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学案例

[复制链接]
741#
发表于 2023-12-9 11:12: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洪韵

742#
发表于 2024-1-26 20:23: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瑞财经版面


编辑:李梦瑶

743#
发表于 2024-1-26 20:34:37 | 只看该作者
《纽约时报》新闻刊登原则——对比下国内纸媒差距 [color=#999999 !important][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复制链接]
伍培坤 该用户已被删除


电梯直达[url=][/url]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0:16: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只有管理员或有管理权限的成员可见
《纽约时报》新闻刊登原则——对比下国内纸媒差距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244699/d80423547.htm [复制│超文本复制]  返回《驿钊传媒学习小组》 关闭窗口  


ID: 07539776  冒牌的默多克 发表于:2008-11-13 9:12:58   
   《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即清宣宗咸丰九年,也即洪秀金打出“太平天国”旗号的那一年,至今历时一个半世纪,是全美1500多家日、晚报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报,也是世界报坛令人瞩目的“报纸中的报纸”。日销100余万份,全美首屈一指。

  《纽约时报》是家庭经营的报纸,但从第一代发行人起,就制订了独特的新闻守则,即“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意为“所登新闻皆宜刊登”。这句话,每天印在第一版报头的左角,成了《纽约时报》办报的—道宣言,也成了新闻报道的一条铁律。它是招引数以万计读者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百余年来报纸对读者的一种矢志不渝的承诺。

哪些是宜登新闻

1)真实新闻(true news),或普通新闻(generic news)
  
这类新闻,注重事实的客观性,不加渲染。而为求得客观性,记者常常不辞艰辛,不惜代价,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第一线。像老牌记者席汉(Nil Sheehan),就是其中一位。他哈佛大学毕业,会一口流利的法语。为了报道美国在越战中的真情实相,他在1965—66年间,长期只身深入到前法属殖民地——西贡的热带丛林,不怕毒蚊叮、毒蛇咬,不怕没水喝、没饭吃,出生入死,进行实地采访,接触各类人物,及时真实客观地作了一系列极有影响的报道,还发表了精辟深入的分析观察专文.时年29岁,被人誉为越战问题专家。
  
其次,这类报道也注重报道的公正性,无畏无惧,不偏不倚。为了求得公正性,纽约时报第一代发行人就制订了独立的新闻政策,To give the news impartially,without fear or favor,regardless of any party,sect or interest involved,即所发的新闻必须无私无利,无偏无袒,不受任何团体、派别或利益所驱使。
  
1961年4月,《纽约时报》曾发表一则“猪湾事件”(Bay of Pigs)即美国进攻古巴的报道。时任总统肯尼迪预先获悉此消息,亲自打电话给时报负责人,过问此事,报社慎重地考虑了国家安全的问题,从预定放在头版头条的位置,改放到不大明显处,并用了较小的标题,以示妥协。   
  
1971年,《纽约时报》获取越战机密文件,45册8000页250万字的材料,30余名采编人员费时70多天,筛选出30万字,予以连载,引发了一场与当局的官司。时报名声大振,还获得了最高新闻奖。即便广告刊登,《纽约时报》也坚持把好检查关。某一恶势力欲以15万美元独家买断一个广告版面,时报并不为其所动。
  
2)价值附加新闻(Value—added news),或新闻系列、新闻组合、新闻链接、新闻分析
  
新闻系列,指同一事件的—连串公正与持平的连贯报道;新闻组合,是指同一类型或相关新闻事实的同一平面的报道;新闻链接,是对新闻事实背景的深层次的挖掘与交代;新闻分析,着眼于新闻事实的趋向、影响、结果的剖解,要求多用照片穿插其间。应该说,价值附加新闻的画面是立体的,它的功能显示了报纸传媒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如何获取宜登新闻

1)严格选人

进入《纽约时报》,是美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向往。
  
时报的采编人员,内部训练出道与外部选拔进门,大致各占一半。   
  
大学毕业,先做跑腿工作,即Leg work,到突发现场去采访,然后打电话给报社内值班的“改写员”即Rewriteman。一年后,优秀者可选为“实习记者”,即Reporter Trainee,未入选者则继续跑腿。实习记者的期限原则上为一年,表现好的6个月便升任正式记者。
  
编辑训练更严。第—阶段,学习电脑操作使用,学习时报“用语规格”(Style. Book),学习时报“用稿铁律”;第二阶段,到多个不同编辑台,做实习编辑,以熟悉不同的情况。编辑大多出自记者,一般由资深而年长的记者充当。   
  
外部入选的编辑,则一定要先通过“试编”程序。交付他一些稿件,测试他对稿件的修改能力,考察他所做的标题,以决定是否留用。
  
2)重金求质

   (1)不惜重金采访独家新闻,报道时政、探险、科学、航空等等方面进展发现的新闻,如柏林围墙的瓦解、海湾战火的爆发、俄克拉荷马联都大楼恐怖爆炸等重大危机材料,均倾尽全力派遣大批人员前往采访,还不惜代价撤除广告以增加新闻篇幅。
   (2)不惜重金聘请名报人,以提高报纸编辑的水准。名报人是报社的无形资产。时报聘请名报人卡尔.范安达(Carl Vananda)为总编辑,薪金极为可观。
   (3)不惜重金购买新设备,以提高报纸印刷的质量。为了上电脑网络,1996年时报投资1560万美元,并改进印刷纸张和编排技巧,以求永远处于领先地位。

3)公允用稿

《纽约时报》的“新闻政策”,是以备忘录的方式记下来的,如:
   a)新闻报道不得特别指出当事人的种族、宗教及经济、文化背景,除非明显与新闻有直接关系外。如谋杀前旧金山市市长的嫌疑犯,新闻中说他生长在天主教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多达16人。这里的“天主教”“大家庭”,与案子相提并论,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b)新闻报道不能只用“一面之辞”。如法官判抢劫犯轻刑,并交付保释,市长及其他官员均表示愤怒,新闻中只提到市长们的不满而未说明法官轻判的理由,这是不公平的。
   c)新闻报道不能冷箭伤人,或作不当的影射(innuendo)。如纽约市交通处长处理公车停车站风波,新闻中说他“雇用名律师”代理他接受市府调查,这里“雇用名律师”,话中有话,有含沙射影之嫌。   
   d)新闻报道不能对女性有所歧视与侮蔑。如新闻中说“他的一个女儿是哈佛大学校长夫人”,事实上,他的这个女儿本身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又是一位作家,有其独立的地位与成就,并非只是“附属品”。
  
4)规范用词

   《纽约时报》的总编辑,有个称之为 W&S Bulletin,即“优(Winners)劣(Sinners)告示”,每月数次“扬善”“抑恶”。实际上,对错误的指陈,总要比嘉奖者多,虽然纽约时报差错很少,但刻意地寻错找差;过分地挑剔,足可防止小咎蔓延。
   按W&S所示,纽约时报的用语规则为:
   a)简洁、准确:新闻无废字,且不用方言、俚语和粗陋之语,要用正规用语(proper Language)。
   b)倒金字塔:把最重要的情节,放在新闻最前端。
   c)具体、生动:把抽象事物具体化、生活化。   
   d)深入浅出:专门性的事,要以常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说明。
   e)短句短段:电文式,越短越好。
  
5)勇于更正   

   《纽约时报》,设有固定的“更正栏”,即Corrections,一般在第2页“新闻简要与索引”下面显要位置,每天都有一大块,承认自己的错误。因《纽约时报》每天要处理近100万字的材料,错误在所难免。但时报把改错当作为一种很正常的作业,也显示了公允且负责的办报态度。
   有时,事实上无差错,但却因有意无意地遗漏了某些重要部分,或只强调了时效性未顾及“深度透视性”(Perspective),以及均衡性,或新闻标题并无充分显示新闻内容的实质,这对新闻当事人皆不公允,却又无法以“更正”方式予以补正,时报设立了“编者的话”(Editors Note),订正新闻失实以外的重大疏失。
  
6)重视言论   

   《纽约时报》,新闻与言论并称权威,颇有影响力和信誉度。纽约时报有个社论委员会,专门负责社论和评论的写作研究。社论委员会委员,都有自己的大办公室,集中办公,独立作业。报社所有的藏书和所订的报刊资料,任凭参考使用。社论委员会委员的地位很高。为了了解最新的新闻事件,社论委员一如新闻记者,尽量自己采访,以求得第一手资料。社论委员每天接待群众,接触各个部门的人物,以准确了解时局。   
   《纽约时报》的先贤指出,一份伟大成功的报纸,一定会是一个伟大成功的企业;一定要在经济上站得住脚,而更重要的,要能得到大众的口碑与信赖。




Re:《纽约时报》新闻刊登原则——对比下国内纸媒差距一个好的媒体,总是从内到外,从自己到他人都是严格要求的。也许这要求在外人看来有些太过,但身在其中的人会明白,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对一直支持自己的读者的负责。
媒体必须要有责任心,甚至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心!






744#
发表于 2024-1-27 20:31: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00多字的贺信,暴露出多少语病

1
多前年,在美国工作,一位台湾朋友一次很感慨地说:大陆蒸蒸日上,改变日新月异,就是你们报刊杂志的文章,怎么那么直白,实在没多少美感啊!
确实很惭愧。我知道,他估计看我牛弹琴(微信号:bullpiano)脸色有异,才忍住没用“粗鄙”这两个字。
我们的一些文章确实粗鄙。牛弹琴偶尔也翻翻以前的文章,一方面为那些优美的文辞叹为观止,几十年前的人,真有文化;另一方面也为现在的报刊文字感慨,我们其实还真挺深入群众的,至少有些文章就是口水文章,当然,自己更不能例外。
2
想起这件往事,是因为屠呦呦老人家最近获诺贝尔奖,科学界大腕们纷纷发来贺信。一位周姓院长的贺信,长不过100多字,但完全可以用作高考的语法改错题。

先不管文辞是否优雅,很多措辞就值得商榷,随便列举几个:
1. “做出了辉煌的成绩”,一般“成绩”不能搭配“做出”,而应是“取得”。“辉煌”修饰“成绩”,也感觉怪怪的。
2. “作为我国首个医学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以前就没有医学科学家了?这肯定闹了一个笑话。
3. 从断句看,第二段明显是三个句子,“感到非常激动”缺乏主语,后面更应该是句号了。
4. 签名处只用印章,其实挺不礼貌的。一般打印名字,同时加盖印章;恭敬一点,直接手写自己大名!
很多朋友说,周院长毕竟是理科生,可以理解。很多理科生的文章也不差啊。而且,他毕竟是领导,还当过教育部长!
我只能理解,他确实太激动了,现场口授贺信;而秘书也是糊涂虫,或者太胆小了,不敢有任何改动。
一般文章,随意也正常。但这种正式文书,领导还是得有些表率啊!
3
本来想找篇贺信范文的,但贺信很多,佳作太少。
不由想起今年3月份李光耀去世后,李嘉诚发给李显龙的唁电。虽不过100余字,但简短但情深意长,让人感叹“其文大雅、其辞细琢、其意隽永、其情戚戚”。
字里行间,美感和哀伤。千万不要说香港人就没文化!
悼词全文如下:
黯悉李资政辞世,不胜惋悼,哀伤难舍。
资政是世罕其匹、东西一合的历史巨人,笃志结领民心民智,实现有序、自由、公平和仁惠的社会。资政一生果敢磊烈、持守相本、风度庄严、平易近人。身虽同乎万物生死,精神不灭不朽,长存人心。
李氏有缘与资政多次面晤,其思之深,见之远,仁之厚,一切一切仿如昨天,怎不感念畴昔。谨偕小儿泽钜、泽楷敬致深切慰唁,盼总理阁下与家人节哀顺应。

http://i.ifeng.com/news/sharenews.f?aid=101874678&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迁移:李梦瑶

745#
发表于 2024-1-28 19:41: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周创意版面(1月22日—28日)




编辑:李梦瑶

746#
发表于 2024-2-5 19:42: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周好稿20240205期


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期点评,我们着重推荐两篇稿子,一个是大连普兰店收回土地,一个是浦东机场拒绝网约车。这两个稿子的背后,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先是自媒体发文“请郑秀利到浦东机场接人”,再有记者挖出“郑秀利”的更多信息,探究她为何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开设多家公司,遍布中国多个机场,成为浦东机场唯一的出租车运营方。当然,媒体的接力刚刚开始,远未识得“庐山真面目”,甚至烂尾的可能性超过99%,但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其实是需要一些勇气。记者李微敖在一篇文章里说:“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文字报道,即使记者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前期工作,有好的编辑,有优秀的媒体平台,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加重要。”

对于记者来说,一年365天都是工作日,本来就没有过年不过年的概念,在这个每个人都容易倦怠的几天里,记者是最不能倦怠的人。

最后,祝各位记者新春快乐,过年期间也能写出好作品。


标题:洗冤35年之后:“无罪”

作者:刘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时间:2023-12-27



一起没有实锤的冤案,就这么砸在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上。无罪者虽不是英雄,但他们生命中的这种坚韧,足以让人佩服。但同时又很汗颜,因为我们不应忍受一个让人无故遭受不白之冤的社会。追责追责追责!尽管很多专家提出,冤案追责会阻碍冤案平反,但我还是想看到一起冤案形成的机制和因素。若无追问,何来警醒?(澎湃新闻首席记者谭君)

标题:女孩被性侵后,成了“不洁身自好”的人 | 深度报道
作者:纪佳文
来源:北青深一度
时间:2024-02-02



未成年人性侵案具有较高的公共关注度,同时也具有比较高的报道伦理要求。对于本案,硬核的报道方向应该是调查案件为何会反转,缘何从不立案到立案、到嫌疑人被处理,这样的调查报道对于类似案件的理解和处理更具参考价值。

这篇报道关注的另外一个话题,即“受害者有罪论”,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一直以来,“受害者有罪论”在网络和社会话语中都不绝于耳,给受害者也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但如何报道这一话题对于媒体来说是比较难操作的,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

此稿能够出炉,我想首先应感谢当事人及其家人愿意接受采访,并愿意跟记者再次揭开伤疤,这个伤疤包括性侵本身,也包括后续遭遇的各种辱骂。

但除了感谢之外,我更多的是对女孩儿的心疼。虽然说本报道的意图是让大家关注“受害者有害论”对当事人带来的伤害,以引起学校教育、未成年人保护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但毕竟流言蜚语难挡,且这一观念也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或认知的基因,短时间,甚至是长期都很难消除。而“晓琪”遭多人性侵这件事儿则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被展示在公共话语论坛,这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是极其残酷的。

就这一点看,媒体究竟该如何报道这一话题,尤其是对一个本就缺乏有效监护的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这样不断的回忆和曝光,甚至是一些细节的回忆和曝光,对于女孩儿的恢复和成长,对消除社会恶意究竟会产生如何的影响,需要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讨。             (浙江大学新闻系教授、传媒研究学者李东晓)

标题:“逃脱”浦东机场网约车禁令的叫车平台
作者:施璇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2-02


“郑秀利是谁”“全网寻找郑秀利”能成为热点,南周这篇报道功不可没。什么是优秀的记者,在我看来,就是始终能够比同行多想一步。浦东机场禁网约车,为什么禁,有什么依据,各大叫车平台什么反应……这些属于大家都能想到的。这篇报道多想了一步,抓到哪个平台还能接单,为什么能接单这个点,做出了不一样的新闻,火是必然的。(顶端新闻&河南商报副总编杨韬)

标题一群急诊大夫把这件事坚持了12年
作者:魏晞
来源: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时间:2024-02-01


很温馨和让人感动的一篇文章。采访了多位医生,涉及不少医学专业名词,很下功夫。看完会让人更加理解急诊科医生面临的偏见,坚持的不易。

但前三段的内容有些同质化,都是什么疑难怪病差一点被误诊,外地的医生来参加这个交流会。第四段除了没有病例,内容也差不多。读完了感觉有点缺乏递进。我想问:急诊医生们坚持交流会12年,这12年的成果有没有积累下来,有没有成为全国的急诊科医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的案例库?

另外,稿子最后的结尾一下子转到一位急诊科医生对自我专业的肯定,似乎也值得商榷。媒体毕竟还是给大部分普通人看的,而不是写给一个专业小群体。(资深媒体人、前每日人物执行总编冯翔)

标题:银行大“劫”案:盗窃2.53亿元,集资诈骗35.55亿元
作者:翟星理 实习生杨昕 季子楦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1-31
银行大“劫”案:盗窃2.53亿元,集资诈骗35.55亿元

银行业务经理伪造银行存单替换真实存单,然后用真存单盗取储户存款,同时高息集资,并不高明的手段以及早就出过纰漏的预警,最终却能酿成盗窃2.53亿、集资诈骗35.55亿元巨款的大案,同时一面是损失惨重的受害人,一面是置身事外的银行,一面又是从中受益又讳莫如深的官员及亲属,记者层层梳理抽丝剥茧,展现出案件背后一副荒诞不经的世间图景。

尤其结尾,扑面而来的窒息让人无可奈何。此刻,法律是否真的成了挡箭牌?(新京报社会部副主编王瑞锋)


标题:大连普兰店欲收回价值十亿土地,民企称政府行为致土地闲置

作者:高鑫
来源:顶端100℃
时间:2024-02-04
大连普兰店欲收回价值十亿土地,民企称政府行为致土地闲置
(链接:https://www.sohu.com/a/756337559_121434717)

9年前,刚成立的一家公司,用其四家全资子公司,以招拍挂的形式一举获得了大连普兰店区的34宗土地,并全额缴纳了近十亿元土地出让金。然而此后多年,这些土地却一直处于闲置状态,7年后,普兰店区政府以“闲置土地”为名准备无偿收回这些土地,由此双方陷入了纠纷。

本文在企业积极配合采访、政府部门“缺席”的情况下,力求公正,通过相关材料的辅助,清晰梳理出了这起纠纷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呈现了双方的观点。通过这篇报道,双方围绕土地闲置的原因互相扯皮一览无余,但闲置原因究竟是什么,背后是否另有隐情,读后不免让人疑惑,建议刨根问底,进一步深挖。(新民晚报时政中心主编、新民周刊副主编杨江)


标题:“郑秀利”11天内在全国5个城市设立汽车租赁公司 重庆公司无法联系

作者:李茂佳 罗惟巍
来源:封面新闻
时间:2024-02-04

“郑秀利”11天内在全国5个城市设立汽车租赁公司 重庆公司无法联系

上海浦东机场禁止网约车运营的事件始于交通委的一纸文件,在被汹涌的舆情推向风口浪尖后,也终于交通委的一纸文件。

整个事件中,沪上媒体基本没有发声,更多的媒体做到了及时、全文转载了文件。

封面新闻的这篇报道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发出的。通篇报道并没有回答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例如那家空港出行公司是如何被指定为唯一运营商的?这种政府部门指定的行为是通过什么样的行政审批流程做出的?这种行政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甚至连最基本的郑秀利到底是何方神圣、到底是男是女都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通篇报道就是援引了“企查查”的公开数据和信息,对此加以了分析和解读。如果说有一点突破的话,就是根据公开的信息给“空港出行”重庆分公司等级地址打去了电话,询问了一下是否有这家公司在那里办公。

从技术上说,这篇报道不难写。

为什么要点评这篇稿件呢?因为在整个“浦东机场禁止网约车”的事件中,有太多的为什么需要探究;有太多的利益纠葛需要去厘清;有太多的可疑之处需要去问个明白。 (资深媒体人王洪禹)

原标题:每周好稿|最不能倦怠的人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李佳

747#
发表于 2024-2-26 22:42:09 | 只看该作者
每周好稿|在冰冷中感知温暖

新的一年开始,春天的温度渐渐来了。我们常说,媒体的报道也需要温度,如何让读者从冰冷的恶性事件中找到一点温暖,是记者的责任。

本周的几篇报道,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负面”,丈夫持刀杀妻、孩子抑郁离世、贵州山火、贩卖婴儿,这些事件本身是让人觉得凄惨的,甚至是恐怖的。记者在报道时的笔触都很细腻,虽然无法把这些做成“暖新闻”,但看得出来,每一个记者都在着力的用身心去感知采访对象的体温。只有有温度的报道,才能让人感受到事件之外的东西。

标题离婚冷静期第13天,她倒在丈夫刀下

作者:李佳蕙
来源:北青深一度
时间:2024-02-19



北京青年报的深度报道《离婚冷静期第13天,她倒在丈夫刀下》,写了一个让人悲伤却又发人深思的故事,关于家暴,关于婚姻引发的故意伤害甚至故意杀人事件并不少见,两年前,最高法、全国妇联等多个部门就不断出台相关文件,强调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重要性。那么,已经处于离婚冷静期的周云霞为什么还是被没走完离婚程序的丈夫杀害?这个悲伤的故事,或许会让相关部门反思和推进人身安全保护令执行的流程是否应该更进一步的优化,让悲剧不会再发生。

和记者细腻的文笔相比,我更认为这个选题本身具有高度的价值。在反家暴和妇女权益保护的路上,通过这个悲伤的故事,让更多人、更多部门采取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坚决态度,从而让这样悲伤的故事不再发生。(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副主编 赵倩)


标题孩子抑郁症离开后

作者:人物
来源:人物
时间:2024-02-22



近些年,“我抑郁了”已成为很多孩子的口头禅,抑郁症患者也越来越多且发病越来越低龄化。

《人物》的这篇《孩子抑郁症离开后》,少见的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去回顾孩子抑郁症病发以及母女与疾病抗争的整个过程。这位妈妈希望以切身之痛,唤醒更多的人认识抑郁症,去安慰、理解和支持生病的孩子。致敬这位妈妈!(我非常希望媒体也能多关注一下那些抑郁症孩子身后崩溃的母亲们)

这篇报道也让公众看到了一位抑郁症孩子后面的家庭,一位崩溃无力的母亲和缺位的父亲,也看到了孩子被困于家庭、学校、社会所形成的有形无形的牢笼中,日日受挤压。

这位妈妈就像中国大多数家庭的妈妈一样,因社会评价而压榨孩子,因懦弱而附和学校“出卖”孩子,因家庭矛盾而把情绪带给孩子,因无知而忽略女儿的病兆,因病耻感而拖延孩子的治疗……以上种种,都会诱发并加重抑郁症。这位妈妈以惨痛的代价才认识到这些问题。

文中的小酒令人怜惜,她是那样的美好!读者忍不住假设,如果她的父母早点发现问题并给予足够的力量和支持,小酒有没有可能不会那么早发病,或者即使发病也不会那么严重,也有更强大的力量与疾病抗争,是不是能挺过来呢?

生活不能假设。家庭是病患最后的港湾,也是为孩子遮风挡雨抵抗外部压力的屏障,如果家庭失守,孩子发病的机率无疑会大增。

关于抑郁症孩子,希望少一些这样的悲剧,多一些能给予孩子安慰和支持的父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唐次妹)


标题:贵州苗镇山火两昼夜:洒水车、小喇叭与两位牺牲的年轻人

作者:高伊琛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2-23



贵州山火事发春节期间,不像其他重大突发事件,并未引发重大舆情,也没有引起机构媒体广泛的关注,以致引起社交平台上对机构媒体每天都质疑声不断,这确实很遗憾。事后盘点,《南方周末》和《经济观察报》等媒体是深度报道贵州山火的少数几家媒体之一。

《南方周末》这篇报道比较完整地还原了山火重灾区点位的火灾现场、救火情况,以及山火中牺牲的两位年轻救火者的身份信息,稍显不足的是没有还原出两位年轻救火者牺牲时的细节,即他们是如何牺牲的,这需要更进一步的外围采访。(资深媒体人 王强)


标题“20年来多次贩卖婴儿,女儿也是买来的”

作者:彭苣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4-02-23



2023年爆出了几个关于儿童拐卖事件的大新闻。澎湃新闻跟得很紧。

2023年的7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一案,澎湃新闻记者前往重庆大足、河北邯郸等地,采访了余华英的近亲属、邻居和受害者。

2023年11月,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在社交平台上曝光了襄阳健桥医院贩卖出生证明一事,澎湃新闻也进行了密集的跟进报道。

让笔者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暗访记者到哪里去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年来多次贩卖婴儿,女儿也是买来的”弥补了遗憾。

做调查、做暗访,需要深入到行业和社会圈层里,挖掘线索、突破采访,背后是大量的笨功夫和苦功夫,这些都是默默付出的沉没成本。一个合格的记者、合格的媒体,获取到繁杂的信息之后,还要进行判断和选择,然后进一步调查和核实,最后通过视频和文字,按照新闻特有的逻辑和结构,将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动态报道以期无限接近真相。以专业视角成就独家、深度,以动态的舆论监督促进事件的升级解决。

最后,期待这一新闻能有更多真相浮出水面,期待更多进展和调查、处理结果。(首页新闻副总编辑 余衍飞)


标题:女企业家讨工程款陷“寻衅滋事”被批捕 过亿债务政府只愿给1200万

作者:郝成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2024-02-25



企业家讨要工程欠款,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企业家和其律师抓捕归案……这不是网络段子,这是《中国经营报》报道披露的内容。

新年伊始,《中国经营报》的这篇报道在网上刷屏。报道通过深入的调查、详细的数据、客观的表述,记录了企业家在贵州六盘水追讨工程欠款不成反被抓的离奇遭遇,不仅揭露了此案的诸多疑点,也把一个重要问题抛给了当地——政府如何与企业相处。

其实,答案早就有了,政府要关心企业、服务企业、保护企业,而不是漠视企业、为难企业、欺负企业。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优化营商环境,保护企业权益,六盘水“欠账不还反抓人”的做法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污染了营商环境,损害了企业利益,影响了政府形象。希望《中国经营报》这篇报道能引起六盘水有关方面的重视,推动事情的解决。(资深媒体人 金明大)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李梦瑶


748#
发表于 2024-3-3 22:03:02 | 只看该作者
一周创意版面(2月26日——3月3日)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0tCUsRpb2tQs4lIUONJOw
编辑:李梦瑶




749#
发表于 2024-3-4 14:40: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日报编辑改标题前后对比15例
《新华日报》1月标题修改摘录
来稿标题1:
2023年光伏组件价格由2元/瓦一路跌至不足1元/瓦
江苏光伏,面临再次穿越周期
见报标题:
组件价格腰斩,但终端市场向好,产业再次面临周期性波动
江苏光伏,在起伏中追光
原标题肩题直接点出这篇稿件的基本事实由头,但是说法不够简练,见报标题直接用“腰斩”一词,直接又明了;原标题主题中“面临再次穿越周期”的说法让人不明所以,编辑将其改为“面临周期性波动”放在肩题中,同时巧妙地借用“光伏”一词中的“光”与“伏”,分别延伸为“追光”“起伏”两个词,并进行组合,与肩题的说法形成呼应,又传递出信心——江苏光伏在承压中前行但整体向好。
来稿标题2:
家纺市场来了“AI设计师”
见报标题:
平均每小时就有15件家纺新品诞生——
AI出手,3秒成画
原标题已经是一个合格标题,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见报标题则进一步抓住稿件关键信息点,让内容更加具体,用“一小时15件”“3秒”这两组数据形象地说明了AI的效率之高,同时“出手”“成画”两个词生动又简练,标题很短又很有气势。
来稿标题3:
守护正义,“指纹神探”让指纹“开口”破案
——记江苏“最美法治人物”张双印
见报标题:
他让指纹“说话”帮助破案4000余起
——记江苏“最美法治人物”张双印
原标题中“指纹神探”用了比喻手法,十分生动,但是前后信息重复,稍显累赘。编辑根据原文拎出“4000余起”这一亮眼数据,又结合原标题中“指纹”破案的关键信息点,将“开口”改为“说话”,用一句话表达出人物的显著特点。
来稿标题4:
古道热肠赤子心,群众口碑胜金杯
——记南京市六合区司法局马鞍司法所所长唐大林
见报标题:
在马鞍,“有事找大林”!
——记南京市六合区司法局马鞍司法所所长唐大林
原标题采用对仗句式,可以看出作者下了一番功夫,文学性较强,缺点是不够鲜活。编辑拎出“有事找大林”作为主标题,既生动地点出核心新闻点,又展现该人物的突出特点——“古道热肠”。
来稿标题5:
快递出海提速年:小包裹走向大世界
见报标题:
包裹围着地球转 快递出海路更宽
原标题中“小包裹”“大世界”形成对比,但是传递的信息过于简单,缺乏巧思。编辑将“走向大世界”改为更形象的说法“围着地球转”,凸显新闻点的同时,让标题更加立体;同时前后两句存在递进关系,读起来朗朗上口。
来稿标题6:
一条代表建议让外卖小哥有了专属地图
南京已在近500个小区推行“一眼望到”
见报标题:
一条代表建议促成南京近500个小区增亮标志标识
“一眼望到”让外卖小哥不迷路
原标题中“专属地图”“一眼望到”都让人有点看不懂,见报标题改为“增亮标志标识”,内容更加具体。这个标题的突出亮点是,将“一眼望到”作为主语, 与“不迷路”形成很好的呼应,标题简练又直接。
来稿标题7:
动静皆宜的“10分钟”从哪儿来?
江苏中小学的课间“分贝”有序且响亮
见报标题:
江苏中小学校亮实招出妙招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
“动”起来,为“留白”涂上斑斓色彩
原标题整体过于简单,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无法撑起深读的体量,很容易因为抓不住读者的眼睛而让这篇报道被忽略。编辑在见报标题肩题中生动形象地把具体新闻点点出来,即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主题中又利用“留白”和斑斓色彩的对比,点出课间10分钟的重要性,肩主题形成巧妙呼应。
来稿标题8:
“切换”两个市场,他们为何成为“尝鲜者”
见报标题:
去年前11个月我省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增长23.7%
内贸外贸一起做,苏企“尝鲜”获益多
原标题利用设问句式,设置悬念拉动读者对报道的阅读兴趣,但是“两个市场”“他们”都让人不知所指。见报标题肩题直接点出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成绩,也就是这篇稿件的新闻由头,用“内贸外贸”代替“两个市场”,“苏企”代替“他们”,直接点题,内容更丰富也更显立体。
来稿标题9:
建设服务场所,打造友好环境——
守护记忆亟需补上“社区干预”这一环
见报标题:
我省多地立足社区构建认知症服务体系
你可以忘记全世界 我们不会忘记爱你
这是一篇深读稿件,原标题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无法让读者抓住主要信息。编辑将“构建认知症服务体系”这个主要新闻点直接“亮”出来,在主题中用一句简单又有温情的句式,符合整篇稿件的整体氛围,也让报道直击人心、深入人心。
来稿标题10:
海鲜走向天南海北,给年味加点“鲜甜”
见报标题:
这里的渔村日夜沸腾
原标题比较具体,但是缺乏生动性,现场感不强,编辑在细读稿件后发现该篇稿件现场感极强,所以对多余信息进行化繁为简,拎出“这里的渔村日夜沸腾”作为标题,将该地区渔村电商产业发展的盛况生动地描述出来,勾勒出活灵活现的新闻现场。
来稿标题11:
“数”“智”赋能,群众办事“好办”更“爱办”
盐城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务服务数字地图
见报标题:
盐城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务服务数字地图
数智赋能,群众办事“一点就行”
原标题中“好办”“爱办”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传达的信息略有夸张。编辑将“盐城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务服务数字地图”主要新闻点放在肩题,主题中拎出群众办事“一点就行”,生动地传达出政务服务数字地图智慧边界普惠服务为群众带来的便利。
来稿标题12:
成立5个月,江阴轻罪治理中心办案811件、220人轻罪不起诉
释放司法善意,彰显法律威慑
见报标题:
成立5个多月,江阴轻罪治理中心办案811件、220人轻罪不起诉
既解“法结”,更解“心结”
原标题虚实结合,肩题点出江阴轻罪治理中心的办案成绩,但是主题过于宏大,刻板又老套。见报标题用“法结”“心结”两个“结”,“既、更”的句式,形成递进关系,又亮出这一治理中心的工作特点,准确又生动。
来稿标题13:
丧子,捐子,助人
见报标题:
“别人有了新生的机会, 我感觉儿子还活着”
原标题过于简单,缺乏新闻必要核心要素,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见报标题拎出该稿件中新闻主体的话以直接引语作为标题,直接亮出新闻信息,吸引读者阅读。
来稿标题14:
40天春运拉开序幕
合力保障温暖回家路(主)
见报标题:
记者直击南京各交通枢纽春运首日盛况——
出发!年味溢满回家路
“春运拉开大幕”这个新闻每年都做,今年有何不同?原标题传达的信息完整,但是整体较平,缺乏人情味和生动性。见报标题肩题直接点出新闻由头,主题用“出发!”一词表达出春运途中归乡人的迫切和兴奋之情,“年味溢满”也是作者在多个交通枢纽现场直击到的最大的共同点。
他山之石
1月5日
《人民日报》2版: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途经21处旅游度假区和261处滨海名胜古迹——
椰风海韵两千里 串珠成链一路通(主)
肩题以简要语言点明基本新闻事实,主题以两句七言“绝句”将新闻内容进一步升华,对海南环岛旅游公路这条充满诗意的路进行了诗意化表达,既突出了当地旅游“椰风海韵”的特点,更以“串珠成链”凸显这条公路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两千里”“一路通”也进一步增加了标题的信息含量。
1月5日
《南方日报》2版:
冰城如何“常热”,流量怎样“留量”?
稿件聚焦今年哈尔滨、淄博、江门等原本在旅游市场中并不十分占优势的城市,一夜之间成为“顶流”的现象,提出一时“网红”之后是否能有“长红”的深度思考,标题仅为一行主题,以两个对称问句的形式点明了报道主旨,其中,“流量”和“留量”的“梗”如今用得比较多了,“冰城”和“常热”的对比算是一个创新。
1月17日
《浙江日报》6版:
浙江选出首批300家“绿色直播间”,记者走进3家感受其风格
屏幕里,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稿件是写浙江遴选出首批“绿色直播间”,直播间里传播优秀文化、展示健康内容、销售品质商品、履行社会责任。这个标题采用写意的手法,看似非常口语的一句话,实则准确表达出新闻点,且与肩题呼应得恰到好处——走进“绿色直播间”,什么感受?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
1月17日
《浙江日报》7版 :
最美的奔赴,是看到你更富
这是一篇评论的标题,论的是浙江对口支援带动新疆阿克苏地区致富,在类似对口支援的稿件中,我们也经常使用“双向奔赴”之类的表述,但往往就停留在“双向奔赴”,这个标题更进一步,写出了往哪里奔赴,是往支援地区更富裕这个目标奔赴,观点清晰明了,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1月18日
《湖北日报》6版:
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参会者指出中国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坚定力量
对华“去风险”带来真风险(主)
肩题直接点到新闻主旨,并且为引出主题做了铺垫。而主题进一步升华了新闻报道的核心要义:真正的风险,在于推行“小院高墙”,无端排斥中国,对抗中国。其用“去风险”对应“真风险”,营造出具有反讽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1月18日
《解放日报》7版:
冬季首波蜡梅盛开,也称“早梅”或“寒梅”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主)
这是一篇社会新闻,也是一片科普短文。梅花自古寓意美好,带有诗情。标题上肩主一俗一雅,前面肩题普及小知识,后面主题用五言营造出具有东方情趣的声画图景,可谓小雅怡人。
1月30日
《光明日报》4版:
这是怎么了?咱的足球!
近年来,中国足球比赛成绩每况愈下,球迷们言辞痛切:“在让人失望这件事上,国足从没让人失望过!”非但如此,国内联赛和人才选拔乱象迭出,背离体育道德的假球黑哨屡禁不止,贪腐毒瘤旧的刚除新的又生……为此,光明日报派出调研组深入采访,推出“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标题用一个问句+一个感叹句的组合,传递出“爱之深,痛之切”的强烈情感色彩,简洁明快富有力度。
1月18日
《解放日报》5版:
上博东馆三星堆·金沙古蜀文物本周五揭幕,363件文物将揭开神秘面纱
黄金面具、竖披发青铜人像“各就各位”
按照常规报道文物展的标题套路,一般主标题会做成“上博东馆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本周五揭幕”,肩题或副题点出几个亮点文物。这则标题将“黄金面具、竖披发青铜人像”做成主标题,特别是用拟人化的“各就各位”,让“死”文物活起来、动起来,鲜活有趣。
标题制作,应克服“长、空、假”,力求“短、实、新”。这既看记者采写功力,也考编辑编写功底。本期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新华夜归人公众号)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750#
发表于 2024-3-29 23:10: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文成有廉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薛刚:规范自我行为 做学界最熟悉的“陌生人”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认真抓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的贯彻执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纪委联合中国社会科学网推出【文成有廉】栏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编辑部主任、专家学者,就深化落实《行为规范》提出的“十个严禁”要求,畅谈认识体会,交流经验做法,强化行业自律,树立良好学术道德,引领良好学术风尚,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薛刚,哲学博士,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审议通过并印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行为规范》)既是中国社科院党组针对当前学术生态变化和编辑从业风险挑战提出的具有新时代意义的行为准则,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学术编辑行业的具体展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第一时间在2024年度第1次社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上传达学习了《行为规范》,要求每个编辑部、每位编辑严格对照检查,从严落实。
《行为规范》中提出的“十个严禁”要求,是学术编辑必须时刻铭记的行为准则。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45年来的发展中,一直非常重视编辑人员的廉洁管理,尤其是在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同志担任杂志社总编辑的10年时间里,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采编工作政治纪律的规定》《关于抵制不正之风,加强学术期刊自律的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规范编辑行为。贯彻杂志社工作的一条铁律是“流程大于天,神圣不可侵犯”,并在制定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采编工作手册》中得到诠释和进一步细化,其中“刊报编辑规范”对杂志社编审流程、编校标准、各学科发稿数量、交稿时间等提出极为具体、细致的要求。《关于健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匿名评审专家库的规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内部荐稿行为规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加强新入社人员教育培训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杂志社人员到高校(科研院所)讲课、参加学术活动的规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重点稿件发稿、定稿流程的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实施共同保障了杂志社编辑工作在高效、规范的轨道上运行。
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
《行为规范》中规定了严禁采用、编审、刊发违反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文稿。如何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增强政治意识,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杂志社编辑前辈提出了政治正确性、政治准确性、政治精确性的标准,这里与大家分享。
“政治正确性”是指学术编辑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准确性”要求学术编辑既要对稿件的主题、论断和观点等有政治判断力,更要有对党和国家理论的理解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政治问题的发生。“政治精确性”则是编辑职业的专业展现,这要求学术编辑需要掌握党和国家出台的每一份文献,熟悉其中的每一句表述,在处理稿件中涉及党和国家文献直接引用的文字过程中,确保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用错。
胸怀“国之大者”,做好国之公器
胸怀“国之大者”,是学术编辑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学术期刊不仅需要承载学术论文的发布,更是展示国家学术水平和实力的重要窗口。因此,学术编辑在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努力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更好的学术服务。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术编辑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建设,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编辑技能和知识。同时,还需要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学术交流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行为规范》作为学术编辑行业的准则,对学术编辑从业行为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不能将学术期刊视为某个团体或个人的“自留地”,而应将其视为国家学术交流的重要公共资源,将其视为国之公器,积极关注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组织刊发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的大文章。
作嫁衣者,为人梯者
可以说,《行为规范》中对编辑提出的“十个严禁”,既是对中国社科院编辑人员从业行为划出了禁区,更是对编辑人员的一种关爱与保护。在学术编辑生涯中,老一辈的编辑常常告诫年轻的新人,要具备“甘为他人作嫁衣”和“敢为他人当阶梯”的精神。这句话,乍一听,似乎简单易懂,但只有真正经历过数十年的编辑工作,才能深刻体会其中深意。正是这种幕后工作,使得作者的研究成果得以广泛传播,其才华得以被更多人看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开始动摇,他们舍弃了作嫁衣者与为人梯者的崇高荣誉和精神,追逐眼前的名利。这不仅是对编辑工作的亵渎,更是对学术道德的背离。作为学术编辑,我们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不忘使命。我们要明白,真正的荣誉不在于个人的名利,而在于为学术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杂志社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和院党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行为规范》中各项规定,并把其中的精神内化、实化、细化到正在修订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采编手册》中。同时,杂志社将进一步加强编辑队伍日常工作的廉洁行为监督管理和新入社人员的廉洁从业行为规范教育培训。这次《行为规范》的出台是对学术界廉洁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旨在引导编辑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做学术界最熟悉的“陌生人”,为建设更加清朗的学术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程正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