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级硕士马源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6-7 18:28:05 | 只看该作者
【补】马源第十一周学术日志

5.1
二阳,休息中。
5.2
二阳,休息中。
5.3
二阳,休息中。
5.4
哲学学者邓晓芒指出:“人的理性,即人的自我反思,人的自我意识,也即对人的盲目意志(欲望)的抑制,也是人获得真理和真正的自由的必经之路。”技术可能会激发更多的来自人或机器的“盲目意志”,足够的反省能力才有可能让我们意识其中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适时的抑制。【智媒趋势下内容生产中的人机关系_彭兰】
5.5
技术不过是人作为主体的产物,是人的各种属性、能力、潜能的延伸物,它们确 实能够体现人的主体性,但它们本身并不就是主体,而是人作为主体,为自己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生活活动创造的工具和手段。人机合作正充分说明了机器在这一过程中是无法取代人的主体性地位的。
5.6
功利主义的新闻伦理观主要源于边沁的古典功利主义理论,这种伦理观的核心在于探索和追求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令最大数量的人受益。功利主义将大多数人的利益(或幸福)作为评判制度“善”与“恶”的标准,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体现为一种缺乏人性考量的、绝对化的理性。
5.7
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德 性一样”,“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整个社会的福利之名也不能逾越。”“仅当一种公平正义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增进幸福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增进普遍幸福。以不公平的方式增进幸福,会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得不到他们应当得到的幸福或幸福资源。”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各类传播者要遵守底线伦理的原则,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要承担外部责任还需要建构和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律体系,共同来促进传播正义。【数字化生存中的伦理失范、责任与应对_卢家银】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6-12 10:00:05 | 只看该作者
马源第十六周学术日志

6.5
技术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则进一步指出,人与技术的关系有三种,即具身关系、诠释关系与它异关系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是“它异关系”,在此意义上,写稿机器人、机器主播等正在变成“它者”或“准它者”。这意味着,新闻从业者与人工智能之间是“伙伴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也不是改良的、实用主义的“体用关系”。【新闻从业者与人工智能“共生...制探究——基于关系主义视角_吴世文】
6.6
人类制造工具是为了模拟或延伸其自身功能,身体的功能逐渐被附加到智能化技术上,看似整个新闻场域呈现媒介化,但实则为身体化,因为技术最终也要
回归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是人本质特征的体现。【智媒时代新闻场域身体“在场...—基于智能化新闻实践的考察_高慧敏】
6.7
在新闻生产中人与机器分工明确且优势互补,以协作方式完成任务,但却不局限于此。人机耦合的最终归宿为人类思维与机器思维的融合,自动化新闻生产与沉浸式新闻传播是这两种思维融合的不同尝试,前者融入数据化与可视化的大数据思维,而后者更注重人的知觉场域的激活。
6.8
作为“人造物”的人工智能甚至日益接近突破“图灵奇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接近成为像人一样的“主体”,从而前所未有地取代人的工作,将人从各种繁重、单调的强迫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在生活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日益接近突破“图灵奇点”,日益接近成为“主体”,不可避免地给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全方位的变化。【论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原则_孙伟平】
6.9
智能机器以具身方式直接参与人类主体的改造,具有主体意向性。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人类自身的最深领域: 自我心理领域和肉体生物领域。技术不只是人类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的延伸,更是人脑与思维的延伸,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6.10
霍布斯将人分为两类:自然人、拟人或虚拟人。自然人是指言语或行为发自其本身;拟人或虚拟人是他人言语或行为的“代表者”。
6.11
异化的概念由来已久,从黑格尔的意识异化,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再到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尔后到马尔库塞的媒介(技术)异化,虽语境不同但基本内涵不变,指的是主体创造了客体,反被客体所驱使、支配和奴役的现象。纵观人类文明史,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毋庸置疑。但是,当前新闻传播领域却正上演着深刻的权力转移,智媒技术不断侵蚀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动性,人类与智能媒体之间的主客关系正在发生反转性变化。【主体异化与反异化视角的智能传播伦理困境及突围】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14:13:17 | 只看该作者
马源第十七周学术日志

6.11
主体VS客体: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作为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存在,主体在认知和实践活动中与客体发生关联。主体的本质属性即其具有独立意识,主体是自主学习和内容创造能力。但是,承认人工智能部分具有了人类的智能,并没有在本质上说明人工智能具有了人类的主体性地位。人类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源自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人是媒介的尺度_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主体性研究_薛宝琴】
6.12
鲍尔斯从康德义务论思想的合理性出发,提出构建一种康德式机器的可能性。康德作为义务论者,他提出存在一种绝对命令,它以一种纯粹形式的方式产生行为规则,基于规则的义务论符合机器伦理的实践理性,在智能系统中很容易得到实现。
6.13
智能机器具有与人类道德规范一致的行动和决策功能,同时又属于道德客体的范畴,如果把人类社会中的人称为“完全的道德主体”,那么可以把智能机器称为“有限的道德主体”,这也是研究人工智能道德的基本出发点。
6.14
三种主流的算法开发思路:
①自上而下;将推理或解决过程及规则清晰地陈述出来,然后变成算法的运行和决策规则。Eg: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
②自下而上;不需要事先设定规则,只需要通过不断的数据训练,算法就能自动地生成稳定的运行和决策模式。
③混合模式;即是将前面两种方式进行融合,吸取各自的优点,规避各自的缺点。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在社会中算法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权力。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往往由算法、数据、算力来共同决定。
6.15
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儒家中道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性为主体。这注定中国的元宇宙必须以人为本,推行爱敬,不可能出现《失控玩家》这种情形,以人为本,强调人可以也必须驯服机器。
6.16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领域的逐渐渗透,新闻从业者将与人工智能进行科学的分工与互补性的协作,在“人机共生”的环境中各展所长,媒体通过算法来发现新闻线索、整理分析数据以及撰写初稿,新闻从业者则将精力用于对重要人物的采访、稿件内容的深化等能够施展人类才华、体现职业理想和人文情怀的地方。从传媒业的整体布局来看,不仅要构建“人机协同”的生产模式,更要鼓励二者在协同中实现创新,这或许是传媒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最佳选择。【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与法规的思考_许向东】
6.17
道义论
源于康德的哲学思想,强调“道德的基础是人类交流行为中的职责和义务”。常见于对新闻业的社会责任的讨论之中。
“责任”在康德伦理学中非常重要。康德认为负责任的行为才具备道德价值。在道义论模型中,责任是出发点,可以转化为规则,分为规则和元规则。
道义论坚持道德法则是对主体行为进行道德评估的理性框架,因此被认为可更容易形式化而产生“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康德:绝对命令)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23:29:34 | 只看该作者
马源第十八周学术日志
6.18
读论文《智能时代的媒体与人——2022年智能传播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学习结论及语言运用:打破人的尺度,绝不意味着放弃人的自主性。相反,清醒地认识人类当前的生存境况,并据此调整人与世界的关系,正是人之独特智慧的创造性体现。在当下日益繁盛的机器文化中,“在不断追随技术发展步伐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回望‘人’这一起点。各种繁杂的技术交织的迷雾层层散去后,最终我们的核心关怀,仍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及其生命体验”。
6.19
人类制造工具是为了模拟或延伸其自身功能,身体的功能逐渐被附加到智能化技术上,看似整个新闻场域呈现媒介化,但实则为身体化,因为技术最终也要
回归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是人本质特征的体现。【智媒时代新闻场域身体“在场...—基于智能化新闻实践的考察_高慧敏】
6.20
完成课程作业
6.21
完成课程作业
6.22
完成课程作业
6.23
作为“人造物”的人工智能甚至日益接近突破“图灵奇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接近成为像人一样的“主体”,从而前所未有地取代人的工作,将人从各种繁重、单调的强迫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在生活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日益接近突破“图灵奇点”,日益接近成为“主体”,不可避免地给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全方位的变化。【论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原则_孙伟平】
完成课程作业
6.24
“责任”在康德伦理学中非常重要。康德认为负责任的行为才具备道德价值。在道义论模型中,责任是出发点,可以转化为规则,分为规则和元规则。
技术不过是人作为主体的产物,是人的各种属性、能力、潜能的延伸物,它们确 实能够体现人的主体性,但它们本身并不就是主体,而是人作为主体,为自己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生活活动创造的工具和手段。人机合作正充分说明了机器在这一过程中是无法取代人的主体性地位的。
完成课程作业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22:31:46 | 只看该作者
马源第十九周学术日志

6.26
阅读论文《作为“政治腹语”的社交机器人:角色的两面性及其超越》:社交机器人在本质上是人类、机器人和共在的环境之间相互转化和互动的产物,其行为方式依赖于人的意图,以人的需求和目的为导向。社交机器人究竟产生何种影响,不由技术本身决定,而是受到社会环境和技术水平、民族国家的制度结构及特定的政治背景、操控和使用社交机器人的行为动机、所要达到的行动目标等诸多因素共同制约。【借鉴:智能机器人/chatGPT的本质及其在新闻生产中发挥的作用】
6.27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领域的逐渐渗透,新闻从业者将与人工智能进行科学的分工与互补性的协作,在“人机共生”的环境中各展所长,媒体通过算法来发现新闻线索、整理分析数据以及撰写初稿,新闻从业者则将精力用于对重要人物的采访、稿件内容的深化等能够施展人类才华、体现职业理想和人文情怀的地方。从传媒业的整体布局来看,不仅要构建“人机协同”的生产模式,更要鼓励二者在协同中实现创新,这或许是传媒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最佳选择。【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与法规的思考_许向东】
6.28
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德 性一样”,“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整个社会的福利之名也不能逾越。”“仅当一种公平正义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增进幸福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增进普遍幸福。以不公平的方式增进幸福,会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得不到他们应当得到的幸福或幸福资源。”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各类传播者要遵守底线伦理的原则,基础设施的运营者要承担外部责任还需要建构和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律体系,共同来促进传播正义。【数字化生存中的伦理失范、责任与应对_卢家银】
6.29
读论文《人工智能传播规制基础:伦理依据与伦理主体的确立》:从标准智能模型的构造和生命的进化看,人工智能虽然分担了人类的部分知识和智慧功能,但它还不能被看作是与人类同权的生命体。即使人工智能技术进阶到强人工智能阶段,但人工智能在最重要的创造性和评审创造性价值方面还无法替代有生命体和正常思维的人。
6.30
收拾东西,为实习做准备。
7.1
到达北京,熟悉环境。
7.2
为实习做准备。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7-11 11:10:25 | 只看该作者
7.3——7.9学术日志
7.3

实习
7.4
实习
7.5
7.6
实习
7.7
实习
7.8
收集并阅读新闻泛化相关主题的论文。
7.9
撰写论文提纲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22:08:06 | 只看该作者
马源9月4日——9月10日学术日志

9.4
上班,除日常工作外,还参与了9.23日丰收节策划项目,撰写了部分文案。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善作为目的:本书一开始,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善,并在作为目的的层面上来定义善。善有两种,一种是最高善,一种是在最高善之下的具体善,就具体善作为目的而言,亚氏认为每种技艺与研究,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但目的是有区别的,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含目的于自身之中的活动,也就是活动本身就是目的,第二种目的并不是活动本身,而是通过活动所能取得的结果,也就是说活动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活动所得的结果才是目的。以何者为目的,则何者就比其他的更有价值,并且具体善是多种多样的,不尽相同,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上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等等,而各种善又可以作出层层归纳认定附属关系,如技艺是制造马具与制作马勒的都可以归为骑术,而骑术与所有的军事活动又可以归为战术,而通过将种种具体善层层归纳,最终就可以归纳出最高善,而在这些具有附属关系的各种具体善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善比处于从属地位的善更被人欲求。
9.5
上班,完成日常工作。
继续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最高善与政治学:如上面所讲的,通过将种种具体的善的目的进行推导或归纳,最终就可以得到最高善,而最高善一定是具有这二个特征的,首先它不以别的目的为目的,只以自身为目的,其次别的具体的善都以它为目的,而关于这两点都是理论假设的,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按一个目的以另外一个目的为目的,而这样一直无限推导下去的话,将会陷入无限倒退,以致于对目的的欲求就成了空洞的,也就是变的无意义了。而对这种善进行认识,以获取关于它的确定性的知识是对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的,因为对于善的认识,就像射手用标记帮助他们命中正确的东西一样。而对于善的研究则一定是最权威的科学或最大的技艺的对象,而由于政治学规定了在城邦中应当研究哪门学科,哪部分公民应当学习哪部分知识,以及战术、理财术和修辞术等都隶属于政治学,也就是说政治学的目的包含了其它学科的目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最高善的科学,所以政治学以最高善为研究对象,而以人为目的。
9.6
上班,完成日常工作。
继续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政治学的性质:在讨论了政治学是研究最高善的科学之后,亚氏开始考察作为政治学的伦理学的性质,什么人适合学习伦理学,应当以什么方式研究以及研究的目的。亚氏认为伦理学考察高尚与公正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包含着许多差异与不确定性,而善事物也表现出不确定性,所以以这些不确定的题材进行研究,其结论也不可能像数学那样的确切。对于伦理学的研究并不适合青年人,因为人的行为是伦理学的前提与题材,伦理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而青年人缺少经验,又常常被感情左右,所以伦理学作为只能为运用的目的而追求的实践性学问,对于青年人是没有价值的。而只有那些能自制者,其期求与行为合于逻各斯或理性的人才是适合于这门学问的人。
9.7
上班,完成日常工作。
继续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幸福作为最高善:接下来又提出了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作为伦理学的目的或善的目的是幸福,或者是生活得好或做得好,但所谓的幸福是什么呢?一般人将幸福认为是明显的,可见的东西,如快乐、财富或荣誉。还有一些思想家如柏拉图则认为有两种善,一种是各种善的具体事物,还有一种是善自身,而善自身是使具体事物善的原因。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则是从一始点出发还是走向始点是不同的。亚氏认为我们应当从已知的东西出发,从对我们而言是已知的东西出发。而这个始点就是良好的道德品性,因为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性质的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始点,而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则是已经具有或是很容易获得这些始点的,然后亚里士多德根据人们有没有良好的道德品性,而借赫西阿德的诗句将人划分成三种人,即接下来所讲的三种生活。
9.8
上班,完成日常工作。
继续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三种生活:三种生活即——享乐的生活、公民大会的或政治的生活、沉思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是一般人所过的生活,而那些追求荣誉或德性的则是公民大会或政治的生活,而沉思的生活则显然是指爱智慧者的生活。而前两种生活所追求的是快乐、荣誉、德性。
9.9
今日休息
9.10
今日休息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22:34:25 | 只看该作者
马源9月11——9月17日学术日志

9.11
日常上班;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古希腊时期,伦理道德思想有两种倾向:
    一是从苏格拉底传下来的理想主义:知识即道德;恶行不外是由于无知与思考错误;行为不正常来自“无意”或非志愿或被动,人并没有明知故犯的道德弱点。[亚认为,这种思想也是一种极端,把有机会读书、能求名师的知识分子抬得过高了。但他也不完全拒绝唯智派的理智道德,仍然被列在一般实践道德之上]
    另一是以普罗泰戈拉斯为代表所宣传的“人为一切存在事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来讲道德:所谓人,就是一切现实的人,不论智愚贵贱,皆一律平等。[亚看到了伦理学上自愿或意愿与非自愿或非意愿的区分,强调了意愿或意志的重要]→道德固然有赖于智识和理性,但也依赖于意志或意愿。
9.12
日常上班;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以中庸为原则。[指向一种理想或目的]
中庸虽然有调和妥协的意义,但它更重要的是面向一个高远的目的,坚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去接近它,恰如其分地取得它。这种“中”或“中庸”在实践道德中,牵涉到感情、欲望,却甚难得其“中”和“平”,即不易“适度”。因而要学会“矫正”!
亚在这里,完全顺从现实,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中”是现实主义的理想。
亚认为,一般人很懂得中道,也力求中庸,还想由此取得快乐幸福,成为有德之人,他的伦理思想显然并无神秘成分。
9.13
日常上班;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或公正的论证,至今仍为学术界奉为经典论述。
公正是贯彻一切德行的最高原则,个人道德要依靠它,社会道德要依靠它。也许这不仅是亚里士多德个人的创见,而是古代人的普遍认识和普遍道德规范。
他区分社会中有所谓“自然的公正”、“约定的公正”。即社会上的关系与行为规范,几乎都是“天生之,人成之”。社会上的道德和公正,绝大部分是靠习惯。
9.14
日常上班;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友爱”在道德伦理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把家庭中的爱称为“家室的友爱”,把它看做友爱的一种。【仁爱】后发展为基督教讲的仁爱,这种友爱观讲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儿女。
9.15
日常上班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每种存在物的活动,也像它的性质与能力一样属于它自身。人的活动在于他的灵魂的合乎逻辑(理性)的活动与实践。理性是人特有的。如果我们假定人具有一种区别于动物的更好的活动,我们就应当把它归之于灵魂的这个理性部分的活动。
这个特别属于人的活动,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实践的生命的活动。具有理性和理性的活动水平,这一点把人的活动的性质同所有低等生命物的活动区别开来。人的目的也就是我们的实践的生命的目的。
人的目的,即幸福,是获得的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达到的。人的活动的目的的实现要借助人的理性的运用,因而是实践的、非自然的。
9.16
休息
9.17
休息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23:49:07 | 只看该作者
马源9月18日——9月24日学术日志

9.18
日常上班
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唯有在他的实现活动中才能展现其存在。善即某种善的事物,它或是已在的、或是我们希望它成为在的:它具有或是我们希望它将具有某种(某些)我们认为可归属于那类事物的性质,因而它与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处于对应的关系中。
9.19
日常上班
我们在存在着需要时和在不存在需要时以不同的事物为善。在存在着需要时我们只以满足我们当下需要的事物为善,而在不存在紧迫需要时,我们以那些自身便值得我们追求的事物为善。这后一类事物是总体上对我们是善的即具有更为终极性的善【后需要的,在需要满足之后对我们而言是善的事物】。善的自身的、根本的性质由这种目的性的而不是手段性的善规定。
9.20
日常上班
实践或制作是人对于可因自身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的目的的行动的活动。实践是道德的或政治的活动,目的既可以
9.21
日常上班
9.22
日常上班
9.23
休息 收拾东西,准备返校
9.24
返校途中……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22:41:54 | 只看该作者
马源9月25日——10月1日学术日志

9.25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古希腊时期,伦理道德思想有两种倾向:
    一是从苏格拉底传下来的理想主义:知识即道德;恶行不外是由于无知与思考错误;行为不正常来自“无意”或非志愿或被动,人并没有明知故犯的道德弱点。[亚认为,这种思想也是一种极端,把有机会读书、能求名师的知识分子抬得过高了。但他也不完全拒绝唯智派的理智道德,仍然被列在一般实践道德之上]
    另一是以普罗泰戈拉斯为代表所宣传的“人为一切存在事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来讲道德:所谓人,就是一切现实的人,不论智愚贵贱,皆一律平等。[亚看到了伦理学上自愿或意愿与非自愿或非意愿的区分,强调了意愿或意志的重要]→道德固然有赖于智识和理性,但也依赖于意志或意愿。
9.26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以中庸为原则。[指向一种理想或目的]
中庸虽然有调和妥协的意义,但它更重要的是面向一个高远的目的,坚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去接近它,恰如其分地取得它。这种“中”或“中庸”在实践道德中,牵涉到感情、欲望,却甚难得其“中”和“平”,即不易“适度”。因而要学会“矫正”!
亚在这里,完全顺从现实,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中”是现实主义的理想。
亚认为,一般人很懂得中道,也力求中庸,还想由此取得快乐幸福,成为有德之人,他的伦理思想显然并无神秘成分。
9.27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或公正的论证,至今仍为学术界奉为经典论述。
公正是贯彻一切德行的最高原则,个人道德要依靠它,社会道德要依靠它。也许这不仅是亚里士多德个人的创见,而是古代人的普遍认识和普遍道德规范。
他区分社会中有所谓“自然的公正”、“约定的公正”。即社会上的关系与行为规范,几乎都是“天生之,人成之”。社会上的道德和公正,绝大部分是靠习惯。
9.28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友爱”在道德伦理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把家庭中的爱称为“家室的友爱”,把它看做友爱的一种。【仁爱】后发展为基督教讲的仁爱,这种友爱观讲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儿女。
9.29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每种存在物的活动,也像它的性质与能力一样属于它自身。人的活动在于他的灵魂的合乎逻辑(理性)的活动与实践。理性是人特有的。如果我们假定人具有一种区别于动物的更好的活动,我们就应当把它归之于灵魂的这个理性部分的活动。
这个特别属于人的活动,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实践的生命的活动。具有理性和理性的活动水平,这一点把人的活动的性质同所有低等生命物的活动区别开来。人的目的也就是我们的实践的生命的目的。
人的目的,即幸福,是获得的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达到的。人的活动的目的的实现要借助人的理性的运用,因而是实践的、非自然的。
9.30
休息
10.1
休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