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周一)
《景观社会》 景观是德波新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德波借其概括他眼中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质,具体来说即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入而丧失了对本真生活的渴望与要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在德波眼里,景观性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也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论新发现。 在德波这里,景观是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现形式。尤为重要的是,景观的在场是对社会本真存在的遮蔽。 5.7(周二) 《景观社会》
首先,景观已经成为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标,更通俗的说,景观已然成为现今人们“占主导地位的生活的现有模式。”人之存在不再由自己真实的需要构成,而是由景观所指向的展示性目标和异化性的需要堆积而至。所以,德波有言“建立在现代工业之上的社会,它不是偶然地或表面上具有景观特征,而是本质上就是景观主义社会。” 5.8(周三)
《景观社会》 景观的意识形态功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它通过肯定性的表象,将人们锚定于资本家在生产和消费中“已做出的选择”。例如现实生活中广告的统治。二是通过审查而展现出来的景观,也必然是现存体制合法性的同谋。景观,当然是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换句话说,无论是通过广告还是通过其他影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景观,其本质都是认同性地或者是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的欲望结构。我们以对商品疯狂的追逐来肯定资本主义的市场体制,或者是在影像文化的引诱下,将现存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误认为本真的存在方式,自愿成为五体投地的奴隶。三,景观还通过支配生产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来达到对现代人的全面控制,即对人的非劳作时间的控制。景观的主要捕捉对象其实恰恰是生产之外人的闲暇时间。由此,资本对人的统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大大扩展了。并且,也正是由于景观能在一切闲暇时间中对人发生颠倒性欲望驱动,才使物质生产更加远离人之真实需要,从而更直接地服务于资本的剩余价值增值。 5.9(周四)
《景观社会》
德波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景观社会的分离批判理论。他认为,分离是景观发生的现实社会基础。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他们的产品中分离出来的人们,以日益强大的力量制造他们世界的每个细部,同时他们也发现,他们与这个世界越来越疏离。他们的生活越是他们自己的产物,他们就越是被排除于这一生活之外。
5.10(周五)
《景观社会》
集中的景观与弥散的景观:景观被区分为集中的景观和弥散的景观二者之间彼此否定却又相互支持代表着景观力量的两个相对又相继的形式。集中的景观通过个人崇拜、独裁、集权、残酷与野蛮的暴力等发生效用;弥散的景观则更具意识形态性并再现出“世界的美国化”——一个威胁同时引诱着那些一度盛行过传统形式资产阶级民主的国家的进程。集中的景观无法将社会的大部分包含在内;而景观弥散时则只有小部分可以逃脱。5.11(周六) 5.12(周日)
《景观社会》 德波的论述中,景观社会空间在精神本性上,同时是一种分离或内在精神分裂的空间。根据德波的理解,景观社会首先是一个“完美分离”的社会。在生产领域,劳动者与劳动过程、劳动产品、劳动成果是分离的;在消费领域,社会主体作为一个被动的消费者与主动创造的社会生活是分离的,人只是沦落为一台被动的消费机器;与此同时,生产与消费,艺术与生活、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活也是分离的,这样一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消除了地理距离的景观社会,却生产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人之间,甚至每个人自身的精神和意识之间的内在分裂或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