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89|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级硕士马源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23-3-1 21:3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3.2.20
道德是个体对社会人际关系在行为上的(它必须履行、执行,即是实践性的,是会产生现实后果的)承诺和规范(它对个体行为时自觉意识到的活动是由认识-理解-判断等知性因素起作用,甚至起主要和支配作用的活动——即“理性”主宰的活动,它在个体心理上展现为有意志或意志力量的活动)。
2023.2.21
道德是个体内在的强制,使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规范。理性对感性的这种自觉地、有意识地主宰、支配,构成了道德行为的个体心理特征,我曾称之为“理性的凝聚”。道德在心理上是人类所特有的理性凝聚的成果,这种“理性凝聚”对个体感性承诺在所起主宰、支配力量之强大,使康德称之为“绝对律令”,中国宋明理学则冠之“天理(朱熹)”、“良知(王阳明)”。可见,道德并非幸福!
2023.2.22
道德超出和超越感性生命,道德的本性特征当然便与任何经验无干,所以康德说它是超验或先验的,有经验的幸福无关。道德或伦理是研究人的行为准则及其“理性”依据,对个体来说,它不管人的经验(苦乐、利害等)如何。
2023.2.23
康德和一切宗教,竭力论证正是一种不仅超越人类个体而且也超越人类总体的天意制定了人类所必须服从的道德律令或伦理规则。这种绝对律令对人内心从而人的行为具有不能抗拒、无可争议的规定性和规范作用。它是超验或先验的理性的命令。人们以之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准则和信息规范,来实现人的存在价值。
2023.2.24
宗教性道德本是一种社会性道德。由于当时的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这种社会性道德必须必也必然以一种超社会超人世的现象出现。这种宗教性道德不仅以某种超有限人世的对象或理论为依据,而且常常伴随着各种仪式性的活动、举止和组织,并重复进行,以传布、加强、巩固内心和情感。
2023.2.25
世间的习俗、经验、法规披戴上神秘光环,成了神圣教义。神圣性使它获有了普遍必然性的语言权力。而非个体甚至非人群集体所能比拟所能抵御的巨大力量,而成为服从、信仰、敬畏、崇拜的对象。“宗教性道德”本来源于一定时空内的某种社会性道德,被提升为“普遍必然性” 的信仰、情感的最终依托,成为敬畏崇拜的神圣对象。
2023.2.26
“宗教性道德”本源于“社会性道德”,在中国“礼源于俗”的历史学的考察中显露出来。eg:孝、天人感应都是将“社会性道德”的经验内容塞入“宗教性道德”的超验形式,以成为普遍必然、神圣崇高的绝对律令。


2.27
阅读chatGPT最新的研究和报道,为小论文积累和补充素材。chatGPT本质还可以回归到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的探讨,只不过机器的智能程度更近一步。
2.28
由chatGPT引发的思考:人仍然是衡量机器的尺度。智能化浪潮中,人类必须保持主动进化的能力,在人机场域中占据主体地位、坚守主体价值。
3.1
阅读《伦理学纲要》第二部分第一节:宗教性道德不仅以某种超有限人世的对象或理论为依据,而且常常伴随着各种仪式性的活动、举止和组织,并重复进行,以传布、加强、巩固内心和情感。
阅读人工智能伦理论文,整理资料,为小论文第二部分撰写做准备。
3.2
阅读《伦理学纲要》第二部分第二节:主要探讨现代性社会道德,基于个体利益之上的人际之间的社会契约,是一切现代社会性道德从而是现代法律、政治的根本基础。履行社会契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个体利益。
阅读博士论文《智能媒体责任伦理建构研究》,了解责任伦理相关知识。
3.3
阅读《伦理学纲要》第二部分第三节:西方因为由圣爱和理性而来,从“耶教”到康德,“敬畏”成了道德的主要情感。中国因为由亲子、乡土自然感情的提升而来,合理性的人间情爱,如“仁义”“合情合理”变成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感情。这种传统的“仁义”感情和“天地国亲师”的信仰,对今日现代生活仍然可以有引导、示范但非规定、建构的作用。
开始撰写小论文第二部分的内容,但成果甚微。
3.4
阅读《伦理学纲要》第三部分第一节:
作者认为,作为人类伦理行为的主要形式的“自由意志”,其基本特征在于:人意识到自己个体性的感性生存与群体社会性的理性要求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个体最终自觉牺牲一己的利益、权力、幸福以至生存和生命,以服从某种群体的要求、义务、指令或利益。
继续撰写小论文第二部分,同时阅读人工智能伦理外文文献,拓宽思路。
3.5
阅读《伦理学纲要》第三部分第二节:
西方情爱非来自世间,它来自实乃理性的“圣爱”,从而它远远高出于任何世间人际的关系、律令、规则,所以才能无远弗届【理性主义“情理结构”】。与此相反,儒家所倡导的伦常道德和人际感情却都与群居动物的自然本能有关,可以说是由动物本能情欲即自然情感所提升(社会化)的理性情感【以理性融化在感性中为特色】。
小论文第二部分收尾,但感觉还不够深入,后续可能会继续补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9:49:09 | 只看该作者
11.13
浏览论文,整理可行的选题:
1.场景新闻与新闻真实[新闻“场景化”与社会真实议题论争]
2.对话式新闻:AIGC的智能化补充与沉浸式呈现
3.截图传播的生成逻辑、伦理反思与引导规范
4.自媒体平台图像传播中的异化及伦理风险
5.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短视频成瘾的媒介可供性
11.14
深入阅读硕士论文《人工智能对社交媒介信息真实性的构建研究》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
①社交媒介信息真实的智能化发展历程(技术内涵+媒介发展中的真实演变[印刷技术-无线电-电视机]+智能视角下的全景真实
②社交媒介信息真实的用户呈现图景(现实与媒介的真实落差+人工智能应用的真实需求+技术与真实的发展共识)
③结论与建议
11.15
阅读硕士论文《效率与价值: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新闻的伦理研究》
本文以算法新闻价值异化这一伦理问题为出发点,以算法新闻的伦理建构为落脚点,重点阐述了算法新闻价值异化的表现、原因、反思和对其进行伦理建构的对策,
研究方法:纯思辨?
①溯源本质:算法新闻价值异化的多维归因(新传视角+技术哲学视角+功利主义视角)
②效率趋向:算法新闻的工具理性与价值异化(行政控制+媒体控制+人的控制)
③价值反思:算法新闻价值异化问题的追问
④价值至上:算法新闻价值异化的伦理建构(市场规范+用户规范+技术规范)
11.16
与师姐交流学习,英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论文选题方向的确定。
11.17
搜集选题方向论文,整理文献综述。
11.18
搜集选题方向论文,整理文献综述。
11.19
搜集选题方向论文,整理文献综述。

2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9:39:51 | 只看该作者
11.6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九卷 [友爱(续)]:
如果一个人总是做公正的、节制的或任何合德性的事情,总之如果他总是做使自已高尚[高贵]的事情而不是别的事情,就不会有人谴责他是自爱或者指责他。然而,这样的人才最应当被称为自爱者。因为,他使自己得到的是最高尚[高贵]的、最好的东西。他尽力地满足他自身的那个主宰的部分,并且处处听从它。【P276】
所以,钟爱并尽力满足自身的主宰部分的人才真正是一个自爱者。【P276】
11.7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九卷 [友爱(续)]:
幸福的人也需要朋友的原因:
    由于(1)朋友是最大的外在的善(一个幸福的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善而惟独缺少这种重要的善),(2)个人如果处于好运中就需要朋友来接受他的善举,以及(3)没有人(尤其是幸福的人)愿意过孤独的生活,幸福的人必定需要朋友。【P278】
    生命主要就在于去感觉和去思考。生命自身就是善的和愉悦的。因为,它是限定的,而限定性是善的东西的本性。凡是本性上善的事物就对于公道的人是善,因而也对所有人都显得愉悦。【P281】
    享福祉的人的存在自身就值得欲求。因为,它在本性上就是善的和偷悦的。如果他的朋友的存在对于他也几乎同样值得欲求,那么朋友对于他就值得欲求。而对他而言,凡值得欲求的东西就必须拥有,否则就存在匮乏。所以,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必须要有好人朋友。【P283】
11.8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 [快乐]
欧多克索斯认为快乐是善。他说,在每种事物中,所被追求的东西都是善,最被追求的就是最大的善。既然快乐被一切生命物追求,这就表明它对于所有生命物是最高善(因为每种生命物都寻求获得某种属于它自己的善,正如它寻求自己的特殊的食物)。而对所有生命物都是某种善、被所有生命物追求的东西,也就是善。【P290】
欧多克索斯关于快乐就是善的主要理据可表达如下1)快乐是所有生命物所欲求的;(2)快乐是所有生命物所躲避的东西(作为恶)的相反者,(3)快乐没有自身之外的目的;(4)快乐使善的事物更值得欲求。【P291】
11.9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 [快乐]
①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②幸福的生活自身就令人愉悦;③沉思不包含有痛苦;④这种实现活动最完善,又最愉悦;⑤沉思的快乐最为纯净。【P305】
幸福在于沉思(或爱智慧的活动),亚里多德在上面说道,因为沉思(1)是我们本性的最好部分的实现活动;(2)最为持久;(3)能带来最纯净的快乐4)最为自足;(5)自身即是目的;以及(6)含有最多的闲暇。【P307】
11.10
浏览学院往届毕业论文选题,整理同门往届毕业论文选题。
思考自己的选题方向。

2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18:33:29 | 只看该作者
马源学术日志

10.30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
对于两种相反品质中的一种品质,我们可以或者从与它相反的品质来了解它,或者从表现着它和与它相反者的那些题材来了解它。因为,如果我们了解了身体的良好状态,我们也就从这种状态了解了身体的不良状态。【P127】
既然最坏的人是不仅自己的行为恶,而且对朋友的行为也恶的人,最好的人就是不仅自己的行为有德性,而且对他人的行为也有德性的人。因为对他人的行为有德性是很难的。所以,守法的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德性的总体。它的相反者,即不公正,也不是恶的一部分,而是恶的总体。(德性与守法的公正的区别从我们上面所谈到的也已经明了。它们是相同的品质,然而它们的角度不同。作为相对于他人的品质,它是公正;作为一种品质本身,它是德性。)【P131】
日常实习:编辑快讯、彩铃
10.31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
亚氏把公道规定为公正的一种,优越于僵硬的、简单的公正,但不是不同于公正的另类。【P160】
公道VS公正:公道优越于一种公正,本身就公正;另一方面,公道又不是与公正根源上不同而比它优越的 另一类事物。所以,两者都是善,公道更好些。【P160】
困难在于,公道虽然公正,却不属于法律的公正,而是对法律公正的一种纠正。【P161】
尽管公道是公正且优越于公正,它并不优越于总体的公正。它仅仅优越于公正由于其陈述的一般性而带来的错误。公道的性质就是这样,它是对法律由于其一般性而带来的缺陷的纠正。实际上,法律之所以没有对所有的事情都作出规定,就是因为有些事情不可能由法律来规定,还要靠判决来决定。因为,如果要测度的事物是不确定的,测度的尺度也就是不确定的。【P161】
11.1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
一事物的德性是相对于它的活动而言的。灵魂中有三种东西主宰着实践与真:感觉、努斯(理智)和欲求。【P167】
努斯是为着某种目的而进行推理的东西,是推理和实践的思想,它与欲求一道引起动物和人的运动的原因:欲求是实践的理智的出发点,实践的理智的终点又是行为的起始点。
相应于理智的两个部分,亚里士多德说,灵魂所欲把握的真也区别为两种。因为,灵魂的不同部分所把握的东西皆与其自身有某种亲缘关系。沉思的理智把握的是事物的本然的真,因它不是欲求,没有目的。实践的理智把握的是相对于目的或经过考患的欲求的真。它仍然是真,然而,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是在本然的真的类比的意义上的真。【P168】
日常实习:编辑快讯、彩铃
11.2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
科学是对于普遍的、必然的事物的一种解答。而证明的结论以及所有科学都是从始点推出的。所以,科学据以推出的那些始点不是科学、技艺和明智可以达到的。因为科学是依靠证明的,技艺和明智则是同可变的事物相关联的。始点也不是智慧的对象。因为爱智慧者也要依靠证明。如果我们凭借着在不变甚至可变的事物中获得真,并且从未受到其欺骗的品质是科学、明智、智慧和努斯,如果使我们获得始点的不是这三者(我们所说的这三者就是明智、科学和智慧)之一,那么始点就只能靠努斯来获得。【P174】
11.3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
友爱(是一种在一般生活方面的愉悦性品质)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P228】
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其次,父母对子女或子女对父母了感情似乎是天性,不仅人类如此,鸟类与多数兽类也是如此。第三,友爱还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立法者们也重视友爱胜过公正。【P228】
总结以上:亚里士多德在上面讨论了友爱之所以必要的三项原因1)人需要朋友接受或提供善举,帮助己所不能,或促进自身完善;(2)人出于本能或自然而需要友爱;(3)过政治的生活需要友爱。然而所有这三种原因,虽然并不表明朋友的工具性,还不是过高尚[高贵]生活的原因。
日常实习:编辑快讯、彩铃
11.4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
友爱与公正的相关性质,在于(1)友爱与公正都同共同的东西相关:(2)共同体或关系的性质不同,公正也就如友爱一样地不同;因为 a)友爱越强烈,所犯的不公正就越严重,或反过来说,b)对公正的要求就越高。所以,虽然有友爱便不需要公正,这种相关性仍然可以从公正的相反者方面看出来。【P246】
友爱越强烈,对公正的要求也越高。因为,友爱同什么人相关,公正就同什么人相关;哪里有友爱,哪里就有公正问题。但是,所有的共同体都是政治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因为,人们结合到一起是为了某种利益,即获得生活的某种必需物。人们认为,政治共同体最初的设立与维系也是为了利益。而且,这也是立去者所要实现的目标。他们把共同利益就称为公正。【P246】
所有这些共同体都是政治共同体的一个部分,友爱也随着这些具体的共同体的不同而不同。【P247】
11.5
休息+参加活动

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22:34:26 | 只看该作者
马源学术日志
10.23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
德性分为两种:理智(理智德尔)德性和道德(道德、风俗adj)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产生和发展,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由此可见,我们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因为由自然造就的东西不可能由习惯改变。【P35】
日常实习:编辑快讯、彩铃
10.24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
每种德性都既使得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的状态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动完成得好。【P45】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它的活动的品质。
如果德性也同自然一样,比任何技艺都更准确、更好,那么德性(道德德性)就必定是以求取适度为目的。【P46】
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这种适度是像一个明智的人会做的那样地确定的。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P48】
10.25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
德性是在我们能力之内的,恶也是一样。因为,当我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行动时,不行动也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去做那件事是在我们能力之内的,不去做就同样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既然做或不做这些,关系到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做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就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P72】
日常实习:编辑快讯、彩铃
10.26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
每个人的每个实现活动的目的都是同他的那种品质相合的。勇敢的人也是这样。他的勇敢是高尚[高贵]的,因而勇敢的目的也是高尚[高贵]。因为每种事物的品质就决定于其目的。实现活动的目的既是外在的事物,又是行为本身的美好、完善。勇敢的人的勇敢总是为着一个高尚[高贵]的事物(目的)的,同时也总是为着行为本身的美好与高尚[高贵]的。因为勇敢的人就是这样的人。【P80】
10.27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四卷
一个挥霍的人是一个有某种专门的恶的人,这种恶就是浪费他的财物。一个挥霍的人是一个由于自己的过错而在自我毁灭的人。浪费财物就是毁灭自己的一种方式,因为财物是生活的手段。我们这里所说的挥霍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对有用的事物,既可以使用得好,也可以使用得很坏。而财物就是有用的事物。对一种事物能够作最好的使用的人,也就是具有同那种事物有关的德性的人。所以,对财物使用得最好的人是具有处理财物的德性的人,即慷慨的人。【P96】
日常实习:编辑快讯、彩铃
10.28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四卷
一个人正是由于这种适度的品质,才会以适当的方式赞同所该赞同的,反对所该反对的。但是这种适度的品质没有名称,虽然它与友爱很相似。因为,有这种适度品质的人,如果再具有一份感情,就是我们所说的“好朋友”了。这种品质同友爱的区别,在于它不包含对所交往的人的感情。这样的人做事情适度,不是出于爱或恨的感情,而是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P117】
10.29
休息+去A区参加宣讲团面试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16:42:23 | 只看该作者
马源学术日志
10.9
搜集人机分工相关的最新论文并着手阅读整理。
阅读论文《不要温和地走进与AI共生的时代—追问大模型时代的人机关系》,文章谈到AI可能引发的两重风险:技术失效、技术失控。
技术失效: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有赖于人类生活中叠加的算法、电力、网络等各种背景性技术作为基础设施和前提保障条件,一旦技术失效,社会运转也会失灵。
技术失控:当人工智能可以在模拟环境下自由交互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人工智能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脱离人的掌控。
因而有必要在人机共生时代持续探索人的价值:当人类智力的优越性被人工智能取代,当人类依赖机器和算法来决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独特性和未来又在哪里?
10.10
阅读论文《AIGC:引领传媒业变革与人机关系的重构》,文章对人机对话的本质进行了思考: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写作始终依赖语料喂养,生成式AI数据的来源是从社交媒体、互联网词汇数据库中收集的各种文本,始终建立在人类的原始数据之上。基于数据统计的 AIGC 具有较为固定的写作模式,难以出现人类特有的推理和灵感,总体上内容较为单一,人类有能力理解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常常能够在看似无关的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展现出人类特有的“灵韵”。
10.11
阅读论文《范式重构、人机共融与技术伴随:智能传播时代理解人机关系的路径》,作者把从弱人工智能迈向强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路线概括为两落三起;在社会知识生产中,以GPT为代表的语言符号的超越性可能导致知识生产的两种倾向:①知识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②生产模式化和缺乏创新性。未来理想化的人际关系将是一种人机共融与共荣的状态
10.12
阅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意义为自由选择的、有目的的活动。斯图尔特注:在追求着某种善的各种能力中伴有技术的正确性的那种能力,这种能力使一个人在所面临的危险中做出正确的行为。【亚的选择概念是同时包含意图与能力的追求目的(善)的实践】
10.13
阅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政治学规定了在城邦中应当研究哪门科学,哪部分公民应当学习哪部分知识,以及学到何种程度。政治学制定着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法律,它的目的就包含着其他学科的目的。所以这种目的必定是属人的善。尽管这种善于个人和于城邦是同样的,城邦的善确是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更完满的善。因为,为一个人获得这种善诚然可嘉,为一个城邦获得这种善更高尚[高贵],更神圣。既然我们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政治学的研究,人的善和城邦的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的目的。
10.14
阅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
亚氏的“幸福”不是一种感情状态而是一种活动,人的肉体与灵魂活动的圆满实现,尤其是指人的灵魂最好的思想活动的圆满实现。
希望自己有能力学习高尚[高贵]与公正即学习政治学的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性。因为,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性质的感觉本身就是一个起点。如果它对于一个人是足够明白的,他就不需再问为什么。而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就已经具有或是很容易获得这些起始点。
10.15
写了一篇关于重庆万州经济发展的稿件。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22:41:54 | 只看该作者
马源9月25日——10月1日学术日志

9.25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古希腊时期,伦理道德思想有两种倾向:
    一是从苏格拉底传下来的理想主义:知识即道德;恶行不外是由于无知与思考错误;行为不正常来自“无意”或非志愿或被动,人并没有明知故犯的道德弱点。[亚认为,这种思想也是一种极端,把有机会读书、能求名师的知识分子抬得过高了。但他也不完全拒绝唯智派的理智道德,仍然被列在一般实践道德之上]
    另一是以普罗泰戈拉斯为代表所宣传的“人为一切存在事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来讲道德:所谓人,就是一切现实的人,不论智愚贵贱,皆一律平等。[亚看到了伦理学上自愿或意愿与非自愿或非意愿的区分,强调了意愿或意志的重要]→道德固然有赖于智识和理性,但也依赖于意志或意愿。
9.26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以中庸为原则。[指向一种理想或目的]
中庸虽然有调和妥协的意义,但它更重要的是面向一个高远的目的,坚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去接近它,恰如其分地取得它。这种“中”或“中庸”在实践道德中,牵涉到感情、欲望,却甚难得其“中”和“平”,即不易“适度”。因而要学会“矫正”!
亚在这里,完全顺从现实,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中”是现实主义的理想。
亚认为,一般人很懂得中道,也力求中庸,还想由此取得快乐幸福,成为有德之人,他的伦理思想显然并无神秘成分。
9.27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或公正的论证,至今仍为学术界奉为经典论述。
公正是贯彻一切德行的最高原则,个人道德要依靠它,社会道德要依靠它。也许这不仅是亚里士多德个人的创见,而是古代人的普遍认识和普遍道德规范。
他区分社会中有所谓“自然的公正”、“约定的公正”。即社会上的关系与行为规范,几乎都是“天生之,人成之”。社会上的道德和公正,绝大部分是靠习惯。
9.28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友爱”在道德伦理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把家庭中的爱称为“家室的友爱”,把它看做友爱的一种。【仁爱】后发展为基督教讲的仁爱,这种友爱观讲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儿女。
9.29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每种存在物的活动,也像它的性质与能力一样属于它自身。人的活动在于他的灵魂的合乎逻辑(理性)的活动与实践。理性是人特有的。如果我们假定人具有一种区别于动物的更好的活动,我们就应当把它归之于灵魂的这个理性部分的活动。
这个特别属于人的活动,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实践的生命的活动。具有理性和理性的活动水平,这一点把人的活动的性质同所有低等生命物的活动区别开来。人的目的也就是我们的实践的生命的目的。
人的目的,即幸福,是获得的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达到的。人的活动的目的的实现要借助人的理性的运用,因而是实践的、非自然的。
9.30
休息
10.1
休息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23:49:07 | 只看该作者
马源9月18日——9月24日学术日志

9.18
日常上班
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唯有在他的实现活动中才能展现其存在。善即某种善的事物,它或是已在的、或是我们希望它成为在的:它具有或是我们希望它将具有某种(某些)我们认为可归属于那类事物的性质,因而它与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处于对应的关系中。
9.19
日常上班
我们在存在着需要时和在不存在需要时以不同的事物为善。在存在着需要时我们只以满足我们当下需要的事物为善,而在不存在紧迫需要时,我们以那些自身便值得我们追求的事物为善。这后一类事物是总体上对我们是善的即具有更为终极性的善【后需要的,在需要满足之后对我们而言是善的事物】。善的自身的、根本的性质由这种目的性的而不是手段性的善规定。
9.20
日常上班
实践或制作是人对于可因自身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的目的的行动的活动。实践是道德的或政治的活动,目的既可以
9.21
日常上班
9.22
日常上班
9.23
休息 收拾东西,准备返校
9.24
返校途中……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22:34:25 | 只看该作者
马源9月11——9月17日学术日志

9.11
日常上班;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古希腊时期,伦理道德思想有两种倾向:
    一是从苏格拉底传下来的理想主义:知识即道德;恶行不外是由于无知与思考错误;行为不正常来自“无意”或非志愿或被动,人并没有明知故犯的道德弱点。[亚认为,这种思想也是一种极端,把有机会读书、能求名师的知识分子抬得过高了。但他也不完全拒绝唯智派的理智道德,仍然被列在一般实践道德之上]
    另一是以普罗泰戈拉斯为代表所宣传的“人为一切存在事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来讲道德:所谓人,就是一切现实的人,不论智愚贵贱,皆一律平等。[亚看到了伦理学上自愿或意愿与非自愿或非意愿的区分,强调了意愿或意志的重要]→道德固然有赖于智识和理性,但也依赖于意志或意愿。
9.12
日常上班;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以中庸为原则。[指向一种理想或目的]
中庸虽然有调和妥协的意义,但它更重要的是面向一个高远的目的,坚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去接近它,恰如其分地取得它。这种“中”或“中庸”在实践道德中,牵涉到感情、欲望,却甚难得其“中”和“平”,即不易“适度”。因而要学会“矫正”!
亚在这里,完全顺从现实,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中”是现实主义的理想。
亚认为,一般人很懂得中道,也力求中庸,还想由此取得快乐幸福,成为有德之人,他的伦理思想显然并无神秘成分。
9.13
日常上班;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或公正的论证,至今仍为学术界奉为经典论述。
公正是贯彻一切德行的最高原则,个人道德要依靠它,社会道德要依靠它。也许这不仅是亚里士多德个人的创见,而是古代人的普遍认识和普遍道德规范。
他区分社会中有所谓“自然的公正”、“约定的公正”。即社会上的关系与行为规范,几乎都是“天生之,人成之”。社会上的道德和公正,绝大部分是靠习惯。
9.14
日常上班;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友爱”在道德伦理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把家庭中的爱称为“家室的友爱”,把它看做友爱的一种。【仁爱】后发展为基督教讲的仁爱,这种友爱观讲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儿女。
9.15
日常上班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每种存在物的活动,也像它的性质与能力一样属于它自身。人的活动在于他的灵魂的合乎逻辑(理性)的活动与实践。理性是人特有的。如果我们假定人具有一种区别于动物的更好的活动,我们就应当把它归之于灵魂的这个理性部分的活动。
这个特别属于人的活动,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实践的生命的活动。具有理性和理性的活动水平,这一点把人的活动的性质同所有低等生命物的活动区别开来。人的目的也就是我们的实践的生命的目的。
人的目的,即幸福,是获得的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达到的。人的活动的目的的实现要借助人的理性的运用,因而是实践的、非自然的。
9.16
休息
9.17
休息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22:08:06 | 只看该作者
马源9月4日——9月10日学术日志

9.4
上班,除日常工作外,还参与了9.23日丰收节策划项目,撰写了部分文案。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善作为目的:本书一开始,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善,并在作为目的的层面上来定义善。善有两种,一种是最高善,一种是在最高善之下的具体善,就具体善作为目的而言,亚氏认为每种技艺与研究,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但目的是有区别的,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含目的于自身之中的活动,也就是活动本身就是目的,第二种目的并不是活动本身,而是通过活动所能取得的结果,也就是说活动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活动所得的结果才是目的。以何者为目的,则何者就比其他的更有价值,并且具体善是多种多样的,不尽相同,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上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等等,而各种善又可以作出层层归纳认定附属关系,如技艺是制造马具与制作马勒的都可以归为骑术,而骑术与所有的军事活动又可以归为战术,而通过将种种具体善层层归纳,最终就可以归纳出最高善,而在这些具有附属关系的各种具体善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善比处于从属地位的善更被人欲求。
9.5
上班,完成日常工作。
继续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最高善与政治学:如上面所讲的,通过将种种具体的善的目的进行推导或归纳,最终就可以得到最高善,而最高善一定是具有这二个特征的,首先它不以别的目的为目的,只以自身为目的,其次别的具体的善都以它为目的,而关于这两点都是理论假设的,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按一个目的以另外一个目的为目的,而这样一直无限推导下去的话,将会陷入无限倒退,以致于对目的的欲求就成了空洞的,也就是变的无意义了。而对这种善进行认识,以获取关于它的确定性的知识是对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的,因为对于善的认识,就像射手用标记帮助他们命中正确的东西一样。而对于善的研究则一定是最权威的科学或最大的技艺的对象,而由于政治学规定了在城邦中应当研究哪门学科,哪部分公民应当学习哪部分知识,以及战术、理财术和修辞术等都隶属于政治学,也就是说政治学的目的包含了其它学科的目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最高善的科学,所以政治学以最高善为研究对象,而以人为目的。
9.6
上班,完成日常工作。
继续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政治学的性质:在讨论了政治学是研究最高善的科学之后,亚氏开始考察作为政治学的伦理学的性质,什么人适合学习伦理学,应当以什么方式研究以及研究的目的。亚氏认为伦理学考察高尚与公正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包含着许多差异与不确定性,而善事物也表现出不确定性,所以以这些不确定的题材进行研究,其结论也不可能像数学那样的确切。对于伦理学的研究并不适合青年人,因为人的行为是伦理学的前提与题材,伦理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而青年人缺少经验,又常常被感情左右,所以伦理学作为只能为运用的目的而追求的实践性学问,对于青年人是没有价值的。而只有那些能自制者,其期求与行为合于逻各斯或理性的人才是适合于这门学问的人。
9.7
上班,完成日常工作。
继续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幸福作为最高善:接下来又提出了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作为伦理学的目的或善的目的是幸福,或者是生活得好或做得好,但所谓的幸福是什么呢?一般人将幸福认为是明显的,可见的东西,如快乐、财富或荣誉。还有一些思想家如柏拉图则认为有两种善,一种是各种善的具体事物,还有一种是善自身,而善自身是使具体事物善的原因。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则是从一始点出发还是走向始点是不同的。亚氏认为我们应当从已知的东西出发,从对我们而言是已知的东西出发。而这个始点就是良好的道德品性,因为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性质的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始点,而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则是已经具有或是很容易获得这些始点的,然后亚里士多德根据人们有没有良好的道德品性,而借赫西阿德的诗句将人划分成三种人,即接下来所讲的三种生活。
9.8
上班,完成日常工作。
继续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三种生活:三种生活即——享乐的生活、公民大会的或政治的生活、沉思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是一般人所过的生活,而那些追求荣誉或德性的则是公民大会或政治的生活,而沉思的生活则显然是指爱智慧者的生活。而前两种生活所追求的是快乐、荣誉、德性。
9.9
今日休息
9.10
今日休息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7-11 11:10:25 | 只看该作者
7.3——7.9学术日志
7.3

实习
7.4
实习
7.5
7.6
实习
7.7
实习
7.8
收集并阅读新闻泛化相关主题的论文。
7.9
撰写论文提纲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