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武录:田流谈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8 22:56: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新闻是易碎品,这是业界的常识,也是记者的苦恼,但也是一种挑战。一个好的记者可以让本来易碎的作品定格下来,并进入课本,这是一个新高度。

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记者》杂志合作出版的这本《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是新闻界的一个新地标。

七十多年来,这些课本里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虽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也是苦心修炼成正果。陶,烧过一定的温度就是瓷;铁,百炼之后就成为钢。新闻作品可以超越易碎而成为耐用品,直至成为经典。”

著名记者、作家梁衡如是表达了对《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出版的祝贺。

"中国记者"微信公众号摘选《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中的部分文章陆续推出。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 第六册1951年北京初版 第16-25页,收录了人民日报记者田流采写的《通北农场访问记》)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夕,《中国记者》杂志编辑来电询问多位老记者近况。其中包括我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时的导师—人民日报社原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田流。田老师本名张丙蔚,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1918年出生,1938年入党,1945年任《晋察冀日报》记者,是我们党和军队自己培养的、从革命根据地走来的、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之一。1948年秋,田老师参加了由刘少奇同志亲自主持召开的华北记者团座谈会。会后,他到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临清市采访,写了通讯《临清棉价波动透视》(华北《人民日报》,1948年12月8日),披露临清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为各自多收购棉花,争相加价,引起棉价波动。这篇通讯提出了在广大解放区,国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应如何密切配合,以领导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新问题,因而引起中央重视,得到中央表扬。新华社以《临清事件》为题发表社论,向全国解放区提出这一新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老师采写的大量新闻代表作,先见之于《人民日报》等报端,后由多家出版社推出单行本或作品集,如《草原上》(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出版)、《星火集体农庄》(人民出版社、通俗读物出版社1954年出版)、《王运升》(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出版)、《县委书记》(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忠心耿耿》(山西人民出版社1964年出版)、《田流散文特写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等。

田老师在辅导我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人物通讯写作谈》(新华出版社1984年出版)时,惠我以诸多真知灼见。现将他的话,包括他给我的答问,稍加整理,以飨读者。



▲田流(1918—2000),原名张丙蔚,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曾任《晋察冀日报》记者、《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报告文学》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著有《田流散文特写集》《怎样写通讯报道》《我这样做记者》等。

不要简单地重复和印证
我当年采写的稿件常常和人家采写的一个样,拿政策宣传来说吧:看人家写了某某单位重视教育,我也找一个单位采访一下,写它重视教育;看人家写了某某县委书记注意抓后进村的党支部建设,我也找一个县委书记采访一下,写他注意抓后进村的党支部建设。这样的稿件当然同人家一个样,只不过是地名、人名不一样罢了。这并不是说,和人家主题相同的东西就不能采写了,而是说,起码要从不同的、新的角度来采写和人家主题相同的东西,总要在人家的水准线上多少前进一点。可惜,我当年的有些稿件,连这点起码的要求都没达到。

“怎样改变这一状况呢?”我曾向田流老师请教。他说:“如果我不满足于简单地重复某一老政策,而努力为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完善某一老政策和制订相应的新政策提供事实依据;如果我不满足于简单地印证某一新政策,而努力用典型来显示和反映执行这一新政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斗争和新经验、新问题;那我写出的东西就可能和你不一样。也就是说,我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展开比较深刻的分析,提出比较正确的见解。读者看罢我的报道,可能有启发和收益。”

把田老师的这一见解通俗地解释一下,即为:对老政策——执行已久的政策,不是去简单地重复它,而是用事实说明它有哪些地方需要发展和修订,如何发展和修订,只有发展了、修订了,这些老政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新政策——尤其是刚刚下达的政策,不是去简单地印证它,而是用事实说明要解决哪些新问题,它才能兑现。

“钻进去,跳出来”
田老师说,写稿要“钻进去,跳出来”。

“钻进去”,就是钻到那些准确的事实中去,看看它们到底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跳出来”,就是回过头来,看看用什么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找出了藏在那些准确事实背后的带规律性的东西,就说明你抓住了所报道事物的本质;选出了最深刻、最能表现这一带规律性东西的事例,就说明你能够揭示所报道事物的本质。“钻进去,跳出来”的过程要反复多次,先“钻进去”,后 “跳出来”;再“钻进去”,再“跳出来”……

“占有材料”:情况积累,积累情况
田流老师1955年至1958年在中央党校学习,饱读马列经典。他熟悉马克 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归纳的一个观点:“研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田老师认为,这是马克思关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简要概括,而记者编辑常说的“情况积累”“积累情况”,就是“占有材料”。他说,记者编辑“占有材料”——“情况积累”“积累情况”,主要表现为了解现实生活,知道具体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什么是最突出的,什么是一般的,那些问题的相互联系是什么,人家已经报道了什么,广大读者希望进一步报道什么……

田流老师鼓励我们穷毕生精力,了解和研究某一行业、某一方面的一两个问题,围绕那一两个问题积累情况。他说,记者、编辑大体上都有分工。从我们分工的方面入手,既自己动手搞些专题调查和系统调查,又留意于各地公开见报和内部参阅的资料;同中央和地方的主管部门,同各级专门从事调查研究的机关,建立密切的联系,就渐渐有情况积累了。

他曾希望我围绕以下题目,积累情况:

第一,你所分工报道的那个行业、那个地区的自然概况、社会概况、历史变迁。
第二,你所分工报道的那个行业、那个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你所分工报道的那个行业、那个地区的特点、优势、劣势各是什么?
第四,你所分工报道的那个行业、那个地区本年度的、近两三年的主攻目标是什么?要达到这个目标,该解决哪些问题?
第五,你所分工报道的那个行业、那个地区当前面临的重大矛盾是什么?
第六,你所分工报道的那个行业、那个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哪些成绩?走过哪些弯路?从这些成绩、弯路中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第七,你所分工报道的那个行业、那个地区著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概况。
第八,同你所分工报道的那个行业、那个地区有密切联系的外国和中国港台地区厂商、团体的概况。
一般政治原则与稿件主题思想
田老师说,任何一篇新闻报道的主题都不能违反一般政治原则。我们所说的一般政治原则,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表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为国家法律、法规。但是一般政治原则又不等于新闻报道主题。新闻报道主题是对于一般政治原则的运用,是记者编辑在一般政治原则指导下,对于所报道的事物,作出的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这方面的道理,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

“新人”“新事”何处觅?
田老师说,“新人”“新事”是记者、编辑孜孜以求的。及时了解和研究中央及当地党委的意图、决策及其执行中的主要情况,尤其是新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及当地实际工作的进展情况,尤其是创造了新成就、新经验的人物;及时了解和分析全国人民及所采访地区的群众的愿望、要求,尤其是在当地呼声颇高的人物……这便是记者、编辑寻觅“新人”的基本途径。

“衡·看·想”是我们寻觅“新事”的基本途径。 第一步,衡量我们笔下的主人公是属于哪一条战线、哪一个方面的人物。一定要衡量清楚,不要模棱两可。 第二步,看一看主人公所归属的那条战线,当今正在解决的大问题是什么;他所归属的那个方面,当今正在解决的大矛盾是什么。千万要看准并抓住这个大问题、大矛盾。第三步,想一想主人公所做的(包括他所经历的)事,哪些有助于解决这 个大问题、大矛盾,或者同解决这个大问题、大矛盾密切相关。 这样,我们就能在主人公身上找到“新事”了。


不要给先进人物填“履历表”“鉴定表”
田老师说:为什么我们常看到读者面对某些人物报道苦笑——“叫人物履历表好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作者未找到“新人”“新事”。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主人公所做的、所经历的事,统统往报道里塞,一一叙述主人公这个时期干了些什么,那个时期干了些什么,没有一件事能写深写透。这样一来,人物报道不就成了“人物履历表”吗?

“是写先进人物通讯呀,不是给先进人物填鉴定表。”——为什么我们常听 到读者如此这般抱怨:“一篇通讯就是名字加例子:某某某在工作中不怕困难, 举一个例子;某某某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再举一个例子……这不是鉴定表又是什么?”要找到“新人”“新事”,进而让读者看罢我们写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得出某某某顽强、某某某朴素的结论,那样的东西才叫先进人物通讯。

“有人无事”不好,“有事无人”也不好,见人见事才好
田流老师因曾担任人民日报社农村部、国内政治部、记者部等部门负责人,而常常审阅到许多好稿,这令他喜不自禁;但有时也有这么两类稿件叫他头痛。他说,一类是“有人无事”,通篇找不到一个生动感人的事例,唯有 “心红志坚”之类的空话、大话;还有一类是“有事无人”,通篇不见人的活动,而连篇累牍地叙述生产的技术经验、工作的方式方法。

田流老师自己笔下的新闻报道总是见人见事的,既披露事实,又表现其生 发者——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刊登在1950年8月11日《人民日报》上的《草原上的拖拉机》为例,这篇通讯曾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以《通北农场访问记》为题,选入1950年版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

在田流老师笔下,黑龙江省通北县农场尝试农业机械化一事,像滴水见太阳一般,折射出开国之初,党领导人民群众重新安排河山的兴盛之气。

他这样记事:两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出现在这辽阔的原野上的时候,轰动了整个草原。农民们从很远的地方前来,以便看看这“火犁”。他们抚摸着拖拉机,欢呼着跟着拖拉机跑,计算着它一天能耕多少地。有的还蹲下来用手量着它耕的深度,向驾驶员们询问着各种问题。

他这样写人:彻底实现了土地改革的东北农民,对于机器耕作的期望是那样的迫切!去年黑龙江省两个农村的全体农民,曾联名上书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农场管理局,要求购买拖拉机。虽然现在条件还不具备,农民们还是分散地经营着小块小块的土地,还不能使用近代化的机器耕作,但农民们希望着,期待着,坚信着那一天总会到来。

这里有对当年时代特征的勾勒,有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研判,鲜活与深刻融 为一体。
(作者:王武录 《人民日报》原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记者(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si2IehjR-MhIFld98sh5A
编辑:潘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