略高地的创新博弈,又记录下几代育种工作者为实现“中国田里中国种”而攻坚克难的执着,更为中国种业振兴提供了“厦门方案”,讲好了中国种业故事。

正因为这篇典型报道是真正“有用”的典型、被时代所需的典型,报道刊发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厦门市委主要领导作出指示,召开专题调研和座谈会,针对报道聚焦的问题进行专门研讨,出台《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举办首届厦门种业博览会,全面助力种业振兴。

学习强国、国家农业农村部、新福建、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众多媒体平台转发,诸多媒体跟进采访,扩大了报道影响力,也为许多城市的种业发展提供了“厦门经验”“他山之石”。


7智力合作结出硕果

这是一篇反复打磨凝聚集体智慧结晶的作品。

新闻生产向来不是记者的单打独斗,而是集体协作的劳动,一篇好的作品一定是整个媒体新闻生产能力的集中表现。

近年来,厦门日报社已经形成了报社党委领导下,“策、采、编、审、发、考”全媒体生产流程,业务研究氛围浓厚、学习培训持续不断,激发出一线记者编辑的创造热情。

每周“雷打不动”的采编联席会是一场头脑风暴,采、编、发多方坐下来,针对近期的选题进行深度探讨,明确重点选题、明晰采编思路。

《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这篇作品,从选题议题、打磨成型到最后刊发,可谓智力合作结出的硕果。

在周采编联席会上,人大跑口记者报送“厦门种子”选题,并备注重点关注做深度报道。

选题迅速引起总编辑的注意,在联席会上专门叮嘱“要好好做,要做深做透”。

采写过程中,记者一遍遍打磨,多轮修改,最初几稿几乎是“推倒重建”,完稿后字斟句酌审校,务求做到“零差错”。

20225月恰逢《厦门日报》新一轮改版,新增《深读》等栏目,更加注重目标生产、重点生产、团队生产。报社采编团队将《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作为改版首期《深读》栏目亮相的开篇之作,提前10余天做版。

为了让版面和内容相得益彰,呈现1+1>2”的效果,采编双方针对种种细节不断沟通调整,在版式设计、编排上反复雕琢优化,既追求内容高素质,又追求版面高颜值。

如何在图片中呈现各种植物的种子,最初几版编排都没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编辑团队最终决定由资深美编手绘玉米、苦瓜、花椰菜、小番茄、大蒜等植物种子,不负众望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标题是作品的眼睛,一个好标题能够让眼睛传神、有力。


这篇作品以“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为主标题,搭配引题“长江以南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是厦门;不信中国甘被育种‘卡脖子’的,是厦门人”,既在有限字数里包含丰富信息,更传递出作品的新闻价值和时代意义。



来源:城市党报研究
原作者:詹文(厦门日报社)
编辑:徐思凡



449#
发表于 2024-3-19 20:12: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越来越懒,标题越来越烂?警惕粗制滥造侵蚀主流新闻!



导读
导语不仅生硬晦涩,还长达几百字?
稿子写得粗制滥造,复制粘贴成常态?
这些亟须注意的“隐形”问题,该如何解决?
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梳理了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呼吁重视新闻的“高质量发展”。


一同事发来截图:导语咋能这样写呢?密密麻麻,生硬难懂,读不下去,“据介绍”这样的词都出现在导语里了。
我特意看了看,这是一条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局委线口新闻,导语长达200多字,其中还出现14处数字!典型的通稿复制粘贴。
“其实,把稿子写得软软乎乎,让人读着明白舒服,不难,关键看作者有没有那份心。”我俩很默契。

大家都在说“高质量发展”,但一些新闻报道却存在粗制滥造的问题。
梳理日常所见,新闻的粗制滥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记者越来越懒。有的习惯从网上扒线索,跟着热搜跑,打个电话就算采访了;有的坐等通稿上门,复制粘贴就提交,完全不带消化吸收提升再输出的。平心而论,有的网络热搜看似火爆,但实际并不贴近百姓生活,甚至有不良引导,严格来说不叫新闻。扪心自问,主动深入一线、走近群众找新闻,还有几人?

标题越来越烂。标题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不视觉疲劳吗?“定了”“刚刚”“最新”等等老掉牙的万能套路标题用了又用,实在想不起标题了,干脆用个悬念题,倒是省事儿,想看自个儿点进去吧。“热辣滚烫”“龙行龘龘”,用一下还新鲜,天天用标题不嫌烦吗?好想调查一下,浮躁的当下还有几个人在认真想标题、反复改标题?

文字越来越粗。我是个有文字洁癖的人,为培养编辑养成认真习惯,每天都在工作群分享看到的各类新闻差错。一个“武断”的感受是,有的稿子啊,编都没编就发了,审都不审都过了,不然怎么错得那么低级呢?有的标题带着错字就发出来了,有的标点符号用不准,“的地得”不区分,“途径”“途经”常用错,“账”“帐”搞不清。更有甚者,连作者的名字都搞错!差错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有些稿子你都不好意思往朋友圈转。

发稿越来越慢。新闻讲的是个快,但据我观察,不同媒体好像有不同的工作节奏。不少重要新闻已经传播半小时了,有的媒体编辑才慢吞吞地发出来。比人家晚发一个小时也敢叫“快讯”,更厉害的是,比人家晚发一天还敢叫“快讯”,真是我行我素,如入无人之境啊。
针对新闻工作的粗制滥造现象,3月1日《解放日报》曾刊发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原主席宋超的文章,题目为《高度重视采访和写作——努力开创高质量新闻工作新局面》。

其中一句振聋发聩:新闻工作质量上的低下,正在严重侵蚀我们主流新闻事业大厦,是当前我们新闻界最最需要引起注意的事情。
“论其原因,一是能力不过关,一是作风不过关,根子是思想认识不过关。”文章分析。
这些我都赞同,必须改变了。不然,读者真的对我们的新闻“敬而远之、厌而弃之”了,如果发展到那般境地,谁来站稳主流舆论阵地?难道拱手让给自媒体和商业平台吗?

怎么去改变?!简而言之:内外兼“修”。
内修,职业自律“卷”起来。人总要讲点脸面的,要对得起自己的岗位,有点契约精神,无愧于心。敬畏新闻,守土尽责,精品意识,应该成为一种自律,否则就是渎职。对新闻不负责,与医生不好好做手术、警察不好好抓坏蛋何异?做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钟,在自己的花园种好你的玫瑰。把每一篇作品都当代表作,像打扮自己那样打扮你的新闻,然后再“出门”。

外修,激励机制“管”起来。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监督的采编必然导致懒散。内修不一定可靠,最靠谱的还是要顶层设计,重视内容生产,让制度“长牙”刺激采编队伍素质的提升。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奖惩分明,让作者不敢懒不敢粗不敢散。正向激励激发采编创造力,营造热烈的业务氛围。让专心做内容的人得到实惠,找到尊严。

高质量发展,涵盖所有领域,作为影响人们精神层面的新闻工作更不例外。
桃红柳绿又一春,让我们——
守住价值导向的“魂”
扎好深耕细作的“根”
固好光荣传统的“本”
抖起改革创新的“神”。

来源:传媒茶话会
原作者:王长善(正观新闻副总编辑)
编辑:徐思凡


448#
发表于 2024-2-26 22:45:17 | 只看该作者
每周好稿|在冰冷中感知温暖

新的一年开始,春天的温度渐渐来了。我们常说,媒体的报道也需要温度,如何让读者从冰冷的恶性事件中找到一点温暖,是记者的责任。

本周的几篇报道,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负面”,丈夫持刀杀妻、孩子抑郁离世、贵州山火、贩卖婴儿,这些事件本身是让人觉得凄惨的,甚至是恐怖的。记者在报道时的笔触都很细腻,虽然无法把这些做成“暖新闻”,但看得出来,每一个记者都在着力的用身心去感知采访对象的体温。只有有温度的报道,才能让人感受到事件之外的东西。

标题离婚冷静期第13天,她倒在丈夫刀下

作者:李佳蕙
来源:北青深一度
时间:2024-02-19



北京青年报的深度报道《离婚冷静期第13天,她倒在丈夫刀下》,写了一个让人悲伤却又发人深思的故事,关于家暴,关于婚姻引发的故意伤害甚至故意杀人事件并不少见,两年前,最高法、全国妇联等多个部门就不断出台相关文件,强调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重要性。那么,已经处于离婚冷静期的周云霞为什么还是被没走完离婚程序的丈夫杀害?这个悲伤的故事,或许会让相关部门反思和推进人身安全保护令执行的流程是否应该更进一步的优化,让悲剧不会再发生。

和记者细腻的文笔相比,我更认为这个选题本身具有高度的价值。在反家暴和妇女权益保护的路上,通过这个悲伤的故事,让更多人、更多部门采取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坚决态度,从而让这样悲伤的故事不再发生。(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副主编 赵倩)


标题孩子抑郁症离开后

作者:人物
来源:人物
时间:2024-02-22



近些年,“我抑郁了”已成为很多孩子的口头禅,抑郁症患者也越来越多且发病越来越低龄化。

《人物》的这篇《孩子抑郁症离开后》,少见的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去回顾孩子抑郁症病发以及母女与疾病抗争的整个过程。这位妈妈希望以切身之痛,唤醒更多的人认识抑郁症,去安慰、理解和支持生病的孩子。致敬这位妈妈!(我非常希望媒体也能多关注一下那些抑郁症孩子身后崩溃的母亲们)

这篇报道也让公众看到了一位抑郁症孩子后面的家庭,一位崩溃无力的母亲和缺位的父亲,也看到了孩子被困于家庭、学校、社会所形成的有形无形的牢笼中,日日受挤压。

这位妈妈就像中国大多数家庭的妈妈一样,因社会评价而压榨孩子,因懦弱而附和学校“出卖”孩子,因家庭矛盾而把情绪带给孩子,因无知而忽略女儿的病兆,因病耻感而拖延孩子的治疗……以上种种,都会诱发并加重抑郁症。这位妈妈以惨痛的代价才认识到这些问题。

文中的小酒令人怜惜,她是那样的美好!读者忍不住假设,如果她的父母早点发现问题并给予足够的力量和支持,小酒有没有可能不会那么早发病,或者即使发病也不会那么严重,也有更强大的力量与疾病抗争,是不是能挺过来呢?

生活不能假设。家庭是病患最后的港湾,也是为孩子遮风挡雨抵抗外部压力的屏障,如果家庭失守,孩子发病的机率无疑会大增。

关于抑郁症孩子,希望少一些这样的悲剧,多一些能给予孩子安慰和支持的父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唐次妹)


标题:贵州苗镇山火两昼夜:洒水车、小喇叭与两位牺牲的年轻人

作者:高伊琛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2-23



贵州山火事发春节期间,不像其他重大突发事件,并未引发重大舆情,也没有引起机构媒体广泛的关注,以致引起社交平台上对机构媒体每天都质疑声不断,这确实很遗憾。事后盘点,《南方周末》和《经济观察报》等媒体是深度报道贵州山火的少数几家媒体之一。

《南方周末》这篇报道比较完整地还原了山火重灾区点位的火灾现场、救火情况,以及山火中牺牲的两位年轻救火者的身份信息,稍显不足的是没有还原出两位年轻救火者牺牲时的细节,即他们是如何牺牲的,这需要更进一步的外围采访。(资深媒体人 王强)


标题“20年来多次贩卖婴儿,女儿也是买来的”

作者:彭苣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4-02-23



2023年爆出了几个关于儿童拐卖事件的大新闻。澎湃新闻跟得很紧。

2023年的7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一案,澎湃新闻记者前往重庆大足、河北邯郸等地,采访了余华英的近亲属、邻居和受害者。

2023年11月,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在社交平台上曝光了襄阳健桥医院贩卖出生证明一事,澎湃新闻也进行了密集的跟进报道。

让笔者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暗访记者到哪里去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年来多次贩卖婴儿,女儿也是买来的”弥补了遗憾。

做调查、做暗访,需要深入到行业和社会圈层里,挖掘线索、突破采访,背后是大量的笨功夫和苦功夫,这些都是默默付出的沉没成本。一个合格的记者、合格的媒体,获取到繁杂的信息之后,还要进行判断和选择,然后进一步调查和核实,最后通过视频和文字,按照新闻特有的逻辑和结构,将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动态报道以期无限接近真相。以专业视角成就独家、深度,以动态的舆论监督促进事件的升级解决。

最后,期待这一新闻能有更多真相浮出水面,期待更多进展和调查、处理结果。(首页新闻副总编辑 余衍飞)


标题:女企业家讨工程款陷“寻衅滋事”被批捕 过亿债务政府只愿给1200万

作者:郝成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2024-02-25



企业家讨要工程欠款,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企业家和其律师抓捕归案……这不是网络段子,这是《中国经营报》报道披露的内容。

新年伊始,《中国经营报》的这篇报道在网上刷屏。报道通过深入的调查、详细的数据、客观的表述,记录了企业家在贵州六盘水追讨工程欠款不成反被抓的离奇遭遇,不仅揭露了此案的诸多疑点,也把一个重要问题抛给了当地——政府如何与企业相处。

其实,答案早就有了,政府要关心企业、服务企业、保护企业,而不是漠视企业、为难企业、欺负企业。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优化营商环境,保护企业权益,六盘水“欠账不还反抓人”的做法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污染了营商环境,损害了企业利益,影响了政府形象。希望《中国经营报》这篇报道能引起六盘水有关方面的重视,推动事情的解决。(资深媒体人 金明大)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李梦瑶

447#
发表于 2024-2-20 20:14: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为繁荣新重庆文化事业奉献杂文智慧和力量 重庆市杂文学会2023年度年会晒出成绩单
华龙网讯(记者 姜连贵)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学会建设、繁荣杂文创作,以手中之笔激扬文字,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唱响正气歌,传递正能量,为重庆社会事业发展舔砖加瓦——2023年,重庆市杂文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对照市社科联工作要求,围绕“拥抱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建设新重庆”主线,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学会建设,繁荣杂文创作,成功举办了全国各地杂文学会第35届联席会、全年会员创作5300多篇(部),在全国等层次获奖85篇——过去的一年,市杂文学会工作稳步推进、表现亮眼,晒出了令各方满意的成绩单。
集体合影。冯梅
活动内容丰富 工作多方首肯
2月20日上午,重庆市杂文学会2023年度年会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召开。会议由学会执行会长朱晴方主持。
学会党支部副书记苏瑗为与会人员授课,学会荣誉会长刘集贤致辞。
受学会理事会委托,重庆市杂文学会会长雷太勇做了2023年度工作报告,学会监事长谭辉作了2023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学会副秘书长李开玉作2023年度财务工作报告。
重庆日报传媒公司副总经理彭建洪,重庆华龙网集团文化艺术中心、重庆文艺网总监姜连贵,上游新闻编委阮鹏程,都市报党委委员、编委伊文,重庆法治报副总编辑杨旭军,重庆市国际税收研究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廖忠贤,重庆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德智等出席年会,表达了对杂文学会的热情支持以及对年会的充分肯定。
重庆市社科联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委员、党建第一协作组组长罗廷槐,重庆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二级调研员徐剑清,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代伟参加活动,对重庆市杂文学会一年来取得的不凡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新的一年工作提出了要求。
党建引领 学会又获“先进社团”殊荣
学会党支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保障,以制度建设为核心,通过制度化、规范化促进管理水平提升,高标准推动党建工作。
据了解,学会党支部成立于2015年,现有党员118人,占会员总数的61.5%,现任党支部书记刘集贤,支部委员会由5人组成,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各1人。学会坚持党的支委会与会长办公会“ 二合一 ”制度,坚持“理论学习30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集中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重庆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委会决议,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件等,以理论武装头脑。
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会刊《重庆杂文》由党支部书记兼任主编,每期出版前会长坚持审阅大样,两位编辑严把政治关,全年出刊12期,顺利通过市级相关部门2022年年检。“重庆杂文学会会员群”制订有《群规》,由学会监事会管理,确保群风清朗,发挥了“正确导向、交流作品、沟通信息,凝聚共识”作用。
学会被市社科联评为2023年先进社团,这是连续6年获得这项荣誉了。在市社科联两年一次的“两优一先”评选中,会员邓艺2022年“七一”被评为市社科联优秀党务工作者。
创新思维 学会工作成果丰硕
换届工作思维换出了新气象。在市社科联精心指导、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大力支持下,按照社会组织换届选举的民主程序,在去年4月7日召开了重庆市杂文学会第七届第一次会员大会,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重庆市杂文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班子、27名理事,还推选出监事会。理事会新班子平均年龄比老班子下降9.7岁,理事平均年龄下降7.2岁,实现了平稳过渡,整个换届工作民主合规,换出了新气象、新活力。
学会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在重庆的社团中,是个“老字号”。将近40年来,学会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社会世象,以手中之笔激扬文字,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唱响正气歌,传递正能量,为重庆的社会事业发展增添了正能量。学会集聚了一大批思想敏锐、笔力雄健的老新闻工作者和各路写作精英,特别是以刘集贤老会长为首的一批老同志,为重庆杂文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
首次圆满完成全国性会议接待服务工作。成功承办了全国各地杂文学会代表90余人参加的全国各地杂文学会第35届(重庆)联席会,克服了会议时间紧、头绪多、工作量大、细节繁琐等重重困难,团结协作、高质量完成了会议接待和服务工作。人民网、重庆日报等十多家全国、地方媒体报道联席会盛况。来宾创作了《重庆行》等几十篇作品在全国各地媒体上发表,提升了重庆的城市形象和学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联席会上,本会刘集贤被推选为第35届联席会轮值会长,朱晴方被推举为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35届联席会在重庆的成功召开,既宣传了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也展现了重庆杂文的实力,受到全国舆论的密切关注和各地杂文界的高度赞评。
会刊《重庆杂文》从去年7月份开始,实现了数字报化,以创新精神助推学会事业行稳致远。
服务社会成绩明显。会长雷太勇向重庆地志办公室捐赠了工作42年的采访本、获奖证书200余件,填补了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无新闻类捐赠的空白,向社会单位讲授新闻写作、新媒体融合创新课程5次;执行会长朱晴方送文化艺术到区县、乡村、社区10余次,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文秘人员讲授党政信息与新闻写作课3次并捐送个人著作《百联览重庆》《模糊新闻举隅》等120册,获得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授予的“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组织奖”;副会长刘强应邀在重庆市图书馆举办“桥都文化”公益讲座,宣传了重庆的沧桑巨变;副秘书长常克带领专家和作家团队深入丰都镇村,助力乡村振兴,对两江新区、石柱1100余名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规模化写作培训,其具有原创特色的“深融入”讲授模式引发积极反响;副秘书长李开玉坚持拥军,去年与南岸区爱国拥军促进会组织“书画进军营、八一送西瓜”等活动7次,自己出资3200余元,彰显军民鱼水深情;副秘书长吴洪浪向新疆墨玉县希望小学捐赠书籍1300余本,捐助云南省贡山县贫困学生1800余元;会员朱波波主动下沉社区开展公益志愿服务5次;会员罗远富参与慈善帮扶30次;会员申远彪帮扶2名学生。
民主党派会员积极建言献策。会员赵宾、徐宗俦表现突出,撰写课题、大会发言、社情民意、党外人士建言等76篇(件),《建立健全长江保护法律法规规体系的建议》列入全国政协14届1次会议大会发言(书面),《完善我国博物馆业体制机制的建议》等3篇社情民意被民建中央、市委统战部采用。
学会坚持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会长办公会制度,实现民主办会,决策正确。全年召开会长办公会4次,会员大会1次,理事会1次,贯彻市社科联工作部署,研究学会工作;举办“我之新时代杂文观”有奖征文,收到来稿70余篇,对于如何在新时代繁荣杂文创作,提供了理论思考。在上游新闻开辟杂文栏目,拓展会员作品发表渠道,激发会员写作热情。以学会《章程》《重庆市杂文学会分会、工作站简则》为根据,荣昌、梁平、石柱、奉节4个分支机构,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开展采风活动,脚踏泥土,贴近生活,用文字书写对党的热爱、新时代的讴歌、人民的深情。
创作成果丰硕。全年会员创作杂文、小说、诗歌、散文和出版专著5300多篇(部),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网络上,获奖达85篇。会员李光飞的长篇小说《黄泥巴小街》入选2023年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会员刘海明出版的《公共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颇受欢迎;会员刘强创作的《文刀杂文诗选》已经付印,丰富了杂文体裁;会员官秀镇在《杂文月刊》上发表的杂文7篇;会员钟治德完成《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志》等7本史志370万字的撰写;会员罗涌获市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资助,其长篇小说《蛮王寨》出版发行;会员殷贤华论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路径研究》入选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论文集;会员张朝鑫自费采访撰写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专题报道8篇;会员徐文峰撰写的《主题教育不妨“三士”增功》获市政协主题教育征文一等奖;会员陈儒林创作的《巍巍中国文化魂》在《辽宁文学》连载;会员兰卓在“学习强国”征文中获奖;会员莫测在“新时代华文作家”征文中获二等奖;会员赵杰昌、杨志在第三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中均获三等奖。
发展会员壮大队伍。学会积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持续推动拓展学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去年全年共发展吸纳新会员27名,为学会注入新生力量,也为学会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特别是重庆日报5位评论员加入,有利于学会会员年龄结构老化的改善和杂文评论创作能力的提升。
来源:华龙网
编辑:程正元

446#
发表于 2024-2-16 17:23: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80个中国新闻奖好标题,好在哪?

作者按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规定:新闻专题是指深入报道新闻人物、事件的音视频和多媒体作品。换一句话说就是,新闻专题包括广播新闻专题(广播专题)、电视新闻专题(电视专题)、网络新闻专题(网络专题)和新媒体新闻专题(短视频专题报道)。

第二十六届至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共有获奖新闻专题252部。研究发现,这252部新闻专题的标题(指主标题,下同)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经本文作者筛选,挑选出120个比较好的新闻专题标题。又发动新闻同行投票,最终选出80个新闻专题好标题。本文以这80个好标题作为研究对象。


感谢同行张宇强、严尔俊、李志军、旷桂红、郭晶晶、常帅、刘明月、黄永奎、马霞、马婷、胡姹、赵慧颖、李筱洁的热情投票。


文末附《第26-32届中国新闻奖80个新闻专题好标题一览表》。


新闻专题是用详实表现手法对人物、事件、社会现象等进行深入报道的作品。标题是新闻专题的眼睛,是引导受众深入观看(阅读)的重要手段。新闻专题的标题不能像消息那样过于直白,要含蓄一些,给受众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制作标题看似容易,但起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绝非易事。起标题最考验编辑记者的新闻素养、文字功底和学识厚度。  
   
分析中国新闻奖80个新闻专题好标题,我归纳总结出了制作新闻专题标题的10种手法:
1.字数少,简洁凝练。
简洁、明快、扼要,是专题标题写作的基本要求。如果标题起的不简洁凝练且富有特色,受众是很难记住的。所以,起专题标题应该做到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惜字如金,达到“增一字则太长,减一字则太短”的境界。
新闻标题字数要少,一般不多于13个。专题标题字数则更少,4-8个字为宜,一般不要超过10个字。标题短而精,才会易读易看易懂易传播。
在入选的80个新闻专题好标题中,字数少于10个字的为62个,占比为91%(标点符号没有计算在内,阿拉伯数字两个数字计为1个字——编者注)。7字标题最多,20个;2字标题、11字标题、13字标题、15字标题和20字标题最少,分别为1个。

字数少于10个字的标题(62个):

(2字标题,1个)
旱井
(3字标题,2个)
寻湘记
出山记
(4字标题,12个)
云上人家
鸟哥“打”鸟
垄上春行
神秘“曹园”
“并村”之后
冰河忠魂
保持通话
小岗大道
守望江豚
丝路金桥
我脱贫了
真假干部
(5字标题,15个)
老唐卖“碳”记
铝老大“减重”
再醒惊天下
生死金银潭
百亿大和解
牵妈妈的手
练江整治记
我从藏区来
您好,马克思
三进五台沟
上“旧”了,云冈!
老何告官记
远方的包裹
为了“180秒”
静默的山碑
(6字标题,4个)
为了第三封信
紫云英的春天
黑暗中的风景
191天的牵挂
(7字标题,20个)
冬天里的春之声
浙世界那么多人
绝壁上的“天路”
我在“一大”修房子
村里最远那一户
无胆英雄张伯礼
一件批复映初心
第一书记种瓜记
大山里的合唱团
谁在守护我的家
幸福王家“规矩”多
“僵尸企业”重生记
百岁红军的嘱托
十八洞村这五年
爸爸陪我当村警
果果的译语世界
俯身“对话”3000年
我家住在解放路
国境线上的坚守
让我们一起飞翔
(8字标题,9个)
苹果树下的科学梦
一桥飞架,两岸梦圆
地质宫不熄的灯光
一条天路,一个梦想
大山里的“摩托书记”
鄱阳湖最后的渔民
我是188万分之一
十八洞的19张笑脸
中国一点都不能少
(9字标题,7个)
农民刘子青的舞蹈梦
安吉有个“矛盾终点站”
寻找胶东育儿所“乳儿”
一片叶子的扶贫故事
迭山深处的天籁赞歌
第五空间——隐秘的威胁
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
(10字标题,3个)
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
五本驾证情 中国铁路梦
医改“手术刀”该动向哪里?


2.口语化,通俗易懂。
广播电视和多媒体属于大众传播媒介,覆盖各年龄段、各文化层次的受众,所以标题不能起得太书面化,更不能用文言词,要适当口语化、通俗化。  
比如《幸福王家“规矩”多》,“规矩”是原汁原味的百姓话,非常接地气,富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这是书面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受众看起来感到亲切自然、清楚明白,乐于接受。
同类标题还有:
谁在守护我的家
幸福王家“规矩”多
十八洞村这五年
爸爸陪我当村警
我家住在解放路
老唐卖“碳”记
铝老大“减重”
牵妈妈的手
我从藏区来
百亿大和解
您好,马克思
三进五台沟
上“旧”了,云冈!
为了“180秒”
鸟哥“打”鸟
我脱贫了
大山里的“摩托书记”
中国一点都不能少
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
原来你是这样的00后大学生
柳州螺蛳粉为什么这样红
你在天堂听到了吗?“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



3.有文采,韵味悠长。
专题标题的文字,除了简洁凝练、通俗易懂之外,还要有文采、有味道,引人联想,能够充分体现出文字的美感和韵味 。可以借助比喻、象征、双关、委婉的方法,或者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传说等手段,让标题文字增添韵味、别开生面、富有意蕴。
比如《黑暗中的风景》,“黑暗”“风景”就很有味道,“黑暗”比喻盲人眼睛失去光明,“风景”比喻盲人失去光明,但依然渴望光明和美好的内心世界。
同类标题还有:
冬天里的春之声
俯身“对话”3000年
再醒惊天下
垄上春行
生死金银潭
一件批复映初心
冰河忠魂
农民刘子青的舞蹈梦
国境线上的坚守
五本驾证情 中国铁路梦
紫云英的春天
迭山深处的天籁赞歌
守望江豚
让我们一起飞翔
绝壁上的“天路”
一桥飞架,两岸梦圆
一条天路,一个梦想
黑暗中的风景
静默的山碑


4.用动词,化静为动。
在汉语中,动词被称为语言的“味精”,最富生动性、形象性。如果多用动词,就能使标题简练传神,感染力强。在制作专题标题时,巧妙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化静为动,就可以使标题“活”起来。
比如《再醒惊天下》,一个动词“醒”活灵活现,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标题具有了可视性和动态感,引发受众的观看兴味。
同类标题还有:
寻湘记
出山记
鸟哥“打”鸟
老唐卖“碳”记
铝老大“减重”
牵妈妈的手
我从藏区来
三进五台沟
上“旧”了,云冈!
我在“一大”修房子
爸爸陪我当村警
医改“手术刀”该动向哪里?
守望江豚
谁在守护我的家
俯身“对话”3000年
练江整治记
“僵尸企业”重生记
寻找胶东育儿所“乳儿”
在天堂听到了吗?“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

上面标题中由于使用了寻、出、打、卖、减、牵、来、进、上、修、陪、动、守望、守护、对话、整治、重生、寻找、听到等动词,所以其感染力和吸引力就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5.有场景,画面感强。
所谓场景就是从标题里边看到了人物、环境、事件,画面感就是看了标题就像看到一幅画一样。标题具有画面感,是好标题的重要特征。标题有了场景,有了画面感,新闻专题就有了吸引力。
比如《云上人家》就很有画面感,看到这个标题,眼前就像看到大山深处的村落白云朵朵的场景。
同类标题还有:
老唐卖“碳”记
鸟哥“打”鸟
铝老大“减重”
苹果树下的科学梦
俯身“对话”3000年
大山里的“摩托书记”
鄱阳湖最后的渔民
大山里的合唱团
你在天堂听到了吗?“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
我家住在解放路
国境线上的坚守
五本驾证情 中国铁路梦
迭山深处的天籁赞歌
保持通话
牵妈妈的手
地质宫不熄的灯光
守望江豚
让我们一起飞翔
绝壁上的“天路”
十八洞的19张笑脸
一桥飞架,两岸梦圆
南苏丹平民保护所里的少年足球队
一条天路,一个梦想
爸爸陪我当村警
静默的山碑


6.代入感,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是讲“我”的故事,代入感强,能使受众产生自己代替了专题中的人物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一人称叙事,也很容易表达作者的情绪。
比如《我脱贫了》,是第一人称叙事。由于是“我”讲述的自己脱贫了,让受众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也表达了“我”脱贫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同类标题还有:
我在“一大”修房子
我家住在解放路
我是188万分之一
谁在守护我的家
让我们一起飞翔
爸爸陪我当村警

7.陌生化,新奇独到。
陌生化就是将熟悉的事物加以陌生处理,以陌生表现熟悉,写出“熟悉的陌生感”,唤醒受众的“新”感觉,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更容易抓住受众的心。
陌生感的表达,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增值效应。具体到制作标题上,就是把专题中的陌生点拎出来放到标题上,给受众带来“陌生化”的观看体验。
比如《冬天里的春之声》,“春”属于陌生点。冬天里边怎么会有春天的之声音呢?很稀奇。受众很想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同类标题还有:
俯身“对话”3000年
再醒惊天下
鄱阳湖最后的渔民
村里最远那一户
你在天堂听到了吗?“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
出山记
无胆英雄张伯礼
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
上“旧”了,云冈!
绝壁上的“天路”
南苏丹平民保护所里的少年足球队
“僵尸企业”重生记
黑暗中的风景
远方的包裹

8.设悬念,营造故事。
悬念是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或新闻作品中的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一种急切期待的紧张心情。就专题而言,在标题中设置悬念,会引起受众的极大兴趣,进而产生观看专题的强烈欲望。故事的结局,千万不要在标题中和盘托出。设悬念是制作专题标题的常用手法。
比如《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迟到”属于悬念。正常的情况是爸爸在孩子心里的形象早就是清晰的。为什么爸爸的形象却迟到了十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里边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受众急切想知道。
同类标题还有:
旱井

再醒惊天下

大山里的“摩托书记”

安吉有个“矛盾终点站”

柳州螺蛳粉为什么这样红

一名上海支教老师的千里“音”缘

生死金银潭

神秘“曹园”

“并村”之后谁在守护我的家

为了“180秒”

寻找胶东育儿所“乳儿”

国境线上的坚守

为了第三封信

第五空间——隐秘的威胁

真假干部2

3年,陈满和他背后的那些人

191天的牵挂

医改“手术刀”该动向哪里?

黑暗中的风景

远方的包裹

老何告官记


9.有对比,强调反差。
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从而增强了标题的艺术效果。
比如《小岗大道》,这个标题通过“小”与“大”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从而增强了标题的感染力。再比如《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这个标题通过“等不起”与“来不及”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激发了受众一探究竟的强烈欲望。
同类标题还有:
真假干部
生死金银潭
老大“减重”
绝壁上的“天路”

10.人情味,打动心灵。
人情味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感情、兴味,是所有人最爱的。起标题有人情味,能够打动受众的情感,引起受众的共鸣,会产生更大的效果和力量。所以我们在起标题时,必须把专题内在的人情味挖掘出来,在情感上贴近百姓心理,用人类共有的情感来影响受众。
比如《牵妈妈的手》表现了母子之情,《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表现了父子之情,《一名上海支教老师的千里“音”缘》表现了师生之情。
同类标题还有:
191天的牵挂
爸爸陪我当村警
你在天堂听到了吗?“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

附:第26-32届中国新闻奖80个新闻专题好标题一览表

序号
标题
梗概
项目
备注

1
老唐卖“碳”记
老林业唐海兵卖林业碳汇的故事。
广播新闻专题
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

2
鸟哥“打”鸟
农民余鹏海发现家乡生态变美、珍稀鸟类增多后,趁势当上职业“鸟导”的故事。
电视新闻专题

3
铝老大“减重”
世界“铝业老大”研发新材料,褪去粗重外衣,实现产业基础再造,继续引领行业发展的生动故事。
电视新闻专题

4
云上人家
中国最为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的小山寨沙瓦村脱贫攻坚的故事。
电视新闻专题

5
旱井
南岭村打赢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喝上甘甜自来水的故事。
电视新闻专题

6
苹果树下的科学梦
以边疆小学的一次科学实验,展现了湘藏两地共谋发展的情谊与边疆稳定、安居乐业的面貌。
电视新闻专题

7
我在“一大”修房子
中共一大会址修缮施工团队还原百年前“容貌”。
电视新闻专题

8
冬天里的春之声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关系遭遇困难的时刻,讲述了 “上海四重奏”的回家,以及天津茱莉亚学院在重重困难中如期开学的背后故事。
电视新闻专题

9
俯身“对话”3000年
90后、95后的年轻考古人发掘三星堆遗址、创新考古事业的故事。
电视新闻专题

10
再醒惊天下
聚焦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
新媒体新闻专题

11
浙世界那么多人
改编自《这世界那么多人》,展现了浙江人的故事抗击疫情的故事。
新媒体新闻专题

12
大山里的“摩托书记”
黄木杖子村被大山阻隔分成两部分,从南到北骑摩托车需要两个小时,村里几乎没有资源,又缺少土地和劳动力,贺玉复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在贫困中突围,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
广播新闻专题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

13
安吉有个“矛盾终点站”
展现了安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典型做法。
广播新闻专题

14
百亿大和解
总资产高达500亿元民营企业巨头西王集团,为何深陷危机又是怎么走出危机的。
电视新闻专题

15
我脱贫了
记者蹲点挖掘,确定选取一批典型脱贫人物。确定了“自拍+记录”的呈现方式,让脱贫百姓成为节目拍摄和表现主角,通过脱贫百姓第一视角,呈现生动的脱贫故事,展现脱贫攻坚成果。
电视新闻专题

16
鄱阳湖最后的渔民
讲述了以杨志兵一家为典型代表的长山岛专业渔民,从反对禁捕退捕,到理解和接受,再到奋力转产转业的故事。
电视新闻专题

17
第一书记种瓜记
张兴村第一书记丁先锋和老党员带领村民种瓜增加村集体收入,以此改善低收入户生活。
电视新闻专题

18
大山里的合唱团
既讲述了大山里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也讲述了创始人陈亮伟、义务支教教授王育霖的扶贫故事,他们用艺术作为钥匙,帮助留守儿童推开世界的大门,埋下名叫“梦想”的种子。
电视新闻专题

19
垄上春行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们最渴望的便是早日回归车水马龙、自由呼吸、肆意拥抱的寻常生活。时至2020年3月,疫情稍缓,春暖花开,记者走基层讲述复工复产、所见所闻。
电视新闻专题

20
柳州螺蛳粉为什么这样红
报道从现象到本质总结了柳州螺蛳粉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从街边小店堂食到工厂化生产剖析了柳州螺蛳粉深受欢迎的秘密,从田头到车间展示了各级党委政府支持螺蛳粉产业发展壮大的举措。
电视新闻专题

21
果果的译语世界
聋人果果、重听人杨阳和健听人萱煊等,历经疫情的寒冬、经营的困局和技术的难关,成功自主研发了一款名为“译语”的智能手语翻译软件。
电视新闻专题

22
一名上海支教老师的千里“音”缘
赵兴洲是上海市嘉定区的一名教师,2019年,他响应上海市援青支教号召,成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一名音乐老师。2020年10月,即将退休的赵兴洲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让牧区的孩子们来到上海演出的愿望。
电视新闻专题

23
村里最远那一户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最偏远的村庄,村庄里最远那一户,有着怎样的脱贫故事?
网络新闻专题

24
你在天堂听到了吗?“一个人”的演出 五个人的乐队
热爱中国文化的澳大利亚小伙菲利普去世后,家人尊重其生前愿望,捐出他的一枚肝脏、两枚肾脏、一对角膜,让五位中国人“重生”。五位受捐者得知菲利普生前最大愿望是开一场音乐会后,素不相识、毫无音乐基础的他们,组建乐队站上舞台,实现了菲利普的愿望。
网络新闻专题

25
出山记
贵州“出”山,亮出了贵州的底气。作品突出展现世人眼中“三不沿”的贵州在“十三五”期间如何走出去,最终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网络新闻专题

26
无胆英雄张伯礼
记者采访了10位张伯礼院士的“身边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讲述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抗“疫”期间的拳拳赤子心。
短视频专题报道

27
生死金银潭
真实记录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患之间的救援故事和生死时刻。
短视频专题报道

28
神秘“曹园”
牡丹江的国有林地里,有一个叫“曹园”的地方违法占地、违法毁林,面积惊人。毁林圈地多年却没人查,主人什么背景?
广播新闻专题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




29
一件批复映初心
1992年,山西省霍州市三名基层干部出差福州途中被骗,于是他们写了一封“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收”的投诉信。没想到他们很快就收到回函,随后一系列让他们“满意为止”的处理反馈让几名基层干部感动至今。
广播新闻专题

30
我家住在解放路
该报道聚焦全国各地“解放路”这一地标,通过采写70条解放路上发生的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发展新闻事件当事人,讲述70条解放路上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各地的巨大变化与辉煌成就。
广播新闻专题

31
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
还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真相,纪念那场浩劫中的死难者,向为保护和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而奔走发声的人们致敬。
广播新闻专题

32
“并村”之后
2019年是全国深化基层治理,加大力度推进“并村”改革的攻坚年。本片从“并人、并事、并心”三个角度,记录了在这场中国乡村行政改革中,浙江基层的探索和实践。
电视新闻专题

33
我是188万分之一
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188万的搬迁人数。2019年12月23日,贵州省宣布188万人易地搬迁任务全面完成。
电视新闻专题

34
冰河忠魂
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上,有一群默默驻守边疆、挑战生存极限的人,他们就是祖国最西北的白哈巴边防连的战士们,极寒的天气下战士们每年都要定时定点进行边境巡逻。
电视新闻专题

35
谁在守护我的家
2019年3月29日,山西省沁源县突发森林火灾。当地受到大火威胁的6个乡镇的几千名群众被迫连夜紧急转移。不少村民因为走得匆忙忘了锁门,牛羊也留在了畜圈里。虽然他们人到了安置点,但心里还都着急地惦记着村里的家。
电视新闻专题

36
爸爸,迟到十年的“拼图”
胡永飞是西藏军区边防某团的汽车连连长,2009年在运送物资途中遭遇塌方,为救战友牺牲。为不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到失去爸爸的痛苦,胡永飞的牺牲被妻子周忠燕隐瞒了10年,直到2018年博文10岁,周忠燕才带孩子到烈士陵园揭开秘密。
电视新闻专题

37
农民刘子青的舞蹈梦
因为一场《红色娘子军》的电影,家少年少年刘子青疯狂地爱上了舞蹈。可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随着国家的一项项政策的实施,刘子青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知天命的年纪,刘子青想起了自己40年前的梦想。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刘子青终于登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
电视新闻专题

38
练江整治记
从澄净如练到“臭名昭著”,从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练江水二十年的变化过程值得深思。
电视新闻专题

39
为了“180秒”
一名消防员在高铁上遇到了队友的母亲,这位母亲是高铁保洁员,她谈起一年未见的儿子泪流满面。在母子双方单位的促成下,两人在高铁停站的三分钟里得以见上一面。
电视新闻专题

40
寻找胶东育儿所“乳儿”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先后哺育革命后代1233名,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着孩子,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转移中,孩子们无一伤亡,延续和保护革命“火种”,创造了罕见的人间奇迹。
电视新闻专题

41
百岁红军的嘱托
健在的红军老战士,岁数均在百岁左右,他们是世纪风云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身上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对他们的采访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网络新闻专题

42
国境线上的坚守
专题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戍边人”的精神风貌,既突出展现了优秀团队的典型事迹,同时也深度描摹出典型人物的丰满形象。
网络新闻专题

43
原来你是这样的00后大学生
2018至2019学年,首批“00后”步入成年走进大学。2019年五四青年节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前夕,聚焦这群大学新生,捕捉展现新时代新青年的精神风貌。
短视频专题报道

44
上“旧”了,云冈!
在全球上千处世界遗产地中,云冈石窟景区是唯一一个大规模使用建筑和工业固废材料美化环境、变废为宝的景区,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生态环保的中国范例。
短视频专题报道

45
五本驾证情 中国铁路梦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如何讲好70年故事?本片讲述了河南省唯一拥有从蒸汽机车到高铁五种驾驶证的火车司机林琦的半生故事,他子承父业,用不懈的奋斗与坚守谱写了一个普通铁路人的华彩音符,反映中国铁路数十年的大发展。
短视频专题报道

46
为了第三封信
节目讲述了“2018俄罗斯世界杯”期间,来自俄罗斯的70岁的老奶奶柳德米拉在中国记者的帮助下,几经波折,最终找到失联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笔友段春秀的真实故事。
广播新闻专题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

47
紫云英的春天
讲述了一群乡村少年的真实故事,记录了乡村孩子真实的成长状态和参与合唱前后的鲜明对比,也记录着音乐教师舒静娜通过合唱的训练,在孩子心灵深处播种耕耘的点点滴滴。
广播新闻专题

48
迭山深处的天籁赞歌
该作品讲述了迭山深处的一位普通藏家姑娘妹妹, 14年来孤身一人义务赡养三位毫无血缘关系的智障者克木亚、阿达母女及孤寡老人阿甘的感人事迹。
广播新闻专题

49
我从藏区来
作品通过人物的所行、所感,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位普通的藏族妇女走岀草原,与“全世界”做生意的故事。
广播新闻专题

50
保持通话
作品讲述了大连市普兰店区120急救中心调度员与煤烟中毒的求救者保持通话46分钟,最终与前方急救人员、警方密切配合,成功找到中毒者并实施救助的紧张故事。
广播新闻专题

51
十八洞村这五年
十八洞村干部群众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是如何凝聚人心、选定产业,破解资金难题,怎样把猕猴桃种植做出不一样文章的艰难曲折的故事。
电视新闻专题

52
牵妈妈的手
2018年春节期间,以习近平总书记牵着母亲齐心的手散步的照片为核心创意源泉,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推出报道专题。
网络新闻专题

53
一片叶子的扶贫故事
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安吉“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报道全程追踪采访这棵茶苗的千里西行安家记,从一片小茶叶入手,聚焦脱贫攻坚大主题。
网络新闻专题

54
寻湘记
出生于湖南或来过湖南的历史文化名人,都构成湖湘文化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专题虚拟历史名人穿越场景,巧妙邀请云游天下的徐霞客、实业报国的曾国藩、“睁眼看世界”的魏源,重回湖南。通过他们的“所见所感”,创新传播了改革开放40年锦绣潇湘之美、产业湖南之力、开放三湘之势。
网络新闻专题

55
小岗大道
专题展现40年来小岗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领导下,一步步从贫穷落后走向幸福美满康庄大道的美好画卷。
网络新闻专题

56
地质宫不熄的灯光
“时代楷模”黄大年归国七年,他和他的团队完成西方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程。以“地质宫不熄的灯光”喻其“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
广播专题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

57
丝路金桥
讲述了“丝路金桥”这首歌的词作家草根音乐人热爱生活、热爱歌词创作的故事。
广播专题

58
幸福王家“规矩”多
横峰县姚家乡王家村曾是全县远近有名的贫困村,但36年来王家村硬是靠着一本《治村规约》,坚守“有事大家商量办”,党员干部带头干,成就了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文明村、幸福村。
广播专题

59
第五空间——隐秘的威胁
国内第一部聚焦网络安全的电视新闻专题片,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全方位分析网络安全现状。
电视专题

60
守望江豚
讲述了江西生态摄影师余会功多年来拍摄和保护长江江豚的故事,首次系统而深入地反映我国长江流域江豚保护的困境和希望。
电视专题

61
让我们一起飞翔
以精准扶贫为主题,以全国首个藏族直升机飞行员实现“蓝天梦”为切入点,介绍了西藏苏州两地“一起飞翔”的全过程。
电视专题

62
真假干部
社区工作人员干着社区的活,但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待遇。这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记者展开调查,找到了“冒名顶替”者, 由此揭开了一个曾经社区选举过程中的不法行为。
电视专题

63
绝壁上的“天路”
下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也要修路,以联通世界、脱贫以造福子孙的英勇壮举,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渴望脱贫致富、奔向美好生活的内驱动力。
网络专题

64
十八洞的19张笑脸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精准帮扶下,经过村民们两年多时间的奋斗,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十八洞村宣布胜利脱贫,专题通过村民们脱贫后的幸福笑脸来对这项举世瞩目的扶贫工作作总结。
网络专题

65
三进五台沟
报道了驻村干部李红冈在五台沟村驻村扶贫的过程,以及这个东北山村所经历的蜕变。
广播专题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

66
一桥飞架,两岸梦圆
中俄关系在国际关系格局中举足轻重。两国界江黑龙江上首座公路大桥——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大桥将开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新的国际公路大通道,将推进中俄政治、经济合作走向更加务实的新阶段。
广播专题

67
南苏丹平民保护所里的少年足球队
在驻守南苏丹瓦乌州平民保护所的工作中,杨帆作为普通一警,面对频发的治安警情,创建性地以“少年足球”为抓手,克服重重困难,在弥漫的硝烟中成功组建了足球队,还优化了保护所的管理模式,成效显著,博得多方好评。
广播专题

68
“僵尸企业”重生记
处置“僵尸企业”是全国性的难题。面对全省最大的“僵尸企业”——肥矿集团,山东没有走“输血”和破产的老路子,而是创新性地采取改革重组的路径,对资产、债务、人员进行全面改革重组,使企业实现浴火重生,整个过程平稳无震荡。
电视专题

69
23年,陈满和他背后的那些人
讲述了陈满23年中从死缓到无罪的经历。
电视专题

70
191天的牵挂
王慧是山东龙口的王承业夫妇10年前从黑龙江收养的女孩。2015年12月初,王慧患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情恶化。如果不及时进行骨髓移植,孩子的生命可能在2016年春节前后走到尽头。电视媒体爱心大接力,在全国各地共同寻找王慧的亲生父母。终于在辽宁省和内蒙古找到了王慧的亲生父亲和亲生母亲,并且在春节前进行了骨髓移植。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191天后,王慧终于重获新生。
电视专题

71
您好,马克思
2016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98周年当日推出的“您好,马克思”专题重燃了80后、90后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
网络专题

72
医改“手术刀”该动向哪里?
武冈市用市场化的方法建立起了家庭与医生签约制度,改变就诊模式,预防“小病变大病”的情况发生;推行分级诊治,避免大医院人满为患。这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广播专题

73
中国一点都不能少
7月12日“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公布,该报专题以“中国一点都不能少”为报道主题词,第一时间表达中国态度、中国立场。
网络专题

74
一条天路,一个梦想
斯那定珠半个世纪的传奇人生,坚守着一个梦想:修一条路,连接起封闭的家乡和精彩的外部世界。
网络专题

75
为了让纳格拉鼓再次响起
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亚博依村这个曾被称为“鼓声响起的地方”,却听不到鼓乐声。工作组组长塔来提·吐尔地带领组员与宗教极端势力展开斗争。他们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用纳格拉鼓解开百姓心中的那把“锁”。
广播专题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

76
黑暗中的风景
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过六旬、自身半盲的大姐,多年来免费组团带一群盲人出门旅游的故事。
电视专题

77
远方的包裹
每天,300万名快递员穿梭在大街小巷,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千万个包裹分发派送。2014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货物总值突破5000亿美元。
电视专题

78
爸爸陪我当村警
父亲放弃城里舒适的退休生活,陪着儿子在艰苦的农村当了四年村警。
电视专题

79
静默的山碑
2015年4月5号,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五十周年。这些建设者们留下的红旗渠精神,是不能泯灭的民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
电视专题

80
老何告官记
作品聚焦台州首例公开审理的行政诉讼案件,讲述了农民老何自学法律,为村民积极维护权益的历程。
电视专题



来源:采访编辑圈
作者:刘景义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BcV77UcI6ktbed4ywEsgg
编辑:徐思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