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31#
 楼主| 发表于 2025-9-6 23:38: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两木金:《光明日报》刊登AI作文是报人的耻辱


最近,纸媒界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8月29日,《光明日报》第15版光明文化周末副刊版面刊登了一篇散文《远去的打麦场》,在文学界掀起轩然大波。
一篇1134字的散文为何会引发文学界的地震?其中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光明日报》在纸媒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是党中央主办、中宣部代管,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在纸媒界的地位仅次于《人民日报》。
作为全国性的重要党报,《光明日报》是“党的喉舌”,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影响最大。按理说,《光明日报》副刊上刊登的文章应该是精挑细选、严格通过三审三校,经得起千锤百炼的奇文佳作,绝对不会和AI作文拉扯上任何关系。能在《光明日报》副刊上发表散文,任何写作者都会感到无比自豪,会受到同行的一致羡慕和崇敬。
其次,散文《远去的打麦场》的作者林海平非等闲之辈。他在文坛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是AI作文第一人,无人能望其项背。


林海平是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黄龙镇的小学教师。自2024年元月份开始,他突然走红报纸副刊,短期内在各种报纸副刊发表散文、诗歌达600余篇(首)。
林海平承认其每天用AI创作五六篇文章,投递给报纸副刊邮箱,天天不间断发表两三篇文章。林海平靠着AI写作赚取了丰厚稿费,很快成为“知名作家”,随即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和湖南省作家协会。


从聊天记录来看,林海平对自己用AI创作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大言不惭,洋洋得意,这种极端扭曲的三观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第三,林海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散文《远去的打麦场》究竟是作者原创作品,还是AI作文?公众号号主两木金用AI检测工具对该文进行鉴定,结果为100%的AI作文,没有丝毫的人工创作痕迹。看来,林海平每日用AI写作多篇文章,过于繁忙,无暇人工修改,把AI创作的文章直接投稿。
AI作文能否用于文学创作,且在报刊上发表呢?答案不言而喻。AI之所以能作文,是对网上现有资料和数据进行快速机械地搜集整合、复制粘贴形成的文章,毫无疑问是赤裸裸地抄袭他人作品。AI作文既然是可耻的抄袭行为,那么,娱乐可以,在报刊上发表肯定不行。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今年九月一日起正式施行,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
对于林海平这样如雷贯耳的AI作文专业户,《光明日报》的副刊编辑和审稿领导竟然闻所未闻,让AI作文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光明日报》的版面,可谓严重的失职行为。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AI作文,而在当天的报纸头版,在《改进文风大家谈》栏目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AI写作代替不了“脚底板沾泥”》。文章指出,再好用的AI写作也替代不了“脚底板沾泥”的调研,再便捷的视频会议也不可取代促膝长谈,再全面的指标数据也不能代替群众感受。唯有将“键对键”的数据与“面对面”的体感相结合,多一些“行脚丈量、秉笔实录”的深度调研,才能让文风越来越实、作风越来越硬。
《光明日报》的这番操作的确非常滑稽,一方面在头版唱高调,倡导摒弃AI写作;另一方面,在15版公然刊登AI作文专业户用AI创作的散文。这分明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既当婊子又立牌坊,实在是纸媒界的奇耻大辱。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报刊活动家。他的办报思想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认为报纸是开启民智的重要工具,强调要通过报纸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执政觉悟,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AI写作是新事物,但不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好比文化垃圾、精神鸦片,毒害思想、培养文化惰性,既不能开民智,又阻碍文学的健康发展。每一位写作者和报刊编辑都应该坚决抵制AI作文,这是他们的神圣职责。
《光明日报》刊登AI作文,为报纸副刊树立了恶劣的典范,无疑会破坏文学的正常生态环境,必将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大丑闻。



作者简介
两木金,原名金林,陕西省武功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系,陕西广播电视台九号发射台工程师。作品散见于《三角洲》《作家文摘》《农民日报》《中国应急管理报》《江西日报》《安徽日报》《河南工人日报》《春城晚报》《湘声报》《民主协商报》《四川政协报》《贵州政协报》《河北广播电视报》《国防时报》《老年康乐报》《中老年时报》《人民代表报》《山西晚报》《甘肃农民报》《河北青年报》《辽宁老年报》《燕赵老年报》《燕赵晚报》《三秦都市报》《各界导报》《自学考试报》《广州日报》《石家庄日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兰州日报》《泰州晚报》《咸阳日报》等报刊,已出版散文集《遥望故乡月》。

来源:两木金
编辑:何璇祺

832#
 楼主| 发表于 2025-9-7 22:30: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杨兰兰是谁?她让全世界媒体集体死机,或许你永远都不会知道


来源:网易新闻
编辑:何璇祺

833#
 楼主| 发表于 2025-9-14 19:38: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梅镕缨

834#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21:40: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上海媒体交了一张白纸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张家乐

835#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21:45: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考考大家新闻六要素是什么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张家乐

836#
 楼主| 发表于 2025-9-23 17:40: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别滥用AI了

从写稿到制图,从推荐到播报,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媒体行业。
但新闻评论区有一种读者声音值得倾听:“一看封面AI,就没有想点开的欲望”“不喜欢这种AI生成的海报,没有创意也没有情感”。
公众为什么开始“AI逆反”?当媒体言必谈AI,技术滥用问题就值得从业者警惕了……
01
AI无处不在
当技术成为噱头,内容行业正在经历一场“AI饱和”:打开任何新闻或资讯平台,AI的痕迹无处不在。
在内容写作上,AI写作助手能在几分钟内生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新闻报道,但这些文章语言模板化、缺乏深度分析,更像是一份扩写的提纲。
视觉设计领域,AI 的 “同质化” 问题更明显。以前,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视觉风格:有的偏爱温暖的手绘风,有的擅长简洁的科技风,有的则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但现在,AI绘图工具批量生产出风格雷同的视觉作品。那些似曾相识的渐变色彩、标准化构图、缺乏个性的元素搭配,让不同媒体的视觉辨识度正在消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视频内容。一些媒体为了抢时效,用AI把素材快剪成视频,AI配乐、AI解说,结果画面跳转毫无逻辑:该突出的重点画面一闪而过,无关的片段却占了大半时长。更尴尬的是,AI识别字幕时还会出错,这些低级错误不仅影响观看体验,更让媒体的专业性大打折扣。
02
读者“AI逆反”
媒体对于AI的“重用”,读者似乎并不买账。新闻评论区里对于媒体AI化的吐槽不绝于耳。


这种“逆反”并非否定技术本身,而是对同质化、低质化内容的自然排斥:当读者每天面对大量AI生成的内容轰炸,新鲜感迅速消退,留下的只有审美疲劳和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质疑。表面看这是对技术应用的不满,深层看,却是对媒体 “丢了初心” 的失望。
有一段时间,媒体为了宣传 “AI 赋能”,争相推出虚拟主播,但主播往往既没有地域特色,也没有独特人设,播报新闻时语气平淡,连基本的情绪起伏都没有,成了单纯“炫技”,很难让读者买账。
(相关阅读:播音员可以下岗了?


而为了节省人力成本,有媒体开始让AI包揽大量工作环节,却省略了人工审核和创意打磨。AI本应是辅助人类的工具,却被当成了 “万能药”,最终只会让内容失去灵魂。



除此以外,有些媒体明明用 AI 生成了内容,却试图包装成 “原创”作品。这一点,今年3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中,已经要求所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信息,都必须依法添加相应的身份标识。
该《标识办法》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此AI生成内容告别“隐身”状态,必须添加“水印”,以亮明身份。
说到底,读者的 “AI 逆反”,板子不能打在读者身上,滥用技术的 “短视”功利心,才是让技术偏离服务初衷的根源所在。
03
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
面对这些问题,媒体行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
首先AI应当从“替代者”转变为“赋能者”。明确工具属性,将其用于人类不擅长的领域(如数据梳理、效率提升等),而策划、审美、价值判断和情感连接等核心环节交还给人。
同时,做到透明度与质量把控并重。落实在适当位置标注“AI辅助生成”,用坦诚换取信任,并建立“AI生成-人工优化”的流程。
AI的使用从来不是衡量媒体先进与否的标准,跳出 “技术崇拜”,理性看待AI的工具属性,才能避开 “滥用陷阱”,重新赢得受众认可。



来源:编采圈(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837#
 楼主| 发表于 2025-9-26 17:05: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电视台报道水稻亩产万斤?这是在2025年……

2025年9月22日,某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播出吉林舒兰大米专题节目,其中有一段记者采访当地水稻种植户,问他家里50亩水稻今年产量能达到多少,种植户回答说最低是七十五万斤。







非专业人士乍一听到这个数字可能没概念,就感觉好像还挺多的,但作为曾经的农业记者,我一听这个产量就炸毛了:
50亩,75万斤,平均每亩产量1.5万斤!
好家伙,你这2025年的产量比1958年还要高啊!亩产一千多斤的水稻,愣是被你给翻了10倍……
在观众指出这个问题后,电视台已经在节目播出3天后对官网发布的版本作出修改,剪掉了这两句关于亩产的对话。
不过我有原始视频,没有冤枉他们就是了。当然,对这段采访本身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它和1958年的水稻亩产万斤还是有本质差别的,属于是“宣传工作中的技术失误”,而非恶意浮夸。



之所以判断2025年这段采访没有恶意浮夸,是因为后续讲到预计收入的时候,种植户大哥回答的是最低15万元,也就是每亩收入3000元,这个数据是相对靠谱贴近现实的。
由此推算,当地水稻亩产1500斤,50亩总产量预计7.5万斤,收购价2元一斤,总收入15万元,这才是可能的真相。还有一种可能是,记者的脚本原来写的是50垧地(750亩),被读错成50亩,而种植户还是按照原来的脚本回答75万斤,于是就乌龙了。每亩产量1000斤,净利润(而非收入)200元,这也是贴合实际的。
一名朴实的水稻种植户,面对中央媒体的镜头时精神紧张,语气亢奋,脑子一下转不过来说错了话,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以前和电视媒体一起参加活动的时候见过不少,十几秒的镜头要重拍五六遍才能过。
以前作为文字记者,一直不爱跟电视媒体一起采访。这帮人都是直勾勾的诱导性提问,经常对要采访的事情一点基础了解都没有,问的都是特别肤浅的问题,还要优先安排采访拍摄,像极了那些“干啥啥不行,出风头第一名”的同事。
所以这个事情的重点在于现场采访的记者业务素质比较低,缺乏关于水稻的基本常识,对数字不敏感,所以采访的时候没有察觉到不对劲,负责剪辑制作与审片的编导也是敷衍了事,没有发现这么离谱的问题,最终让这个错误留在了节目里。
不过,这样的错误本身其实是有必然性的:
第一,电视台现在营收压力特别大,广告收入腰斩再腰斩,人才流失也很严重,包括地位高高在上的那几家电视台,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去。现在很多电视台都默许员工在外面干私活儿赚外快,不然队伍真要散了……
还在干活儿的这些人,要么业务能力一般,要么做节目态度敷衍了事,更多的情况是能力不行态度也不行,出点错误是常有的事,大家也没那么在意了。只是水稻亩产万斤这种错误过于离谱,才有点讨论的价值。
第二,这期节目其实是电视台借着农民丰收节(今年是9月23日)的由头,从吉林舒兰市拿了一笔宣传经费制作的专题节目,目标是宣传舒兰大米品质高,产业发展好。大概率,从采访对象安排到提问回答的脚本都是当地准备好的,电视台派几个人去露脸走个过场而已。所以,对节目内容审核不仔细也就并不意外了。
第三,不只是这一期节目,而是整个这一类电视节目从来都不以“调查报道真实情况”为准则,而是以“寻找素材支撑宣传主题”为准则,对信息的真实性严谨性并不在意。
水稻亩产万斤这样的浮夸不至于,但各种夸大职业收入、美化底层生活的操作可以算是常规了,还有很多是拿营收当净利润宣传。
什么东北县城女孩卖鸵鸟年入百万,靠摆摊卖螺蛳粉老板月入8万,985毕业生男子捡垃圾8年实现财富自由……这些离谱新闻,大部分都是电视台(以及附属融媒体账号)搞出来的。
就很没意思……
这些电视台的存在现在就非常尴尬,新闻报道的价值体现不出来,党政宣传的价值其实也体现不出来,就单纯是为了维系电视台本身的存在而消耗各级政府的财政经费,时不时还要捅出几个娄子来。
估计撑不了多久啦。



来源:建设性意见(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83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1 19:40: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宗馥莉辞职报道,多家媒体法律概念闹乌龙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何璇祺

839#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1 19:56: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银行菁英计划背后的实习中介乱象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何璇祺

840#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3 21:35: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真正的危险不是AI取代记者,而是记者活成了AI的模样
[url=]长江朱建华[/url]
20251012
近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学术论坛在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传播与社会治理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高级编辑、湖北产业教授陈力峰谈到,AI时代新闻生产的主体始终是人,而非工具。
他表示,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具备新闻作品的核心要素,因其缺乏新闻从业者的原创劳动、价值判断与责任担当,无法承担法律责任与公信力。
陈力峰引用业界实践,分析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均将AI定位为需经人类严格审核的辅助工具,而非独立创作者。
面对AI技术浪潮,陈力峰提出业界、学界与平台企业三方协同的培养路径:业界需通过组织变革释放全媒体生产力;学界应优化课程设置,平衡理论与技能,培养精通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平台企业则应共建开放生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他表示,真正的危险不是AI取代记者,而是记者活成了AI的模样,呼吁坚守新闻的核心价值与人的主体地位,捍卫公众信任与文化传承的社会使命。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梅镕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