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通稿改改发新闻,记者该署名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4 22:1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通稿改改发新闻,记者该署名吗?
“通稿”是让媒体人又爱又恨的所在。

爱它的人简单复制粘贴迅速交差,恨他的人则因通稿里的信息量不足而焦虑。

新闻通稿,原指新闻通讯社采访到重要新闻后,以统一稿件的方式发给需要稿件的媒体。

这种方式在我国被新闻发布方借鉴并效仿,成为一种推动自身宣传、服务媒体记者的方式,无论是官方还是企业,在重大活动或重大事件上,都会向到场及有意向报道的媒体记者提供新闻通稿。

虽然同被称作新闻通稿,且后者是借鉴前者而来,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通讯社发布新闻通稿是媒体行为,是媒体对媒体,是通讯社以自身平台优势站在第三方角度发稿,各媒体有权选择是否采用或用多用少,但不能对稿件内容主体进行改变。

而企业或官方作为活动组织主办方或事件关联方提供的新闻通稿,通常是新闻发布主体站在自身角度向媒体提供报道时的参考材料,写法也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通稿有通病

作为提供给参与报道媒体记者了解新闻背景的辅助材料,通稿的“通病”问题,一直是传媒行业从业者们的普遍困扰。

千篇一律

工作中,许多记者拿到新闻通稿后几乎不做修改直接在本媒体上刊发, 使得多家媒体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几乎一模一样。

除了记者名字不同,内文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完全复制通稿,也引起读者的疑问:稿子到底谁写的?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 的全媒体时代, 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全网信息共享,那种“千篇一律”“面目雷同”的报道,不仅统一观点、态度,连表达方式都统一,已很难吸引受众的关注,其传播效果也可想而知。

关于“新闻通稿”的乌龙事件,在地方宣传上并不少见。

几年前,某市举行旅游节,邀请30多家来自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央媒和省级媒体做报道。媒体人员的交通、食宿、考察采风等费用共计60多万,全部由主办方报销。

主办方的意图是借助旅游节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媒体宣传,提高当地旅游的知名度。但活动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只发布了新闻通稿,真正基于采风、观察、思考的深度报道不见踪影。

60多万的代价,领导们的精心策划,换来的是同一篇新闻稿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地输出着单一的官方说辞、参会领导、领导讲话语录,这些信息根本进入不了大众的视野。

缺乏思考

活动现场,得到一篇四平八稳、“大而空洞”的“通稿”对记者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由于通稿的操刀者通常供职于资讯发布方,无论稿件的内容多么全面、详实,也都是基于资讯发布方自身的宣传推广需求,有着明确的导向和利益诉求。

这也就意味着,通稿的内容多是围绕着发布方想要传达的信息撰写,而公众真正期待的,记者应该关注的新闻点,恐怕很难在文中体现。

有一个省的组织部长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喜欢通稿,提出少给记者发通稿。

他曾说:“依靠通稿做宣传,报道一定没人看。不管是党报还是都市报,组织部门一定要提供采访便利。因为不同性质的媒体报道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有利于还原新闻事实,而我们提供了采访便利,就更有利于媒体挖掘细节,把新闻搞活,同时也扩大了对我们组织部门的监督范围。”

养成惰性

深入调查研究,是对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本质要求。而对新闻通稿的过度依赖则背离了新闻采访的初衷, 极易使记者形成一种不正确的新闻工作方法和消极懒惰的工作作风。

直接拿通稿写上记者名字就发布,这样的新闻没有细节事实,缺乏感情,无法给予读者全面客观的报道,让读者阅读起来索然寡味,没有差异化和个性化,也使得“千报一面”,更加深了媒体同质化的危机,使得媒体整体威信和美誉度下降。

能靠改稿变“好稿”?

新闻通稿原本的价值是方便记者的同时确保基本事实的准确。

但在“通稿风”越刮越猛的今天,其权威性与真实性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些新闻通稿成了发布方单方观点的陈述,有些甚至成为掩盖事实真相的遮羞布。

处理新闻通稿的第一步,就是要核实稿件的真实性。

一篇将要对外刊发的稿件,内容的真实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媒体人要么盲目迷信权威,相信来自政府部门的通稿不会有误,要么一味躲懒,对通稿一发了之。

新闻通稿内容是否与事实相符,措辞是否恰当,发布出去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反响,能否起到预期效果,把这些都抛诸脑后,这样的“通稿使用大法”,换来的是舆论阵地的拱手相让。

从新闻通稿中找准角度、深度挖掘是“通稿”变“好稿”的关键一击。

善于从“统一”的新闻通稿中提取出契合自身所在媒体立场和风格的侧重点,挖掘出有特色、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点,这就要求手拿“通稿”的媒体人具备敏锐的新闻探知能力和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尊重通稿新闻价值的同时,善用通稿提供的线索,以此为挖掘新闻的定位或起点,确定深度发掘、内涵阐发、个性表达的路径,从而进行“媒体再造”,为读者呈现“色香味俱全”的报道。

“通”而“不同”,记者对新闻通稿的新闻点选择、内容挖掘补充采访,才能真正体现记者功力。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通稿犹如一把“双刃剑”,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影响,随时都会在受众的监督之下广泛传播。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新闻发布方客观撰写、新闻记者正确使用、新闻媒体重新审视。

只有这样,新闻通稿才能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章:
新闻通稿:写法、用法和看法   
作者:韩生华、严心宁、贾  磊
关于改革优化新闻通稿使用的几点思考   
作者:苏金柱 马 宁 哈 娜
媒介多元化下新闻通稿权威弱化性问题研究
作者:王园园
新媒体时代传统通稿的生存困境
作者:袁端端 范以锦
来源:庖丁解news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uhejTvWHz7EhCYZiGJYDw
编辑:郑程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