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王晨雅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4:04:29 | 只看该作者
0304-0310学术日志
0304 周一
读《爱情题材竖屏微短剧的叙事研究——以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为例
爱情题材竖屏微短剧多采用复线叙事结构,避免了单线结构叙述的单调,通过建构多悬念情节搭配热门声音元素辅助叙事,增强剧集的戏剧性,在有限时间内吸引观众的同时提升其观剧爽感。因互联网时代受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爱情题材竖屏微短剧为更快触及受众,打破常规的电视剧叙事,去除传统的序列铺垫,直接将高潮部分放置在开篇部分以悬念形式展示,在吸引受众兴趣后,再补充叙述相应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在爱情类竖屏微短剧中,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叙事,向受众最大限度的扩充内容容量,通常在几分钟的单集故事中采用非聚焦型视角与内聚焦型视角的快速转换进行交叉叙事。
0305 周二
读《形态融合·跨媒介·强网感:微短剧的叙事特征研究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竖屏微短剧剧集大多内容相互独立,满足了互联网用户在碎片时间可以随时观看的需求。竖屏微短剧的创作者在前期拍摄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景深等效果淡化对周围环境的表达,竖屏的叙事形式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剧中演员的表情神态及一些近景手部动作上,同时,短时间内切换频繁的主观镜头,使观众极易产生与剧中人物面对面交流的沉浸感。
微短剧的叙事在不断刷屏的指尖或移动终端上将时空层层剥离,在此过程中,地理空间变得无实在意义,时间性已然成为日常微叙事的核心本质。作为想象物的微叙事不仅创生了大量对自我调侃与社会批判的可传达性视觉,还积极地为自我叙事、即时快感与隐喻象征提供意义生成契机,是对自我意义的戏剧化图文揭示、整合、建构。
0306 周三
读《网络微短剧的叙事特征与情感张力
网络微短剧通过对文本进行拆解、简化,将复杂剧情简练化,冗长叙事浓缩化。只凸显重要叙事单元,省略次要叙事枝节,形成一个看似零碎跳跃,实则有序的结构整体。非线性叙事打破叙事中心,以一种不连贯的、偶然的,甚至杂乱的块茎组合叙事。
爽感痛点是网络微短剧碎片化时间内吸引用户的情感利器,用情感两极直击用户心灵洼地,一石激起千层浪。文化消费时代,网络微短剧消费价值裂变,不用深刻的社会主题和价值观念感染用户,而用简单粗暴的爽感痛点对用户进行情感催眠,以获取感官刺激与快乐。
下午去实习。
0307 周四
读《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总结当代叙事学的特点。
当代叙事学是本文论, 强调作品构成并非作者个人的意志体现, 而是叙事规则的具体化操作。因此我们不是讲出语言来, 而我们是被语言讲出来的
当代叙事学互本文论, 认为任何一个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单一本文, 而是某一特定叙事传统的产物, 是叙事规则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因此, 本文具有互文性, 每一个单一本文都是对其他本文的改写和重建, 并作为某个特定本文系统中的构成因子而存在。作品的意义具有多重性, 只能从整个本文系统的网络中追寻, 需要从具体本文结构对叙事结构模式 (叙事规则与惯例) 的运用和操作特色甚至于无法控制的叙事偶然性上加以理解。
当代叙事学是开放论, 不承认作品意义的先在性, 认为本文作为叙事结构其意义不只是可读的”, 而且是可写的”:一个本文的意义并没有固化在作品中, 而是在叙事接受、叙事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 并且是不断生长的, 并无终极意义。
0308周五
读《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导论及第一章。
作者在书中明确了现代、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概念,指出古今之变带来了两个基本观念的转变:一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它指的是人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另一个是“个人主义的转变”,它是指人看待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人的“自我理解”的转变。这两种观念转变构成了现代思想的概念性框架。
韦伯韦伯以“理性化”为核心,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理论,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解释了现代社会的来龙去脉和运转机制。现代性的境况就是祛魅之后信仰的荒凉,不同价值观的碰撞造成“诸神之争”,而不同的价值判断又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我们可能茫然失措,或听凭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断然抉择。这是现代性困境的重要标志。韦伯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坦然面对这种困境,与此共存,这也是智性成熟的标志。
0309周六
参加昆明樱花节的报道,实习。
0310周日
读完《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第一章
现代工具理性的不断扩张,塑造了现代社会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观念。我们高度重视理性计算、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效率。韦伯认为,这导致了一个显著的后果,就是社会制度的官僚化。同时,理性化把现代铸造成了一个“铁笼”。铁笼有两个最大的弊端。首先是造就了一种片面的社会文化,其次是造就了片面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逐渐变成了一种商业的“供求关系”。
除此之外,韦伯清醒地看到,铁笼一方面囚禁了人的灵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物质文化生产。
韦伯要破除悲观主义,他认为,悲观主义是盲目乐观主义造成的。我们最需要担心和警惕的那种悲观,隐藏在对现代化和理性化的盲目乐观之中:我们曾经相信理性可以无所不知,科学可以无所不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盲目的乐观被现实打碎之后引发出的那种极度悲观才是我们要警惕的。破除悲观,获得清明,达到从容。这是韦伯思想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9:48:21 | 只看该作者
0311-0317学术日志
0311 周一
读《文化杂食视角下网络微短剧的土味审丑现象分析
当土味文化在网络微短剧中的发展逐渐褪去了自身原生态色彩之后,越来越演变为一种迎合大众审丑心理的视觉符号堆积,镜头语言和叙事文本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模板化的表达,复制色彩相当浓厚,短时间内网络微短剧的数量达到井喷式的增加。但尽管多数网络微短剧的制作相对粗糙,剧情相对狗血,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来看,网络微短剧的瑕疵也为观众提供了低门槛的鉴赏批评空间,观众乐于发掘存在于剧集当中的一些反常规元素,以此增添观剧的乐趣。对于一些土味审丑元素的讨论,也给观众提供了合理的机会与空间,能够自然地宣泄出现实生活中由于快节奏、竞争大而带来的情绪压力;并通过对于审丑元素的评价与讨论,以此获得在审美层面的优越感。
0312 周二
总结上学期及假期读过的论文与相关书籍材料,明确论文主体部分的写作思路。
0313 周三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尼采认为,耶稣不是要直接“救赎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生活”。耶稣的门徒却把经念歪了,不仅没有好好实践“怎样生活”,还搞出一套复杂高深的教义理论。这根本不是耶稣的原意,而是一套虚假的思想。人们用这种方式信奉上帝,就变成了自欺欺人的虚假信仰。尼采的意思其实是,人们用虚假的教义去理解救世主的启示,最终让这个信仰变得不可信。在这个意义上,是人杀死了上帝。
尼采概括说,形而上学有三大信念:
第一,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第二,相信这个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第三,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
而尼采认为,那个所谓更真实的、有目的的、有统一性的本质世界根本不存在。如果我们相信虚假思想,就是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事物上面。当它们和生命本能冲突,我们就会怀疑这些虚假思想。结果是把我们寄托在上面的希望给打破了,人陷入虚无当中。所以在尼采看来,那些看上去高尚典雅、充满确定感的形而上学才是虚无主义的真正根源。
0314 周四
实习。
0315 周五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尼采的超人思想:人面对虚无该怎么办呢?尼采给出的答案是:“超人”掌握的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是人唯一拥有的真实的东西,也是人战胜虚无的武器。
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哪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这样一来,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
0316 周六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如今我们生活在“后真相”社会,而尼采在一个多世纪前提出一种观点:客观的事实真相可能根本不存在。
在《超善恶》这本书的序言中,尼采写道:“视角(perspective)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在他的遗稿“札记”中,尼采还留下了一句著名的断言“没有事实,只有阐释。”他这个观点被称为“视角主义”。他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真相,人不是“看到”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视角主义认为事实有没有所谓的“客观性”,其实取决于人们对这件事有没有“共同视角”。
0317 周日
实习,去丽江报道三多节系列活动。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5 17:20:17 | 只看该作者
0318—0324学术日志

0318 周一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如果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弗洛伊德就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成为现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观点非常关键:在精神意义上,没有人是绝对健康的,正常与不正常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弗洛伊德划分了本我、自我与超我。根据这个发现,理性的力量根本没那么强大,力量最强的其实是人的原始欲望,理性只是在不断想办法应对这些原始欲望而已。于是,启蒙传统中认为理性是人精神本质的观念被这个“科学发现”颠覆了。

人生意义的两大难题就是面对死亡和欲望。如何超越欲望的卑微,走向人性的崇高,这是现代精神危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弗洛伊德的影响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取消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接受了欲望的正当性,欲望本身不再是卑微可耻的,也就用不着去“超越欲望”了。

0319 周二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之前读过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今天看这本书,对他的思想又多了一些认识。萨特的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另一个是积极行动。对于人生,萨特会说人就是自由本身,人必须做出选择,去行动,并且绝对地承担行动的后果。
萨特提出“存在就是虚无”,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人并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原本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此外,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了虚无的存在,然后我们才要去找到自己的本质。演员可以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人的本质也是不固定的。
因此,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正在“成为”什么。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甚至人就是自由本身。

0320 周三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萨特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他人存在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我们不可能实现那种理想中的共同自由,因为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我们没办法既承认别人的自由,又让别人承认我们的自由,或者说把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对象性调和起来。因此,人与人之间只有永恒的斗争。
如果说萨特的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看清真相,继续战斗。人是徒劳的激情,人注定孤独。但既然可以选择,那么就去选择,然后为选择负责,其它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们都是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但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0321 周四
实习。

0322 周五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鲍曼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大屠杀是现代性本身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它只有在现代文明中才可能实现。正是现代性内部的一些本质要素,才使得大屠杀成为现实。而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理性和理性化。
首先,正是机器般理性的现代官僚制,实现了大屠杀这个非理性的暴行。鲍曼发现,官僚制不仅会损害个人自由,还会导致道德冷漠、逃避责任。现代官僚体系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每个人都只是一个零件,在作为零件高效率运转的过程中,却丧失了对总体目标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大屠杀和现代性还有第二个关联是在思想观念层面:现代科学主义实际上对大屠杀提供了某种理念支持。鲍曼把这种理念叫作“园艺文化”。在这种观念中,犹太人变成了秩序里的“杂质”。在鲍曼看来,要防范像大屠杀这样的灾难,关键在于要坚守一种不可让步的、无条件的道德感,保持对他人的道德感知。

0323 周六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阿伦特反对所谓“集体罪责”的观点,她主张应当追究个人的责任。阿伦特认为,纳粹彻底否定了人类当中一部分人的生存价值,他们断定只有某些人才是人,否定了人类存在的多样性。而这在阿伦特看来,等于是要“根除人这个概念本身”。在这种新型的“极端之恶”中,他们才体现出了“恶的平庸性”这个特征。她通过“恶的平庸性”来揭示丧失思考能力所犯下的极端罪恶,这是一种没有残暴动机的残暴罪行。
阿伦特最后思考的一个关键要点就是“判断”,更准确地说,是“独立判断”。阿伦特说的思考能力,实际上是积极思考、获得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依靠这种思维品质才能摆脱套话和陈词滥调,对是非对错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只能在具体的处境中,冒着风险,真诚地去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并为此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社会的公民格外艰巨的道德任务。
之前听一个播客讲阿伦特,讲她一直秉持的希望。她说希望是想象另一种选择的能力,一种超越当下的东西。只有保留希望这种能力的人,才可以在邪恶或者残暴的时代中幸存下来。很有感触。

0324 周日
实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5:11:24 | 只看该作者
0325—0331学术日志
0325 周一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为: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波普尔重新定义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用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用“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这就对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
当波普尔把这个思考延伸到社会政治领域,就形成了他更为基本的哲学思想,叫作“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反对乌托邦社会工程,即认为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照某种预定的蓝图去改造整个世界,创造出完美的社会。波普尔认为,将这种社会工程的理念付诸实践,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0326 周二
写毕业论文任务书。
0327 周三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哈耶克认为,除了人为设计出来的秩序之外,还存在自然生成的规则、自发演化出来的秩序。哈耶克把这种秩序叫作自发秩序。哈耶克把自发秩序看作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他并不排斥人为因素,但反对把人为设计的意图过度拔高,上升到对社会秩序的整体性规划。
在哈耶克看来,理性有两个作用。第一就是追求知识。但是,理性并不能穷尽所有的知识。康德曾经说,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就是不敢公开大胆地运用理性。哈耶克揭示出,如果妄想用理性彻底征服无知,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这是人类的另一种不成熟。书中提出,人类真正的成熟,是在勇敢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的无知,勇敢地与不确定性共存。
0328 周四
实习,剪一个宣传视频。
0329 周五
读论文,写了一部分毕业论文。
0330 周六
实习。参加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
听了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案例分析,无论是什么案例,都离不开宏大叙事的故事化、具体化、形象化。网络传播的实践强调以用户为主,追求与用户的情感共鸣,兼顾社会价值。
0331 周日
实习。参加中国网络媒体论坛。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21:42:19 | 只看该作者
0401-0407学术日志
0401 周一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伯林:伯林一生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第一,他主张的价值多元论;第二,他澄清了“自由”这个概念,提出了著名的“两种自由”的理论。他提出了一个叫作“多元价值的不可公度性”的概念。“不可公度”,即找不到一把能够通用地衡量多种不同的价值,把它们排出上下高低的尺子。我们追求的许多价值是不能换算的,都是彼此独立的“终极价值”。价值冲突无法根除。此外,价值虽然是多元的,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想象的随意构造。在多元价值中,仍然存在最低限度的“共通性”。
自由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消极自由,就是不受到外部的干涉和阻碍;另一种则是积极自由,就是可以用理性来掌控、实现自己的目标。伯林强调,积极自由的扭曲和滥用更具有欺骗性,更要对其保持警惕。伯林承认,在特定情况下,强制可能是必要的,消极自由有可能需要向其它价值让步,甚至做出牺牲。但我们需要承认牺牲而不是将其美化为更高级的自由。伯林并没有否认积极自由的价值。他强调的是,两种自由都可能被歪曲和滥用,但相比之下,积极自由的滥用更具有欺骗性,更需要我们提高警觉性。
0402 周二
写论文。梳理国内外微短剧的发展历程。
0403 周三
实习。参加政策发布的媒体通气会,写新闻稿。
0404 周四
出去踏青。
0405 周五
实习,拍排练花絮,做文案宣传。
0406 周六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马尔库塞提出一种新型的控制方式,这种方式是不易察觉的。这种新型的控制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很隐秘,不需要暴力和强制,你也就不会觉得恐怖。第二,它能够有效应对自己的敌人,能够排斥、化解甚至“招安”反叛者,让总体性的控制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同时,消费主义能够贿赂大众,资本主义生产出五光十色的产品和服务,它们不只是功能产品,而且还自带了一套规定好的态度、习惯、思想和情感。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这些习惯和思想,愉快地把自己和生产者、进而和整个社会系统绑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总体性的消费社会。
0407 周日
写论文。对之前写的部分进行修改。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4-15 19:26:19 | 只看该作者
0408-0414学术日志
0408 周一
写毕业论文,开始写论文的案例分析部分。
0409 周二
写论文,案例分析。
0410 周三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马尔库塞“单面人”概念:在资本主义工作、生产、消费的循环中,人陷入了单一的生活模式,如何赚钱、如何消费,人的思维模式也变得单一化。这是韦伯讲的工具理性,追求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计算模式,主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想如何赚更多的钱,然后如何享受更优越的消费。马尔库塞说,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而是“单面”,或者说“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在这种体制中的人,也不是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而是丧失了真正自由的“单面人”。
0411 周四
旁听组会。由于四点有课,只听到了第一个读书分享《景观社会》。
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观拜物教”,将景观与观众的关系描述为看与被看的关系。此时资本主义的核心逻辑就不是简单的生产商品,而是制造在商品之上的这种景观,用景观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以商品之上的景观为核心的超越与凌驾。
0412 周五
写论文,写完一个模块。
0413 周六
实习。翻译了一篇新闻稿。
0414 周日
实习。拍摄产品宣传图,写文案。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9:29:05 | 只看该作者
0415—0421 学术日志
0415 周一
写论文。实习,做推文。
0416 周二
写论文,写完第二部分。写文案,做推文。
0417 周三
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自由主义倡导一种特定的自由,是个人自由,特别重视保障个人权利,视其为优先甚至首要的价值。罗尔斯的“无知之幕”遮蔽了一切个人特征,不管是种族、性别、身体素质,还是年龄、智力、家庭背景,或者职业、财产、宗教信仰。“原初位置”上那些绝对平等、彻底自由、完全自利的理性人,一起签订了一份契约。正义二原则:第一条原则即“平等的自由”原则,就是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一系列基本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等。第二条原则是社会经济的分配原则,默认的选项就是应当完全平等分配。我们能够接受某些不平等分配,但必须满足两项限制条件。第一项限制是,相关的职位和工作必须在“公平的机会平等”前提下,向所有人开放。第二个限制条件,罗尔斯把它叫作“差异原则”,这种不平等,能够让处境最糟糕的人改善状况。
0418 周四
去隔壁学校听了两节文学课,老师讲博尔赫斯和现代文学中的反逻辑。提到了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永恒轮回”。尼采认为,真正的“超人”是不惧怕永恒轮回的,因为他们每一刻都有着强力意志,每一瞬间都是自主的、无悔的。
0419 周五
写文案,做推文。开始读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在第一章中,休谟提出他的目的是研究人类普遍的心理结构和法则,并以清晰直白的语言将其阐述出来。第二章里,休谟区分了思想观念与印象的区别,提出人通过印象与切身经验来证明观念。
0420 周六
实习。对接下一步工作。
0421 周日
实习。读《人类理解研究》。休谟在第三章中阐述了观念间的三种联系方法:相似、时空连续与因果。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4-29 16:18:46 | 只看该作者
04220428学术日志
0422 周一
读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做推文。
《人类理解研究》第四章:第一部分中,休谟提出我们研究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为观念的联系,来自于大脑思考;第二类为实际的事实,由现实而来,但由于人类经验的有限性,人类不可能认识到所有事实。因此,人类通过因果关系得出经验之间的联系,针对事实进行推理。休谟提出了“习惯”的概念,因为人类对身边的事物太过于熟悉,意识不到联系的存在。
0423 周二
做推文,做活动策划案。
0424 周三
读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做推文。
第四章的第二部分中,休谟提出经验是否可以延伸的问题。人类的推理分为两类:一是演示性推理,即概念间的联系;二是针对事实的推理。人类通过经验在事物之间建立因果关系,这样的关系建立在未来与过去一致的假设上。但来自经验的推论无法证明过去与未来有相似性。
425日 星期四
旁听组会,因为四点有课,听了第一位学姐的读书分享。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提出了“同情共感”,把这种同情共感的尺度最终寄托在人的感官功能上,强调人们是在用自己的感受评判别人的感受。结合传媒业来看,一是解释了传媒从业者的“利己”特性,一个人的满足建立在他对自己达到某种程度的美德的意识上。在新闻报道中,表现为记者有同情地进行报道。这也让我想到在一些重大灾难事件的报道中,部分媒体为抢占独家新闻而过度采访受害者家属等行为。
426日 星期五
实习。提交任务书。
427日 星期六
实习。采访戏剧服装设计师。
428日 星期日
完善开题报告并提交。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7:32:22 | 只看该作者
0429—0505 学术日志
0429 周一
读《人类理解研究》第五章,写论文。
休谟指出理性与经验的区别。理性是心智能力与思考的结果,而经验是感官感受带来的结果。他阐明部分论证看似由理性得出,实质是其最终得出的普遍原则和结论,是我们只能用观察和经验,而不是用任何理性来解释的。和那些纯粹来自经验的原则相比,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这些论证离不开思考的过程,需要对我们的观察所得进行反思。
我们需要习惯来利用过去所得的经验,如果我们不从记忆和感官中的事实出发,我们的推论就仅仅是猜想,无论其中有什么样的具体联系,我们整个的推理链条没有任何证据支撑。
0430 周二
实习。拍摄彩排花絮。
0501 周三
实习。拍摄花絮及演出剧照。
0502 周四
读《人类理解研究》第五章第二部分,写论文。
休谟对他的观点进行总结:一切关于客观事实和真实存在的信念均来自记忆和感官中的某个事物,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习惯性联系。休谟对信念的定义是:信念就是区分明确判断的观念和想象的虚构之物的一种心灵感受。
在一切情况下,从在场的事物转换到相关的观念总是能让该观念变得鲜明有力。我们可以依据心理活动从相似的原因推断出相似的结果。更符合自然智慧的是,应该由某种本能或心理机制来进行这一必要的心理活动。
0503 周五
读《人类理解研究》第六章
休谟认为信念或意见的本质是多次见到或瞥见同一情形,这情形便在我们的想象中印下更深刻的观念,变得生动有力,对我们的情感产生更强烈的影响;一句话,使我们产生一种信赖感和安全感。
同一结果出现的次数很多,就会在我们的想象中得到强化和加深,形成我们所谓信念的情感,使之与其对立的情形相比更占优势。
0504 周六
写毕业论文
0505 周日
读《人类理解研究》第七章
有一个观点似乎很少有争议,即我们所有的观念不过是我们的印象的摹本,换言之,我们不可能对没有事先被我们的内外感官所感知的任何事物进行思考。
逻辑关系:明确观念-再现观念产生的印象或情感(溯源)
任何单一的因果事件并不能暗示动力或必然联系的观念。

20#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0506—0512 学术日志
0506 周一
写论文,写完第四部分内容。
0507 周二
实习。拍一个宣传片。
0508 周三
剪片子。
0509 周四
读《人类理解研究》
第七章读完。我们不知道驱动意志的真实动力或能量:1.原因中的各种情境-动力-结果;2.意志对自身的控制有限;3.意志的自我控制因时而异。我们只能通过经验得知某些事物经常伴随出现,不能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总结:每一个观念都是现有的印象或情感的摹本;只要我们无法找到任何印象,就敢确证不会有相应的观念。身体或心理活动的任何单独的事例都不会留下印象,因而也不会产生动力或必然联系的观念。但是,假如许多相同的事例出现,而且相同的事物之后总会出现相同的事件,我们就开始有了原因和联系的观念。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新的情感或印象,即在我们的思想和想象中存在着一事物和与其通常伴随的事物之间的习惯性联系,这一情感正是我们追寻的观念的原型。拥有两个事物之间联系的长期相同经验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推断。
0510 周五
去体检
0511 周六
读《人类理解研究》
第八章。自由和必然的争论只要阐明其定义即可平息争议。必然原则:人们普遍认为,事物的所有活动皆由一种必然的动力所引起,每一种自然的结果都是由其原因中的能量精确地决定,而在每一种具体的情况下,不可能得出别的任何结果。
我们的必然和因果关系的观念完全来源于从自然中观察到的统一性,相似的事物恒常地伴随出现,心灵由于习惯的影响从一事物的出现推断出另一事物。这两种情形构成了我们所谓的事物的必然观念的全部。事物恒常伴随出现,从一种事物推断出另一种事物,除此而外,我们没有必然和联系的任何观念。
0512 周日
读《人类理解研究》,写论文。
第八章读完。自由原则:我们所谓自由,只能是意志的决断之下作为或不作为的能力,换言之,我们想静就可以静,想动就可以动的能力。我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只要没有身陷囹圄,没有被戴上枷锁,都拥有这一理论上的自由。离开了自由,任何人类活动都不再有道德的品质,也不能成为我们赞同或厌恶的对象。因为行动只有作为我们内心的品格、激情和感情的外在流露,才是我们的道德情感的对象。如果我们的行为不是源于这些动因,而是由外在力量引起的,就不可能对其进行赞扬或批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