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11#
 楼主| 发表于 2025-7-17 22:20: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个气象新闻,把我整不会了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812#
 楼主| 发表于 2025-7-18 16:47:37 | 只看该作者
刘海明 发表于 2025-7-17 22:02
【案例】

专家:记者携维权者上门,可能讨打


813#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09:38: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杨泓艳


814#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21:57: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个气象新闻,把我整不会了

近日,全国各地高温持续不断,央视连续多日发布高温预警,其中主持人朱广权的一段幽默播报,全网刷屏,引发热议。



01“权式”天气脱口秀
在大众以往的认知里,天气预报似乎总是和“枯燥”二字挂钩:端庄严肃的主播,在气象云图前,用标准而又平淡的语调,依次播报着各个城市的天气状况、温度、风力、风向……
然而,在此次高温天气的播报中,朱广权通过一段让人拍案叫绝的押韵段子,将严肃的天气信息转化为幽默化、生活化的语言,通过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将高温天气的酷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欢笑中深刻感受到了高温的威力。
其实,这已经不是朱广权第一次在天气预报中展示他独具匠心的语言艺术,之前他已经多次将传统的天气预报转化为充满创意的“天气脱口秀”,创造了众多“出圈”段子。
朱广权的“烫嘴”段子,出现在他用四大名著主题曲花式播报天气中。


在蛇年,朱广权用一套“新闻贯口”播报大风寒潮预警。




当寒潮来袭时,朱广权花式播报,喊大家记得添衣保暖,展示他的“权式”关心。




02何以破圈
朱广权的“天气脱口秀”,打破了传统天气预报模式,将枯燥的天气信息转化为有趣的语言表演,成功实现“破圈”,为气象信息传播创新提供了示范。
朱广权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将气象信息转化为娱乐段子,而是在严谨科学信息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他将多种语言艺术手法融入专业播报中,构建出独特的表达体系。
朱广权的天气段子具有鲜明的韵律特征,大量使用对仗押韵句式,如“出门齐刘海,回家条形码”,“劝君穿着秋裤走,寒潮来袭不会抖”等。这种表达既保留了口语化特质,又蕴含说唱音乐般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被网友戏称为“央视rapper”。这种韵律化表达不仅便于记忆,也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使气象信息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的文字互动。
这些天气段子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共鸣,还源于朱广权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精准捕捉,以及形象化再创造。他将天气特征与民众的生活体验巧妙结合,创造出既幽默又富有洞察力的表达,让气象信息从抽象数据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生活画面。如用“热得我都有点膨胀”形容高温下的身体感受,巧妙借用物理学的热胀冷缩原理,又贴合日常体验,这比单纯播报温度数值更具感染力。
这种创新播报方式既保留了新闻的专业性内核,又注入了情感温度,让观众欢笑之余,也对天气预报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


03天气播报新探索
近年来,天气预报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也不再满足于固有的播报模式,开始尝试气象信息传播的创新探索,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变革,找到了自己的“流量密码”。
剧场式天气播报

深圳气象局大胆迈出了创新的步伐,推出“小剧场+天气预报”新模式,多期视频播放量超百万。



深圳气象局将天气预报播报演绎成别出心裁的情景剧,气象主播不再是刻板的播报机器,而是化身为一个个生动的角色,将气象预报内容融入到妙趣横生的对话和诙谐幽默的台词中。
与传统的天气预报相比,充满创意的天气预报小剧场,通过精彩的短剧表演,让观众在欢笑中了解天气情况。观众们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被剧情吸引,主动地去关注天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满足了观众对娱乐的需求,又提供了实用信息,一举两得。

技术赋能播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的力量也为天气预报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摩羯”来袭时,央视在一条关于台风天如何防范避险的视频中运用“虚幻引擎+XR+虚拟演播室”技术,打造出了逼真的天气场景,让狂风骤雨的街道、积水成河的马路、骤然飞起的雨伞、轰然倒地的树木……都仿佛触手可及,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天气预报体验。观众们通过屏幕,可以更加直观感受到恶劣天气的威力,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天气预报变得像科幻大片一样扣人心弦。




这种技术赋能的天气预报形式,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观看兴趣,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天气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增强了天气预报的实用性和科普性。
以上这些花式天气播报的成功实践,揭示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创新传播的可行路径:专业知识的传播不仅需要准确性,更需要情感共鸣和传播巧思。
天气预报的创新之路还很漫长,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相信在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中,天气预报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继续在信息洪流中保持高流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加精彩的天气预报吧!


来源:编采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ShKdpJiZ_xi_0zBxW4URg
编辑:杨泓艳


815#
 楼主| 发表于 2025-7-27 19:11: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的成分要少!如果演得过头了,很容易喧宾夺主

从下至上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正在全国新闻界火热举行。先得祝贺一下中国县融人,自今年起,又一辆“直通车”应时驶来,就是继有资格直接初评申报中国新闻奖后,中国县市报研究会再次担纲,选拔县级融媒的“好记者讲好故事”,今年名额3个,可直接参加全国复赛。
作为中国县融智库专家,笔者也就有机会应邀成为其评委,参与其终端环节的线下选拔活动,得以向多位研究会领导、智库同仁、大学教授学习,并一起交流,因此成就了本文要写的这个题目。
结合今年的那场选拔活动,及以往多次组织、观摩的类似现场,笔者感到“好记者讲好故事”,有五方面“不能这样讲”。


一是应讲记者的故事,而非我们所采写的新闻事实。
参讲者的前提是好记者,因而是有故事可讲的,就看我们如何选题。
从本次记者讲述的情况看,有的人在总体把握上存在些许偏差,也就是,记者虽活跃在事实里边,可只能算是个配角,是个记录者,非主角。
而在这里,要求记者的该是主角。可以呈现所采写的事实,但重心应放在自身怎样参与了事实进程,以至影响、改变、决定了事实走向。
这种深层次的介入,所产生的故事,要比纯粹记录的经历,无论在情节上、还是细节上,都要丰富丰满得多,也就会更加精彩。

二是光感动人还不够,讲什么太重要了。
如果说,讲述者讲的是自己故事,是为关键,那么讲什么样的故事,则是另一个关键,或者说是关键中的关键。
这在媒体选择好记者时就应考虑到这一点,是所选送的这一记者参与了重大题材、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
好记者讲好故事,虽然讲的是自己的故事,但终极目的,是通过讲自己来反映时代变迁、反映媒体人作用。
通过讲这些故事,感动到受众以至让他们流泪是初级效果;中级及高级效果,是震撼、洗礼到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因此,我们应有自己的认识,故事人物虽小、内容也不一定惊天动地,但得置于社会大背景下,从其深刻的内涵中看主题大小。
自然,不同级别的媒体人到不同平台上去讲述,决定这个“主题”需要大到什么样的程度,如到全国去讲,应在全国具有导向性、代表性,比如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如到江苏去讲,眼下的如“苏超”等。

三是要讲的是故事,不是总结出来的经验。
这种情况不是小问题,不是个别现象,在不少讲述者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相对而言,故事是形象、生动的,经验是干巴、枯燥的。
在听讲时,我忌讳听到一二三四的经验性介绍,尤其把这一二三四直白体现到小标题及文中观点上。实际上这是评委和听众共同的心声。
大多数的“好记者讲好故事”,出现在比赛场合,用的时间并不长,如十分八分钟,因此建议不一定用小标题,将内容分得很碎,实在有必要用,也该精选出闪亮、经典事实。
个别专场性的好记者讲好故事,如要用一两个小时,那是大家专场,则另当别论。
诚然,在讲故事时,不是绝对不可穿插经验,但我们得学会将其完美融合到故事细胞里,使之成为故事的有机组成。

四是讲故事可以是演讲,但“演”的成分要少。
一些地方把“好记者讲好故事”定为演讲,这没什么大问题,演讲中的演,是为表演,若有分寸,可以升华事实,增强感染力。
“若有分寸”是要求“演讲”应符合事实所需要的那种表达,且正好处在受众喜闻乐见的状态上。
如果演得过头了,或在故事中与事实抢了风头,很容易喧宾夺主。这犹如一个漂亮女孩还过分涂脂抹粉,反让天然的美给逊色。
时代在变,要是说多少年前人们习惯于在演讲时好“演戏”,如今这种习惯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也有零星的存在,提醒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好记者讲好故事,倡导多用原汁原味、有情有魂的事实来感化人。这方面记者与作家有很大不同,我们特别强调事物的真实性,更看重用真心、真诚引起大家共鸣。

五是最好就讲一件事,讲深讲透讲到位就行。
从选拔现场可以看出,多数人讲的故事主题集中,如写新闻一样,以一个切口、一根主线往下,情节和细节,跌宕起伏,环环紧扣,妙语连珠,引人入胜。
但也有人讲的主题嫌大了些,内容显得分散,重点不那么突出,这样也就很难写深写透写到位。
待决出了名次,几位专家和领导坐到一起,进行会诊,认为多数讲稿及视频还有一定提升空间,还有薄弱的地方值得加工,总之要拿到全国去争优,还得好好磨磨,把基层的特色、基层媒体人的特长给磨出来,把基层媒体人的精气神给表现出来。
大家认为:在故事的主题、题目上,还有推敲余地,好的故事题目,寥寥数字,但须题对文,吸引到人,对此要下工夫。在讲述时,用来铺垫的文字要尽量压缩,而在讲述时应多些荡气回肠。

来源:长江朱建华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RAGhc56MePky7kloE9T2g
编辑:杨泓艳

816#
 楼主| 发表于 2025-7-28 22:22: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人和管宣传的官员一定要保有最基本的人性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何璇祺
817#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9:40: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轶君:第一现场已经不属于新闻人

2025080415:56 四川
前不久,资深中东战地记者周轶君参与了看理想节目《独家对话周轶君:以色列和伊朗,何以至此?》的录制,以下是内容节选——
看理想:我们现在接受新闻的方式非常个人化,也不再依赖传统的新闻来源,更青睐小红书这种社交媒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感觉挺愧疚。
周轶君:这是我们的历史时刻,你不需要感到愧疚。现在的通讯手段非常发达,大家可以即时地把所思所想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第一现场已经不属于新闻人了。
有人说现在是“后真相”时代,我觉得是“后事实”。我们看到的“事实”太像真的了,就像AI模仿真人说话一样,你都不确定到底是不是本人说的话。
项飙说国际新闻常常先要简单化,才能戏剧化。通俗来说就是“字越少事越大”,这样方便大家进行个人投射,然后才能理解一个复杂的事件。这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被很多信息淹没,很难知道真正在发生什么。新闻人的工作就是用严肃的态度去贴近真相,只是这话现在听起来有点过时了。
看理想:那我们现在该怎么了解真正发生的事情呢?
周轶君:这取决于你想了解的动力有多大。如果我不是学阿拉伯语、做中东报道的人,我可以接受自己不管这些事情。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要做新闻观察员,普通人不需要有这种内疚感。可以不管这些事情是一种幸福,说明你的生活环境是和平的。
但如果你想知道,第一点就是不要相信特别戏剧化的事情。也不要相信一下子就能解释清楚的答案,或者没有转折、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答案。然后你要去自己找答案,比如你是学外语的,就要去了解历史和文化,新的认知会把你带到新的理解维度。
看理想:生活在和平地区的我们,无法想象生命时刻遭受威胁,这会对人的价值观产生怎样的影响?
周轶君:据我所看到的,当地人的韧性和弹性很高,大家会习惯这种生活。加沙地带不光是死亡的威胁,即使在和平时期,人口密度也非常高,很多人从来没有离开过那里。当然他们希望和平,但也明白冲突是怎么回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活在当下的感觉,周末依然会唱歌跳舞,生命力非常顽强。
有一天晚上发生了轰炸,大家都躲在家里,不知道能不能熬过这个晚上。但第二天是星期五,赶集的日子,人们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涌出来。当时我站在街头,感动得要掉眼泪。只要能够有能力进行日常生活,就是一种胜利。日常生活就是会去爱、去恨、去嫉妒,做任何不堪的或者美好的事情。
资料显示,周轶君,1976年出生,199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记者、演员、导演、主持人、制片人。
1998年,周轶君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随后进入新华社工作。20026月,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记录她在中东的所见所闻。2006年,进入香港凤凰卫视任职。曾多次采访过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第二届 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她的《在埃及数骆驼》一文被编进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本。20232月,参演电影《她的取景器》 。
2004年,周轶君被评为年度中国记者风云人物,2018年,周轶君的作品《走出中东》入选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其作品《他乡的童年》2019年被评为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



来源: 传媒见闻
编辑:梅镕缨



818#
 楼主| 发表于 2025-8-6 19:52: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梅镕缨

819#
 楼主| 发表于 2025-8-7 10:35: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不再能为公关输送人才了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口老炮 ,作者炮哥被人注册了
来源 | 一口老炮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风大一点,站都站不稳,回头望去,滚滚的红尘中,那个媒体人光芒万丈的时代,真的挺让我怀念的,他们在每一个秘密的背后,拿着笔,拿着相机,试图告诉我们真相。
徐浩峰在《师父》中,安排了一段对话,郑山傲对陈识说,天津十九家武馆,没有一家真教功夫。
最近半年,竟然还有很多企业,来找我去打工,五花八门,什么类型的都有,但是我自从一头家养动物变成野生动物后,再也回不去了,哪怕这家公司将来不做了,必然也是去做全职作家,这辈子再去打工的可能性为零。买卖不成,那很多兄弟,就托我帮忙找人,这里面我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企业想重金招公关,媒体,却已经无人可挖了,曾经公关的人才蓄水池,干了。
放眼整个中国商业版图,90%的规模企业的公关一号位,都是来自于媒体,华为、腾讯、阿里、小米、美团、百度、蒙牛、伊利、蔚来、字节、快手、滴滴……剩下的10%基本是管培生。
这个用人逻辑非常简单,公关面对的工作对象,就是媒体,媒体人当然更了解媒体人,一个圈子里的,关系自然好处理,这就解决了渠道问题,如果这个媒体人才华横溢,那么内容能力也就有了,内容和渠道,双管齐下,就有了工作的基本面,只要情商过关,能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就算出厂合格。
这些媒体人,去了企业之后,创造了中国30年轰轰烈烈的公关史,留下了无数经典战役。
这条人才输送路径,原本非常通顺,大企业招公关一号位,或者中层的逻辑很简单,去知名媒体挖人,主笔、主编甚至总编,挖来即可。
年轻人,大学毕业,去媒体为了理想奋斗几年,学到了真本领,跟社会的阴暗面斗争,建立了自己的人脉江湖,学会了接人待物,也看清了社会的本质,到了成家立业、安身立命的年纪后,顺理成章去企业发光发热,发家致富,养活一家老小,媒体的机会留给下一波年轻人。
这样的配合,从95年开始到15年,20年期一直通用,我今天之所以还有口饭吃,就是因为跟我同时期的记者,现在都在各个大厂做VP,兄弟们,赏口饭吃。
南方报系的15年之前的骨干人才,几乎全部被公关行业掏空,最知名的调查记者,全部成为了大厂公关核心,北京的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几家都市报北青报、京华时报、新京报,还有新浪、搜狐等也一样贡献了无数人才,上海在这方面稍微差一点,外企用人逻辑不太一样,当然一财还是培养了一批。
现在这条路却断档了,1990年出生的一批优秀记者离开媒体后,就后继无人了,我起码已经有十年没有看到过,像样的调查新闻了,或者说,调查记者这个类目已经绝种,后面巴拉巴拉,此处略去十万字。
但是企业的公关人才需求,却是依旧源源不断,甚至很多公关一号位还在位置上,也一直在为自己找接班人。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上升期的500强企业,公关一号位生命周期能超过5年,已经算长的,在这种位置上干了5年后,人的心力、体力都会大幅度下降,而且5年赚到的钱,也足够后面花了,找人接班,也是必定要考虑的,否则有命赚钱,没命花钱。
从三年前,大家就发现,现在人越来越难找,媒体里能挖的人,早就被挖走了,15年之后进去的人,早已经丧失了企业需要的内容策划能力,不同时代赋予的内容能力是不一样的,今天媒体里的同志们,擅长的内容策划能力,在企业基本没有任何发挥余地,“定了”、“刚刚”、“官宣”、“震惊”都被玩成了标题,这种创新,不要也罢。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我在所有的中国民营企业大厂中,在中层也最多看到90年的,再往后,我就看不到了。
机构媒体搞不定,那么很多企业就开始动自媒体的主意,把一些头部自媒体的合伙人,甚至创始人,挖过去,也算是曲线救国,王自如算不算之前的案例?哈哈,也许不算,这种事,这几年也发生了不少,就不点名了。大厂也清楚,自媒体,只有老板有能力,下面干活的人,基本就是机器人。
如果上面两条路,都走不通,最后就只能去同行那里挖了。
现在从同类型企业里挖人的难度很大,大家现在都是求稳,大部分企业都提供不了飞跃发展暴富的可能性,规模都差不多,收入也不会大幅度提高,何必动来动去?出现的局面就是,想挖的挖不动,能挖的不想要。
这件事情背后,我在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自媒体,不能像十五年前的机构媒体那样,培养出真正的媒体人才?你当然想问,为什么机构媒体也失去了这个功能,这个话题不聊,我知道你想害我。
回到文章一开头的地方,天津武馆不教真功夫,是不是可以套用在自媒体身上?自媒体的老板们都很能干,但是大多数,怕是也不教真功夫。
首先,一大部分自媒体是刷脸导向型的生意模式。
一个老板,算是行业老人,大家给几分薄面,每年各家给点预算,老同志往往也写不动了,就找一两个年轻人代笔,写完之后,老同志改改,企业也就认了,一年两年,反正就是这样,交付的产品,就是不死不活,这是一种平衡态,也没人打破这种行规,这种状态下,能学到本领,也算是见鬼,老同志自己亲自上,怕是都写不出行业要的东西了。
其次,自媒体写好软文才是核心。
自媒体和机构媒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当年的机构媒体,内容是不卖的,卖的是硬广,而现在的自媒体,硬广没人要,都是卖内容为生的,年轻人来了之后,十之八九,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好一篇软文之上。
这是一个悖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靠写软文成为媒体高手的,但是正规媒体写作训练出来的高手,却很容易把软文写好。
其次,师父们的确也不想好好教。
我们一帮中登、老登聚会时,往往会批斗白眼狼,这些年,我又培养了谁谁谁,然后就跑了,自媒体主编与老板之间的狗血故事,不胜其多,其实大家也想教真本事,但是现在行业门槛太低,竞争太激烈,一个年轻人你花个两年时间,教完了,人脉也差不多,随手就自己干了,变成了你的竞对,不好好教,一直控制资源和人脉,反而能多干两年。
最后,有才华的年轻人为啥去自媒体。
年轻人打工,尤其有才华的年轻人,要不图个名,比如当年大伙儿去报社、杂志、电视台,无冕之王嘛,要不图个钱,你开足够多的工资,现在的自媒体,很显然,两条都不满足,那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为啥要来自媒体给你打工呢?
那么,自媒体到底能不能培养出人才?这也是我最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但是前提是,自媒体的老板要舍得,舍得自己将来做配角。
我自始至终认为,自媒体,没有永远的老板,这种组织里,就两种核心竞争力,内容能力,商务能力,如果你的晚辈,在这两种能力上,都超越了你,你就必须思考,让别人做你的老板了,年轻人愿不愿意带你喝口汤,可能还要看人家脸色。
很多自媒体老板,理想的状态就是,自己出去混混,然后家里有人能批量给自己生产好内容,自己做一个刷脸到处好吃好喝的甩手掌柜,但是放眼望去,这是痴心妄想,无人能实现,最终还是要自己干活。
媒体的核心是内容,当一个人,掌握了生产稀缺内容能力的时候,商务的价值,基本可以降为零。
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我们这一行,就是手艺活,跟理发店、饭店、铁匠铺、制瓷一样,如果你要开门收徒,又想要徒弟将来接自己的衣钵,那么就必须控制人数,不能求规模化,师父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花个三年时间作业,倾囊相授,带着出去见人、见世界,在三年的时间内,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让年轻人最终有归属感,直到最后,慢慢把自己的金字招牌,交给年轻人,让人家做大股东,做真正的话事人,形成传承。
我觉得个人IP是没有价值的,仅仅能赚钱而已,谈不上品牌,比如一口老炮,今天我在写,它是一口老炮,如果我不写了,这个品牌无法再延续,没人能接过去,写下去,这就是昙花一现,我不写了,还有一个新的人,会用另外一种认知,一种视角,一种态度,去继续写,这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IP,真正的品牌。
我正在以身试法,做这个测试,我找了两个年轻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打算花上三年时间,把所有的“知道”,都告诉他们,我想试验一下,我的假设,是否可以成功,人与人之间,在我们这一行,到底会不会有所谓传承。
最后,话题回到企业身上。
从媒体找到合适的人才,来补充自己公关传播人才不足的路,既然堵死了,那如何解决?我们看一看,为何多年以来,阿里巴巴的公关团队,从来不缺人,第一,阿里的板凳够深,当年挖走的优秀媒体人最多,这与第一代老板王帅的个人喜好就有很大关系,他就是喜欢媒体人;其次,因为阿里算是行业内,最早形成内部培养人才机制的公司,从阿里成长起来的优秀公关人,也一样很多。
这就是将来企业要面对的局面,公关要形成自己培养人才的机制,师徒授业,大厂公关也要开门教真功夫了,这个机制,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就是因为以前媒体的人,太多,太好用,也太好挖。
这个机制,对于大厂公关一号位的挑战,非常大,但凡超过50人的公关团队,人事关系都相对复杂,内卷严重;在谷歌,人们强调企业要找A类人才做同事,A类人才首先第一标准,就是喜欢和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一起工作,但是有多少大厂公关,有勇气培养将来可能代替自己的竞争对手呢?
说千道万,谁让媒体不再输送人才了呢。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风大一点,站都站不稳,回头望去,滚滚的红尘中,那个媒体人光芒万丈的时代,真的挺让我怀念的,他们在每一个秘密的背后,拿着笔,拿着相机,试图告诉我们真相。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讨厌回忆往昔,但是这周,我也忍不住开始回忆了,我真的不喜欢今天的生活,刷短视频的日子,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AI时代,现在更加让人心烦,肉眼可见,第一批AI时代的寄生虫已经出现,他们的大脑已经长在了AI身上,方案、稿子、信源甚至写封情书,都要用AI辅助。
这样的局面,人还有什么价值,我不知道。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梅镕缨



820#
 楼主| 发表于 2025-8-7 21:26: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不再能为公关输送人才了

2025080610:54 四川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口老炮 ,作者炮哥被人注册了
来源 | 一口老炮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风大一点,站都站不稳,回头望去,滚滚的红尘中,那个媒体人光芒万丈的时代,真的挺让我怀念的,他们在每一个秘密的背后,拿着笔,拿着相机,试图告诉我们真相。
徐浩峰在《师父》中,安排了一段对话,郑山傲对陈识说,天津十九家武馆,没有一家真教功夫。
最近半年,竟然还有很多企业,来找我去打工,五花八门,什么类型的都有,但是我自从一头家养动物变成野生动物后,再也回不去了,哪怕这家公司将来不做了,必然也是去做全职作家,这辈子再去打工的可能性为零。买卖不成,那很多兄弟,就托我帮忙找人,这里面我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企业想重金招公关,媒体,却已经无人可挖了,曾经公关的人才蓄水池,干了。
放眼整个中国商业版图,90%的规模企业的公关一号位,都是来自于媒体,华为、腾讯、阿里、小米、美团、百度、蒙牛、伊利、蔚来、字节、快手、滴滴……剩下的10%基本是管培生。
这个用人逻辑非常简单,公关面对的工作对象,就是媒体,媒体人当然更了解媒体人,一个圈子里的,关系自然好处理,这就解决了渠道问题,如果这个媒体人才华横溢,那么内容能力也就有了,内容和渠道,双管齐下,就有了工作的基本面,只要情商过关,能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就算出厂合格。
这些媒体人,去了企业之后,创造了中国30年轰轰烈烈的公关史,留下了无数经典战役。
这条人才输送路径,原本非常通顺,大企业招公关一号位,或者中层的逻辑很简单,去知名媒体挖人,主笔、主编甚至总编,挖来即可。
年轻人,大学毕业,去媒体为了理想奋斗几年,学到了真本领,跟社会的阴暗面斗争,建立了自己的人脉江湖,学会了接人待物,也看清了社会的本质,到了成家立业、安身立命的年纪后,顺理成章去企业发光发热,发家致富,养活一家老小,媒体的机会留给下一波年轻人。
这样的配合,从95年开始到15年,20年期一直通用,我今天之所以还有口饭吃,就是因为跟我同时期的记者,现在都在各个大厂做VP,兄弟们,赏口饭吃。
南方报系的15年之前的骨干人才,几乎全部被公关行业掏空,最知名的调查记者,全部成为了大厂公关核心,北京的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几家都市报北青报、京华时报、新京报,还有新浪、搜狐等也一样贡献了无数人才,上海在这方面稍微差一点,外企用人逻辑不太一样,当然一财还是培养了一批。
现在这条路却断档了,1990年出生的一批优秀记者离开媒体后,就后继无人了,我起码已经有十年没有看到过,像样的调查新闻了,或者说,调查记者这个类目已经绝种,后面巴拉巴拉,此处略去十万字。
但是企业的公关人才需求,却是依旧源源不断,甚至很多公关一号位还在位置上,也一直在为自己找接班人。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上升期的500强企业,公关一号位生命周期能超过5年,已经算长的,在这种位置上干了5年后,人的心力、体力都会大幅度下降,而且5年赚到的钱,也足够后面花了,找人接班,也是必定要考虑的,否则有命赚钱,没命花钱。
从三年前,大家就发现,现在人越来越难找,媒体里能挖的人,早就被挖走了,15年之后进去的人,早已经丧失了企业需要的内容策划能力,不同时代赋予的内容能力是不一样的,今天媒体里的同志们,擅长的内容策划能力,在企业基本没有任何发挥余地,“定了”、“刚刚”、“官宣”、“震惊”都被玩成了标题,这种创新,不要也罢。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我在所有的中国民营企业大厂中,在中层也最多看到90年的,再往后,我就看不到了。
机构媒体搞不定,那么很多企业就开始动自媒体的主意,把一些头部自媒体的合伙人,甚至创始人,挖过去,也算是曲线救国,王自如算不算之前的案例?哈哈,也许不算,这种事,这几年也发生了不少,就不点名了。大厂也清楚,自媒体,只有老板有能力,下面干活的人,基本就是机器人。
如果上面两条路,都走不通,最后就只能去同行那里挖了。
现在从同类型企业里挖人的难度很大,大家现在都是求稳,大部分企业都提供不了飞跃发展暴富的可能性,规模都差不多,收入也不会大幅度提高,何必动来动去?出现的局面就是,想挖的挖不动,能挖的不想要。
这件事情背后,我在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自媒体,不能像十五年前的机构媒体那样,培养出真正的媒体人才?你当然想问,为什么机构媒体也失去了这个功能,这个话题不聊,我知道你想害我。
回到文章一开头的地方,天津武馆不教真功夫,是不是可以套用在自媒体身上?自媒体的老板们都很能干,但是大多数,怕是也不教真功夫。
首先,一大部分自媒体是刷脸导向型的生意模式。
一个老板,算是行业老人,大家给几分薄面,每年各家给点预算,老同志往往也写不动了,就找一两个年轻人代笔,写完之后,老同志改改,企业也就认了,一年两年,反正就是这样,交付的产品,就是不死不活,这是一种平衡态,也没人打破这种行规,这种状态下,能学到本领,也算是见鬼,老同志自己亲自上,怕是都写不出行业要的东西了。
其次,自媒体写好软文才是核心。
自媒体和机构媒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当年的机构媒体,内容是不卖的,卖的是硬广,而现在的自媒体,硬广没人要,都是卖内容为生的,年轻人来了之后,十之八九,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好一篇软文之上。
这是一个悖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靠写软文成为媒体高手的,但是正规媒体写作训练出来的高手,却很容易把软文写好。
其次,师父们的确也不想好好教。
我们一帮中登、老登聚会时,往往会批斗白眼狼,这些年,我又培养了谁谁谁,然后就跑了,自媒体主编与老板之间的狗血故事,不胜其多,其实大家也想教真本事,但是现在行业门槛太低,竞争太激烈,一个年轻人你花个两年时间,教完了,人脉也差不多,随手就自己干了,变成了你的竞对,不好好教,一直控制资源和人脉,反而能多干两年。
最后,有才华的年轻人为啥去自媒体。
年轻人打工,尤其有才华的年轻人,要不图个名,比如当年大伙儿去报社、杂志、电视台,无冕之王嘛,要不图个钱,你开足够多的工资,现在的自媒体,很显然,两条都不满足,那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为啥要来自媒体给你打工呢?
那么,自媒体到底能不能培养出人才?这也是我最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但是前提是,自媒体的老板要舍得,舍得自己将来做配角。
我自始至终认为,自媒体,没有永远的老板,这种组织里,就两种核心竞争力,内容能力,商务能力,如果你的晚辈,在这两种能力上,都超越了你,你就必须思考,让别人做你的老板了,年轻人愿不愿意带你喝口汤,可能还要看人家脸色。
很多自媒体老板,理想的状态就是,自己出去混混,然后家里有人能批量给自己生产好内容,自己做一个刷脸到处好吃好喝的甩手掌柜,但是放眼望去,这是痴心妄想,无人能实现,最终还是要自己干活。
媒体的核心是内容,当一个人,掌握了生产稀缺内容能力的时候,商务的价值,基本可以降为零。
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我们这一行,就是手艺活,跟理发店、饭店、铁匠铺、制瓷一样,如果你要开门收徒,又想要徒弟将来接自己的衣钵,那么就必须控制人数,不能求规模化,师父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花个三年时间作业,倾囊相授,带着出去见人、见世界,在三年的时间内,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让年轻人最终有归属感,直到最后,慢慢把自己的金字招牌,交给年轻人,让人家做大股东,做真正的话事人,形成传承。
我觉得个人IP是没有价值的,仅仅能赚钱而已,谈不上品牌,比如一口老炮,今天我在写,它是一口老炮,如果我不写了,这个品牌无法再延续,没人能接过去,写下去,这就是昙花一现,我不写了,还有一个新的人,会用另外一种认知,一种视角,一种态度,去继续写,这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IP,真正的品牌。
我正在以身试法,做这个测试,我找了两个年轻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打算花上三年时间,把所有的“知道”,都告诉他们,我想试验一下,我的假设,是否可以成功,人与人之间,在我们这一行,到底会不会有所谓传承。
最后,话题回到企业身上。
从媒体找到合适的人才,来补充自己公关传播人才不足的路,既然堵死了,那如何解决?我们看一看,为何多年以来,阿里巴巴的公关团队,从来不缺人,第一,阿里的板凳够深,当年挖走的优秀媒体人最多,这与第一代老板王帅的个人喜好就有很大关系,他就是喜欢媒体人;其次,因为阿里算是行业内,最早形成内部培养人才机制的公司,从阿里成长起来的优秀公关人,也一样很多。
这就是将来企业要面对的局面,公关要形成自己培养人才的机制,师徒授业,大厂公关也要开门教真功夫了,这个机制,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就是因为以前媒体的人,太多,太好用,也太好挖。
这个机制,对于大厂公关一号位的挑战,非常大,但凡超过50人的公关团队,人事关系都相对复杂,内卷严重;在谷歌,人们强调企业要找A类人才做同事,A类人才首先第一标准,就是喜欢和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一起工作,但是有多少大厂公关,有勇气培养将来可能代替自己的竞争对手呢?
说千道万,谁让媒体不再输送人才了呢。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风大一点,站都站不稳,回头望去,滚滚的红尘中,那个媒体人光芒万丈的时代,真的挺让我怀念的,他们在每一个秘密的背后,拿着笔,拿着相机,试图告诉我们真相。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讨厌回忆往昔,但是这周,我也忍不住开始回忆了,我真的不喜欢今天的生活,刷短视频的日子,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AI时代,现在更加让人心烦,肉眼可见,第一批AI时代的寄生虫已经出现,他们的大脑已经长在了AI身上,方案、稿子、信源甚至写封情书,都要用AI辅助。
这样的局面,人还有什么价值,我不知道。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梅镕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51La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