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91#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22:30: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暂时不敢用deepseek写作了

DeepSeek刚出来的时候,确实把我惊到了。严密的推理,天马行空的想象,近乎无限的知识面,让我已经开始收拾铺盖准备给AI老爷腾地方。但随着使用增加,我发现,它的文风太有辨识度了。

但当你看到一段文字,总是夹杂着一些莫名的科学术语或者科幻设定,那你要警惕了,这可能不是文艺心爆发的理工男,而是克制不住自己赛博乡愁的AI。它喜欢写量子力学、宇宙、拓扑学,就像人类喜欢写月光和故乡一样。可以说它把以前形容科幻片那句:“遇事不决 量子力学”运用的淋漓尽致,爱情是量子纠缠的玫瑰,表白是未定感情的坍缩,困局是逃脱不了的黑洞,分手是无法避免的熵增。什么都能编入程序的底层代码,万物都能跟拓扑学联动一下,涉及事物发展的历史原因,那一定会用一个词:基因,基因密钥、基因编码、基因序列,总有一个适合你。一个普普通通的迟到,AI能写成:蝴蝶效应的混沌震碎了地铁的量子泡沫,我在时空的褶皱里跋涉,裙摆上沾满了暗物质的尘埃。吃顿平平常常的夜宵,AI能写成:月光在胰蛋白酶里酿成蜜,脂肪细胞张开引力陷阱,而我的齿痕正沿着糖霜的洛希极限,坠向一碗馄饨的核心。

AI写东西还有另一个特点:生僻字依赖,就像新手厨师喜欢狂撒调料,AI对一些看起来高级的生僻词也有偏爱。诡吊、痂疮、嬗变、滥觞,平时难得一见的词AI张口就来。还有几个高频词,褶皱、指纹、年轮、墨迹每篇生成的文字基本都得用一遍。一般人描写加班就说:改ppt到半夜,眼都花了。AI描写加班会说:屏幕蓝光在视网膜投射出谵妄的嬗变,光标拖曳墨迹,把未眠的指纹烙进年轮第六圈。一般人看见酸奶坏了会说:酸奶该扔了,都长绿毛了。AI写酸奶变质会写:乳白色的宇宙发生菌噬反应,绿霉以殖民的姿态在熵痂上拓印孢子的国境线。
AI写东西还有一个很符合机器人的风格:数字上瘾。它对精确数字有着近乎病态的迷恋,让它写故事或者偏抒情类的文字,它也总会编出一些画蛇添足的数字,冒出一些左眼的第七根睫毛、衬衫的第三粒纽扣、脊椎的第四块脊骨诸如此类的描写。AI讲一个人哭了,不能是简单的哭,会写成:泪滴在第三粒纽扣摔成六瓣冰花。AI写一个人失眠,也不是翻来覆去在床上烙饼,而是在凌晨4:27听见自己第11次呼吸。让AI改写“小时候以为抓住了一只蝉,就抓住了整个夏天”,它给你写成“右手中指的第二个关节里储存着2006年未寄出的蝉鸣”徐志摩的名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让AI来写,它会改成:“行李箱滚轮压过第8块地砖时,我数到窗边第三盆绿萝的枯叶——和搬来那天一样,仍是七片半。”很多不需要那么多描写的场景,作者留给人想象的空间,AI都会想方设法给它填的满满当当,好像送你去外地上学的姥姥。

当然,上面这些文风是在你不加特殊限定词的情况下,deepseek倾向使用的文风。我想这大抵和ai的训练数据和生成逻辑有关。如果你加一些特殊限定词,比如鲁迅文风、朱自清文风,deepseek也能摆脱上面这些“赛博乡愁”,模仿人类文豪模仿得惟妙惟肖。但不管是ai文风,还是文豪文风,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不是我的文风。或者确切地说,虽然我可能连自己的文风也没有,但也不想直接使用“别人”的文风。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人类和ai的最大区别。人类永远不想成为别人。但ai都是别人,没有自己。



来源:王左中右(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792#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23:29: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江西这记者怎么婊里婊气的


真正的文明社会,应学会与某些模糊地带共处。
江西都市现场的男记者,去采耳店暗访偷拍,说女服务员有擦边服务,以此作为他们对315消费者权益日的一次献祭。
网友留言一片骂声,都市现场熬不住了,把偷拍视频隐藏了事。


看到网友的评论我就放心了。
江西这记者的确婊里婊气的。这次牌坊没立成,但总要叫他们在青史留个名。
1
这个话题有点敏感,我掂量着尽量说些真话。
这种暗访偷拍,是以侵犯隐私的方式,来揭露一种非罪化行为(模糊的”擦边服务”),可以说,记者的行为明显更为可恶。
暗访记者对采耳服务员的凝视,是一种降维打击的道德消费。他们将服务者的生存策略,包装成”道德污点”,却对制造结构性压迫的根源保持缄默。
这种”抓小放大”的策略,本身就是极端不道德的。
此外,记者对底层越轨的关注快感,是一种选择性正义的表演艺术。
这种”擦边监督”遵循着精确的博弈论计算——被监督对象缺乏组织反制能力,监督成本可控,舆情风险可能也趋近于零。(没想到被反噬了)
舆论监督,要从道德表演回归到本来面目——不是专挑无伞者下雨,而是为所有人争取晴天。
您应多盯着那些滥权的官家。
正如普利策所言:"倘若国家是一艘航行中的船,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
当瞭望者只顾盯着甲板上的水渍,却对前方的冰山视而不见时,这场航行注定危机四伏。重建监督伦理的关键,在于找回媒体人最初的勇气——
那种敢于将镜头对准真正黑暗的勇气,而不是在镁光灯下表演打蚊子的行为艺术。
2
即便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擦边服务"若未涉及明确性交易或强制行为,也只是属于道德评价的灰色地带。
要求从业者自证”绝对清白”,违反”疑罪从无"原则,记者基于诱导性提问和选择性剪辑,而形成的某些擦边陈述,并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证据。
记者也应有超越现行法律局限性的思考。对于没有明显受害人的行为,不应大加讨伐。尤其这其中还牵涉到底层的生计。
当舆论监督以”净化市场"之名,来剥夺底层群体的合法生计时,正当性基础早就崩塌了。更何况那些因此失业的女性,很可能会因此被迫转入更隐蔽的行业。
真正的文明社会,应学会与某些模糊地带共处。
当记者用放大镜审视采耳店的每寸肌肤接触时,他们或许忘记了,监督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制造无菌的道德真空,而在于守护多元共生的社会弹性。
那些没有受害者的所谓“违法行为”,可能只是转型期中国必须容纳的生活褶皱。毕竟,用手术刀切除所有皮肤纹路的结果,不是完美无瑕,而是血肉模糊。
记者,不能婊里婊气的。先做个人吧。


来源:不正确(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793#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20:58: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天津市高等教育助学培训报名工作安排通知     
  
为满足天津市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助力本科以下人群提升学历,保障职场人群提升职场竞争力, 将构建终身化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教育资源均等化的步伐,开通本次直升本科助学培训报名通道: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住或工作的公民,不限学历、不限户籍,均可申请入读大学本科学历,免试入学,在职可读,快至1年半后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国家承认,学信网可查。
报名自愿参加,报名截止至31922:00,招满即止。招生截止日期前无高中学历也可申请。
(原标题:突然宣布:全体天津居民彻底沸腾了!317日开始实行!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梅镕缨

794#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22:14: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破局同质化竞争,世园润府如何用服务重构豪宅逻辑

长安塔畔,灞水之滨,一场跨越东西方服务文明的对谈在此上演。2025年3月16日,华润置地西安世园润府携手国际金钥匙联盟,以“序写世界的湖园标准”为主题,正式将“金钥匙服务国际水岸公园住区”的标杆地位推向市场。

【现场活动图】

这不仅是一场服务标准的升级仪式,更是一次对西安高端人居价值的重新定义——当国家级生态公园与国际服务标准相遇,“金钥匙服务国际水岸公园住区”的稀缺性由此诞生,为西安塔尖圈层带来“硬品质+软服务”双核驱动的划时代作品。
【现场活动图】

“占有资源”到“掌控服务”的认知跃迁
在西安千万级资产持有者调研中,86%的受访者将"圈层服务稀缺性"列为置业核心考量。浐灞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承载着城市“国际会客厅”的使命,灞河滨水带、世博园千亩绿肺等禀赋卓越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高净值人群聚集,高净值人群圈层的形成,必然会产生对高端服务以及国际化生活方式的深层诉求。

【世博园实拍图】


2024年麦肯锡调研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的置业决策权重中,“服务生态丰富度”占比升至39%,首次超越户型设计。世园润府精准捕捉塔尖客群对“生态与尊崇服务共生”的需求,加入近百年资质的金钥匙国际联盟,成为华润置地西安首个获此殊荣的住宅项目,彻底打破区域同质化竞争格局。这一举措,恰如上海汤臣一品当年以“私人管家”破局陆家嘴豪宅同质化竞争,为浐灞树立“生态+服务”双标杆。
金钥匙认证,全球服务皇冠上的东方明珠
作为全球服务标准的象征,金钥匙国际联盟自1929年诞生于法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顶级服务组织,覆盖40余国、300余城、3000多家高星级酒店、高档物业及服务企业,曾服务奥运会、G20峰会等国际盛会。其认证以严苛著称,需通过硬件设施、服务流程、人员素质等多维度评估。此次授牌,标志着世园润府的服务体系大幅度提升,成为西安高端住宅的“服务亮点”。
金钥匙国际联盟所代表的圈层纯粹性与世园润府“河湖园”生态基因形成完美呼应:2.0低密容积率、40%高绿化率、四代住宅产品等新项目核心亮点奠定硬核品质;金钥匙的“五星管家”“全场景服务”则为软性价值加冕。正如金钥匙联盟代表所言:“世园润府的生态基底与服务体系,诠释了‘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全球人居趋势”。
万象服务×金钥匙,本土与国际的双向赋能
华润万象生活是中国领先的物业管理及商业运营服务商,万象服务是华润万象生活旗下的物管服务品牌,其推出的美好社区“致悦质美”服务理念与金钥匙标准的融合,是一场“高标准服务在地化”的创造性实践。

【万象服务理念图】

此次世园润府正式加入金钥匙国际联盟,与万象服务形成“国际标准+本土资源整合”模式:一方面,将国际物业服务的专业化融入世园润府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依托万象服务美好社区“致悦质美”服务理念,打造业主专享的河湖园自然生活体验,实现“高端服务标准”与“本土生态稀缺性”的融合。
空间+服务双引擎,定义西安的国际生活范式
好的服务是做到客户心里的服务,深度考量生活每一步所需。世园润府以“空间即服务”理念,将金钥匙标准注入四大主题场景之中。

【致悦质美价值图】

世园润府深谙当代精英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打造集商务洽谈、艺术策展于一体,成为圈层社交主场的长安屿会所空间;由健身室、瑜伽室与恒温泳池,形成满足高端客群对“身体管理”极致追求的健康生活场域;通过多维主题场景串联全天候生活灵感,构建“精神滋养”第三空间的植趣天地与悦艺沙龙架空层空间;以无界露台衔接自然景观,提供定制化下午茶、日咖夜酒等场景服务的“骊山晚照”观景平台,将纯粹的美好根植于居者生活的每一面。从高标服务细则到会所私享空间,世园润府皆在为每一位业主提供更加开放、更加融合、更加具有体验感的生活,实现尊属体验感的全面提升。


【会所空间图】

通过“国际标准+私享空间”的双重价值标签,世园润府不仅是一座住宅,更成为西安塔尖人群的“生活方式提案者”。
授牌仪式上鎏金钥匙的转动,隐喻着一种新型生活契约的缔结:在这里,灞河的波光成为连接高端生活方式的介质,世博园的绿意化作服务创新的试验场。
对于西安的高端圈层而言,世园润府的价值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营造——它正在成为一座用高端服务标准,丈量西安生活方式的里程碑。




来源:华润置地西安世园润府
编辑:梅镕缨

795#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0:20: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评315晚会




编辑:梅镕缨

796#
 楼主| 发表于 2025-3-22 19:22: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金口娱言评论



编辑:梅镕缨


797#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10:14: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采访全靠打客服电话,丢不丢人啊?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记者电话采访

每当涉及大品牌的社会新闻出现时,总能看到一些《XX客服回应XX事件》的报道。讲真,看到媒体同行堕落至此,我都没脸再提自己曾是一名记者。
为什么说采访客服人员是件丢脸的事情呢?
第一,采访客服人员说明记者的突破采访能力几乎为零,平时也没有积累所在领域的资源,或者是完全躺平偷懒,根本就不想去找采访对象,所以就打一个客服电话录个音来当作采访了涉事企业。
然而,客服人员从来都不是企业对外发布新信息的有效渠道,他们所受的训练必定是统一的模板话术,不可能给他们一丝一毫的发挥空间,客服所接收到的也必定是企业里最低层级的信息,完全不足以代表企业的态度。
媒体去采访一家企业的客服,是可耻的敷衍,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尊重。
第二,媒体只能采访到客服,说明媒体对于企业的舆论监督力量几乎完全丧失了
这年头,一个大V博主发条视频都有可能得到品牌方的回应,一家官方媒体的采访要求却会被企业完全无视,这是极大的悲哀。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媒体代表公众利益行使舆论监督职能,但凡就某个公共热点事件要求企业回应,企业应该是要严肃对待的。只要媒体把前期调查工作做得足够扎实,企业不回应采访请求就等于默认了对自己不利的说法,绝对是下下策。
只有当媒体不再能代表公共利益,不再能用新闻事实引领舆论时,企业才敢于无视媒体的采访请求。
第三,媒体采访客服来敷衍舆论,很可能是与品牌方达成的默契共谋。
当媒体无法通过公共影响力来获得商业广告,就只能靠各个大品牌的公关经费来打点。作为代价,吃人嘴软的媒体在公共事件中就不再有立场有勇气去挑战企业,甚至手软到都不敢发出一封采访函。
在这种情况下,假装采访一下客服来回应公众舆论,或者在品牌公关授意之下用客服回应来打太极,就成了媒体仅剩的选择。
悲哀,真的是羞煞人也。
一点建设性意见:
干脆把记者撤了吧,留下编辑就行。




来源:建设性意见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798#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0:37: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精准度是新闻表述的“度量仪”和“试金石”
“日元强势破5”与“人民币兑日元破5”为何出现在同一文章中?
作者
薄云峰
新华报业集团扬子晚报记者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国别学研究院研究员
东京新青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新媒体。4418:01发布的《速报!日元强势破5!汇率涨了,股市却崩了!》信息很好,阅读量12个小时达到2.8万。(统计截止于4506:31
文中表述如下:
43日“人民币兑日元破5”直接冲上了热搜。
实际情况是,仅仅43日,日元就从4.85直接破5,一天之内涨了3%
44日中午时段1美元兑146.11146.12日元,较前一交易日(147.25147.26日元)升值了1.14日元,出现了“日元升值、美元贬值”的走势。
100日元,43日、44日按照汇率换算,分别值5.01元人民币,5.01118元人民币。日元升值了。
仅仅一个白天的时间,日元就从4.85直接破5,一天之内涨了3%,这也是自2024911日之后,时隔7个月,日元的再次破5
2月开始,日元汇率就一路上涨,势头强劲。310日,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也一度达到了4.91。直到昨天终于突破了5的大关。】
从表述准确度来说,原文标题,“日元强势破5!”凝练准确,无异议无歧义,准确体现日元升值的动态过程。文中,“人民币兑日元破5”则不精准。且与标题相左。
我认真研究了一番,并请教研究经济的好朋友。认为应该是100日元兑人民币破5” 表述才更准确。
仔细想想,“人民币兑日元破5”不准确,简短了,但容易引发是人民币汇率上涨的错觉。
其实,100日元兑人民币从4.85到破5,说明日元在升值。
对于新闻表述的精准度的追求永远无止境,媒体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给我们提供及时有意义的信息。为勇于及时挖掘和提供信息的媒体同仁们点赞。也为“东京新青年”等介绍世界各国信息的媒体点赞,信息多交流,隔阂会减少。多了解,增友谊,促发展,共进步。这也是区域国别学研究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魅力所在。

编辑:梅镕缨

799#
 楼主| 发表于 2025-4-13 01:03: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流量爆款吗?

前新媒体工作室主编、“爆款”新媒体文章写作者凡之昂,在一次次的情绪崩溃后,决定逃离这份工作。几年后,她带着对流水线式爆款写作、大厂异化工作方式的反思写成了一本书:《不再踏入流量的河》。
开始给新媒体工作室供稿时,她以为“流量”是市场与读者对“好文章”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代表着写作者个人的价值:只要写得够好、够新、够“高级”,就能收获点击率、名声与财富。
逃离新媒体行业时,她是账号主编,也是被“爆款文章生产线”淘汰的老旧零件。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她都能够熟练地用既定的书写套路复述,贴上“焦虑”“躺平”“女性”等热点标签,再用数据、引文、专家姓名让成果看起来可信。这些都是可能吸引流量的做法,但它们能组成一篇好文章吗?她不知道。她不再关心写作,也无法再关心生活。
是什么夺走了她的情绪、感知、对创作和生活的热情?她为什么沦为流水线上的齿轮,又为什么不愿再做齿轮?在无数次崩溃之后,她再一次拿起笔,在书写中直面这段工作经历,缝补破碎的自我。
本文摘编自《不再踏入流量的河》,经出版方授权刊发,较原文有删节,注释见原书,小标题为摘编者所起。

《不再踏入流量的河》,凡之昂 著,望mountain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2月。

1.爆款是一种选择
去年,我读了一篇体育研究的经典论文,这篇论文采访了120名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游泳选手或教练,想要弄清楚怎样才能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作者分析了人们常见的观点:是不是训练时间越长就越可能成功?是不是选手的个人特质决定了是否成功,比如自信?是不是因为选手们有天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并不是靠某些方面的指标过硬。有非常多综合的因素会影响选手的成败,其中也包括选手对赢的渴望。
这项研究对我最大的启发则在于,我意识到,即便是竞技体育这种如此强调胜负的领域,奥运冠军这样的头衔也不是人人都渴望的。很多人愿意将更多时间花在培养青少年运动员,与俱乐部的队友练习,或者更简单的快乐上。他们知道有些方式可以让技术更加精进,但那并不是他们追求的。
竞技体育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但体育本身并不是。锻炼身体、交朋友、获得快乐,这些都可以是体育的目的。追求什么样的体育,就看个人有什么样的选择。
制造流量爆款,不仅是技术问题,同样是选择的问题。如果说追求流量爆款是几乎所有新媒体公司的目的,那么拒绝写流量爆款文章,则更能体现作者和编辑个人的态度与博弈。
流量是新媒体评价一篇稿子好坏的黄金律,但成 为“流量惨案”的稿件却让作者重新思考什么是好文章, 思考他们在写一篇文章时除了流量还在意什么。
新媒体写作者在耗竭了几年的心力与精神后,再去找一份新工作时,会陷入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工作技能的迁移性也很低。这些写作技能在其他行业可能是没用的。
这不仅是因为精力被耗尽,更因为新媒体作者关于“好”文章的标准难以建立。在所有的训练中,流量要么是唯一的标准,要么是最终的追求。但“好”文章恰恰有复杂而模糊的标准。
江洋跟我说,她会避免写很多市面上非常火热的题材。
比如“江西小镇高价彩礼”。哪怕你知道有些题可能流量很好,你也不会去做。因为看不上。
这类选题在开始操作前,就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强烈的立场,我们能清楚地知道它在迎合什么情绪。甚至不用写更多的内容,只要在标题中提到“高价彩礼” 的字眼,读者就会直接奔去评论区留言,持不同观点的人再互相谩骂一场。
这种写作就像是走进一场热闹的聚会,各式各样的人在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突然有个嗓门很大的人开始讲他的故事,其他人都被吸引了。聚光灯不断打在他的脸上,话筒递到他的嘴边。所有人都在谈论他的故事,光是小道消息就够大家议论一番。你是来聚会听故事并把故事带回家的人,你也要去听他的故事吗?还是去听角落里某一个你未曾听过的声音?

《人生切割术》剧照

2.写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这里有最本能的诚实
让作者感到满意的写作,是作者自己也能理解并感同身受的写作。
很多新媒体作者都有努力争取写一篇“流量惨案”稿子的时候。这些稿件跟互联网热点没关系,也不是那种有明显情绪指向的选题,它可能只是作者身边发生的、触动他们的故事。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故事呢?也许每个作者都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那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有一些东西曾经打动了我。
比如说对工作的反思,我写它不是因为我认为这会是爆款的选题,人人都关心,而只是因为我关心。一定也有很多文章或论文写过这些事情,但它们并不能完全取代我的思考。
我并不认为我是特别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是一种自恋,我只是想我应该不是特别的,很多跟我做过相似工作的人也许会有共鸣。我是为自己而写,也为他们而写。我也许能和他们有共鸣, 也许只是提供了一个“供批判”的靶子,但那都没关系, 我至少知道自己是在跟谁对话。
但流量爆款写作不是这样的,我有一百万个读者的时候,不可能知道读者是谁。读者可以是观念、阶级、爱好、地域、民族、性别完全不同的人。我以为自己收到了反馈,但实际上,我不知道这些评论来自何人,他们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才会说出这些评论,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与我有共鸣。
写自己关心的问题,因为这里有最本能的诚实。只有心甘情愿去讲述那些不被在意的故事,才能回应我们内心对于因何而讲述的疑虑。
流量不是评价作者水平好坏的标尺,只要我们不再认为流量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身处工作中时,我曾经认为自己除了适应这套游戏规则外别无选择。但是当 我过了两年再回头看,我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有选择。
我可以选择成为绩效最差,但是写文章最真诚的人。我也可以选择去更小、更注重内容的公司,赚更少的钱。实际上我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选择不再工作,但仍然继续写作,哪怕这些写作可能不会带来物质回报。
这是新自由主义宣称的“只要努力就有机会”的背面。我们努力了,但可能因此更加贫困。工作越努力,技能越平庸;精力越耗竭,未来越失业。
我无法评价这种个人选择的好坏。毕竟只是个人选择,对社会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不值得鼓励,也不值得批评。
当我把流量爆款当作一种选择而不是竞赛目标的时候,我意识到其实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有微小的选择空间。
写作中最让人觉得茫然甚至恶心的商业稿,我是可以选择不写的,至少可以选择少写。过去我总是觉得,写一篇就有一篇的钱,不赚白不赚。但是我现在会想,写一篇就多干一篇的活,能躺在家里不花钱就不用赚钱,赚了也白赚。这么想的时候我就没有“不事生产”的负罪感了,反而是不制造垃圾的崇高感。
我也无法再随意轻视任何与我不同的人了。我意识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就是他们。当我是一个工作狂的时候,我轻视那些工作不努力的人。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也是一个不再努力工作的人。社会主义用生产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资本主义用消费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我则看不到价值的标尺,所有人都有价值,所有人都没有价值。只要我们不再比较。
流量不仅是作者的选择,也是读者的选择。在提完离职后我取消关注了 300 个公众号,以前是为了找选题或者看时事关注它们,除了找选题外,我几乎没有任何继续看它们的必要。那些流行梗与男子丢狗、女子吵架的新闻,不看只会更好。
最极端的例子是虐猫或娈童的视频。它当然可以激起人们的愤怒,呼唤正义。但如果激情传播这类视频, 不仅会造成二次伤害,也让人们的注意力始终停留在“坏人”身上,而无法推动结构性改变。最让我们愤怒也最容易传播的,恰恰是“坏人”的形象,复杂的思考反而无法得到有效传播。但这种大量传播对公众有益吗?
3.没有人真的知道读者想看什么
新媒体像是一场庞氏骗局。把更多的人拉进新闻中,让大家关注莫名其妙的事情,这件事于是变成了新闻事件。所以谷爱凌爱吃韭菜盒子也能成为多个新媒体账号的头条。但是点进去看,纯粹是因为无聊驱动的窥私欲。
我想克制这种窥私欲。
在对自己小小的实验中,我先是取关了绝大多数账号,只保留少数几个有实际功能或者比较信任的账号。我会留意它们的标题是否存在太强烈的、煽动性的言论,如果是的话就不会点进去看。
新媒体变得越来越好做了。人们暴露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越来越多,新媒体从业者有时甚至不需要采访,收集整理当事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就可以发布一篇文章。比如在重大新闻发生后,有做“非虚构”的新媒体账号会通过当事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过什么美食、去过哪些地方,来推测这个人“爱好旅游”“热爱生活”。
我会克制自己点开这样的文章,哪怕我也会好奇新闻当事人是怎样的人。对个人私生活的关注,并不会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性问题。通过社交媒体的发言去了解一个人,更是不讲伦理的做法——当事人发布状态时,从未想过这些内容会被用来证明自己的品行。
新闻会有新闻伦理,新闻学院会教授相关课程。但是新媒体太新了,新到大家还没有达成伦理规范的共识。有太多文章写出来,只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窥私欲。但作为读者,为什么要放纵自己的窥私欲呢?在点开那些“关注个人”的文章时,我到底是在关心个体,还是只想窥探别人的生活,滋长廉价的同情?像地主看到穷人后感叹道:哎,真可怜,然后扔两个铜板——还只扔给了感人的文章。

《黑镜》第一季剧照

拒绝看爆款文章,以及绝大多数新媒体文章,尤其是工业流水线生产的文章,就是我对几年新媒体工作的回应。
当我作为内容生产者时,我受到的训练是生产那些读者会感兴趣的文章。但是当我真的作为读者时,我发现这是一句空想。我们并不知道读者会感兴趣什么样的文章,而是通过刺激性的标题让读者点开这些文章,并默认流量越高,读者越喜欢。
我需要对自己的生活做全方位的改造,才有可能不点开这些文章。在工作过劳的情况下,这些简单易读的新媒体文章和短视频,会是相当大的放松,但如果我工作不过劳呢?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工作外的事情,那些东西能使我从手机的控制中逃脱出来。
4.拒看新媒体,节省注意力
便捷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理念。这种理念会区分时间应该花在哪里才不算浪费。花一小时骑车通勤是浪费的,做饭也是浪费的,花在工作上才不算浪费。一小时只做一件事也是浪费的,只有同时做好几件事才不浪费。
新媒体的文章刚好能弥补我们对浪费时间的恐惧。坐在地铁上只发呆也是浪费的——我们如今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发呆。这些文章号称能够通过碎片化阅读,让你即使在通勤路上也能学到知识,或者至少了解八卦,获得谈资。但这些文章同样也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简单的、身边的事,而被无数在更新的、与我们无关的事情吸引。

《黑镜》第一季剧照

我无法面对自己在写新媒体文章时的自我厌恶感。心里会有一个声音在一次次地提醒自己,“我在制造垃圾”。虽然我知道这不客观,但只要对数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垃圾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这些文章生产出来,要消耗作者的时间、精力、情感,消费时要消耗读者的时间、注意力和情感。
我是要选择继续生产这样的内容,还是说也可以离开这个行业?这些关于工作的反思,也只能在不工作后才能清晰起来。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编辑:张席睿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5-4-13 21:35: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佬们都不想做“时间的朋友”了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这人挺有意思,两年前,他连发了四条微博,谈论车企的市场营销费率、水军和拿回扣等问题。李想指出,理想汽车的品牌市场费用率是 0.6% ,包含与品牌相关的公关、活动、广告、车展、发布会、车主运营等,“几万元的费用我都要审批,避免乱花钱”。
他还进一步揭露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回扣”现象,称部分品牌营销费用中存在高达10%-50%的回扣,账本亮得跟LED屏似的,恨不得把汽车圈那点腌臜事全摊在太阳底下晒晒。
谁曾想风水轮流转,如今自家公司被百万粉丝博主“填鸭式教育受害者”讨债。近日,“填鸭式教育受害者”公开点名理想汽车,称其2024年3月合作到期后拖欠费用,且要求“返点”以推进付款。


不知道李想对这笔费用预算,当初有没有审批?对下面人明着要“返点”这点事,心里清不清楚?合着您家反潜规则的方式,就是亲自下场当潜规则?
翻开车企欠账史,活脱脱一部《资本论》现实版。媒体、自媒体,都成为免费的长工。2024年6月,汽车博主@车圈朵教主Dora 在微博爆料,称多个车企(包括G、A、P、NZ等品牌)及代理公司(Ds、Sk、Lz)拖欠媒体车马费,部分款项拖欠超半年至一年。车马费通常为500元左右的交通补贴,但车企以“预算紧张”为由拖延支付,甚至要求媒体“返点”。
2024年8月,新浪财经等媒体报道,部分车企以“合作”名义要求自媒体购车试驾,但承诺的车马费未兑现,且合作报价极低。有博主称,车企活动频次高但费用低,导致自媒体“白嫖”现象普遍。
去年年底停摆的极越汽车(吉利与百度合资),被曝拖欠供应商浙江星塘文化传媒3700万元广告投放款,导致对方濒临破产。相比之下,极越汽车拖欠我的小一万费用,确实显得我这债主当得不够体面——人家欠钱都是按上市公司标准走账,我这顶多算村口小卖部赊账水平。
罗永浩当年说要做“时间的朋友”,车企大佬们怕是连“时间的炮友”都算不上。这帮人精着呢,账期能拖半年绝不拖五个月,返点能抠10%绝不只拿9.9。哪是商业合作,分明是当代黄世仁遇上杨白劳。可别忘了,今天能欠媒体(自媒体)五百,明天就敢欠供应商三千万,后天说不定连消费者的定金都敢挪去填窟窿。


商业社会最基础的信任链条正在断裂。契约精神变成厕纸,商业伦理沦为笑谈,必然会反噬整个产业链。媒体被拖垮了,优质内容自然消失;供应商被拖死了,零部件质量跟着跳水;消费者以为车企省下的营销费会补贴给你?太天真了,省下的钱只会变成股东腰包里的人民币,变成财报上的虚假繁荣。
当整个行业都在玩“空手套白狼”的游戏,最后套住的只能是自己的脖子。毕竟,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您琢磨琢磨:连五百块交通费都要克扣,研发、制造等其他环节动辄数十亿、上百亿额资金账目,真会干净得一尘不染?



来源:评论员毕舸(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