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难报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01#
发表于 2019-6-24 19:50: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闻记者防汛抗洪报道16条建议

文章来源:传媒茶话会
原文作者:陈安庆  

导读:6月22日上午,国家防总副总指挥、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组织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防汛抗洪抢险救援救灾工作调度会商会议。

中央气象台今晨06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6月24日至26日,华南、江南南部和东部、贵州西部、云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过程累计雨量为50~150毫米,局地可达200~350毫米。

新闻记者如何写好防汛抗洪报道?如何做才能让真相跑在前面?

(图片来自中央气象台)

6月22日上午的全国防汛抗洪抢险救援救灾工作调度会商会议透露,22日至26日,我国南方又将出现持续性降雨,预计将导致长江、西江等大江大河干流水位继续上涨,主要控制站点可能接近警戒水位,江西鄱阳湖水系、湖南洞庭湖水系和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的部分河流可能发生超警洪水,一些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较大洪水,暴雨极易发生山洪地质灾害。

另据新华社《瞭望》周刊最新报道,多方面预测结果显示,今年长江流域中下游有可能发生严重洪涝灾害。6月份进入主汛期以来,长江流域发生多轮持续强降雨,导致多地受灾。同时,持续不断的降雨导致长江中下游重要站点水位偏高,普遍高出多年同期平均水平,部分甚至超过1998年同期。

目前,媒体披露涟水、渌水等河流将出现洪水,湖南多地发布洪水预警,长沙市36个站点大暴雨,湘江长沙段27日前后或现警戒水位洪水;昌江上游发生超警戒洪水,江西6市已做好转移群众准备 。6月22日,重庆发布洪水黄色预警,綦江将现明显涨水过程,四川巴中通报“6.20汛情”,强降雨致16.7万人受灾。安徽省水文局发布洪水黄色预警,请黄山市、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相关部门与社会公众,及时做好防御避险工作。另为应对暴雨汛情,黄山市已提前转移315人。  

防汛抗洪和抢险救援工作进入关键时期。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防汛责任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媒体在这个时候肩负着传播防汛抗洪知识,发布防汛防台预警,引导公众开展防灾减灾准备、抗灾救灾等一系列职责,同时承担着平息网络谣言,稳定公众情绪等社会职能。

为打赢防汛抗洪这场硬仗,各大媒体需高度重视。要努力做到精心准备,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时发布报道防汛抗洪报道。力争第一时间、准确报道,做出速度、做出高度,做出影响。引领舆论,维护稳定、抗灾减灾,全力组织好新闻报道。

在此作为一名新闻老兵,特作如下建议:

1.准确及时报道汛情和抗洪救灾工作情况。面对汛情,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防汛抗洪抢险宣传报道中,记者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突出一个“快”字,从权威部门、权威渠道获得第一手信息,及时发布;实践“四全媒体”报道要求,在防汛抗洪报道中,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2.准确及时发布服务信息。严格按照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准确及时报道汛情、气象、卫生、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信息;及时报道气象变化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宣传普及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知识,提高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时对强降雨可能造成农业生产、建筑建设、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提示性报道。

3.要客观、稳妥、准确地报道灾情,注意舆论导向。在防汛抗洪报道中,新闻记者要客观、稳妥、真实、准确地报道灾情,正确把握导向,不过度渲染,不刻意炒作,不为了争夺眼球造假新闻,不为单一追求速度放弃核实,稿件采写和发布前,要多核实,防止新闻失实。

4.在具体操作中,各大媒体编辑部要开专门的战役性报道会议,做好周密部署。要集中精兵强将,保障在这次战役性报道中,派记者、临时调整播出和刊发计划有条不紊,不出现慌乱无序局面,具体就是要明确责任分工、报道重点和报道纪律,做到前方、后方专人负责。

5.防汛抗洪重大战役性报道要有应急制度。在组织统筹、信息沟通、媒体联动、后勤保障四大方面,要提前制定和演练一整套规则与程序,有应急预案,有响应级别,有操作指南。

6.记者要学习掌握防汛抗洪常识和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汛情预警级别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这些鲜艳的颜色在汛期里,被用作表示汛情四个预警级别,汛情预警信息包括汛情、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根据不同级别的汛情面前,制定不同的报道预案,把保护人民财产安全、服务民生作为根本落脚点。

7.要了解汛情预警发布的基本程序——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气象局降水预报工作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级别的确定,及时报地方政府,待批准后由报纸、电视台、广播进行汛情预警的发布,未经预警流程批准前,不能擅自发布、刊发。因灾害原因和伤亡人数,要进行认真评估后才能确定,若报道不准确,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谣言
   

8.为提高时效性,新闻媒体对重大信息,第一时间应予以及时发布,但防汛报道稿件审核发稿程序不可或缺。比如对暴雨、台风、雷电、冰雹、洪水、高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媒体可根据各级气象、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的预报、警报、通报组织报道,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重要数据,应送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有关汛情、水旱灾害的数据,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数据为准。只有准确无误的信息和报道,才能有力引导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及时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9.从预报预警到实时播报、再到现场抗灾,要形成一个立体全面的报道体系。做防汛抗洪报道,媒体要讲究效率,合理分工配置人员,媒体记者兵分多路,发生汛情的防汛抗旱指挥部一路,多路记者分成采访小分队,深入防汛救灾一线,采集第一手信息,做到第一时间,及时报道。

10.要把主要精力,投入防汛抗灾报道主战场。媒体骨干力量在汛期预警和突发公共事件紧急的情况下,全天在岗待命并安排好24小时值班力量,负责防汛抗洪的记者要紧盯汛情灾情信息动态,做到万无一失,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权威报道。

11.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做好报道。媒体的新闻记者到达现场时间,一般比当地政府和救援人员晚,在这个时候,可安排后方记者与现场政府领导和救援人员通过电视、视频、直播连线的报道方式,第一时间报道前方的抢险救援情况。

12.记者采访要注意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深入采访,新闻媒体提倡敬业,并不等于不顾及自身安全,做无谓牺牲。要谨记科学报道、科学统筹,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安全包括一线记者的人身安全,还包括一线采访的设备安全问题。

13.重大战役性报道,要注意战略、战术打法。报道策略上,已经赶赴防汛救灾现场的前方记者,一般采用短、平、快方式,新闻资讯和快讯、滚动新闻为主,侧重采写突发的、鲜活的一线最新情况。后方记者编辑全面掌握救灾信息,对前方传来的新闻素材汇总后,可进行二度开发,进行深度处理、深加工,编辑撰写全局性、启示性的深度报道和评论,前方后方协同配合。

14.要加强报道统筹和报道策划,要在报道角度上动脑筋、创新形式上下功夫、报道技巧上做比拼。有效利用新媒体手段做大传播,要注重PC端、移动端和各媒体“两微”等互联网平台的综合立体传播。报道方式上也须要调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无人机拍摄等综合报道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融媒齐动,给力传播,丰富多种报道形态,创新受众沉浸体验。

15.让真相跑在前面,强化舆论引导,权威报道,做舆论定音鼓、压舱石。新媒体在防汛抗洪报道中,也有其自身劣势,由于信息多杂,且缺乏考证,一些信息有可能是网络谣言,需要认真核实,不制造传播假新闻。面对防汛抗洪期间的网络舆情,新闻媒体要第一时间权威发声、及时辟谣,一手抓真实报道、一手抓网络辟谣,及时释疑解惑,回应社会关切。

16. 要防范报道风险,减少错误差错率。新华社总编室多年前曾提醒记者,汛期发稿部分的特殊用词,这些防汛抗洪报道中的细节,需要引起各大媒体的高度重视,今天仍然有学习、借鉴价值。例如“度汛”不要写成“渡汛”;“山洪暴发”不要写成“山洪爆发”;“水流汇合”不要写成“水流会合”;“泄洪”不要写成“泻洪”,如遇各种灾害,一般不突出某一类型群体或者具体身份。为体现人文关怀,涉及水灾死难者时,发稿中宜使用“遗体”而不要使用“尸体”  。

编辑:吴悠

902#
发表于 2019-7-21 22:39: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河南义马气化厂爆炸搜救基本结束
图为航拍爆炸现场 供图/视觉中国
救援现场 摄影/本报记者 张香梅
7191745分左右,位于义马市的河南省煤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气化厂C套空分装置发生爆炸。
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宣传部此前通报,爆炸不涉及重大危险源罐区,生产装置均已停车。事发后当地政府已启动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公安、消防、卫生、环保等部门已赶到事故现场。
720日,应急管理部对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强调要千方百计做好伤员救治工作;要抓紧查明事故原因,举一反三,深刻吸取教训,坚决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要严格标准,严格措施,严格落实责任,全面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防范化解危化品重大安全风险。
720日中午,北青报记者来到义马气化厂附近看到,数十辆消防车停在工厂门外的路边,120急救、公安、电力、应急等相关人员在处置现场。气化厂临近路面的一处建筑物门窗完全脱落,墙面呈焦黑状,部分砖块、钢筋散落。在当地医院内,多名在工厂工作以及居住在附近小区内的受伤居民正在接受治疗。
据新华社最新消息,截至201230分,现场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到1730分,确认死亡12人,另有3名失联人员遗体已找到,正在确认身份。经专家进一步治疗诊断,重伤人员由19人降为15人。
亲历者回忆“我们俩距爆炸车间只有50米”
720日,北青报记者来到义马气化厂附近探访并联系到多位爆炸事故亲历者,其中有工厂员工在爆炸中受伤,正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
居民楼窗户被震碎“当时感觉像被车撞了一样”
爆炸发生时,李华(化名)正在家中上网。他居住的小区距爆炸点仅有800米左右。“当时就听见""的一声,”李华说,家里窗玻璃碎了一地,“感觉像被车撞到了”。反应过来后,李华迅速跑出家门,发现外面已经聚集了很多居民,有人被玻璃划伤。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气化厂临近路面的一处建筑物门窗完全脱落,墙面呈焦黑状,有部分砖块脱落,一些钢筋也散落下来。气化厂对面的一处工厂大门上,顶棚已经变形,钢架和铁板弯曲脱落。距离气化厂几百米远的一处房屋被震塌。距离事发地一公里左右的街道上,不少商铺窗户破裂、门体变形,工厂周围大多数店铺目前已暂停营业。
离爆炸点稍远处,住在距离爆炸点1公里以外的张晓(化名)说,受爆炸冲击,小区不少住户家的门窗都被震碎了。他回忆到,爆炸发生时,他正和父母在家休息,突然听见轰隆一声,“第一反应是打雷了。”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这声巨响并非普通雷声。“整个一面窗户都没了,玻璃掉下来的时候,我妈妈腿被划伤了。”张晓说。
距爆炸车间只有50
员工逃生途中被重物砸伤
720日下午,北青报记者在义煤集团总医院看到,不少受伤的病人在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走廊里也放置了不少床位。
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小李是个电工,他表示已在义马气化厂工作了4年。事发时,他的父亲李先生带着七岁的孙子在理发店理发。距离事发地约有2.5公里。“当时小孙子跑过来说,"爷爷,外面放大炮了"。李先生正和他人讨论发生了何事时,看到新闻说“气化厂发生爆炸”。李先生说,之后他们一家人相互联系,都往气化厂赶。当时,他看到周围道路已经被交通管制了,有消防车和救护车在现场救治。后来,李先生终于联系到了其儿子的同事,“他们说所在的位置距离爆炸车间只有50米,听到响声之后,同事拉着儿子就跑。”小李被掉落的重物砸伤,后被送往医院治疗。
另一位伤者王先生也是气化厂的员工,平时住在气化厂生活区,与工厂有200米左右的距离。王先生说,爆炸时,感到一阵气流推着窗户向他砸来,他的腹部左侧,头部,手臂被玻璃划伤,缝了11针。“儿子看到新闻后就给我打来电话,我就说没事,在医院输液治疗。”王先生怕在外地工作的孩子担心,并没有告诉他实情。
母亲不幸遇难
儿子:“我的人生肩负着她的希望”
“爸爸在那个厂上班,刚得知消息给爸爸打电话时,感觉心都要跳出来了。还好爸爸幸运逃生。”女生小可(化名)说。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幸运的。河南一名中学生王明(化名)的母亲在爆炸中失联,19日晚,他一边询问着爆炸点附近的医院,一边祈祷着。1923时许,他得到了母亲不幸遇难的消息。虽然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但他告诉自己,“我的人生肩负着妈妈的希望,我要更努力地活下去。”
涉事企业
爆炸前几天进行了模拟应急救援演练
根据天眼查,北青报记者查询发现,义马气化厂系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煤气化公司重要的化工生产企业,是全国煤炭行业首家实现煤炭就地转化为清洁能源的重点项目。厂区一期工程于19974月开工建设,20012月建成送气,20049月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并于20069月建成送气,投产后产能扩大到日产净煤气300Nm3(标准立方)。201310月该厂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陆续开发天然气、醋酸、合成氨、硝酸铵等产品。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事故发生前10天,即79日,河南安全生产委员会曾公布该省2019年首批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省级标杆企业,72家获评单位中,义马气化厂赫然在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爆炸事故发生前,72日上午,义马市还在义马气化厂模拟液氨罐区泄漏应急救援演练。当时的演练场景设置为:义马气化厂员工在对液氨罐区巡检时,罐体底部紧急切断阀前法兰发生泄漏,先后造成三名员工不同程度中毒,义马气化厂紧急启动厂级应急预案并向义马市应急管理局报告事故;义马市应急管理局及时上报市政府和三门峡市应急管理局,义马市政府立即启动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通知卫生、消防、公安、环保、工信、办事处等部门以及危化品专家组成员赶赴事故现场展开救援;在各部门通力配合下,中毒人员得到及时救治,泄漏源被消除,泄漏气体得到控制,周边环境污染监测情况良好,现场救援结束。
据周围居民介绍,该厂此前并未发生过安全事故。不过,北青报记者检索发现,该气化厂曾多次被当地环保部门处罚。据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网站消息,20174月,义马气化厂曾因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被市环保局处以50万元罚款。
当年10月,义马气化厂因未建立危险化学品核查、登记制度案被义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处罚,处罚事由为违反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处以5000元的行政处罚。
此外,在2014年至2016年间,该气化厂多次被当地环保部门处罚,处罚金额在1万元至8万元不等。
/本报记者张香梅 孔令晗 郭琳琳 张夕
编辑:陈茗

903#
发表于 2019-8-11 19:03: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台风与出镜记者“军备竞赛”
今天,聊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台风来了,记者该怎样出镜?
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遇到台风,记者在镜头前面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就成了标配。
找不到最早使用这种方式的记录,但我找到了这张图:


这应该是白岩松年轻时报道某次台风的视频截图。
但相对后来的其他记者的镜头,报道手段明显比较传统与原始。
有现场感、能很直观地揭示台风风力究竟有多大、能够体现记者的敬业、能给所在媒体刷存在感……
这种戴着雨披拿着话筒,镜头前面还有雨滴的镜头就开始流行了。
并一发不可收拾,出镜手段开始不断升级,“军备竞赛”开始。
第一部:上“风”


第二部:上树


第三部:都太LOW了,那上“抱树”


抱树都不行,得用绳子把记者绑在树上。同情我们的同行


第四部:但再怎样,都比不上表情包,于是开始上“表情”


表情最好的是我们同事这张,已经被做成了各种“表情包”,群聊时不断被抛出来。


第五部:有时候得上摄像一起,提升效果


第六部:男记者都不行,得上“女记者”,与强风形成鲜明对比。


越瘦,越小,就越要让她们上镜!


眼神好可怜!


偏偏一定要把这些弱不禁风的女记者派到台风现场。
其实,挺危险的,风吹跑了怎么办,一个大浪过来就会把这瘦瘦的姑娘卷走,干吗一定这样搞?我都看不下去了。


《新京报》在朝视频转型,他们的记者也出镜了。


第七部上”肉“,新京报派往上海的记者,减肥后280斤,台风吹不走。


以后得按这个标准给台风出镜配记者。
抗台风报道,安全还是第一位的。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随时删掉)

来源:传媒转型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5R9sfu-WehzJaDm62PAdA


图片11.png (284.36 KB, 下载次数: 11)

图片11.png

图片13.png (163.19 KB, 下载次数: 12)

图片13.png
904#
发表于 2020-1-13 22:26:07 | 只看该作者

编辑:高杰
905#
发表于 2020-2-6 18:49: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size=0.83em]25401580986003_.pic_hd.jpg (380.7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1 秒前 上传







编辑:董莉

906#
发表于 2020-2-6 22:27: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面对疫情,媒体应如何避免报道误区?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有责任记录好、报道好,新闻是媒体人介入历史的一种方式。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报道6个误区
■ 失声缺位

面对重大疫情,需要新闻媒体发挥作用。疫情就是警报,责任不能懈怠。疾病就是敌人,疫情就是战争,新闻人必须奋起抗击。
公众对疾病的认知,除自身身体体验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议程设置构建的。作为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主流媒体,应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及时预警危机,正确引导舆论。
2003年SARS疫情早期“禁报迟报”的后果使官方警醒,确立了及时公开报道疫情的全新机制,强化新闻专业精神。
关注疫情通报、病例通报,以透明公开的方式为民众答疑解惑,彰显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有的角色定位,发挥媒体的“瞭望哨”预警社会功能。
新闻媒体不能失职,不能没有作为。疫情面前,明哲保身不敢为、精神懈怠不想为、本领恐慌不会为、不干事就不出事,没有担当奉献精神,不积极主动投入工作,不全面履行岗位职责,新闻理想信念不牢、责任意识缺失,不仅有损新闻事业,更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有责任记录好、报道好,新闻是媒体人介入历史的一种方式。
疫情发生后,受众希望看到权威主流媒体发布的即时信息,亟待了解真相。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媒体要及时、客观地对此次疫情进行报道,不能失声缺位。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对于疫情中出现的官员不担当,渎职、不作为等问题,要做到针砭时弊,引导社会舆论,让受众全面客观地对待疫情中的全面情况,做到实事求是、坚守专业精神,尽可能准确、客观、平衡地报道,舆论监督在夹缝中生存,不仅数量缺少,而且力度不够。
■ 报道不实
记者报道不实,捕风捉影或报道中出现解读偏差,出现失实新闻见诸媒体,对读者和受众产生误导,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最近疫情中的“双黄连抢购事件”,就存在专家误导媒体,媒体误导舆论、舆论误导公众的情况。
2011年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新闻误导,比如,当时某媒体没有核实“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同时在报道中使用“能够防治”这样肯定的词语,加剧了国民恐慌核辐射的情绪,造成了抢盐风波。9年过去,此次疫情中,国内一些主流媒体重蹈覆辙,没有吸取前车之鉴。
在疫情下,各路信息井喷鱼龙混杂,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便捷高效,谣言传播也层出不穷。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急于在第一时间知道事情真相,各种未经证实的信息,特别是小道消息蔓延,一般而言分为疫情科普知识性谣言、真相性谣言和情绪化宣泄谣言。
危言耸听类型的谣言容易刺激眼球获得关注度,但是也好辨别,比较难以辨别的是医学专家代言的谣言,这些谣言经常以医学专家之口,以科普形式来误导媒体和群众,以提升其可信度,造成一种权威的假象。
实际上,专家可能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或已被证伪,也可能是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媒体在引用这些内容时,缺乏考证,从网络上照抄照搬,没有核实来源是否权威,很容易产生报道差错。媒体发布后,普通群众甄别能力有限,更无法鉴别真伪。
这些谣言通过社交媒体快速发布,很多没有经过核实甄别,很多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和官方微博,在抢发新闻热点的时候,为追求新闻时效,将这些谣言进行二次传播,经过主流媒体的刊发和转载,获得权威赋权,这些谣言的负面危害进一步被放大。
融媒体环境下,不实内容在网络的开放和交互环境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谣言的传播具有变异性和新生性,在扩散与裂变中加剧危害性。
这对媒体如何规避谣言提出更大挑战。主流媒体要承担社会责任,在谣言的规避中发挥作用,报道事实真相,引导舆论,降低负面影响。
■ 渲染恐慌
公众因风险而产生焦虑,由于对媒体的信息依赖,误将拟态环境作为真实环境去感知,媒体对风险的过度呈现会引起受众的恐慌心理。疫情情境下,如果主流媒体刊发过于惊悚刺激性的报道,会让受众产生恐慌应激反应。
武汉肺炎是突发性的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如果媒体无节制地发布刺激性、恐惧性内容,很难让受众消除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猜测,强烈的冲击现场,拍摄遗体和面临生死危机的临终患者,激烈的、极端的危险与防范的叙事报道框架下,人们的恐惧感也会加剧。面对潜在威胁,会有很强烈的代入感,感同身受,产生焦灼、恐慌。
施拉姆认为,传播是个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群体焦灼具有传染性,对媒体报道的情景和行动都有传染性。
不少媒体充满戏剧性、冲突性以及大规模惊悚性的新闻报道,会令受众陷入群体性恐慌。这些报道内容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恐慌所带来的惊悚记忆难以消除。
主流媒体不能为了追求新奇、轰动的新闻,而断章取义、急功近利收割流量。主流媒体要考虑负面信息后的舆论疏导,正视恐慌的危害,及时披露疫情的进展,介绍疫情的真相,教给公众预防的方法。
在报道现场事实的情况下,避免对风险事件放大,强化风险意识,要寻找合适的角度,把握好信息内容的数量、质量、角度、尺度、报道节奏,避免引起受众恐慌。
媒体需要真实报道,但是注意不要放大焦灼、不要为博取收视率和点击量而大肆渲染、刻意炒作,需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安抚可能产生的恐慌情绪,及时进行疏导。  
■ 灾难当喜事报
谄媚官员无视灾民,报喜不报忧,灾难当喜事报,只讲防疫取得的成绩,夸大造假,投机取巧,谄媚地方官员,只讲成绩,不讲问题,营造有功无过的假象,无视疫情灾难,夸赞表扬过度,提不出一点批评意见,八面玲珑。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疫情灾难中,也不忘给地方官员拍马屁。在报道呈现中,对灾难本身笔墨少,大部分篇幅集中在地方领导闻讯后,如何采取紧急措施、积极抢险抗灾上面,灾难当作喜事报,受到感染的患者不是他们的报道主角,一线医护人员不是他们的报道主角,领导才是他们报道的重心,这些报道内容播发出去后,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 刻意煽情
很多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煽情新闻”泛滥。对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应注意把握分寸、时机、力度,煽情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感情渲染,通过一些言行来煽动某种情感或者营造氛围等,吸引人注意,博取同情。
做新闻,永远不是比谁更会煽情,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过度戏剧化,会导致失真,新闻是真实的,它和戏剧有本质区别。
疫情之下,“武汉不哭”“武汉擦干眼泪”等煽情内容,有消费灾难之嫌,缺少客观理性,过度煽情使灾难叙事变为“抹眼泪比赛”,专注于悲情渲染,刻意营造艰苦环境下英雄主义的精神力量,同时“祈祷式”煽情传播无处不在。
媒体记录的时候不要刻意渲染悲情,进行煽情式戏剧化、表演式、演绎式呈现。煽情刺激的手法会带来负面效应,比如,为达到煽情效果,忽视受访者心理,强行采访,将伤疤一揭再揭,强迫受采访者一次次回忆起恐怖、悲痛场景,展现悲惨,采访对象成了记者随意摆弄的比惨道具。
疫情灾难报道,要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最小化伤害”“同情与怜悯”,但不是故意渲染悲惨,坚持生命至上,敬畏逝者,避免给当事人、家属带来“二次伤害”。
报道要融入爱心和真情,不要虚情假意地利用采访对象,达成故意煽情的所谓“戏剧效果”。
■ “妖魔化”疫区群众
担心自己染上病毒,大搞地域攻击,将灾祸全归因于武汉民众,丑化与歧视武汉人,贬低武汉人民的形象,彰显自己的所谓优越感,加深武汉人的羞辱感,不顾及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的心理感受,给当地人民的伤口上撒盐、心口上捅刀子。
湖北人火热又耿直,好体面、好情面、好场面,湖北位于汉江平原上,因长江、汉江而繁荣,孕育出特殊的楚文化。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武汉人是宽厚容忍的,武汉人的性格又是火热的,爱恨分明,性格充满辣味,为人友好、善良,有自己的原则,性格耿直,直而不冲,筚路蓝缕、敢为人先,坚韧执着!从1998年的抗洪精神就可以看出武汉人的风格,再难都能挺过来!大武汉,仍然是华中第一名城!
在最近的疫情报道中,很多媒体发表有关武汉人、湖北人的负面新闻,渐渐就把湖北人的形象“妖魔化”了,造成湖北人、武汉人就是祸端始作俑者的偏激不实刻板印象,这极大地伤害了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的感情,媒体应该反思。
媒体妖魔化湖北人、武汉人既不利于团结,也有失新闻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这种叙事表达不客观、不真实公正,制造一个国家下的地域隔膜,背离并损害公正、正义。   
▍新闻记者如何正确报道疫情
通常意义上,媒体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议题,集中在防治工作和宣传活动两大方面。
1.预警期间主要做防治和应对策略、疫情通报和形势预测分析、官方应对策略、政策发布相关解读。媒体要做大量科普知识和预防技巧普及。

爆发期媒体要做好疫情通报、防治工作成果和应对进展、典型案例报道。
平稳期也要抓好疫情通报、政策发布报道。
消散期要总结好防治成果和经验。
从事公共卫生报道的记者,需要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在医疗卫生、药品等专业领域的知识。   
2.公共卫生新闻报道,内容必须保障真实性,错误的信息会造成民众的认知偏差,严重的对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报道,媒体要快速报道,做到不漏报、不隐瞒,确保真实性,引导社会舆论,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   
3.以独立、负责的态度,用客观优秀的新闻,为广大公众服务,满足信息渴望。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实事求是为第一准则,一定要避免不实报道引起人们的恐慌。   
4.重视疫情中的典型病例报道,注重报道创新,突破原有框架限制。不仅要报道灾难的惨痛,更要报道人民群众英勇抗灾、顽强拼搏的精神。展现人性的真、善、美,鼓励振作精神、自强不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勇敢面对困难。
5.对医务人员、受灾主体、科普知识、灾难发生的原因,要给予一定篇幅的平衡报道。尽量避免高深、晦涩、专业性较强的词汇,注意科普性背后的生活化解读,以新奇有趣的方式吸引民众的注意力,降低商业利益,保证医学新闻的新闻价值。   
6.既要第一时间做好滚动新闻消息,也要凸显深度,做好深度解析性报道,特别是对相关政策、制度的宣传、反思和质疑。要有平民视角和辩证批判精神。要关注疫情通报、病例通报等客观数据,以透明公开的方式为民众解惑,权威媒体要着力点放在深度和观点上,将新闻做专做强。   
7.疾病防控的经验总结,形成方法论,探寻疫情爆发时广泛传播的深层原因。如能把存在的问题及时报道出来,未来会少走弯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ojPbBWua0hVspcU9MsygQ


编辑:董莉

907#
发表于 2020-2-7 18:18: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董莉

908#
发表于 2020-2-7 19:06: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董莉

909#
发表于 2020-2-7 20:41: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size=0.83em]27591581079093_.pic.jpg (85.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编辑:董莉

910#
发表于 2020-2-8 18:50: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董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