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2025 今天看一天文献,弥补最近阅读量的不足。今天就看新闻与传播研究和现代传播这两个期刊最近四个月的感兴趣的。 我的父母都有很好的工作,我的姐姐也有很好的工作。我的小学同学也都有不错的工作,怎么到我这一届就业就成了大问题?读研难道是白读了吗? 努力总归是不错的。 少看手机,眼睛不好。 之后该做的重要工作包括看书、直接结合二稿意见进行修改。(当然不能全盘听从老师的偏好,不然容易被牵着走,然后导致看起来左右脑互博) 感悟: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幻觉相关的哲学积累,绝对不是齐泽克、吉特勒这些人,因为他们那个时候根本无法预料到AI,根本不可能。一定是最纯粹的古典哲学,亚里士多德、康德。当然这些说的是伦理层面,抛开伦理层面,如果是纯粹的对技术本身的理解,那就另当别论。 论文、科研的本质,是思维的创新、思考的创新、思想的创新。 这篇新船研究上的文章也谈到了内卷,但是远不如刘老的深刻,还得是刘老。 看的时候不是盲目地看,一定是带着思考和思辨去看。 《老年人与大模型的 “探戈之舞” : 人机交互中的初始信任校准》 file:////Users/szh/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wps-szh/ksohtml//wps1.jpg 这篇引言写的蛮好,一语中的。 人机信任是指个体在情境不确定或具有脆弱性时,对机器能帮助其实现目标且不会利用其弱点所持有的信心和心理预期。 七天计划:二稿正儿八经改完,不说写成一篇C,至少要改好,也就是达到基础标准。 思考:思辨研究的精髓是什么? 是非成败转头空。那么为什么还要努力呢?其实努力并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流放百世,努力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用生物学的角度看,人对于幸福的感受是多巴胺前后分泌的差值,也就是说,当经历的痛苦、压抑、磨砺越多,人越能从常规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和平静。这样的生活是美好的。 论文启示: 为何是幻觉?语言学的深入。语言学的历史启示:不存在一种无由来的命名。 (一定是自己的独立能动的、活泼的思考) 看了半天论文,明显的感受是:写的好的、有意思的、有价值的都不多。这也给了我信心。 AI misinformation, AI disinformation, AI governance, AI ethics file:////Users/szh/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wps-szh/ksohtml//wps2.jpg 还是要看一些国外的研究,认真研读英文,读懂读通,国内的真的乏善可陈。 要把找外文资料、研读外文资料看作是重要的工作步骤。 想到一些关于幻觉和梦的经历:昨晚睡觉前迷迷糊糊的时候,突然觉得一阵悲从中来。现在文科生入学就是准备考公考编,这是非常畸形的,用刘老的话来说,这是没有理想的表现。理想并不是要人活得有多高尚,而是人存在的根本。如果退回10年,让我一门心思钻研书法。我到现在也已经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老师,但或许我还会后悔不该学书法,因为即便做到行业顶尖,依然只能维持温饱。这也并非我的理想。现在,如果没有的话,应当尽早确立把传媒事业、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我的理想,也就是新闻理想。如果没有新闻理想,工作将索然无味,学术科研将痛苦不堪。哪怕不是全然纯粹的理想,哪怕只是微弱的理想之火光,也是好的。 真实性与媒介欺骗性的关系。 新闻真实与媒介欺骗性的动态博弈。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关于“真实性”的判定存在不同:现代性对于“真实观”是持有“媒介可以再现真实”的肯定态度,而后现代性的视野中“真实存在但不可知”,以至于后现代哲学家尝试用“超真实”概念来阐释现实世界与超真实的“拟真”维度结为一体,即媒介再现的符号世界已然超越真实,并替代真实本身,可见“媒介再现过程中所出现的幻象问题与媒介本体所固有的欺骗性特征有关”。 人工智能时代延续了媒介的“欺骗性”,并将其推向普遍化、日常化与难以察觉化。这也是德国媒介理论家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edirchKittler)将电影媒介的技术属性从“客观记录”转变为“生产想象性幻觉”的根源所在,“在这些被欺骗的观众的眼中,在从未设想惊吓或谋杀的默片制作者的背后,电影从它的最初形态变为了一种幻觉媒介”z24。电影历史学家汤姆·冈宁(Tom Gun-ning)同样发出“幻象本身令人不可思议的特质导致观众震惊到目瞪口呆”z25这一感慨。 幻觉的命名方式揭示人工智能时代媒介欺骗性的延续。 现在我们不仅要知识,还要基于知识基础之上的纯然思考。 接下来一天的工作规划:1.把之前的文献再看,注意不是灌注式的阅读,而是沉思式的阅读。2.搜索外国文献并深入阅读。3.沉浸式再看一些书,鲍德里亚、康德、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等等。 三天用来看书,一点都不为过,搞文科科研一定是看得越多越有获,越不会心慌。看的越少越搞不出东西,越心慌。 晚上再回来梳理、学习一会行测,每天都要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有所复盘。 10.2.2025 昨晚没睡好,舍友太能熬夜了。今天继续看论文,头昏昏的。 积累。先看伦理学论文。曾经我会提醒舍友不要熬夜,我以为是因为受到了打扰,但昨天发现,即便我不被打扰,我也会提醒,因为我单纯觉得这样不对。 一个人自己糟蹋自己的健康,且完全不打扰到我一点,为什么我还会关心?这是一个经典的伦理学义务论的问题。 伦理学是批判的、反思的,也是自我反思的。到今年,我似乎终于明白刘老说的“成熟”是什么意思,以前我简单地理解为:写出论文就是成熟,没写出就不是成熟。后来明白是自己狭隘了。经历了家庭婚姻人生经历,我发现人生实在有太多伦理问题值得深思。我不断追问自己:我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有了深刻的思考,自然而然就笔下有货。所以刘老真正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想明白了就很爽。 看这些东西是为了明白:活着是为了该怎么做?什么是对的?我为什么会伤感?我追求的快乐到底是不是真的快乐?我为什么会孤独?孤独是善还是恶?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投资为何是一种善?这些不是玄之又玄束之高阁的东西,而是切身指导每一个具体实践的理论。 (户晨风讲,BYD觉得外包ok,特斯拉觉得外包不ok,这就是区别,特斯拉觉得这样不对,这就是不行,反正是给别人干的,又不是我干,又不是我的员工干,他要死要活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个例子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伦理学和社会进步地关系。 布伦塔诺认为,康德在区分自然法和自由法前提下,撇开自然法,把道德的法则建立在纯粹理性自由法则之上,不仅切断了道德与情感的自然关联,而且切断了道德与自然法的一种内在联结,以致道德陷入空洞的形式主义的困境之中。(我让舍友别熬夜,我不说我就难受,这就是道德法,但是不是自然法就不一定) 亚氏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德性既非出于自然,又非反自然”。换言之,伦理德性既不是自然而然的,又不是与自然相悖的,也就是德性本身不违反自身正确的本性和自在自为的性质。 黑格尔又因为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把他的“潜能—实现”论作为“存在论”的逻辑学运用于精神哲学中,使得“精神现象学”成为一种“理念(道义)实存论”。于是,作为“客观精神”的法哲学,使得法不是简单地从“自然法(lex naturalis)”中推导出来,而是从法本身作为事物本质的规定规范着事物内在地、符合本性地朝向自身本质而实存。这样的法不是外在的命令,而是事物自身内在的生命。这一生命构成事物本质(本性)的生存发展,推动着事物“是其所是”地成就自身、完成自身自然的伟业,因而是作为自由的存在者而实存的东西。 知识和思想不一样,知识是宽泛的,思想是精深的,研究生的学习是后者。 白天看了许多国内翻译的伦理学论文,很受震撼。晚上再看看尼格玛克伦理学。 保持学习。 10.3.2025 上午看亚里士多德,下午看《自由论》。不用急着改论文稿。把之前的文献先再看看。AI幻觉方面的。刘老的、学长的。积累要比输出更重要、思想的积累要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 我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心里痒痒的。很硬核的一段实习。 看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论明白:不完美才是幸福。 积累、积累、积累。我曾经一直以为学术就是阅读文字的能力和速度比别人强,后来发现真正的差距在于思想。 还得是康德,最强最好的还得是康德。看书、看康德、看文章、不断思考,真的很幸福。 曾经我看哲学是因为:我觉得这些知识很好玩、很有挑战。所以如果有更好玩的、更有挑战的事我很快就被吸引了。 今天开始,我看哲学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不太对,且我隐约知道答案在哪。 明天要正式启动二稿论文的修改校对工作。 10.4.2025 上午(其实一已经11点)看康德。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其实看老师评语改改论文是非常方便快捷的。难的是思想的提升。 还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美西方哲学发展这么好,我们这么落后,结果社会经济层面我们差不多甚至还落后于我们呢?那就是哲学这玩意,本来全世界就没几个人懂,对于绝大部分人了解的都是宗教文化之类的意识形态,哲学用处是很隐蔽的。 下午看《实践理性批判》,有些不好理解的地方不用死扣。再看篇科技伦理的论文。 进入心流状态,心无旁骛。 世界上是否存在超越时空的普遍道德?在面对新的时代新的问题的时候,我该怎么做? 如果要和幻觉联系起来,更多的还是纯粹理性批判。 珍惜时间。 写出论文不是目的,提升自己的思想才是,论文是顺手牵羊的事。 白天一天《实践理性批判》看了一半,似懂非懂。晚上睡前看《五种伦理学理论》 自律。 10.5.2025 晚上看五种伦理学理论一个小时。有时间再看看纯粹理性批判。 改变世界的思想,注定是和大部分人很遥远的,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混吃等死,和平无忧,挺好。 读书绝对不是比谁的阅读速度快,谁的朗诵水平高,可以慢慢看,比的是谁看得思考更深。 file:////Users/szh/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wps-szh/ksohtml//wps3.jpg 现在,人类心灵的本质(这种本质使人类心灵与动物心灵区别开来)就是努力去理解、清楚地思考、将自己的观念在理性上联系起来。就人类而言,这就是生命冲动(生命冲动是人类的倾向)的精神方面。无论何时,当一个人的心灵从一种较大的精神混乱状态过渡到一种较小的精神混乱状态时,他的生命力就得到提高,这种转变就被感觉为快乐。 file:////Users/szh/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wps-szh/ksohtml//wps4.jpg 当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没有任何已经发生的事情会有相反的结果时,我们绝大多数的痛苦就烟消云散。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事件都是无穷的整体因果链条(其中每个原因都是无限复杂的)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且这个整体原因中的每一个都是无穷复杂的时候,我们的情感就不再集中于任何一个事件、事物或个人,而是扩展到所有这些无穷多的条件。结果是,当我们从理性知识的水平上来看待世界时,就不再对任何人或事物感觉到强烈而沉迷的爱或憎。 file:////Users/szh/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wps-szh/ksohtml//wps5.jpg 自由人将直接追求善,追求善会在无意之中避免恶。他将不再经常想到恶和力图避免恶。他将有节制地享受所有那些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快乐,这些快乐不会伤害他理智的发展。斯宾诺莎把自己比作那些健康的人,健康人吃喜欢的食物却无意之中避免疾病。专心于避免恶的人就像体弱多病的人一样,这个人总是想着自己的营养,为了活着而不得不吃饭。“自由人思考的最后一件事,”斯宾诺莎说,“是死亡。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亡的冥想,而是关于生的冥想。 10.6.2025 起床后边吃早饭边看实践理性批判。 在低层次盲目竞争就是内卷,超出内卷,去更高的维度竞争。 看康德是思想的健身,让思想有力量不羸弱。 看书看到三点去健身,晚上陪姨妹吃饭。 齐泽克指出,犬儒主义与启蒙密切相关。从表面上来看,启蒙理性瓦解了一切外在的权威,但这些权威依旧会从侧门返回。在犬儒主义的逻辑之中,某种体制的最终合法性,取决于其是否“有效”。在这种有效性的名义之下,真理被悬置了,对权威的质疑和反抗也被消解了。犬儒主义者以为自己欺骗了权威,但却成为了权威的牺牲品。齐泽克区分了两种犬儒主义,即实存社会主义晚期的政治犬儒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犬儒主义。 作为一个斯洛文尼亚公民,齐泽克经历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晚期的政治状况。他指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苏联东欧存在着严重的政治犬儒主义的状态。在这些国家中,意识形态日益成为了一种乏味、空洞的例行思想意识。尽管没有人真正相信执政者在公开讲话和政治文件中所宣扬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但是大家在公开场合都遵从意识形态的表面仪式,形成了“我很清楚所有的官方意识形态都是假的,但我依然(公开)遵循它”的犬儒主义态度。正如齐泽克所指出的:“最重要的不是根据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产生的内在信仰,而是要遵循外在的实践和仪式。”这种对官方意识形态的犬儒主义态度,得到了党政官僚的默认甚至鼓励,因为他们自己也共享着同样的犬儒主义逻辑。他们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宣扬正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私下场合却完全是另外一套面孔。在这种普遍弥漫着犬儒主义的社会氛围中,那些真诚相信官方意识形态的人,反而会成为党政官僚的敌人,“官方意识形态的‘虔诚’信徒在骨子里比玩世不恭者危险得多:它已经超越了持不同政见的范畴。” 看了一个小时论文。再接着看实践理性批判,难看。 下午健身,晚上陪妹妹吃饭。九点半回来再看会书。 明后两天我将全部待在自习室。 传统认识论认为,主体必须被动地符合客体,外部世界投射出什么,主体便接纳为什么。认识是被动存在。 康德将传统认识论颠倒过来:不是主体被动符合客体,而是认识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知形式。这一转向确立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 (AI幻觉) 10.7.2025 起床读书。 “ 因此,学习哲学史就是思想前人的思想,就是思想性的“对话”,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现代解释学所说的“视界交融”。
在学习和研究哲学史的问题上,我们过去总是强调要“按照哲学家本来的意义去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这可以称之为“我注六经”式的研究方法。80年代以来,有些人又“反其道而行之”,主张大胆地阐发自己的思想,于是就有了“六经注我”式的研究方法,有人认为现代解释学就是这种观点,其实不然。解释学实际上正处在上述两个极端的“中项”,它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视界交融”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对话”的方法。
什么叫“视界交融”?与人相关的一切文化现象,都可以看作是“文本”,学习也好,研究也好,“继承发展”也好,都需要对它们进行“理解”和“解释”。过去人们把理解和解释看作是单纯的再现,追求的是知识的所谓“客观性”,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或者复制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理解和解释是不可能的呢?非也。理解和解释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正是由于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人类文化才得以进步和发展。试想:如果后人总是我注六经式地对待古人的经典,会有什么后果?那将意味着只有经典而不可能有新思想的出现。中国哲学几千年之所以总是围绕着儒家思想转圈子,难有创新,原因就在这里。至少那种“引经据典”、“解经释典”的方式在形式上限制了思想的发展,一如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 “ 第二, 休谟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出发, 对 “一切开始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 的原因” 这条哲学一般原理提出了怀疑。 他认为, 依据感觉和反省得来的所有印象, 我们只能发现所谓的因果关系不过是一种 接近关系 (时空接近) 和接续关系 (因先 于果) , 并不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休谟 对 “原因” 所下的两个定义都表明, 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只是心灵依据习惯而形成的一种联想, 本身并没有任何客观实 在性和逻辑可靠性。 ” 好,10.7下午开始改论文。you'll nenver feel ready. 修改二稿改稿,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从解释学的视角看,看自己的文章,也是同自己的对话、请教、协商。 我现在不是空中楼阁,无中生有,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你要相信现在做的事是有用的,是会铺就自己的路。你要相信现在做的事能够带给你美好的未来。 刘老可以指导你思考,但是你不能根据他的思考亦步亦趋,不然就会出现经典左右脑互博。三稿就是完全参考刘老的零星思考,没有自己的洞见,几乎没有参考价值。直接从二稿的直改入手进行修改和再创作,比较好。 file:////Users/szh/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wps-szh/ksohtml//wps6.jpg 这个思考点很好,学习了,继续深入思考。——训练规范的伦理框架。 下午把论文四稿的蓝本做好了,也就是根据刘老批注逐字逐句地修改。晚上吃完饭晚饭回来看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思考远比盲目工作重要。 三稿论文意义不大,但三稿之前的刘老给的参考意见,比如论文的结构,还是很重要。 关注技术伦理。 康德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努力就是最好的道德运气,这就是必然性。我们努力的每一个瞬间都可以视作是美好生活的前奏,而我们浪费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视作是人生滑落的序曲。 10.8.2025 越努力,越幸运,冲,改论文。 两条路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模仿,就是我知道我的水平写不出一个大学教授的水平,但是可以上而下的学习。 第二条路径是自下而上,对现有的独立思考的成果,稳扎稳打地推进。两条路径都很重要。 两条路径相交回合,形成自己独立地思考建构框架。 file:////Users/szh/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wps-szh/ksohtml//wps7.jpg 幻觉是一种感性认识还是知性认识?从纯粹理性批判中获得答案。 file:////Users/szh/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wps-szh/ksohtml//wps8.jpg 常江不错,就看常江的,写的很好。 阳光很好,人应该在有阳光的地方看书,窗外鸟鸣绿树,这才是学习的地方。看实践理性批判句读。 我的高中,每段时间都会有大大小小的考试,所以我每段时间的努力都是为了这段时间的考试,最终是为了高考。每一段时间,我都有清晰的规划和奋斗目标,如果这段时间我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没有完成制定的计划,那考试没有考好,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现在的我,不需要面对考试,可是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考试,在前面迎接我的还有毕业和人生的大考。每一天若没有尽到最大努力,那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在康德看来,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时间这一先验想象力的统合之中是统一的,我高中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觉得考试成绩很偶然,平时复习的东西和考试的内容类似的概率并不大,所以几乎从来不踏踏实实学习。考试全凭运气。 后来我意识到这样不对劲。就算考试成绩是偶然的,在除去做好每一次的学习工作之外,我没有别的选择。要么就只能等死,所以在尝试了努力一段时间后,发现真的对提高成绩有效果。但我疑心这种规律也是偶然的,因为你永远不会恰好复习到考试考到的那些题,在我看来,努力学习和复习最多练习到面对困难和压力的心态,而不必然带来实际上的考试能力提高。 直到昨晚看纯粹理性批判,这一点我才想通。我想过的这个结论,其实就是休谟的经验主义因果论,经验主义不承认因果论,因果都是感知。我看到我努力复习,我看到我成绩提高,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哪?我看不见,我看不见那就不存在,难道不是吗?太阳照在石头上,这是两个独立的经验,我们没有办法说太阳照是石头热的原因。 请读者别笑这样一种想法,这种想法或许就一直在我们身边:“找不找得到工作和能力无关,全凭运气”“科研全靠导师带”这难道不是很经典的思维方式吗?然而,康德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对范畴,揭示了因果存在的另一种证据。当某件事发生了,曾经我们基于这件事做的全部努力,都可以看作是这件事从预备发生、开始发生到正式发生的环节,任何一步时间序列上的环节缺漏,都将导致必然性的崩溃,变成偶然性的事件。总结地说:我们努力的每一个瞬间都可以视作是美好生活的前奏,而我们浪费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视作是人生滑落的序曲。 不多废话了。 下午练腿完,洗澡后晚上在宿舍看常江论文,邓晓芒的网课,洗衣服,打扫卫生。 file:////Users/szh/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wps-szh/ksohtml//wps9.jpg 10.9.2025 边工作边看论文。 《成素梅:智能革命引发的伦理挑战与风险》file:////Users/szh/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wps-szh/ksohtml//wps10.jpg 还是要回归鲍德里亚的超真实,不回归不行。 想不出论文怎么写的时候应该多出去走走,但是我在上班,没有办法自由活动。这是我论文停滞修改的根源。 看常江论文是为了模仿,但不是说写作就只能参考论文,有那么多参考电影文学的,打开思路。OPEN UP YOUR MIND! 无奈工作走不开,OPEN不了一点。 file:////Users/szh/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wps-szh/ksohtml//wps11.jpg 上班综合征上班综合征上班综合征上班综合征 晚上看实践理性批判。你要相信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美好生活的前奏。 10.10.2025 下班,晚上健身,看会实践理性批判。 上班最大的心累来源于要持续不断地“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