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两木金:《光明日报》刊登AI作文是报人的耻辱
最近,纸媒界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8月29日,《光明日报》第15版光明文化周末副刊版面刊登了一篇散文《远去的打麦场》,在文学界掀起轩然大波。 一篇1134字的散文为何会引发文学界的地震?其中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光明日报》在纸媒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是党中央主办、中宣部代管,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在纸媒界的地位仅次于《人民日报》。 作为全国性的重要党报,《光明日报》是“党的喉舌”,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影响最大。按理说,《光明日报》副刊上刊登的文章应该是精挑细选、严格通过三审三校,经得起千锤百炼的奇文佳作,绝对不会和AI作文拉扯上任何关系。能在《光明日报》副刊上发表散文,任何写作者都会感到无比自豪,会受到同行的一致羡慕和崇敬。 其次,散文《远去的打麦场》的作者林海平非等闲之辈。他在文坛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是AI作文第一人,无人能望其项背。
林海平是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黄龙镇的小学教师。自2024年元月份开始,他突然走红报纸副刊,短期内在各种报纸副刊发表散文、诗歌达600余篇(首)。 林海平承认其每天用AI创作五六篇文章,投递给报纸副刊邮箱,天天不间断发表两三篇文章。林海平靠着AI写作赚取了丰厚稿费,很快成为“知名作家”,随即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和湖南省作家协会。
从聊天记录来看,林海平对自己用AI创作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大言不惭,洋洋得意,这种极端扭曲的三观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第三,林海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散文《远去的打麦场》究竟是作者原创作品,还是AI作文?公众号号主两木金用AI检测工具对该文进行鉴定,结果为100%的AI作文,没有丝毫的人工创作痕迹。看来,林海平每日用AI写作多篇文章,过于繁忙,无暇人工修改,把AI创作的文章直接投稿。 AI作文能否用于文学创作,且在报刊上发表呢?答案不言而喻。AI之所以能作文,是对网上现有资料和数据进行快速机械地搜集整合、复制粘贴形成的文章,毫无疑问是赤裸裸地抄袭他人作品。AI作文既然是可耻的抄袭行为,那么,娱乐可以,在报刊上发表肯定不行。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今年九月一日起正式施行,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 对于林海平这样如雷贯耳的AI作文专业户,《光明日报》的副刊编辑和审稿领导竟然闻所未闻,让AI作文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光明日报》的版面,可谓严重的失职行为。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AI作文,而在当天的报纸头版,在《改进文风大家谈》栏目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AI写作代替不了“脚底板沾泥”》。文章指出,再好用的AI写作也替代不了“脚底板沾泥”的调研,再便捷的视频会议也不可取代促膝长谈,再全面的指标数据也不能代替群众感受。唯有将“键对键”的数据与“面对面”的体感相结合,多一些“行脚丈量、秉笔实录”的深度调研,才能让文风越来越实、作风越来越硬。 《光明日报》的这番操作的确非常滑稽,一方面在头版唱高调,倡导摒弃AI写作;另一方面,在15版公然刊登AI作文专业户用AI创作的散文。这分明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既当婊子又立牌坊,实在是纸媒界的奇耻大辱。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报刊活动家。他的办报思想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认为报纸是开启民智的重要工具,强调要通过报纸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执政觉悟,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AI写作是新事物,但不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好比文化垃圾、精神鸦片,毒害思想、培养文化惰性,既不能开民智,又阻碍文学的健康发展。每一位写作者和报刊编辑都应该坚决抵制AI作文,这是他们的神圣职责。 《光明日报》刊登AI作文,为报纸副刊树立了恶劣的典范,无疑会破坏文学的正常生态环境,必将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大丑闻。
作者简介 两木金,原名金林,陕西省武功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系,陕西广播电视台九号发射台工程师。作品散见于《三角洲》《作家文摘》《农民日报》《中国应急管理报》《江西日报》《安徽日报》《河南工人日报》《春城晚报》《湘声报》《民主协商报》《四川政协报》《贵州政协报》《河北广播电视报》《国防时报》《老年康乐报》《中老年时报》《人民代表报》《山西晚报》《甘肃农民报》《河北青年报》《辽宁老年报》《燕赵老年报》《燕赵晚报》《三秦都市报》《各界导报》《自学考试报》《广州日报》《石家庄日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兰州日报》《泰州晚报》《咸阳日报》等报刊,已出版散文集《遥望故乡月》。
来源:两木金 编辑:何璇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