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据新闻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8:34: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喻国明:大数据新闻传播是什么 2014-11-17 [url=]中国报业[/url]



大数据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那样的简单数字交代,而是展示了一种从宏观与中观的层面对社会某一方面的趋势、动态和结构性的把握。大数据方法在新闻传播时间中的初级应用,是借助类似百度指数等各类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去挖掘散落在社会文本“碎片”中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资讯描述和意义表达。传统的新闻采集数据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线人、采访这种形态,而大数据方法为媒体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专业工具,帮助大家去挖掘新闻。

大数据方法视野下的新闻传播创新包含这样两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新闻形态的一种创新,包括可视化信息、人性化的嵌入。其次,它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内容创新,即通过碎片化的数据及文本的挖掘技术,实现了新形态的“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新闻内容。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实际应用

目前利用大数据资源的实际社会成效、有实际影响力的产品依然屈指可数。数据源的代表性和价值、良好的供给与需求的合作以及有广泛影响力的平台,是大数据应用获得成功的两条重要因素。

大数据可以实现一种在兴味盎然的“新闻游戏化”的参与中完成的传播读解和消费的过程。例如《华盛顿邮报》关于奥巴马就职典礼的报道,其网站中贴出了千兆像素的巨幅图片展示奥巴马宣誓就职场景,可以清晰地放大每一个局部,让每个参与者“找到”自己或自己的熟人。还有获得美国新闻奖的2013年的雪崩报道,以及阿拉伯之春立体四维报道西亚北非17国的情形,都是运用最新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改革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

近期较为成功的大数据报道的案例,就是央视《新闻联播》在2014年春节期间播出的11集“据说”春运和春节。数据说春运和春节的成功有几大因素,其中包括新闻形式上的可视化的突破、新闻内容上的数据化和故事化的画面表达,呈现出“大数据小故事”。

大数据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缺少有效整合这些数据的技术和手段,并且人们对大数据的使用成本很高。互联网的OTT突破了原来的局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大数据拥有方的合作与开放。“据说春运”节目的合作方的是百度公司,百度作为最大的中文搜索平台,每天要处理60亿次相关的搜索请求,其海量的数据能够生动翔实地反映中国网民具体的需求、兴趣点,搜索者本人的个人特点,等等。实际上,百度已经可以被视为中国最大的内容提供者。

现阶段大数据方法在新闻传播创新中的难点与关键

大数据方法在新闻传播创新中的难点与关键,现阶段主要集中在大数据方法与新闻传播价值逻辑之间的矛盾,以及大数据的数据源的开放等问题。

1.大数据与新闻的价值逻辑之间的矛盾

大数据与新闻报道之间存在着几对矛盾。首先,事实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新闻传播中却进行因果关系的解读所构成的矛盾。大数据的核心特色是强调伴随性指标的相关关系,大数据方法甚至于公开拒绝因果关系的认识逻辑。但新闻的传统解读却是具有强烈的因果逻辑的。如果在新闻报道的呈现中不把因果关系考虑进去,不但与人们的认识逻辑相悖,而且也容易滋长解读上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这样便使数据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失去了核心意义。其次,大数据的内在逻辑与新闻表达的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是相悖的。因为大数据强调的是信息结构化,抛开故事中心,“去故事化”,这就和传统报道中的故事化诉求产生了矛盾。如何将结构化的数据表现出人类生活的温度和质感,是大数据在应用于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另外,大数据方法与新闻传播所要求的精确性之间也是存在矛盾的,新闻要讲究精确性,而大数据方法却是以模糊性的呈现和把握为特点的。

2.数据源的开放问题

在人人都在说大数据的时代,数据源的开放便非常重要了。互联网本身是由开放精神主导的。如果我们无从得到权威的数据源的话,大数据方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大数据时代,Google也好,百度也好,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很多媒体在前两年打造自己的微博,看起来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但是完全忽略了一个核心原则——只有开放和实现彼此连接,才是具有真正交流价值的平台。就现实而言,有质量的大数据源常常掌握在政府及大公司手中,如何开放这种大数据源的使用,事关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福祉,必须从制度和机制上给予保障。在这方面,美国政府的数据开放政策不但为政府开放数据源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参照作用,对于大公司所掌握的数据源的开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掌握着数据的公司或政府将数据源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数据的巨大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就无法实现。实践表明,对于掌握着数据源的大公司和政府而言,数据放开会使政府和公司得到的比贡献出去的更多。

大数据方法在未来发展中的“行动路线图”是怎样的呢?首先,大数据分析在方法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透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数据集实现对于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或某一种社会状态的现实态势的聚焦,即真相再现;其中的难点就在于,我们需要洞察哪些维度是描述一个人、一件事以及一种社会状态的最为关键的维度,这些维度之间的关联方式又是怎样的,等等。其次,如何在时间序列上离散的、貌似各不相关的数据集合中,找到一种或多种与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运作有机联系的连续性数据的分析逻辑。其中的难点就在于,我们对于离散的、貌似各不相关数据如何进行属性标签化的分类。概言之,不同类属的数据集的功能聚合模型(用于特定的分析对象)以及数据的标签化技术,是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关键。

其次,从表现角度来说,嵌入是关键词。我认为,大数据呈现的结果和结论,与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人的认识逻辑需要有一种相适应的嵌入。尤其是在大数据刚刚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的时候,一定要顺势而为,跟人的需求相关,跟人的认识行为逻辑相关,这样人们就比较容易去解读它,然后去把握它,去消费它,去使用它。比如,与新闻媒介相结合的时候,新闻媒介自身的传播逻辑、传播规则、传播样式,新闻媒介在传播过程的需求点上可以嵌入当中的哪些大数据的服务。这要有更多的数据专家去解读。

最后,与现有的可视化技术发展相联系。日常生活中一些重大的新闻如果能够运用大数据来报道,其深度会大大强化,也能够给人以更强的动感和说服力,并且帮助人们比较准确地把握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大数据与新闻的结合,将是新闻竞争的巨大技术驱动力。

概言之,大数据方法是需要社会规则创新和高智力投入的一项伟大的认识与实践范式。

作者: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UxMzYwMw==&mid=202611186&idx=4&sn=2c4f384f488f5f5cf137c3f64633c5f9&key=62355daf7efec1af047074700d047667fe454518a12189e86ab60ca195f3be661232cefd507741072a53b55411aace68&ascene=7&uin=Mjk2NDAyMjQyMw%3D%3D&devicetype=android-15&version=26000036&pass_ticket=jI72tsc%2Bmf8e0U%2F1y%2BwtSxJMB%2FrYogWGJtMLwiq%2FkBrxJTzqC2kQwtN0%2F0qEC%2F0a




8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18:23: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size=1.4]厨子与剑客  10:07 / 19
只会写稿的记者Out了?哥大新闻学院开设大数据和编程课程
数据和算法正在改变着各个行业,重新塑造我们的生活。现在起,讲故事也该靠数据了。据recode的消息,哥伦比亚大学新开设了一个名为Lede项目的新闻学硕士学位项目。完成的学生将获得一个数据新闻学位。
这是新闻教学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参加这个项目的记者们将学习如何编程,如何处理数据图表等技能。当然,所有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都将以社会学和人文科学为背景。目的是让学生们为将来开展数字统计驱动型的媒体业务做好准备。此前美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媒体,比如:FiveThirtyEightthe Upshot
在首期课程中,学生们分析了白宫的客人名单,尝试用数据分析的方式来判断财富是不是这些人能够成为白宫访客的影响因素,他们还分析了到访行为对随后发生的事件是否存在影响。还有同学分析了视频游戏平台上的聊天记录中体现的群体性特征。发现男生玩游戏的时候,人们的评论内容主要是针对游戏本身,而女生玩游戏的时候,评论的对象却会变成游戏者。
有没有觉得很有趣?不过学费不便宜。10 个月的课程,学费接近 6 万美元,加上食宿大约需要 10 万美元,堪比商学院开销。
在大胆尝试的过程中,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教授 Mark Hansen 和 Jonathan Soma 也表示出一些担心。他们认为目前的主流媒体可能认识不到这些学生的价值。很担心他们会成为新闻媒体中的码农。不过,对数据改变新闻的趋势他们表示很有信心。
或许这正体现了哥大新闻学院一直以来敢于实践的务实风格。就像哈佛商学院以案例教学而享誉商学界一样,在新闻教学领域,哥大一直以重实践的教学内容而与众不同。它的创始人约瑟夫渠利策在建院前曾表达过自己的新闻教育观点。
“我的想法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崇高的知识分子的职业,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将来的从业人员。”
哥大新闻学院一直以来正是依靠秉承这种理念在美国新闻学排名中位列榜首。
作为一个数据乐观派,我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依靠数据得到的洞察,能在普利策奖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了,哥大新闻学院还肩负着每年新闻界桂冠——普利策奖评选的任务。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recode.net, journalism.columbia.edu]
http://www.36kr.com/p/217982.html

8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20:24: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廉政公署V
中国最搞笑的地方在于,油价、电价、医药价等物价调节不归物价局管,而归全球独一无二的发改委管,那还要物价局干吗!发改委死扛不降价,以税代降,油价 140 美元时,每升 7 块多,现在50多美元,怎么还6 块多?国家日哄老百姓的招数真是日新月异!建议为坚守油价的发改委申报本年度敢感动中国好衙门!


84#
发表于 2015-4-23 21:45: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八张图告诉你移动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影响

移动互联风潮席卷全球每一个角落,而颇为敏感的传媒业首当其冲。过去十年间,传统媒体已经深深陷入了“不改变,无生路”的魔咒中,一大批传统媒体纷纷倒下。但欣欣向荣的是那些诞生于网络的新兴媒体,它们的活力与朝气似乎让人觉得“未来是你们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传统媒体现状:日薄西山,不是在转型,就是在转型的路上

媒体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下的新兴媒体

传统媒体衰落的原因:互联网时代导致话语霸权的丧失

视频网站对电视的冲击

移动互联时代对原有广告规则的改变

传统纸媒在移动阅读面前溃不成军

总结

一方面是传统媒体的衰亡,一方面又是新兴媒体的崛起。与其说是互联网冲击了传媒业,倒不如说互联网是传媒业进化的契机。毋庸置疑,传媒行业将在移动互联网的渗透下,重塑成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新模式。


http://www.neweyeshot.cn/archives/17634






85#
发表于 2015-5-2 00:0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殷玉鑫 于 2015-5-2 00:11 编辑

【案例】财新是怎么玩数据可视化的
一、数据新闻之我见

可视化的概念应用在新闻领域,就是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可视化技术,将数据展现为直观的图形,以帮助理解和记忆。信息传播的可视化有三个主要分支:科学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可视化分析。

——科学可视化,主要用于处理科学数据,如地理信息、医疗数据等,以自然科学领域为主。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地图、气象图、CT等都属于典型的科学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主要用于处理抽象数据,如金融交易、社交网络和文本数据。路上看到的交通标志牌、Excel中的饼图、柱形图、折线图之类,都是我们每天都可能接触到的信息可视化作品。

——可视化分析,以可视交互界面为基础进行分析推理,综合图形学、数据挖掘和人机交互等技术。简单理解,看K线图分析股价涨跌背后的规律应该是最常见的可视化分析。

可视化概念应用在新闻领域中,就是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数据新闻的主要表现方式包括静态信息图和互动图表。静态信息图由编辑和设计师合作完成,展示在纸面或屏幕上。在以前,信息图的制作靠手绘,现在靠设计软件,信息图往往突破版面的框架,内容比文字丰富和生动,在这个读图时代比以前更受欢迎。互动图表完全依赖互联网,因此它到这几年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盛行。互动图表由编辑、设计师和程序员合作,通过编程在网页上实现数据可视化,再借助互联网,通过电脑或手机传播。用户通过操作电脑或手机,可以增加或筛选展示的内容,或进行可视化分析。

静态信息图和互动图表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需要程序员介入。设计师不能再天马行空地设计图案,必须考虑程序员的编程能力和程序的限制。

二、财新传媒的数据新闻探索


]数据可视化在报道呈现中有两种利用方式:辅助理解和用图表讲故事。辅助理解类似于插图或配图,是将可视化作为文字报道的辅助手段,这也是常见的方式。用图表讲故事是不借助文字报道,独立用图表展示一个完整的故事,或引导用户接受一个接论。

以《青岛中石化管理爆炸》为例,它的核心是将爆炸现场拍摄的照片按拍摄位置还原到谷歌地图上,使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新闻的开始,先依次用几个画面,将地图逐步缩小,让用户逐步了解山东、青岛及发生爆炸的黄岛区的具体位置,配合文字描述,将事件时间、地点、起因等背景做完整的交待。

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关系密切,通过将数据图形化,展示原本被忽略甚至无法发现的特征。

以《三公消费龙虎榜》为例,我们将2010年以来官方公布的90多个中央级单位的三公消费数据录入数据库,加以图形化和排序,使用户了解什么是三公消费、每个部门的支出和组成如何、人均支出如何等等。它是一个数据库,可以将枯燥的数据变得生动易懂。它不讲故事也不给结论,每个用户可以发现不同的内容。

媒体抄袭报道的事情时有发生,网络文字报道抄袭尤为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需要媒体需要自律,同时,以数据新闻形式发布新闻也有助版权保护。互动图表网页以代码支撑,可以加密。盗版需要程序员加工和适配,远比复制文字复杂。此外,每个程序员都有自己一套编程习惯,风格各异,代码的辨识度非常高,是否抄袭,非常容易辨别。

媒体都苦恼请不到好的技术人员。优秀的技术人员通常会选择在互联网、IT公司工作,或者自己创业,很少会选择到媒体工作,除非媒体能让他们在专业领域里有最大的发挥。数据新闻各个环节,包括数据挖掘、分析及可视化,都需要技术人员深度参与;加上这个领域高速发展,程序员参与数据新闻制作的过程中,能接触前沿的技术,对自身专业发展极有帮助。

三、如何建数据新闻

财新可视化实验室是一个虚拟部门,团队由三种人组成:编辑、设计师和程序员,三方是合作和互动的关系。实验室并行多个项目,每个项目按需要抽调人手组成项目组,有时还会与记者合作。

数据新闻团队由三种人组成:编辑、设计师和程序员。财新可视化实验室10名成员分布编辑部门、设计部门和技术部门。实验室并行多个项目,每个项目按需要抽调人手组成项目组,有时还会临时与不同记者合作。

传统的生产流程中,采编人员、设计师和程序员是上下游的关系。采编人员生产出稿件,然后由设计师配图和排版,再通过程序员发布出去。数据新闻要求新闻生产流程做出根本的变化,需要团队在各个环节不间断地讨论与合作。例如设计人员根据采编人员提供的素材设计图形,同时与程序员沟通,如果开发成本太高或周期太长的话要修改设计方案。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程序员很可能反过来要求记者补充数据。一旦方案确定,设计、开发、文案同步进行。所以三方是合作和互动的关系,设计师和程序员在整个新闻制作流程中的参与度非常高。

最理想的数据新闻人选既懂新闻、又懂设计、又懂编程。但实际上,由于文理分科、高校课程设置等原因,国内找不到三项全能的复合型人材,因此只能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庆幸的是,现在个别高校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尝试开设数据新闻实验班,对学生做综合培养。

财新开发互动图表作品,主要工具有HTML5、CSS3和JavaScript。用HTML5绘制图形和动画,用CSS3实现排版,用JavaScript处理交互和动画。学会以上技术,可视化制作门槛会迅速降低。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掌握以上三种工具。除了代码技术以外,每个数据新闻记者都必须熟练使用Excel。记者可以利用Excel清理及组合数据,也可以自定义算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作品个案分析

案例 1
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
——财新记者实拍图集

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山东青岛,位于黄岛区的斋堂岛街突然发生一场惊天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这是一次极罕见且后果严重的城市灾难,居民在厂房工作、街头下棋、买菜、行走、开车时被炸死。调查结果表明事故原因是中石化工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

财新记者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后方三十余名工作人员组成联合报道组,分布在青岛、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4小时关注事件进展,运用新技术手段协同工作。该系列报道大篇幅多角度完整呈现了事件的始末,深入挖掘了事件根源。


图注:将爆炸现场拍摄的照片按拍摄位置还原到谷歌地图上,配合文字描述,将事件时间、地点、起因等背景做完整的交待,使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图集充分利用前方记者获取的采访信息,通过引导及交互两个界面,以数据新闻的方式呈现了事态进展,尤其是以卫星定位技术,将前线记者所拍照片标注于地图上,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各爆炸点的地理位置与爆炸时间,帮助用户建立对事件起因、经过、影响等的直观感受,见证了财新团队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手段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突出能力。

当时报道团队有30多个人,三位记者在青岛,其他人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团队当时以微信群聊实现遥距协作,效率非常高。前方记者在赶路,看到情况就发送微信语音,后方即时打字成稿,经编辑校对、核实后发布。记者也可以用微信分享地理位置,后方团队对照地图,帮他们指路。这次报道也改变了报道流程:以后的重大报道,必须有技术人员参与其中,给予技术支持。这个报道时效性要求非常高,从实验室决定要做到写完代码,只有12个小时;从决定要做到最终上线,只花了24个小时。作品的装饰性元素很少,但很实用。上线当天,财新网(caixin.com)访问量创下记录。

报道链接:http://datanews.caixin.com/2013-11-24/100608929.html

案例 2
手机端作品:财小新带你摇车号

手机端发布信息受众广、易传播,尤其现在大家都习惯用朋友圈,分享内容非常便捷。实验室的制作原则就是移动优先,每个作品,我们都要希望分别在手机、PC各做一个版本;但如果时间不足、资源不够,我们会首先选择制作手机作品。PC和手机的操作方式不一样。用户在电脑上用鼠标可以作出精确的操作;在手机上,操作方式就不一样,用户可以单击、双击、放大、缩小、滑动、摇一摇、或者是通过音频驱动,加上不同的开放接口,例如调用音频、拍录视频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产品呈现的形式。



这个手机端作品在2014年六月份推出,是一个典型的把新闻转变成交互游戏的例子。北京交通拥堵为控制市内车辆数量,实施购车摇号。去年六月份的车牌摇号命中率是137:1,这个比例不易理解。现在每年有6次摇号,按当月命中率来算,运气好的话,大概12年就能摇中。


但并不是很多人懂得这样算,所以我们就把这条算题,变成一个游戏,用户可以试试手气。这个项目制作只需半天时间。发布时,我们做了个朋友圈传播测试:当天我们两、三个人首先在朋友圈上分享这个作品,不加其他推广。结果第一天录得访问量3000多次,第二天有5000多次,第三天录得30多万次,第四天更高达50多万次,第一个星期的总访问量是达到150万次。我们也没有预计到作品有这样的效果,这给我们的一个启发:新闻可以做成交互游戏,我们要有意识利用手机的特点做出不同的尝试。


报道链接:http://datanews.caixin.com/page/car_lottery/

[案例 3
天猫双十一 狂欢大起底


图注:用HTML5和数据可视化进行品牌传播。由合作方提供数据,实验室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提炼,并提供可视化技术支持。


该作品用HTML5和数据可视化进行品牌传播,两天获得20万访问量。由合作方提供数据,实验室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提炼,并提供可视化技术支持。

作者|黄志敏 陈嘉慧
来源|传媒评论



86#
发表于 2015-6-26 22:34: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BBC如何做医保大数据新闻 且得了新闻大奖
2


  作为老牌传统媒体的代表,BBC居然在今年网络新闻奖的评选中一枝独秀,独揽五项大奖,可让小编真心佩服。除BBC外,有哪些媒体及其作品脱颖而出,得到了评审团的青睐?
  编译/ 郝思斯
  网络新闻奖揭晓:BBC、半岛成大赢家
  在六月十日于伦敦举办的The Drum's Online Media Awards上,各大媒体机构对包括"年度杰出数字团队"、"最佳众筹/公民新闻奖"和"年度突发新闻奖"在内的一系列奖项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老牌媒体BBC一枝独秀,独揽五项大奖。半岛英文台和Vice紧随其后,各拿三项大奖。路透社凭借"For Water’s Edge"捧走了"评审团大奖",今日美国则靠"Fugitives Next Door"抱走了"最佳行动/调查报道奖"。
  BBC的"NHS(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之冬"项目通过收集普通市民冬日就诊的具体数据(如等待时间、就诊时间等),以估测NHS在疾病高发、事故频繁的冬季的应对表现,获得了"最佳众筹/公民新闻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奖项的四个提名项目皆来自BBC。
  今年的新奖项——"最佳媒体播客奖"同样颁给了BBC的The Ouch Talk Show。这个周播的音频节目主要围绕"失能"这一话题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访谈和讨论。
  除此之外,BBC新闻在线还将"全国/全球最佳新闻网站"、"最佳视频新闻"和"最佳推特新闻"三项大奖囊入怀中。
2


  紧随BBC之后的赢家Vice因伊斯兰国家主题的纪录片获得了今年的"大赛冠军奖"。Vice News Europe 的制作总监Yonni Usiskin称这些奖项"确实是对我们去年开办Vice News时付出的肯定",Vice拥有一个"满是年轻而才华横溢的记者、电影人和作家的团队"。
  "我们见证了这几年来观众们关注点的改变,网络上的劣质新闻内容已经不能让他们满意。所以我们要求网络视频的质量能达到提供给HBO的电视节目的质量水平,我们也正在以同样高的标准来制作专题片。"
  半岛电视台英文台因"巴勒斯坦混响"项目赢得了今年的"年度杰出数字团队奖"和"最佳技术创新奖","瑜伽者肖像"项目则为他们带来了"最佳摄影奖"。
  通过交互式页面呈现的"巴勒斯坦混响"项目于2014年上线,用纪录片、地图、时间轴和小测验等形式综合呈现了被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项目团队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一个叫做Hyperaudio的工具,可以很好地将文字、视频等内容组合起来,形成交互式的页面。
  所有奖项都于当晚在伦敦举行的颁奖典礼上颁发,获奖者除了各大新闻机构外,大会同样颁出了几个有分量的个人奖:来自Vice UK的Alex Miller和国际商务时报英文版的Anthony Cuthbertson分获"年度网络编辑奖"和"年度网络作家奖"。
  至2015年,网络新闻奖已成功举办五届。今年的大会评审团由二十四位来自全英各大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和高校新闻学院的教授、学者组成,共评出二十九个奖项,较2014年增加了三个。除The Drum 网站外,大会主办单位包括IOMART集团、英国联合社、全国记者联盟、编辑社区、英国新闻评论、新闻公报等机构。
  BBC
  NHS之冬
  每一个冬天,NHS都必须面对额外的压力——包括让我们生病的诺瓦克病毒和流感,或是可能让意外事故频发的坏天气。BBC试图近距离观察病人、医务人员和政府部门是如何度过冬季这几个月的。当寒潮第一次袭击英国时,BBC开始推进"NHS之冬"项目,用以检验NHS在寒冬的考验下究竟表现如何。他们通过BBC的网站及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向普通市民收集就诊的数据:花多长时间预约、花多长时间候诊、平均就诊时间,以及具体就诊时的经历、感受等。同时,他们还向工作在一线的医生护士收集数据资料,试图从内部了解NHS在冬日的运作状况。
1

"NHS之冬的Facebook页面。  [url=][保存到相册][/url]

  这一项目推出后,引起了市民们较大的参与热情。每周,BBC都会将公开收集的数据分类整理、制作成可视化的数据新闻,所涉及的数据上至枢纽型的医疗机构,下至街边小诊所。BBC负责报道医疗健康新闻的记者Nick Triggle每周都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论。
1

BBC每周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制作成可视化的新闻页面。 [url=][保存到相册][/url]

  "NHS之冬"通过数据从现实层面证明了随着冬天的到来,疾病和意外事故确实越来越多,相伴而来的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亦与日俱增:NHS正面对着充满挑战的严冬。
  半岛台
  巴勒斯坦混响
  "巴勒斯坦混响"是半岛电视台英文频道于2014年11月全新上线的大型交互式页面,汇集了一系列关于被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纪录片、地图、时间轴、小测验、资料库等的内容。页面的中心是"混合"功能,用户可以从中查找17个交互式纪录片页面中的所有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是自己"重组"页面中的视频素材,用以讲述新的故事。
1

“巴勒斯坦混响”的首页。 [url=][保存到相册][/url]

  这个项目让用户能够让用户看到半岛英文台制作的关于巴勒斯坦地区的纪录片,交互式的地图和时间线则试图让用户能更深入地将巴以问题置于真实情境中理解。
  项目的导演、高级制作人Rawan Al-Damen称,这些纪录片是从焦点影业近十年来关于巴勒斯坦的纪录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解放"了纪录片,不再局限于过去电视上播放时固定形式、固定时长度的刻板模式中。
  通过对影片关键词如"加沙""阿拉法特""内塔尼亚胡"的搜索,用户可以很容易找到包含相关内容的所有画面,你可以一键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这些内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通过页面嵌入的编辑工具来自己重新对内容进行编辑组合。
  "巴勒斯坦混响"使用了最新的HTML5视频技术,加上涉猎广泛、极具观赏价值的纪录片内容,让观众切切实实融入至团队讲述的故事中。整个制作团队都在不断努力尝试使用新的表现方式来讲故事,得奖既是对他们所做内容,亦是对他们勇于尝试创新表达方式的肯定。

来源:搜狐传媒
http://media.sohu.com/20150624/n415528234.shtml

87#
发表于 2015-6-28 23:06: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财新数据新闻主编谈数据新闻

黄晨: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2010年初加入财新,先后负责数据库产品、数字说栏目的策划和采编。2013年10月加入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参与众多可视化作品的策划工作。


移动端给数据新闻带来了哪些创新与挑战?数据新闻的前景如何?制约国内数据新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数据新闻人才?财新的数据新闻团队如何运作?且看本公号对财新网数据新闻主编黄晨的专访。

1 移动端给数据新闻带来的创新与挑战

创新

移动端给数据新闻带来的创新包括两点:一个是html5在移动端的广泛使用,另一个是通过朋友圈推广的传播途径,这是在PC端没有的,有了移动端随手就会把自己看到喜欢的东西转发。

其实h5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h5是html5,是一个协议,我们在pc端上有很多设计都是用h5实现的。但h5之前的问题是对不同的浏览器兼容情况非常差,这会导致工程师会做很多工作,使一个网页适配不同的浏览器,当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不是特别集中地时候,没有办法去侧重某一个,必须去做兼容性的工作,所以工程师的成本非常高。但是到了手机上,浏览器非常集中,只要把苹果和安卓两种系统浏览器兼容适配好就行。

h5不仅应用于数据新闻,比如h5也可以做邀请函。但数据新闻借助h5的普及和应用在微信手机端上传播,现在朋友圈转发是h5推广的主要路径。

挑战

相比创新,挑战更多。

通过扫码的方式PC端内容可以导到移动端看,但是PC端没有一个很有效的链接,把移动端的内容有效的返回到PC端。这个信息流是单向的,所以现在大家更依赖移动端。

我觉得对数据新闻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取舍的问题,设计者可能完全要重构。因为数据新闻有很大量的数据来支撑,如果数据不够大,用文字就可以说清楚,没有必要认为数据新闻这个东西很时髦,所以什么东西都扣在这个壳子里。其实文字在PC端和移动端变化不大,只是一个排版的变化,但是数据新闻必须有大量的数据在支撑,放弃的结果就是数据新闻呈现得不够,有的时候会非常的扭曲。

其次,从交互角度看,层级深的东西在移动端难以呈现。比如说你看到我们的《三公消费龙虎榜》,一进去是一个矩形的图,你肯定会去点击它,发现它弹出新的信息,再去点击标签,会发现它进入二级页面,这就是层级。交互类的产品层级多一点会比较好玩,因为用户会觉得有粘性多看一下。而像三公消费这样层级深的东西在移动端就没法呈现。用户不太喜欢在移动端交互,容易点选选不中,之前的观看经历可能影响使用习惯。

再次,篇幅也是很大的挑战。移动端的兴起加剧了传播的碎片化,导致用户现在很没有耐心去阅读一篇长文章,大家都喜欢在朋友圈看那种一两千字的鸡汤文,配很多图片,加一点点缀的图。所以现在做的比较多的都是一图看懂。碎片化的挑战,导致篇幅要压缩,去年我们还认为15页以内是较好的,现在认为是七八页,再长大家就会没有耐心看。

2 数据新闻的前景

《卫报》开创了数据新闻的先河,纽约时报的《雪崩》重新定义了数据新闻,大家觉得这东西太好了太酷炫了,所以一窝蜂地去做数据新闻,但是不是想好了呢?这很难说。很多媒体觉得数据新闻比较时髦就去做,但是也许未来又会出现一种更流行的报道方式。

数据新闻不能拘泥于数字新闻,图片、视频、音频都是数据,我认为未来数据新闻应当定义为多媒体新闻。《雪崩》是一个必须要学的案例,它是一个多媒体新闻,里面有信息图、动画、视频等,搭载了许多不同的题材。这让事件陈述得更加立体,而仅用文字是很难说清的。

目前信息图是常见的数据新闻形态,它的体量有限,因此应集中反应一些数字型数值型的内容。而目前流行的一图读懂作品中很多是靠把大量的文字码放在一张图片里,构思上存在较大的同质化现象。各种信息图栏目和信息图泛滥,容易导致大家的审美疲劳。我认为经典的东西应该是绵长的,而这种迅速火起来的东西很快就会衰落。

3 制约国内数据新闻发展的因素

制约国内数据新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观念。根本来说,中国人的数据素养比较缺失,包括孔孟文化,中医文化这些内容都要自己去悟,连科举考试也不考数学。

新闻行业从业者大部分是文科生,文科生会有很多的方面的优势,因为新闻是文字的传达。但是在新的时代下,对技术,对数理结构的理解,会使文科生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

在美国其实也是这样,美国纸媒也受到网媒很大的挑战,白发苍苍的老记者有很好的文字功底,但是他们用的最好的东西就是word,所以没法去跟其他环节来配合。还是需要一个比较年轻的记者,将他们的报道翻译成和技术设计人员合作的内容。

在财新我就承担这种责任,如周永康的稿子是一个六万字的纯文本文件,要让六万字变成一个数据结构的呈现,就必须有人在中间做翻译工作。当时我做的就是这种翻译的工作。我是学理工科的,虽然不会写代码,但基本明白工程师的逻辑,这种逻辑训练得益于理工科的学科训练,而中国目前大多数媒体从业者仍然是文科生,向技术难度较高的行业拥抱的时候,理工科教育的缺失会导致一些困难的出现。

我们招人的时候,发现他说我会写稿子也会写一点代码,就会让我们觉得眼前一亮。公司里不会真的让你去写代码,我们会招专业的程序员,因为效率比你高很多。国内记者目前没用既能做设计又可以写代码的。

4 数据新闻人才的培养

我认为学校应开设一些导论概论方面的课程让学生了解这个领域。学生应该知道将来如何和工程师交流,能够理解别人需要你提供什么。你只要能明白这些,实践没有那么强,都没问题。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可能在写作的时候就会一次性形成一个能被下一步调用的东西,这会非常节省时间。

我认为培养数据新闻人才,学校只是打一个基础。融合培养就业面会更大,因为以后互联网媒体或者说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需求越来越高的时候,你掌握多一门技能肯定更具竞争力。

培养数据新闻人才,除了新闻通识以外,还应该涉及设计部分。因为设计能够让你对色彩、构图有一些基本认知,包括网页设计,因为网页设计有一些固定的内在规律,比如说提交一份表单,注册,注册页面里面有很多设计的规律在里面,只不过用的很舒服的时候意识不到,但是如果用到一个非常不舒服的表单的时候,你就会想怎么这么难用啊。难用和好用之间是有科学在里面的,科学是可以在学校里面有一个基础的培养的。潮流会变,但是怎么获得好的交互性,怎么让用户用得舒服,这些理念是不会变的,这种理念是可以在学校里面培养的。

哪怕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已经过时,但是你拥有了一些基本的设计理念。不用害怕技术会过时,最关键的是脑子里要有概念,并愿意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

5 财新的数据新闻团队

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也是试错的过程。

文字、设计、技术三方面要紧密合作,这不是一个串联的过程,不是每个人只干完自己的然后扔给下一个人。它是一个网状作业模式,而非流水线作业,这是非常颠覆的。

过去传统的文字记者,只要去办公室开会报一下选题就可以,下周开始自己写稿子,然后编辑开始催稿,把邮件发回去。除非是一个非常大的稿子,一般同事之间很少七八个人一起协作。可以不需要见面,大家在网上邮件沟通就行。

但是我们不行,我们每个项目一开始都要一起碰,我们的工位离得很近,经常走过去就要沟通,要去谈,去讲。你每天必须到办公室来,必须坐班,必须要沟通。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远程合作和远程办公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胡舒立本人对新媒体态度很积极,她推动财新网建立起一个相对与其他的媒体比较强的技术团队,如果没有技术团队的话新媒体是根本没法开展的。得益于这种顶层设计,我们才建立起相对其他纸媒同行来说还不错的技术团队,有了技术才能谈其他的。

有些知名报社称自己内部管技术的部门为网络部。但是一个互联网公司不会有一个部门叫网络部的,因为这个公司就是一个互联网的公司,网络部干的是什么工作呢?把自己一周的报纸每一天发一点儿,发到网上去,这还是一个比较陈旧的纸媒思维。


来源:  RUC新闻坊(公众号)
http://www.mediaob.com/viewpoint/2015/0628/1982.html
88#
发表于 2015-7-13 21:13: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美国如何运用媒体大数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SGI公司首席科学家John Mashey率先使用“大数据”一词,意思为使用与分析大型数据,随后大数据一词在各行各业渐渐传播开来,并在近几年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在美国,大数据是如何使用的?

  社交媒体大数据:政府舆情观测站

  美国政府通过新媒体打击中东恐怖分子,通过YouTube开设一系列节目,来阐述美国政府对中东恐怖分子的政策、方针,向全球各地的人传播其观念。

  美国的政府事务管理部门每天都通过推特进行用户分析,来观测舆情的变化,与用户相连,并可以接收用户的反馈,与用户互动等。这样,在国家治理方面,社交媒体与大数据就会使得国家与百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此外,美国政府还利用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建立社会网络,在纽约,政府利用推特建立了许多社会行业相互连接的社会网络,连接了包括汽车、房产、地铁、零售等各行各业。这个时候,政府就可以通过整个网络进行分析预测,探究各个行业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出相应的策略,服务美国人民。

  在社会救助层面,大数据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当龙卷风袭击新泽西的时候,当地的居民通过社交媒体传递给外面他们最需要什么救援的信息。政府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什么是最需要的救援物资,哪个地区需要哪种物资等,极大地提高了救援的效率。

  数据新闻课程:教育变革突破口

  大数据如此重要,培育大数据人才便成了各个国家新闻教育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骑士基金会2月发布的名为《向上与超越:初探新闻教育未来》的报告中称,如今,辨别和掌握市场趋势与媒介技术,并能将其与新闻生产快速融合的技能对于新闻教育至关重要,且其重要性不亚于对美联社体和倒金字塔结构的掌握,但美国的新闻传播学院反应过于缓慢,目光短浅。

  尽管报告指责了新闻传播学院的反应,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大学毫无作为。目前,许多新闻传播院校已开设了数据新闻课程。尽管这些课程的名称不尽相同,但其核心都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报道呈现的能力。例如纽约大学开设的“小数据新闻”“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课程;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数据可视化”课程专门请业界大咖进行传授,花费不菲;哥伦比亚大学更是在统计系和新闻系都开设了数据新闻的课程,让除了新闻学之外的其他人才在学生时代就大量接触数据新闻,为大数据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  赵鸿宇 王佳明 王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http://media.sohu.com/20150708/n416361840.shtml
89#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09:29: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美中日印:记者到底能赚多少钱?


2015-07-24 00:58
阅读
6322


文|图 雷曼的兔子
“当这个国家不在最佳状态时,记者是启迪人们灵感的一群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如是说。在政界崭露头角之前,他曾经做过随军记者,对这种职业有深刻的体验。如今,在信息时代,不管在哪里“启迪人们灵感的这群人”也都面临着种种挑战: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冲击,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双重下降,每况愈下的社会信任度……那么问题来了,在这种背景下,各国记者到底能赚多少钱呢?
美国
美国佐治亚大学对2012年美国新闻和大众传媒专业毕业生市场调查显示,新闻专业毕业生平均年薪为3.2万美元(约19万人民币)。据美国大学与就业协会统计,2012年美国所有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4.27万美元(约26万人民币),这一平均标准比新闻和大众传媒毕业生高出1万多美元(约6万人民币)。为贴补支出,近年来很多新闻和大众传媒专业毕业生都在寻求自由撰稿人等差事。根据薪酬调查公司Payscale在2015年3月份最新发布的数据,美国记者的收入中位数仅3.8万美元(约23.6万人民币),而一名木匠的收入中位数是4.1万美元(约25万人民币)。
美国求职网站Career Cast评出的2015年十大最差职业中,记者以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收入低,升迁前景不好,登上了十大最差工作的“宝座”,进入十差之列的还有摄影记者和播音员,也跟新闻记者有关。
其实,美国记者对未来收入的期望值也不高:5-10年工作经验的记者,期望的年薪中位数是4.2万美元(约26万人民币)。Payscale的数据也显示,全美记者的年薪范围大概在2.2万到7万美元之间(约13万到43万人民币)。在有“西方报业老大”之誉的《纽约时报》做记者,入职年薪是7.5万美金(约46万人民币),待遇之优厚居全美各报之首,比默多克在美国的旗舰报纸《纽约邮报》(NewYork Post)的记者收入高一倍,是美国收入最高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的3倍,更是《侨报》等大部分中文报纸的5倍。
根据职业点评与招聘网站Glassdoor的数据,截止2015年6月15日,美国记者的平均年薪为53199美元(约33万人民币),纽约记者的年薪略高一些,平均年薪为56890美元(约35万人民币)。
英国
小编独家消息,在英国《每日邮报》(DailyMail)做记者,起步年薪为18000英镑(约17万人民币)。这样的工资在伦敦生活真是捉襟见肘。而根据英国全国记者联盟的统计,英国记者年平均工资约为2.45万英镑(约23万人民币),这让很多普通人家的子女因考虑收入问题被迫放弃新闻行业。
根据英国国家记者培训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Training ofJournalists)在2013年公布的调查结果,在一家普通报社工作的记者,年平均工资为22250英镑(约21万人民币),而且地方报纸和全国报纸的记者收入差距很大。实习记者平均每年12000到15000英镑(约11万到14万人民币)。年龄在24岁以下的记者平均工资为17500英镑(约17万人民币)。在英国做记者,工资和工作年限有比较大的关系。拥有五年工作经验的记者,年薪平均为25000英镑(约24万人民币),而从业十年或者更久的资深记者,年薪可达35000到40000英镑(约34万到38万人民币)。
这份调查还指出,不同媒体的记者也有不同的平均薪资水平:
另一方面,从事新闻行业的英国人里有94%是白种人,65%的新媒体人来自“中产家庭”。每周工作时间平均50到60小时,平均每周工作39.4小时,比英国平均工作时间多33.1%。男性新闻工作者平均比女性赚得多,男性平均年薪为35000英镑(约34万人民币),女性则有27500英镑(约26万人民币)。
日本
说起日本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可以用“激务”来形容,所以他们的收入也是与之成正比。其次,日本新闻记者的收入也与年龄有关,综合下来日本新闻记者的工资远远高于一般的工薪阶层。
处于高收入圈的《朝日新闻》,25至30岁的记者的年收入为1000万日元(约50万人民币),30~40岁的为1200万日元(约60万人民币),40~50岁的则为1300万至1400万日元(约65万至70万人民币)。《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的工资大致相等,《每日新闻》和《产经新闻》为其一半左右,共同社则为8至9成水平。
但因为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虽然记者的工资有所下降,但比起其他工薪阶层,其收入之高还是另其他行业望洋兴叹。
印度
作为新兴市场之一,印度记者的收入总体来说不算高,而且差距巨大。根据职业评价网站payscals在今年7月1日发布的数据,印度记者的最低年薪为118089卢比(约1.1万人民币),最高年薪高达912901卢比(约8.9万人民币),加上各种奖金,一年到头赚的最多的记者有943592卢比(约9.2万人民币),几乎是收入最少记者的9倍。
中国
根据《2014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中国新闻记者的平均年龄为32岁,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平均年薪为8.4万人民币,九成以上的记者月收入低于10000元,其中47.7%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44.3%的人月收入在5001-10000元之间,只有7%的人月收入在10001-15000元之间,而月收入15001元以上的记者只有1%。
对于网络记者,他们平均月收入为4000元,40.3%的从业者月薪低于4000元。这部分人中女性占了多数,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年轻化、高学历特征,平均年龄为29.1岁,95.1%以上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近四成接受过专业的新闻传播教育,但六成多来自其他专业。看完了以上这些,小编汇总一下以上5个国家记者年薪情况。
究竟要不要当记者,以及要去哪里成为名“记”,名利双收,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啦。
【本刊原创,未经《华闻周刊》授权请勿转载】


http://card.weibo.com/article/h5/s?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cid=1001643867932701640751&vid=1652355141&extparam=&from=&wm=0&ip=183.159.75.20
90#
发表于 2015-7-26 20:14: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王琼:数据新闻不是你想的那样
数据新闻一定要用大数据?数据新闻一定要可视化?数据新闻建立在隐私挖掘上?三个答案任何一个你选了,是,都有必要看完全文。
  文/翁逸骎
  王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教师,武汉大学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筹建人。武汉大学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筹建于2014年10月,尽管核心团队只有15人,但已经完成了数个微信刷屏的产品,最近的一次是与搜狐传媒合作的"毕业生去向调查"。
  珞珈山下镝次元
  传媒狐:能首先介绍一下"武大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吗?
  王琼:武汉大学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Dy Data MediaLab, DDML)是一个以"数据新闻"为核心,融合新闻学、信息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管理学等学科的跨领域创新性研究团体。
  传媒狐:为什么叫"镝次元"?
  王琼: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可以提供高感光照明。我们的口号是"镝次元,用数据洞察世界,行在光明处"。希望做的事情能提供一个平台,以数据的角度和方式解读世界、透视社会。
  传媒狐:实验室的人员构成是怎样的?
  王琼:核心的团队15人左右。还有一些合作方,比如武汉大学师生和顾问。比如美国IRE(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nd Editors调查记者与编辑协会)的学术顾问 David Herzog,还有一位华人统计学家胡善庆老师,他是美国"百人会"的华盛顿地区的主席,是我们的统计科学顾问。所以我们也有这些社会合作的资源为我们提供智囊的支持。具体的执行就是以本校师生为主。
  传媒狐:现在除了作品还有哪些研究方面的工作?
  王琼:试验室的工作分为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两个部分。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在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一般成果周期比较长。业务实践则有三部分内容: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新闻 id: datajouranlism)、在线沙龙和一些实验性作品的研发。微信公众号发布我们撰写或从国外获得版权编译的关于数据新闻前沿的文章。每两周一次会组织一次围绕数据新闻的在线沙龙,嘉宾是来自国内外的数据新闻领域比较前沿的学者和从业者,这个沙龙也得到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试验教学基地项目的资助。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欧洲新闻中心合作有出版物。有一本叫《Verification Handbook》的手册,讲的是在数据时代如何核实新闻的真实性,这本手册我们已经和他们合作翻译完成了,正在处理后续的事宜。同时也会做一些实验性的新闻作品,大概一个月一个。希望在形式上、内容上有一些创新性。
  数据新闻得按规矩来
  传媒狐:有人说,大数据卖的就是隐私,在隐私和研究(报道)之间,如何平衡?如何保护数据的安全?
  王琼:不论是数据新闻还是传统新闻,都是要尊重隐私的,并不会因为进入数据时代而有所变化,数据新闻也是要尊重个人隐私的。数据新闻的更大的意义是从数据中发现规律,或者是反常规的个例,而不是在挖掘个人隐私。数据新闻应该建立在基本的新闻伦理和道德基础之上。
  传媒狐:对于现有的大数据交易(大数据交易平台、贵阳大数据交易中心)有怎样的看法?
  王琼:很多媒体、机构和个人并不具备处理大数据的能力。大数据的概念首先需要搞清楚,体量非常大的数据才是大数据。大数据里面可能会挖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不是必须掌握大数据才能做数据新闻。
  传媒狐:在做大数据新闻的时候,如何把新闻的时效性和长期的大数据分析联系起来?
  王琼:这个其实是一个问题,很多大数据不在媒体手中,而是在科技公司手中,所以只能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结合自己的长处——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叙事框架的选择,沿着这个角度去寻找,不能漫无目的地在大数据当中找新闻。
  可视化?只是工具而已
  传媒狐:数据新闻和可视化新闻有什么关系?H5技术对数据新闻是否有帮助?
  王琼:数据新闻不一定要把数据进行可视化。可视化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复杂叙事的可能性,在相对比较小的篇幅当中可以传播很多层结构的、复杂的、体量比较大的信息。所以可视化只是一个工具。H5和数据新闻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普通的新闻也可以通过H5来制作。现在的报道中常常用到很多大体量的数据,所以会需要用可视化的技术。
  传媒狐:有没有观盲目使用可视化的现象?
  王琼:从去年到今年早些时候还是有一些这样的现象的,大家把注意力过度放在可视化上。现在情况已经慢慢在好转。可视化作为新闻表现手段的选择之一,大家对它的使用已经越来越理性了。
  狐sir推荐——做数据新闻的人啊,这6条得看一眼


  1.学会获取数据——数据库啊……各个组织机构公司的报告啊……不行的话可以发邮件打电话或者跑到人家门口去要嘛!
  2.学会筛选数据——处理过的数据虽然简洁,但自己处理的数据能让数据更贴近你的报道。
  3.学会描述数据——数据是死的,表达方式是活的,你可以用文字用图片用视频用……切记,用最合适的方式!
  4.仔细——首先,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如果核对完发现数据还是有问题?恭喜你找到新闻了!
  5.记得分享数据——你有个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换一换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堆数据,我有一堆数据,交换并且处理以后 = 新的信息和可能的新闻点。
  6.底线——如果数据涉及隐私,请妥善保护,这不仅是数据新闻的要求,也是新闻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来源:搜狐传媒 作者:翁逸骎
http://media.sohu.com/20150723/n417351979.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