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媒学术】董广安:中原新闻传播教育的先行者与深耕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22:53: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媒学术】董广安:中原新闻传播教育的先行者与深耕者


编者荐语:
致敬中国传媒学术界先行者和深耕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镜鉴工作室 ,作者郑素侠、李雪丽

传媒学术:中国传播珍贵的当代记忆
□ 文/郑素侠、李雪丽

董广安 郑州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曾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华社——穆青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先后连任两届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连任三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河南省新闻奖评委、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河南省报纸质量综合测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首任主任、河南省科技影视协会副理事长。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和五一劳动奖章。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实务,在都市报、晚报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对穆青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其中,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穆青精神的现实影响及其传承研究》结项鉴定为优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研究》子课题。独著《现代新闻写作教程》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获评教育部精品教材;创设的新闻传播学子《重走穆青路》教学、科研实践活动,成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品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育工作者的盛赞,也是董广安40余年如一日勤勉耕耘、诲人不倦的真实写照。


“真想一天变两天”

1973年9月,当了4年知青的董广安,通过考试加推荐进入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前夕,董广安和60多名同学到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新县“开门办学”,撰写革命斗争故事。最后,唯有她主撰的《赚枪》被收入197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柴山烈火》一书。
1976年,董广安毕业留校任教。时逢郑州大学教学改革,中文系开设文学创作和新闻两个专业,自认为最有条件分到创作专业的董广安,却分到了新闻专业。虽然不情不愿,但受“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思想影响,就只好接受了现实。从此,董广安便与新闻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开启长达42年的新闻教育生涯。
1980年,教育部为解决高等学校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特选派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重点大学进修。经过严格选拔,董广安得到了复旦大学新闻系进修一年的机会。
董广安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一年,董广安科学地分配时间,复旦大学新闻系本科4年的专业课,她一年选修完。有时一天听4门课,甚至新闻摄影课都坚持系统学完。那时候,她整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时常抱怨:一天为啥不是48小时呀, 真想一天变两天!每天早上5点多钟,室友还在酣睡,她就悄悄起床,摘抄资料。室友起床,她就去洗漱、吃饭;室友吃完饭,董广安已经来到教室占位,那时的她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地吸收养分。一年下来,整个人瘦了20多斤。也正是这一年,为董广安打开了一扇通向新闻专业道路的大门。
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进修的这一年,是董广安新闻教育的转折点。在那里,她打下了深厚的新闻学基础。刚留校任教时,新闻学术研究基本是一片荒漠,没有资料查阅,可借鉴的东西少之甚少,处于迷茫期的她很幸运地进入复旦大学进修,也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后复旦大学新闻系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当时,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是刚刚恢复教师身份的王中教授,他对新闻教育充满了热情和激情,非常重视兄弟院校送来进修的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并在分配指导教师、安排听课、借书、查阅资料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王中教授不止一次对董广安说,时间宝贵,可以少听课,但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资料室要充分利用,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价值在于它有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他还说,你记住,资料就是学问。“资料就是学问”这句话成为影响董广安教学和科研生涯的至理名言。


参加学术研讨


2021年冬,作为教育部银龄西部支持计划到西藏民族大学支教,讲座中



“必须在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上做文章”

基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急切需要,郑州大学于1976年创办新闻学专业,当年招收的80多名学生,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批新闻学专业学生。新闻学专业成立后,学校非常支持。当时迫切需要师资,学校陆续引进多名毕业于重点大学的青年教师。如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樊炳武、林玉善、项德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彭正普等,都是这个时期先后进入郑州大学,担任新闻学专业教师。记者出身的王振亚、郭本初、林玉善等人“投笔从教”,从媒体人华丽转身为新闻学教师。不仅如此,新闻系也多策并举。一是从外引进,二是自己培养。1984年新闻系从郑州大学人文社科相关专业物色优秀学生5名,作为后备师资,大四的时候就送到有新闻专业的高校进修新闻专业课程。经过系统严格培养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具备新闻业务经验的媒体人,以及具有人文社科相关专业背景的师资,共同汇入郑州大学新闻学专业,为初创时期的新闻专业师资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人才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很多学校开设新闻学专业,一时出现了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不少院校的新闻学专业充实了一大批学历较高、富有活力的年轻教师,他们观念新颖,对新闻教育充满热情,但知识结构不理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陆续显现。2004年6月,郑州大学在原新闻系、广告系的基础上改建制为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广安担任首任院长。作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董广安强调:要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必须在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上做文章。因此,她鼓励教师和业界保持紧密联系、密切关注传媒现实问题,并在招聘新闻实务教师时,不唯学历和毕业院校,而把媒体实践工作经验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加以考量。
那几年,董广安不仅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还多方奔走,努力延揽有新闻媒体工作经历并具有博士学位的记者、编辑,弥补学院师资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提及董广安对传媒人才引进的热情,曾在河南电视台工作、现为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张兵娟深有体会:“董老师得知我有意从新闻单位转到高校的信息后,在第一时间就和我取得了联系。她推心置腹地和我交流意见,不厌其烦地向我描绘学院的未来发展蓝图,这种热情令我由衷地感动。”
除此之外,还邀请新闻传播学专家、业界资深编辑和记者加入学院:时任河南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赵景春受聘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名誉院长以及郑州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大河报》原总编辑、高级记者王继兴以及《河南日报》时任副总编王亚明等一批媒体实务工作者受聘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大河报》首席记者杜超等一批优秀一线记者和同学们进行热烈交流,传授他们的新闻采写经验。这些举措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也进一步弥补了学院师资结构的不足。
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开始后,师资队伍这一指标中,要求具备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的权重不低,各个学校也是到处引进博士。但新闻传播学科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有限,缺乏人才吸引力的二、三线城市的高校,很难引进到新闻传播学博士。在这种情况下,董广安决定采取变通的办法,先引进非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不能仅仅看学历,还要看他的专业兴趣和学缘关系、工作经历。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博士,只要拥有媒体工作经历,就优先考虑引进,然后再结合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要求,引导这些青年博士逐步调整研究方向。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闻传播专业急需补充博士师资的燃眉之急。学院的汪振军、张兵娟、陈晓伟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引进的现当代文学、影视艺术学博士。经过几年的磨炼,这些相关学科毕业的博士,已经成功地将个人研究兴趣与学院的教学科研需求完美结合起来,成长为学院的中坚力量。
此外,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董广安不仅进行科研创新,还着力推行规范管理。在全体教师会上,她明确宣布:把教师的职称评定、推优评先与教学科研成果紧密联系起来,加以量化考核后,优先支持教学科研一线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这样一来,学院的教师都有了危机感,同时也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新规章制度实施以后,学院教师在新闻传播学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申报的科研课题明显增多。
董广安很重视将理论研究与传媒业发展实践相结合。许多媒体和企业迫于激烈的竞争,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帮助策划、专题调研和论证,她都采取相关措施激励学院的教师承担调研项目,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其中。许多研究报告被业界所认可和采用,激发了学院教师积极投身科研的动力和热情。


“要尊重新闻传播教育规律”

1984年4月,郑州大学新闻系成立。成立初期的新闻系,就与新闻单位如中央驻豫媒体、河南主流媒体等联合办学,在全国开创与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董广安认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新闻传播教育应根植于传媒业这片广阔的沃土;离开传媒业,关起门来办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无用武之地。因此,在学院成立之初,她就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河南广播电影电视局的相关领导积极磋商并签署了共建协议。根据共建协议,除了科研以及人才合作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河南广播电影电视局分别在新闻与传播学院设立“大河奖学金”和“广电学子成才奖学金”,评选一些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新闻学子学习专业知识、关注传媒实践的热情。
上世纪90年代,郑州大学新闻系迎来了它的第二次发展高峰,于1990年开始招收舆论学硕士,并于1993年正式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的几家新闻学硕士点之一,为新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平台基础。1996年年底,郑州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和艺术教研室合并,建立文化与传播学院。合并建院后,作为新闻系副主任的董广安担任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分管学院科研和成人教育工作。但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失去了专业发展自主权,并且由于部分教师的退休和调离,学科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和师资不足等困难。2000年5月,董广安递交辞职报告,决定辞去副院长职务,只担任实际相当于教研室的新闻系主任。她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尊重新闻传播教育规律。如果我的职位不能助益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那我宁愿只做一名教师,把对新闻的热爱传递给学生”。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由于三校合并之初事务繁多,董广安的辞职申请便被搁置了。即便如此,董广安仍没忘记发展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责任:2000年,新闻学本科专业中增设了网络新闻方向,2002年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年底,新闻系出版了系列教材,本科各门专业课程拥有了郑州大学自编的教材。也因为此,董广安坚持新闻人才培养规律、服务新闻学发展的理念和形象在郑州大学流传开来。
董广安尊重新闻传播教育规律还体现在她对硕士研究生学制的坚持。在研究生学制管理上,教育部曾要求研究生学制缩短至两年或两年半,郑州大学立即贯彻落实,要求各个学院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压缩学制。全校所有的学科点都上报了调整方案,只有新闻传播专业没有响应。研究生院领导问起缘由,董广安陈述理由:拥护教育部调整研究生学制的规定,但由于我们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宜一刀切地压缩学制。首先,因为新闻传播学科自身特点,生源中跨专业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在入学后的第一年要系统性地学习新闻专业的骨干核心课程,如果学制是两年,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其次,同意实行弹性学制,对于毕业于本学科、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如果他们的课程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要求,并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可申请提前答辩、毕业。

学术讲座


因为董广安的坚持,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一直未作调整。而很多高校在施行硕士研究生两年制后不久,又默默地改回了最初的三年制,部分学院的专硕也开始调整为三年制,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新闻传播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上,董广安始终认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像医学院校的学生那样,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努力把实践教学引进课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她对新闻传播教育规律的坚守,更是她一直秉持的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理念。进入新世纪,在董广安的带领下,郑州大学新闻系以其雄厚实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06年,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被评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2007年,新闻学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2012年、2017年,新闻传播学科连续3次获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建设资助。2010年, 学院成功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0余载筚路蓝缕,郑州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取得辉煌成就,董广安的新闻传播教育步伐坚定而有力。


“学生总是第一位的”

董广安常说,学生总是第一位的,每个学生都像孩子一样让她牵挂。她对学生的爱,倾注进她讲授的每一节课里,体现在她与学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中。

1995级研究生王灿发,现在已经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动情地回忆起董广安曾为他们讲授“新闻写作”课程的情形:“她很善于运用启发式、诱导式教学,常常通过生动的案例将学术前沿引进课堂教学中来。” 1995年招收的5名研究生,最后一年进入毕业论文撰写阶段才分导师,但董广安把这5名研究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多方联系媒体单位,为研究生们寻找开展调查研究的机会。王灿发清晰地记得,自己和同学合作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董广安的鼓励和介绍下,去河南的《开封日报》和《汴梁晚报》调研之后写出来的。当他和同学将论文拿给老师看时,老师笑得比同学们还开心。董广安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1998 年,王灿发从郑州大学新闻系获得硕士学位后,入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新入职的王灿发,担任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当他把困惑讲给董广安时,董广安当即对他说:河南人民出版社刚出版了我的《当代新闻采写方略》,你来郑州取吧!王灿发背着老师赠送的50本教材走进课堂,发给了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们。他从老师这里获得的,不仅仅是这50本教材,还有老师给予他的作为人民教师的精神感召和激励。
1999级研究生许向东,回忆起自己的读研生涯:“董老师没有门户之见,甭管是不是自己的弟子,她都关怀备至,经常问我们生活上是否有困难,督促我们好好读书,询问是否需要她帮助协调实习等。当时董老师是《郑州晚报》的阅评专家,每个月都会带着我们去报社参加评报工作,还带我们参观报社的主要部门。2000年时,我和同学们就在董老师的带领下去媒体考察了网络报纸的早期形态和运营情况。当时很惊讶,很开阔眼界。”已经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的许向东,谈及这段经历,他认为董广安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如同己出的大爱情怀,深深影响了自己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追求。
董广安不仅在教学上倾尽所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亦在生活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对于走出校门的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来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周末受邀去董广安家“蹭饭” 了。忙碌了一周的董广安,周末亲自下厨,蒸排骨、包饺子,让这些饥肠辘辘、肚子里没有油水的学生们一次吃个够。王灿发、许向东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周末在老师家“蹭饭”时,“老师边做饭边给我们讲新闻前辈穆青、赵德润的故事;吃完饭后,老师和她爱人还给我们讲,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如何更好地与同事们相处、更好地融入社会,如何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每次去老师家,我们感觉就像回到自己家了,回到父母的身边”。
每年新生入学,董广安总要到学生宿舍查访,对家庭困难的同学她往往格外关心和爱护。她说,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关爱,会影响学生一生。你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奉献了爱心,学生就会感受到爱的温暖,他们也就学会了爱;通过学生就会将爱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世间才会处处充满爱。1998级有两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性格比较内向,学习压力大。董广安就想方设法更多地关心他们,除了在学习上多帮助、多引导外,还为他们寻找对口资助,联系假期实习,最终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放下了思想包袱,顺利完成学业。一名多次受她关爱的学生在写给她的信中深情地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步入繁华的都市,我无法适应,倍感自卑,但幸好有了您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董老师,你是那么的慈爱,我多想叫你一声:妈妈!”这样的事情又何止一两件!她帮助过的学生太多太多。她时常叮嘱家庭贫困的学生,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定要自尊、自立、自强!她希望学生不仅知识富有,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崇高的理想。
董广安经常强调,面对朝气蓬勃但又极易冲动的青年学生,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闻学专业学生小文,因为恋爱受挫而威胁、恐吓女友。被女友反映到学校后,系里决定处分小文。当时,身为班主任的董广安主动申请做这位同学的工作。她说:“我的学生我非常了解,他本身就比较自卑,且自尊心强,如果给予他处分,就毁了他的一生,女生心理也不会安宁。”鉴于董广安在学生中有着较高的威信,系里决定先等待她的协调结果。
当天,董广安就在学生下课必经的路口守候小文,当她把自行车横在小文面前时,并没有直接问“恐吓”的事情,而是不经意地问“你最近怎么总是躲着董老师呀,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呀?”小文急忙回应:“没有,没有。”“那一定是有什么心事或者误会, 如果你信任老师,咱们可以交流交流,”董广安说。
晚上,小文就主动到了董广安家里。董广安小心翼翼地从问候家人的话题入手,等待小文主动提起与女友分手的事情。在小文敞开心扉后,她耐心地从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发展前景,小文个人的前途等方面进行了劝解和开导,使他放下了“仇恨”。在这次谈话后,董广安还悄悄安排班干部日夜盯守他,同时叮嘱同学们避免谈论此事,最大限度地保护小文的自尊。在董广安的巧妙化解下,小文安全度过了心灵最痛苦的时期,毕业后到媒体工作,组建家庭,事业发展很顺利。这种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重视完善人格心志的教育方式,使董广安颇受学生爱戴。她每年都会收到大量贺卡和信件,其中有一封最能表达学生们的心声。信的全文如下:

亲爱的董老师:
难忘您在课堂上“指点江山”的豪情、口若悬河的激情、谆谆教诲的热情;更难忘您在课堂外慈爱无比的笑容、关怀备至的话语、温馨可人的气息。您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一道美景,魅力无穷。用什么样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我们心中的那份感动呢?写不出,也说不出。因为那是一种神秘的感触,虽难以言传,但我们相信,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学期的时光太短暂。我们即将告别大一,似乎还没有听够您有滋有味的故事。时间的脚步匆匆,似乎刚从紫荆山湖畔归来,转眼却要作别。想想看,与其把您称作老师,我们倒更希望将您当做朋友,因为您的思想总是那么前沿,总是那么年轻!
您说呢?
您的学生、朋友,九九级新闻系全体同学
公元二零零零年六月十三日

提到这封信时,董广安感触颇深。这是那个学期最后一节课下课时的一幕:一位女生走到讲台前,宣读了这封带着温度的信。她说:“每每读及,总是感动得泪流满面。孩子们太可爱、太率真了,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什么比学生的认可更令人欣慰呢!”
她的独生女儿小时候已经习惯了母亲因周末忙于工作、时常无法兑现陪女儿逛公园的承诺。在女儿看来,母亲眼里只有新闻系的学生。1997年,女儿考上大学,要去外地上大学了,开学日期正好和郑州大学的开学时间相冲突。女儿看她为难的样子,就先开了口:我知道,新闻系的学生是你的亲儿子,我是你的“养子”,我本来就没打算让你送。她的女儿成为大学班里唯一一个没有家长陪伴报到、大学期间也没有家长去探望的学生。女儿的理解与宽容,让她愧疚又颇感自豪,因为在她心中,每个学生都像儿女一样让她牵挂。

董广安和学生交流



“要始终关注传媒现实和学术前沿”

1981年,董广安从复旦大学满载而归,她的征途彼时才真正开始。做一名大学教师并不单纯是重复别人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和发现。但研究并不像说说那样简单,它不仅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更需要勇气、求真务实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作为教师,要始终关注传媒和学术前沿”,是董广安对学院青年教师的殷殷叮嘱。
20世纪80年代末,晚报在香港日趋没落。1997年香港《新晚报》的停刊标志着晚报这一报纸品种在香港的消失。于是,有人提出晚报在内地也会很快消亡。董广安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内地,晚报不但不会消亡,还会走出当前的低谷。基于这种思考,她果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晚报舆论导向研究”。在之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实践证明了她的观点:晚报没有消亡,反而更加蓬勃地发展。研究成果《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以专著的形式,于2002年3月出版。该著作一经出版,即引起国内新闻学术界的关注,著名新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童兵撰文评价,称她“进行的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探索、研究、总结了新形势下晚报舆论导向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为晚报提供政策性建议和新的运作思路,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晚报舆论导向的理论体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度将该书列为新闻业务方向博士生必读书目。
2004年11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刘云山一行视察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再三嘱咐成立穆青研究基地。根据刘云山同志的指示,郑州大学于2004年11月成立了全国高校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穆青研究的学术机构——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时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董广安被学校任命为穆青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11月9日,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视察调研,并嘱托成立穆青研究基地。学校立即行动,于11月11日下文成立了穆青研究中心。


新华通讯社与郑州大学共建穆青研究中心

穆青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活动。2005年7月发起“重走穆青路”活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3名在校研究生和教师,分三条路线重走穆青路:北线林州至辉县;东线开封、兰考、杞县、宁陵;南线许昌、长葛、周口、扶沟、鹿邑、项城、沈丘。这是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师生一起访问了那些与穆青生活接触过的知情人、见证人,以消息、通讯、图片、音频等形式,如实记录和再现了穆青早年的新闻生涯。此后,中心又开展了 10余次大型采访活动,包括与兄弟院校如暨南大学、重庆大学联手开展的“重走穆青路”活动。2018年11月,在“伟大的变革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2016级穆青新闻实验班“重走穆青路”教学实践活动图片在中宣部的图片征集中脱颖而出,被展示在“历史巨变”展区第三单元,这是河南省教育领域入选的唯一图片。
2005年5月,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广安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穆青新闻主张与新闻实践研究”通过立项评审,3年后研究成果《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顺利出版;2014年5月,董广安作为主持人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穆青精神的现实影响及其传承研究”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立项,穆青研究再上新台阶。2005年10月,穆青研究中心成功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穆青新闻主张与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2008年10月,召开“纪念穆青逝世五周年——新闻名篇与名记者全国学术研讨会”;2011年3月,召开“纪念穆青诞辰九十周年暨新闻名篇与名记者全国学术研讨会”;2013年10 月,召开“纪念穆青逝世10周年暨数字化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与新闻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系列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凝聚了穆青研究的学术团队,对穆青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穆青研究中心也成为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作为落实新华通讯社与郑州大学签约共建“穆青研究中心”的重要举措,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办了穆青新闻实验班。从院长岗位退下来的董广安,每年都为穆青新闻实验班面向全校跨专业选拔人才出谋划策、担任面试考官。面试考场上的她,每每遇到优秀的学子,就会情不自禁地欢欣鼓舞,为选拔到新闻后备人才而倍感欣慰。穆青研究中心创办的“穆青纪念展”展厅,已经成为郑州大学新生接受入学教育第一课的教学现场,学习穆青“勿忘人民”精神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除此之外,董广安受邀前往兄弟院校讲学时,总不忘向新闻学子们讲述穆青精神,她说:“穆青的‘勿忘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穆青的优良作风需要我们代代弘扬。新闻传播专业学子应将‘穆青精神’作为职业信念融入血液,为人民、为时代鼓与呼,谱写时代新篇章。”
在董广安的带领下,穆青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穆青与名记者研究的学术论文50余篇,在全国新闻界、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穆青研究中心培养的近20名穆青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媒体和高校的业务骨干。
44年过去了,董广安一路陪伴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走过筚路蓝缕的征程,郑州大学新闻传播教育4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深深嵌入她的人生轨迹里。绿茵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2018年3月董广安光荣退休,她终于可以兑现2009年60岁时对家人的承诺,陪伴热爱摄影的老伴四处走走,为女儿和外孙烹饪美食,开启人生最从容、最惬意的时光。但回忆起自己的职业生涯,董广安说,在外界给予她的诸多称谓和身份中,她最为珍惜还是教师,教师是她最感到骄傲的职业。

校园海棠花开了

*本文系简写,参考文献从略,原文载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0》,武汉大学出版社,第367-377页。



来源:新文化视界(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HOHwpdcegmZHQrbI2V2bg
编辑:郑程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