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的力量来自何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0:0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评论的力量来自何处?

11月7日,中国记协公告了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重庆日报》的评论《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获得一等奖,且是地方媒体中唯一获一等奖的评论,实属不易……很多朋友发来了祝贺微信。

距离《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这篇评论写作,已经一年有余,但那时的场景,还时时浮现在我眼前。

重庆暴发山火,2022年8月21日,重庆发布了总林长令,有些词异常醒目——“森林防灭火严峻形势”。

这一天,市里还开了专题会,强调三个“高”,二个“上”,高度重视、高度警惕、高度负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重庆正在面临极大的挑战。这座城市,需要坚强守护。而我们,需要一声号角。

当时,编委会迅速下达了评论任务。

评论,就是这一声号角。我们要写一条评论:《闻令而动 听令而行》,告诉大家,情况危急,没有比行动起来,更重要的事了。

22日,这篇评论见报。我们写道,山火无情,必须严阵以待。

后来,许多同事去了缙云山。缙云山下面就是北碚,那是有卢作孚、老舍、郭沫若、袁隆平足迹的美丽小城,同事们去那里,一边当志愿者,一边写稿,多日没有合眼,累得站都站不稳。

8月24日凌晨5点过,总编辑在评论部的微信群里布置了任务,“针对旱情、疫情、火情,要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战胜困难,请准备,马上写5000字述评,明天见报”。

那一刻,我承认我怵了。12个小时,5000字述评,把我心中最美的城市、最好的人民展现给大家,我做得到吗?

犹豫时,我刷到了一个“00后”消防战士。他从四川来驰援重庆,零距离面对凶猛山火,很紧张也很害怕,但他说:“背后就是民房,大火扑来,我一步不能退”。

这个比我小10多岁的孩子,给我上了一课。一个少年尚且不退一步,我们,岂能做缩头乌龟?这么多重庆人,这么难也在坚守!我们怕什么?

我知道,属于评论部的战斗开始了。而这场战斗,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到12小时。

但很快,我们遇到了困难。既没有成型框架,也没有现场采访,短时间内如何大量取材,并完成逻辑梳理?

这时候,总编辑推送了几十条报道、视频以及网友跟帖,并且把最动人的话提炼出来,“这山间小路热浪奔涌,看不清你的脸,却看清一颗勇敢的心”……

他说,这些话,就原原本本地用,足够代表大家心情。

我们以前写评论,总是苦思冥想金句,但其实,老百姓的心里话,才是最动人的表述。

素材够了,如何搭框架?焦头烂额之时,总编辑写下:“重庆有多热”“重庆有多急”“重庆有多难”“重庆有多美”“重庆人民有多美好”。

他说,“不必追求完美,只要心里有爱”。一瞬间,这个夏天所有的故事都清晰起来,我们面对什么,我们如何应对,支撑我们的精神内核何在?

下午6点,分管评论的编委单士兵带着我把初稿推翻重来,大刀阔斧砍掉冗余。他说,稿子就是改出来的。不要怕苦,觉得不对劲,就重来,我们一起干。那个下午,他带着我,对着办公室的电脑,一个字一个字地推倒重建。

那时候,总编辑被困在小区,但他坚持一段一段修改,字斟句酌,甚至直接写下一段话:“写下这样的文字,我们来不及构思,顾不得修辞,只想表达我们的感动,那些勇敢的身影,那些坚毅的面庞,那些流下的汗水,那些挺身而出的人们,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倾诉……”

这些文字,就是后来稿件开头部分,最让人共情的话语。

改稿期间,老总数次落泪,他说:“我真的被震撼了!”后来,夜班领导和同事也加入进来,反复斟酌。凌晨,文章成了,如何署名?领导说,就用俞思平,重庆日报思想理论评论专栏文章。

后来,这篇文章发在微信,不到1小时阅读破数万,并收获无数留言,“读这篇评论让我潸然泪下!”,有人说,“我愿称之为天花板级别的社评,同致敬重庆新闻人”……

这篇文章,是我们作为重庆人,对这座城市的爱;是重庆日报作为党报,给这座城市的一个交代。

通过这次参与俞思平写作的经历,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评论工作的意义——

我对一线记者永远怀揣着巨大的敬意,我像一个小小的搬运工,倚仗着他们的眼睛去丈量世界。我所有的灵感,都来自于他们描绘的那个生动现场。

我知道,记者有记者的使命,评论员也有自己的任务。他们在一线奔波,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评论,把故事背后的精神提炼出来。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就是要把这些勇敢、坚韧、团结的故事,讲真,讲好,讲到人心坎里去吗?

重点加强正面宣传,还有比这场山火里重庆人、中国人的表现更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的吗?

对城市精神的记录,对人民敬意的表达,是党报永远的报道追求和价值标准。

一年以后,回望这篇文章的成稿历程,我深深地意识到,在战山火这段艰难而激情的日子里,我们曾经与这座城市深情相拥。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文章获奖,荣誉更应该属于战山火中每一个发光发热用心用情的平民英雄。(作者系重庆日报理论评论部评论员)


来源:中国记者(公众号)
链接:http://47.106.15.148/forum.php?m ... 8%CC%EC%CB%B5%B5%D8
编辑:秦克峰
迁移:李梦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