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18|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1级硕士蒋可心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21:4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220日:
1.阅读相关文献与调整论文框架
2.收集访谈资料与整理访谈内容
3.阅读整理其余论文

二、221日:
1.阅读相关硕博论文及调整论文框架
2.阅读整理其余论文
3.文献综述思路整理
4.重新梳理小论文有关数字自我和数字身份的身份

三、222日:
1.论文框架重新整理
2.阅读数字自我及数字自我异化的相关文献
3.阅读整理相关文献

四、223日:
1.检索与筛选文献综述相关论文
2.阅读与整理相关论文
3.准备与撰写实习鉴定表

五、224日:
1.阅读与整理相关论文
2.检索与阅读流量社会与注意力经济的相关论文
3.小论文撰写

六、225日:
1.阅读与整理相关论文
2.小论文之前篇章重新调整
3.小论文素材与内容重新分配

七、226日:
1.阅读整理相关论文
2.小论文之前篇章重新调整
3.小论文素材与内容重新分配
4.撰写小论文

蒋可心

2.27日 周一
阅读《论数字自我》等数字自我文献。论文笔记:那些长时间泡在BBS、聊天室和网络讨论区的网虫‚在屏幕上敲击出一串串滚动的字符‚折射出作者的自我和身份认同。而当一些人在网上以虚拟的身份出现‚从性别、年龄、容貌、背景等方面都隐去了真实的自我‚完全进入另外一个角色去和别人交往‚以致于“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时候‚或许会真把自己当作了一条“狗”‚做些与自己身份完全不相称的事情‚或者做出“不相信是我做的事情”:自我失去控制、失去一种(受理性或自觉意识支配的)真实性而获得了另一种(受潜意识支配的)真实性‚当只有一种真实性显现出来的时候‚另一种就被遮蔽或迷失了。这就是虚拟的自我掩盖了真实的自我‚导致忘记了“我是谁”。

2.28日 周二
阅读《数字自我崛起下的存在焦虑分析》等数字自我文献。论文笔记:数字自我,是自我意识被数字化并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自我样态,是真实自我的一种数字展现。如果不进行哲学上的探讨,单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数字自我其实就是与现实自我相对而言的一种存在,与前者的虚拟化存在相比,后者更接近于一种物质自我的概念,具有相对固定的被给予性。而数字自我则是更为开放的一种设定,它将自我由我是谁的问题转化为我想成为谁的选择,因而拥有了极大的魅力。

3.1日  周三
阅读《数字身份的异化问题探析》等数字身份异化文献。论文笔记:数字身份异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 主体将数字身份塑造成与本体脱离的虚拟自我, 以满足虚荣心或获取尊重。第二, 主体为满足自身心理需求以数字身份倾吐隐私、过度宣泄情绪。第三, 主体以数字身份在网络上放纵个人行为, 伤害他人或造成恶劣影响。这些行为包括以数字身份进行的欺诈和恶意攻击行为。

3.2日  周四
阅读《从迷失到重构:互联网50年网民身份机制演变研究》等数字身份建构的论文。论文笔记:身份的破裂、自我和本我的长期背离,人在突然间失去了现实中的社会权利关系时,很容易成为一个被外部抽空和极度孤立的自我,人与自我分离的后果是终极身份(在后文中,这个终极身份是指人在网络中建立的关键性身份)的缺失,意味着个体的权利、关系和尊严的全面丧失。

3.3日  周五
翻译与阅读英文文献Self-Presentation in Social Media: Review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和Self-disclosure versus self-presentation on social media,了解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与自我披露的区别,并且找到有关自我呈现的综述性文献。

3.4日  周六
阅读《流量社会: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形态》等关于流量分配的论文,论文笔记: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社会”镜像中刻画出“单向度的人”,这些被流量逻辑操纵的个体,已经显现出“流量人”的属性和特点,即个体成为流量的俘虏,其行动轨迹被注意力争夺所牵引, 他们既创造流量又反过来被流量控制。
小论文自我异化的部分写完

3.5日 周日
检索、整理与阅读虚假信息与信息失序的相关文献,了解虚假信息对信息秩序与人际交往的危害,并结合小论文的思路,考虑伪在场形成的独特危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3-13 19:18:52 | 只看该作者
蒋可心

3.6 星期一
阅读《人与机器,互为尺度》等论文,摘录笔记:过去,我们习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今天,机器也成了人的尺度。面对人与机器的新关系,人能否胜任其新角色?面对机器的新“可供性”,人是借机器释放自己的创造力还是靠机器作弊或躺平?这些都是衡量人的新标尺。进一步,人在哪些方面可以被机器所取代,在哪些方面的特质永远不会被机器拥有,更是衡量人类的本质的关键尺度,但对这种尺度的认识,我们才刚刚开始。但最终,人仍然是衡量机器的尺度。在人机共同前行的征途中,人的健全、自由发展,人类的共同进步,应该始终是为机器导航的核心准则。

3.7 星期二
阅读《ChatGPT的传播特质、逻辑、范式》等论文,摘录笔记:“信任”建设应该伴随未来的人工智能成长,“信任”的种植应该回到人类本体和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如果人类自身认可数据的使用范围、来源,以及数据处理决策背后的推理逻辑等,人们就不应该把某些秩序危机简单归咎到人工智能上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保罗·莱文森曾提出:人性化是一切媒介进化的终极目标,也许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是致力于让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更像人,达到或超越人的智识与情感,而是应该通过发展ChatGPT“让人更像人”“让人更信任自己”,最终通过技术的向善衍变折射出人类道德的光辉。收获:之前的论文大多都是呼吁人类意识到技术可能带来的威胁与挑战,而没有呼吁人类对技术及自身建立起一定的信任。

3.8 星期三
阅读英文文献《Identity on Social Networks as a Cue: Identity, Retweets, and Credibility》《Social media and credibility indicators: The effect of influence cues》。收获:了解在风险信息存在的情况下,社交媒体的可供性如何影响个人的来源可信度认知;学习了身份线索的影响及MAIN模型。

3.9 星期四
帮研三师姐看毕业论文,学习反思了文献综述的具体写法:综述要围绕文章的核心研究议题展开,要与论文标题密切相关,紧扣标题中的核心关键词、概念和具体行为。

3.10星期五
帮研三师姐看论文,学习了一些论文写作技巧,一是可以在文献综述后进行研究评述,勾连起自身研究与现有研究的关联,并陈述自身研究的创新性与可行性;二是对于文章的关键概念要给出清晰度界定,不然会让读者不清楚自己的研究对象及其范围。

3.11星期六
帮研三师姐看论文,学习了各国的版权案例,了解了新闻媒体和数字平台间的利益博弈现状,并感受到了伦理学观点在缓解相关利益冲突方面的贡献。

3.12 星期日
阅读英文文献《Social media and credibility indicators: The effect of influence cues》,并对比之前看的两篇论文,重新整理身份线索与身份信任间的关系,并加深对MAIN模型的认识,了解启发式捷径对身份信任的影响。

看了其他同学的学术日志,一个感受就是大家都很上进很勤奋,自己也应该不断端正学习态度,完成好该做的任务。同时,发现有些同学的学术日志中不仅写了自己看了什么,还谈到自己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反思和感受,这种既保持足够输入又主动输出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3-20 17:23:01 | 只看该作者
蒋可心

3.13日 星期一
阅读《蹭Wi-Fi:一项差序共享媒介基础设施研究》等文献,学习质性研究方法。学习笔记: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在回应理论问题的同时,也应饱有现实感。今天,不少研究裹着炫酷的方法、晦涩的术语词藻以及抽离于经验、悬浮于实践的理论,却极度缺乏现实感,大量研究只见理论不见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并非不好,关键是不关心现实的理论,其符号性内爆变成逻辑游戏,就是用符号生产符号,概念衍生概念,脱离生动现实关怀的理论研究变成了与时代、社会、家国与人民无关的新经学。同时,中国实际多与西方理论预期相悖。我们需要用能够准确掌握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来形成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理论概念和社会科学。

3.14日 星期二
阅读《Affecting relations: domesticating the internet in a south-western Chinese town》等文献,学习质性研究方法,论文笔记:人种学解释的优点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广度上失去的东西反而在深度上获得了;因此,这样的时间让我能够衡量由于互联网的引入而在一个家庭中发生的社会变革,这是不可能通过统计或调查方法获得的。此外,这种描述特别忠实地描述了参与者的生活,捕捉到了受访者自己可能不一定意识到的特征,特别是在民族志显示参与者对技术的态度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发生微妙变化的情况下。

3.15日 星期三
阅读《有线广播“入户”与中国家庭空间中的声音景观》《“看电视”与生活方式的构建:90 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史考察》等有关广播电视的文献,积累相关的纵向性表述。

3.16日 星期四
阅读《融媒时代电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从融媒时代电视媒介的特征谈起》等有关智能电视的文献。论文笔记:电视为我们提供的是这样一种交往媒介。作为客厅这一“剧场性”审美交往空间建构的核心部件,电视因而在大量家庭客厅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3.17日 星期五
阅读《移动视频与空间流动化——简论收视行为变化及其影响》《互联网电视的家庭场景研究》等有关智能电视和家庭电视的文献。论文笔记:伴随着个人化移动媒介入驻家庭,同一家庭物理场景下产生不同的媒介使用行为。“对电视与网络两种媒介的倾向性使用,将两代人分隔在不同的空间内,形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情形。家人一起看电视似乎已经退化为一种仪式,成为家庭活动中无意识的存在。

3.18日 星期六
筛选与阅读《自然辩证法研究》《伦理学研究》里的跟新闻传播有关的论文,阅读了有关伦理分析路径的文献,学习了前瞻性技术伦理分析路径、技术社会实验伦理分析路径、技术伦理伴随分析路径和综合性伦理分析路径。

3.19日 星期日
今天感冒头疼,翻译了一篇比较长的英文文献后就休息了。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3-27 20:59:02 | 只看该作者
蒋可心

3.20 星期一
今天听了组会,学习到了写举措的地方不能太俗太空,一定要把伦理学里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提出更具体的举措。

3.21 星期二
发现最近很多学术公众号和博主都有提到“app漫游法”,大致学习了一下这个比较冷门的研究方法,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论文。总体的感受是如果研究中需要结合某一平台或软件的技术架构与机制来分析在线使用与互动时,都可以用到这一方法。


3.22 星期三
阅读有关董晨宇老师使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学习具体的操作过程与行文组织技巧。记录:在论文中一般会交代观察与访谈对象的人数、如何选取观察与访谈对象、结合特定方法进行的特定任务以及制定访谈与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一览表。

3.23 星期四
搜集与阅读了有关chatgpt的报道和分析文章,大致了解了chatgpt的技术特征与逻辑、伦理问题与风险。记录:它从底层算法上实现了基于概率的“字词接龙式”文本生成,即通过大型语料库学习获得的语言模型来生成自然语言文本。/从功能角度看,ChatGPT具有聊天、检索、知识服务、AI创作四种互联网功能,是一个具备复合功能的人工智能产品。

3.24 星期五
阅读了有关chatgpt的报道和分析文章,发现chatgpt在信息检索方面有重要作用,并结合老师之前提过的“问客”的数字身份思考。记录:由于ChatGPT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技术迭代,将为用户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信息检索内容。更进一步看,与现阶段的搜索引擎需要用户自己从检索结果中寻找答案不同,集成了ChatGPT模型的对话式搜索将直接为用户提供最优的信息检索结果。ChatGPT模型有助于打造下一代搜索引擎,如微软打造的新必应搜索(new Bing)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同行前列。新必应已经打破了搜索引擎多年来形成的产品形态,成为新的搜索形态的开始。

3.25 星期六
继续阅读有关chatgpt的报道和分析文章,学习chatgpt在知识服务方面的作用。记录:ChatGPT的模型拥有1750亿个参数,用以训练的数据集包含数百亿个单词,规模超过45TB空间,类型涵盖网页、电子书、新闻文章、论坛帖子、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各种文本数据。因此,ChatGPT聚合了人类世界的广泛知识,能够以问答形式提供知识服务功能。更重要的一点是,ChatGPT的大模型对当前知识服务网站的准确度和质量提出了挑战,如它可以完成程序代码等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服务,甚至可以完成大学生作业和考试等,其知识服务能力也会持续增强。

3.26 星期日
继续阅读有关chatgpt的报道和分析文章,学习chatgpt在信息检索和知识服务方面的作用,基本确立论文的一个研究方向。记录:简单说,ChatGPT是一种专注于对话生成的大型语言模型。它被比喻为“搜索+社交”的智能结合体,引入了核心技术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以获得持续进步、天天向上的更好效果。我们每一次使用都在帮助它的进化,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机器学习的助手。
5#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0:55:13 | 只看该作者
蒋可心

3.27 星期一
继续阅读有关chatgpt的报道和论文,并检索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有关问答的论文,将论文方向确定为AI智能问答领域。

3.28 星期二
阅读有关在线问答的论文,大致发现用户的问答渠道与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思考在线问答的纵向演变,并思考将其作为论文框架中的一部分。

3.29 星期三
认为阅读与思考了新传领域的知识博主分享的“社交媒体的未来是搜索引擎”,觉得这个观点不仅符合当下许多用户的行为,而且和我的论文中的一些内容相关,这其中涉及到了社交媒体的可见性、可搜索性等可供性,是很关键的内容。

3.30 星期四
阅读有关在线问答的论文和有关chatgpt的报道和论文,了解AI智能问答的技术可供性,重新整理了ChatGPT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服务方面的内容。记录:由于ChatGPT可以记住之前的交互内容,并接受人工反馈的强化学习,这意味着它能较好地学习人类的偏好和习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供更好的答案。所以,ChatGPT在创作或回答问题时生成的文本内容(如诗歌、小说、新闻、对话等)很像人类的风格,也使得ChatGPT在创造性上优于以往的文本生成模型。

3.31 星期五
继续阅读有关chatgpt的报道和论文,并检索有关社交机器人、聊天机器人的论文,了解这些智能体的伦理困境。记录:Aylin Caliskan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人类使用的语言本身就包含着历史偏见的烙印,而机器的学习程序会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捕捉、继承这种偏见,并嵌入到程序的表达中。

4.1 星期六
继续阅读From Eliza to XiaoIc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Social Chatbots、Semantics derived automatically from language corporacontain human-like biases等论文,了解聊天机器人等智能体的伦理困境。记录:Robert Gehl与Maria Bakardjieva为这一点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证,2016年,微软公司开发了一款AI聊天机器人Tay,旨在改进产品在对话语言上的理解能力,在上线的几个小时内,Tay就被美国网友调教为一个满嘴脏话、散播仇恨的新纳粹种族主义者,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2 星期日
阅读Disinformation and Social Bot Operations in the Run Up to the 2017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The spread of fake news by social bots等论文,记录:Emilio Ferrara在研究中指出,社交媒体常被用来进行虚假信息活动以操纵、改变公共舆论,在这其中,一些虚假信息活动是由伪装成人类用户的机器人账户完成与实现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21:33:55 | 只看该作者
星期一
阅读Socially intelligent robots: dimensions of human–robot interaction、A survey of socially interactive robots等论文,了解各种机器人等智能体的对象界定。


星期二
阅读Bot detection in social media: networks, behavior, and evaluation等论文,了解各种机器人等智能体的对象界定。


星期三
阅读有关机器人等智能体的伦理困境论文,记录:人类会不自觉地将社交机器人看作是有感觉、有情感的“人”,对其赋予情感并产生情感依赖,而由于“这些机器人并没有架构和计算机制可以让它们对人类关心”,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仅建立起单向的情感纽带。


星期四
阅读有关机器人等智能体的伦理困境论文,记录: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促成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机器人难以实现全方位的模拟,无法给予人类用户同等维度的情感交互与反馈。人机交互中的情感伦理风险归为两类,一是指社交机器人易操纵人类用户的同理心,二是人类用户的情感极易被欺骗。


星期五
阅读有关机器人等智能体的伦理困境论文,记录:当人类用户意识到自身在与社交机器人进行互动时,会对社交平台、社交活动与关系产生不信任感,这会对社会信任、共识、粘性产生极大危害,也为对社交网络生态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星期六
阅读有关机器人等智能体的伦理困境论文,记录:社交机器人会通过活跃在早期传播阶段、锁定大V、隐藏地理位置等手段来强大自身,促使真人用户转发其发布的虚假信息,壮大虚假信息运动的规模与影响力。


星期日
搜集阅读近几年的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了解现有的人工智能法治建设情况及各国的具体举措。

7#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21:41:24 | 只看该作者
星期一
继续搜集阅读近几年的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了解现有的人工智能法治建设情况及各国的具体举措。
星期二
记录蓝皮书相关内容:2016年,美国先后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经济》,阐述了美国未来人工智能政策的发展方向、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人工智能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之后,世界各主要国家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健康、规范发展,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涉及广义人工智能政策的首个文件,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是国家层面以来最重要的战略文件,从发展方向、资源配置与顶层设计三个主要方面构成了国家社会整体在人工智能领域运转的总章程,与中央深改委于2019年出台的《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构成了我国人工智能专门政策体系的核心战略。
星期三
记录蓝皮书相关内容:2020年的蓝皮书的记载显示,考虑到人工智能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过早设置法律规范可能会阻碍创新,世界各主要国家与地区在人工智能规制层面保持总体宽松的态度,未出台规制性措施。据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2020)不完全统计,我国国家总体层面目前还未出台专门针对人工智能的法律文件,人工智能的相关提法主要分散在其他相关政策与法律中。
星期四
记录蓝皮书相关内容:近年来,中国、美国及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都出台了多项政策与战略,以保障人工智能的和谐发展。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2020)显示,当前世界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已经由人工智能的宏观规划阶段逐步过渡到专项落实与保障措施的具体落地阶段。
星期五
阅读有关技术设计者前置预防的相关论文,记录:瓦拉赫和科林·艾伦提出的“自上而下的道德”、“自下而上的方法”以及“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合并”三种方法,对讨论人工智能机器的道德建构具有充分的启迪意义。
星期六
阅读有关技术设计者前置预防的相关论文,记录:“自上而下的进路”—研发者应对机器人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充分的预估与前置预防,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标准、原则进行编码并转化为算法语言置入机器人中,让机器人能够按照人类的预期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具备基本的道德决策能力;“自下而上的进路”—后者是指不需要对机器人嵌入任何道德准则,让机器人在与人类的交互中不断观察、适应与学习,从而习得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并能适时作出价值判断与选择,前文提到,机器人能够继承人类用户语义偏见继承,这实际上也侧面说明了机器人能够与人类用户交互的过程中学习到人类社会的规则与规范。
星期日
阅读有关平台层面制约规范技术的论文,记录:当前的平台政策多半是隔靴搔痒,做出了规定,但却未深入本质,“这些规则的实施充其量也只是偶然的”,同时,平台在制定政策时多是考量自身的商业利益。

8#
 楼主| 发表于 2023-4-24 14:31:37 | 只看该作者
星期一
阅读了一些有关平台发展的论文,记录:尽管Facebook被广泛理解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但它远不止是一个让人们相互联系的网站或移动平台。

星期二
阅读有关平台层面制约规范技术的内容。记录:Maréchal指出,与数字权利有关的现行做法归结为披露、同意和尊重二次使用原则。具体来说,“披露”是指机器人账户应该被清楚地标识,如Telegram平台要求机器人账户在账户名后加“bot”一词;“同意”是指机器人不应在未经人类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与人类用户进行喜欢、收藏、转发等交互行为;“二次使用”是指机器人的操纵者不应将收集到的人类用户信息用于其它无关的目的。

星期三
阅读有关用户举措的内容。记录:作为机器人的“第二设计师”,人类用户也需要规范自身的行为,谨言慎行,理性、合乎社会与时代价值观地与机器人进行交互,让其能够习得人类社会积极的道德规范,发挥正向的作用。

星期四
阅读有关用户举措的内容。记录:用户应该知晓机器人的存在/用户要提高安全意识,善于保护自己,不随便公开自己的隐私信息,不随意接受陌生人的好友申请,对其他“用户”的发言与行为保持清醒的态度/用户要敢于并善于为维护网络社会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对疑似机器人的账户,可对其行为进行监督。

星期五
结合19级的论文写作与答辩经验,回顾学习了20级介绍的预答辩经验,发现思辨类研究的研究方法很容易出问题,打算好好学习下质性的研究方法。

星期六
继续阅读与整理之前的论文,穿插阅读How Young Users Deal With Multiple Platforms: The Role of Meaning-Making in Social Media Repertoires等质性研究的论文,学习方法。


星期日
继续阅读与整理之前的论文,穿插阅读技术的应许与脆弱不安的生命:残障者的互联网工作实践等质性研究的论文,学习方法。
9#
 楼主| 发表于 2023-5-15 12:37:09 | 只看该作者
星期一
浏览查询最近的C刊期刊,了解学界最近都有哪些新的研究。记录:chatgpt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重点内容。还有一些有意思的选题,如小学生up主、网课中的“不务正业”的行为。

星期二
继续学习一些质性研究,有点好奇的是,大部分的研究都进行了主题分析与分类,或借用扎根理论,是所有质性研究都如此吗?
同时阅读《消失的地域》及整理读书笔记。

星期三
阅读下载的一些重要期刊的论文;继续学习研究方法,了解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的研究。
同时阅读《消失的地域》及整理读书笔记。

星期四
写在线互动总会提及匿名效应,精读学者Ponesse陆续发的《Navigating the unknown:Towards a positive conception of anonymity》等匿名论文,了解匿名的本质内涵。记录:Ponesse将匿名中的“掩盖”延展为“分离”,认为匿名分离了特定信息与特定个体间的关联性,继而达致不可识别性。

星期五
继续阅读《The ties that blind:conceptualizing anonymity》,了解了匿名的本质,“匿名从根本上是与不可连接相联系的”。
同时阅读《消失的地域》及整理读书笔记。

星期六
学习《失真的镜像——对优酷视频中“城管vs.商贩”冲突的内容分析》等关注定量分析的论文,看看一些写作上的技巧。
同时阅读《消失的地域》及整理读书笔记。

星期日
今天复盘了一周和之前的学习,发现自己对很重要的学习内容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畏难心理,从而不敢去开始做。同时,不会设定优先和次要事项,总是先做简单的,拖延困难的任务,还是得好好端正学习态度。然后也不知道怎么更好地整理读书笔记,感觉有点低效,还需要继续探寻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阅读《消失的地域》及整理读书笔记。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1 21:23:56 | 只看该作者
星期一
学习阅读《Digital labour in transnational mobility: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nline boundary work in daigou》等论文,笔记:语境崩溃是指社交媒体平台"崩溃多种语境并将通常不同的受众聚集在一起"(第115页)的过程。曾经在面对面环境中进行互动的单一关系背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变得难以维持。然而,代购者的在线实践所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语境崩溃模式--Davis和Jurgenson(2014)称之为"语境串通",这意味着"社会行为者有意崩溃、模糊和扁平化语境的过程,特别是使用各种社交媒体"(第480页)。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是社交媒体技术配置的自然结果,不如说语境坍塌也是社交媒体用户之间的一种自愿行为。【一般说来,我们喜欢说社交媒体带来了语境崩溃,人们需要这样那样的策略去重建语境,维护信任关系,但是实际上,有些用户可能自愿选择语境崩溃,拥护语境崩溃】


星期二
学习与阅读香港中文大学的《传播与社会学刊》“社交媒体与公私界限”专刊论文,记录:关于“公共”、“私人”的理解,有许多角度,比如Weintraub(1997)提出两个标准来辨别“公”和“私”,即可见性(visibility)和集体性(collectivity)。借用这一标准,“私”被界定为“被隐藏的”,“公”则是公开的、透露的和可接近的;“私”是个人的,“公”是集体的(转自Papacharissi,2010,p.27)。公和私又可以在议题的特征上指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或者私人事务。
阅读《消失的地域》及整理读书笔记。


星期三
学习与阅读香港中文大学的《传播与社会学刊》“社交媒体与公私界限”专刊论文,记录:公与私的边界在哪?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与私的边界不停变化,而对个人与社会产生了不同层的影响。社交媒体的结构与形态保持的变化,结合兴起的移动设备和不同的位置提供性,帮助人们拓宽人脉、增加交流、促进信息共享。不过当用户享受社交网络的多元功能时,他们大量的个人数据及其他电子足迹也留在社交媒体及网络中,生产新的传播问题。
阅读《消失的地域》及整理读书笔记。

星期四
翻译阅读英文书籍《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veryday Life: A Concise Introduction and Research Guide》及整理读书笔记。

星期五
翻译阅读英文书籍《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veryday Life: A Concise Introduction and Research Guide》及整理读书笔记。

星期六
浏览查询最近的C刊期刊,了解学界最近都有哪些新的研究。记录:发现人大等不少名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在关注社交媒体监视行为,有一些比较新的研究,如亲密关系中的电子监视等,监视一直是一个与伦理密切相关的领域,有时间准备好好拜读一下这些论文。

星期日
今天对一周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复盘和整理,发现自己最近专注力不够集中,学习时总是爱走神,准备借助一些专注软件调整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