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3级博士蔡舒敏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20:01:42 | 只看该作者
2023/6/26        周一        清理电脑内存和数据。修改了青记论文、批改学弟的舆情主题论文。       

2023/6/27        周二
阅读经典论文:赵立兵.“情”从何起:数字新闻“情感转向”的现象学反思[J/OL].新闻界:1-13
该文章以现象学作为理论依据,集中讨论新闻传播思想史中的情感问题,以反思现代新闻实践中情感要素何以被遮蔽,又因何隐而复显;厘清数字媒介技术可供性与当代社会情感实践现状、情感结构变迁以及情感模式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由数字新闻“情感转向”所启发的新型传播生态、学科知识框架与伦理道德规范,从而为理解数字新闻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因与演进机制,审视人们日益媒介化的日常生活与在世存有过程等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有效的分析工具。

2023/6/28        周三       
引用备注:情感不仅是数字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代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事件”和转捩点,对于审视当下媒介环境变迁与新闻实践变革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正如库恩所言,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其发展进程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包含着一系列的“范式”(paradigm)变更与理论“转向”(turns)。


研究数字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的情感问题,一方面可以为研究数字新闻实践的基本逻辑提供理论基点与价值依据,为新闻业克服当下发展困顿与局限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们审视传统新闻学所确立的新闻专业主义与客观性原则提供一种参照系,使我们对新闻学理论脉络与实践传统中习以为常的东西产生一种反思与审视,对新闻学科发展新旧理论范式的切换产生新的认知,并且对新闻伦理与道德规范的未来走向产生新的研判。

为何人类情感被当作传统新闻学认识论的“盲点”而遭到长期的忽略甚至系统性压制,而在数字新闻实践的语境下情感要素却又被充分地激发?数字新闻的情感转向对当代新闻学的发展开拓了怎样全新的理论界域,并且对于建构一种能够适应新的技术样态与生产实践的新闻伦理与道德规范有着怎样的导引作用?

自柏拉图(Plato)、笛卡尔(RenéDéscartes)确立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与二元分立的思想传统以来,从斯宾诺莎(BaruchdeSpinoza)到休谟(DavidHume),再到马克思和尼采,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现象学运动、实用主义思潮都对其展开了激烈而深刻地反思与批判。在这种“反向”理论运动的启发与推动之下,即便是在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甚嚣尘上的传统媒体时代,凯瑞(JamesW.Carey)、舒德森(MichaelSchudson)、甘斯(HerbertJ.Gans)等一众学者仍然从新闻社会学的视角,对新闻生产的文化性、建构性以及仪式性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建立在数字媒介可供性之上的知识生产与日常交往直接促成了情感问题得以重新进入新闻实践与理论的视野,进而致使新闻文本内容、叙事策略、传受关系以及道德伦理等领域的系统性变革。

同样,由詹姆斯(WilliamJames)、皮尔士(CharlesSandersPeirce)以及杜威(JohnDewey)等所开创的经典实用主义哲学,出于其对人性来源的具身化理解和对身心二元论的本能性排斥,亦表现出对人类情感、主观经验以及生活实践的注重。西方哲学内部对情理关系的重新界定,主要表现为自斯宾诺莎、休谟、卢梭以降,学者们纷纷从现象学、伦理学、政治学抑或神经认知科学等视角对人类情感进行了重新审视。

而哲学家赫尔姆(BennettHelm)甚至专门创造了“情感的理性”(emotionalreason)[46]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以表达对理性与感性二分法传统的坚决反对与拒斥。显然,无论是李泽厚、普特南,还是克劳斯、赫尔姆,他们都倾向于从社会生活实践概念本就蕴含的交融性与生态性出发,从而体认身体与心灵、理性与感性、无机与有机、主体与感性等要素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并且有机统一于人类生存实践的全过程。


2023/6/29        周四       
阅读摘抄:正如胡塞尔所言,这个世界对我不仅仅是作为实事世界,而且在相同的直接性中作为价值世界、财产世界、实践世界而在此存在【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20-121.】。

阅读摘抄:无论是斯宾诺莎的“情动”、尼采的“权力意志”,还是德勒兹的“欲望机器”,抑或实用主义的理论谱系,都一致认可人的本质并非一个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意义上的“心灵主体”,而首先是一种充斥着欲望、经验与意志,追逐着生存、对抗与行动的“情感主体”【汪民安.情动、物质与当代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2:10-11.】。

阅读摘抄:如果借用齐泽克(SlavojŽižek)“事件哲学”的观点,诸种“转向”发生的原因就在于理论或实践发展过程中“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发生的新东西”,它们的出现不会沿袭事件原有的演进脉络与叙事结构,而是作为一种既定范畴的溢出物及断裂层,或者说“一个激进的转捩点”侵入并破坏了人们的感知经验、真相表达与象征秩序等“任何既有的稳定架构”,进而改变事物本身以及“事实所呈现的整个场域的面貌”。【斯拉沃热∙齐泽克.事件[M].王师,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6-7;161-162.】

2023/6/30        周五       
阅读摘抄: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及其推动的“世界图景的机械化”。【爱德华·戴克斯特豪斯.世界图景的机械化[M].张卜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1-12.】与人类思维方式变革的影响,加之媒体机构基于市场竞争、现实利益的直接考量,终究难以抗拒历史的洪流并逐步高擎客观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思想大旗。

阅读摘抄:从霍布斯(Thomas Hobbes)到斯宾诺莎,再到荣格(Carl Gustav Jung)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基本同意将情感理解为“身体的感触”【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97】,从而肯定了情感与身体的密切关系,甚至认为要理解人性,就必须先从理解身体着手。

阅读摘抄:正如文化人类学家凯瑟琳·卢茨(Catherine Lutz)所认为的那样,情感体验不是先于文化,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文化的一部分【Lutz C A.Unnatural emotions: Everyday sentiments on a micronesian atoll and their challenge to western theor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5.】。在不同的社会族群、不同文化语境乃至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都会有着风格迥异的情感内容、情感类型与情感表达(emotional expression)。


2023/7/1        周六        今天和朋友外出办事。


2023/7/2        周日       
阅读摘抄:正是看到了情感实践在社会构成中的基础性作用,美国学者霍克希尔德(Hochschild)指出,情感不仅是人们展开私人生活,参与公共生活,还是进行情感工作(emotion work)和开展商业交换的重要渠道与形式。因此,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生活,人们难免需要进行表层或深层的“表演”,对情感进行一定程度的“整饰”【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M].成伯清,淡卫军,王佳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53;48】。

阅读摘抄:文化评论家埃里克·豪斯(Eric Shouse)同样指出,情感对于新闻业的重要性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之上,即“媒体的力量并不在于它们的意识形态效应,而在于它们创造独立于内容或意义之外的情感共鸣的能力”【Shouse,E. Feeling, emotion, affect[J]. A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e, 2005, 8(06).】。

阅读摘抄:其实早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加塔利(Pierre-Félix Guattari)就曾指认,符号的能指始终处于一种“冗余性关系”之中,所谓符号的“能指机制”就是一个符号始终指向另一个符号,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一个无始无终、连续不定的象征网络。其中,“带着愤怒而庄严的情感,就像是在氛围之中漫溢的网络的主宰者”【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加塔利.千高原——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M].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100;101-102.】

总结:对情感传播的主题非常感兴趣,继续积累做相关的阅读笔记。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19:25:55 | 只看该作者
2023/7/3        周一       
论文阅读一篇、外刊阅读一篇、道德经一讲

国际新闻界
《ChatGPT启示:大语言模型时代传播学研究新问题》

聚焦大语言模型时代的新变化,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应用成为互联网空间新生态,开放域多轮对话与生成式技术的突破带来传播研究的新变化。

议题一:大语言模型下信息生产与流通领域的问题
随着大语言模型持续迭代,所需求的算力和经济成本越来越高,会不会进一步演变为国家之间的竞争?对此,金兼斌认为大模型的国际竞争无法避免,同时他也强调了先发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技术的先发优势在马太效应作用下可能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将大语言模型视作战略性资源提早布局,抢占先机。

每次技术革命之后都会带来类似的问题,即知识生产的鸿沟是被弥合还是进一步扩大?苏岩认为,从生产、包括背后谁有权力来进行知识生产的角度来说,鸿沟其实是扩大了,因为原本信息资本更丰富的群体也将继续占据知识生产的优先权。对此,张伊妍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大语言模型并不一定会加剧知识鸿沟,反而更可能推动知识的民主化。比如,相比搜索引擎,老年人如果通过自然语言获取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获知成本。另外,很多人也表示ChatGPT在学习写代码方面能提供很大帮助,所以技术学习层面的鸿沟也是在不断缩小。

张开平提出ChatGPT对于虚假信息跨文化语境传播的问题: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存在不同认知模式,当西方语境下认为是真实的信息置于其它语境下则可能存在很大争议。

苏岩表示:虚假信息传播其实涉及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如果ChatGPT虚假信息会深化后真相时代的一些结构性难题,那么媒介素养在这个时候就会起作用,它会像一个内化的屏障让人在复杂信息海洋中建立一个比较好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虚假信息所侵蚀。

议题二:大语言模型下伦理法规领域的问题
胡泳指出:任何机器学习技术的工作原理一定比手工编码系统更不透明,甚至科技公司的工程师也很难确切地说明算法的工作方式,这种不确定性的叠加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产生不确定性的“爆炸”。

张伊妍基于人机共创背景谈到:当人接到一个创作任务,把创作目的转换为大语言模型的输入指令并对输出结果进行适当修改的过程中,人机已经融合并形成一种赛博格(cyborg)的创作效果,这导致人与大语言模型创作边界的模糊。

赵蓓认为可以将透明度问题细化为算法透明度、数据透明度、使用透明度三个组成部分。在算法透明度上,一些大型语言模型如GPT-3的算法已经公开,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模型的内部机制和参数了解其工作方式,并据此分析模型生成内容的偏见和错误,但GPT-3之后OpenAI、谷歌不再公开算法,透明度的降低可能会影响大语言模型的未来发展;在数据的透明性方面,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数据通常是不公开的,整个决策过程往往是一个黑箱;在使用大语言模型之前,应先制定规范使用透明度标准,避免陷入被动的“使用—检测”竞争之中。
赵蓓提到,目前基于大语言模型开发的聊天机器人已能够根据大量聊天记录合成虚拟用户,这一虚拟用户类似于真人用户的数字化身,与虚拟用户的对话可能导致真人用户的隐私泄露。

戴舒琪以患者就医为例指出,医生输入患者信息并利用ChatGPT为患者开具自动病历的过程中,患者信息会被传输至美国OpenAI公司的服务器上,如何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将成为新的问题。

苏岩认为,ChatGPT带给人的即时性便捷是仅仅是一种表象,长此以往的后果可能是“数字利维坦”的出现,届时个人隐私数据变为公开信息。

喻国明和陆小华两位教授认为大语言模型将对社会治理逻辑产生革命性影响。

喻国明认为,大模型是一个“出道即巅峰”的现象级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和全面。喻国明指出: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属于精英治理模式,而技术对于人类社会最大的颠覆在于人类平等性的增强,拉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打破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壁垒,削弱精英赋权的基础,这将对未来包括传播在内的整个社会治理、运作产生重大甚至根本性的影响。

陆小华认为,大语言模型已经在重构社会规则,第一层表现为法律治理规则的重构,互联网、数字技术等相关法律将被改写;第二层表现为传播主体的重构,大语言模型将成为新兴内容生成主体,让社会进入人机共生时代。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钱忆亲提出了AI伦理法规制的落地问题。钱忆亲指出:关于AI伦理法规学界已讨论多年,当下相关探讨已度过达成某种标准或共识的阶段,进入到实施阶段,即如何把AI伦理落地的阶段。

2023/7/4        周二       
议题三:大语言模型下文化领域的问题
ChatGPT到底是什么,在传播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丁汉青指出:技术是人类为了特定目的而创造出的方法和手段,因此ChatGPT实际可以视为一种技术、一种人造物。丁汉青认为,对ChatGPT的研究可从四个分析单元入手,一单元是人工智能制品的分析,探讨大语言模型在产生关系中的定位,探讨人机共生时代的新常规,侧重互动关系的建构;二单元是技术系统的分析,探讨大语言模型与人类的权力关系,分析大语言模型对人的认知模式、感知比例的影响;三单元是技术与社会的组合分析,探讨大语言模型的形塑方法;四单元是技术文化,主要重新审视人类中心的伦理观念,探讨大语言模型作为决策者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沈阳、刘海龙、金兼斌三位教授都认为大语言模型时代人与机器的共同生存必然影响到人的主体性与独立性。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人与机器的共生存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能力整体上大于机器,即人类当下所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机器与人类能力接近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机器觉醒为硅基生命的阶段,此时人与机器的差距将被迅速拉大。

刘海龙从他者消失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的主体性危机。刘海龙指出,人类与机器交流时完全以人为中心,无需顾及机器的意愿与想法,这取消了机器作为他者的可能性,使机器沦为奴隶,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当奴隶完全顺从、承认、接受主人的意志时会产生一种颠覆,奴隶本身可能获得比主人更多的智力与能力。刘海龙认为,ChatGPT同时构成一种大他者,不在场却又随时在场,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金兼斌提到,电视时代人们需要抵抗沙发土豆(couch potato)的懒散状态;手机时代人们需要抵抗成为低头族;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该主动追求美、创造美,保持人的独立性与尊严,拒绝成为智能技术的寄生虫。

胡泳将机器中的智能喻为幽灵,他认为机器中的幽灵正逐渐达到难以琢磨和不可控制的地步,尽管人类是机器的创作者,却不是机器的主人。胡泳认为,人类是时候进行自我反思:为何制造大语言模型技术?为何把机器设计成类人的、有意图的样子。

彭兰教授关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影响。彭兰认为,AIGC艺术创作将在数字世界创造幻象和现实的交融空间,这些创作难分真假,对个体生存与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都将构成挑战,艺术领域里的所谓的超现实、超超现实,未来或许会成为生活的日常状态。

赵子忠对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持乐观态度,他指出,多元化和多样化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尽管人工智能潮流会对当下的学科教育产生冲击,但媒体教育一定是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主题的,新闻传播学需要找好角度与人工智能时代完成对接,发挥新闻传播学对人社会的贡献。

2023/7/5        周三        整理老师课件内容,梳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
①准则。准则/格律。准则是个人行为在主观上所遵循的程序和规则。
准则是个人行为在主观上所遵循的程序和规则,这样的规则应该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应用,最终落脚于媒体业者的遵循的准则

②原则、伦理原则。原则是指经过长期实践总结所得出的合理化的现象,反映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意志。专业实践多用原则。

③法则、道德法则。法则:(一个道德实践的法则)是一个包含绝对命令式(命令)的命题。媒体道德法则反映的是全体业者的意志,这种意志不同于个人的意志。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应用的法则是所有使用这种程序的媒体业者的意志。

2023/7/6        周四        整理老师论文,摘抄

2023/7/7        周五        看文献、查资料,写论文思路

2023/7/8        周六  邓晓芒的《康德“德行论导论”句读(一)》

P28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已经指出,道德命令是一种“定言命令”[kategorische Imperative],也就是无条件的命令,区别于假言命令。所以它的命令本身的形式就已经表明了它的无条件的强制性,

P30如果没有情欲,人就是天使或神了;但如果没有道德律,人就是动物。所以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道德律本身是作为自由这种纯粹理性原因性的演绎原则而提出来的”,就是说,由于有道德律,由于人受到道德律的强制,说明了人有自由。

P34所以伦理学是讲究目的的,也就是关注动机,而法权论只关注效果,不管你的动机、目的是什么,只要你的自由行动不影响到别人的自由,那就是合法的。由此可知,伦理学或德行论是建立在个人内心的目的之上的,它虽然也要关注效果,但效果只是动机的一个环节,是在目的中考虑的问题,至于现实中的后果则是不重要的,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德行论是基于自由的内在的先天必然性,不看重那些偶然的后果。

P44德行义务仅仅建立在“自由的自我强制”之上,自由的自我强制也就是“自律”。自律才是真正的自由,这是一个事实上无可否认并且至关紧要的概念。

2023/7/9        周日        晚上陪家人外出

总结:本周持续阅读,整理论文写作思路。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10:30:49 | 只看该作者
2023/9/4        周一        陆续整理收拾行李,和同学们吃饭。

2023/9/5        周二        开师门会议,回来继续做课件。

2023/9/6        周三        上课《传媒与社会发展》、开会研讨。

2023/9/7        周四        "买新的电动车、晚上听刘老师的课程。
阅读新书《常识课》
1   做一个社会人
2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身体
3   学习时间管理
4   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5   过度敏感是一种社交病
6   一个人可以笨,但是不可以懒
7   事业中并无小事,只有未达完美之事
8   做个读书人
如果把“用处”当作读书的唯一目的,那就把读书看低了。读书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滋养、哺育和陶冶,从而使这个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要读书,要有一个执着的信念:无论是否做学术,都要争取做读书人。拥有知识、思想、方法,乃至书卷气,是读书生涯给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可观的境遇。"

2023/9/8        周五        制定自己的阅读书目,学习其他人的书单目录。25本
伦理学、哲学休谟《人性论》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著,张荣、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道德形而上学(第六卷)》
康德著,张荣、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判断力批判(第5卷)》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政治学柏拉图《理想国》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社会文史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斯图加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
李泽厚《美的历程》
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新闻传播学展江译《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
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
[德]马丁·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法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约翰·密尔《论自由》
教育学斯宾塞《教育论》
心理学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



2023/9/9        周六        阅读新书《常识课》感想总结:新闻人失去了对新闻职业的依赖和信念,究其根本是缺乏人本主义的精神。为什么要呼唤新闻的人本主义转向?新闻是最早享受媒介红利的社会事实之一。数字时代以降,媒介逻辑向社会各领域全面扩散,红利不再,新闻就落入了发展的对数长尾,有增益,但不多。因此,技术主义的新闻创新事实上是一种路径依赖,点点收效比之过往或可一提,与其他相邻近的数字行当却不可同日而语。与之相应地,工具主义的新闻实践同样不可持续。工业时代的新闻理论与数字生活水土不服,内嵌于新闻工业的现代性理想在后现代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迂腐而教条——更现实的是,“真实”新鲜的质量规范根本满足不了新自由主义的消费期待,“写谁谁看,谁写谁看”早已不是妄诞。历史地看,新闻不是一段滥觞于技术或工业生产的叙事,它可以是一点诚意、一门手艺、一份道义,像在本世纪初的中国、上世纪初的美国或更早一些的英国那样,是沟通的、对话的、关注人及其公共生活的。人本主义是构造了新闻之公共品质的缘由,它是新闻延续至今的理想肖像的本相,在技术代臂和工业程式的催化作用耗损殆尽之际,对新闻人本主义的打捞或拂拭是挽救行业危机的选项之一。

2023/9/10        周日        教师节师门聚餐,周日总结和休息,找电子书。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2:08:38 | 只看该作者
2023/9/11        周一        整理大家的学术日志。调整阅读书籍,下载电子书籍

2023/9/12        周二       
阅读《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著 赵和平等译
第一章拼写文字的时代
·海德格尔最终把技术性与非真实性相提并论。【6】
·在《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中,我阐述了技术趋势的全部或部分实现会引发技术体系的变革,从而悬置构成社会的行为程序。这是一种客观的、起始会遭到社会体制抵制的中断(épokhé)形式。中断重复一经产生,调整就势在必行,这便是中断的全部实现。当前的迷失方向是无力实现中断重复的经验。它同速度、同争分夺秒所导致的记忆工业化、同为赢得速度而开发的技术之特性息息相关。【7】
·镜子的阶段将永远不会被超越而只能被反射,它只能给出一个观念的自我。【30】
·胡塞尔认为,理性可以达成于器具性的表面或界面。不同于康德的是,""胡塞尔对数学观念物体的直观具有绝对的构成性和创造性,因为这种直观的对象或对象性在直观之前并不存在”①。但这种构成性又被作为记录的文字所限制。【44】
·文字变成了""公众性的操作者,是政治领域的构成物。文字使得城邦生活的各种基本准则经久不衰、清晰可辨且通俗易懂,以便让所有人都服从于它们""。【45】"

2023/9/13        周三       
阅读《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
·那么究竟发生在文字发展的哪个阶段呢?是在文字已经超出单纯的记忆辅助之时,还是在文字仍停留在简单的记忆辅助之时?正是在这一点上,问题变得复杂了。文字是在何时变成真正的文字的呢?【53】
·由于最初并没有文字,人类最初不需要文字就会推理,所以原始理性应当构成于“真正的”文字之前。换言之,真正的文字应当产生于推理中,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天才”中。美索不达米亚人丝毫没有受惠于真正的文字,因为他们的文化发源于文字之前;他们也没有受惠于记忆辅助,因为记忆辅助除辅助记忆之功能外别无它用。【54】
·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来自重复,而批判的思想则来自形式的重复和累积的重复,即来自比阅读更广义的重新阅读。【70-71】"

2023/9/14        周四        上课一整天

2023/9/15        周五        参加校史馆,班级聚餐

2023/9/16        周六        开会,参加传媒伦理论坛一天

2023/9/17        周日        阅读课程布置的20篇论文论文,做ppt。
阅读《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
第二章迷惑的生成
·继新石器时代之后,知识作为知识的印迹保留下来,技术性作为确正手段发展起来,于是科学得以出现。【79】
·第四记忆不是特定的、不是种族的、亦不是个体的,而是不折不扣的机器的记忆。【83】
·作为规律性的节律,自然界只给了我们星辰、季节和日夜的节律以及行走和心脏的节律,这些节律从不同程度上给予我们时间优先于空间的观念。【103】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9-24 23:06:11 | 只看该作者
2023/9/18        周一       
阅读书籍
《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
〔美〕彼得·L.伯格(Peter L.Berger)
著〔美〕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n)
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就是现实的社会建构。【6】
知识社会学大体上是要研究人类思想与作为其源头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故而它也可以被视为针对思想的“存在决定论”(Seinsgebundenheit)这一更宽泛的议题的社会学方案。【7】
而在经验层面上,它促使学者殚精竭虑地去探寻思想与它所处的历史情境的具体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社会学的确承袭了历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只是它的关注范围相对窄一些。
【8】
知识社会学直接的思想源头还是要归属于19世纪德国思想的三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和历史主义。知识社会学从马克思那里获得了它的基础命题: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
只有将“下层结构”理解为人类活动,将""上层结 构""理解为人类活动创造出的世界,我们才能把握这对概念的意
思。【8】
历史主义者坚持认为,离开了其自身的历史脉络,任何一种情境都 不可能被理解。【8】"

2023/9/19        周二        开组会

2023/9/20        周三        上课。
继续阅读《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
“现实因素”只调节特定的“理念因素”得以在历史上出现的条  件,但无法影响理念因素的内容。换句话说,社会所能决定的是理念的“此在”(Dasein), 而非其""本在”(Sosein)。【11】
舍勒强调,人类知识在社会中是以先验的形式呈现的,它先于个人经验并为其提供意义秩序。
【11】
曼海姆也强调了“乌托邦”思想的力量。虽然乌托邦思 想像意识形态一样扭曲了社会现实,但它内含一种让现实向自己的愿景转化的动力,这种特质是意识形态不具备的。【14】
知识社会学是经验社会学的一部分。【15】
知识社会学一直关注思想史,也就是观念史。知识社会学必须关注社会中所有被当作""知识""的事物。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只关注思想史的做法是不妥的,至少可以说,思想史不应成为知识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5】"

2023/9/21        周四        上课。
继续阅读《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
由客观事实性和主观意义性所构成的二元特征恰恰使得社会成为一种“自成一类的现实” (reality sui generis)。【27】
我能够意识到世界包括多重现 实。当我从一个现实切换到另一个现实的时候,我会体验到一种冲击。它来自于现实切换所带来的注意力转换,从梦中醒来就是最简单的例子。【29】
日常生活现实是围绕着我身体所处的""此地"" (here) 和我当 下所在的“此时”(now) 被组织起来的。这种""此地此时""构成 了我对于日常生活现实的注意力焦点,在日常生活中以“此地此 时""的方式呈现给我的东西,构成了我意识中的实在之物 (real-issimum)。【30】"

2023/9/22        周五        做汇报课件

2023/9/23        周六        做种植牙手术。痛到眼泪直流。休息

2023/9/24        周日        休息。整理论文提纲级思路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 20:03:24 | 只看该作者
2023/9/25        周一        去校医输液,休息中

2023/9/26        周二        去校医输液,休息中

2023/9/27        周三        上课。看书
时间性(temporality)是意识的内在属性。意识流总是在一定的时序中展开的。这种时间性可以为主体感知,我们能够区分它的不同层次。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一个内在的时间流,这种时间流在节奏上对应于身体的生理波动,【36】

这些日期都"位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它们的“位置”决定性地塑造了我的处境。我出生在银行大破产之年,那年父亲失去了他所有的财富;我刚好在革命发生之前上学;我在大战爆发后参加工作;等等。日常生活的时间结构不仅事先规划了我每一天的"日程",而且凌驾于我的全部人生。在时间结构设定的这些坐标中,我获得了对每天的日程和整个人生的理解。【37】

这种自省常是由他人对我的某种态度所引起的,很像是一种对他人态度的“镜像”反馈。【40】

符号的独特性在于它把刻画主观意义当作自己的明确任务。例如,武器的最初出现可能是因为狩猎的需要,可后来它变成了一个代表攻击和暴力的符号(比如在某些仪式中)。【47】

一个社会知识库(socialstockofknowledge)就形成了。它代代相传,被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所继承。我和他人共同进入可用的社会知识库,这会对我们的互动产生一种持久的影响。【54】

通常来说,只要问题能顺利解决,我就不会对必需知识以外的东西感兴趣。【55】

2023/9/28        周四        上课,看书
当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的惯例活动呈现为交互类型化(re-ciprocaltypification)时,制度化就出现了。【71】

绝大多数父母所传递的制度世界本身就是带有历史性和客观性的事实,而制度的传承过程加强了父母的制度现实感。【78】

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客观现实,人是社会的产物。【79】

只有借助于这样一个社会性共享的意义世界,制度整合的必要性才能浮现出来。【84】

所有的知识传递都需要借助某种社会装置(socialapparatus),这种装置规定了哪种类型的人是传统知识的传递者,哪种类型的人是接受者。【90】

2023/9/29        周五        中秋节和同学去看电影,看艺术展

2023/9/30        周六        看书,做笔记
在一个社会中,此类角色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因为它们不仅代表着这个或那个制度,而且代表着一个意义世界中所有制度的总和。实际上,这些角色帮助社会成员在意识和行为上维持着这种整合,也就是说,它们与社会的正当化装置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96】

这也就意味着知识的社会分配。社会的知识库由普遍知识与特定角色的专属知识两部分组成,即便是极其简单的社会情境也遵循这种分配方式。【97】


知识既是社会产品,也能影响社会变迁。【109】

在象征世界中,所有的现实都具有人的意义,整个宇宙都确证着人的存在的正确性。因而,象征世界就是人类意义能够投射的最远距离。【129】

2023/10/1        周日        看书,做分享读书会笔记。
特定的概念装置是否能成功运作与运作者所拥有的权力有关。”【135】

社会分工带来了知识的专业化,而在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的管理人员中也出现了组织化。在这一过程的早期,想来并不会存在专家之间的竞争。每个领域的专业技能是由劳动分工的实用性事实所决定的。【144】

掌管这些精巧的知识体系的专家会为自己谋求一种新的地位。他们不满足于自己仅是社会知识库中这个或那个部门的专家,还要为自己争取对知识库总体意义的裁判权,成为所谓的全能专家(universalexperts)。这里所说的全能,并不是说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而是说他们认为,对于所有人的所知和所为,他们都通晓其意义。其他人有可能继续占有现实的个别领域,【145】

当一个人能够理解他周围的人,并且能够把世界理解为一种有意义的、社会性的现实时,这种一般意义的内化起了奠基作用。【162】

任何社会中的任何规程都不会让一岁大的孩子去学三岁的孩子才能学的事情,大多数规程也都会为男孩和女孩规定不同的事情。这些最基本的认知显然是由生物性事实强加给社会的。【170】

掌管知识体系的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来操控学习顺序,它们被制度性地加以安排,用以增强该角色的权威性或是迎合其他的意识形态利益的需求。【175】

彻底忘记是很难的,因此就有必要对一个人的往事和故人进行一番彻底的意义重释。由于发明新东西要比忘记日东西容易得多,于是个人就可以根据需要来编造和插入一些小件,以此重释过去,抚平某处回忆。【198】

知识社会学把人类现实理解为社会建构的现实。【235】

这是美国社会学中自奥格本(0gburn)以来常说的“文化堕距”(culturallag)现象。由于它的进化色彩和隐含的价值判断,我们就回避了这个术语。【249】

一方面,社会对人有强制、有约束;另一方面,人又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社会。【279,译后记】

阿尔弗雷德·舒茨的学生,伯格和卢克曼就使用现象学社会学的概念改造了知识社会学,将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从高高在上的"理论思想"拉回到日常生活知识,【280】

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客观现实,人是社会的产物,这种辩证关系需要为社会学家所认识。【283】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5 21:44:27 | 只看该作者
2023/10/9        周一        
"看书。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M].李婉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本书的数码物指成形于屏幕上或隐藏于电脑程序后端的物体,它们由受结构或方案(schema)管理的数据与元数据组成。【1】

从亚里士多德经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与胡塞尔发展至现代晚期的客体①(object)哲学概念主要思考客体的实体(substance)与表象(appearance)问题,并且主要局限于对自然物的理解因此不能解决关于数码物的问题。【2-3】

我将自然物概念置于休谟、康德、黑格尔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传统中,并阐述海德格尔与西蒙东的技术物转向,为随后思考数码物奠基。【5】

主客划分直到笛卡尔才建立起来,因此,此时思考的事物是主体而非客体。作为远离事物以侧重于思考事物的自我的主体概念是另一个由来已久的对主体(意识/理智)与实体(本质)的调解。【6】

对休谟而言,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由感官资料通过联结综合而来。他导言数码物研究提纲提出一个关系系统,在此基础上,感官资料得以给我们一个物体统一性的感觉。【6】

康德将客体知识与物体本身分隔开。知识隶属于客观世界的经验。当一捆感官资料综合时,物体才会被认知。而对黑格尔而言,知识不是分析客体的工具。而知识本身[14],特别是哲学知识,是真理与绝对。黑格尔反对经验主义,也反对康德所提出的客体是一些感觉的综合,他认为客体是一个整体。他的主张在《小逻辑》第三部分涉及客体发展的内容中更加明确。【8】

对休谟、康德、黑格尔与胡塞尔而言,意识不仅有着特殊功能,它也被纳入认知工具(organon)系统的一部分(尽管他们几位中没人会承认工具一词的适用性)。最后,认知的角色彻底落在心智上。【10】

西蒙东在《论技术物的存在方式》(1958)一书中提出了机器学(mechanology)。它的究极目的是解决对科技的误解与无知带来的工业异化问题。【11】

譬如,海德格尔说明我们使用铁锤的方式:在使用它之前,我们不需要取得关于(作为在手的)铁锤的观念;我们只是拿起它并用它将钉子敲进我们需要的地方。这种日常实践活动抛弃作为意识活动的经验概念。它证明先前将客体归入认知的理解,忽视了客体与此在之间的动态关系。例如,对海德格尔而言,若正确理解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它无非是对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的觉悟;也就是说,这并非是自我投射的线,而是自我不得不追随的关系场。【17】

控制论奠基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有一段著名的话:“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或能量。【22】"
2023/10/10        周二      
  "看书。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M].李婉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本体仍是数码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体使数码物成为物而非只是数据。【29】

事实上,多亏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建立的张力,我们得以重新思考逻辑与数码物。【33】

本章随后引进另一个本体论概念,即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或本体论(Ontology)。【35】

海德格尔的任务是证明被理解为时间而非逻辑的先验想象力应是形而上学的基础。【37】

知识表示一直是人工智能中的一个关键主题,而且在一些现名为“语义网络”的大规模项目,失败之后,知识表示的重要性逐渐增加。【44】

吉尔伯特·西蒙东希望通过系统地理解人类在工具演进下的转变,去追寻技术去异化,从而把技术理解为一个技术个体完善的过程,而非一种结束。【48】

我们认识到这个过程包含三个关键概念:普遍性、互操作性与可扩展性。【64】

在《词与物》一书的导论中[10],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借鉴了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威尔金斯(JohnWilkins)(切斯特主教)的本体模式,以及20世纪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的戏仿,来证明寻找本质的问题性【69】

康德已经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表明了这一点:范畴是有创造力的(erzeugend);它们与其他能力一起创造了客体概念或头脑中的客体。依赖于头脑的客体是次要客体,但是仍然是客体。【80-81】

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Dreyfus)在否定老式人工智能论数码物的存在(GOFAI)的知识表示时重申了这一批判。[68]如果人工智能遵循笛卡尔式的方法,那么根据该论点,它的基础显然存在缺陷。【89-90】

在他1938年的文章《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将此整体描述为“世界图像”(Weltbild)。对海德格尔而言,世界图像的特征不是世界的图像,而是世界“被设想并被理解为一幅图像”。海德格尔写道:“现代时代的根本事件就是将世界作为图像征服。【93】

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批判来源于对物体的理解,而对于西蒙东而言,技术不亚于物体的演进,实际上,海德格尔与西蒙东都意图使人类脱离自身作为世界中心的概念。【95】

语义网不同于关系数据库;然而,它们是成对的并且共享知识表示的共同原则。【128】"

2023/10/11        周三        上课。
看书。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M].李婉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023/10/12        周四        上课,汇报PPT。

2023/10/13        周五        
"看书。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M].李婉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知识库将持续增加,但不会达到智能的本质。德雷福斯因此声称语境问题会无止境地倒退,这意味着这种笛卡尔式的人工智能方法是完全错误的【140】

舒茨的理论在信息科学中也经常被引用来理解相关性的概念,因为信息检索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从大量数据中呈现最相关的信息。【142】

“根据海德格尔的表述,认识技术现实本质的思想,在分离的物体与器具之外,揭示了超越分离的物体以及专门化的职业的技术组织的本质与影响。”[25]数据模式、本体和协议的发展使事物与用户彼此更加接近,并缩短了信息获取所需的时间和地理距离。它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融合,借此我们可以谈论物联网、社交媒体等。我们可以将这个整体称为技术系统。【155】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拓扑时间概念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阐释学结构。海德格尔批判认为时钟时间不是本真的,并将它看作是一种机械经验,它为此在的时间性越出设定了界限。【167】

转导不是一种纯粹的发生(becoming),而是一种重新构造存在与环境结构的断裂。我们可以说,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产生了转导。这也呼应我们先前关于环境与语境之间区别的讨论,因为语境的变化是信息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是结构的变化。【179】

在技术系统的语境下,是物——技术物,以及后来的数码物——在加强规则。某些系统往往会造成意义短路,使得与技术物的接触变得肤浅(例如,简单地按下按钮来启动和停止引擎,在装配线上重复相同的动作)。为了恢复知识的基础,知识不能用纯粹抽象的形式来构想,例如用独立的符号来表示,而必须建立在人类的“运动知觉”中,即生命体的运动。【193】"

2023/10/14        周六   
学习康德伦理思想,整理笔记。
看书。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M].李婉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在《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中,海德格尔提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为了奠定形而上学的基础(Grundlegung),他本人在《存在与时间》中的任务是要提出康德普遍形而上学(MetaphysicaGeneralis)[24]概念所强调的基本问题:存在的意义。【215】

康德对“我”的理解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首先是它反对将主体还原为实体,其次,它拒绝将主体概念视为存在物,而将其确定为“我思”的事件。而海德格尔认为,“我思”不再是单纯的“逻辑主体”;它是以直观、先验想象力与理解力为基础的“时间”。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应该总体否定康德的逻辑,而是说这种逻辑不能被视为基础;相反,基础必须作为先验想象力的时间。【219】

过去几十年来,改变互联网的巨大变化将关系具体化并物质化,并且加速了它们的综合。不同类型的数码物凝结着不同形式的社会性与时间性,它们在定向上变得愈发重要。【231】"

2023/10/15        周日        看论文。找英文文献。

看完许煜的《论数码物的存在》,同时下载英文论文。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14:17:26 | 只看该作者
2023/10/16        周一       
阅读【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陆佳怡、孙志刚译,刘海龙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新闻素养应包含两个层次:能力及意志。古希腊人对事实和观点做了区分。他们认为前者是客观不变的,后者则因人而异,缺乏稳定性。从那时起事实与观点(价值)的区分便成为一个传统,到怀疑经验主义者那里,这种区分被明确地表达出来。当然,近年来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不同看法,认为新闻中所说的事实的最基本元素必须通过公认的经验程序加以验证。【推荐者序,10】

“常识”并不是事实,它是基于过去经验事实的推断,它帮助我们迅速做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可是这种知识同时也具有局限性,我们应保持一种开放心态。要保持克制的谦逊,不要过度推断,并随时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如果把“常识”推上神坛,就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推荐者序,10】

许多受众在没有对报道的信源、证据、完整性、其他可能性解释等进行批判性认知后便匆
忙套用“常识”,过度解读这一事件的意义,形成武断的观点。【推荐者序,11】

《真相》一书也专门对于“说辞”(talkingpoints)进行了讨论。所谓说辞是指传播专家为了操纵公众认识,防止出现计划、概念、信仰或产品的冲突性描述而事先设计好的短语和政治营销中使用的流行语(buzzword)。像“官二代”、“富二代”、“大妈”这类概念隐含微妙的感情色彩,极易引发新闻接收者头脑中的基模和刻板印象,将它们与不相干的经验和感情联系在一起。【推荐者序,11】"

2023/10/17        周二        "持续阅读。

作为知识的新闻与下一代新闻业
无论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还是《真相》中,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都将当下的新闻消费者形象地称之为“新闻游牧者”,他们以自我需求为中心,在多个平台(屏幕)之间切换,找到需要的新闻。这种主动寻找新闻的方式已经不再是悠闲的“向后靠”(leanback)的欣赏——那是一种被动地翘起双腿等着新闻主播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的状态,目前的新闻消费者追求的是一种主动出击的体验,是“向前倾”(leanforward)的接收状态,他们积极查询信息,甚至参与新闻生产。两位作者号召新闻工作者超越传统的把关人的隐喻:下一代新闻业必须欢迎并且为更具参与性的公民服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不再是讲授,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对话【推荐者序,13】

《真相》中提出的第二个观念上的改变是重新定义新闻。目前通行的新闻定义大多围绕着新闻的本质而制定。但是《真相》提出要从功能的角度进行定义——给出一个知识社会学的定义。把新闻与知识社会学联系在一起,是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帕克开创的传统。1940年,帕克写了一篇对于新闻研究来说十分重要的文章——《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的新闻:知识社会学的一章》[19]。他沿袭了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中对知识的分类,将其分为关于某事的知识(knowledgeabout)和对某事的了解(acquaintancewith)两类。前者是正式的、理性的、系统的知识,而后一类知识则是通过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群体适应环境积累下来的。它是非正式的,通过无意识获得的,难以言传。【推荐者序,14-15】"
2023/10/18        周三        "在以这两种知识为两极构成的知识光谱中,新闻居于二者之间。它为社群提供日常所需的信息,建构着我们对现实的想象。这种知识会引起传播与讨论,形成公众意见,有时还会诱发行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采集组织应该把自己定位为积累和综合有关社群的知识的地方,并且还要采用各种方法使这种知识具有可用性和互动性。这里所说的社群既可以是以地域为基础的社群,也可以是拥有共同话题和兴趣的社群。【推荐者序,15】

未来的新闻生产的目标不只是单纯提供产品,而且要进行内容管理。内容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知识(Curationisknowledge)。""宏观地看,未来新闻实践必须从原先提供一个产品———家媒体组织的新闻或报道议程——转向以解答受众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各种资源和工具为主的服务。就此而言,新闻工作必须从告诉公众应该了解什么的单一的传道授业转变成公共对话,由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信息,并且帮助和促进公众讨论。【推荐者序,15】

这意味着在告别新闻机构的“信我”(trustme)时代,进入新闻受众要求的“秀我”(showme)时代后,专业的新闻机构要承认在风险社会之中,存在着知识的不确定性,承认包括专业新闻工作者在内的任何个人认知的局限性任何真相只是暂时的。同时开放新闻生产过程,增加新闻机构的透明性。无论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还是《真相》中,作者都认为提高公众对于新闻的解读能力,也进一步促进新闻机构像麦当劳一样“开放厨房”,吸引“集体智慧”核查新闻的选题是否有意义,证据、推理是否严格,并且提供新的证据和专业的分析。也只有如此,新闻业才能够在大众媒体衰落后仍然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推荐者序,15】"

2023/10/19        周四        上课,汇报PPT。

2023/10/20        周五        "上课,班级聚餐。继续阅读
第一章
真正的变化不是大众媒体的终结和新的“自媒体”文化的出现,而是二者融合,共同迈向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辨别真假的责任更多地落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肩上。我们正成为自己的编辑、自己的把关人和自己的新闻聚合器。【8】

空想主义者宣告新闻业走向了终结,信息由精英群体垄断时代走向了终结,并将实时自我修正的公民媒体文化视为纯粹的信息民主。反对者则认为,在一个没有编辑把关、充满倾向性报道的新闻界,谁的嗓门大,谁的声音甜美,谁就可以获胜,首先被牺牲的是真相。【8-9】

因此,我们提出名为“怀疑性认知方式”的六步法,这是一个具有识别能力的公民所必需的训练与技能。第一步,识别自己所接触的是什么内容。第二步,识别一篇新闻报道是否完整。第三步,评估信源。第四步,评估证据。第五步,我们将探讨最新的新闻模式如何利用证据或干扰证据,这一因素将成为判断你所看到的新闻属于何种类型的关键。第六步,我们将概括性地探讨是否从新闻中获得了需要的信息。【10-11】

对新闻如何产生有着清醒认识的人将会发现,他们会冲电视机顶嘴,会停顿在文章的某一段落并重读,会在朋友面前评论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内容。我们为这些看似古怪的行为喝彩。【11】
"
2023/10/21        周六        开会,晚上聚餐。帮老师收集课题资料

2023/10/22        周日        "继续阅读。做读书汇报PPT。

尽管信息革命来势凶猛,改变了原来的信息环境,但我们对此并不陌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先后经历过八次具有划时代转折意义的传播革命:从洞穴壁画到口语,从文字到印刷机,从电报到无线电广播,从广播电视到有线电视。这些变革所产生的影响的复杂性与变革性毫不逊色于当前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

在历次信息革命中,传播形式与效率的每一次提升都带来民主化效果: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有能力去怀疑自己所处的世界、公众行为和日常生活中的各项制度。认识水平的提高继而导致权力的更迭——颠覆或改变旧权威、产生新权威。我们经历了从萨满到部落首领、从部落首领到国王和城邦、从城邦到民族国家的演变过程。在每次变化中,现有权力精英都不得不利用信息传播来重组和引导草根阶层所释放的民主力量。【14】

随着社会秩序的重组,大众传播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两股知识流或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基于观察和经验的知识,与基于信仰和信念的知识之间重新产生分歧。简言之,就是事实与信仰之间的矛盾。【14】"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 21:34:2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忙课题,文献收集、整理,写作,周二开组会,周六开研代会,一直做课题综述,太忙太累了!加油顶住11月!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6 11:3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继续忙课题,整理文献、审核内容、建模型图、加油!阅读算法传播的书籍,《算法传播十讲》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