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21#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面对网暴,媒体怎么说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近日,周口医生遭网暴坠亡,再次将肆虐的网络暴力推向舆论风口。

然而,悲剧并非孤例:从粉色头发女孩不堪键盘审判轻生,到刚失去孩子又遭到网暴的母亲坠楼……一个个以生命为代价的惨痛案例接连敲响警钟——网暴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会毒瘤,迫切需要从多维度进行系统性反思和治理。
其实,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权威媒体,一直在持续密集发声,从法治、平台责任、社会治理等多维度深入剖析网暴危害,并提出系统性治理方案。
01
落实平台责任

压实责任,筑牢平台堤坝”——别让网络暴力污染精神家园》

早在2022年,人民日报就三评网络暴力。在《压实责任,筑牢平台堤坝”——别让网络暴力污染精神家园》一文中指出,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在坚持正确价值取向、保障网络内容安全、维护网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还提醒一些社交平台、门户网站在防范网络暴力行为方面,还存在责任认识不充分、角色定位不准确、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导致违法和不良信息禁而不绝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文章指出,根除网络暴力,关键在做好全环节监管。2022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强调加大网暴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以有效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维护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一段时间以来,开盒挂人这种网暴行为猖獗,遭遇开盒困扰的,既有明星、名人等公众人物,也有不少普通民众。人民日报在文章中指出:根治开盒挂人,除了强化事后惩处,管住下游的网络戾气,也得堵好上游的信息泄露口子,要坚持源头防范、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协同共治的原则。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02
法治完善之路


20207月,浙江杭州一女子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偷拍视频并捏造发布虚假信息,造成谣言大范围流传,引发大量低俗评论,严重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后来这位被害人诉诸法律,引出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诉讼,被称为网暴公诉第一案。
后经法院审理,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这起案件看似是个案,却意义深远,反映了用法治方式铲除网络暴力、树立良好风气的决心。央视新闻在《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她拿起法律的武器!》一文中进行了详细报道。


人民日报在《加大震慑,擦亮法治利剑》一文中指出:对网暴形成法治震慑,首先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履职,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帮助受害者更好维权。其次,执法部门应迅速查办相关案件,坚决打击人肉搜索、恶意剪辑等行为及网络暴力黑灰产业。同时,还在文中提示遭遇网络暴力时保护自我权利的可行路径:从留存网暴内容记录,到委托公证部门固定证据,再到向公安部门报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以法律武器回击网络暴力。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随着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国家出台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自202481日起施行。《规定》首次对网络暴力进行了明确界定明确,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下细化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规则,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特征库和典型案例样本库等措施,加强对网络暴力信息的识别监测。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综合事件类别、针对主体、参与人数、信息内容、发布频次、环节场景、举报投诉等因素,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信息风险。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03
社会共治


治理网络暴力既是社会治理课题,也是道德文明工程,人民日报在文中指出,治理网络暴力,需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络道德实践,推动网络暴力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迈进。例如,开展中国好人网上评议,有效弘扬网络文明;组织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等。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对于周口邵医生坠亡事件,工人日报将其原因总结为:法律执行滞后、平台责任缺位,以及社会认知偏差。并在文章中尖锐地指出:类似悲剧都会引发短暂关注,但舆论的热度消退后,网暴仍会卷土重来。这种将生命推向绝境的网络暴力,是社会戾气的缩影,若不对极端化言论土壤进行系统性治理,类似事件难免重复发生。文章提出,在法律层面和互联网平台层面之外,在社会层面上,需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让公众学会理性发声,同时建立更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避免让受害者独自承受压力。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新京报在文中提到,网络曝光,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必须守住真实底线,防止网曝滑向网暴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2025714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发布。在意见要求中包括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我们知道,要彻底清除网络暴力,非一时之功,需要凝聚各方合力。希望媒体的声音,能助力社会共治网络的激活,让理性声音压过情绪浪潮。让指端的每一次点击,不仅记录流量,更是丈量人性的底线,我们才能兑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承诺。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编辑:梅镕缨




822#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梅镕缨

823#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警惕!新闻写作里的3大“病毒”模板,正在杀死真实


20250810
新闻有没有模板?当然有。经典作品、获奖报道,都是值得学习的范本。模板的价值在于启发借鉴,而非机械套用。
然而,打开如今的一些媒体报道,特别是新媒体内容,几种特定的写作模板流转甚广。它们非但没有提升报道质量,反而因其模式化、虚假感和违背新闻规律,让人“细思极恐”。
模板一:导语必“为了”——目的先行,事实靠后
导语是新闻的开篇,核心在于简明扼要地揭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吸引读者。其形式本应千姿百态:描写、引语、提问、叙述……不一而足。
但当下泛滥的,是千篇一律的“为了”式导语:
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节约意识与环保理念,引导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78日,某某县数据局在市民中心开展 ”抵制铺张浪费,提倡绿色环保“ 主题宣传活动。
为提升居民文明养犬意识,规范养犬行为,8日下午,某某县文明办组织住建、公安相关负责人布置安排”文明养犬“管理工作。
为关心留守儿童群体身心发展健康,切实做好暑期晚间托幼服务,促进课业提升。近日,某某街道在某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暑日筑课堂 童心燃梦想“主题活动。
问题所在:这种导语将活动“目的”置于最前,淹没了核心事实(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
新闻写作有“两大傻”:开头写目的,结尾写意义。活动的意义往往蕴含在事实本身,读者自会判断,无需在导语中强行“预告”。这不仅冗余,更违背了新闻“开门见山”“事实优先”的基本原则。
模板二:主体必“群众说”——模糊引语,可信度存疑
新闻主体是展开事实、支撑导语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清晰、具体、准确地呈现事件过程、细节和各方声音,所有信息需有可靠来源。
然而,我们常在主体中看到这样的“群众声音”:
“‘社区发的‘大卡片’真的太实用了”,社区居民李大妈高兴的说。
老党员王大爷感慨道:“这歌声让我想起年轻时在部队学雷锋的日子,今天看到孩子们这么有担当,红色基因真是代代传!”
居民们互相欣赏作品,拍照留念,活动中心里欢声笑语不断。”既能学习传统手艺,又能了解非遗文化,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王阿姨拿着自己剪的”福“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问题所在:“李大妈”“王大爷”“王阿姨”……这些面目模糊、只有姓氏和泛称的“群众”,其言论高度模式化、口号化,缺乏具体细节和真实感。
这往往暴露了采访的浮皮潦草,甚至可能是记者的“合理想象”或“代笔创作”。这种模糊引语严重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让读者怀疑:真有此人?真有其言?
模板三:结尾必“下一步”——展望未来,画蛇添足
新闻结语的功能是自然收束事实叙述。它不同于议论文的总结升华或散文的抒情,核心在于完成事实链条的闭合。
但现实是,大量报道结尾变成了“展望未来”的固定模板:
某某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和谐、文明、温馨’的氛围更加浓厚。”未来,某某街道将继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阵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双向奔赴”。
“此次活动不仅让居民们亲身体验了剪纸艺术的魅力,更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下一步,某某社区将持续搭建非遗文化传承平台……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七彩的夏日,七彩的生活,七彩的收获。接下来,某某镇将充分链接辖区资源……引导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充实、快乐、有意义的暑假。
问题所在: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是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基于已发生或已证实的信息。
“未来”“下一步”“接下来”的计划、目标、期望进行报道,属于对未发生事实的主观展望或预测,这超出了新闻报道的范畴,更像是工作规划或宣传口径。它不仅画蛇添足,更模糊了新闻与宣传的界限,损害了新闻的纯粹性。
结语:莫让模板扼杀真实
“为了……”、“李大妈说……”、“下一步……”——这些可怕的模式化表达,如同病毒般在新闻报道中复制蔓延。它们制造了虚假的繁荣,掩盖了采访的不足,违背了新闻规律,最终伤害的是新闻的生命线:真实性。
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绝不能对此“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是时候重拾“脚底板下出新闻”的精神,深入现场,挖掘细节,用具体的事实、清晰的信息、可验证的引语来构建报道,让新闻回归其记录事实、传递信息的本质。摒弃这些僵化的模板,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有生命力的新闻。

来源:编采圈
编辑:梅镕缨



824#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读过这篇推文后,我倒想问,是不是你们自己“有些善心发错了地方”?


20250809
20258912:34,南方周末公众号发了一篇推文:《峨眉山骡队失业:有些善心发错了地方》。浏览一过之后,不由得想反问:发这样文章,是不是你们自己(文章作者和编发者)——借用原文标题后半截——也“有些善心发错了地方”?《峨眉山骡队失业:有些善心发错了地方》一文主要是说,只因“你多看了一眼”,峨眉山的骡子团队便宣告失业。文章提出“随着新型运输的技术——例如无人机运输技术——的普及,骡队运输在一些项目中可能会逐步退场。这个趋势不难觉察。但是否有必要人为干预,急切地让峨眉山的骡队退出,是很值得严肃思考的”(读者可查看原文:https://www.infzm.com/contents/299975?source=134)本人疑点有三:第一,在一个现代化社会,不管以哪种理由推崇生物能使用,都是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违背的。现代化的指标之一,就是生物能的低占比使用。在有机械可以代劳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人力的肩挑背磨(所以不要美化某些城市的“棒棒军”形象)和动物驱驰(不要以为“做牛做马”就该给你下苦力)。第二,从效率的角度看,如无人机胜过骡队,应让骡队退出。无限风光在险峰,但险峰的矿泉水,都要5元或6元不等,这可能是很多游客的共同经历。之所以容忍这种零售价仅为2元的东西价格随山势陡涨,那是我们知道背后至少有“挑山工”的辛勤汗水使然。现在既然无人机可以缓解劳动,也足以减少运输成本和提升效率,那就让无人机上,而且“人为干预”。推文提出“是否有必要人为干预”,个人认为“有必要”。事情是人来做的,就需要人来干预,即便寄希望于市场“自生自发”,本质上还是人做行动者,不干预不行。当然,作者同情骡队去向的心情可理解,甚至本人还表示赞赏,但“工具理性”的重要不言而喻。第三,严肃的媒体要把注意力放在报道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上,注重自己的门面。严肃的大媒体,它应该关心天下大事,纵览国际风云,立足时代前沿,体现良知和理性。作为大报来说,不管是新闻还是评论,都应体现主流和前沿。而且,因媒体是探照灯和放大器,还要有导向意识。《南方周末》当然是主流大报,这基本是共识。想必不少南方周末的粉丝(本人也是其一),曾经在2003-2009年那几年,一期不漏地把这份报纸买下来,认真阅读,与人讨论,高藏焉,庋束焉,姑俟异日观云尔。那时节真可谓“一纸风行”啦。但后来的南方周末似乎逐渐“辉煌不在”(每个人看法或有不同),不知原因为何。但现在报纸(公众号)这篇文章,居然在同情“骡队”的感情下,抒发前现代的乡愁,于世界主流经济技术发展趋势于不顾,看似爱心热呼,关心民瘼,实则实缺乏时代精神,格局不够。我们不是不欢迎某些小温柔小情调小怀旧小同情,但这类文章可以到其他相应平台去寻找读者空间,不应发表在《南方周末》这样曾经号称过“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大报上。而且,因媒体的方法和导向作用,读者还真会产生“无人机换骡队是不是错了”的疑问。关系到发展趋势的新闻现象,媒体自需立场鲜明,不宜“善心发错”。很多人以为,新闻行业之所以每下愈况,一是因为掌中宝(手机)抢夺了受众的注意力,传媒后继者又被“张雪峰”冲口一击无情打晕,故风光不再。其实这都是错误看法。只有夕阳操作,没有夕阳产业。媒体把内容做好了,体现出价值和高度,受众就不是傻子。因此,我期待着《南方周末》改天推出大作品来,——就像过去一样,常让人眼前一亮。


来源:李兴亮说亮话
编辑:梅镕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