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DeepSeek成为工作好帮手,似乎成了2025开年“牛马们”最热聊的话题。
开工两周,这款突然破圈的国产AI产品,已经花式进驻各行各业。
而在记者们的工作场景中,DeepSeek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真帮手还是挖坑侠,不少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01
大胆拥抱对于AI工具的使用,从谨慎乐观到大胆拥抱,经过的时间并不长。
而当记者们意识到,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摆脱“人工智障”的阴影,DeepSeek也就开始从多个维度进入了新闻生产的方方面面。
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对于新闻采访而言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DeepSeek可以快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指令,DeepSeek可以快速筛选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或者从万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取核心数据。这种“数据挖掘机”般的能力,让信息搜集从“大海捞针”变成了“精准捕捞”。而这样的工作,以往都是要靠记者手脑并用才能完成的。
新京报社会新闻中心调查新闻部记者刘思维在最近的采访工作中把DeepSeek作为了她的首位采访对象,靠和DeepSeek的深度交流,打磨提问的精准度,获得更深入的采访思路。
“我前一阵子有个采访对象是互联网大厂行政,采访的内容是关于年轻人压力和解压的话题,当我直接问受访者工作上的压力时,他给我的回答很浅显很空泛。”
由于对这一岗位并不熟悉,刘思维向DeepSeek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在她得到的答案中,很多内容和思路仅靠查资料和访谈很难得到,而这些回答好像出自一个资深HR,极具针对性,为她启发受访者进一步丰富案例内容提供了很大帮助。
“如果不问DeepSeek,我自己绝对问不出这么有针对性的问题。”
除了采访准备环节的案头工作,AI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则更套路化。
在体育赛事、财经报道等领域,AI已经能够根据结构化数据自动生成新闻稿件。这种高效的内容生产方式,让记者从“流水线工人”变成了“创意总监”,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调查和创意策划中。
此外,AI还在语音转写与翻译方面为记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对经常“跑会”的记者来说,会议速记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但当使用了豆包自带的AI听写功能,新京报时政新闻中心记者陈璐才意识到,在AI的帮助下,会议新闻的采写效率已经大大提升,AI转写的内容,不仅包括语音内容,甚至还同步总结了会议内容,方便记者进行主要观点的定位、提取和梳理。
可以说,AI既是记者的“速记员”,也是“翻译官”,让语言不再成为新闻生产的障碍。
02
主动造假?尽管为记者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作为“信息的搬运工”,DeepSeek并没有成为“真相的守护者”
陈璐在工作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资料搜集环节,如果没有准确定位和大量的提示词和指令,得到的回复和所需要的信息会相差甚远。
“需要再度复核,实际占据了我进行新闻生产的时间成本,也就降低了新闻生产要求的时效性,所以我会感觉用起来不是很顺手,还不如直接使用搜索引擎和官网登录更直接。”
除了由于整理信息时忽略上下文导致的事实失真,DeepSeek的“主动造假”更令记者感到不安。
有记者在用DeepSeek查询案例时发现,很多基于公开信息仅靠简单搜索即可得到确认的消息,DeepSeek也会出错,即便“认错态度良好”,但“为了增强论述效果而虚构”的内容,对于以真实为第一准绳的新闻报道而言,仍是灾难级别的生产事故。
03
合理使用建议面对DeepSeek的渗透,记者行业的职业危机再度被提及。
新京报首席编辑杨海对此从不讳言,“DeepSeek写的文章虽然有很明显的拼接、缝补痕迹,读起来有些刻意,但是这些很快就会进化”,在他眼中,DeepSeek已经有了非常深厚的“洞察力”,而这也是记者的核心能力之一。
“除了不能代替采访,DeepSeek很大程度上已经能取代记者的工作。”
也有从业者认为,新闻的核心价值在于深度调查、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这些是AI无法取代的。过度依赖DeepSeek无疑会导致记者创造力下降,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深度调查的能力,陷入“模板化写作”的陷阱。因此,DeepSeek只能是记者的“拐杖”,记者不该因此忘记如何“独立行走”。
因此,培养新闻记者“AI+人”的协作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则显得尤为重要。
工作中,记者可以利用DeepSeek完成基础性工作(如数据整理、思路草拟),然后由记者进行深度分析和润色。AI负责“快”,记者负责“深”;AI负责“量”,记者负责“质”。正如在所有行业中都适用的那句话,“AI不会抢走你的工作,但会用AI的人可能会。”
除此以外,记者在使用DeepSeek时,应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警惕可能存在的错误或偏见。
在使用DeepSeek生成的内容时,务必进行事实核查和逻辑验证。DeepSeek是“工具”,记者是“守门人”;DeepSeek会犯错,但记者不能因此失职。
某种程度上,DeepSeek正在重塑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
对新闻记者来说,这个时而“神助攻”,时而“猪队友”的搭档,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洪水猛兽”。我们需要做的,最终是让技术为新闻赋能,而别让新闻被技术定义。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编辑:程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