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与版权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17:19: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19 22:22 编辑

【案例】
《纽约时报》网站设付费墙后访问量下降

2011年04月14日09:59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知名传媒杂志《MediaLife》网站4月12日消息,《纽约时报》网站已施行“付费墙”12天,据互联网统计公司Hitwise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设置“付费墙”之后,与设置之前12天相比,该报网站的平均访问量下降了5%至15%,页面访问量更是锐减11%至30%。

  Hitwise公司发现,尽管《纽约时报》的浏览量呈现同比下滑,但还是有例外情况。该网站4月9日的访问量飙升了7%,原因可能是很多读者在该网站查看“美国政府可能破产”的消息。

  Hitwise还发现,人们一旦访问《纽约时报》网站就表现的“谨慎”起来,点击次数就会相对减少。由于害怕超出浏览量而付费,所以每四周只阅读一定数目的文章。

  《纽约时报》也曾表示,只有网站的“骨灰级”读者才可能遭遇“付费墙”,而绝大部分的普通读者根本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每月可免费阅读20篇文章。而且,如果从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和其他网站链接到《纽约时报》网站,他们就能够巧妙的“绕过”付费墙。

  在本月的后两周,一旦读者的20篇免费文章使用完,《纽约时报》的浏览量就可能会下滑得更加厉害。

  但是,Hitwise公司并未发现《纽约时报》网站文章在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和其他网站上有大幅增加的趋势,原因可能是现在还为时过早。“付费墙”才试水两周,并且可能因为一些付费者在等待首月内该报提供折扣的大好良机。

  虽然,《纽约时报》网站在前两周浏览量有所下降,但降幅相对较低;所以,此次的“付费墙”模式还算成功。尽管当初并不被所有人看好,认为《纽约时报》网站浏览量必定下滑。但现在看来,结果并不像人们估计的那么悲观。这样一来,其他报纸可能会受到鼓励,从而效仿设置“付费墙”,或寻求其他途径从网站上获利。
                                                      (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04-14/095922291516.shtml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11:2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19 22:22 编辑

【案例】
最高法:今年将启动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起草
2011-04-20 03:42:00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本报北京4月19日电(记者白龙)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发布了《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10年)》。这是最高人民法院自去年首次以白皮书的形式发布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情况之后,再次对外发布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2010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共新收和审结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42931件和41718件,比2009年增长40.18%和36.74%,新收一审案件诉讼标的总金额达到794801.33万元。全国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平均调解撤诉率达到66.76%,同比上升5.68个百分点。
在行政审判支持和监督依法行政方面,2010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新收一审知识产权行政案件2590件,同比上升25%;审结2391件,同比上升21.31%。知识产权行政案件一审收结案数大幅上升,主要集中在商标行政案件,这表明注册商标作为区分商品和服务来源的重要手段,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商誉的重要载体,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刑事审判方面,2010年,全国法院新收一审知识产权刑事案件3992件,同比上升9.58%。全国法院共审结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的一审刑事案件3942件,同比上升7.7%;判决发生法律效力6001人,其中有罪判决6000人。

针对日前发生的百度文库侵权风波,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孔祥俊在发布会上透露,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问题进行了调研,并组织全国法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摸底,今年形成了初步调研报告。在这个基础上,今年,最高人民法院还将启动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
对于网络侵权案件的审理,孔祥俊表示,法院一方面要加强对著作权的保护,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有利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网络发展提供空间创新技术、创新方式,在新的领域更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利益等问题。
作者:白龙

http://news.163.com/11/0420/03/7228U9NG00014AED.html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3:0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19 22:23 编辑

【案例】
国内电视台高价争买海外节目模式遭质疑

  2011年05月10日09:42  北京日报



湖南卫视的《最高档》照搬了英国节目《TOP GEAR》的风格。

  在普通观众眼中,《激情唱响》也许只是又一档选秀节目而已。在这个辽宁卫视今年新创立的节目中,依然可以看到“海选”、“现场点评”等早已熟悉的运作手段。但是人们也许想象不到,这个节目竟然和英国名声显赫的王牌节目《X Factor》(X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档采取购买海外节目模式的节目,《激情唱响》根本就是《X Factor》的“孪生兄弟”。
  《欢乐合唱团》、《明天就出发》、《最高档》……在今年的电视荧屏上,观众将会看到十几档“翻版”自国外的新节目。购买海外节目模式,已经成为各大电视台纷纷打出的又一张牌。然而,面对着本土观众,“外来的和尚”真的就能念得好经吗?
  “崇洋”,只因原创能力贫乏
  其实早在去年,“海外风潮”便已悄然刮入中国荧屏。《中国达人秀》和《非诚勿扰》曾在去年一度引爆收视高潮,而这两档其实都是海外节目模式的成功“翻版”。前者的原型是大名鼎鼎的《Got Talent》(英国达人),后者则源自同为英国热门综艺节目的《Take Me Out》(带我约会去)。两把“旺火”倾倒了观众的同时,也灼痛了各个电视台的眼皮。在强有力的收视数字面前,大家纷纷把目光调转向海外节目模式。
  从2006年起,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就在从事海外电视节目模式的版权引进工作。过去五年,他所经手的引进项目只有十几个;但在今年,这位电视人手头上就有8个项目正在齐头并进。“引入海外节目模式其实在国内早有先例,只是没有像去年这样,取得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刘熙晨所说的先例,包括湖南卫视于2006年推出的《舞动奇迹》,甚至可以追溯到央视的《幸运52》和《开心辞典》。
  为什么要靠着海外节目来抓取观众眼球?刘熙晨直言不讳地说,这是由于国内电视原创能力的贫乏所致。“因为大家没有足够好的创意,创新又是电视台生存发展必须的手段,这时候,作为风险最小的创新方式,引入成功的节目模式自然受到欢迎。”
  “宝典”,依葫芦画瓢也走样
  每当谈到购买海外节目模式,都不可避免地会提一个词“Bible”,业内人士管它叫“宝典”。
  “购买一个节目模式,最核心的就是要买这本‘宝典’。”《激情唱响》总制片人苏铭说。“宝典”堪称该节目的制作秘籍,从节目宗旨、详细环节,到舞美、灯光,事无巨细统统包含,可谓是“凝结了一档节目最宝贵的创意、制作知识和经验”。
  连同“宝典”搭售的,还有原版节目的全部光盘,以及一位熟悉该节目制作模式的制作人。这位制作人会专门飞到国内,全程监督和指导新节目的制作,以免原有模式在“复制”过程中走样。苏铭形容说,“这就像你拿到了麦当劳的配方,也不一定能做出麦当劳的味道;有些属于火候掌控的问题,得现场边做边问。”他举例说,购买了《X Factor》的节目模式后,英国制作人不仅飞到中国给大家上课培训、对方还提供了灯光、舞美、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负责人,分阶段到国内指导工作。
  可是,即便方案周全至此,也不一定意味着“翻版”万事大吉。“模仿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实现度,也就是执行能否到位的问题。”苏铭很坦诚,有时候核心理念没理解透,事情肯定做不好;但有时候,大家都明白好在哪儿,奈何技术跟不上,还是够不着。苏铭说这也是目前大家最头疼的坎儿:“你知道那样剪辑好看,可你就是不会剪,怎么办?”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整个国内电视行业的从业人员水准得往上提。”
  “本土化”,天价成本耗不起
  海外节目模式看似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外来的和尚”真的好念经吗?对此,刘熙晨的态度很是保守。他坚持认为,《中国达人秀》和《非诚勿扰》的走红“只是一次深具偶然性的成功”。“世界上的节目虽多,但真正适合中国电视观众需求的模式,却不一定到处都是。”说白了,还是“本土化”的老问题。
  “任何一个海外节目要进中国,多多少少必然得有本土化的措施。”刘熙晨举了个例子,“当年《舞动奇迹》的原版节目,是一个明星配一个专业舞蹈家,两个人只跳国标舞;到中国来,就得两个明星搭伴儿跳,而且是国标、街舞、民族舞统统得有。”
  另外,海外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也令业内人士为之咋舌。据了解,目前一档大型节目模式的售价可以达到七位数的天价。一位电视台内部人士透露说,《舞动奇迹》当年一期节目的制作成本,便高达120万元,“国内有多少电视台耗得起这个价?”更糟糕的是,耗不起可能还要硬扛。
  不过,在刘熙晨和苏铭看来,引入海外节目模式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中国电视向来爱跟风抄袭,一个好创意出来,大家都去抄,于是就没人去想好东西了,没有版权意识。”刘熙晨说,引入海外模式,正是一个契机,重塑大家对创意价值的认可。一旦创意重焕生机,“我们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节目模式架构,自己的版权交易市场,到时候不仅能引进来,更能走出去。”(记者 王砚文)

http://news.sina.com.cn/m/2011-05-10/094222436815.shtml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09:4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19 22:37 编辑

【案例】
                                                               报纸出现仿冒品 里面充斥药广告
                2011年05月25日09:51 长春晚报 (A6版)
孙建德

朱女士接到的两份假报纸(摄影 孙建德)



  “这哪是啥报纸,分明就是广告,还弄得像模像样的。”23日早上,家住朝阳区义和路的市民朱女士,接到了两份名为《都市周刊》的“报纸”,展开一看,里面皆是卖药的广告。

  记者拿到这两叠厚厚的“报纸”,乍看与常见的小版面报纸非常相似,其中一个版面的图片来源上,还赫然标着新华网的名字。旁边则是一些标题醒目的新闻事件,仔细一读,天南海北的事件都有,但并无记者名字。一看便知,皆是从网上摘抄下来的。

  展开纸张,里面除了星星点点的新闻外,更多的是各种药品和保健品的广告,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广告下端标注的几个经销药店均是一样的名称。

  “这些药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可这上面还标上了刊号,我怀疑这刊号是假的。”朱女士说。正如她所料,随后记者将标注为CN63-0010的刊号输入到国家新闻出版署上查询,确认根本不存在这份刊物。

  “报纸上这么多种药品广告,却都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我感觉这可能是药店想借助报纸的权威性与传播性,让读者误以为真。药店这样做,不仅违法,也失了自己的信誉。”朱女士说。

  当日,记者与长春市新闻出版局市场处的何处长取得了联系。何处长表示,在亲自看过这份“报纸”后,会通过中国扫黄打非网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出来后,再根据情况决定相应的处理办法。


http://ccwb.1news.cc/page/61/2011-05/25/06/2011052506_pdf.pdf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22:1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20 00:02 编辑

《我们该如何“转载”》——论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者:王士伟  

出处:“缘定沧桑居”——http://hi.baidu.com/tblc


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网腾讯微博MSN

11621009 Kanon_Castle 发表于:07-01-13 11:10



      我一直觉得本文这类文章不应该由我们这些作者来写,最好是由相关人士写到中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去,那样才能从小培养人们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转载他人作品不注明作者、文章出处不仅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更是严重的缺少知识产权意识的表现。  

  近两年国内与侵犯知识产权有关的事件太多了,大量的版权纠纷、一部分网络恶搞都是其具体表现。而这其中听的最多也最刺耳的恐怕就是“抄袭”了。从演艺圈到文学圈,从名人到草根博客,无处不充斥着对它的叫骂声(令人奇怪的是一些拥颦者对此表现出的盲目支持),像“《喜唰唰》事件”、“《梦里花落知多少》事件”等。每一条消息的爆出都曾占据热点新闻的榜首,应该说消息轰炸得也够密集了吧,但为什么类似的事件却依然屡见不鲜呢?  

  说到底这些名人之间的侵权事件还在少数,而权侵的最多的还是要数我们千千万万的草根网民了。  

  个人主页时代,由于参与者的基数不大,未形成太大规模,并且大家的表现重点也不在于文章,所以暴露出来的问题还不严重。而在进入博客时代以后,在人人皆博的大形势下,众多喜欢收集网上精彩文章或不太擅长文笔的博主就开始大量转载他人的作品到自己的博客。这本是加快优秀作品流传的好事儿,但是由于出现了大量“没有转载说明的转载”,就让这好事儿有些变味儿了。比如,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找到一篇文章的真正作者。这又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悲哀。  

  其实我写这些文字主要是因为我在这方面不是一个大度的人。比如我就很不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别人的“原创”地带;我也很在乎浏览者在看了我的文字后原本要给我的反馈却和我无缘相见。而遗憾的是无奈总会发生。  

      我想还是首先分析一下转载他人文章却没有注明作者、出处的几种情况:  

  1、恶意转载。此类人转载的目的就是要让浏览者认为这篇文章就是他的作品,以此满足他的某种虚荣心。而更有甚者甚至会将原作者的版权声明部分删除,然后堂而皇之地在前面加上“原创”!此类行为的发指指数完全可以达到:千夫所指!  

  2、无知识产权意识。此类情况多发生在年纪较轻的新新人类群体中。他们放纵自由惯了,处处奉行拿来主义,加之网上转载文章简单到了极限,无非“ctrl+c,ctrl+v”而已(而诸如××空间竟有一键转载的功能,实在是令人失望+心寒)。还有些更小的网友则尚未接受过知识产权教育,看见好东西就理所当然地收入囊中了。  

  3、欲注无门。出现此类情况的网友都是有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的,在条件允许下,大多也会身体力行。但在某些时候,由于“1、2”种情况所造成的恶果使其无法对转载文章加注作者、出处等说明,只好写上“转载”了事(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认为写了“转载”两字就是尊重知识产权了)。这无形中也加入了恶性循环的队伍中。  

  4、资料缺失。此种情况下,当事网友知道转载他人文章是需要注明一些东西的,于是有的写了作者,有的写了出处,还有的给出了原文链接。和“1、2”两类情况相比,这就都可以理解了。  

下面说些我个人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⑴、在发现侵权情况时,许多文章的作者或是出于宣传的需要,或是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名字是否出现在作者栏,对侵权现象表示无所谓。对这些作者,我想说的是,你们自己可能不求名利,并可以从容地面对这一切,但你们在无形之中却助长了人们对知识产权的漠视。所以我建议广大作者们,特别是经常写有固定文体文章的作者在自己的页面上加上版权或转载须知之类的声明。我们不是蚍蚨,也不会撼大树,但是这点绵薄的力量还是有的吧。  

  ⑵、⑴中所说的只能防范第2类侵权情况的发生,对于第1类情况我们坐在多的工作也是没有用的,只求其幡然醒悟吧。而对于更多有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的朋友,我想介绍一下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转载格式,仅供大家参考:  

   ①、如果你的转载是向大家公开的话,转载前要先取得作者同意(许多作者会在自己的页面注明:“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没有说明的我们就认为作者同意合法转载了)。这也就相当于培养一个意识:“网上的资源并不是所见即可得的”;  

   ②、文章复制完毕后,在首或尾加注作者的姓名、文章出处、原文地址等信息以方便浏览者获得文章的全方位认识。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原文地址,相对于传统纸质印刷作品对于转载的简单说明,网络的一大特点(也是优势)就是可以添加原文的网络链接地址,这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做法。既尊重了知识产权,又可以使浏览者通过链接转到文章作者的相关页面浏览他的其他作品,来增强横向和纵向的阅读范围。所以建议大家在转载文章时尽可能将作者、出处、地址都注明,会用超链接的朋友不妨将其制作成超链接,这样既美观又方便。如果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全部注明,请至少保留作者和原文地址吧,这样也是积德了。  

      最后,为本文加上版权说明:  

  您可以任意转载本文,但请保持其完整性(包括这些版权说明)

  您的理解和支持是对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最好的支持。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506534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23:3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20 00:09 编辑

【案例】

陈强微博
互相關注|取消





光明日报5月7日第3版记者柳路的报道《她长眠在梵山净土中》http://t.cn/hDHFxj,和中国青年报4月29日头版头条记者白皓的报道《海的女儿把生命献给大山》http://t.cn/hDHFxl很相似。请@方舟子
先生帮忙判断一下前者是否构成抄袭?
轉發(111)|
收藏|
評論(50)
2011-5-31 22:27 來自新浪微博
|舉報




http://weibo.com/1254371531/eBiApVponUW
陈强的微博
陈强微博:回复@唖鴨:这篇是长通讯,不是消息。著作权法不保护消息
(2011-6-3 22:34)

舉報|
查看對話|
回覆

周泽律师:光明日报的文章应该注明改编自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未作注明,在职业道德上存在问题无疑。特别是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人,如果都没有采访过,无疑有虚假新闻之嫌。但从著作权法意义上,可能还不好定性为侵权,毕竟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像这样的事实性报道,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2011-6-3 22:10)


回覆

陈强微博:据了解,中青报的典型人物报道之后,高层做了批示,于是宣传部门组织了中央媒体驻贵州记者集体前往采访。新华社人民日报都去了,但光明日报的柳记者因有接待任务没去,就在家里按中青报的报道进行改写后发回报社。所以光明日报见报稿才和中青报的那么相似。请教@周泽谈案说法
像这种明显的抄袭该咋办?
(2011-6-3 21:11)


回覆

陈强微博:你可以比较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同题报道,就没有雷同。据透露,光明日报柳记者没有参与官方组织的现场采访,他的报道是根据中青报的报道改写而成的。现在的问题是,像这样的抄袭该如何处理?是否可以告上法院?//@花生唐508:确定不是统一的宣传投稿?//@estlavie:赤裸裸的抄袭和改编,光明日报,哎。
(2011-6-2 14:02)


回覆

楚留香cws:像央视之类用地方台的稿子还不是一个传真就拿走,但一般只会把他们名字放前面而已,偶尔也会成为他们自己的作品。大陆不像台湾,要抢头条,你们中国青年报比较维权。
(2011-6-2 10:26)


回覆

陈强微博:像这种情况,对方不理,能否上法院告?@张韬律师
@黄舟雄律师
@刘晓原律师2010
@周三畏//@天问_天问:回复@花满楼216:呵呵,署名不一样啊。 //@花满楼216:回复@沸腾钢:那得看作者署名一样不?呵呵 //@方舟子:报道的是“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不排除用了当地宣传部门提的通稿,否则可以认定是抄袭。
(2011-6-2 10:19)


回覆

天问_天问:回复@花满楼216:呵呵,署名不一样啊。
(2011-6-2 10:07)


查看對話|
回覆

元仁星:现在的记者很舒服
(2011-6-2 08:27)


回覆

富敏荣律师:转发此微博:无语关注! //@我是李鸿文:比较两篇稿件,
@白皓的围脖
发在中青4月29日,柳记者的发在光明5月7日,即便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前者有细节,采访很扎实,后者用的是概词,很明显是“改编”自前者,这样的改编很难洗清抄袭嫌疑。
@光明日报
//@陈强微博
:如何看待新闻界的抄袭现象?
(2011-6-2 06:27)


回覆

鹭葭:天下文章一大抄//@方舟子:报道的是“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不排除用了当地宣传部门提的通稿,否则可以认定是抄袭。
(2011-6-2 05:25)


回覆

陈强微博:请教@邓飞
@我是李鸿文
,如何看待新闻界的抄袭现象?//@白皓的围脖:这个没有任何通稿,我从贵阳花了一整天坐车到当地,采访十几人,直到深夜,再坐一天车返贵阳。文中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方舟子:报道的是“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不排除用了当地宣传部门提的通稿,否则可以认定是抄袭。
(2011-6-2 00:28)


回覆

花满楼216:回复@沸腾钢:那得看作者署名一样不?呵呵
(2011-6-1 23:44)


查看對話|
回覆

苏湘迅:柳路是谁?//@新京报艾君:和光明日报交涉一下?//@陈强微博@白皓的围脖:这个没有任何通稿,我从贵阳花了一整天坐车到当地,采访十几人,直到深夜,再坐一天车返贵阳。文中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许多事迹为本报独家//@方舟子:报道的是“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2011-6-1 23:39)


回覆

俞国明:你们别把方老师给累着。多大点事。
(2011-6-1 23:33)


回覆

刘海明8888:记者懒于花费点时间和智慧用自己的语言呈现事实,难怪版权法的立法者对新闻作品的版权不大同意保护。
(2011-6-1 23:31)


回覆

陈强微博@光明日报谭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出版社
//@白皓的围脖:这个没有任何通稿,我从贵阳花了一整天坐车到当地,采访十几人,直到深夜,再坐一天车返贵阳。文中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许多事迹为本报独家//@方舟子:报道的是“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不排除用了当地宣传部门提的通稿,否则可以
(2011-6-1 23:00)


回覆

陈强微博@白皓的围脖:这个没有任何通稿,我从贵阳花了一整天坐车到当地,采访十几人,直到深夜,再坐一天车返贵阳。文中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许多事迹为本报独家//@方舟子:报道的是“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不排除用了当地宣传部门提的通稿,否则可以认定是抄袭。
(2011-6-1 22:44)

陈强微博:回复@Hopper:据原作者称,关于此人物,宣传部门没有给过通稿。@张志安(2011-6-1 22:40)

舉報|
查看對話|
回覆

幽默的老王://@方舟子:报道的是“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不排除用了当地宣传部门提的通稿,否则可以认定是抄袭。
(2011-6-1 22:39)


回覆

龙世平:回复@陈强微博:这事情会有结果吗?
(2011-6-1 22:19)


查看對話|
回覆

OB40163:党的宣传员们有几个在用自己的思想说话? 不是都在套印标准版么!
(2011-6-1 22:15)


回覆

拓海晴空:回复@神聊小宝:你对转基因食品有什么见解呢?
(2011-6-1 22:14)


查看對話|
回覆

介夫子:回复@真名邵洪生:这个....我担心坏了
(2011-6-1 22:10)


查看對話|
回覆

下潜五千米:这类新闻一般是当地宣传部门提供一个通稿,各媒体根据自己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发表。
(2011-6-1 22:01)


回覆

楚留香cws:呵呵,方大师连这也打啊?不拘小节
(2011-6-1 21:57)


回覆

Hopper:这个不能照搬科技文献的标准。。。//@方舟子:报道的是“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不排除用了当地宣传部门提的通稿,否则可以认定是抄袭。
(2011-6-1 21:57)


回覆

沸腾钢:这属于一稿多投~
(2011-6-1 21:53)


回覆

新闻理想
//@李-旭-东:“光日”抄稿根本不是新闻…//@陈强微博:哪位认识光明日报驻贵州记者站站长柳路?Ta老这么抄别人的报道还是就这么一次?//@白皓的围脖:这个没有任何通稿,我从贵阳花了一整天坐车到当地,采访十几人,直到深夜,再坐一天车返贵阳。文中每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许多事迹为本报独家
(2011-6-1 18:27)


回覆

陈强微博:哪位认识光明日报驻贵州记者站站长柳路?Ta(男?女?)是老这么抄别人的报道还是就这么一次?//@白皓的围脖:这个没有任何通稿,我从贵阳花了一整天坐车到当地,采访十几人,直到深夜,再坐一天车返贵阳。文中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许多事迹为本报独家//
@天津lilu
:这是被采访人单位给的通稿吧
(2011-6-1 18:15)


回覆

刘佑清:力挺白皓老师。
(2011-6-1 15:16)


回覆

陈强微博:那就是典型的抄袭了。请将此报道转给光明日报的领导,看看该报驻贵州记者站站长柳路是如何履职的 //@白皓的围脖:这个没有任何通稿,我从贵阳花了一整天坐车到当地,采访十几人,直到深夜,再坐一天车返贵阳。文中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许多事迹为本报独家//
@天津lilu
:这是被采访人单位给的通稿吧
(2011-6-1 15:07)


回覆

陈强微博:回复@天津lilu:这个典型人物的采访,有关方面有给通稿吗?
(2011-6-1 12:57)


查看對話|
回覆

天津李潞:这是被采访人单位给的通稿吧?
(2011-6-1 11:47)


回覆

府河-liddel:光明日报尚且如此,惟有一声叹息!
(2011-6-1 09:40)

舉報|
回覆

陈强微博:回复@中青报张国:记协管记者间的抄袭吗?请将此帖转给记协看看
(2011-6-1 09:29)


查看對話|
回覆

东进西出44://@中青报丁先明:这事闹的,抄袭不应该啊!//@白皓的围脖:一声叹息...//@陈强微博@白皓的围脖
@中青报张国
@中青报曹林
@中青报叶铁桥
@中青报周凯@贺延光
(2011-6-1 09:02)


回覆

周潜之:so easy!拿通稿出来对对就知道了
(2011-6-1 08:54)

何方鲲鹏:光明日报的配图很白痴啊,如果不是“她”,还以为长眠的是照片那男的呢//@付饶1988:党报都公然涉嫌抄袭,支持彻查此事 //@中国青年报王鑫昕:也许“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能派上用场。//
@白皓的围脖
:一声叹息...//
@陈强微博
(2011-6-1 08:23)

舉報|
回覆

泼妇沉舟:转发此微博:Holy Shit!//@中青报曹林:活跃跃地抄//
@中青报田国垒
:勤奋的柳路记者,您辛苦了!仿照你的标题,我也来给此事件拟个标题吧《白告告把用脚采访的稿子献给了用手copyde 你》//
@陈强微博

@白皓的围脖
@中青报张国
@中青报曹林
@中青报叶铁桥
@中青报周凯
@贺延光
(2011-6-1 08:08)


回覆

吕博雄:光明日报再次开启了抄袭标准大讨论的热潮
(2011-6-1 07:57)


回覆

张国张国:转发此微博:记协正在严打虚假新闻! //@付饶1988:党报都公然涉嫌抄袭,支持彻查此事 //
@中国青年报王鑫昕
:也许“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能派上用场。//
@白皓的围脖:一声叹息...//
@陈强微博

@白皓的围脖
@中青报张国
@中青报曹林
@中青报叶铁桥@中青报周凯
@贺延光
(2011-6-1 07:51)


回覆

黑马白浪xm:转发此微博:此事办的不够光明的一一一//@中青报曹林:活跃跃地抄//@中青报田国垒
:勤奋的柳路记者,您辛苦了!仿照你的标题,我也来给此事件拟个标题吧《白告告把用脚采访的稿子献给了用手copyde 你》//
@陈强微博

@白皓的围脖
@中青报张国
@中青报曹林
@中青报叶铁桥
@中青报周凯
@
(2011-6-1 07:48)


回覆

雷滴森占特们:这个柳路完蛋了。 //@陈强微博:
@白皓的围脖
@中青报张国
@中青报曹林@中青报叶铁桥
@中青报周凯
@贺延光
(2011-6-1 07:48)


回覆

中青报曹林:活跃跃地抄//@中青报田国垒:勤奋的柳路记者,您辛苦了!仿照你的标题,我也来给此事件拟个标题吧《白告告把用脚采访的稿子献给了用手copyde 你》//@陈强微博@白皓的围脖
@中青报张国
@中青报曹林
@中青报叶铁桥
@中青报周凯
@贺延光(2011-6-1 07:36)


回覆

孔狐狸:应该都是抄通稿吧,不能算是抄袭吧。莫非通稿只给了一小页。再话说,这稿子写的真不好看啊。这年头真会有人看这种稿子么?我本来以为我的稿子都够差了,看到这个我就释然了。
(2011-5-31 23:56)


回覆

蓝沃://@中青报叶铁桥:单纯根据文本推断,柳文应该是在白文基础上改写的,有些段落copy得非常完整,发表时间又是白文在前,这无疑有抄袭的嫌疑。当然,具体实情如何,还希望能听到记者柳路或光明日报的解释。//@陈强微博@白皓的围脖
@中青报张国
@中青报曹林
@中青报叶铁桥
@中青报周凯
@贺延光
(2011-5-31 22:59)


她长眠在梵山净土中——追记扎根贵州大山的大学生王媛媛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07日 03 版)
4月22日,闵孝镇鱼良溪村果农李定东在果园里一株苹果苗旁伫立。这株苹果苗是王媛媛去年春节从烟台一路辗转两千多公里带来的。新华社记者 王橙澄摄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1-05/07/nw.D110000gmrb_20110507_1-03.htm
海的女儿把生命献给大山——追记贵州省江口县闵孝镇团委书记王媛媛本报记者 白皓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29日 01 版)

年仅25岁的山东烟台姑娘王媛媛走了,留下的是贵州省江口县闵孝镇近3万群众撕心裂肺的痛。
王媛媛的父母种了一辈子地,他们从来没想过,在大海边长大的闺女,会和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山区产生联系。他们到今天也没想明白,为什么女儿“看不上”烟台城里的工作,非要跑到偏远的贵州大山里?
如今,王媛媛的父母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今年3月24日,踏出大学校门19个月之后,女儿在出差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因公殉职。生前,王媛媛的身份是贵州省选调生、江口县闵孝镇团委书记、镇党建办负责人。
事发后,王媛媛不幸殉职的消息很快在闵孝镇传开,当地老百姓自发为她守灵。在他们的脑海里,能代表王媛媛的“符号”是:满口普通话的女孩,什么信息都能上网查到的小灵通,总能带来不一样想法的创造者,带领返乡青年创业致富的领路人,帮娃娃维护权益的正直青年……
日前,中共江口县委决定追授王媛媛为“优秀共产党员”。团贵州省委决定追授王媛媛为“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团贵州省委书记陈昌旭说,青年团干应该学习王媛媛扎根基层、为青年办实事的工作作风,主动创新服务青年的手段,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海边长大的女孩,也能干好山里的事
2009年,王媛媛从遵义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和家人争执一番后,她以“自古忠孝难两全”的理由,放弃了回老家工作的机会,决定扎根贫困落后的贵州,并通过了贵州省选调生考试。
2009年7月,王媛媛被派到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闵孝镇工作。从这里坐长途汽车到省城贵阳,至少需要八九个小时。
在欢迎选调生的大会上,闵孝镇镇长杨再敏见到了这个即将成为自己同事的女孩:高挑的身材,马尾辫,黑色T恤,牛仔裤,黑框眼镜,运动鞋,书生气十足。
当时,杨再敏心里一直在犯嘀咕,他对一个女孩能否做好乡镇工作并不乐观,甚至对“上级给我们分了个女孩”有些失望。
“她是学美术的,还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山东省,一个海边长大的女孩能干好山里的事吗?也许就是走马观花、四处看看吧。”杨再敏说。
“你到我们这来,不习惯怎么办?”为了试探王媛媛,杨再敏问。
“我适应能力强,在遵义上学4年,早就习惯啦。”尽管很羞涩,但王媛媛回答得很坚定。
当天中午,回到镇政府,同事们给王媛媛安排了寝室——食堂3楼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小房间,一张床、一个方桌、一个小衣柜是她的全部家具。
杨再敏告诉王媛媛,先休整几天,熟悉环境后再投入工作。没想到,下午两点,王媛媛就挤上了到闵家场村组织现场工作的车。
“年轻,我又不累。”王媛媛一路都是笑呵呵的。
在闵家场村,王媛媛见人就问好;开会时,认真记录内容;在一个工地现场,她拿起铁锹,和村民们一起搅拌水泥;晚上在老乡家吃饭,她主动帮主人端茶倒水。
闵家场村大学生村官黄德智说:“就感觉是一个姑娘回到自己村里一样,只是一口普通话,不像本地人。”
回镇里的路上,杨再敏对着王媛媛调侃了一句:“你还挺能吃苦嘛。”
这句调侃,每天都被王媛媛印证着。
用了大约半个月,王媛媛几乎熟悉了所有的办事流程,学会了写报告、写工作简报,并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在这背后,是她每天都在办公室加班到半夜,有时,一杯牛奶就能陪她到天亮。
让老百姓尝到创业带富的甜头
再也没有人怀疑王媛媛是到镇里“走马观花”的。
2009年8月,王媛媛被抽调到镇党建办工作。2009年12月,在全省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中,她通过竞聘担任镇团委兼职副书记。2010年4月,她开始担任镇团委书记。
最让王媛媛着急的是,闵孝镇的绝大多数地方,还停留在靠种粮食维持生计的阶段。在她眼里,不搞高附加值的种植、养殖业,老百姓很难富裕起来。
以峰坝村为例,王媛媛的诊断是,这个村自然条件恶劣,单纯种粮经济效益低下,唯一的出路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结构怎么调?老百姓怎么才能相信?事情从哪里下手?
王媛媛用上了自己的强项——上网搜索找答案。在网上,王媛媛得知在云南仓溪有一种核桃苗,很适合在峰坝村种植,而且已在自然条件相近的思南县试种成功。
她马上找到峰坝村村支书刘衍成,“我抓紧弄个可行性报告,咱们一起去找上级汇报,争取支持。”
很快,峰坝村调整种植结构可行性报告摆上各级领导案头。这份论证缜密的报告给峰坝村赢得了2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用这笔钱,村里买了22万株高峰核桃苗。
现在,这22万株高峰核桃苗已经覆盖全村6个村民组,经济效益即将显现。
作为镇团委书记,王媛媛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积极实施团贵州省委开展的“青年创业带富工程”,带领当地青年帮助鱼良溪村种下130多亩葡萄,帮助双屯村引进千亩烤烟种植项目。她从父母果园里精心挑选的两棵苹果苗,也在鱼良溪村铜麻坡上的“黄金梨种植基地”生根发芽。
看到特色种植有了效果,王媛媛认为,光靠村里的几个青年和留守在家的老人远远不够,要想让群众更快地致富,必须把在外打工的青年吸引回来创业,用产业化发展带动结构调整提速。
2010年春节前,看着几个村寨在外打工的青年陆续回家过年,王媛媛用“春晖行动”亲情、乡情的理念,动员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创业。
她的方法是,抓一切机会和回家的青年聊天,结合自己山东老家农村发展的实例,推荐自己已经论证好的创业项目。
鱼良溪村25岁的袁杨2010年从深圳打工回家过年后,没有再回深圳,而是在家办起了蛋鸭养殖场。最打动袁杨的是,他从王媛媛嘴里得知,创业可以争取到小额贷款。技术上,王媛媛可以通过上网找资料或者请农技专家帮助,鸭蛋还能跟附近的食品厂签合约,保证销售。
很快,袁杨和两个返乡青年每人凑了两三万元,蛋鸭养殖场开张了。王媛媛还带着几个创业青年一起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团支部,袁杨担任团支部书记。
去年,这个团支部的17名青年分别得到团贵州省委补贴的1000元创业基金,袁杨和两个伙伴准备用得到的3000元,再买800多只鸭苗。
现在,仅鱼良溪村就有100多名28岁以下的青年返乡创业,创业带富的思想已在当地老百姓中扎根。
为了孩子不再淌水上学,她走进县委书记办公室
王媛媛的父亲王德友曾经当过13年村支书,从小看到父亲办事“认死理”,王媛媛也有一种特别的倔强和严谨。
一次,王媛媛带着农技人员到双屯村做培训,聊天时,她得知这个村老马坪组的十几个学生每天都要淌过一条小河上学,那条小河也是老马坪村组150多人出山的必经之路,小河上的桥很多年都没有修起来。
一名村民告诉王媛媛,有一年雨季,小河涨水,下午放学后有8个孩子因为水大没有回家,住在了河边的亲戚家,两个孩子把书包放在岸边,冒险淌水回家。路过的老乡发现河水湍急,岸边只有两个小书包,不见学生,害怕出事,发动了全村老少出来找孩子。好在最后发现是虚惊一场。
“姜支书啊,咱得重视这问题。”听说这个情况后,王媛媛立即转头对双屯村村支书姜启云说。
“这个桥说了好多年了,都没修起来。”姜启云说。
“咱们共产党不是说以人为本吗?保护孩子安全就是以人为本啊,对吧?”
“是这样说,但是……”
“我带你去找县委书记。”
很快,王媛媛就联系有关部门,进山现场勘查测绘,又根据群众的意见进行了详细论证,在她一次又一次熬夜加班后,一份包含着论证材料、现场图片、可行性分析的“修桥请示”出炉了。
之后,王媛媛叫上姜启云,走进了江口县委书记冉晓东的办公室。在那之前,她只在电视上见过冉晓东。
看了修桥请示,冉晓东很吃惊:一个刚来不久的乡镇团委书记,竟能这样细致地工作。
根据“一事一议”制度,冉晓东当即给县财政局长打电话,协调6万元资金,用于在小河上修建一座旱桥。
如今,这座桥已经修成,王媛媛却没能看到孩子们不用淌水上学的样子。家长们说,一定要在小桥边给王媛媛立个碑,让她天天能听见孩子们的笑声。
大山里最后的坚守
4月7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王媛媛生前的办公室里看到,桌上还放着她的U盘,U盘上还挂着她喜欢的蓝色小猴子,旁边她还没来得及喝的半杯牛奶,已经变质了,但同事们舍不得倒掉。
“东西还在,人好像就没走。”王媛媛的同事王天华说。
宿舍里,还是原来的摆设,墙上贴着她最喜欢的艺术照,小方桌上的“瓶瓶罐罐”显示着主人生前也是个爱美的女孩,地上放着她没来得及吃的6个鸡蛋、3个红薯、一包黄豆和3根香肠。
抽屉里,一个户口本静静地躺着,上面写着:户主王媛媛,女,25岁,籍贯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户籍所在地是贵州省江口县闵孝镇。
王媛媛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里面存满了她的工作资料和文件。
这一切,父亲王德友都没有带走。他说,把这些东西留在贵州,也算是女儿在大山里最后的坚守。
4月13日,在距离闵孝镇2000多公里外的王媛媛的老家,村西边山上,王德友静静地守在女儿的墓边,那是个离海不远的安静之处。
王德友精心选了这块地,希望大海边成长起来的女儿,能随着心愿,和大山一起共眠。

http://zqb.cyol.com/html/2011-04/29/nw.D110000zgqnb_20110429_5-01.htm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name=titlecheckbox value=0 typ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21:0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20 00:30 编辑

【案例】
抄袭是阿谀奉承?俄罗斯报纸"山寨"《华尔街日报》
http://ijnet.org/zh-hans/stories/94465#

14/06/11
Veronika Belenkaya



科学家们为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俄罗斯的报纸《Izvestia》的版面设计来源于媒体大腕——《华尔街日报》。

俄罗斯记者和博客作家Nataliya Oss指出《Izvestia》在6月7日公布的新版面设计和《华尔街日报》5月26日的设计惊人的相似。两个媒体的网站设计也如出一辙。
俄罗斯媒体RSN针对这个新闻采访了《Izvestia》的出版商Aram Gabrelyanov,他认为自己报纸的设计是“跟随了世界的潮流”,并同时提到了《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
根据RSN的报道,Gabrelyanov还表示他们就新的设计咨询了《华尔街日报》。“我们和他们(《日报》)取得了联系,我们从那里学习了瘦报,这种格式尚未在俄罗斯被使用。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版面,同时要求如此多的栏,不可能有别的设计。”他说到。
俄罗斯另外一个媒体——"开放媒体新闻(OMN)"指出,Gabrelyanov旗下网站"Life News" 的设计也与英国Sky news的网站设计惊人相似。
这份亲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报纸自1917年开始发行。Gabrelyanov,一个小报发行人,在2011年2月接管了这份报纸,并在最近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
你如何看待《Izvestia》的设计?对与全球报纸来说,版面设计就那么几种吗?

http://ijnet.org/zh-hans/stories/94465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6:1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22 21:06 编辑

【案例】
李晓晔:张老师客气!你们的课题和呼吁对改善舆论环境、中国调查记者的生存状态、中国调查报道的发展意义重大!记得@师曾志 老师也关注过类似题材 //@张志安:“最简单的协作是提供采访线索或者采访内容,甚至把文章拿到其他媒体去刊发,但是想必这只能私下操作。“感谢@李晓晔 记者接受我们的深访。


@李晓晔:去见复旦大学张志安老师和香港城市大学沈菲老师,谈调查记者的协作,其实,最简单的协作是提供采访线索或者采访内容,甚至把文章拿到其他媒体去刊发,但是想必这只能私下操作,因为记者文章的版权是属于报社而不是记者个人,这种事各家媒体都不允许,此外,文责自负,出了事别家媒体也很难保护投稿记者 原文转发(7)|原文评论(36)






35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1) | 收藏 | 评论(1)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 22:5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20 01:24 编辑

【案例】
传媒老王:今天(7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检察日报】头版!






22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69) | 收藏 | 评论(31)

40#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11:38: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卫报》实行数字优先战略 削减国际印刷版

2011年07月04日09:38  新浪传媒
《卫报》

  新浪传媒讯:据国外媒体7月1日报道,在媒体集团宣布削减《卫报》和《观察家报》国际印刷版之际,英国卫报传媒公司(Guardian News & Media,简称GNM)的数字优先战略便初见端倪。
  据悉,19000份《卫报》和18000份《观察家报》将纳入此次的削减行列。这表明,印刷业地位日趋下降,未来报业则会面临潜在的高峰期。
  实际上,《卫报》的数字优先战略浮出水面,有力说明了未来印刷业将日渐衰退;同时,也强调了减缓削减印刷的观点。
  这也证实了《卫报》主编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的观点。他称,读者不再以原来的方式看报纸;而这又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发行报纸?《卫报》至少说明了部分原因。
  英国卫报传媒公司在一项声明中称,2011年10月1日,将停止发行《卫报》和《观察家报》的国际版。目前,国际版在纽约、法兰克福、马德里、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五个地区出版。
  GNM商业总监弗里曼(Adam Freeman)表示:“国际印刷版是多年来最有价值的部分,但结构上的变化影响到了所有印刷报纸。自2010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市场需求和成本驱动下削减在英国以外国家的报纸发行量。我们将继续通过网站和其他数字化平台来为日益壮大的国际读者服务,我们还将增加《卫报周刊》的发行量。”
  弗里曼补充说,这一举措是“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数字化平台,以及订阅类产品的其中一步。”他指出,这也包括他们将要推出的亚马逊Kindle版本和苹果iPad版本。
  有趣的是,在他们向国际,特别是美国推行数字化之际,他们在国际印刷版上的努力将有减无增。而在争夺美国读者的战役之中,《卫报》将面临《每日邮报》的正面竞争。(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1-07-04/093822752290.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