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李佳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20:46:05 | 只看该作者
12月18日周一
根据上周的答辩结果,二次改开题报告,把选题细化后所有的都要改一遍,
今天改了大纲。
12月19日周二
我开始整理和归纳我阅读的抑郁症相关文献。我创建了一个文献综述的大纲,将每篇文献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类。这个过程有助于我更好地理清思路,并为我后续的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我还补充了一些缺失的文献,并对其中的引用进行了详细注释。
12月20日周三
今天改了剩下的部分,交稿,希望顺利吧。
12月21日周四
今天学弟来找我指导拍摄,好久没有用相机了,拍了一天人像,光影看麻了。
12月22日周五
今天,我继续阅读关于抑郁症的文献。我找到一些关于抑郁症在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和反应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抑郁症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媒体报道对公众认知的影响等方面。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观点。我对抑郁症的媒体传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希望能在毕业论文中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12月23日周六
今天是他们考研第一天,帮学院跑腿干活
12月24日周天
今天平安夜,太冷了,休息。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12月25日星期一
《异化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交往批判》罗 譞
异化理论两种路径:本质主义(宏观)和现象学(微观)
哈贝马斯指出,交往这一概念本质上涉及的“两个以 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的内部活动”[2],这句 话直接点出了交往的三大要素:交往主体、交往工具(语 言)和交往行为。
现象学路径异化体验:文化层面的无意义感、经济层面的被剥削感和社会层面的被捆绑感。
范·迪克指出,互联网已构筑了一个“连接社会” (Connected Society),将全人类裹挟其中。
12月26日星期二
《消失的附近:当代青年社交障碍的类型学分析》林媛媚
“消失的附近”,即青年对附近呈现出漠然的心态。
涂尔干认 为,随着劳动分工的出现和发展,社会将从机械团结 向有机团结转变,即从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个体 结合转化为异质性的、以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交往联结 纽带,这将带来更加紧密的社会交往。
鲜活的个体话语往往被淹没在 总体的宏大叙事中,难以凸显青年的主体性。
青年成长于一个“大脱嵌”的转型化时代,自我脱嵌于旧有的迷魅的社会与宇宙,他们不再把自己看成是大存在链的一个环节, 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是价值和意义的来源。
怎么感觉里面的案例访谈像是编的。。
以共同感对抗孤独是阿伦特对虚无主义进行 反思的结果,她认为个体的存在永远是在特定的时空 中的存在,只有在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中才能获得共 同感,在此世界是一个共在之世界
12月27日星期三
《我虚拟,故我在(1):生存间性》杜骏飞
“万物互联与虚拟社会的来临,正在重置传播网络中的个体、结构与系统属性”
所谓“我思故我在”,其启发在于:自我的核心是自我意识,意识比身体更能标志人。
新的交往意识擦去了实在与虚拟的分界线。考虑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虚实混同也意味着新人自己擦去了人的原生的主体性。
提了一些哲学意义上的新存在
12月28日星期四
《数字时代的社会交往模式:线上与线下的对比研究》郭小弦 周润琪
主要用量化讨论不同群体的人运用什么交往模式
人际交往的文献综述可参考(线上线下)
12月29日星期五
《数字鸿沟与青年心理健康 ———基于 CFPS 数据的实证分析》贾玮,刘磊
数字鸿沟影响青年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可参考
12月30日星期六
《符号“膨胀”:社交媒体时代 青年群体的缺场交往与情感联结》董丽雪
网络虚拟空间的活跃分子青年群体,为了弥补身体不在场所带来的情感缺失,将符号体系不断丰富和升级迭代来营造在场氛围,虚拟空间之中身体隐退、符号“膨胀”的趋势日渐加深。
符号市为了营造在场感吗?为什么我个人感觉符号只是觉得好玩,或者说是一种大家都在用的社交仪式感?
可能最开始的小黄脸表情是为了让表达更立体吧,但是现在的表情包越来越抽象了啊。
通过在微信、QQ 等社交媒体平 台上的参与式观察可以发现,在青年的缺场交流情境中, 以文字、表情为代表的符号“膨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表述参考一下)
“符号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具 体表现在人们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一种对其发出者和接收者具有共同意义的信息。”
情感联结:寻求精神上的乌托邦(这个标题虽然看起来抽象,实际上想表达的是人们在利用符号时会尽量丰富表达,以“恩恩好哒”来取代“嗯”,尽量让抽象、可读性强的符号变得具体,不让人误会,而这个被作者理解为“情感联结”)
青年交往中符号的意义作用影响。
12月31日星期天
今天和朋友们出去跨年,去春熙路溜了一圈。第一次完整的体验了密室逃脱,
密室逃脱、剧本杀感觉是现在年轻人为数不多的线下社交活动了吧?
不过很好奇,i人怎么在密室拼车中自洽,不过很可惜我们拼到的是社会人士,应该快三十了他们。
有个NPC很好玩,很热心,爱互动,不过他一直强调自己是农村、打工人的身份。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2:16:17 | 只看该作者
1月1日星期一
2024元旦快乐~
今天捋了一下自己的相册,安排了一下今年的规划。
有个目标访谈对象主动联系我了,不过是让我帮她点拼多多,
拼多多真像传销…“再转一次”“恭喜你”“好运”这类非常夸张的词真的很容易迷人心智。
这样欺诈消费者的活动竟然还没有被取消!
而且它还挺会用社交网络,总是想让我邀请和我互动多的朋友。
1月2日星期二
今天旁听读书会
《第三次浪潮》和黑格尔哲学
感叹一下未来学家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媒介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着社会发展。
不过我很好奇,预测未来好像要考虑很多很多问题,现在的人工智能能否做到?
1月3日星期三
《当代青年亲缘关系现状及趋势》风笑天
社会结构因素推动着青年的亲缘关系不断发生变迁,原来的亲缘互动方式逐渐被冲击、被淡化、被消解, 而新的业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等将会成为青年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
文章主要从人的生命历程和社会结构来分析,主要分析的是一些客观上的“断亲”,其实我个人感觉对于年轻人来说,主观上的“断亲”才更明显且有研究价值。
很大部分人走亲戚的开销都不是一笔小数目,为了所谓的面子或者亲缘去浪费很多钱也不值得。
1月4日星期四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一二章
社交媒体之所以欲罢不能:人的社会性/信息交流的需求/书写的出现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范围(媒介)
介绍了一些基础的逻辑还有物质条件(大脑)
1月5日星期五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三四章
宗教改革/印刷机
路德通过媒介让自己的观点得到传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意见领袖啊
1月6日星期六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五章
“给我自由,让我之情,让我发言,让我按良知自由自在地争论”
越来越多人知道“语言”的魅力了,也开始利用语言刻意引导了
1月7日星期天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六章
咖啡馆,社交场域出现。
咖啡馆就好比当下的论坛,或者豆瓣小组,是某个群体的社交平台。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2:16:40 | 只看该作者
0101-0107学术日志
0101 周一
读《从“替代性满足”看个体对大众传媒的精神性依赖》
美国学者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在社会生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媒介依赖”理论,他们把现代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结构,媒介系统被设想为这个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它社会系统具有一种双向的相互依赖关系。媒介系统在这种依赖关系中之所以能发挥重要的效力,“在于它控制着个人、群体、组织、社会系统和整个社会为达到其目标所依靠的珍贵信息资源”。现代商业社会里的大众传媒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大众需要,尤其是精神性需要,这种满足是低条件甚至无条件的。这就使得个体与媒介的“需求-供给”关系转变成了“需要即满足”的依赖关系。

0102 周二
旁听组会。
学姐分享了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人类社会中,经过两次浪潮农业文明、工业社会,迎来了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作者预想了技术变化如绿色能源、物联网、“市场”的消失、创客文化和非群体化传媒。社会结构方面,家庭结构、企业结构扁平化、民族国家结构会发生变化。思想文化方面,心理环境、人格、社会规范、政治和民主等方面改变。学长分享了黑尔的元伦理学。元伦理学包括语义学、道德认知、道德本质。之前在看书的时候接触过元伦理学的概念,今天对黑尔的理论又有了新的认识。

0103 周三
老师突然通知明天进行开题答辩。和老师对选题再次进行探讨、修改,撰写开题报告。

0104 周四
上午完善开题报告,下午进行开题答辩。听到了很多其他同学的有意思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0105 周五
根据昨天在开题答辩上老师们提出的意见进行论文研究思路与开题报告的修改,读《界限消弭下的参与体验:网络微短剧的审美趋向》
跨媒介叙事和竖屏形式合力加剧了艺术接受与日常生活边界的淡化。而网络微短剧在不同层面与网络文学、网络红人和现实本身构成互文,汇聚成指向多元维度的情绪感染力。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性观感从不同侧面赋予网络微短剧以冷媒介或热媒介的属性,从而增强了观众的参与体验。整体来看,跨媒介、互动感和沉浸体验可能是今后网络微短剧强化自身特质、吸引更多观众的方向。但当下网络微短剧对“爽点”的一味追求和创作中的人物标签化、场面情绪化、作品流量化倾向,也成为值得警惕的现象。

0106 周六
读《伦理学关键词》的应用伦理学部分。
应用伦理学目标在于处理特殊的道德难题,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也关注技术发展引起的伦理问题。
在关于动物是否有道德主体地位方面,从前的大多数伦理学家都将动物排除在道德视野之外,而边沁的功利主义持非人类中心立场,道德考虑遍及一切有感受力的动物,且持有利益平等的原则。彼得辛格发展了给予人类福利和动物福利同等关切的伦理理论。汤姆里根支持动物权利运动,宣称动物有道德权利。
学期结束,放假回家。

0107 周日
读《伦理学关键词》的环境及自然一节。环境伦理学旨在研究环境和自然保护。黑尔认为只有那些有道德上相关利益的事物,我们才对其有道德义务。动植物、自然等没有欲望与感受力,因此没有道德上的相关利益。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倾向有三种:人类中心论、非人类中心论与混合倾向。非人类中心论的第一个观点反对人类排他性的优先性;生态中心论提倡一元论与整体论,认为人类应该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范围,让其覆盖土壤、水和动植物。不断扩大自我,让人类认识到世界在本体论上是同一的。混合观点认为人类应将关切的范围扩展到其他生物物种上,但人类的重要性优先于其他生物的价值,同时并非所有的人类权利都是优先的。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22:16:50 | 只看该作者
1.1
今天开始学习“框架理论分析法”,在传播研究中,对于框架分析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针对特定的内容文本,通过编码方式来分析新闻报道突出了什么,如何突出以及为什么突出的研究方法。框架理论的运用范围颇为广泛,涉及传媒研究的三个领域:传媒的生产框架、内容框架、受众框架。
框架理论分析法也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一般采用引言-文献梳理-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结论与讨论5个部分。框架理论分析法的设计也是颇有特色的,需要编码的过程,需要在介绍分析方法的同时介绍研究数据的搜集方式和处理方法,这些都与扎根理论分析法类似;但是框架分析法不需要三次编码过程,而只需一次。

1.2
    研究对象的获取也需要分类看待,当研究媒体的生产框架时,即研究媒体的报道框架有什么特点、如何形成的时候,一般以人作为抽样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等方法;当研究媒体的内容框架时,即研究报道内容的特征是什么的时候,一般对媒体的报道文本进行抽样;当研究媒体受众的框架时,也一般以人作为抽样对象,可以采用调查法等方法收集资料,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
在研究数据的获取方面,由于框架理论分析法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文本,因此在对文本抽样后,研究数据要通过编码获得。框架理论分析法数据分析方案涉及两个环节,首先是具体的框架理论,我国研究者比较常用的是台湾学长臧国仁提出的框架,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指的是事件的抽象意义,或是住址,通常难以辨识。中层次则由主要事件、历史、先前事件、结果、归因以及评估等几个环节组成。低层次指的是框架的表现形式,包括字、词、句以及由这些基础语言所形成的修辞或比喻。其次是根据具体的框架理论进行编码,称之为“类目登记”,即按照框架概念体系对每一内容单元进行分析,判断其归属于新闻框架中的哪一个概念,然后将其登录到该概念目下。
在理论阐释方面,框架分析既可以做量化研究,也可以做质性研究。若进行量化研究,则一般对框架概念的统计结果进行横向比较,也就是对不同框架概念的出现频数进行对比。若做质性研究,则一般进行纵向分析,即通过对各个框架概念本身的解读来揭示理论意义。

1.3
  今天主要学习了“民族志研究法”。民族志不仅是一种资料搜集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方式,一种对研究对象文化的细节性描述方式,即“深描”。当然,民族志的目的并非完成文学作品,而是为了阐述理论,但冷静的叙事、深度的细节描写等对与提高学术表达的可读性而言未尝不是好事。
   海默思是将民族志方法应入传播学的最早者,他认为民族志传播学由两个特征:一是必须深入到具体的自然情境中·去考察传播实践,二是必须把社区作为语境,把传播习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观察交谈的有效途径是语境化,那么民族志显然就合法的进入了传播研究中。但是区别在于,传播民族志的文化研究是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即交流符号在具体情境下的文化意义,而民族志文化研究的理论是文化学的,主要是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关注的是社会文化与权力操纵之间的关系。

1.4
  关于民族志研究法的设计,首先是研究对象的获取,也要通过抽样实现,第一个层次是选择研究的社区,第二个层次是选择社区中的人或事件;其次是研究数据的获取,也就是具体的田野过程或田野调查阶段,是民族志最核心的阶段,一是研究者在进入田野之前要学会如何沟通等,二是要求较长时间生活在研究对象的社区中(6个月-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三是用来搜集资料的手段是多元的,包括参与式观察、访谈、调查等。然后是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第一种方法是三角测量法,关键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去核实和验证每一个观点(角度1),在验证的过程中原来的解释可能会被推翻或修正(角度2),同时会浮现出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角度3),第二种方法是理论饱和度检验,即当新的观点尚在不断出现时,田野工作应该继续,直到很少出现新观点时,才可以结束。最后是民族志的书写,一是民族志描述,是对民族志田野中发现的进行细描和深描,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二是民族志的分析和讨论,是以田野描述为基础进行的理论分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1.5
   今天主要学习的是“深度访谈法”,作为一种常见的质性研究方法,访谈对象少,但强度要大很多,需要较长时间地、从多角度进行交谈。深度访谈的问题是半结构化的,既要有一定的明确问题,同时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开放式的,访谈对象可以自由的回答与讨论。对于信效度的检验可以借鉴民族志中的三角测量法。我在本科期间的“新安江生态流域补偿机制调研”中就广泛运用了深度访谈这一研究方法,在撰写调研报告时也较多地运用了访谈对象地话语,一方面使文章具有更强地可读性,另一方面为理论概念增加了细节性的支持。

1.6
   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焦点小组访谈法”。该方法使传播研究学者首创并运用的,但在国内传播研究中的运用很少,和深度访谈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深度的交流来获得研究数据,一般都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来分析数据,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深度访谈主要是将研究者与访谈对象之间的交流作为研究数据,而焦点小组访谈法主要是将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作为研究数据。
在焦点小组访谈法的设计上,主要步骤如下:(1)定义问题/对研究问题做简洁陈述;(2)确定样本结构;(3)确定协调者,制定并预先检验访谈指南;(4)征集参与者;(5)仅小组讨论(6)分析并解释数据。

1.7
    在访谈对象的获取方面,一般选择那些具有较强讨论能力、较为熟悉讨论问题、社会身份类似的人士作为参与者,异质性太强可能使参与者相互之间产生戒备心理。在访谈数据的获取方面,每个小组的人数在6-12人之间为宜,小组数量最好是根据理论饱和度来判断。主持人的作用也需要凸显出来:促进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负责提出讨论的问题、推动氛围的形成,鼓励自由和积极的讨论,尽可能多和深地挖掘出参与者对问题的看法。在访谈记录时,还需要关注参与者的语气、神态、动作等。在焦点小组访谈法的书写方面,要求对访谈对象进行编码,也就是分类分析,并不是为了计算频率而采用量化模型来研究,而是为了帮助在质性分析时建立一种逻辑体系。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5:41:36 | 只看该作者
0304周一
跟着西方哲学史大致脉络了解了一些代表流派和人物,
看了一遍还是记不住,真不知道是哲学太迷惑还是西方人名太难记了
或者是我不够熟悉
0305周二
牛玉文.应用深度访谈法探析PCI术后伴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和情志特点[D].辽宁中医药大学,2020.
学习了一下深度访谈法在论文里面的表述,以及框架。
0306周三
[1]吕陈.深度报道《走出抑郁症》[D].云南大学,2017.
深度了解抑郁症心理,不过不知道这个作者是不是编的。
0307周四
万思蔚.抑郁症群体在虚拟社区中的互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
对虚拟社区的抑郁症群体也有一段时间的观察,参考一下别人的量表和访谈提纲
0308周五
妇女节休息
逛了很久朋友圈微博
年轻女子大胆承认自己是妇女,
反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在过“女神节”
0309周六
边诗朦.社交媒体中健康传播主体间互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1.
直系学姐的硕士毕业论文,学习参考一下自己学校独特的论文要求
03010周日
访谈对象回访,她又吃药了。
终于又联系了一个访谈对象。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9:49:41 | 只看该作者
0311周一
上午:继续和抑郁症对象访谈
虽然有访谈提纲,但是我不好意思机械一样按着提纲发问,我更希望是和他们对话、沟通,我希望他们能够信任我,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是这种沟通真的蛮耗时间和精力的,我自己都摆脱不了对他们的“滤镜”,每一次发问内心都很忐忑。
下午:码论文
在B站看《西方哲学史》两个小时的入门视频
讲了何为哲学,为何学哲学: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
这周轮到我更新网站啦
0312周二
上午:处理杂事
人怎么能有这么多杂事,这个社会怎么能有这么多形式主义
开会一定要线下开吗?开会的宗旨不是为了传达信息吗?明明互联网也可以传达信息啊。
下午:码论文+更网站
目前还不太适应独居生活,一想每天只是要做饭做家务而已,但是为什么经常会让我觉得崩溃。又想起妈妈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是妈妈了,果然还是我太菜了。最近经常跟抑郁症患者聊天,不知道是我不够专业还是其他原因,每次聊完我也会觉得我的能量被吸走了。最近我自己的抑郁情绪也开始多了起来,还是需要多看点书,让自己成为一个能量强大的人。
0313周三
找素材
“我们就在这里抱团取暖”:...社区中的交往实践与支持研究_陈祺
目前看到深度访谈写的最可信的一个。论文引用也很详细
0314周四
上午看了一些文献,更新了网站
下午线上开组会,继续更网站
老师说论证非常重要,我现在写论文也总是有找不到论据的感觉。
还不会建立、管理自己的素材库。
补充修改了“抑郁”部分的文献综述
0315周五
今天竟然发现传播适应理论创始者的梳理:
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Past accomplishments,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虽然去年7月份就上线了,为什么我今年三月份才搜到。
精读ing,不过英文文献好难读
“I think I know what you think I think you are thinking”
这句话纠结了半天,因为机翻是“我想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是读英文就不是这个感觉呢,最后才想到,这个是“我预判了你的预判”,就是传播适应理论中一个阶段。互动中的一方可能因为知道,对方在想他在想什么,从而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抑郁症患者本人的身上,因为同伴往往是揣测的人。
0316周六
继续消化原作的文献梳理。又多了一个“适应能量”的概念,第一个理解就是 人的社交精力是有限的,长时间适应别人会消耗社交精力,即 这个人不可能一直连续适应很多人。第二个理解就是 当和前一个人聊天,因为适应的需要表现十分热情,被后面的人观察到后,和后面的人聊天也需要更高的社交热情不然就会被认为冷漠。
码字
0317周天
更网站,整理素材,继续码字。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0:54:59 | 只看该作者
0318
写论文
0319
写论文
发现了厦大的学术裁缝,跟朋友分享,大家都说很正常。
0320
上午大扫除
下午挣扎码字
为什么本科毕业论文要写三万字啊
0321
昨天晚上做了太多梦了
今天一整天昏昏沉沉的
无效率码字,硬熬
0322
陪父母去医院种牙
0323
今天当了一天的父母,掌管家里大勺,各种家务太耗时间了
晚上重温了《始于极限》的读书笔记,不喜欢父权社会
0324
码字,有一些痛苦的感觉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18:02:42 | 只看该作者
0325周一
平淡无奇的坐在电脑前一天。
今天看到程同学更完日志才想起自己上周的没发给他
然后自己看了一下又觉得自己的日志像“流水账”
那么“学术日志”到底是什么呢?它到底应该是记录我的“学术思想”,我的“学术经历”,或者是我的“学术生活”?百度“日志”,发现它竟然还是一个计算机学科的术语。
我这段想法应该是站在一个“结果导向”的立场,来对我的“学术日志”进行评价。但是“学术”这个事情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结果导向吧?会有人立一个“我今天一定要在xx方面有学术突破”的flag吗?突然想起当时夏令营群面的时候,李泽源就是这么说的。
思绪飘了,下个结论,学术日志还是记录我的“流水账”吧,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0326周二
今天运动了,因为写论文带来的压力?这个月开始去健身房锻炼。
暂停一下,其实说到压力这个事情,我也很疑惑。我其实本身不觉得,写论文有什么压力。码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反而对我来说是一件比较放松的事情,我喜欢跟人沟通。但是实际上,经常是会觉得写论文有压力。在我还没有开始写,就产生了压力。情绪好奇怪。
0327周三
在参与者与期待语境的交互影响下会话交际存在认知期待偏误;交际期待形成的认知期待与认知非期待路径和功能有助于会话语用身份的期待取效。换言之,会话交际的期待形成阐释有助于语用身份的心理期待共同体,构拟会话预设生成范式,以促会话传递的完成度和效度。
0328周四
疯狂星期四的营销做的真不错,11点半就卖空了。
Responses-to-CAT-at-50--Reflections-on-accommodation-
CAT本体论是涉及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的交流。
Niedzielski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它毫无疑问地表明,语言研究不能假设社区中的实验者或说话者产生的东西会被实验者或说话者以同样的方式统一地感知。听众对所听内容的预期很容易被操纵,一旦被操纵,就会改变他们所报告的感知。说话者报告听到同一个说话者使用了完全不同的元音,这取决于他们认为说话者来自哪里。
在我看来,CAT研究人员似乎更密切地关注记录和理解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状态变化如何影响人际交往、生活机会和偏见。
在这种程度上,理解哪些特定的语言战术和策略有助于国家的系统性变化是有趣的,但很少需要用严格的语言细节来描述。
CAT的优势之一是,它为从业者提供了关注群体间和人际动机和结果的空间,或者关注适应背后的机制,以及适应的结果如何影响对话者。
0329周五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identity accommodation, and attitudes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isability salience andintergroup anxiety
残疾歧视可能会通过制定不适当的沟通便利(例如,居高临下的沟通)、沟通回避或负面刻板印象等方式影响互动性沟通。
0330周六
终于把初稿写完了,近3W字,服了,本科论文也要卷。
0331周天
整理论文格式,也是一件耗时间的事情。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5 21:23:51 | 只看该作者
0401周一
中期答辩通知下来,很幸运地被抽检了。
又要检查我的论文。自己又改了一下。
0402周二
给导师看了初稿,得到很多反馈,继续改
0403周三
写中期检查报告
0404-0406
清明节,回老家,祭祖
0407
再次改了准备材料,发了n个通知,返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