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3级硕士程博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10:41:53 | 只看该作者
2023年9月1日星期五
阅读论文《人工智能的新闻传播实践及反思》,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领域深度融合,新闻机构在新闻内容采集、生产和分发等环节都逐步实现了智能化再造,但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和隐患。就技术本身而言,目前人工智能赖以发展的数据、算法和算力均存在一定限制和缺陷;社会层面,智能技术与传播实践的深度嵌入则容易导致“流量至上”价值准则变化、信息闭环加速社会共识消弭,以及愈加泛化的歧视偏见;而对于用户来说,其隐私权、数据所有权以及自主选择权均存在被侵犯的风险。只有技术、社会和用户“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善用。首先,在技术层面需要做的应该是推进“可理解的算法说明”,制定行业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实现积极的行业自律。其次,仅从行业自身出发规避算法风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从社会层面减轻智能传播中可能受到的政治和商业控制。最后,要想实现对智能技术更加广泛的监管和善用,用户的技术素养和媒介素养必须被重视。

2023年9月2日星期六
阅读《以品质对抗流量:在平台时代重顾新闻价值》,文章在媒体业经历重大变革之际反思“流量至上”的平台商业逻辑通过操纵时间和可见性的方式对传统新闻价值体系的破坏,探讨建立一种基于人本主义和文化公共性的新闻价值体系的观念路径。提出以“品质至上”取代“流量至上”重新组织数字时代的新闻价值体系,并认为唯此才能同时实现对健康新闻生态的追求和对新闻业历史合法性的确认。本文提出,新闻价值的本质是维护新闻业追求真理和真相的正当性的伦理话语,其最终目标在于对各种旨在异化新闻工作的结构性因素进行审视和遏制。正如娜塔莉亚·鲁达科娃(Natalia Roudakova)所指出的,新闻永远是与寻求真理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价值就是不断寻求真相(truth-seeking)和讲述真相(truth-teling)的道德立场,因此新闻价值本身就是维护“寻求真理”的正当性的伦理话语。

2023年9月3日星期日
阅读《消遣型新闻的新闻价值与底层逻辑》,文章指出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媒介生态的演化新闻出现了若干重大变化,消遣性新闻就是代表之一。这种新闻流行的底层逻辑大致如下:受众变为用户;算法推荐盛行;流量与利润推动;易于制作、避重就轻等。这种新闻虽具有价值但不得毫无节制,这需要媒体自律以及政府管理以及媒介素养等多方面推动。

2023年9月4日星期一
第一堂课是《中外新闻传播史》,齐辉老师主讲,他是个十分能唠的东北人,他反对将新闻传播的历史叙事框架延展到无限大,而是主张在可见可知与可感的史料中进行研究。

2023年9月5日星期二
今天和导师开组会,老师建议我们列下各自在研究生阶段需要阅读的经典书单。平时读书时我喜欢看一些文学小说与科普类书籍,各学科的经典读的并不多,希望能借这次机会积累到一些新知识。

2023年9月6日星期三
今天阅读《蜜蜂的寓言》,对曼德维尔有了大致了解。
贝尔纳德·孟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出生于1670年,荷兰作家、医生和经济学家,1705年,发表《怨声载道的蜂房,或骗子变成君子》,孟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和《关于宗教、教会和天然的福利的畅想》都成为风行于欧洲的著作。1733年去世。
观点一、奢侈并非坏事,被凯恩斯接受,他明确而大胆地提倡追求个人私利,并较早地解释了分工的好处,提倡自由放任。
观点二、分工的好处:是增进财富最有效的办法;他还谈到国际分工。
观点三、提倡自由放任,这一思想被斯密接受
哲学观念: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思想成为市场经济和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信条。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们能联合起来,完全是由于个人的需求和对这种需求的意识。只有让别人从为自己提供的服务中得到利益和好处,才能使别人为自己的服务和帮助更加自觉自愿和持续下去。他认为,正是个人劣行才成为各种贸易和职业的牢固基础,生命和支持者,才是各种技艺和科学的真正起源,一旦劣行停止,社会就会遭殃。
“在一切文明社会里,人们从摇篮中便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虚伪,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承认自己从公众的灾难中获得了利益,甚至无人敢承认从他人的损失中获得了好处。”就像殡仪馆的老板希望去世的人多一点,但他从来不敢公开袒露心声,因为这样便会被人骂作黑心老板,甚至招致人身之祸。尽管人人都知道他以此谋生。曼德维尔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皆出于私利,就像人们创办孤儿院与慈善机构并非为了慈善,而是因为同情,同情便会溯及到人的自恋心理,他们指望从中获得社会声望与赞誉。人人皆有恶德,曼德维尔主张对其进行“正义的修剪约束”,以此维护社会秩序,造福社会。休谟也说道,人们无法用美德去取代恶德,只能用一种恶德去医治另外一种恶德,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对社会危害最小的恶德,即两害相权取其轻。
“各种卑劣的成分组合起来,便会构成一个健康的混合体,即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
曼德维尔悖论:在曼德维尔看来,如果从道德的角度看,受自利驱策的商业社会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为基础而建立起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的奇想”。这就是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从此,曼德维尔这一观点———“私人恶德即公众利益”便成了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实践中无法挣脱的噩梦。
那种过于膨胀的自利心和个人利益至上的“经济人”取向已经给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带来了种种恶果。人要真正成为目的,人类社会要有更美好的未来,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私恶即公利”观,必须使人的自私心处于一个适当的限度之内,这样才能确保公正有序的社会制度得到普遍遵守。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在书上做序:时间摧毁了人们基于现实的妄念,证实了基于现实的判断。康德的“绝对律令”的“行为准则”固然高尚,但却忽视了人性的现实,因此只能是曼德维尔所说的“白兰地”,即凝结人类所有高尚品德的精华,但所有自私、粗鄙、卑劣的现实的基因都被排斥在外了。】

2023年9月7日星期四
继续阅读《蜜蜂的寓言》。
“使人变为社会性动物的,并非人的追求合作、善良天性、怜悯以及友善,并不在于人们追求造就能令人愉悦的外表的其他优点;相反,人的那些最卑劣、最可憎品质,才恰恰是最不可或缺的造诣。”
“既享受一个勤勉、富裕和强大的民族松拥有的一切最优雅舒适的生活,同时又具备一个黄金时代所能希望的一切美德与无辜,此二者不可兼得。”【想到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寓言,善与恶、真与假、利与义,一切矛盾体的两方面似乎皆无法调和,就像白天与黑夜不会同时出现一般。但对于将然有序的生活与美德为何也无法同时兼得呢,社会主义最终形态便是这样一个人人向往、且个人素质极高的理想国,难道终究无法实现吗?】


2023年9月8日星期五
“倘若人类能够医治其出于天生邪恶所犯下的错误,那么,人类便不再能够生存于如此庞大、有效而文雅的社会中,因为他们已经处于一些自创始以来就繁荣起来的联邦政体即君主政体的统治之下了。”【若所有恶德自人类诞生起便未存在,那么便不会出现法庭、军队,人类社会将是一片欣欣向荣,“欣欣向荣”也不大对,因为既然不存在混乱,又哪来的美好一词呢。因此脱离历史语境再谈论美好混乱便不具有任何意义。】
“通过阅读我这些见解,人们将学会反躬自问,审视自己的良心,将会为自己总是抱怨多少属于他们自身的罪过而感到脸红。”【本书的意义所在,在当今这个人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反思自己似乎成为一种羞耻,因为这意味他人已预设你的不足之处,因此部分人只得含糊其辞,甚至以一些看似不足实则夸耀自己的语词“反思”自我】

2023年9月9日
阅读从《技术实践到想象实践:微信聊天中的“媒介非使用”研究》,在赛博化生存的今天,媒介连接既带来便利也带来压力,人与媒介的关系亦非纯粹的“使用”或“不使用”,而是充满着介于二者中间状态的“媒介非使用”。媒介非使用,强调人与媒介互动过程中态度与行为的对立,而非统一,强调人对媒介逻辑的态度不是简单的接受或拒斥,而是改造。微信聊天中的媒介非使用实践,呈现出技术实践与想象实践两个面向:前者表现为编辑可见、身体重构、时空脱嵌,后者则以反向示意、慎言取向、坍塌补救为主要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与媒介与密不可分,即使会产生社交倦怠,但由于工作与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他不得不去使用社交媒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他会变得敷衍,如使用非语言符号来应对回复。

2023年9月10日
今天看到国外报道,不少媒体禁止将本媒体报道用于ai开发。不难猜想媒体会发出这一禁令,ai在使用这些新闻资料时也是对新闻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期间是否会歪曲新闻事实或断章取义我们不得而知,但若这些被歪曲化的新闻传播到用户手中,不难想象作为消息源的媒体会遭受哪些污名。再者,新闻机构同时也是营利机构,其在报道新闻中会付出大量人力物力,但由于其时效性注定其价值的保鲜期不会太长,时效性已过的新闻被留存于网络之中,若某ai公司可随意使用并用其创造利润,不少媒体自然是不愿意的。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17:18:26 | 只看该作者
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一、序言
“使人变为社会性动物的,并非人的追求合作、善良天性、怜悯以及友善,并不在于人们追求造就能令人愉悦的外表的其他优点;相反,人的那些最卑劣、最可憎品质,才恰恰是最不可或缺的造诣。”
“既享受一个勤勉、富裕和强大的民族松拥有的一切最优雅舒适的生活,同时又具备一个黄金时代所能希望的一切美德与无辜,此二者不可兼得。”【想到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寓言,善与恶、真与假、利与义,一切矛盾体的两方面似乎皆无法调和,就像白天与黑夜不会同时出现一般。但对于将然有序的生活与美德为何也无法同时兼得呢,社会主义最终形态便是这样一个人人向往、且个人素质极高的理想国,难道终究无法实现吗?】
“倘若人类能够医治其出于天生邪恶所犯下的错误,那么,人类便不再能够生存于如此庞大、有效而文雅的社会中,因为他们已经处于一些自创始以来就繁荣起来的联邦政体即君主政体的统治之下了。”【若所有恶德自人类诞生起便未存在,那么便不会出现法庭、军队,人类社会将是一片欣欣向荣,“欣欣向荣”也不大对,因为既然不存在混乱,又哪来的美好一词呢。因此脱离历史语境再谈论美好混乱便不具有任何意义。】
“通过阅读我这些见解,人们将学会反躬自问,审视自己的良心,将会为自己总是抱怨多少属于他们自身的罪过而感到脸红。”【本书的意义所在,在当今这个人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反思自己似乎成为一种羞耻,因为这意味他人已预设你的不足之处,因此部分人只得含糊其辞,甚至以一些看似不足实则夸耀自己的语词“反思”自我】
“对心存偏见者,最佳的道歉亦不奏效。”【后真相时代的网民总以为手握进入世界的入口便可质疑一切,但思维的局限性却无法通过摄入一些电子快餐而改变,反而会令他们变得更加喋喋不休,粉红色头发女孩、打赏外卖小哥被网暴跳楼的女子、刘学州,都是血淋淋的先例。】

2023年9月12日星期二
作者以伦敦繁荣的街道作比喻:即人们走在伦敦街道上,自然希望其能够变得干净整洁一些,但若考虑到这种干净整洁必须要以他们殚精竭虑、思考如何清理垃圾、消除污染为代价时,他们便不会再希望大街变得干净了,因为这需要他们付出大量精力与物力,还需要以牺牲街道的部分繁华为代价。肮脏的街道对于繁华的城市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人们也不会对清洁工心存偏见,正是这一群体持续地打扫着街道才得以让人们不会以牺牲城市的繁华为代价来让街道变得更为整洁。这便像信息时代的自媒体,虽然不少审稿子傲者对其弃之如敝履,但自媒体却的确传达着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虽然有所夸大与歪曲,但这至少不需要浏览者亲自动身前往世界各地查探消息,部分自媒体的确“手脚不干净”,但若想完全消灭他们也不够现实,这看似极为矛盾,但世界本是这样。

《抱怨的蜜蜂,或骗子变成老实人》这首长诗并不难理解,作者以精妙的比喻描述一个原本繁荣的蜜蜂王国中存在着多少自私贪婪的基因,这些基因虽上不得台面,但却维持着这个国家的兴旺,但蜜蜂们仍对其嗤之以鼻,并开始向上帝祈祷,以诚实、正直等优良的品质代替所有低劣的品性。于是这个国家的繁荣与兴旺便不再存在了,因为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蜜蜂不会再渴求更高的利益,只需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即可,国家的科技亦会停滞不前,军队的数量也逐渐削减,它们为国家的荣誉反抗外敌,全军覆没亦会感到光荣,因为这恰恰证实了它们对国家的忠诚。但试想它们若不会欺骗、不会出谋划策,那又如何与狡诈的敌军作战?以肉身作战这种原始的方式去守卫国家固然勇气可嘉,但是在蠢得可怜。因此作者才会在寓意里提到:只要经过正义的约束修剪,恶德亦会带来益处;一个国家必定不可缺少恶德,如同饥渴必定会使人去吃去喝。
第一卷:道德美德探源
“蒙昧的动物仅仅热衷于愉悦自己,因而自然会遵从自身的天然性向,并不考虑其愉悦带来他人的利与害。因此处于自然野生状态下的生灵,最适合大量聚集在一起,平静地生活,最不需要知解力,其必须满足的欲望则更少。所以,倘若没有政府的辖制,没有任何一种动物会比人类更缺少长期达成群体一致的能力。”【这里作者将动物与人相比较,指出人之所以能达成一致并建立文明社会,多是由于政府的管理,因为政府会限制人们的种种贪婪与私欲望,并苦心劝告他们这样做会比他们放纵私欲获得更多好处。但要做到这点又何其困难,每个人的天然性向与后天形成的性向均有所不同,他们固然可能会为了一些好处听从政府的劝告暂时克服自己的性向,但一旦他们寻找到能够代替这些好处的替代品,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释放天性。由此可联想到最近的各种网暴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囿于法律可能会彬彬有礼,对于意见不同者也会在不超出道德与法律尺度的范围内反驳,尽管这可能会压抑他们心中的种种怒火。但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网络的匿名性与网络法律的缺失让人人变得凶残易怒,对于意见相反者或不符个人认知者他们便会采用一切网络手段征讨对方,不让对方付出代价便不会罢休,从中发泄获得的满足感让他们失去理智与道德,这与作者在此处提到的观点不谋而合。】
“他们(指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彻底勘验了人类天性中所有的力量与弱点,于是发现:再野蛮的人也会为赞美所陶醉;再卑劣的人亦不会容忍轻蔑。”【上述内容中,先哲们为了克服人类卑劣的基因采用了各种手段,但都不奏效,于是他们不断钻研,终于发现人类人类对于赞美的渴求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于是他们开始歌颂人类的伟大,“人是万物的尺度”等哲学思想开始诞生,他们不断鼓吹人类是何等高贵的物种,而正是这种歌颂让人们的虚荣心得以满足,因此便不再随意释放自身卑劣的基因】
“继而,他们开始向人类灌输关于荣辱的观念,说其中一种乃是万恶之首,而另一种则是人类能指望达到的至善。”【善恶观的出现进一步让人类开始克服自身的卑劣。但在文明导读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种善恶观似乎又不够具有诱惑力,尽管部分媒体在劝导人们如何区分善恶,但仍有媒体出于对流量的渴求罔顾事实、善恶不分、颠倒黑白,先哲们的思想已被弃之敝履。】

2023年9月13日星期三
“在所有尚未完美到不产生骄傲的物种当中,最完善,因而亦最美丽、最有价值的动物,通常亦是最骄傲的动物。”【人正是这种最完美的动物,他们的骄傲与自我的本性密不可分,由于这种骄傲,人们愿意去克服诸多困难与本性,将自己归结为高尚之人。由此可见,历史上的伟人是忍受了何等屈辱、克服了多少困难,由此才将他人幸福与国家命运置于个人之上,这是因为他们骄傲的品格不允许他们成为蝇营狗苟之辈。媒体作为道德机构也是如此,其具有的骄傲心态让它们克服一切困难将事实呈现在受众面前,以此赢得人们与社会的赞誉。但对部分媒体来说这种骄傲并不必要,因为他们更愿意装疯卖傻、歪曲事实以此获得流量来满足个人私欲。这永远决定了这些人只能是作者所说的思想粗鄙、卑劣之人。】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无论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胆敢为被他人所视为犯罪嫌疑的行为做公开辩解。”【精彩的构想,作者在上文提到英雄们会自视甚高,并为人类幸福而奋斗,宣美好的品性,但仍有一批人克服不了天然性向带来的诱惑,由此产生各卑劣、肮脏的行为,但在公开辩解之时,他们极有可能会摄于统治者即那些高尚之人的品性,而隐藏自我的卑劣,赞美自己所不具有的美德,这样美德便会得到传颂,恶德便会被隐藏。】
“这就是击溃野蛮人所采取的方式,至少可能是已经采取的方式。因此,道德的最初基础,显然是由老练的政客们策划出来的 旨在将人们变得互为有用,变得易于管理,这个基础的主要意图是:使富于雄心者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即能够更从容、更安全地管理大量的人群。一旦奠定了这样的政治基础,人类便不可能长期处于不文明状态。这是因为:仅仅追求满足个人欲望者,尽管不断受到其他具有同样追求者的阻挠,但即使是他们也完全会看到,每当他们遇制了自己的天然性向,或以更为曲折迁回的方式去顺从这些性向时,他们便不会招致数不清的麻烦,并常能避免许多灾难,灾难通常发生在过分急于寻欢作乐者身上。”【道德的起源出于功利主义的政客,由于道德的存在,管理者可因为自身的高尚品性产生示范效应由此赢得更多人的认同与追捧,由此他们便可更好地管理人们,而那些想满足个人欲望者,也会威于道德的威压不再那么高调地去满足个人性向,因为这可能会给他们招致社会批评与个人名声的损失。由此一来,整个社会便会在大体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
“首先,他们也像其他人一样,得到了由社会公益行为带来的实惠,因此,对做出这种行为的、属于更高类别的人,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良好的愿望。其次,他们愈致力于寻求自身利益,不顾他人利益,他们就愈会时时刻刻地相信:挡住他们道路的,并不是任何其他人,而最可能正是他们自己。
所以说,正是他们当中的最恶劣者对提倡为公众精神的兴趣,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他既获得来自他人的劳动与他人的克己的成果,又在放纵自己种种欲望时更少受到干扰。因此,他也像其他人一样,将一切不顾及公众的、用来满足种种私欲的东西称为恶德。”【由此可见,即使是一心满足私欲者,也会为了个人利益去赞扬公共精神,因为这些精神的流传会让他们从中有利可图,且自己在放纵欲望时会受到更少干扰,因为在一个人人歌颂美德的时代里,谁又会对一个放纵者破口大骂呢,这也是道德低下的表现。】
因此作者认为,仅仅将抵抗自身天然性向的品性称之为美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追寻满足个人欲望之道者也在宣扬种种抵抗个人天然性向的高尚品德,但他们私底下依然从事着不能见光的龌龊行为,因此作者认为真正的美德还应该去造福他人,并出于为善的理性抱负去战胜自己的激情。

2023年9月14日星期四
“历史证明:在一切值得重视的社会里,无论其民众接受的观念有何等愚蠢、何等荒谬(例如他们关于自己崇拜的神明的观念),人类天性永远会尽力伸展出自己的全部分支;并不存在关于财富及权力的、多少能够引起注意的世俗智慧或道德美德,只是有些时候,在一切君主政体及联邦政体中,也会涌现出一些在这方面较他人突出的人。”【此处作者意在反驳部分人的观点:即认为善恶观绝非政客们为管理社会而制造出的诡计,而只是受纯粹宗教的影响。作者在这里认为无论多么神秘、高尚的宗教观念,都无法阻止人类天性的蔓延,当然除了少部分较突出的人,比如耶稣、穆罕默德、乔达摩·悉达多,他们愿为了信仰而辨善恶是非,甚至愿为信仰而奉献生命。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虚无缥缈的幻象远不如满足口腹之欲来的真切。突然想起当年法沦功的传播,有大量信徒愿为了所谓的信仰而献身自焚,但他们真的只是为了纯粹信仰吗?非也,因为他们认为只要献身便可消除业障。后面作者又列举了古罗马人的神话故事,并提到古罗马人的神话故事是为了将这些恶德合理化,以便通往满足人欲之路,这与部分人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但罗马人的品德却比其他国度高尚,这是因为他们对于勇气、毅力的赞美,以及为此进行的各种歌颂,对于品德高尚者进行的各种奖励等。】
“于是我们便会发现:使古罗马人做出最高程度的自我克制的,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一种政策,即充分利用能最有效地迎合人类骄傲之心的手段。”所以,最先使人类克制私欲、扑灭自己最珍爱的天然性向的,显然不是什么野蛮人的宗教或其他什么偶像崇拜的迷信,而是精明政客的老练管理。愈仔细探究人的本性,我们就愈加深信:道德美德皆为逢迎骄傲的政治产物。【这又进一步论证了作者上述说明的宣扬美德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人们的骄傲之心。以及美德的产生确实是政客的手段。】

2023年9月15日星期五
“最卑鄙的坏蛋也会认为自己价值无比;而富于雄心者的最高愿望,乃是让整个世界赞同自己的观点,如同前者的一样。所以说,永远激励着每一位英雄的最难满足的渴望,乃是对声誉的渴望;这种渴望,完全是一种无法驾驭的贪婪,即希图享有未来时代里的其他人对他的尊崇与赞美,就像享有其同代人的那样。”【富有美德者同样怀有私心,他们希望自己能凭借这些美德得到赞誉,从而流芳千古。他们愿为了这虚无的赞誉牺牲自己的健康、安乐,去换取赢得这些赞誉的筹码——美德。作者在后面以亚历山大作比,他的雄心勃勃皆是为了享受那无上的光荣,这可以让他沉浸在这种自恋的情结中。】
“然而,在此会有人告诉我:除了雄心勃勃者的显赫战功及公开喧闹之外,尚有些默默做出的高尚慷慨之举;美德即其回报,真正善良者仅让自己意识到这一点便满足了。这便是他们希望从其最有价值的表现当中获得的报偿。众多野蛮人当中尚有另一些人,他们对别人做好事,却绝不希图感激与喝彩,竭力不使受惠者知道他们;因此,骄傲根本不能激励人达到最高程度的自我克制。”【有些人认为,在时代中总存在一些不怀有任何私心而纯粹地做出高尚之举的人,对他们来说,美德便是回报,这似乎与作者倡导的人性本恶不符,因此他反驳道:若不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及其原则,我们便不可能对其表现做出判断。就像是怜悯,有人认为怜悯是一种美德,但并非如此,因为怜悯仅仅是一种激情,是人的本能,如人去拯救即将坠地的婴儿是出于怜悯之心,这种怜悯绝非是因为他的美德,而是因为其本能不允许其看到婴儿坠地的残忍场面。正如一个富人去用对自己而言鸡毛蒜皮的东西怜悯穷人,这并非美德。】
“然而,有些人却由于不屈从自己的任何弱点,所以能出于对自己的评价,并仅仅出于热爱善举的动机,默默地做出值得称道的举动。我承认,此类人比我曾提到的那类人更通晓一种更高级的美德概念。然而,即使如此(世上这种情况尚属少见),我们仍会从中发现骄傲的明显表现。连最谦逊的活人也必定会承认:对善举的报偿,即因善举引起的满足,就是某种快乐,即他想到自己的价值时对自己产生的快乐。这种快乐,连同造成这种快乐的机会,均为骄傲的确切标记,这就如同面对任何迫近的危险时脸色苍白、浑身战栗,乃是恐惧的表现一样。”【作者已经预设到了所有可能的反对意见,并对此一一解释,即使是再大公无私与圣洁的伟人,都怀有私心。】

2023年9月16日星期六
A:另一些则从事神秘技艺,唯有少数蜜蜂才能成为其徒弟。
“许许多多受过上等教育的人,其年收入却十分微薄,因而值得依靠他们令人尊重的职业。来维持自己高于常人的地位,而常人的收入却是他们的两倍。”【这句话放在从事新闻行业的媒体人再合适不过,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但却因为社交媒体的兴起收入日渐衰微,但仍有部分人愿意从事这一事业,一部分原因便是这个职业享有的社会声誉与社会地位远高于其他职业,虽然这种这种声誉也在逐渐因为自媒体乱象的牵连而逐渐消失。人们不会在意自媒体与新闻媒体的区别,他们会在辱骂所谓的媒体人时将新闻狠狠羞辱一番。(如前段时间指鼠为鸭的事件,部分自媒体歪曲事件随意揣测,但评论区却将这一罪责加之于新闻的头上,令人匪夷所思。)】
“你看:每个人都将他人的恶德和缺点变作了有利于自己的东西,竭力找到一种谋生方式,它是其天赋及能力所允许的最轻巧、最便当的谋生方式。”【相比其他需要投入金钱或时间成本学习的技能,每个人的恶德可帮助他们最快地获得报酬。小偷利用贪婪偷取钱财,流浪汉利用丑陋与无能赚取同情。这一理解方式可谓另辟蹊径。】
B:它们被称为骗子,但拒绝这名,严肃的勤劳者也是同样情形。
【作者以商人德西奥与阿尔德桑的交易为例,说明了即使是再殷实的商人,也会在听到有利或者不利自己的风声时调整自己与对方的谈判计划,以便获得更多利润。于是诗中说“严肃的勤劳者也是同样情形”,精通骗术的他们不愿被称作骗子,因为这样会降低他们的信誉。】
C:有些士兵不得不去投身战役,若能幸存,他们便会获得荣誉。
“羞耻感造成了很多麻烦,人人全都竭力自卫,因此,奋力防止这种不舒适感的人,便有可能依靠自己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自己的羞耻感,然而这种做法于社会却是有害的。因此,从一个人的幼年时期直至其全部受教育时期,我们便竭力增强,而不是削弱或压抑其羞耻感,而我们对此提出的唯一补救措施,乃是要求他恪守某些规则,以防止这种麻烦百出的羞耻感可能使他做出的那些事情。【论语中有语: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非人也。知耻近乎勇。这些关于知耻的名言都解释了人有羞耻之心的重要性,虽然羞耻会令人难堪,但羞耻之心能让人不逾矩,遵守社会道德与法律,因此作者在这里写到克服羞耻感对社会有害。】
“良好的风度与美德或宗教毫无关系,它并非压抑种种激情,相反,它煽动种种激情。有教养、有理智者以最为娴熟的技巧隐藏自傲时,亦是他最能够取悦自傲之心的时刻。”【一个人若具有良好的风度,他便不会在众人面前轻易显露自己的骄傲,他更愿意将这种骄傲掩盖起来,并沉浸在能够让他人毫不察觉自己这种骄傲的情绪中,这也是一种激情。因为相对那些坦露骄傲者而言,前者在众人面前更为风度翩翩,他便能够获得更多赞誉。媒体业者在从事专业工作时,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称赞他们为无冕之王,但业者们尽量做到谦虚平和,并非他们不会为这些赞誉而骄傲,而是因为一副谦虚谨慎平和的面孔更有利于报纸的发行与节目的播送。】

2023年9月17日星期日
“一个人无须克制自己,并且根本无须战胜自己的激情,便可以谨慎地避免做出任何被世人看作出于骄傲的行为。他牺牲掉的,可能仅仅是自傲的那个乏味的外露部分,而只有愚蠢无知者才会从那个部分中得到快乐。他换取的是内心的那部分自傲。”【相反,若一个人竭力克制自己的这种激情,便也不会在乎他人的赞誉,若失去这种因赞誉而引起的自傲,那人极有可能失去行动力,社会发展便会停滞不前。越是富有教养之人,越愿意掩饰自己的骄傲,对外人而言,他可能是个无趣之人,对于他人的赞誉毫无骄傲的回声,但殊不知他的内心早已沉浸在这美妙的歌颂声中。新闻业者也应保持这样的谦虚,即使其内心因外界赞誉而得意,也不应外露出来,以避免给外界造成轻佻、不够沉稳的刻板印象。】
“在有关礼仪及社会声望的辩论中,显赫的上流人士的骄傲最引人瞩目,在这些地方,他们有机会为自己的恶德披上美德的外衣,使世人相信:世人的挂虑,世人对其职责尊严或者其主人荣誉的关切,乃是他们个人自身的骄傲及虚荣使然。”【越是上流的社会与阶层,便越是重视表面的美德与礼仪,也更富有整饰自己的手段,他们虚伪的美德面具之下掩盖着怎样的恶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世人会对其美德面具大加赞赏,因为这种赞赏也是彰显自我礼仪的一种方式,他们心中的实际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他们会因为大方地夸赞别人而感到自傲与满足。】
[D]这是因为没有一只蜜蜂不想,(我不说,)获得比他应得的更多,但这个念头却不敢让人知道。
【所有的蜜蜂都想要得到大于付出的回报,但实际的情况是:那些掌握资本的蜜蜂通过开设工厂且控制蜜蜂们的劳动时间与强度来压榨它们,它们获得的只会比付出的更少,却在幻想者资本家的美梦,即获得与它应得的更多的回报。那些商人、老板表面勤勤恳恳,却无时无刻不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尽管他们表面看起来或殷实勤恳,或尖酸刻薄。】
[E]他为此付出,像你们赌徒所做,尽管机会公平,但在输家赢得他们所赢之前,他们从未赢过。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22:55:12 | 只看该作者
2023年9月18日星期一
[E]他为此付出,像你们赌徒所做,尽管机会公平,但在输家赢得他们所赢之前,他们从未赢过。
“当激情甚为明显、只有一种单一的激情主宰一个人的时候,人人都能发现它;但是,一些行动若来自多种混合的激情,那便很难追溯行动的每个单一动机了。”【当贪婪、嫉妒怜悯等单个激情驱动我们去做某事时,我们可审视自己并发现这种激情,但若这些激情同时驱动我们,我们便难以分辨自己的行为动机了。就像媒体业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时,其难以分辨自己是出于何种激情去工作,利益、骄傲或是奉献?媒体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应不怀私心、出于服务公众的目的从事相关工作,但人性之复杂难以让业者真正保持公正无私,这点似乎连他者也难以洞穿,因为有业者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隐藏技法,以至于其利用媒体不断满足自我激情而无人发现。】

2023年9月19日星期二
【F】而美德则已经从政客们那里学得了上千狡猾多端的诡计,在政客们那些美妙影响之下,美德与恶德结为朋友……(第9页第13行)
【为何美德与恶德会成为朋友?作者在后文中以勤勉的好人作比,他们兢兢业业,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这可称之为一种美德,但他们依靠的却可能是他人的恶德,若他们在酿酒厂工作,那他们赖以生存的便是商人的贪婪以及买酒人的奢侈与酗酒,因此说美德与恶德会成为朋友。若国家取缔贪婪、骄奢等恶德,那各行各业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美德更将不复存在,就像酒商生产葡萄或进出口葡萄酒会促进国家的就业增长国家的关税收入,当然这与商人的贪婪、买酒人的奢侈不无关系,全城一旦禁酒,那酿酒业将不复存在。媒体业同样如此,虽然其是公共机构,以服务公众为首,但若不满足媒体业者取得收益的私心或读者追求娱乐的心态,媒体业也将不复存在。】

2023年9月20日星期三
[G]众多蜜蜂当中的那些最劣者,对公众的共同福祉贡献良多。(第9页第17行)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以强盗、小偷、妓女等品德卑劣之人作比,目的在于揭示即使是品德再低下之人,对社会的贡献亦有不少。像是江洋大盗,他虽然四处劫人钱财,但劫来的钱财会进一步促进货币的流通,带动生产,且正因为有强盗的存在,警察才有了存在的价值,功绩彪炳的警察会受到人们的歌颂,因此美德便会得到宣扬,正义会成为人人歌颂的对象,这于社会秩序是有诸多助益的。那是否可以反推,即使是品德再为高尚的人,也会存有私心而对社会有害呢?媒体业者应具有高尚的品德,应以传递信息、服务公众为志向,但部分业者也会怀有私心,如新闻敲诈、新闻寻租等等,这于社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作者这段内容实在不讨喜,也不难想象在那个时代写出此书而被人视为毒瘤的原因了。)】

2023年9月21日星期四
[H]那直接对立的党派实为互助,虽然表面上似有敌意与怨怒。(第10页第5行)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以僧侣、教会以及妓女举例,是为进一步说明美德脱胎于恶德,两者不可分割。他列举苏格兰的僧侣与教会,意在说明两派互为敌对,他们会互相监视,唯恐授人以柄,这反倒使双方的学识有所提升,尽管他们风度翩翩的外表下依旧是贪婪、嫉妒的心,但至少他们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德的传播。他还列举,因为妓女的存在,才使得妇女能守住贞洁,因为一些男人寻欢作乐时不会寻找无趣的妇女,而更喜欢解人风情的妓女。但在法兰西、意大利,这些国家的僧侣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无人制衡,这导致他们愈发堕落。突然想起中国古代的制衡思想,无论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还是三国鼎立,都是一种制衡的智慧,因为各国之间互为掣肘,才让各国不断发展、谋划布局,秦灭六国统一十四年后便灭亡,一大原因便是失去他国的掣肘,将人力财力物力用于他途而不注重国防建设,这才导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推翻秦政。再比如影视剧中清朝乾隆时纪晓岚与和珅二人,一奸一忠这才维持着朝堂内部的秩序,和珅迫于纪晓岚的监察而只能减少贪污的频率。媒体间也同样需要这种竞争,当然绝非利益的竞争,而是为谁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道德机构的作用而竞争,退一步讲,即使为利益而竞争,媒体也需不断改进报道内容与形式,从而满足受众的需求。当然这也可能滑落到另一个极端,即为了争名逐利而不择手段,导致标题党、新闻造假等现象层出不穷。】
“我绝非鼓励恶德。一个国家若能杜绝那些不洁的罪孽,我亦不会不认为那是该国无与伦比的福分。然而我担心的是,这些罪孽是无法杜绝的。一些人的激情极为暴烈,任何法律或守则都难以遏制,而所有的政府都采取了一种明智的对策,即容忍轻微的不便,以防止重大的不便。”【曼德维尔认为存在即合理,正是因为这些恶德的存在才让美德得到宣扬。他假设如果国家将所有的妓女都监禁,那强奸罪将成为一项普通的罪名,而我们的妻儿的清白将难以持久,因为那些欲火焚烧的男人很可能在大街上侵犯妇女。他谈到:“我认为我大概有理由据此得出结论(我将证明其中那些看似荒谬之处)说:贞洁可以通过放荡而得到维护,最佳的美德亦离不开最劣的恶德的帮助。”】【我并不认同这一点,难道妇女们的贞洁必须要通过让男人的欲望得到宣泄才能够被维护吗,在曼德维尔时代,男性似乎是天然的掌权者,他们掌握着社会话语权,女性是被动的。但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女性权益已经依靠法律得到了保护,而无需通过上述措施保护,上面的观点像是作者在为嫖客们开脱,但结合其时代背景也不难理解了。】

2023年9月22日星期五
[I]贪婪,这衍生出邪恶的根基,这该诅咒的劣根的天生恶德,乃是那些挥霍者的仆从奴隶。(第10页第9行)
“然而,人人都猛烈抨击贪婪,其真正原因却是:几乎每个人都饱受贪婪的折磨,因为某些人储存的钱愈多,其他人手中的钱便愈少,所以,人们激烈责难守财奴时,心底所想的却通常只是自身的利益。”【这种说法依旧不讨人喜,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每个人都有贪婪的对象,对爱、财富、权力、声望的贪婪等,但当他们未获得这些时,便会猛烈抨击大量拥有这些东西的人,当然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在公共空间,因为社会道德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他们会在心中或私下痛骂这些人,且一旦拥有这些东西的人触犯公共利益时便会成为众矢之的,联想到前几天的李佳琦痛骂消费者为什么不努力后被公众痛骂的事件,便不难理解上述讨论了。大多数人的痛骂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被这类人坑害,将李佳琦们拉下神坛于自己只能是有利无害,且大量国货品牌借此热度纷纷展开营销活动,相对于79的眉笔而言这些品牌自然成为了消费者喜爱的对象,用李佳琦的倒台换取众多国货品牌与消费者的共赢,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讨伐运动便不会早早结束,因为这事关众多人的利益。】
“尽管贪婪肯能会导致众多的恶果,但它却是社会极为需要的,因为它能够收集与聚敛那些被与之相反的恶德所丢弃与挥霍的东西。没有贪婪,奢侈便会很快地失去物质基础。”【因为有了奢侈/挥霍,人们便需要贪婪这种恶德收集大量供以奢侈的物质基础,日常的劳动所得远远不可能支撑其挥霍所得,若收支相平衡那这种支出便不能够成为挥霍了。通常情况下这两者不是并存的,可一旦贪婪是对金钱的贪恋,那两者便不再互为反面了,而是紧密相依的,贪婪的人通常也存在着挥霍。新闻业界是否存在贪婪这种性向?从近日上海报业集团相关领导人贪污被抓不难看出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且在报业黄金年代报纸为获得广告收入纷纷扩版,这也是贪婪的表现,但报业的挥霍却无从得知,作为服务公众的道德机构,一旦其展现出半点挥霍的端倪,便会成为众矢之的,即使是贪婪也要小心翼翼地进行着。】

2023年9月23日星期六
【K】挥霍是一种高贵罪孽……(第十页第十二行)
“被我称作"高贵罪孽"的挥霍,并非伴随着贪婪,并非使人暴殄从他人那里非法诈取的财富,而是一种出于为人悦纳的良好天性的恶德,它能使烟囱冒烟,能使所有商人笑逐颜开。我指的是满不在乎、耽于逸乐者那种纯然的挥霍。……这种挥霍属于心灵大而无当的豁达者,他们的罪过,乃是过分蔑视了被大多数人过分重视的那些东西。”【作者在后文提到他对挥霍这种恶德抱有宽容甚至是赞誉,但却对贪婪十分憎恶,因为他考虑到了公众利益,贪婪是对不属于自己的财富的贪婪,而挥霍却是对属于个人财富之挥霍,这是对整个社会的赐福。拿媒体业举例,贪婪者会进行新闻寻租、新闻敲诈以满足私欲,这于社会有害;而挥霍者有可能在挥霍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他们用大量时间去追求真相、告知公众,这于社会是有益的。即使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公爵,其继承人的挥霍依然是有益于社会的,因为这位少爷正在将他父亲聚敛的财富归还给公众。】

“他们会告诉我:能够用节俭去有效地取代我所说的这两种恶德;若没有如此众多的途径去消耗财富,人们便不会受到诱惑,不会以如此多样的罪恶方式去聚敛财富;没有这些途径,同样多的人便会免除这两种极端的恶德,使自己更加幸福快乐,而没有这两种恶德,他们的品性亦不至于那么堕落了。无论是谁,持此种见解者都表明他本人比政客善良。节俭如同忠诚一样,乃是饿毙美德的手段,仅适用于一些由善良平和者组成的小型社会,此类人安于贫穷,因为贫穷可能使他们过得轻松。然而,在一个始终躁动不安的大国里,你很快便会厌腻贫穷。人人都无所事事,这是闲散者所梦想的一种美德,而在一个注重商业的国度中,这种美德却百无一用,因为在那样的国度里,大多数人都必须从事这样或那样的工作。挥霍自有千方百计,不使人们闲坐无事,而节俭者却绝然想不到这些妙计。由于挥霍必定要消耗大量财富,贪婪便同样要借助无数诡计去搜掠财富,而节俭者则不屑于利用这些诡计。”【贪婪与挥霍是组成一个一个国家的必需品,若人人都注重节俭而无欲无求的话,那这个国家的商业、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将会不复存在,支撑社会运转的经济基础也便无从谈起。挥霍意味着人们需要大量财富,这便需要贪婪去搜集财富,那么社会的各个产业便得以运转。媒体业作为高尚的道德机构同样需要这两种恶德,人无法完全克服自己的天然性向,媒体业者们也会绞尽脑汁提高报业的营收,这是支撑报业运转的必需品。】

“若不是如此,我本想将国家政体比做一只盛着潘趣酒的碗(我承认,这个比喻极为粗劣)。贪婪就是这碗酒里的酸味剂,挥霍则会使碗中的酒变甜。而大众的无知、愚蠢和轻信,则是这碗酒中的水,漂浮其上,索然无味。智慧、荣誉、坚毅乃至人类的其他高尚品德,则被从人性的糟粕中人为分离出来,成为光荣的火焰,并被提炼升华,凝结为一种高尚的烈性要素,而应当被喻为白兰地……若不熟悉这碗有益健康的混合饮料,若分别啜饮其中的几种成分,必定会以为它们绝不可能混合成任何可以下咽的饮料。其中的柠檬精太酸,而糖又过甜;他还会说:其中的白兰地实在太烈,哪怕连一小口都无法下咽;他还会将其中的水称作索然无味的液体,只配用来饮牛饮马。然而,经验却告诉我们:合理地混合我所说的这些成分,却能够制作出一种无比美妙的饮料,会得到口味高雅人士的喜爱和赞赏。”【正是贪婪、挥霍、自私等这些被众人嗤之以鼻的恶德与高尚、善良等人类称赞的美德相调配,才形成了令人垂涎的美酒。】
“我将社会中的贪婪与挥霍看作医学中两种相克的毒药。对于它们,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倘若它们的相克矫正了它们各自的毒性,它们便能够互为帮助,并且常常可以混合成为良药。”【前面的诸多例子已经充分地论证了这点。这与道家思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本质相同。】

2023年9月24日星期日
[L]……;而奢侈
亦在支配着上百万穷苦之士。(第10页第12行)
“我至此所说的话,只是想表明:一旦我们不再将并不直接满足生存需要的东西称为奢侈,那么,世上便根本没有奢侈。这是因为:若说人们的需要不计其数,那么,应当为人们提供的东西亦永无止境。被某个阶层的人称作多余的东西,会被更高阶层的人视为必需品,而无论自然还是人的技能,都无法生产出如此珍奇、如此铺张的东西,但一些最高贵的君王等人,则将这些东西列为生活必需,因为它们或者能使他安逸,或者能使他愉悦。所谓生活必需,并不是指常人的生活,而仅指君王神圣的个人生活。”【基本意思是指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出自《国语·晋语》: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除了生理需求外,还具有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将实现这些需求所耗费大量时间、财富的行为称之为奢侈,那世界几乎没有一个行为不是奢侈,那奢侈便不具有行为的特殊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作者提到所谓的生活必需应该是君王必需,因为君王等有闲阶级认为艺术、礼节等行为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会为此耗费大量资本,但这些东西对于更低阶层的人来说却是无关紧要的,他们以满足生存为重,那么这些东西于他们而言便是一种奢侈。】

“只要我们的理性尚未强大到能够节制我们的欲望,对于监管者的畏惧便是我们的一大幸事。”【欲望的放纵必然会导致国家与民族的衰亡,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理性去节制自己,那么法律便是保护民族兴旺的唯一武器。媒体业同样如此,尽管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成文的新闻法,但在不少法律里依然有有关新闻从业的条例,这是保护媒体业发展的武器。同时媒体业者的自律比其他业者更为重要,也更被人们所强调,因为媒体业本就属于道德机构,这便默许了其业者应具有行业自律的品性,这不仅是媒体业存在的根基,也是媒体业得以运行且被人们所赞誉{至少以前是}的保证。】

“最能将人类砥砺得文雅高尚者,莫过于爱情与荣誉。这两种激情与许多美德作用相当,因此,求爱与从军便是培育良好教养及风度的最佳学校。”【从军者之所以愿奋勇向前,并不是因为军衔的提升能为他们提供更多薪水与奢侈品,这些东西随着他们地位的提升、需求的增多便不能被称之为奢侈了,他们在意的是伴随地位提升而获得的荣誉与自傲,这才能被称之为最大的奢侈,这可以让他们沉浸在他人的夸耀声中,虚荣心便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媒体业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报业在衰落之际业者的待遇并不好,但仍有人坚持在相关岗位,并不是因为无路可走,而是因为这份工作给他们带来的声誉,涨薪不见得能比无冕之王的殊荣更吸引怀有新闻理想者,至少对于部分人而言是如此。】

“首先,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事物均可以被称作奢侈;而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世上根本不存在奢侈。其次,通过明智的管理,所有民族均能够随意享用其本国产品所能购买到的外国奢侈品,而不会因此而变穷。最后,凡在军事得到应有重视、士兵得到良好报偿并严守纪律的国家,一个富裕的民族均能享有一切可以想到的、便利丰裕的生活;在该国的许多部分,人们会享有人类智慧所能设想的众多繁华精美的生活,同时,这样的国家亦使其邻国感到畏惧。”【奢侈并非十恶不赦之物,它能使各行各业者认真工作从而可在闲暇时光放纵或享受片刻,他也能使国家管理者控制进出口贸易满足国人除生存之外的奢侈需求;在战场上厮杀的战士可得到良好的报酬,更能够得到声誉与虚荣,因此他们便会更加奋勇地前进,这个国家便会繁荣富强,令人畏惧。】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 16:25:25 | 只看该作者
2023年9月25日星期一
【M】可恶的骄傲则主宰着更多人。(第十页第十四行)
“一个岁入丰厚的好人,每年都要添置更多种衣服,其数量超过他能穿旧的衣服,但其生活目的,难道不可以是除了使穷人有工可做、鼓励贸易,并雇用大量的人以增进其国家的福利之外,别无其他吗?”【说法虽在旁人看来不切实际,但目的本就具有主观性,那个好人购买大量自己不一定会穿的衣服,在外人看来的确是种奢侈,但对于生产衣服的工人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不至于无钱可赚,这何不是一种恩惠与善行呢?“要使社会富裕繁荣,最不可或缺的品质还是骄傲。然而,遭到最普遍厌恶的品质,亦正是骄傲。”作者如是说。正如最近的李佳琦,在其成名以后,他的骄傲愈发膨胀,本来这种骄傲能够助他成为直播带货一哥,但这种骄傲一旦外露,便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人人抨击的对象。】

2023年9月26日星期二
“人这样一种如此富于理性的生灵,以为自己具备如此众多的良好品德,竟会纡尊降贵,根据从不能自卫的无辜动物身上夺得的东西(例如从绵羊身上,或从被人视为地球上最无足轻重的动物,即一只濒死的虫子身上夺得的东西)来评价自己。这实在是殊堪嘉许。然而,人们虽然因为如此不值一提的掠夺而骄傲,却愚蠢地嘲笑非洲最遥远海角的霍屯都人①,因为霍屯都人用死去敌人的内脏装饰自己。”【人类将从无辜的弱小的动物身上获得的皮毛制成昂贵的衣服,并以其稀有来标榜这件衣服的昂贵以及它配得上身份多么高贵的人物,但却把原始的野蛮人以命相搏获得的装饰衣物当做野蛮粗俗的代名词,仔细想来这的确滑稽可笑,标榜拥有众多美德的人类也会用对弱小动物的征服来宣誓自己的高贵伟大。但人的高低贵贱总需要一些外在特征来彰显,衣服便是最好的彰显品,即使无人熟知,但通过其华丽的外表便可知道此人地位尊贵,于是便产生尊敬,当然这种尊重可能仅仅是外显的,内心也许是嫉妒与愤恨。媒体如何在广大用户群中脱颖而出,华丽的衣裳必不可少,这需要媒体用心经营自我形象,打造独特品牌标识,当然金絮其外败絮其中更不可取,内容过硬才是真本事。】

2023年9月27日星期三
“在衣着与生活方式上,我们应当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我们的社会地位,应当效法与我们社会等级和经济地位相同的最理智、最谨慎者的范例。尽管人人皆赞成这一点,但既不苦心觊觎他人所有、亦不以拥有他人所无而自傲,堪称具备这种见地者又何其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名为《包氏父子》的老电影,父亲老包望子成龙,四处借钱供儿子包国维在贵族学校上学,但包国维却在学校四处惹祸,与几个公子哥厮混在一起,他渴望拥有皮鞋、斯丹康头油,但家里甚至出不起他的学费。对富人家境的羡慕让他迷了心智,产生了觊觎与自卑等心理。但如果他一开始便能看清自己的地位,与同阶层最智者相处,又如何会招致如此多的祸端呢?但人并非生来就有上帝视角,不是全知全能的,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要求当事人未免过于苛责。】

2023年9月28日星期四
“有教养的绅士认为自己最值得骄傲之处,乃是掩饰骄傲的娴熟技巧,其中有些人在隐藏这个弱点方面堪称专家,乃至他们心中充满自傲时,俗人反而以为他们最不受骄傲的主宰。”【世人皆以谦虚、谨慎为荣,而以骄傲自满为耻,但骄傲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却因为其锋芒过露而为人所不齿。媒体业也应抱有这种骄傲,这种骄傲能让他们以自己的工作为荣,从而拒绝有偿新闻等种种破坏自我声誉的行为,这何尝不是一种好事。】
“我若最终承认:有人的确既乐于享受华服及一切精美的马车与家具,又毫无骄傲之心,结果如何呢?可以肯定的是:倘若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我前面所说的那种攀比竞争便必定会停止,而各行的贸易亦势必停止,因为贸易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那种攀比竞争。这是因为:说所有人都当真具备美德,说他们会毫不利己、一心去为邻人服务,去增进公众福利,其热忱如同他们现在出于自恋和攀比的热忱一样,这只是一种使人们痛苦不堪的转变,是悖情悖理的臆断而已。”【一旦失去骄傲,只是毫不利己地为他人服务,那人便不再为人,而是一种全新的物种,正如作者在后文引用吃饱的猫喂老鼠、鹞鹰喂小鸡一样,那猫与鹞鹰便不再是我们传统所定义的物种了,需对其重新认识。同样,说媒体业是毫无私心一心为民的事业也只是一种背离常理的臆想罢了,媒体业者需养家糊口、需满足自我所需,这些都需要金钱与时间,那么便不能说媒体业者毫无私心了,他们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去照看小孩与老人,但这可能会错过重要的新闻报道,尽管有其同事会去报道,但对于其自身来说仍然是错过了,便不能算作毫无私心,那说媒体业是毫不利己的行业也同样不成立。】

2023年9月29日星期五
“[N]皆因为嫉妒心与虚荣心本身均为激励勤勉奋斗的传道人。(第10页第15行)”
“嫉妒乃是我们天性中的卑劣之物,它使我们对自己想象出来的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和歆羡。”【人人皆有嫉妒之心,这似乎是因为个体皆不相同,他们长短优劣各异,因此个人便容易对他人所拥有的某种自己所匮乏的东西而感到痛苦与歆羡,当然嫉妒更容易发生在自己所能接触到的交往圈子中,(下文作者也提到)对于一些不可接触之人,便也不存在所谓的嫉妒了,即使有,也只是一时感慨而已,而不会长久地产生痛苦。在与有一定关联的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便容易产生对比,由此嫉妒之心便会诞生,但我们通常不会显露出来,因为人是极为虚伪的动物,他们善于隐藏这些被认为是羞耻的情绪。良好的嫉妒能够催人奋进,但一旦因嫉妒失去理智便会酿成灾祸。作者认为嫉妒是悲哀和愤怒的混合物,由于嫉妒我们会产生悲哀,且这种巨大的悲愤之情会令我们感到不适,这时便需要愤怒来调和,这有助于我们走出不适,摆脱这种不安。】
【后文中作者又列举了女人的嫉妒、野蛮无理者的嫉妒以及文人的嫉妒、野兽的嫉妒等,野蛮人一旦产生嫉妒之心,便会高声抱怨,若不是有法律的束缚,他们还会冲上去将对方揍一顿;而文人的嫉妒则不痛,他们自我标榜清高风雅,一旦产生嫉妒之心便会毫无疑问地隐藏起来,欲给世人表露出一副荣辱不惊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们心中早已在咬牙切齿,因此他们会不断寻找对方文章的纰漏,一旦发现便会沾沾自喜,认为对方不过如此。作者认为如马匹和哈巴狗这样的动物同样存在嫉妒,但我认为动物本就不具备人性,其即使会产生一些看似嫉妒的行为如马匹要尽量超过旁边的马匹等行为,实际上也是主人对其的驯化而已,因为它们只是行为上产生了我们以为的嫉妒,但内心却不是如此,嫉妒应更多地表现为内心活动而非外在行为,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很好地隐藏自己的嫉妒心理而不在行为上显露出来。】

2023年9月30日星期六
“[N]皆因为嫉妒心与虚荣心本身均为激励勤勉奋斗的传道人。(第10页第15行)”
“嫉妒乃是我们天性中的卑劣之物,它使我们对自己想象出来的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和歆羡。”【人人皆有嫉妒之心,这似乎是因为个体皆不相同,他们长短优劣各异,因此个人便容易对他人所拥有的某种自己所匮乏的东西而感到痛苦与歆羡,当然嫉妒更容易发生在自己所能接触到的交往圈子中,(下文作者也提到)对于一些不可接触之人,便也不存在所谓的嫉妒了,即使有,也只是一时感慨而已,而不会长久地产生痛苦。在与有一定关联的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便容易产生对比,由此嫉妒之心便会诞生,但我们通常不会显露出来,因为人是极为虚伪的动物,他们善于隐藏这些被认为是羞耻的情绪。良好的嫉妒能够催人奋进,但一旦因嫉妒失去理智便会酿成灾祸。作者认为嫉妒是悲哀和愤怒的混合物,由于嫉妒我们会产生悲哀,且这种巨大的悲愤之情会令我们感到不适,这时便需要愤怒来调和,这有助于我们走出不适,摆脱这种不安。】
【后文中作者又列举了女人的嫉妒、野蛮无理者的嫉妒以及文人的嫉妒、野兽的嫉妒等,野蛮人一旦产生嫉妒之心,便会高声抱怨,若不是有法律的束缚,他们还会冲上去将对方揍一顿;而文人的嫉妒则不痛,他们自我标榜清高风雅,一旦产生嫉妒之心便会毫无疑问地隐藏起来,欲给世人表露出一副荣辱不惊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们心中早已在咬牙切齿,因此他们会不断寻找对方文章的纰漏,一旦发现便会沾沾自喜,认为对方不过如此。作者认为如马匹和哈巴狗这样的动物同样存在嫉妒,但我认为动物本就不具备人性,其即使会产生一些看似嫉妒的行为如马匹要尽量超过旁边的马匹等行为,实际上也是主人对其的驯化而已,因为它们只是行为上产生了我们以为的嫉妒,但内心却不是如此,嫉妒应更多地表现为内心活动而非外在行为,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很好地隐藏自己的嫉妒心理而不在行为上显露出来。】

2023年10月1日星期日
“真正的富有理智者不像其他人那样嫉妒,理由是这些人对自己的赞赏不像傻瓜和蠢人那样心存犹豫,因为尽管他们并未使别人看出这种自我赞赏,他们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这使他们相信自己的真正价值,而弱智者心中永远不会产生这样的自信,尽管他们时常装作自信十足。”【这些人心存理智,并怀有自信,他们经常肯定自己,因此对于有过于自己之处者也不会产生嫉妒,因为他们认同自己的独特价值,已相当满足自我的存在。但这样的理智者何其之少呢?人总会有嫉妒之心,由此才会催生更多奋进的动力,社会由此进步,国家由此发展,若人人皆是智者,便也不存在阶层划分与国别之分了,理想中的乌托邦便得以建立。但这也只是畅享罢了,人终归会对现状产生不满,由此产生嫉妒之心。】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5 17:29:59 | 只看该作者
10月9日星期一
““爱”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一种强烈的欲望。从本质上说,这种欲望有别于其他一些好感(例如友谊、感激以及亲情)之处,在于它是相互悦纳的异性之间产生的感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情才被视为构成嫉妒心的成分之一。嫉妒既成了爱情的结果,又成了爱情的愉快伪装,而爱情促使我们为延续人类物种而劳作不已。”
“习惯,却使我们相信:男女两性有时的确互相爱恋,却丝毫不会产生肉欲,不会产生大自然繁衍人类的意愿,那种意愿乃是大自然提出的目的,没有它,男男女女便不会产生那种激情。世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类人,但更多的人口称支持那些高雅的见解,却完全是出于狡计和伪饰。真正的精神恋爱者,通常皆为面色苍白的虚弱者,皆为两性中生性冷淡者。”【欲望是爱情产生的原因,而部分人并无肉欲,却产生了爱情,那这一部分人也必然是因为掩饰了欲望来显示自己的高雅或身体本身有缺陷者。欲望也是媒体业得以运转的原因,获得金钱、声誉、社会地位等,这让媒体业者不知疲倦地工作,即使他们声称是出于服务群众的目的而工作的,这也只是部分人的掩饰或本身早已声名鹊起、家财万贯者。】
“因此,我们所说的“爱情”便不是一种真正的欲望,而是一种搀了假的欲望,或者毋宁说是一种由数种矛盾的激情混合而成的东西。它是一种裹着习俗和教育外衣的天性产物。”【爱情不过是政治家们为淡化人类的激情、将整个社会文明化、使人类脱离兽性的巧计之一罢了。】

10月10日星期二
[O]它是真正的快乐、舒适与安然。(第11页第12行)
“倘若可以根据人的生活方式去判断人的天然性向,那么,除了对最有条件做到随心所欲者的判断之外,对谁的判断都不能不打折扣。”【通过生活方式便去判断一个人的天然性向自然是极不合理的,因为他们可以隐藏,可以通过外表的勤俭节约与人为善来掩饰内心的骄奢与傲慢,因此我们对其的判断则需要折中了。但又存在一类人,他们在精神与物质上已极为富足,因此他们不必掩饰自己,他们的生活方式可直观地反映他们的性格。媒体业作为社会的公共机构,以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为生存目的,因此展示给外界的形象便是正义热心,但他们另一面又是社会盈利机构,而这一方面他们则不会去过多宣传,因为这不利于其工作的开展。】

10月11日星期三
“那些盛装虚饰只能在别的地方带来好处;它们是未经世事者眼中雄辩的表征,而使用它们的目的在给人鼓舞而不在令人生畏;而不法之徒惧怕的却是严厉的官员、坚固的牢狱、警惕的狱卒、绞刑行刑手及断头台。”【再华美奢侈的外皮只能震慑到眼界不开阔的人,一旦他们明白这外皮之下是何等弱小的灵魂,便会发起反抗,看似繁荣的帝国便会瞬间崩塌。只有真正具有威慑力的制度、军队、法律,才能够维护国家的繁荣昌盛。媒体业同样如此,精心营造品牌效应虽会赢得大量受众拥趸,但若徒有其表,只会摔得更惨。如前段时间的中国好声音被曝有黑幕,在一片骂声中其黯然停播。即使其在国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10月12日星期四
“在权力真正发挥效用的地方,认为掌权者的节俭朴素会使其权力遭到轻蔑,这是个很荒唐的想法,无论这掌权者是皇帝还是教区小吏,都是如此。”【保有理性的眼光,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浙能让我们辨别谁为良师,谁是小人,而非凭借其外表的奢侈与华丽程度而对其进行尊重程度高低的排名。对于新闻媒体亦是如此,尽管部分报纸入不敷出,但其仍然有可贵的地方,如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在何等艰难的情况下进行新闻采编,尽管用纸粗糙,印刷不清,依然改变不了其价值。】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去重复培尔先生在他的《对彗星的思考》里尽力详细阐明的那个说法:人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动物,其行动通常违背其原则。其实这个说法不仅远不那么逆耳,反倒是对人类的恭维,因为我们或者必须这样说,或者不得不说出些更不中听的话。”【嘴上一套背里一套的表现在任何地方都不少见,小到个人,大到组织机构与国家,如前段时间许家印被捕,再如古代先哲,尽管其出口成章并留下传世经典,但其行为又与这些经典有诸多冲突,如卢梭写出的《爱弥儿》有关教育,他却将5个孩子送人,还将自己的妻子让给朋友,这听起来极为荒诞。】

10月12星期五
[P]……竟使那些赤贫者 生活得比往日阔人还要快乐。(第11页第13行)
“我常常想:倘若没有习俗这个暴君对我们施行的强制统治,任何稍微具备一点善良天性者都绝不会赞成杀掉如此众多的动物,作为自己的日常食物。”【但倘若没有习俗,人类将失去所有非先天行为的行动本能,如人类一开始茹毛饮血,但偶然的发现让他们开始使用火,这便成为一项习俗传承下来,如此人便不再同于其他动物,而开始具有种种文明特征,习俗约定人应该互相尊重、自爱自重,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少不了习俗的重要作用。在新闻业,约定俗成的习俗有许多,如尊重受访者、实事求是、保护当事人隐私等等,少了这些习俗新闻业也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如作者所说,倘若没有习俗,具备善良天性者不会赞成杀掉如此多的动物,但倘若人没有习俗,是否会具备这样的善良天性?其是否会在看到奄奄一息的动物时救助它而非吃掉它?这很难解释,野兽并无习俗的限制,它们的行为均来自天然性向,但他们不会怜惜奄奄一息的动物,不会在意在众目睽睽之下交配的尴尬,也不会在大快朵颐时留下泪水。如果他们不去捕捉食物,那也只是说明它们已经吃饱或没有能力猎杀对象罢了。人类亦是如此。】

10月13日星期六
“一个生灵表现出的恐惧以及剧烈痛苦如此令人信服,无可否认,是否还有笛卡儿的哪个信徒会如此嗜血,竟至不会出于恻隐之心而去反驳这位自负理论家的哲学呢?”【笛卡尔认为动物是无感觉的自动体,而作者一开始也这样认为,但后面他却采用了法国哲学家伽桑狄的说法,即动物是有感觉的。但动物是否有感觉需要借人类是否对其恐惧感到信服来评判是否也过于绝对与主观了呢?】

10月14日星期日
读《质的研究” 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如何保持研究的公正性?主要分以下几点:
1. 明确研究目的:在研究开始之前,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确保研究不受个人偏见和利益影响。
2.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定量和定性研究,可以减少单一方法带来的偏见。
3. 保持客观:在收集和分析数据时,保持客观,避免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4. 避免利益冲突:避免与研究对象或相关利益方产生利益冲突,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5. 公开透明:公开研究过程和结果,接受同行评审和公众监督,确保研究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16:53:09 | 只看该作者
2023年10月16日星期一
阅读《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短视频新闻评论》,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借助丰富的视觉表达带来的强大传播力,以及适合手机用户随时随地收看的便捷性,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喜爱,从而获得加速发展。因此新闻媒体如何利用短视频发表评论就成为了亟待探索的问题。这篇论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要推动记者转型,打造媒体人IP,其次要加强口语表达,更加贴近受众,最后应创新制作形式,适应平台传播。从主体、语态、形式三方面展开分析,为媒体记者提供了诸多借鉴。

2023年10月17日星期二
最近一直在关注恶犬伤人时间,有人建议对所有流浪犬进行捕杀,家养犬也应该限定范围。这不禁让人想起古代的“连坐”制度,因为一只伤人的罗威纳,全城的流浪狗都要被捕杀,有人拍手称快,觉得这样的做法太明智了,毕竟只有这样做,才能保障小区居民的安全。但若这个思路成立,何不把这世界上全部的犬只处理——当然,按照这类人的思路,就算是搜救犬,导盲犬,也是犬只,是动物,也要被相应地进行处理。对此,有网友表示:“暴虐从来不是文明,办法也不依附暴行。用浩大的声势让人看见态度,才是这态度最为值得深思的一部分。”

2023年10月18日星期三
10月17日,河南工学院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一则校党委宣传部的声明,引发了热议。据其说法,一些借用学校名号但未获授权的自媒体账号,运营了“表白墙”之类的平台,却成为了广告营销、失实信息甚至网络暴力的温床。事实上对待这类问题也应该辩证分析,不能一棒子打死,表白墙确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平台,学生可以避免羞涩与尴尬,向着意中人表达心意;那些生活里不好启齿的烦恼,在这里也可以没有顾忌地抒发与排解,相当于一个“树洞”。虽然其难免会产生诸多问题,但学校也应该理性分析,不妨加强和这些“表白墙”的沟通联系,进行授权管理,约定如隐私保护、身份审核、言论边界等公共规则及责任追究。

2023年10月19日星期四
阅读《社会临场感和情绪响应:青少年移动短视频依恋的影响因素——基于混合方法》,文章回答了以下问题:(1)社会临场感是否能够对青少年移动短视频依恋产生影响?如果可以,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2)情绪响应在社会临场感与青少年移动短视频依恋影响关系上是否发挥着中介作用?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社会临场感(心理参与、共在意识、亲密关系感知)和情绪响应(愉悦度、唤醒度)都能对青少年的移动短视频依恋产生积极促进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了愉悦度和唤醒度在理论模型中的中介效应,即社会临场感可以通过愉悦度和唤醒度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移动短视频依恋。

2023年10月20日星期五
开始阅读《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一部著作,是一部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的经典之作。该书讨论了道德价值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化等问题,同时也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
第一部分中,斯密讨论关于道德情操的本质和起源。斯密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它是道德情操的基础。人们会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快乐,并感同身受。这种同情心是由我们的社交天性产生的,我们为了与他人建立联系而需要理解和关注他们的感受。这种同情的产生不是随时随地的,而是有条件的,首先人应该有过与对方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二是其能够将自己置换到相应的情境中。这种同情心也是媒体存在的基石,拥有良好的同情心能够帮助记者挖掘到更深层的材料,呈现更为真实的现场。

2023年10月21日星期六
看了一篇关于卖惨带货的专业分析,文章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传播活动都需要情理结合,即共情与共识有机结合。情绪基于人类的本能更容易进行感染传播,尤其是在群体中,理智、冷静的思索更难实现,有时情绪爆发、失控,传播者也无法控制。因此与共情比较,基于共识的传播难度更高,但大多数正确的决定、健康的传受关系都需要共情传播与共识传播的共同参与。就直播带货这一活动而言,引起情绪是一条吸粉、卖货的“捷径”,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直播间数量庞大,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比起告诉受众商品真正的价值,主播更倾向于让受众觉得“不买不行”,例如“中国人都买了”“倒贴卖货”这类口号在直播平台屡见不鲜,而结果就是直播商品货不对板、消费者反悔的情况频繁,直播间退货率高,浪费社会资源。尽管商家通过种种噱头在短时间里带了一批货,也无法积累起口碑与品牌价值,直播间无法留存,可替代性强。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平台与受众需要监督传播者,传播者也需要自我反思,正确地在传播内容中运用共情与共识,将目光放长远。

2023年10月22日星期日
休息一日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19:13:04 | 只看该作者
2023年10月23日
[Q]……他们此刻
已经厉行节俭,仅靠薪俸生活。(第17页第3行)
“人若没有欲望的驱使,便绝不会去拼力奋斗:当人们躺在休眠状态中时,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他们奋起,其卓越与才能亦永远不会被发现。人这部怠惰的机器若没有人的激情的影响,将可以被恰当地比作一台没有受到风力影响的巨大风磨。……巨大财富和奇珍异宝永远不能为其拥有者增色,除非你承认它们那些不可分割的伴随物,即贪婪和奢侈。”【因此,将节约作为一种美德是极为错误的判断,如果人们仅满足于穿朴素的衣服,吃清淡的饮食,那国家的各行各业将无以为继,这样不必担心会产生贪婪等恶德,但也不会产生奉献等美德,同样,媒体业的运行也不能以节俭为第一原则,没有前期的投资而指望吸引大量受众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激情存在,社会便不会变得强大】
“可见,使一个民族获得幸福和我们所谓“繁荣”的伟大艺术,便在于给每个人以就业的机会。”【而这是因为:尽管黄金和白银的价值时时涨落起伏,一切社会的享乐却总要依赖土地的物产和人们的劳作。过度的贪婪与节俭都不可取】

2023年10月24日
[R]现在没有任何荣誉令人满意,……(第17页第17行)
“大自然通过种种方法,迫使每一种动物不断奋力地保存自己。这些方法包括使该动物感到满足;而人类的种种所谓“欲望”则必须得到满足。欲望令动物渴望获得那些被其看作能维持其生命,或使其愉快的事物;欲望还命令动物躲避那些被其看作能使其不快、使其受伤、使其毁灭的事物。这些欲望或者激情有各种不同的征候。它们自动地出现在被它们搅扰者身上。按照它们在我们身上造成的不同不安,它们获得了不同的名称,例如我们前面谈到过的“骄傲”和“羞耻”等等。”
【欲望被人苛责,但欲望是人类生存、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动力。媒介信息消费者与传媒业业者的欲望推动传媒产品内容、形式、传播渠道的更新,从而使得传媒业不断发展。但过于强烈的欲望也会破坏传媒业的正常发展,需辩证看待】

2023年10月25日
“我自己并不如此。受过惊吓的人会告诉你:等他们能想到自己(即能够运用理智)的时候,他们的理解(理解灾祸即将到来)便被理智战胜了。然而,这根本不是什么战胜,因为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危险或者纯属想象,或者等他们能够运用理智时,危险已经过去了。”【因此保持这种恐惧并无不妥,如面对传媒业的危机,如果不能保持一定的恐惧之心,那么等危机真正到来,便会全线溃败。乌卡时代的到来让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因此需保持警惕。】

2023年10月26日
“他们若发现危险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对危险之危害的理解便会相应降低。但是,倘若事实证明危险当真存在,种种情况皆与他们最初的想象相同,那么,他们的理智便不仅不会削弱他们对危险的理解,反而会使之增强。这种恐惧若长期存在,那就没有任何动物会去主动作战。我们仍然看到野兽们每天都在顽强战斗,个个担心自己会死,因此,想必另有一种激情能战胜这种恐惧,而与恐惧最为对立的激情乃是“愤怒”。”【在这里作者与我昨日的理解完全相反,他认为恐惧若长期存在,那边会使人变得麻木,从而失去应对危机的能力,但我认为保持一定的恐惧本身也是对灾祸的一种重视,对危机的提前研判可以使人有足够的时间应对。如传媒业对于社会舆情的动态预测与分析,便是出于“恐惧”而产生的行动,这能阻止灾祸的进一步扩大。】

2023年10月27日
“捕食动物虽然几乎每次都能捕得猎物,它们空腹的时候还是比其他动物要多,因为后者的食物既不会飞,也不会抵抗。这种情况必定会永远存在,必定会增强它们的饥饿,由此,饥饿便为它们的愤怒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正是食欲这种欲望不能持续得到满足,才令这些动物产生愤怒,才为它们捕捉其他动物提供动力。相反,那些食草类动物因为不愁吃喝,它们性情会更为温顺,从而失去反抗的能力(当然是指与那些肉食动物相似或更小体型的动物。)定期断食者往往更为长寿,因为他们体内新的细胞得以催生。传媒业也不能长期依靠国家的扶持,只有“饥饿”,才能让他们不断更新,更近一步。】
“你若问我:公牛和公鸡拼死搏斗,但它们既不是捕食动物,又不是凶猛动物,它们的愤怒是因何而来的呢?我的回答是:它们的愤怒来自性欲。”【曼德维尔认为,所有的愤怒都来自于食欲与性欲,但公鸡与公牛真的是因性欲而搏斗的吗?为什么不能将愤怒看作一种天生的激情,就像公牛与攻击生来没人教他们如何愤怒,但当它们感到威胁时便会与对方拼死相搏,这出于它们的本能。未经开化的小孩也会在受到威胁时对对方拳脚相加,这难道也是出于性欲与食欲吗?】

2023年10月28日
“至此,我已经尽力表明:只要心怀恐惧,没有任何动物能去主动作战;恐惧不能被其他激情所征服;而与恐惧最对立的激情,能最有效地战胜恐惧的激情,惟有愤怒;有两种主要欲望若得不到满足,便会激起愤怒的激情,它们是饥饿与性欲;对所有野兽而言,能否使它们动怒或顽强搏斗,通常取决于饥饿与性欲之一的剧烈程度,或是两者加在一起的剧烈程度。由此,我们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动物身上被我们称作“勇猛”或“天生勇气”的东西,不是别的,而完全是愤怒使然。”【作者认为理智并不能战胜恐惧,它只会让人们清楚灾祸有多危险,唯有愤怒可以战胜恐惧,但愤怒意味着理智的缺失,一旦理智丧失,那仅凭愤怒又如何战胜灾祸呢。】

2023年10月29日
“止愤怒可能造成的祸患。严格实施各种法律,以约束人使用暴力,这时,人自我保命的本能必定会告诉他要保持冷静。尽量避免受到搅扰,这是每个人的共同愿望,因此,随着人的经验、知识和预见性的增长,他的恐惧将不断被加强和扩大。其结果必定就是:在文明国家里,使人发怒的诱因将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人扑灭这些诱因的恐惧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他不久便能依靠这种恐惧,学会扑灭自己的愤怒,学会通过另外一种与愤怒相反的方式,那同样是一种自我保护,大自然以前已经将那种方式连同愤怒以及其他激情,一并赋予了他。”【前面我还反驳了作者,但作者已经在后文作了陈述,在律法严明、秩序井然的现代社会中,诱发人们愤怒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出于对惩罚的恐惧,人们开始克制自己的愤怒,由此保持理性。传媒业者会因为外界的质疑而愤怒,但出于新闻法规与行业自律的恐惧,他开始克制自己的愤怒,保持理性,从而以理智的方式处理外界的声音,由此人与动物便得以区别开来。】
“可见,人身上有益于社会和平安宁的激情,惟有他的恐惧。你愈能唤起这种激情,他便愈遵纪守法,愈易于管理。这是因为:无论人作为单个动物独处时愤怒对他如何有用,社会也绝不会给他发泄愤怒的机会。”【愤怒对于这个秩序井然的社会毫无用处,唯有恐惧能够被利用,因为恐惧人得以安分守己。】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8:06:10 | 只看该作者
2023年10月30日
下周需要做质化研究的展示,这周开始有关资料的阅读。
今天阅读《解释的断桥:从编码到理论》,实证主义的持续批评强化了质性研究的自我反思和审慎论证本文聚焦于质性研究扎根理论的研究实践阐释在田野资料的获取和分析的过程中,研究结论的生成逻辑和自我证成。实证主义批评认为,扎根理论号称扎根,其实难以做到研究前空白的头脑,所以理论预设或先导分析框架的形成,影响了随后扎根田野的资料搜集和论证,也就是说研究者根据自己欲图论证的理论,有意识地选择性裁剪田野调查资料或数据填充到分析框架中进行论证,进而导致研究结论的无效性。针对这种蹇底抽薪式 的批评,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必须做出有效的解释和回应。

2023年11月1日
今天阅读《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与评判标准》,根据格莱瑟和斯特劳斯的观点,作为决定何时停止采样的鉴定标准,理论性饱和是指不可以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之特征的时刻。理论性饱和通常是通过交替收集和分析数据而得到的。但是,理论性饱和经常在范畴发展何时可以停止这一问题上受到质疑(Bulmer,1979),换言之,何时可以有信心地断定达到理论性饱和点?据我理解,当新的资料已经无法再归出新的类属时,那么理论便已经饱和,此时的抽样资料也已经饱和。

2023年11月2日
阅读《扎根理论在深度访谈研究中的实例探析》,本文试 图在国内首次将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研究结合起来, 通过对扎根理论关键环节的概要论述及其在深度访谈研究中具体运用的实例分析,探讨如何应用扎根理论在深度访谈研究中建构理论,从而填补了国内扎根理论运用研究的空白,推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研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
深度访谈与其它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它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地交谈来了解和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从而描述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群体的诉求。深度访谈的优点在于它灵活机动地访谈方式和细致深刻地研究方法,深度访谈具体流程包括访谈抽样、进行访谈、访谈记录、访谈编码、访谈分析、备忘录写作和论文写作等环节。由于抽样、编码和撰写备忘录这三个环节是扎根理论的精髓所在,而扎根理论的其它环节与传统深度访谈区别不 大,可以参照传统方法进行。

2023年11月3日
阅读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 然 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 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

2023年11月4日
阅读《从特殊中发现一般—反思中国经验的阐述问题》,而有从特殊经验中揭示一般性的问题意识,在比较参照中将中国案例与已有的系统性知识相 关联,抱有追问因果的纯粹目标,援引关于事物本体的认识范畴寻因作证,区分事实判断与道德判断,并运 用形式逻辑从具体现象中抽象简洁原理,这些思维特征限定着我们从特殊经验中发现一般知识的能力。特殊主义的提问逻辑也许适合战斗,但不适合探索−如果我们的成功,说明我们做对了什么,这种 “对”的行为原理是什么呢?和其他的成功经验相比,原理上相似还是迥异?如果是后者,需要从特殊经
验中揭示新的可解释的一般性原理,并经受其他经验的挑战和检验,方能产生说服力。
2023年11月5日
今天参加羽毛球比赛,休息一日。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14:52:44 | 只看该作者
2023年11月6日
何为方法论?心理学家迈尔斯(Miles)说:研究者要想为读者呈现一个确实可信的研究报告, 就必须要向外界清楚阐述自己的研究倾向以及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的外观,也就是研究方法。([美]迈尔斯·休伯曼著,张芬芬译.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但学者吴毅等人认为,迈尔斯的这里的研究方法只能算是一种研究设计,而不能算作方法论,要想更好地理解方法论,就得将其与认识论与本体论结合起来,三位一体方能更好地理解。因此吴毅等人在这里主张用范式探讨该问题。研究范式作为顶层的抽象设计,决定了不同的范式会产生不同的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

2023年11月7日
在遥远的1892年,芝加哥大学的莫尔斯创办了全美乃至世界的第一家社会学系,自此美国社会学的学科气质与发展方向便被其引领。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诞生了帕克、杜威、西梅尔、库利、米德、布鲁默等一众知名的社会学家。他们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立场,崇尚定性研究,主张改革与解决社会问题,他们开拓了个人生活史、人类生态学和绘制地图法等研究方法,而他们所探讨的移民研究、族群研究、社会病理学和城市生态学等议题,也成为了舞台上的主打节目。
1918年,威廉·托马斯与波兰人兹纳涅茨基合作完成了《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1918-1920)。(确实,《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称得上是“美国经验社会学第一部伟大的经典型著作”(科塞),是“反对扶手椅中的社会学的里程碑式的范例”(巴纳斯))在这部著作中,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力图描绘的是,经历从波兰的乡土生活到美国芝加哥的都市生活这样的重大变迁的波兰农民,在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上的变化。他们富有创见地提出,只有把个人的态度和社会的客观文化的价值观综合起来加以考虑,才能充分理解人的行为。
作为一部文献研究的典范,《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为芝加哥学派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确立了社会学的独立学科地位。有人将这部著作视为定性研究的开山之作,而将30年后塞谬尔·斯托弗的《美国士兵》(1949)视为定量研究的里程碑。
然而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芝加哥学派的一些先天问题开始显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大萧条暴露出帕克等人的研究在解释力和预测力等方面的不足; 同时,大萧条带来的就业困难也成为一条导火索,促使许多本来就对芝加哥学派的“近亲繁殖”很不满的青年社会学家群起而攻之。1935年,在美国社会学协会年度大会上,一群年轻人正式发起挑战,严厉批判芝加哥学派的传统研究路径。
它意味着逐渐崛起的、以哥伦比亚学派为代表的“变量范式”对主导传统的、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情境范式”的挑战。这一挑战对其后几十年的美国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莫顿、卡茨)
为回应变量范式的挑战,也为挽救芝加哥学派的学术地位,学派的第二代学者积极展开了自我批判。其中代表学者布鲁默指出其时的美国社会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普遍问题,即理论与经验的割裂。布鲁默认为,在《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书中所出现的那些被变量范式当作靶子的缺点,恰恰不是象征互动论背后的情境范式所导致的,而是来自与变量范式同源的一种方法论认识。这种认识主张: 经验
研究本身并不能产生理论,它是被用来校验理论的,而理论则要通过研究者的偶发奇缘( serendipity) 来获得。按照这种逻辑,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学者要做的只是验证理论,而待验证的理论则由专门的理论工作者提供,这就势必造成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二元对立。(这种问题在理论的断桥里也有专门的讨论)
布鲁默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方式: 在批评第一代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上,他反过来对哥伦比亚学派主导的变量范式提出了超越性的批判。这种“以守为攻”并不是单纯追求学术权力的话语策略,从广义的学科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它实际上是从“质性研究”“归纳逻辑”“人文主义”和“历 史—情境范式”的立场来对“量化研究”“演绎逻辑”“科学主义”和“自然—法则范式”所做的总体性批评。

2023年11月8日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发生过后,芝加哥学派崇尚的人文主义范式逐渐衰落,以孔德(Comte)、涂尔干(Emile Durkheim)和大卫·休谟(David Hume)等人思想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在哥伦比亚学派等学派学者的推崇下开始兴起,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与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且这些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发现。正是因为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量化研究来分析各类社会现象,并试图通过控制样本的选取以发现超越个体特征,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与可验证性的一般规律。
孔德、涂尔干、哈贝马斯等学院派学者引领的这股“宏大理论”风潮(grand theory)(由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出,是对社会学家帕森斯研究风格的一种讽刺,这种风格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一般性,其术语往往具有通用的解释性)一直主导着学界的研究惯习。
实证主义研究者反对通过意义解释或直觉所产生的认知,他们认为质性研究是印象的、非系统的,并且带有研究者的主观偏见,研究结果带有地域性,缺乏验证手段等。
但到了20世纪中叶,盛行已久的量化研究策略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如研究深度不够、缺乏对动态人文社科现象的量化手段、理论更新慢等。因此有学者主张将量化与质化研究策略结合起来,或是将量化手段引入质性研究,或是将质性的资料搜集等方式引入量化研究。扎根理论恰恰属于前者。

2023年11月9日
20 世纪 60 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格拉泽(Glaser,B.)和施特劳斯(Strauss,A.)通过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研究中, 总结出了一套质性研究方法,并于 1967 年共同出版了《扎根理论的发现:质化研究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一书,它标志扎根理论的诞生。
该理论的形成主要受到两方面理论思想的启发。格拉泽受到哥伦比亚学派量化研究权威拉扎斯菲尔德所崇尚的经验主义的影响,将量化分析手段融入扎根理论之中,使得整个研究过程具有可追溯性,研究程序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结果具有可验证性。另一方面,施特劳斯受到芝加哥学派权威米德、杜威、布鲁默等人实用主义与符号互动思想的影响,并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 ,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2023年11月10日
格拉泽与施特劳斯开创了20世纪应用最为广泛的质性研究策略——扎根理论,其充分融合了量化研究的严谨性、可操作性以及质性研究的可探索性,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由于不同领域学者学科背景、研究范式、研究主题的差异,使得扎根理论分化出不同的流派。
1990年施特劳斯与又和科尔宾(Corbin,J.)合著《质性研究基础:扎根理论程序与技术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一书,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极为广泛。目前学界所采用的扎根理论大多是程序化扎根理论,即分为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与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程序。
在这本著作中,两人所做的最大贡献便是将扎根理论程序化,他们在 1967 年原始版本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实践,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如,“维度化”、“主轴编码(Axial coding)”和“典范模型(Paradigm model)”等。后人为了区分两种不同版本的扎根理论,将1967 年的版本称为“经典扎根理论”,而将 Strauss和Corbin 在 1990 年提出的版本称为 “程序化扎根理论”。
但施特劳斯的老搭档格拉泽此时就与施特劳斯出现了分歧,他在 1992年出版《扎根理论的分析 基础:自然呈现与生硬促成 》(Basics of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Emerging vs Forcing)一书中,针对程序化扎根理论进行批判与回应。
他认为所谓的程序化编码已经违背了扎根理论的基本精神———不先入为主的构想问题、提出概念、 范畴或假设来强制选择资料和形成理论。这是扎根理论与量化研究最大的区别之一。
格拉泽认为,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并非研究者个人的问题,而是研究对象的问题。在对研究对象的深度调查中,所有的问题、范畴、概念会顺其自然地出现。而上述的主轴编码、典范模型不过是将收集到的资料填写到了预设的框架之中。(这与我们之前课上讨论的解释学中伽达默尔的“前见”对定性研究的影响极为相似,这里格拉泽十分反对将个人倾向带到研究中。学者们都主张“放空”大脑,避免前见影响,但实际上要想拥有一个空白的大脑是不可能的,“前见”不见得就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导向,这其中就涉及到理论导向的必要性,充足的理论能让研究者脱离琐碎的田野数据,形成更为有效的思维映射,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为研究者指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关于理论导向的具体效用以及如何通过多元印证减少前见对于结论的预设性影响,后面唐诗同学会为大家详细解释。)
回到正题,除了施特劳斯与科尔宾开创的程序化扎根理论,施特劳斯与格拉泽的学生卡麦兹 (K.Charmaz)在吸收传统的扎根理论思想后将建构主义理念与方法融入扎根理论中,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与著作,如《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扎根理论》(Constructivist and Objectivist Grounded Theory)、《建构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实践指南 》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等,由此,也被认定为“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代表。(卡麦兹本人更倾向于实证主义,更注重实用性,认为扎根理论想要继续发展就要从实证主义的源头入手,将建构主义的许多方法和问题都与之融合起 来,使得扎根理论发展得更为充分、细致,更具有反思性。)
卡麦兹认为,人类利用不同的方法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解释性的,所有的理论与真理都具有临时性,他们不过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图像,而非真实面貌。因此卡麦兹认为扎根理论不过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人们与外部世界相互建构的桥梁。因此他将建构主义的哲学思想引入扎根理论,使之成为了一种更具有前瞻性、细致性与反思性的质性研究方法。

11月11日
孙晓娥认为,深度访谈可以生成大量的文本性资料、丰富的访谈资料,便于运用扎根理论对个体经验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抽象出概念、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不仅可以为深度访谈提供建构社会理论的手段和策略,而且还提出了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由此可见这两种方法论可以互为手段,让各自研究更为规范。
深度访谈与其它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它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地交谈来了解和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从而描述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
题、反映社会群体的诉求。深度访谈的优点在于它灵活机动地访谈方式和细致深刻的研究方法,深度访谈具体流程包括访谈抽样、进行访谈、访谈记录、访谈编
码、访谈分析、备忘录写作和论文写作等环节。由于抽样、编码和撰写备忘录这三个环节是扎根理论的精髓所在,而扎根理论的其它环节与传统深度访谈区别不
大,可以参照传统方法进行。因此只需厘清扎根理论的抽样、编码和撰写备忘录这三个环节,便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扎根与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的联系。

11月12日
休息。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20:42:27 | 只看该作者
2023年11月13日
今天了解到一些新闻史料。1931年11月12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四全大会于11月19通过《对于蒋中正同志代表主席团提议团结御侮办法之决议案》,“一致通过蒋中正同志亲自北上,首赴国难。”
消息一经传出,民众对于蒋介石北上抗日寄予了相当厚望,全国各界掀起了“迎蒋北上抗日”运动,促发一股新的抗日舆论热潮。《中央日报》对此有意进行淡化处理,仅将其作为四全大会六次会议议案中的一个小条目略微提及。且在民众关心蒋介石何时北上的议论中,《中央日报》在《蒋主席北上问题》的社论中提到:“蒋主席身负国政之重责,又统率全国之军队,在矢志北上之际”,“对于国务,应有如何之筹策,对于安宁秩序之维持……又应如何就全局上而作相当之策划,此皆事关机宜。”以此指责民众新行为是不顾大全之举。反观《申报》这边,则积极报道蒋介石北上抗日的新闻,以醒目标题刊登“四全大会昨开六次大会,全体表决推蒋中正北上”的消息,并相继刊载社会各界电促蒋介石北上抗日的报道。并在时评中指出:“故吾人对于蒋主席决意北上收回失地之宣示,与四全大会之决议,谨以无限之热忱,表示拥护,盼望立即实现。”
蒋介石立表北上抗日的言论仅仅是出于政治的考量,为的是缓和民众激进的抗日情绪,实际上北上并未实现,《申报》与《中央日报》不同偏向的报道也体现出对于军事抗敌的不同态度,这背后的本质终究是各自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2023年11月14日
1955年Bateson发表论文《一个关于游戏与幻想的理论》,其中界定“框架”的概念为“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后来的研究逐步衍生出“选取与强调问题的某些方面同时排除与淡化其他方面的策略”“人们或组织对社会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架构”“通过不同语言或措辞来处理新获取信息的已有认知结构等多样定义,发展 出“框架化(framing)”、“架构(framework)”等相近概念。但迄今为止,仅有迄今为止,仅有臧国仁、潘忠党刘蒙之等少数框架理论研究者或Bateson的研究者肯定Bateson的原创贡献。
当前学界对框架概念的定义经历了从“泛框架论”到“窄框架论” 的缩限过程。“泛框架论”涵盖自然框架、主体框架、社会框架等三种类型,分别指未经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现象、将事件能指和符号所指以一定逻辑予以组合的个体主观心理过程、社会组织对特定事件的解释策略。
“窄框架论”局限于媒介文本被强调、被表述的显明效果,相应的框架化策略有强调同一文本不同部分内容的“强调框架”、以不同方式表述相同文本信息的“同等框架”等。
关于窄框架论与宽框架论的划分之前并未见到,可做积累。

2023年11月15日
与贝特森合作研究不久,1956 年戈夫曼发表了奠基性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框架理论的相关核心概念——情境定义,这本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者威廉·托马斯创造的概念,戈夫曼赋予了它全新的涵义,把人的表演、语言表达和行为表征,都纳入到了这种情境定义框架中,即一种是用语词“给出的表达”,一种是用行动“流露出来的表达”,前者通过语言即可以对这种表达的意义给予说明 ;后者则需要考察“情境关系”才能对蕴含的意义给予说明,这种依靠“情境定义”生成的意义,就是一种解释的“框架”。戈夫曼对情境定义的理解于贝特森的元传播十分相似,因此,框架理论是戈夫曼从《日常生活中的
自我呈现》开始酝酿的理论雏形的自然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班纳特·M·伯格说 :“框架在《框架分析》中必然涉及到意义的关系维度。在这个意义上,一种框架仅仅是一种具体有形的隐喻——其他社会学家已经尝试援用诸如背景、设置、上下文等词汇,或根据这样的短语来表达这种隐喻。”因此,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从人类传播的互动关系出发,表达了基于情境关系的非语词涵义的隐喻的意义。把握这一理论背景的意义在于,戈夫曼延续了贝特森人类学的传统,并把框架的概念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但正如前文所言,目前学界承认贝特森对框架理论所作贡献的学者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为贝特森及其所做的理论贡献证明。

2023年11月16日
甘姆森( Gamson) 在戈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框架理论,他认为,一个成熟的框架分析既有动态层面,又有静态层面,应包含三个部分: 一是关注生产过程; 二是考察文本; 三是在意义协商中一个带有主动性的受众和文本之间的复杂互动。
再后来,一批社会学家将框架理论引入了媒介研究,他们借鉴戈夫曼的理路,对新闻生产活动进行现象学的探析。比如塔奇曼的经典研究《做新闻: 一项关于现实建构的研究》,以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考察新闻编辑室,从新闻生产的惯例、流程、规范入手,分析大众媒体如何建构社会现实,或者说新闻议题和意义如何被建构和呈现。在塔奇曼看来,新闻框架的选择、凸显机制颇似戈夫曼提出的“组织规则”,新闻从业者据此将新近发生的事实转变成报道,“框架”成为新闻操作中隐而不显但必不可少的幽灵。
自此以后,新闻传播学对框架理论的使用日渐广泛,“框架”也走出新闻生产环节,渗入新闻文本、 受众认知等领域,成为一个统摄性的理论概念。

2023年11月17日
在工具书《关键概念: 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中,苏利文等人把前人所提的经典定义综合起来,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框架定义: “媒体框架就是进行选择的原则———是强调、解释与表述的符码。媒体生产者通常使用框架来建构产品与话语,不管是文字抑或图像。在这种情境下,面对错综繁乱、往往互相矛盾的大量信息时,媒体框架使得新闻人可以快速地加工和包装。由此,在对媒体内容进行编码的过程中,框架就成了重要的制度化的环节,并在受众的解码活动中仍能发挥关键作用。”
传播学者坦卡德最早以画框来喻指框架的形成机制。在他看来,把一张照片( 或图画,指代社会现实中的某个场景) 放置在画框之中,就是将其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出来,以吸引注意力。与此同时,画框还能够营造观看的气氛,不同风格、色彩、质地的画框,所营造的观看氛围殊为不同。此外,坦卡德认为在画框之外,框架也可以指称建筑物的结构,既然框架是房子的骨干架构,那么挪用到新闻文本之中,框架自然指向报道的中心组织思想。因此他认为在新闻业中,“框架是新闻内容的中心组织思想( a frame is a central organizing idea for news content) ,通过选择、凸显、排除和深描等手段,在新闻中来提供一种语境( context) ,提示议题的核心所在。”

2023年11月18日
我们或许应当将新闻文本框架进行这样的概念化: 大量新闻报道所呈现出的一种或多种模式化的叙述方式,是一家或多家新闻媒体在报道某一议题时使用的一致的诠释套路。“框架”则是高度抽象化的理论概念,是新闻媒介在呈
现某类议题时所采用的“固定的报道型态”,不针对单篇新闻文本,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恩格斯认为,“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 框架分析的丰富蕴含和理论洞见,当然远非上述形式主义的概念推演所能涵盖,但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框架理论在基本概念方面的混乱情形,让人想起圣经故事中“巴别塔”,我们当下要做的,是梳理与澄清最核心的概念,促使学术共同体达成规范性共识,以推动框架理论的有关实践。

2023年11月19日
休息一天。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