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警惕!新闻写作里的3大“病毒”模板,正在杀死真实
2025年08月10日 新闻有没有模板?当然有。经典作品、获奖报道,都是值得学习的范本。模板的价值在于启发借鉴,而非机械套用。 然而,打开如今的一些媒体报道,特别是新媒体内容,几种特定的写作模板流转甚广。它们非但没有提升报道质量,反而因其模式化、虚假感和违背新闻规律,让人“细思极恐”。 模板一:导语必“为了”——目的先行,事实靠后 导语是新闻的开篇,核心在于简明扼要地揭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吸引读者。其形式本应千姿百态:描写、引语、提问、叙述……不一而足。 但当下泛滥的,是千篇一律的“为了”式导语: 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节约意识与环保理念,引导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7月8日,某某县数据局在市民中心开展 ”抵制铺张浪费,提倡绿色环保“ 主题宣传活动。
为提升居民文明养犬意识,规范养犬行为,8日下午,某某县文明办组织住建、公安相关负责人布置安排”文明养犬“管理工作。
为关心留守儿童群体身心发展健康,切实做好暑期晚间托幼服务,促进课业提升。近日,某某街道在某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暑日筑课堂 童心燃梦想“主题活动。 问题所在:这种导语将活动“目的”置于最前,淹没了核心事实(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 新闻写作有“两大傻”:开头写目的,结尾写意义。活动的意义往往蕴含在事实本身,读者自会判断,无需在导语中强行“预告”。这不仅冗余,更违背了新闻“开门见山”“事实优先”的基本原则。 模板二:主体必“群众说”——模糊引语,可信度存疑 新闻主体是展开事实、支撑导语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清晰、具体、准确地呈现事件过程、细节和各方声音,所有信息需有可靠来源。 然而,我们常在主体中看到这样的“群众声音”: “‘社区发的‘大卡片’真的太实用了”,社区居民李大妈高兴的说。 老党员王大爷感慨道:“这歌声让我想起年轻时在部队学雷锋的日子,今天看到孩子们这么有担当,红色基因真是代代传!” 居民们互相欣赏作品,拍照留念,活动中心里欢声笑语不断。”既能学习传统手艺,又能了解非遗文化,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王阿姨拿着自己剪的”福“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问题所在:“李大妈”“王大爷”“王阿姨”……这些面目模糊、只有姓氏和泛称的“群众”,其言论高度模式化、口号化,缺乏具体细节和真实感。 这往往暴露了采访的浮皮潦草,甚至可能是记者的“合理想象”或“代笔创作”。这种模糊引语严重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让读者怀疑:真有此人?真有其言? 模板三:结尾必“下一步”——展望未来,画蛇添足 新闻结语的功能是自然收束事实叙述。它不同于议论文的总结升华或散文的抒情,核心在于完成事实链条的闭合。 但现实是,大量报道结尾变成了“展望未来”的固定模板: 某某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和谐、文明、温馨’的氛围更加浓厚。”未来,某某街道将继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阵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双向奔赴”。 “此次活动不仅让居民们亲身体验了剪纸艺术的魅力,更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下一步,某某社区将持续搭建非遗文化传承平台……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七彩的夏日,七彩的生活,七彩的收获。接下来,某某镇将充分链接辖区资源……引导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充实、快乐、有意义的暑假。
问题所在: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是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基于已发生或已证实的信息。 对“未来”“下一步”“接下来”的计划、目标、期望进行报道,属于对未发生事实的主观展望或预测,这超出了新闻报道的范畴,更像是工作规划或宣传口径。它不仅画蛇添足,更模糊了新闻与宣传的界限,损害了新闻的纯粹性。 结语:莫让模板扼杀真实 “为了……”、“李大妈说……”、“下一步……”——这些可怕的模式化表达,如同病毒般在新闻报道中复制蔓延。它们制造了虚假的繁荣,掩盖了采访的不足,违背了新闻规律,最终伤害的是新闻的生命线:真实性。 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绝不能对此“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是时候重拾“脚底板下出新闻”的精神,深入现场,挖掘细节,用具体的事实、清晰的信息、可验证的引语来构建报道,让新闻回归其记录事实、传递信息的本质。摒弃这些僵化的模板,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有生命力的新闻。
来源:编采圈 编辑:梅镕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