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921#
 楼主| 发表于 2022-7-23 19:59: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融合没几年就一拍两散?地市级广电报业如何搭伙过上好日子?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央政策不断向省级、县级融媒体倾斜,地市级媒体似乎陷入了“上下夹击”的困难境地。
地市级媒体融合怎么搞?近期,多家地市级媒体被中宣部纳入媒体融合“全国试点单位”名单,其中大部分地市级媒体采用了“广电+报业”融合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几家欢喜几家愁,并不是所有喜结连理的广电、报业都能白头偕老、比翼双飞。在既往的案例中,有琴瑟和谐、年收入过亿的大连、珠海等市的融媒体集团,也有融合没几年就一拍两散的成都、大庆等市的融媒体集团。
地市级广电报业如何“搭伙”过上“好日子”?
7月上旬,传媒茶话会陆续对话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总编辑张田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珠海传媒集团总编辑助理、新媒体运营公司总编辑种筱娜,西部某电视台从业十年的一名记者探讨相关问题。

“广电+报业”融合需闯四道关

1.政策、策略关
地市级媒体面临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就是政策、策略关。
从中央关于媒体融合的指导政策来看,我国现有出台的顶层设计重点多落在了中央、省级和县级媒体层面,针对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还处于“空心”地带。
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引,容易让地市级媒体找不准融合方向,进而导致融合走走停停、进程缓慢、效果不佳。
西部某市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该市广播电视台工作十年的记者边叹气边说:“市委、市政府曾计划在今年整合市广播电视台和报业集团,建成地市级融媒体中心,但因为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引,融合过程中总是做做停停,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以我在的网络媒体部门为例,从去年就嚷着要合并,有人都把办公室搬来了,但就这个月又停下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合还是不合?怎么合?我们也是一头雾水。”
很多地市级媒体都面临同样的疑惑:如何闯过政策指导难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当地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媒体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顶层设计,从定位、导向性、在地性、贴近性等方面做好融合的规划设计。
二是,地市级媒体应制定适合自身的融合策略。在兼顾原报业、广电及其他媒体组织的传统运行模式的同时,也要充分吸纳和适应互联网发展特征的现有运行体系,避免“一刀切”和“推倒重来”。充分吸收各媒体发展的典型经验,并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发展策略。
宏观政策要明确、具体策略要适合,两者要相互匹配贯通上下才能为地市级媒体指明融合方向,解决融合的心头之忧。

2.思维关
地市级“广电+报业”融合如何走得又稳又好?还得闯过思维难关。
黄楚新认为,一些媒体机构的融合理念落后是导致融合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有分析指出,“广告思维”和“自留地思维”,阻碍了地市级媒体的发展。
“广告思维”是指在经营上主要依赖广告,不重视其他业务的经营思维,用“广告”的策略来做经营、拉客户而不重视帮客户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服务。
“自留地思维”则认为传统端(报纸、电台)才是核心,新媒体只是“点缀”和“附加题”,死守传统端搞内容和经营。这种思维导致一些地市级媒体抱着连年亏损的传统媒体阵地不肯放手,不愿意投身到新媒体的主阵地中,导致自身内容越来越偏离市场和用户需求。
作为地市级“广电+报业”融合的先行者之一,大连市的融合实践为其他地市提供了很多先进经验。
2018年8月31日,大连市整合报业集团、广播电视台、京剧院等11家文化宣传事业单位组建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在突破“广告思维”方面,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做了有益的探索。集团以大数据为依托,制定“融媒创收”模式,创建融媒公司。通过全媒体定制服务做到为客户“量体裁衣”打造宣传与营销方案。
作为集团融合成果的变现者,融媒公司创建了交互式营销平台“惠民大连”,成为各行业尤其是商业类客户青睐的合作对象。2022上半年融媒公司完成签约额1300万元。除此之外,集团还进军直播带货领域,建设了东北首家4K虚拟现实直播间,今年上半年直播公司累计经营收入270万元。
突破“广告思维”的限制,要下大力气做“开源”,这不仅让地市级媒体引得市场“活水”来,更能盘活整个营收局面。
在开拓新媒体主阵地方面,珠海传媒集团下了大功夫。
珠海传媒集团总编辑助理、新媒体运营公司总编辑种筱娜讲道,集团通过加大对新媒体端的投入,着力引导资源、人才向新媒体倾斜。不仅每年专门拿出100万元设立媒体融合发展专项绩效奖,还改变原有的文章发布方式,把集团80%以上文章放在新媒体端首发。
珠海传媒集团对新媒体的重视与投入也获得回报。在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20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中,珠海特区报微信公众号传播力位列地级市第1名。

3.管理关
整合后媒体的规模与人数陡然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人员管理,调动媒体人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是关乎地市级媒体融合成效的重要一环。
目前,很多地市级媒体遵循旧有的管理模式,缺点主要体现在“质”与“量”两个层面:
“质”的层面,部门办事拖拉没效率,缺少真正懂管理的人才;“量”的层面,冗余部门众多、重复度高、有大量“闲散人员”。
上文提及的西部某市电视台记者讲到其所在媒体的管理弊端时说:“一期节目的审批要经过大量平行部门,大大小小的领导都要过一遍,甚至有些跟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部门也要刷一波存在感。如果中间某个领导认为有问题,还要打回上个环节。这种管理模式拖累了整个单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融媒体集团建立了“集团——部门——工作室/项目组”的垂直管理模式。集团负责落实政策方针,把关政治方向。部门负责统筹项目工作,进行人员管理。工作室/项目组负责具体节目或活动的策划与执行。        这种垂直管理模式精简了机构数量,提高了运行效率,是地市级融媒体破解管理难的重要方法。
据张田收介绍,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在2021年开启了工作室制改革,先后成立两批,共16个工作室,引导和鼓励全员创新创业。

4.人才关
人才流失是困扰媒体发展的难题。地市级媒体融合之路要想走得又稳又好,必须跨过这一道坎儿。
传媒茶话会此前设计了“媒体人离职原因调查问卷”,共收到来自北京、山东等全国各地的369份问卷。其中,有26.83%(99名)的受访者已经离开媒体,72.08%的受访者不太满意媒体工作。
“针对人才流失问题,珠海传媒集团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回归计划’。通过回归人才免试用期、待遇从优等福利,成功吸引一批播音、研发类人才回归,充实了‘人才智库’。因为有丰富的经验,这些人才常常能担起‘扛把子’的角色,例如有一位科技人才回归后,带领团队做出了一系列千万级点击的重磅产品。”种筱娜讲到。
济南广电推行“赋能存量”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存量人才充足的培训机会以及合理的薪酬激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对有特殊才能或者卓越贡献的人才实施“台长嘉奖令”。
解决人才问题,不仅要“保住碗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地市级媒体要基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吸引增量”,制定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如何引进人才的具体行动方面,可以积极拓宽渠道,向外招募引进合适人才。
人才回归、赋能存量、吸引增量三位一体,打造一整条优秀人才生态闭环,让地市级媒体不再为无才可用而困扰。

“广电+报业”融合需避免“四大误区”

误区一:挂空牌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胡正荣曾指出,我国相当部分地市级“广电+报业”的传媒集团目前停留于名义上融合,但实际上分立的状态。
简而言之,只空挂了一个媒体融合的牌子——融媒体集团,但其实报社和广电台仍然各自为政,各自独立运营体系,组织架构、流程没有再造,业务、平台、资源没有真正融合,导致新闻生产效率低下,融合停留于表面。
地市级媒体只有正确理解“广电+报业”融合的含义,打破陈旧机制体制束缚、把“互联网+”思维真正运用到内容生产、传播推广、经营活动各个环节,进一步推动全媒体化进程,才能真正做到媒体深度融合。

误区二:报纸和广电“打架”
作为融合双方,广电与报业在新媒体领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业务交叉与重合,例如都有公众号、视频号业务。融合过程中如果忽视这些重合部分,容易导致工作上的重复,造成人员与资源的浪费,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矛盾,造成“双方打架”。
为了解决“打架”问题,珠海传媒集团采用“技术引领”的策略,建设了“九霄”融媒体生态系统。依托这个系统,集团实现了统一汇聚线索、统一指挥调度、分类策划实施、采编快速联动、各端按需发布、综合评价反馈的灵活高效创作模式。
种筱娜分享“珠海做法”时说:“在具体整合行动中,我们把报业、广电原先的网站、客户端、大大小小几十个微信公众号关停并转,形成了‘1+1+4’新媒体集群。第一个‘1’就是整合各自的网站,合成了一个珠海网。第二个‘1’是整合两边的客户端,上线全新的观海客户端。‘4’就是整合了微信、微博、短视频和其它头部合作平台。通过这些行动着力解决小、散、弱的问题,做强龙头项目。”
通过“瘦身”处理好业务重合带来的负担,让媒体融合的步子“轻起来”。媒体“轻装上阵”往往更好面对融合路上的“风风雨雨”。

误区三:“一条腿走路”
地市级融媒体既要做好宣传报道,又要做好经营创收。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思维观念的影响,很多媒体寄希望于政府包养,缺乏经营的动力与能力,导致“事业端”和“产业端”无法协调发展,产生“偏科”。
地市级媒体融合要考虑生存问题,利用好资源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张田收在分享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经营经验时谈道,集团实行公司化、市场化模式,以“传媒+”经营战略为指导,先后组建了“传媒+体育”、“传媒+金融”、“传媒+康养”等垂直化融合中心开展经营与合作活动,营收效益十分可观。
黄楚新也提醒,媒体在发展多元产业、跨界融合的过程中,要时刻坚持传媒的社会效益,避免因经济效益的红利丧失了媒体的社会效益。

误区四:“吃大锅饭、摊大饼”
西部某电视台记者对传媒茶话会讲道,“吃大锅饭”、“摊大饼”是地市级媒体融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市级媒体在融合过程中缺乏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同时,缺乏激励、竞争与淘汰机制,人才上升渠道狭窄,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媒体整体的内容生产与创收,陷入动力不足与低效发展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还有些媒体认为融合就要“越做越大”,不顾自身情况盲目设置部门,招聘员工,导致媒体“过胖”。这样一味地“摊大饼”不仅对媒体做大做强没有帮助,还拖累了媒体融合的效率,弱化了改革力度。
要解决“吃大锅饭、摊大饼”的问题,最为根本的还是机制体制改革。在机制体制改革的先行军中,绍兴、无锡等市融合改革,可以为其他地市级媒体提供借鉴。
绍兴传媒集团打破事业企业身份限制,以岗定薪、以绩取酬。集团针对原绍兴日报社、广电台员工的薪酬水平差距的现实,对原待遇较高的保持稳定,对原待遇较低的逐年提高、三年并轨,所有员工薪酬体系日常完全统一,年终体现差异。

无锡广电将中心 10 个部门及其职能和人员重新整合,打破原有“平台即机构”的壁垒型设置,切实按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要求,设立了新的融合衔接型五大部门,并重新制定了考核机制,改革后无锡广电的传播力明显上升。
地市级“广电+报业”融合是一套全方位系统化的大工程,需要从领导到员工、从管理到执行全方位发力,闯过“四大难关”,避开“四大误区”、才能走稳走实融合之路。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吴漫


922#
 楼主| 发表于 2022-8-2 17:56: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离转型成功还有多远?

【编者按】这是应约给《新传播》写的专栏稿,每期限1300字,刊于今年第三期,刊登时有删节。本号现予全文发布,请指正。


要讨论这个话题,先要确认,何谓“转型成功”?
实现数字优先、信息发布不再依赖纸媒就是成功?内容在数字端抵达更广泛人群就是成功?或者像很多人说的,赚到钱就是成功?
美国《主编与发行人》杂志执行主编伊芙琳·马特奥斯将“坚定不移的使命”作为转型成功的媒体的首要标准。也就是说,你虽然赚到钱了,但你基本放弃内容生产的使命而主要靠电商、游戏、房地产等赚钱,也不算成功。
更多的人认为,能在数字端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并逐步取代旧的盈利模式,才算成功。
依此标准,不妨解剖一下《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在美国四大全国报纸中,转型起步并不算早:论建互联网站,比《今日美国》晚5个月;论建付费墙,比《华尔街日报》晚9年。全世界将《纽约时报》视作转型标兵,是因为它有好于别人的靓丽数据。
根据纽约时报公司今年3月公布的2021年报:发行收入为13.62亿美元,同比增13.9%,比2019年增25.7%;其中数字发行7.74亿美元,同比增29.4%,比2019年增68.1%;而纸媒发行收入为5.97亿美元,继续略有下降。广告收入为4.98亿美元,同比增26.8%,比2019年跌6.2%;其中数字广告3.09亿美元,同比增35.0%,比2019年增18.5%;纸媒广告1.89亿美元,同比增15.3%,比2019年跌30.1%。其他活动收入2.15亿美元,同比增9.9%,比2019年增8.9%。三者相加为20.75亿美元。

《纽约时报》发行量增长图(2011-2021)

《纽约时报》收入增长图(2019-2021)

数字是枯燥的,但意义非同小可:其一,收入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数字端,而且增幅很大,纸媒部分则只跌不增(纸媒广告同比增长是因为2020年疫情爆发导致基数大幅下降,但比2019年还是跌去三成);其二,数字发行收入无论绝对数还是增幅,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收入;其三,纸媒广告收入占比已不到10%,越来越无足轻重。
如果将这些数据与16年前的2006年比,就更有趣了。为何要与2006年比?因为美国报业广告收入在2005年到达顶峰,随后便一路滑坡,《纽约时报》则晚一年于2006年见顶。根据该报2006年报,最大收入是广告,12.69亿美元;其次是发行,6.37亿美元;第三是“其他”,1.72亿美元。三项相加为20.35亿美元。这里同样也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这些收入全部来自传统报纸,与数字无关;二是该报巅峰时的广告收入还不及现在的发行收入;三是该报经过2007年以后长达10多年的滑坡后已重拾上升轨道,如今的收入甚至超越纸媒巅峰时期的收入。这对总体上仍处于危机之中的全球报纸产业而言,堪称奇迹。
如果再看支撑数字发行收入大幅增长的发行量及其变化,就会发现,目前的高收入完全是可持续的。仍据2021年报,该报纯数字付费订阅量已达800.5万份,覆盖236个国家和地区。而2014年的纯数字订阅量虽然增长20%,绝对数还在百万以内(91万)。现在的约800万是靠连续8年平均20%以上增幅实现的,加上纸媒平均34.3万份发行量(只相当于2014年的一半),该报已非常接近其2018年提出的于2025年实现有价发行量1000万份的惊人目标,以致最新年报将目标调整为2027年实现1500万份发行量。这一结果,必将导致该报发行收入在现在基础上的进一步大幅增长。而众所周知,数字发行与纸媒发行的最大不同,就是生产成本不会明显增长。换句话说,将来的大幅增长,增的主要是利润。
由此可见,《纽约时报》已经在数字端建立了可盈利且可持续的新型商业模式。也因此可以认定,该报的转型已经成功,即主要依靠在数字端出售内容便可生存发展。
既然靠内容为生,理论上该报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行:把内容(当然也包括最具数字智慧的传播方式)做到最优。该报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报业普遍减员的环境下,该报编辑部人数不减反增,目前已达1700人的世界最大规模,比其纸媒黄金时代的人数增长五成以上。其中仅评论部的员工数量就在五年内翻了一番,达到150人,这相当于很多中等规模报纸的编辑部人数总和。今年该报首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篮球女皇》,正是出自评论部(美国新闻界将此类纪录片归入“评论纪录片”)。


来源:再建巴别塔(公众号)

编辑:马源

923#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20:39: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马斯克称若推特能确认部分内容,或将继续推进收购计划
当地时间86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如果推特能够确认一些关于如何衡量用户账户是机器人或虚假账户还是真人的细节,他以440亿美元收购推特的计划或将继续推进。
马斯克还补充道,然而,如果事实证明推特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在实质上是虚假的,马斯克将不会继续收购推特。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429347127031660&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9%A9%AC%E6%96%AF%E5%85%8B%E7%A7%B0%E8%8B%A5%E6%8E%A8%E7%89%B9%E8%83%BD%E7%A1%AE%E8%AE%A4%E9%83%A8%E5%88%86%E5%86%85%E5%AE%B9,%E6%88%96%E5%B0%86%E7%BB%A7%E7%BB%AD%E6%8E%A8%E8%BF%9B%E6%94%B6%E8%B4%AD%E8%AE%A1%E5%88%92
编辑:吴漫


924#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21:48: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澎湃新闻完成B轮融资,上文投独家战略投资4亿
澎湃新闻今天宣布正式完成B轮融资。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以下简称上文投)独家出资4亿元,对澎湃新闻运营主体——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东方报业)增资入股。增资完成后,上文投成为第二大股东。上海报业集团仍为澎湃新闻控股股东。
宣布B轮融资消息同时,澎湃新闻作了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发布,5个涉及内容、技术、运营的新板块全面启动。它们分别是:澎湃智媒开放平台、澎湃明查中英文网站、澎湃科技频道、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澎湃ESG项目。澎湃新闻还同步启动了中国城市文化品牌计划新消费品牌合伙人计划澎湃好物伙伴计划城市更新大会等政务、商务服务项目。
澎湃新闻于2014722日正式上线,是中国传统媒体转型进军移动互联网的先行者。8年来,澎湃新闻在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等各项指标上,稳居国内主流媒体第一方阵。据悉,澎湃新闻将以B轮融资为契机,全面加速业务布局,进一步发展转型为引领型、赋能型、全球型的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
上文投由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政府和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并由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总规模120亿元,首期55.5亿元。
来源:编前会
编辑:吴漫

925#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1:50: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Twitter称马斯克反对440亿美元交易的理由“不可信”
Twitter指责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制造了“一系列新的借口”,不履行以440亿美元收购该公司的协议,称他最近提出的反对意见“不可信,与事实不符”。
Twitter上个月起诉马斯克以迫使交易通过后,马斯克上周提出反诉,试图阻止这家社交媒体公司的努力,文件仍处于密封状态。一名法官已下令周五公布。
周四,Twitter在一份由该社交媒体集团董事会主席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分享的法庭文件中公开了对特斯拉首席执行官诉讼的反驳。
来源:FT中文网
编辑:吴漫

926#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22:41: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告:英超联赛本赛季收入将达60亿英镑,海外版权入账有望首超英国国内

英国《金融时报》8月18日消息,本赛季英超联赛收入将增加10%,达到60亿英镑,海外电视转播权价值飙升使英超拉大对欧洲顶级联赛的领先优势。

根据德勤周四发布的年度足球财务报告,本赛季,英超联赛海外版权收入有望首次超过英国国内电视协议的价值,这主要归功于英超与康卡斯特旗下NBC签订的为期6年、价值27亿美元的美国转播权协议。

报告称,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今年收入预计将保持在37亿欧元,而德国足球甲级联赛将增长16%至36亿欧元。意甲联赛本赛季收入有望达到24亿欧元,比去年略有增加,而法甲联赛收入估计将保持在18亿欧元。后两个联赛的收入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报告指出,欧洲顶级联赛与英超差距扩大的部分原因涉及转播合同的时限——部分联赛才签署长期协议不久,若干年内不会更新合同。例如,德甲联赛与ESPN签署的6年美国转播权协议在2020年8月才生效。

来源:界面新闻
编辑:陶鹏辉

927#
 楼主| 发表于 2022-8-31 21:11: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字节跳动下调期权授予价 3万员工获期权增发
《科创板日报》31日讯,《科创板日报》记者获得的字节跳动内部邮件显示,该公司将下调其期权授予价至每股155美元。同时,该公司将进行一次期权特殊增发,员工如持有授予价高于每股155美元且尚未完全归属的期权,则有机会获得增发。这部分员工人数超过3万人。据了解,字节跳动上一轮期权授予价是每股195美元。(记者 黄心怡)
来源:财联社
编辑:邓秋雨
928#
 楼主| 发表于 2022-9-2 20:48: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邓秋雨
929#
 楼主| 发表于 2022-9-2 20:59: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邓秋雨
930#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23:36: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三联生活周刊》是如何破解经营转型难题的?

新媒体时代,杂志被潮流痛击,广告下跌,终端消失,道路何在?如何破局?《三联生活周刊》做出历史性的选择:唯有电商化,进入互联网渠道。2020年,《三联生活周刊》的电商订阅,带来了30%的增量,互联网渠道真正成型。
2017年,三联由一本杂志转变成一家杂志公司。在之后四年的成长期内,三联推进内容的互联网化,以微信、微博为突破,成为公域流量里的头部产品。以音频为产品切进知识付费赛道。上线三联数字刊,增加播客,使之成为知识付费内容之外,另一个收益来源......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安全来自创新”,这或许是三联经营在互联网竞技场华丽转身的秘诀吧。
下文为《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先生执笔的自述体文章,内容有删减,小标题为小编根据李鸿谷先生的自述对三联几个转型节点的提炼。

1
不要想赢,不输才是重点

《三联生活周刊》每年有一个编辑部年度选题讨论会,2019年底,陈赛在会上提出:我们能不能做一本《三联生活周刊》的少年版?为什么不可以?我让陈赛与周旭共同商定纸张与印制,陈赛提出稿酬预算,周旭测算成本评估销售。他俩讨论后,提出一个激进的方案:2020年一年出四期,四本众筹,打包销售,只走电商渠道。
我又有了新问题:所有费用加起来,我们销售多少,可以打平成本?新媒体时代,创办一本纸质新杂志,不要想赢,不输才是重点!
陈赛做过《新知》的编辑——这是《三联生活周刊》生长出来的一本新杂志,是周刊事业发展的标志,苗炜负责创建它。《新知》是他践行自己杂志梦想的一个机会。只是,《新知》诞生之际,新媒体/移动终端形成浪潮,至今仍席卷并挟裹着所有媒体,一本新杂志生存维艰。
在媒介转换年代,纸质杂志《少年》竟然成为爆款,出乎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的意料,这的确是传奇性故事。任何新事业,不输,以及如何避免输,很关键。
如果只是立足于不输,我们也不会有未来!
那些必须考虑如何避免输的决策,前提是你已经决定追求赢!从零到一,站在零的地上,你决定去赢,去走那条可能没有人走过的路,之后,漫漫长夜,日日积累,所有努力叠加,偶尔,你可能有了一次跳跃的机会,比如《少年》之于发行的渠道转轨。跳升成为一,是一次蜕变,关键时刻,不输就会赢!为获得这个机会,周旭和他的发行部团队,有足够长时间的努力。

2
道路在哪?破局不易

新媒体时代,杂志被潮流痛击,一个是广告下跌;另一个是发行,城市的报刊亭越来越少,机场与地铁站书店的“入网费”越来越高,终端的消失,才是杂志恐惧与末日感的直接来源。
杂志销售终端的锐减,冲击的是结构。市场经济兴起,成就了一小批诸如《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杂志,他们因其影响力,获得了大量的广告投放。互联网时代,资讯聚合客户端,社交媒体平台快速成长,杂志广告也飞速转移了——广告转移与终端消失的挑战并至,生存根基动摇,这个行业还有未来吗?
我接任主编,第一个重大决策,是2016年《三联生活周刊》提高定价,逆市上涨。这是为了对抗颓唐的士气,一种信心表达!接下来必须回归杂志发行本身,提高实销率与利润率。当时推出强硬政策,如果达不到65%实销率,减少供货。实销率的强约束,目标是建立杂志独立的营收体系,但是,这并没有解决报刊亭锐减、杂志销售终端行将消失的困局。
道路何在?唯有电商化,进入互联网渠道。这是那次“双11”,我们必须破的局。
破局不易。所有从零到一,除了战略正确,还有战略之下的策略与执行,两者之间,是对现实的真实认识。
《三联生活周刊》发行渠道的转轨与电商化,有两重挑战,一方面,几乎所有出版机构的发行部,都是“批发商”——他们站在出版食物链顶端,“批发”出图书或杂志,一级一级销售代理出货回款。而做电商,是你要亲自下场,自己开网店,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熟悉并把握瞬息万变的渠道,占据足够大的份额。由“批发”而“零售”,首先在观念上,就不容易转变。这是传统的、共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三联生活周刊》的个性问题则是:在报刊亭未销售完的过刊,我们的政策只要求撕下封面寄回杂志社即可。电商风起云涌,便宜是王道,一大批没有封面的《三联生活周刊》泛滥于网络,“一元”可售,如此景况,我们官方商铺的正版杂志,完全沉入互联网海底,毫无立足之地,根本谈不上控制定价权——电商之根本。
“双11”那通电话之后,我明白了这一切。残酷而真实的现实就在眼前,既然无退路,我们就从这里起步吧!
2020年,公司计划创办《少年》,经过艰苦的清场、控价以及渠道拓展——解决前述种种问题之后,发行部有胆下场,开始使用纯粹的电商渠道了。我们是否就此完成了“一”的蜕变,渠道完全互联网化了?并没有。
对于发行部还有周旭,挑战在第二年。前一年,2020年,因为疫情报道,周刊单期销售创下历史纪录,《少年》也乘风破了电商的浪,但检验我们是否真正掌握互联网渠道,《三联生活周刊》才是绕不开的试金石。2021年,我很奇怪经常要签批周刊的加印报告,甚至新杂志刚上市就要求加印,为何?问了一下,发行部正在全力开拓互联网的中盘,同时冲刺我们在各电商平台的旗舰店——全年订单因此纷纷而来。
这一年,《三联生活周刊》的电商订阅,带来了30%的增量。这算得上一个奇迹了,我们的互联网渠道,真正成型。
如果杂志最传统的销售渠道都可以转型互联网,那么,过去我们想象的危险——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或许只是一个被制造出来的残酷误会。互联网并不是我们的敌人,它是你必须进入与适应的生存空间。

3
媒介转换时代,内容互联网化尝试

我那些了不起的同事,构成了周刊的过去,也正在创造未来。一个内容生产机构,让他的同事绽放,在媒介转换时代,需要创造更多的平台。
新浪微博2009年8月上线,几乎同时,《三联生活周刊》官微入驻。腾讯微信上线后,我们的公众号也仅一年后就进入了。中国的新媒体转型与融合实践,最初的时候,就是进入内容聚合/微博与通讯社交/微信平台,这是传统媒体内容互联网化的开始。
微博、微信,发展路径各不相同。发端于门户网站的新浪微博,一开始就是大V导向+资讯传播,这使它迅速成为信息中心舆论平台;而源头由即时通讯替代QQ演化而来的微信,传播以朋友圈的社交分享为主。相当长的时间里,双微都只对流量兴致高昂,不怎么在乎收益。
于是,微博在硬资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最终定型于“热搜”——舆情风向标。微信是另一种基因,它是替代电话的网络即时通讯升级版,增加了社交功能,以及朋友圈分享——这是一种非公共性的传播路径,由此创造一种奇特的互联网生态——可以容纳私域流量的公域流量池,一时之间,微信公众号果然可以赚到自己的广告费,众前媒体人因此致富,传说顿起……错位的竞争策略,使微信迅速上位,成为使用最广泛的App。
2017年底,我意识到内容互联网化的微信机会。简单说来,互联网是免费的,那时虽是主流话语却在瓦解之中,虽然有接近2000万粉丝,可只有投入,没有收益,《三联生活周刊》微博也更新乏力。微博本博甚至都不为未来可能的收益画个饼,他们似乎更笃信“免费”。对比于此,微信的收益机会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想象。
中国互联网尤其资讯平台的发展,早期统治性话术:一是“互联网是免费的”蛊惑,二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替代”的恫吓。资本挟此两招,简单粗暴,攻城拔寨,势无可挡。从微观的媒体生态来看,这种互联网扩张策略,除了结构性的制造所谓颗粒度更小、更没有对抗能力的“自媒体”之外,机构媒体被整体抛弃。此时,微信提供的收益机会,具有了天然的正义性。
于是,从2018年开始,我们提高微信的稿酬,以投入期待未来的回报;同时让周刊同事对微信稿件写作产生兴趣,自然扩大原创占比。它背后真正的巧妙在于,我们那些原创性的微信文章,无论标题还是行文,可以通过实战,找到互联网表达语态。所谓的转型,内容的互联网化,微观的运作,才是决定宏观战略成败关键。
《三联生活周刊》的微信公众号迅速往头部位置进发,2018年平均每天1.5篇10万+,全网排名第八十;2019年每天的10万+达到了1.8篇,全网排名第四十。
我们在微信阵营里快速前进,但微信公众号能够成为周刊主体的新媒体平台吗?更大的疑问是:基于朋友圈传播,一种社交媒体属性的微信公众号,虽与微博“硬资讯”的信息极化道路不同,但也兴冲冲地走在极化的路上。那些特别机灵的“自媒体”,没有事实来源,就放大传播里的情绪,甚至不遗其力——“刚刚”“一招”“吓尿了”……情绪而非事实,构成了传播核心。所谓情绪与偏见主导的“后真相”传播,就是这种,信息茧洞由此生成。
任何机构,只有真正的胜利,才能进化!
我在《三联生活周刊》22年时间里,有两次这样意义上的胜利。一次是2005年,我们做了5期抗战胜利60周年的系列封面故事,杂志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这次疫情报道,进步更大,报道结束,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粉丝增长的数量,是过去两年增长之和;曾经不再认真更新的微博,不仅激活,而且日益活跃,粉丝量同样骤增。有此成绩,是公司同仁努力的结果,但更应当感谢微信与微博一线直接的操作人刘凌与孔佑明。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涨粉的故事,而是一次结构性升级。2月10日,疫情报道的窗口期已经结束,我们第一期疫情专刊截稿——开印即大幅加印,预销售24小时后继续加印,之后又两次加印,创周刊销售历史第一。这不只是数据,而是读者对我们微信-微博-中读-杂志内容生产与传播新型结构的肯定。2017年,三联生活传媒公司成立,广告开始独立经营、发行尝试转轨互联网渠道,中读立项进入低成本运行……这所有的努力,需要一个爆点,疫情报道的突破,促使他们完成了各自蜕变。
经此一役,微信也证明了自己可以成为公共性的内容平台。

4
站在零的地面,达成“一”的蜕变

2017年1月,我们拿到三联生活传媒公司的营业执照,独立经营广告,有了合法性,李伟负责广告业务的拓展。李伟和他带领的广告部团队面对两重挑战:一方面要把杂志流失的广告客户聚拢,重建信任;另一方面,更具压迫性的是投放的转移,手机客户端成了广告新去处,杂志作为广告载体的价值,比客户流失得更快——他们需要更耐心也更艰难地说服客户留在周刊。
我们也尝试应对,周刊先后开办“松果生活”与“熊猫茶园”,希望以产品的增量来弥补广告的流失;2018年初,提高微信文章稿酬,当然期待它可以成为未来的广告平台。李伟比他当记者时更多地出差,奔波于各个企业,把销售们拿下的广告单,落实成真正的投放。
一年、两年、三年,煎熬并不短暂,我们广告部的同事竭尽全力,收益仍未达到预期。希望形成增量的“松果”与“茶园”,也不理想。从我的角度观察,杂志不再是核心的广告载体,而我们新媒体平台并未成型。相当长时间内,我们只能熬着,把广告的目标定在稳定,而非增长,更非大幅增长。广告也需要公司结构性地蜕变,一个爆发。
疫情报道的突破,流量骤升、日益活跃的微信微博,迅速上位,果然成了我们广告发布的新平台,2020年广告营收增长超过60%——增量就出自这两个平台。
我们周刊的副主编李伟竟然要转身去做“广告写手”,这是事业起步时艰辛的一面,更深刻的是结构性变化:微信广告高达98%是我们自己的原创。传统的广告客户-4A公司/分发-广告公司/制作-媒体/发布的供应链与上下游模式,被互联网冲击而瓦解。广告内容与传播,过去广告客户单向度的决定权被分解,权力日益分散与多元。那些能够提供创新性内容、创造传播与流量的媒体,可以占据供应链更重要的位置。
这意味着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在未来的广告客户的争夺中,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我们因应广告销售而建立的策划部,被李伟更精细地划分为定制与原创内容两部分。所谓定制内容,主要指我们微信与微博的内容生产,既然有98%需要我们提供内容,当然需要一个专门的建制来应对。
李伟开始带刘刚来跟我讨论广告部原创内容时,我稍有疑惑,后来明白其间原因是事实与情绪传播的选项差异。简单说来,事实至上以及公共性,是我们杂志安身立命之根本。但是,基于客户需求的写作,它隐含的内核,是“获得感”——更深刻的所获,其实是情绪与情感的。“后真相”时代的传播方式,虽然我们抵抗,但它确实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未来并不明朗之际,那些有权力做决定的,需要警惕自己的偏见与固执,放手让同事去尝试。广告部的原创内容,主要集中于“生活实验室”微信号发布,其新颖与独特,促使我一次一次转发樊月姣与张婷婷制作的视频与文章。她们找到了一种年轻人的情感公约数:有点自信、有点惶然、横冲直撞、相信未来!这种感觉的心理基础是积极的、建构的。这种表达背后的时代变迁与代际自觉,还可以更深入认知。
当内容供给成为争取客户的关键因素时,文章、视频、活动的策划、创意、执行,就成了我们必须建立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它也使我们的内容生态丰富起来。
2020年,因为疫情报道的突破,全年微信10万+文章达到1105篇,平均每天3篇,全网排名第十五。有此突进,我们的内容生产结构整体进化了。
这只是一个偶发事件?并不是。前一年,2019年,我们的新媒体收入占比达到61%。在2020年春节前的年会上,我总结说:第一阶段的新媒体转型已经完成,生存危机能够解除了。公司收入超过一半来自新媒体,这说明我们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初步建成。随后发生疫情,最初担心的是当年营收,但它却成了爆点,因为我们的互联网设施建成,抓住了这次大增长的机会。
这次爆发,那些2017~2018年站在零的地面上布的局,终于达成“一”的蜕变。
2017年4月1日广告独立经营,四年时间,收入过亿;
2017年11月11日发行启动电商转型,四年时间,《少年》起势,之后《三联生活周刊》电商渠道大幅增长,现在又以“地理中国”为本,开始探索图书的电商渠道;
2018年7月1日中国出版集团第一笔募投款到位,中读进入实质性运营,四年时间,开始盈利。
三联生活传媒公司成立,一本杂志的编辑部在2017年转变成一家杂志公司,从这时开始,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初步长成了自己。
隐约间,四年之期,成为我们认为成长需要的时间。
四年时间,各个项目成长路径并不相同。转型与融合,周刊从微信、微博进入,是内容的互联网化的潮流性路径,它考验的是你能否成为头部;另一种路径,用互联网化方式生产内容——我们创立的三联中读,挑战的是如何找到互联网里独特的自我。
三联中读进入互联网这个竞技场,是以音频为产品切进知识付费赛道的,这是对“互联网是免费的”的一种校正。初期,音频产品的溢价,使包括三联中读在内的新媒体项目,相对顺利地获得了“早发”优势。很快,知识付费这个赛道开始拥挤,其容量究竟有多大,成为问题,至少资本市场并没有那么乐观。于是,音频与知识付费一如其他互联网产品,度过自己因为资本加持与鼓噪的观念膨胀期——所谓“风口”之后,开始重新寻找稳定的收入来源。
我们能在知识付费赛道上创造出更新颖的产品吗?我和钦峥组织中读的产品、技术总监与内容编辑,还有外部专业人士,每周一次,进行了一年多的AI应用讨论,逐渐聚焦,进入产品阶段。
我们需要投入进去,联结学术与应用,完成两者转换吗?反复思考与琢磨,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回到现实。
周刊内容的互联网化,以微信、微博为突破,我们成为公域流量里的头部产品,这些公域流量如何创造性地导向三联中读,转化成我们的私域流量,既是挑战,更是三联中读成长的关键。
循此路径,2021年我们上线三联数字刊,包括《三联生活周刊》《读书》《爱乐》听读一体化,增加播客,使之成为知识付费内容之外,另一个收益来源;2022年,则是官网改造重新面世。未来的三联中读,搭建公司所有内容产品的全媒体平台的同时,紧跟互联网的发展节奏,在原创内容聚合与公域私域流量汇集这样一种生态创造过程中,使自己成为领先性的互联网内容产品。

结语

创新,从零到一,蜕变一旦完成,生长自有逻辑。发行电商之路,走向了更广泛的文化产品渠道拓展;地理与考古中国,也有自己未来“三联中国史”的目标;广告的内容导向使自己开始新物种进化……所谓未来,在于现在——在零的地面上,你选择什么?
对于三联生活传媒公司来说,它从一个编辑部蜕变成一家内容公司,保证它持续性成长的关键因素,是它必须每年从零的地面,选择一个未来将赢的方向。
每年,我们必须选择一个开始。
我大学学的是体育,我们的篮球老师在球场上经常会飙出一句金句: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句浪漫之言,确实容易点燃年轻人的理想情怀。
很多年以后,理想落地现实,发现真实的生存:安全来自创新。
编者按:
来源:“德外5号”转载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鸿谷,《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有删节。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马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