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与版权案例集锦二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9-1-13 14:13: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为什么财新的气生错了

除了我,别人不会给橘子扎针灸。
2019年1月12日 | 疾痛的隐喻 第6期



事件是这样的:有一个叫做“XX鹿鸣”的公众号,素来喜欢洗稿和抄袭,今天发了一篇题为《甘柴劣火》的爆款文章,之后迅速被中国最好的调查记者之一——王和岩老师指出是洗稿自己在《财新》的多篇报道。

公平地讲,这篇稿子真的是不能更糟糕了,东抄一段西抄一段,逻辑狗P不通,里面夹着令人难受的中学生名人名言。

但是大家很少去想,为什么这么拙劣的洗稿,也能轻而易举地十万加?

因为专业媒体们没有想清楚很多东西。

现在,各大专业媒体的阅读量、对社会议程的贡献、营收情况和投入产出比清楚地证明,他们所固守的新闻理念和运营模式,根本就配不上王和岩老师这样的人在一线的巨大付出。

记者是一个很难有成就感的活(除非你是名记者,或者干脆是水货记者)。东跑西跑,被各种力量挤兑,拼命写稿上版赶DDL,出来东西的阅读量和反馈总是低到怀疑人生,工资也少得可怜,还总是被新媒体小编洗稿,一洗就是十万加。

这就是行业理念的错。

具体到洗稿的问题上,主要有三个理解错误:关于场域,信息源,和爆款。

1、关于场域

传统媒体,尤其是《财新》这样的专业媒体,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搞了调查报道、写了相关新闻,就某种程度上“拥有”了这个议题,有唯一责任推动这个议题走向大众。

大学里学传播学的时候,老师讲的“舆论场”基本上从来都是单数,顶多是数量为二的两个对立方面(比如官方VS民间)。这也是专业媒体的基本假设:人群是平坦的,扔手榴弹就一定会炸倒一片,扔原子弹就一定会炸掉一城。

实际上呢?哪怕你有百万订户/粉丝,放在中国,关注你的人也不过是人群中的几千分之一。

用当今时髦的话说,这叫“注意力圈层化”。一个圈子里火爆得要出人命的事情,可能在大众中、在其他圈子中根本没动静。

看看最近的新媒体爆款——彩票、毒狗、仿制药、疫苗、虐童、网约车安全问题等等,你说是洗稿也罢,是煽动情绪也罢,但其实都是各路专业媒体已经报道得臭六够的议题。

但是不管传统媒体们怎么报道、跑多少采访,这些议题在大众层面就是毫无动静,全都局限在小圈子里,直到新媒体一篇爆款文章炸响,才开始有大规模舆论产生。

因为新媒体把这些话题扔对了地方。

以毒狗和彩票这个事情为例。推大这件事情的号的种子用户其实出自财经、股票投资领域,运营也指向城市中产,讲一些他们关心的非商务性社会话题。

毒狗这篇文章中,作者是潜在支持毒狗的。因为他非常清楚,如果反对毒狗,就只有爱狗人士会转发;大量中国城市住户是不养狗的,而且会受到他人养狗的不利影响。想要成为社会话题,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毒狗。

这就是场域。

具体到《甘柴劣火》上,虽然胡舒立老师总结了财新发表的一系列相关报道,并称之为新闻人的自豪,但你发现没?没有一篇是从头开始讲、把整个故事串起来的。


这些报道扔进朋友圈或者微博的场域里,就像电视连续剧扔一集进来,只对知道前情的人有效。因此,这件事情只在关注时政的人中引起了反响。

《甘柴劣火》干的事情其实就是把这些报道复制粘贴到了一起,连成了一个故事,然后作为一种隐喻的叙事,扔进了对甘肃的事情熟悉的人密度不高的微信朋友圈里。

在这个场域里,它起效了。


2、关于信息源

一手采写当然必要,而且在每一个时代都绝对必要,因为它是信息增量的根源,也是准确判断的来源。就连大象公会这种科普型的新媒体的软文,都在一定程度上会用到一手资料。

不过,一个既成事实是:王和岩老师引以为豪的一手采写,在今天的读者圈里已经悲哀地失效了。


新媒体时代的读者早就对信息源没了概念。大家不再关心是引语还是转述,是实名还是匿名,是全都来自一个人还是来自多种声音,是专家讲的还是论文里的,之前有没有人讲过。

我上大学的时候,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老师对通讯作业的硬性要求是:必须至少有一句直接引语。现在看来这是个搞笑的要求,但在当时,这就是新闻人写作中肉眼可见的重负。

记得几年前,有次《南方周末》发了一篇全匿名的稿件,为了保护采访对象隐私,一个实名出场的都没有。据说这个事情引发了编辑部内部的大规模争论。

在新的非虚构理念看来,只要有合理原因、编辑部内部知道、不是单线联系、事实核查通过,其实全匿名问题不大。人物实名出场并不是故事本身足够好的必要条件。

现在,对于负责任的媒体而言,靠谱和真实是对信息源的基本要求,但呈现形式不是。对于信息源呈现的包袱过重,往往会严重损害阅读体验。

大众用脚投票、洗稿也能洗出十万加,是因为洗稿者隐藏信息源的方式,其实更适应当今的阅读体验需求;而专业新闻,尤其是调查报道,所惯用的文本形态,放到手机的应用场景下并不好读。

新媒体时代的读者不关心某句话是谁说的。他们想要的是文章能一次看完,加上文章有信息增量,加上文章适合转发。

而且,这种想要往往是一次性的,同一个热点如果和自己没关,就不适合转发好几次,免得朋友们生厌。

在这种语境下,还拿“一手采写”当金牌令箭,总觉得我是一手采写的就应当吃遍天下,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而且,这种心态会降低打磨文本、适配不同平台阅读体验的意愿。

应该意识到,读者变了。这是时代对从业者的更高要求。一手采写的资料应该更好地适配不同平台的阅读体验。

3、关于爆款

构建爆款需要三个东西:内容核,情绪,舆论场。少一个都不行。

专业媒体擅长的是第一个和第三个。财新、南周、新京报等优秀的媒体人为我们贡献了大量非常新鲜和优质的内容核,其中的很多内容本不火爆。直到几年之后意外情况引爆舆论,大家才翻出当时的深度报道,赞叹媒体的先见之明。

不过在情绪方面,专业媒体的策略一向是回避,或者靠内容本身来自然引发情绪。

专业媒体会倾向于认为引发情绪是危险和业余的。同时,新闻本身的力量就足够完成议程设置,好内容和有价值的话题一定会脱颖而出。

有大量的案例证明,这个信念并不成立。没有自媒体的“煽动”,疫苗、狗霸、虐童、抓嫖等已经被报道烂了的话题,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全社会级别的热点。

在互联网上,一定的情绪才能带来热度,进而带来舆论爆炸和病毒式传播,设置议程。新媒体博主们往往深谙此道。

洗稿者的内容核可以来自真正的优秀原创者(不然也就不叫洗稿了)。同时,这些人往往在后两个方面把握得更好,知道如何发掘议题、如何送议题上热点。

不想适应环境,又想把上面三个要素都抓在手里,互联网时代哪有这样的好事。

因此,专业媒体尴尬地成了给新媒体小编、洗稿能手送资料的专业户,其实是一种专业主义的求仁得仁。



4、最后说下付费墙,财新是有付费墙的

付费墙本身不是坏事,但它隐含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限制公共讨论。

公共讨论中想引用相关的新闻,但新闻是付费的,就会涉及到侵权;不引用,有价值的东西又不能被更多人看到,一些重要的细节就可能会走偏。

而且,洗稿者的出现几乎是必然,因为付费墙下有大量潜在可以引爆舆情的话题,会带来巨大的诱惑;中文网络又没有很好的监管和处罚机制。

抓洗稿是抓不完的。今天你按下去了“鹿鸣”,明天“虎啸”“狼嚎”也必然会起来。

现在市面上盯着《财新》洗稿的公众号,光是我知道的,就至少有三四家,之前也一直没看见媒体方面有什么动作,可见肃清之难。

——————————

唯一的路径是,自己做好内容运营。守好自己的东西,用好自己的东西,自己生产十万加。

内容运营和做记者一样,是一门非常专业的事情。记者对付的是采访提纲、采访对象、调查线索、文本,内容运营对付的则是平台特性、风格技巧、传播路径、内容复用、话题运营、社会心态。

现在的专业媒体的内容运营,跟新媒体——哪怕是洗稿号相比,差得也不是一个数量级。

如果你不吃透自己的报道,真的会有人排着队吃透你的报道。

所以我真是替王和岩、胡舒立两位感到有些亏的。新闻行业的女神级人物,居然在气一个洗稿号。若论水平的话,她们真比那人强十万倍不止。

所以我总觉得“洗稿能人”是一种庸俗意义上存在即合理的东西。这些人如果能“洗”醒我们的优质媒体,使他们看到内容运营的力量,别再抱残守缺,那也是善莫大焉。



【案例】追评
【黄志杰:吴澧老师的意见很值得传媒圈参考。我不是老教授,所以文中注明了18个出处。目前我个人观点,是希望不要偏离航向,关注甘柴劣火一文提出的问题本身。腾讯现在封禁了呦呦鹿鸣的原创和赞赏功能,我相信迟早要解封,因为呦呦鹿鸣不是坏人,也不蠢】
@黄志杰 俺不认识你,倒是在财新有朋友。下面讲的,并非针对财新。俺也不懂你们新闻界的规矩;打猪草老农只是知道一点点学术界的事,也算参加过几次国际猪草质量讨论会。而新闻界的引用规矩,俺相信是学术界引用规矩的简化版。国际学术界也是争名夺利乌七八糟的事情多得很,但引用规矩的初心,应是验证方便,而不是个人名利。学术界的引用规矩,来自中世纪经院哲学。注释上帝的旨意啊,绝对马虎不得,字字要有出处,出处必可验证。教徒眼里,自己再是人类的天才,上帝面前也要低下高贵的头颅,哪来名利的骄傲?若无须验证,则不必引用。无数人讲什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完全不必提牛顿。提了牛顿还要生气:我的力学三定律,其他两条你们知道吗,能用简练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达吗?

  你那篇《甘柴劣火》,大致相当于学术界的 review 综述。人们常以为学术界论文都是创新,都是知识开荒,其实未必。学术会议的特邀演讲 keynote speakers 有两类。一类是引人注目的创新者,比如那位编辑了婴儿基因的贺建奎,即使不同意做试验的人,大概也很想听听贺的想法。另一类是综述学科进展的。他或许是个三十年没做出新成就的老教授,但他了解课题历史啊,现在第一线冲锋者都是他的学生,他来讲,比较全面周到。他讲的时候,是否要大量引用前沿论文的原字原义?否。通常只是说某某和某某两年前那篇“测不准原理在《红楼梦》解码程序的 Object-Oriented Design 实现中的应用”非常重要,等等,等等。另用语言复述。为什么老教授不用他人的原字原义?各种原因。

  原文或许太长太详细,而老教授在综述里只需要讲个梗概。原文或许太简略,术语太多,而听众里有很多其他分枝甚至其他专业的人,老教授必须铺陈解释。比如伦理学家也可能来听贺建奎的报告,综述里要为他们介绍一下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原文也可能内容太集中,老教授需要补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甚至可能,老教授嫌原始论文的大牌作者文字不够好,他用自己的语言讲一遍。

  不要迷信大牌学者啊,学术很出色也可能叙述麻麻地,或后人已有新讲法。举个极端的例子。几何课上,老师会说这门课是欧几里德创立的。但你学的是欧老《几何原本》吗?《几何原本》其实是本习题集。史景迁写的利玛窦传记说,他来明代传教前,学了五、六年的《几何原本》。那就是一道道习题做下来的。我们现在中学里至多读一学年,为什么这么快?原因之一是几何课本的语言改变了。直角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平方,这是勾股定理。但是欧几里德原话怎么说的?以直角边为边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都是这么拗口的话。我们现在的课本,是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后改编过的。代数、几何不再分家,代数语言进入几何课本,学起来就比利玛窦的时代简易多了。
学术界不会说欧几里德被“洗稿”,或 review 的教授“抄袭”了。有正当理由,给出来源后不用原文,完全可以。
【案例】追评

财新传媒主编:甘柴劣火不是洗稿是抄袭 脸皮厚到极点
【案例】追评



编辑:冉玲琳



72#
发表于 2019-1-13 14:18: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甘柴劣火”抄袭检测鉴定报告(万方相似性检测系统)原创:小强传播

《甘柴劣火》到底洗没洗稿,本文采用以下步骤做了初步检测:
第一步:把《甘柴劣火》原文复制到Word文档,把该文作者辩解时提到的或没提到的部分文章(其中财新仅有文章的片段)。

第二步:利用万方数据库提供的论文检测系统,把网络上复制的文章上传到系统作为“自建库”,把《甘柴劣火》原文作为检测文献。共花去16.5元,获得以下检测结果(点击“阅读原文”可获得完整报告PDF版):


1
《甘柴劣火》原文片段:
湖北《长江商报》记者熊子熙说,2015年初,新华社报道荣华工贸向腾格里沙漠排污后,他跟着新华社的报道线索前往武威,被限制人身自由6小时,被迫删除所有手机、相机资料,宣传部长现场撕掉采访笔录,并勒令警察:“把这人送上高速,武威不欢迎他。”

对比文片段(来源:http://www.xici.net/d227517722.htm):
我是2015年初去的武威,当时是因为新华社出了一篇荣华工贸向腾格里沙漠排污8万吨的稿子。这个消息出了快一周,我们才到的当地,以为没什么料了,没想到,武威的水,深得很。有很多故事。其中有一条,与现在《兰州晨报》记者张永生的事可能相似。
当时武威市凉州区宣传部长在荣华工贸现场撕掉我两页采访笔录,对当地民警说,把这人送上高速,武威不欢迎他。
问题诊断:
混淆了信息来源,“熊子熙说”一般应理解为对该记者进行了采访。从《甘柴劣火》原文片段与网络文章对比来看,这里把记者流传于网络的回忆录拿来使用。这个来源于网络没有注明出处的内容,也绝非甘文所标榜的“均来自国内官方认可、可信赖的信源”。这其实是一些洗稿者惯用手法,经常有知名专家因这种模式“被”“采访”。
2
《甘柴劣火》原文片段:
武威,营造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感觉。
新闻界忧心忡忡,一家报社的评论员发出哀鸣:“记者如果正常履职都要被追究的话,这个行业就彻底完蛋了。”

对比文片段(来源:https://www.mala.cn/thread-13350709-1-3.html,腾讯探针的文章被转载到其他网站)
武威抓记者事件如今距最后一名记者取保已过去了半月,武威官方和警方又开始了默不作声模式。但国内新闻业界人士认为,不能回家就算完。“记者如果正常履职都要被追究的话,这个行业就彻底完蛋了。”
问题诊断:
直接复制原文未注明出处,典型的抄袭。

3
《甘柴劣火》原文片段:
2月5日的新闻媒体新春座谈会上,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不点名批评了“武威抓捕三名记者”,要求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敬重新闻监督。王三运说,在解决突出问题的过程中,媒体监督发挥着重要的督促和推进作用,一些所谓的“负面报道”恰恰是在帮助改进工作、是正能量,有利于鞭策审视自己,纠正错误。

对比文片段(来源:https://www.mala.cn/thread-13350709-1-3.html,腾讯探针的文章被转载到其他网站)
2月5日,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新闻媒体新春座谈会上不点名批评了武威市抓捕三名记者的做法,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敬重新闻监督。王三运指出,在解决突出问题的过程中,媒体监督发挥着重要的督促和推进作用,一些所谓的“负面报道”恰恰是在帮助改进工作、是正能量,有利于鞭策审视自己,纠正错误。要把新闻监督作为检验工作得失的一面镜子,善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不足,善于利用媒体的帮助来改进工作,真正做到从心坎上欢迎监督,从行动上支持监督,从效果上回应监督。

问题诊断:
同样是复制未说明来源。当然这里也许作为新闻消息没有版权,但伦理和版权是不同概念,不能说没有版权就能直接照搬不说明出处。
4
《甘柴劣火》原文片段:
第二天,2月6日,甘肃省检察院发布通报:证据不足,撤销对张永生(因嫖娼)行政拘留出发决定,启动国家行政赔偿程序,对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停止执行职务,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但,检方同时认为:自2009年起,七年以来,张永生敲诈勒索人民币5000元,“犯罪事实清楚”。

对比文片段(来源:https://www.mala.cn/thread-13350709-1-3.html,腾讯探针的文章被转载到其他网站)
而2月6日武威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的表述是:根据甘肃省公安厅决定,该局已撤销凉州区公安局作出的对张永生(因嫖娼)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决定(凉公(刑)行罚决字[2016]9号),并启动国家行政赔偿程序,对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停止执行职务,依法依规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问题诊断:
这两句话一模一样也许都来自相关部门通告,姑且算巧合吧。但核查后发现《甘柴劣火》与其参考过的文章“对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停止执行职务”的实施主体有误,应该为公安部门而不是检察院。
5
《甘柴劣火》原文片段:
严格来说,王三运只是被卷入了“抓记者事件”。张永生并未得罪王三运,他得罪的是火荣贵,时任武威市委书记。火书记的脾气,比他的姓还要火爆,对下属动辄拳打脚踢。

对比文片段(来源: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MRSFMFI0518K178.html,网易上转载的财新网王和岩的报道)
火荣贵的脾气比他的姓还要火爆。多名受访者证实,火荣贵在甘肃省政府当副秘书长时,就曾因工作殴打部下。火荣贵到武威当一把手,脾气愈发火爆,对属下动辄拳打脚踢。
问题诊断:
典型洗稿式抄袭,特别是“火书记的脾气,比他的姓还要火爆”这句话是王和岩较有创意的表达,《甘柴劣火》只是把“火荣贵”改成“火书记”。这种行为不仅侵犯版权也有违新闻伦理。后面的拳打脚踢同样来自财新而未注明出处。由于本次对比没有获得财新的全文,估计还有多处类似情况,这也是该文惹恼财新知名记者的原因。

检测系统也检测到了其他的段落,只是《甘柴劣火》注明了出处“财新网记者王和岩,江湖人称“三姐”,后来报道了一些细节:一次,火荣贵和几名下属乘电梯…”。注明出处不属于抄袭,但大段引用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

6
《甘柴劣火》原文片段:
在舆论场中,来自武威的日常新闻大为减少,出现了一个“空窗期”。
比如,在火灾发生十天后,2016年1月17日,武威市民政局副局长马生智在武威市政府大楼跳楼身亡,没有甘肃和武威媒体进行采访报道,有关部门也没有主动发布。来自外省的媒体在2月2日披露后,武威市政府才主动通过新华社等媒体发布了情况通报:马“长期患病、厌世自杀”。

对比文片段(来源:https://www.mala.cn/thread-13350709-1-3.html,腾讯探针的文章被转载到其他网站)
由于甘肃省三家都市报驻武威记者目前悉数被取保候审,这三家媒体也没有派出人员进行替代,媒体上来自武威的日常新闻大为减少,出现了“空窗期”。1月17日在武威市政府大楼发生的武威市民政局副局长马生智跳楼身亡事件,就没有甘肃和武威媒体进行采访报道,政府及警方也没有进行主动发布。探针2月2日进行报道后,武威市政府才于次日发布了马“患病自杀”的情况通报。

问题诊断:
典型洗稿式抄袭。

7
《甘柴劣火》原文片段:
2014年到2016年,最高领导人对祁连山生态保护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然而王三运只以形式主义相应对。中央对祁连山生态破坏处理通告是这样说的:“虽然有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根子上还是甘肃省及有关市县思想认识有偏差,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对党中央决策部署没有真正抓好落实。”
中央的调查说,王三运严重污染甘肃省政治生态,严重损害党的事业和形象,必须严肃处理。

对比文片段(来源:http://wemedia.ifeng.com/55076483/wemedia.shtml,辩解文所称“十年砍柴”被删文章在凤凰的转载)
人民日报旗下的公号“侠客岛”就此发了一篇文章,起了个有点不厚道的题目《又是甘肃!》,不过想想包括原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落马、众位官员跳黄河的甘肃“官场地震”,想想中央对祁连山生态破坏处理通告所言:“虽然有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根子上还是甘肃省及有关市县思想认识有偏差,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对党中央决策部署没有真正抓好落实。”这个“又”字用得精准,用得意味深长。
中纪委对王三运的处理决定中有一句话:“(王三运)严重污染甘肃省政治生态,严重损害党的事业和形象,应予严肃处理。”
问题诊断:
不算抄袭,都来自中央通告。但黄志杰承认参考了对比文,所以这段文字很可能是直接从对比文复制而未考证。

8

《甘柴劣火》原文片段:
这方面,“十年砍柴”的意见值得参考,鹿鸣君注意到:在一篇已经消失却令人印象深刻的网络文章中,这位将甘肃视为第二故乡的文史作家,对今日甘肃表达了由衷痛心和着急:
“情何以堪呀,这四十年兄弟省份都在大步向前,而甘肃呢,几乎是在原地踏步踏。”
在改革开放最开始的1978年,甘肃还不算太落后,GDP超过了内蒙、贵州,和福建、云南差不多。而当时的人口,甘肃是1870万,福建是2453万,云南3092万,贵州2686万,内蒙古1823万。到了2014年,不要说和福建比,在整个西部,经济总量仅仅强于人口远少于自己的青海、宁夏、海南、西藏,连续五年平均增长率为全国倒数第一。
兰州大学毕业的十年砍柴说:“从兰州大学校区折腾来折腾去最后搬到兔子不拉屎的榆中县乡村就可以看出,甘肃官员的眼中,有没有一所全国知名大学,似乎意义不大。”

对比文片段(来源:http://wemedia.ifeng.com/55076483/wemedia.shtml,辩解文所称“十年砍柴”被删文章在凤凰的转载)
比较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各省的GDP指标,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甘肃曾经并没有很落后。1978年后几位GDP(亿元为单位)的排名是:
云南69.05 ;福建66.37; 甘肃64.73; 内蒙古58.04 ;贵州46.62; 新疆39.07 ;海南16.40; 青海15.54 ;宁夏13.00 ;西藏6.65 。西北的老大哥陕西省为81.07。
甘肃超过了内蒙、贵州,经济总量和福建、云南差不多。而当时的人口,甘肃是1870万,福建是2453万,云南3092万,贵州2686万,内蒙古1823万,陕西2779万。
综合人口数量分析,当时甘肃的经济实力在整个西部并不落后。而到了2014年,不要说和福建比,在整个西部,甘肃是最差的。是年甘肃GDP为0.77万亿元,陕西为2.19万亿元,内蒙为1.78万亿元,云南为1.65万亿元,贵州为1.35万亿元,新疆为1.09万亿元。甘肃的经济总量仅仅强于人口远少于自己的青海、宁夏、海南、西藏。连续五年平均增长率为全国倒数第一!
从兰州大学校区折腾来折腾去最后搬到兔子不拉屎的榆中县乡村就可以看出,甘省官员的眼中,有没有一所全国知名大学似乎意义不大。
问题诊断:
同样是大段复制了“十年砍柴”的文章,涉嫌著作权侵权。但主要问题还是引用的规范性问题,《甘柴劣火》使用的依然是“说”,但显然这段文字是十年砍柴写的,这有非常大的区别。“说”更容易让读者信服,似乎十年砍柴被采访过。

9
《甘柴劣火》原文片段:
在1988年4月1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上,鹿鸣君找到这样一篇报道《武威地市领导压制新闻批评大发武威》,作者是马季元、孙凯、马应珊。
这篇报道讲的,是另一个媒体与武威市领导的冲突故事:武威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一个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代表们就农业生产、水利设施、粮食定购、农用物资、物价、教育、市政建设、干部作风等问题,反映了基层的情况,提出了批评意见。
《武威报》记者,将座谈会发言整理为《人民代表的心里话》,经有关部门负责人阅后见报。不料,武威市市长柳宏克看到报纸后大为恼火,地委书记杨作林与其他几位地委领导就这篇文章提出了六条看法和五条建议,认为“报社处理方式不对”,“对领导作风的指责不准确、打击面太大”等等。地委决定:扣发尚未发出的报纸,已发出的全部收回。
报社奉命派出8名记者,两人一组,沿武威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挨门收报。参加收报的一位记者说:“我跑了一整天,去了几十个单位,接触了上百人,都说这篇报道说的是实话,是人民的心里话。”有订户说:你们说清楚,这张报错在哪里?说出了,就拿走。
8名记者奔波一天,只收回了110份报纸。还有人挖苦说:‘武威报办了三年,就出来这么一期说实话的好报,你再收掉,还办啥哩?’”事后,武威市满城风雨,人们争相传阅未被收走的报纸。
3月19日,订户们收到重印的16日报纸,一条一般性的会议消息代替了原来的座谈纪要,上面还刊出一条启事,要求读者“自行销毁前一张报纸”。
对比文片段(来源http://net.blogchina.com/blog/article/2917697,原报道被转载)
于是,代表们纷纷就农业生产、水利设施、粮食定购、农用物资、物价、教育、市政建设、干部作风等问题,反映了基层的情况,提出了批评意见。
      《武威报》记者就此整理出一篇座谈纪要(据说为了使“读者”能够接受,还删去了一些“有棱角的话”),经有关部门负责人阅后见报。
       看了《人民代表的心里话》,武威市市长柳宏克大为恼火,当即打电话给地委书记杨作林,说:“我是省上、地委派来的,不是自己要来的,如果不行我可以走嘛!”杨作林书记与其他几位地委领导就这篇座谈纪要提出了六条看法和五条建议,认为“报社处理方式不对”,“内容问题很多,涉及了许多敏感问题,如粮食订购合同、价格等”,“对领导作风的指责不准确、打击面太大”等等。地委决定:扣发尚未发出的报纸,已发出的全部收回。
       第二天,报社奉命派出8名记者,两人一组,沿武威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挨门收报。所到之处,听到的尽是责骂之声。许多群众说:你们说清楚,这张报错在哪里?说出了,就拿走。参加收报的一位记者说:“我跑了一整天,去了几十个单位,接触了上百人,都说这篇报道说的是实话,是人民的心里话。”8名记者奔波一天,只收回了110份报纸。事后,武威市满城风雨,人们争相传阅未被收走的报纸,纷纷给报社打电话、写信表示强烈不满。
       3月19日,订户们收到重印的16日报纸,一条一般性的会议消息代替了原来的座谈纪要,上面还刊出一条启事,要求读者“自行销毁前一张报纸”。
问题诊断:
开头模糊地交代了来源就把记者们的报道整体搬过来,这不是引用而是复制。严格来说,也属抄袭。因为读者并不能辨别出下面的大段文字到底是黄志杰的复述还是原文。

10
结论:虽然本文只是用部分比对源做了检测,但可以初步认定“甘柴劣火”存在洗稿式抄袭和版权侵权。若扩大比对库,把财新的文章纳入,肯定能发现更多问题。小强认为,抄袭的定义是使用他人撰写的报道或论文等其他材料但不清晰地注明,让读者混淆或误认为内容由抄袭者创作。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是剽窃了他人在新闻活动中的劳动成果,使得抄袭者获得本不应获得的经济(金钱汇报)和精神(社会认可)利益。当然,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甘柴劣火”自身的版权和其中包含的原创内容,以及它在写作上的某些可借鉴之处。

但也不能因为“抄”得高明和有创意就否定“抄”本身。记得初中的时候,班上一位学霸总抄成绩中等同学的作业,但抄的同时做了很多改进。每次,老师不批评学霸,却批评另一位同学抄袭学霸。

本文也大段使用了原文,但本文是为了对比而不是为了新闻报道,所以和同为新闻报道的文章之间相互抄袭和大段引用性质不同。

报告原文:https://pan.baidu.com/s/1bq8lULpoNYjZMePUypylfQ(点击“阅读原文”可获取)

编辑:冉玲琳




73#
发表于 2019-1-13 20:26: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甘柴劣火》是洗稿还是原创?别争!解决方案来了!



1月11日,资深媒体人黄志杰在他的个人公号“呦呦鹿鸣”发表文章《甘柴劣火》,从近期被处理的腐败案件切入,讲述甘肃官场和媒体之间的故事,一时间获得极高的传播度。截至1月12日下午5点,点赞数已经超过1.8万。

然而,财新记者王和岩在个人朋友圈指出:该文是无成本“照搬”自己发表在财新的、需要付费阅读的报道。

这一系列分别是:
甘肃武威原“火书记”被双开 曾制造抓记者事件
http://china.caixin.com/2019-01-11/101368990.html
“武威抓记者事件”内幕
http://weekly.caixin.com/2018-07-28/101309402.html
甘肃武威原“火爆”书记被查 曾导演构陷记者|特稿精选
http://china.caixin.com/2018-07-14/101301950.html
甘肃武威警方以涉嫌敲诈勒索提请批捕三名记者
http://china.caixin.com/2016-01-19/100901163.html
反腐周记|广东统战部长曾志权落马 河北政法委原书记张越获刑
http://china.caixin.com/2018-07-17/101304953.html
甘肃武威警方以涉嫌敲诈勒索提请批捕三名记者
http://china.caixin.com/2016-01-19/100901163.html

其后,更多人批评《甘柴劣火》为洗稿,也有人觉得黄志杰的操作没有问题,是财新“小题大做”了。

这个案例集中体现了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业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事关新的商业模式。

“洗稿”并不是重点

《甘柴劣火》是否“洗稿”?在呦呦鹿鸣个人的辩护文中,他主要给出了两方面的理由。

首先,该文在行文中明确交代了绝大部分信源。虽然没有像论文一样列参考文献在文末,但基本上做到了信息有其出处,包括财新的名字和记者王和岩的名字。

其次,该文综合了较多方面的信息,并有较多的个人创作投入,不是将一篇或少数几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改写。

不过,如宋志标所发现的:“他对引用材料的使用,不是无损的完整标注,而是打碎,零散布局。如此一来,那句话是引用媒体的既有报道,那句话是他自己的,就变得含糊起来。不揣测动机,至少这样的处理手法是不够诚实的。”

但“洗稿”其实并非争议的关键。

实际上,王和岩的朋友圈也并未称该文为“洗稿”。真正令财新感到不满的,是该文使用了付费墙背后的内容。

财新从2017年开始转型为付费模式,这也是全球媒体近两年的重要趋势(详见此文)。付费模式成立的前提是:读者认可该媒体提供的信息的价值,愿意为之付出金钱。因此,信息的独家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同样的内容在别处可以免费获取,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再花钱看同样的信息。

而如果没有人愿意花钱,媒体的收入就不足以支持原创报道的巨大花费。换句话说,如果大家都只看《甘柴劣火》而不看财新记者的报道,那么《甘柴劣火》一文中的关键信息就无人能花钱去采访,这篇爆文也就根本不会存在了。

因此,在付费模式下,如果使用了付费墙背后的信息,但仅仅是以提及财新和记者王和岩名字的方式作为“感谢”,是不够的。因为你破坏的是这家媒体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

有的人说:论文都可以引用并且希望被引用,新闻引用不得?这是因为论文的“商业模式”和媒体不一样。学者写论文,大部分靠的是公共财政对学术研究的支持,论文被引用得越多,该研究影响力越大,这种财政支持也就越达到效果。而财新这样的市场化媒体靠的不是公共财政的支持,它们需要自己想方设法活下来。


怎么解决问题?开个脑洞


《甘柴劣火》一文引发的争议,是一个很新的话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禁止《甘柴劣火》这样的文章出现和传播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天下公号千千万,很难堵得住。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保护财新等付费媒体的商业模式和生存前景?我开一个脑洞:或许可以借鉴电商的“引流”模式。

财新的付费内容是一种商品,呦呦鹿鸣的文章中可以对其进行分销推广。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双方可以在商量之后达成协议,财新授权呦呦鹿鸣使用付费墙后的部分内容,而呦呦鹿鸣则在引用时清晰注明:“这几段来自财新独家的付费内容,如果想要阅读更多类似精彩内容,请点击此处跳转订阅。”

对于从呦呦鹿鸣那里过来的订户,财新可以给予呦呦鹿鸣一定比例的返现。这样,呦呦鹿鸣也就会更积极地引导读者订阅财新。

这样一来,多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甚至得到了提升:呦呦鹿鸣可以继续写这样的文章,不会减损任何内容,还能在读者赞赏之外获取更多返现收入;财新可以获得更多的付费订户,商业模式被进一步加强;全社会有更多资金投入支持优质新闻生产,爆款文章不仅仅是在朋友圈刷屏而已,更留下了实际的影响。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模式,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微信公号等内容平台需要支持外链跳转到财新的订阅页面;财新需要更好的技术,实现更好的订阅和阅读体验(我的一个朋友说“我还是有财新通的,但总是要重新登录,重新输入用户名密码”),可能还需要有专人处理与呦呦鹿鸣等作者的授权合作事宜;呦呦鹿鸣等作者需要充分尊重内容的版权归属,更加清晰地标注出引用内容,而不是打散内容、混淆观感,应该严格不使用未授权的付费内容;我们亦需要更好的版权争议处理机制,以及对侵权者的处罚机制。

总的来说,《甘柴劣火》一文的出现和传播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媒体新的商业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完全可以探索不同的方案。我提出的想法也许还不够成熟,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建议。

、编辑:冉玲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z_e-ZpLyK_iBOAXD4BHLA


74#
发表于 2019-1-13 20:32: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呦呦鹿鸣”和财新记者之“争”谁之过?错就错在这里


本周末,新闻界(传播界)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要属“呦呦鹿鸣”和财新记者之“争”,“争论”什么?这一“争论”论所引发的舆论效应和传播范围有多广?恐怕没人丈量得清楚。恰如某些评论所言,这场“争论”或仅仅局限于媒体行业,略带涉及一些法律从业者。


//无风不起浪//

至于双方“争论”什么?有一个时间脉络:

1月11日,微信“呦呦鹿鸣”推送了一则文章——《甘柴劣火》,讲述了尘封已久的甘肃政经往事,文章一开篇就有一句提示性的信息:“本文所有信息,均来自国内官方认可、可信赖的信源,敬请诸君知悉。”

也许,刷到此文的诸君并没有在意这句话。长期以来,很多微信文章的内容本来就是靠引述、摘录、重叙相关专业媒体报道,这个已不足为奇。


1月12日中午,“三言财经”一则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传播——《刷屏文章〈甘柴劣火 〉被质疑洗稿》,标题提到的“刷屏”是真,当时,《甘柴劣火》阅读量显示已破10万。这个消息很短,直接呈现了财新记者王和岩予以质疑的微信截图。

《甘柴劣火》引发的“争论”由此浮出水面,至少引发了众多所谓业内人士关注。也可以想象,媒体一线记者编辑、相关高校新闻研究者、法律界关注知识产权领域的从业一定在关注此事。

“争论”掀起,一波接一波。

财新记者王和岩提出质疑之后,呦呦鹿鸣微信号推出了一篇措辞尖锐的文章《社会在崩塌——关于财新网记者攻击呦呦鹿鸣一事的说明》,连“攻击”一词都用上了。作者写此文时的心情是?诸君可以从文本一窥。

于是,这篇文章也成了10万+;后续来自各方面的评论不断,持续到此时此刻,仍旧有相关微信号在推文解读,不少“一家之言”很有见地。


//有意思的评论//

大致梳理来看,就上述10万+微信文章《甘柴劣火》引发的舆论关切,有部分评论文章通过微信推出,值得看看并反思。

微信号“新闻实验室”运营者方可成昨日推出一篇文章《《甘柴劣火》事件:给呦呦鹿鸣和财新建议一个解决方案》,思路很新颖,他提到“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保护财新等付费媒体的商业模式和生存前景?我开一个脑洞:或许可以借鉴电商的“引流”模式。”

这个模式很有意思,引流的目的是实现双赢。然而,具体的流量标准、流量计算如何界定?尚需进一步讨论,这毕竟涉及到利益分成。


1月13日,微信号“晓看”推出了一篇文章《黄志杰VS王和岩,付费墙的尴尬与新工种的诞生》(目前该文已删除),作者就双方之“争”,认为“新闻分析和整合,在一个后真相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有人开玩笑提出解决纠纷的办法,就是建议财新把黄志杰也招入旗下,自己洗自己的稿。我觉得,这不是玩笑。传统媒体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文本方式的落后。而这些“新闻作家”们,往往能够创作出爆款网文,令人羡慕嫉妒但却无可奈何。他们的办法,就在于文本创新。这是媒体需要重视的一个方向。”

这类观点也有不少人提出,就是建议传统媒体招募一些微信大号作者,“洗”自己的稿子,拓宽新闻文本的传播面,提升阅读量。


//胡舒立谈财新付费墙//

对于财新这类媒体而言,由于付费墙模式,一方面,没有花钱订阅的读者看不到财新的优质原创文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付费墙模式,财新优质文章的传播度其实在一定程度受到制约。

财新的付费墙模式其实是大陆媒体在效仿国际惯例进行媒体模式转型的探索。那么国际上有何“惯例”?《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均实施付费墙模式。



谈到财新的付费墙模式,一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财新社长胡舒立去年底接受采访时对财新正在开展的付费阅读模式进行了介绍,她明确表示,财新毅然转向付费阅读,确实是想探索出媒体可持续生存的商业模式,希望能够让我们这种以新闻原创、现场采访为核心价值的新闻媒体,机构性的媒体,能够形成自身的有效率的造血机制,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此外,付费墙建立以后,对于我们应对中文世界猖獗的侵权,也有积极意义。付费阅读就抬升了侵权成本。


//爆款文章何以引“爆”?//

上述的表态,可见胡舒立对付费墙模式考虑得很清楚。但是,现实中,结合目前国内大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渠道和阅读心理来看,付费墙模式由于在一定程度会将大量非订阅类读者“拒之门外”,与此同时,在一些看似“高质量的免费新闻”微信号竞争下,自然产生读者群的流失。

“呦呦鹿鸣”这次微信文章刷屏,就映射了当前专业媒体机构和微信大号的竞争,这个竞争涉及全新的新闻书写和传播方式。


归纳起来,大致就是,微信号作者先阅读专业媒体报道,起码做到烂熟于心吧——重新梳理新闻事件脉络,打破原有文本的行文时间、空间顺序、逻辑范式——摘录、转化或直接引用专业机构媒体报道,一定要加上自己的“巧妙串联”——在适当的舆情节点及时推出,于是形成“爆款”,呈现刷屏态势。

上述微信写作模式一旦成功,传统机构媒体的独家、原创、深度报道在传播面和阅读量上就可能不及微信号的传播。这其实是当下机构媒体和个人微信号之“争”的既定现实。


//二者之“争”,谁之过?//

目前随手刷屏,围绕“呦呦鹿鸣”和财新记者谁之过的讨论仍在继续。

呦呦鹿鸣这类微信号的开设、文章传播、读者阅读点赞打赏,存在至今,自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这类微信号推出的很多爆款文章,暂且除开是否抄袭、“洗稿”的因素外,有一点值得观察,就是这类微信大号文章信息量很大,作者串联了很多过去热点新闻人物和事件。而跳出来看,读者若有进一步的深度观察和阅读,可以自己去搜索当年的相关原文报道。

另外,如今很多微信大号写作更像是一种“写论文”的模式,必须得尊重原文作者对当时新闻挖掘、采写、提炼的努力。类似的,微信大号“饭桶戴老板”的很多10万+文章往往会在文章末端显示“参考资料”,明确标明文章参考的书籍、期刊等资料。

呦呦鹿鸣这类大号文章作者确实花时间阅读了很多信息,按照自己的行文思路引用专业机构素材,重塑了新闻表达和信息传播格局,不得不说,这是正在发生且需要业内人士保持关注的现象。


保持关注,才能够破解目前这种“争论”何以成为“争论”的原因。

二者之争,超越了二者,实质是传统机构媒体和个人微信大号在新闻报道、信息传播、利益获取方面的竞争,而后者往往用了前者大量原创信息。


//如何破解如今尴尬?//

那么,谁之过?媒体行业、法律从业者都为此陷入讨论。

媒体人士的声音缺乏严格甚至严苛的法条框架予以界定过错方;而法律人士的讨论又缺乏对媒体这一“新闻无学”场域的透彻性的条分缕析,进而采取可适用的法条去界定相关所谓的侵权责任。

目前,对双方之“争”尚未达成确切之“论”。这一“争论”背后是对中国传媒界的大格局、大问题和大趋势的探讨。如何破解?不能回避。

在目前舆论生态和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国家顶层方面的宣传主管部门、新闻刊物出版部门、网信部门、承载信息传播的互联网巨头企业、相关法律部门以及传统专业媒体机构,媒体代表人士等正好可以此为契机,观察研判并探索出一种各方接受的新闻表达、信息传播、利益分享机制,其实这也是推动中国媒体往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发展的一种应有之举。

编辑:冉玲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pc6XSnHXdVL72pwv4KH4g


75#
发表于 2019-1-13 20:38: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在讨论宏大问题前,请以尊重私权利为前提



盗版、抄袭、洗稿。

这三个名词经常被混于一处讨论。虽然都属于侵犯他人著作权(又称版权),但其实程度是不同的。这和著作权的设计有关。

盗版,主要侵犯的是权利人的财产权,通常在人身权尤其是署名权上没有侵害。比如,你使用盗版windows系统,你不太可能会误以为,windows是“藏经阁”(一个当年知名的盗版光碟商)开发的。你看一本盗版金庸的书,你也是知道的,这本书的作者叫“金庸”。

抄袭,不仅侵犯权利人的财产权,而且对人身权有侵害。某人不仅盗版了《射雕英雄传》,还抹去了作者金庸的名讳,称此书乃他自己写作。这种对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同时侵犯,让人非常愤慨。

但赤裸裸的抄袭行为,在已经拥有查重技术的今天,非常容易被逮到。于是就有人想出了洗稿的行为。洗稿与抄袭类似的地方在于:同时侵害人身权和财产权,但不太类似的地方在于:洗稿有些鉴定困难。

洗稿钻的是著作权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的空子洗稿者非常没有品,不仅令人愤慨,而且让人恶心。

通常一个抄袭者一旦被发现后,会自知理亏而尽可能不置一词以求蒙混过关。而一个洗稿者则会第一时间跳将出来百般狡辩。更要命的是,今天的大众甚至就是内容行业从业者,可能对抄袭都会有至少面上的反对和声讨,但对洗稿,却有着基于各种古怪理由的一定的容忍度。




1月12日,《财新》记者王和岩,在朋友圈发难,称公号“呦呦鹿鸣”于11日推送的“甘柴劣火”(以下简称甘文)对《财新》就甘肃武威地区的系列报道,进行了洗稿。武威的系列报道,都基本出自于王和岩之手(或其领衔)。

在我视野所及,资深媒体人黄章晋、宋志标、石扉客(沈亚川)、骆轶航均认同王的说法,其中,宋志标还行文一篇《许多个机巧的伪装 | 评甘柴劣火》。文中明确表示,甘文的确进行了洗稿行为。

即便一些我不愿意列出姓名的媒体人在和稀泥之时,也没有拒绝承认甘文在洗稿。

在这里,我也愿意给出甘文涉嫌洗稿的证据,这些证据,反映出行文者那种“机巧的伪装”。

甘文通篇,利用文本搜索功能,只搜到两处《财新》,一处在第三节。
在一个冒号开始后,你不知道甘文的引用,到哪里算是结束。引号也用得非常奇怪:

火书记的脾气,比他的姓还要火爆,对下属动辄拳打脚踢。《财新》网记者王和岩,江湖人称“三姐”,后来报道了一些细节:

一次,火荣贵和几名下属乘电梯,电梯门开后,有位市委秘书长想先出去用手拦着电梯门,火荣贵以为他竟敢先走,抬腿就是一脚,将秘书长踹飞在地,“顿时满嘴血,两颗门牙都被磕掉了”。

一次,火荣贵出席武威市凉州区的某项目开工仪式,火荣贵铲土奠基中,铁锹突然从把上脱落,火荣贵顿时火冒三丈,立刻“手持铁锹把追打起区干部”。

一次,他嫌某副市长工作没有搞好,挥拳就打。

让人以为,引号里才是《财新》的文字,而引号外是甘文自己的文字么?正确的做法,难道不应该是这三个一次,都有引号,原来放引号的地方加粗表示以着重显示火书记的霸道么?

往下两段是这样的:

这种风格,倒是符合武威二字的字面意思,却与汉代那种发自根底的自信相差万里,更不用说现代文明的规则了。骄于下而媚于上,在”李莲英式”风气的裹挟下,当时,在火书记治下的武威,即使正直的人也很难独善其身,因为坚持自我几乎毫无出路。

火荣贵由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任上调任武威后,对张永生这样经常做监督报道“坚持自我”的记者非常恼火,责令宣传部摆平。宣传部先是告诫张永生不要写,张永生不听,随后,又对《兰州晨报》提出调走张永生,报社不听。2015年,武威新闻出版局说这个记者站是非法机构,要查封。张永生拿出文件与之争辩,一年后,《兰州晨报》记者站并入《甘肃日报》记者站,以此续命。

而这里的第二段,《财新》也有类似描述。

到了第四节,甘文先是又给了一个出处:

王和岩在《财新》网的报道中提供了“马三爷”如下细节:2012年7月,马顺龙到龄退休,报社正式发文,下派新记者到武威驻站。然而,新记者到后,马顺龙不腾办公室,新记者被晾在一边,走也不是留也不是,非常尴尬。更有消息说,武威官方也发函称只接受马顺龙驻站。此事在甘肃媒体圈广为流传,《甘肃日报》派驻的新记者被戏称为“流亡政府”,最终只得被派往别处驻站。

这一段,基本可以视为一种引用——但较真说,并不是《财新》同意的引用方式。然后,甘文换行,新起一段。

马顺龙记者之所以称为马三爷,是因为“书记老大,市长老二,他老三”。

通常来说,这很容易造成读者这种印象,这一段,是甘文自己的东西了。

然后又来了三段:

来自《决策》等媒体报道也说,多年经营之后,马顺龙在武威的地位比一般市局、委一把手地位还高,并给同行留下这样的观感:“他从来把自己当作官员而不是记者。”武威市一些会议,马顺龙来了就会和领导坐在主席台。

直到,火书记来了。

马顺龙的车在市委大院没有按规定停靠,新官上任的火书记非常恼火,抄起砖头砸将过去。马顺龙发现车被砸,和书记大吵一架。之后一段时间,武威市委市政府开大会,马顺龙改坐记者席。

当甘文开始引用《决策》等媒体报道时,没有看过《财新》系列报道的,都应该认为,从“直到火书记来了”开始,都是甘文的东西了吧?

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从“马顺龙记者之所以称为马三爷”那一段开始,《财新》报道中都有撰文。在提到《决策》时,甘文还很有心机地用了一个“等”字——《财新》大概就在这个“等”字里了。

如果你读过《财新》对武威的系列报道,你绝对可以发现,甘文中,有大量涉嫌洗稿的例子。甚至在宋志标文章里所提及的甘文洗稿《中国新闻》周刊,事实上,也是后者对《财新》“甘肃肃贪风暴”一文的大量“使用”,还是洗《财新》的稿。

但甘文很滑头地说:我注明过出处了。

是,它倒真是含含糊糊地注明过两次。

这就叫耍小聪明、抖小机灵、“机巧的伪装”。



但《财新》是国内非常特别的媒体,因为它几乎全部内容都是收费的。

这就造成了一些论者关于“新闻公共性”的讨论。他们认为,由于《财新》建立付费墙后,势必造成传播面不广。在这个前提下,甘文是有其意义的。

持这样的论调的人,他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是非常危险的。

危险就危险在,他们认同这样一点:为了所谓公的利益,可以无视合情合理合法的私人利益。这是一条清晰的界限,跨过这条界限后,历史告诉我们,会出现怎样的灾难。

《财新》出品的文章,在现有的著作权体系下,《财新》当然是著作权人,《财新》当然享有其权益。在《财新》不愿意的情况下,又怎可以“公”为名去侵害《财新》“私”的利益?

《财新》在2015年3月份的时候,发过一篇题为”版权常识——带你了解版权的基本法律知识“的文章。这篇问答体文章可以视为《财新》对自己的权利声明。在第四段,《财新》如是说:

4. 我想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财新》的新闻作品,需要事先经过《财新》同意吗?

若该引用行为超过了“适当引用”的程度,就需事先经过《财新》许可。《财新》网已在转载指引页面中明文声明:“为报道消息而引用《财新》的内容时,须注明“据《财新》报道”。被引用内容分多个自然段时,每一段开始都应重复来源媒体名称,且原则上引用总量不得超过《财新》原文的十分之一,如遇独家报道、专题报道及其他重大报道,引用比例应与《财新》书面商定。”

加黑处为我所标,提请各位阅读者注意。

你可以认为《财新》有点小气——事实上,我这样的Copyleft推崇者对整套Copyright的设计,也是有些微词的。但无论如何,这不是甘文还有所可取的理由。

尊重权利人对其合情合理合法权益的选择,这难道不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常理之一么?



还有些论者以为,这是一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割裂,是两种语境的鸡同鸭讲、无法对话。甚至祭起了诸如“去中心化”、“圈层化”、“社群化”、“用户体验”、“可获得性”、“内容产品化”之类的大词。

请恕我万万不能苟同。

讲大词,作为一个在大学教互联网与媒体的老师,间或还出去讲讲课的主,并不陌生。这件事和这些大词,没什么特别关系。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割裂,更是极其可笑的说法。

这个可笑的说法有个可笑的根源:开个公号就叫搞新媒体了。很遗憾,一个公号的三个部分(也是一个媒体的三部分):生产、传播、变现,有两个部分非常传统。

生产侧,基本上,就是某个人/团队自行创作,读者(现在叫粉丝)看。变现侧,广告公关,和以前的传统媒体也没啥两样:按发行量卖广告,与按粉丝量按访问量卖广告,有什么区别么?

至于传播侧,有一半也是传统的:订阅机制,以及推送时由点到面的标准的大众传播模式。另外一半,倒是有些新。的确,转发的设计,使得链式传播得以可能。一篇文字通俗易读,当然传播量会广。但请注意,传统媒体时代就有通俗易读的《故事会》、《知音》、《读者》等等等。

这又何来什么割裂不割裂,又关这些大词什么事?

老老实实地承认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吧。

洗稿,就是在侵犯别人的利益以成就自己的利益。

而这样一个简单事实,以及我们内心对基本写作伦理的坚守与捍卫,和时代更迭,新旧媒体切换,又有什么关系?



有人以为,洗稿这件事,因为法律上(主要是指著作权纠纷,但其实现在被侵权者也可以利用不正当竞争去起诉)很难认定,既然不违法,自然但做不妨。

这就是洗稿这件事让人非常恶心的地方:你还拿它没什么办法。
洗稿的利益是非常巨大的。在微信公号生态内,它的物质利益损失,最多也就是赞赏无法获得。呦呦鹿鸣这个公号当下的状态就是这篇文章的赞赏被冻结。

但所获得的粉丝,没人也没有可操作性去剥夺。几天后,舆论热点一过,怀揣着增来的万把粉也好十数万粉也罢,它依然逍遥自在,甚至活得更好(粉丝多了嘛,广告报价也会水涨船高)

读者是不太关心这类问题,但写作者自身总有个文品的考量。文品文品,就是行文的品德、道德之类的表述。

法律是社会的最底线。突破法律,叫突破底线。

道德比法律高,我们总不见得为人处事,都要贴着底线走?





也有些人在朋友圈问道,我以后该如何写稿?——这个问题尤其常见于单人作战或者非常小团队作战的自媒体人,他们获取一手事实,的确存在有“力不从心”的困难。

我姑且认为他们是真不知道,或者其实是一种反讽。

因为答案特别简单:

知道不知道公号(包括任何一种在线图文编辑器,比如博客后台)有这样一个按钮

编辑:冉玲琳



76#
发表于 2019-1-13 20:53: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一个老记的制胜法宝

一根针之所以能非常容易地穿透物体,是因为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针尖上。新闻的形成就是寻找“针尖”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素材,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这就是选择“针尖”的学问。好的新闻稿件,是寻找、选择好“针”,“扎”对地方的结果。
一个老记的制胜法宝
于向阳
我写的3篇稿件,《老蒜农成了“医保通”》《老陈家的镢头生锈了》《乡愁难却“三棵树”》,分别获得2015年度、2016年度和2017年度山东新闻奖一等奖。从标题上可以看出,3篇稿子都是写村子里小人物的小事情,事情普普通通,语言简简单单。
这样的稿件能获得山东新闻界的最高奖,难免有人不服气:“你就是运气太好。如果我在采访中能碰到一对生大病经常住院的老蒜农夫妇,如果我到老陈家也看到门厅墙上挂了一把镢头,如果我在旧村拆迁现场也能看到孤伶伶的三棵树,我也能写出山东新闻奖来。”
或许会吧,有时我这样想。但转念一想,如果没有强大的新闻思维做支撑,就算是一件件新闻事实摆在你的眼前,也会像过眼云烟一样,你视而不见,更不会心动。
1

不在低标准上徘徊

不蜻蜓点水、莫浅尝辄止,这是记者的底线。任何时代,采写新闻都不能虚构,不能天马行空,只能基于事实。这看似束缚了新闻的精彩,实则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早年的一篇山东新闻奖作品《咱富了,不能忘了工人老大哥》就是这样来的。1997年11月的一天,我参加了一个济南西市场服装城开业活动。这是一次集体采访,因为开业,服装城请来了众多媒体记者。这本是一次拿了通稿和纪念品回报社交差的活。但活动结束以后,我独自走进市场,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反差:这个由农民建的服装城里,摊位上多是城里的下岗职工。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结识了1年多前下岗,现在在服装城里喜滋滋地上了岗的工人崔建中。原本,这个市场里不可能有他的一席之地,大批南方投资者找上门来,一口气就要租10年,跟这样的大户相比,像他这样只能按月交租的散户当然没有优势可言。然而,服装城的创办者——一群匡山村农民,当一个长期稳定的巨大经济利益摆在面前时,选择的是放弃,给1100多名像崔建中一样的下岗工人开辟了一条生路。时值国有企业改革起步之时,先行的政策让农民通过创业富了起来,而全国却有一大批工人下岗。“咱富了,不能忘了工人老大哥!”不正是在这个社会发展正处在各种可能性的交织与孕育时,给焦灼不安的人心打的一剂暖心针吗?正是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才有了这个一等奖。但是事后想一想,如果像其他记者一样打个晃就回去交差,不就与这次一等奖失之交臂了吗!

2

新闻采写“三段论”

2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我对新闻采写的理解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寻找新闻。如何发现新闻价值,这方面,我的老师孙巍给我的教益最大。孙老师的新闻敏感之高在大众日报是被公认的。那年,孙老师带我全省跑。聊天时,他对一件事耿耿于怀:潍坊建了一个神仙宫,游客屈指可数,河北建了封神榜宫,也落得同样的命运。他说,这股“建宫热”还在持续,但这种项目建设多的是主观盲目,少的是客观冷静,最后受伤的是自己。他说,济南有没有这种情况,我们采访分析分析。果真让孙老师说着了,在济南动物园还真有一个建成的西游记宫,正是一哄而上、头脑发热的产物。稿子《稀里糊涂建宫 负债累累收场》见报后,还引来了《焦点访谈》的记者。
第二个阶段,“讲好新闻故事”。新闻价值还必须依托一个好的表达方式,故事化的表达就是最佳的方式。我讲课时曾经说过,新闻就是讲故事。很多人不服气,说我要写综述之类的大稿子,和讲故事有什么关系。我回答是,第一,如果你没有具备说新闻故事的能力,就一定写不好大稿子;第二,好的新闻综述稿,同样是在讲故事,只是这个故事在稿件里要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
以稿件《莱芜:放大的学问》为例,这篇稿子要反映的是当时莱芜市各方面的工作,要体现市委主要领导的执政思路,工程可谓浩大,别说两千字了,平铺直叙地去讲,1万字怕也收不住。而《放大的学问》,紧紧抓住了3个典型的故事,即把雪野湖当成一枚影响全局的棋子,轴承出厂坐飞机的典型事例以及20万元撬动1.3亿元的典型做法,通过故事,集中反映出“小有小的优势,把优势放大,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的道理。2009年,这篇稿件在大众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得到了市委书记的肯定,宣传部长指示让莱芜所有宣传干部认真学习。在莱芜记者站的这些年,每当写大众日报一版头条的稿件,我都是采取这样的架构。像《莱芜悟农》《20人“点餐”即可以开班》《一壶热茶没喝完企业问题有了答案》《书记成了“首席执行官”》等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由年轻记者变成了老记者。年轻记者来讨经验,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他们不跑偏,真正能尽快适应岗位写好稿子?
这就到了第三个阶段,制定好新闻采写的可操作规范。近几年,我带的年轻记者团队成了得奖大户。有人称我们是获奖新闻编辑部,我却把它叫做获奖新闻生产车间。我自任车间主任,制定了一套新闻生产流程。新闻是一项创意产业,我们却给这个产业建立起工艺标准,就算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实,只要能进入生产车间,经过一道道工序后,也会变成一件好作品。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即所有稿件都要求有扎实的采访。没有扎实的采访,记者不可能得到生动的素材,更可怕的是,没有扎实的采访,真相会被假相遮蔽。
3

二次转化找到“针尖”
真正来到车间内,我们有两道工序。其一,是把对方的工作转化成我们的新闻;其二,是把我们的新闻转化成生动的新闻故事。
很多人只做到第一次转化就认为完成任务了,可以交稿了,其实不然。第一次转化是要把对方的工作亮点转化成我们的新闻亮点。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我们经常面临的情况是,突发性事件少,常规工作多,日常工作式报道占到90%以上。对记者来说,研究如何从日常工作中挖掘新闻就显得格外重要。通常来说,工作与新闻是一对矛盾体。工作非一夕之功,而新闻要求最好是一事一报,尽快见报;分管某项工作的领导机关关注的是过程,是经验和做法,而记者关注的是新闻,是有趣的故事;工作强调共性,而新闻强调个性;工作指导要求全面系统,而新闻最怕面面俱到。
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把工作当中最闪光的地方抓取出来,形成我们的新闻亮点。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一套办法,称之为“针尖理论”。
一根针之所以能非常容易地穿透白纸,是因为它有锋利的针尖,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针尖上。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必须把你的力量汇集到具体的一件事上。这就是“针尖理论”。
新闻的形成就是寻找“针尖”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素材,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这就是选择“针尖”的学问。好的新闻稿件,都是寻找、选择好“针”,“扎”对地方的结果。
(作者系大众日报社驻莱芜记者站站长)
编辑:冉玲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SK2p2h87zGTxXuknYpK2g



77#
发表于 2019-1-21 21:09: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近日来,公众号“呦呦鹿鸣”发表了《甘柴劣火》一文,引发了媒体圈中新一轮关于自媒体“洗稿”的热议。从2018年开始的一系列围绕“洗稿”的事件触动了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模糊地带。此次事件,不仅涉及到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边界确定,还与新闻付费商业模式能否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有关。
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边界与抄袭的认定
中国《著作权法》排除了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但对时事性文章,则规定被相关媒体转载,只要标明出处,就可以构成合理使用,除非原作者声明不得转载。但《财新》等媒体发表报道类新闻,同时刊登了表明出处、作者,未经同意不得转载的声明。因此,一些独创性内容的引用,不受合理使用保护,依然可能构成侵权。
通常而言,《著作权法》中的侵权构成,以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为前提要件,即通常所说的是否构成抄袭。有观点认为,抄袭判断要以文字相同比例为标准,当达到一定比例时,就认为构成抄袭。实际上,版权法并无这样的规定,比例仅仅是参考标准,而非决定性依据。
实质性相似的认定过程,必须要考虑“思想与表达二分原则”。即那些越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内容,会被认为构成“思想”,从而不能够被版权法保护。比如,文章主题思想,事件本身发展脉络等。但是,越是具有特殊性,异质性的“表达”,越应当受到保护。比如,作者核心观点的评论内容。时事性的材料,由于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会被认为落入“思想”范畴,不受保护。而独创性的内容部分,由于具有异质性,则应落入“表达”范畴,受到特别保护。因此,对这部分的抄袭,即使比例很小,也可能被认为构成侵权。
新闻界热议的所谓“洗稿”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侵权认定也不会考虑“洗稿”与否,更不会把所谓的“人工智能判断”作为法律判断标准。相反的,法律上的判定,依然从实质性相似的角度出发,根据个案情况具体分析。
新闻作品付费模式的竞争法保护
当前,以《财新》为代表的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采用付费模式,即所谓的“付费墙”模式。这些媒体之所以要采用付费模式,是因为其为采写的新闻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作品具有稀缺性,因此产生了竞争优势。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他媒体通过获取付费报道中的事实披露改写,向公众广泛传播,就会引发付费媒体的强烈不满,认为其削弱了竞争优势,构成替代消费。
问题在于,新闻作品的付费商业模式能否成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权益,是值得商榷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强调了经营者不得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对此,在“海带配额”一案当中,最高人民法院为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确认了三个标准:一是法律对该种竞争行为未作出特别规定;二是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确因该竞争行为而受到了实际损害;三是该种竞争行为因确属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而具有不正当性或者说可责性。商业道德所体现的是一种商业伦理,是交易参与者共同和普遍认可的行为标准,应按照特定商业领域中市场交易参与者即经济人的伦理标准来加以评判。
具体到本事件来说,由于《反不正竞争法》具有兜底保护性质,如果可以通过版权法规制,就不宜再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同时,根据“海带配额”确立的标准,如果不得传播改写付费商业模式中的事实部分,是一种行业内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则应当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时事性的内容涉及到公众知情权等的公共利益,难以被特定主体所垄断。因此,对此类事实的传播,不宜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同时,市场竞争本身就可能“损人利己”,当前自媒体的“爆款”文章,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写作方式,吸引了巨大的用户流量。故此,只要不是构成版权侵权,则不宜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否则会造成一般条款的滥用。
自媒体时代已来,传统媒体正在被颠覆,也在被迫自我革新,其与自媒体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对此类冲突的协调与解决,应当付诸于法律的“工具理性”,而非行业的“情感诉求”。不能把专业性的法律判断等同于普通人的情感判断。因此只有回归于法律本身,将事实放入到技术性的细节当中,才能理清事件的本质,确立公正、中立的判定标准。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编辑:何林
https://mp.weixin.qq.com/s/Ogorj-D6zbOkgt-ZzpZoDQ

78#
发表于 2019-3-21 20:52: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形同虚设的著作权法削弱影视作品收益

《绿皮书》获得今年奥斯卡三项大奖。知道《绿》是大概一个多月以前看到网友的帖子,当时搜索了一些电影网站,发现链接失效,便没有看。

获奖新闻发布后,再次想看。和其它一些新近获奖电影一样,爱奇艺VIP仍然没有观看链接。搜索了视频网站的大V油管,也只有些花絮。

笔者没有去电影院消费的习惯,认为那样很浪费时间。笔者在两年前注册了爱奇艺VIP会员,因为它的欧美传记电影频道不错。第一个收费年度确实看到一些喜欢的电影,不想续费是因为传记频道更新的很慢,很少有新品出现,《绿》也是一部传记电影。

油管和爱奇艺之所以更新很慢,应该是受到了著作权法的威慑——昂贵的交易成本,致使它们不敢轻易投资购买正版(亏钱的原因是数量众多小网站的存在),也不敢迅速上传新鲜的非正版电影。

《绿》在美国上映的时间是2018年11月,过去将近4个月,中国大陆还没有上映,据说是3月1号上映,我没有去电影院消费的习惯,如果通过大型商业视频网站的VIP管道观看正版《绿皮书》,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相信有许多人和笔者一样不喜欢去影院消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成千上万的小型视频网站总能迅速发布新鲜作品,笔者看电影大多数都是在小网站找到的。虽然有的电影的音画质量远不如正版的好,但是可以先睹为快。

小网站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因为它们穷,没抓着就赚了(广告流量)。即使被执法,反正也没有多少油水可以损失,甚至不够执法成本。穷人总是大多数。

多如牛毛的网站穿越国界的裂变,依靠ZF执法显然是螳臂当车。换句话说,仅就影视作品而言,在成千上万小网站面前,著作权法形同虚设。

形同虚设的法律部门为何还要存在?庞大的法律部门是依靠税金运转的。公权机构人也是一般自利人。

那么,为什么说著作权法阻碍作品的收益呢?其中一个重点是阻碍了投资方的广告效应。在影视作品中自然的插入商业广告是通行的做法,可以说能否拿到著名企业的广告投资,是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杰出的标准。《绿皮书》里就插入了肯德基、汽车、钢琴和酒水等杰出品牌的广告。这是一种很好的广告效应,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产品的印象。

投资方应该感谢小网站的行为,是他们的冒险使作品的传播时效得到飞速提升。

基于《著作权法》的影响,大型商业影视网站无法迅速发布新鲜影视作品,增加了受众欣赏的难度,广告效益被削弱。

结论:著作权法极大的阻碍了大型商业网站发布新鲜作品的进程,对收益造成破坏,而且很难保护著作权。

多说一句,其实许多上市的著作也借鉴了他人著作的技术、经验,真要照本宣科,也有违反《著作权法》的嫌疑。


编辑:冉玲琳


79#
发表于 2019-3-24 23:13: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从2012年4月起,新浪网大量侵权转载南方周末文章,多达1600篇,涉及侵权链接15000个,时间长达六年之久。2018年,新浪网在未经南方周末授权的情况下,私自替南方周末进驻新浪看点号。
鉴于侵权数量庞大、侵权行为恶劣,2018年,我们针对新浪网非法转载《南方周末》的文章发起维权,首批起诉了76个案件。近日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南方周末均获得胜诉,并已确定生效,特此公告(部分案件):
1、起诉《专访李嘉诚:“我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一文被非法转载,法院一审判决新浪网赔偿9050元;
2、起诉《斗法法门寺》一文被非法转载,法院一审判决新浪网赔偿10050元;
3、起诉《孤独是他的能量》一文被非法转载,法院一审判决新浪网赔偿9050元;
4、起诉《绿城“教父”宋卫平退场:“不如舍去,得到一份自由”》一文被非法转载,法院一审判决新浪网赔偿8050元;
……
这76份判决书背后,是法务人员一年多以来漫长艰辛的维权之路,更是南方周末多少记者编辑的汗水和心血。作为国内深具公信力的综合性严肃媒体,我们坚信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字创作者的活力源泉,因此自2016年开启反侵权行动,至今已针对805个侵权主体(包括媒体、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媒体平台等)发起维权,处理非法转载文章5519篇;我们主张“让有价值的内容有价格”,于2018年8月上线南方周末会员制,为坚持专业生产优质内容提供核心保障。
在此,我们对新浪网的侵权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并郑重声明,对于尚未起诉和判决的案件,我们已全部公证,将追究到底,绝不姑息。
同时,我们也呼吁每一个人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我们相信,唯有保护原创,才能使创作者得到最基本的尊重,从而激发各行业的创新活力,带动社会文明进步。
郑重声明
南方周末对一切非法侵权转载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将坚决采取法律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向有关机关或平台进行举报、投诉,发送律师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进行维权,届时一切后果由侵权方承担。
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联系方式:yjynfzm@126.com
(此反侵权行动由原创宝提供独家技术和法律支持。)
编辑:高杰


80#
发表于 2019-3-24 23:53: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6年间,新浪网侵权转载《南方周末》1600篇|反侵权公告NO.3









从2012年4月起,新浪网大量侵权转载南方周末文章,多达1600篇,涉及侵权链接15000个,时间长达六年之久。2018年,新浪网在未经南方周末授权的情况下,私自替南方周末进驻新浪看点号。
鉴于侵权数量庞大、侵权行为恶劣,2018年,我们针对新浪网非法转载《南方周末》的文章发起维权,首批起诉了76个案件。近日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南方周末均获得胜诉,并已确定生效,特此公告(部分案件):
1、起诉《专访李嘉诚:“我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一文被非法转载,法院一审判决新浪网赔偿9050元;
2、起诉《斗法法门寺》一文被非法转载,法院一审判决新浪网赔偿10050元;
3、起诉《孤独是他的能量》一文被非法转载,法院一审判决新浪网赔偿9050元;
4、起诉《绿城“教父”宋卫平退场:“不如舍去,得到一份自由”》一文被非法转载,法院一审判决新浪网赔偿8050元;
……
这76份判决书背后,是法务人员一年多以来漫长艰辛的维权之路,更是南方周末多少记者编辑的汗水和心血。作为国内深具公信力的综合性严肃媒体,我们坚信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字创作者的活力源泉,因此自2016年开启反侵权行动,至今已针对805个侵权主体(包括媒体、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媒体平台等)发起维权,处理非法转载文章5519篇;我们主张“让有价值的内容有价格”,于2018年8月上线南方周末会员制,为坚持专业生产优质内容提供核心保障。
在此,我们对新浪网的侵权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并郑重声明,对于尚未起诉和判决的案件,我们已全部公证,将追究到底,绝不姑息。
同时,我们也呼吁每一个人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我们相信,唯有保护原创,才能使创作者得到最基本的尊重,从而激发各行业的创新活力,带动社会文明进步。

编辑:冉玲琳链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146359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