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媒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3:2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手机报:日薄西山】昔日风光无限的手机报目前正在遇到移动阅读客户端的猛烈冲击。据易观数据:2012年Q1,移动阅读市场收入达到12.15亿元人民币,移动阅读活跃用户数达到3.45亿,手机报收入首度跌破手机阅读市场半壁江山,为47.72%。而两年前,手机报收入占比还高达88.57%。http://t.cn/zWUCHKy轉發(9)
|
評論(3)
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企业版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8:18: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猫扑历史啊。。。。突然好庆幸我们活在500G硬盘只有两个巴掌大的时代。。。
@中国时尚生活【这是什么大家伙,需要出动大叉车?】 它只是容量为 5MB的硬盘,重量超过一吨!不相信?你没有看错,但那是在1956年。



7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1:06: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龙金科的碎话台腾讯,全媒体,全息媒体,全息云平台。小马哥的政治分量越来越大
@记者闵云霄【快讯:财新传媒确认腾讯入股】@财新传媒:腾讯加入成为财新股东之一,而浙报控股亦保持原有持股比例不变,腾讯不参与财新传媒的日常运营。这意味着,之前爆料的浙报传媒向腾讯转让其持有财新传媒19.77%的股份(挂牌价格为5647.60万元)不实。腾讯借此进军纸媒,未来财新不可能发腾讯的批评稿了! 轉發(4) | 評論(3) 1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1)|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7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7:38: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微博成奥运报道新方式 奥组委为其立规矩

2012年07月24日11:43 中国新闻出版报
社交媒体

伦敦奥运

  眼看着,伦敦奥运会就到了跟前。每逢这种举世瞩目的盛事,自然又是各家媒体的一场无形之战。那么开战在即,各家媒体为这场盛宴做了哪些准备?谁将大显身手?又有哪些新看点呢?
  有进有退
  直播退出第一线 重播和点播跟进
  在即将到来的这个周六,人们又要在兴奋中“熬”着过了: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3:12,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将拉开大幕。“当你在电视机里见到70只羊、12匹马、10只鸡、9只鹅在一块大大的草地上,还有整齐的篱笆、牛和牧羊犬……你不是到了英国的某个乡下农场,而是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深圳晚报》日前用绘画般的文字预报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主打的田园风。
  不难断定,只要没什么特殊情况,大多数人还是会定好闹钟,义无反顾地从床上爬起来收看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当然,到8月12日凌晨3点再爬起来一次看闭幕式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伦敦奥运会全部比赛历时16天,能够每天凌晨爬起来观战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刚送走个欧洲杯,又来了个更狠的——奥运会,熬不住呀!”不少网友这几天都发表了类似感叹。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表示,“熬不住了,就第二天看重播和点播吧”。
  放弃直播,改看重播或点播,这也许是受众观战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的最大差异。几大门户网站目前也纷纷表态,他们此次主攻点播。新浪方面表示,时差会降低伦敦奥运会网络视频直播的吸引力,因为伦敦奥运会大部分比赛是在北京时间的凌晨进行,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家中,即使想起来看比赛,也会习惯性选择电视。搜狐方面认为,深夜通过网络收看直播的人数会比白天少很多,这种情况下选择价格相对低的点播权比较合适。毕竟,如果受众晚上没看直播,白天通过网络看点播视频就能满足需要。加之CNTV此前就表明,今年不与其他网站分享直播权,因此,几家网站今年都是从CNTV购买的C类转播资源包,其中只包含点播权而无直播权。
  网站如此,奥运报道的王者——中央电视台也在伦敦奥运会报道方案上特别提到了时差问题和重播问题。央视的报道方案指出:“根据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重播收视情况看,半数以上重播取得了超出上月同期的收视成绩。因此要注意对开、闭幕式资源的重复利用具备高收视的潜力。鉴于伦敦和北京存在时差,重播价值更大。CCTV-1、CCTV-3、CCTV-5和CCTV-7各频道适时安排开、闭幕式文艺演出部分的重播。”
  有来有往
  你微博 我推特 他FACEBOOK
  社交媒体在这几年火之又火,如今终于到了一次大检阅的时间。“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互联网上网速度还很慢;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智能手机还未出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社交媒体还没成气候。”伦敦奥组委负责传播事务的主管杰基·布洛克说,“在伦敦,万事俱备,每个人都可以用社交媒体来关注奥运会的比赛。”就在伦敦奥运会进入最后的倒计时这几天,也不断有“伦敦奥运将成首届社交奥运”的语言出现。
  在中国,微博将在伦敦奥运报道中占有特殊一席的推测也产生了大约一年时间,事实果真如此。中国网络电视台在伦敦奥运报道的首页上开通了微博行动专区,张斌、孙正平、韩乔生、沙桐等前往伦敦进行报道的主持人和记者都已经在“我在前方”的队伍中一一“站”好。7月21日下午,央视前方记者尉迟学敏就通过微博发回图片报道:“乒乓球队员在和英国当地小朋友切磋球技,估计也只有国球能在奥运会赛前搞这样的互动联谊了,后天中国乒乓球队将进驻奥运村。”央视名嘴韩乔生7月21日到达伦敦后,很快通过微博开始了自己的预热报道,“这次伦敦奥运会,央视派出419人,另有312人组成的为国际奥委会(微博)制作信号的团队”。《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近30位名嘴、181个夺金热门运动员被腾讯招致麾下,到时候不仅能看到一手新闻,还能上这些人的微博上去看看他们在伦敦的所见所闻。此外,多家传统媒体也加入到微博的角逐之中。比如,早在4月,《羊城晚报》就通过微博发布信息,招募100名在英国留学、工作及居住、生活的华人作为奥运报道特约记者,加入《羊城晚报》的报道团队。
  当然,自媒体的“想说就说”目前也成为伦敦奥组委最头痛的问题之一。为此,他们已经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来限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比如,观众可以用智能手机对赛事进行摄录,但内容不允许被上传到公共网站上;奥运会志愿者使用社交媒体时不可以向公众透露其服务的位置及相关图像,也不能披露他们因职务关系而联系上的各国运动员、名流和高官的任何信息。
  有奇有特
  为奥运赛事预热各路特刊费心思
  对于久经沙场的传统媒体来说,奥运会的报道尽管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却也费尽心思,特派记者、奥运特刊等一系列“特”让受众早早感受到奥运会的特别所在。
  7月23日,在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特派记者单红到达英国,开启赛场一线报道之旅的同时,《无锡日报》的奥运特刊也于当日重磅推出。精心设计的特刊取名“无与伦比”,是从“无锡”和“伦敦”两个地名中各取一个字,体现了特刊的地域特征,同时预示着祝福《无锡日报》此次奥运报道精彩出色、无与伦比。在赛事进行的半个多月里,《无与伦比》特刊将每日推出,实时更新的《英伦传真》、《奥运QQ群》、《微奥运》以及活泼醒目的《奥运面孔》将掀起“全民奥运”的风潮,并与读者同在。
  《新安晚报》更别出心裁,请到“韩大嘴”韩乔生担任伦敦奥运特刊《美“伦”美奂》的总顾问。远赴伦敦“前线”担任现场解说的“韩大嘴”,在百忙之中除了频频出现的“韩乔生语录”会让受众过瘾外,他笔写下的奥运又会是怎样的精彩同样令人期待。
  除了常规的赛事报道、赛后故事挖掘之外,赛前花絮也成为各家媒体报道的预热点。《北京晨报》、《新京报》、《郑州晚报》等报纸推出伦敦奥运倒计时专版,密切关注有关伦敦奥运、运动员的点滴赛前动态,为受众营造奥运氛围。(记者 牛春颖 见习记者 赵新乐)

http://news.sina.com.cn/m/2012-07-24/114324834247.shtml

7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8:48: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张小龙谈移动互联网产品2012-07-25 15:25 推荐: P迪 浏览: 8 views 我要评论 字号:
分享到: [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7[/url]


摘要: 2012年7月24日下午14:20—23:30,我应邀参加了《腾讯大讲堂》的特别讲座,由微信之父张小龙主讲《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张小龙的讲演长达8小时20分,是我此生参加过的最漫长讲座。腾讯为此开设17个分会场,同步直播讲座,参加者超过1700人。...


2012年7月24日下午14:20—23:30,我应邀参加了《腾讯大讲堂》的特别讲座,由微信之父张小龙主讲《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张小龙的讲演长达8小时20分,是我此生参加过的最漫长讲座。腾讯为此开设17个分会场,同步直播讲座,参加者超过1700人。晚上19:10分听众晚餐,20:30继续进行。恢复演讲时在线直播用户依然有600余人,加上分会场听众,总计有超过800人听完全程讲演。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可能是张小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公开讲演,在公众面前讨论产品。在这次演讲中,他把自己15年来关于产品的所有经验和心得一次性全部公开,今后将不再做类似公开课。
这一讲座受到腾讯保密协定约束,因此其中令人惊叹的新产品特性演示不可以对外公开。同时,腾讯大讲堂举办的这一公开课的目标群体是腾讯两万余员工中的产品经理,其中涉及大量腾讯公司业务也不宜对外公开。因此,作为唯一的受邀外界自媒体,我只能根据授权部分内容进行阐述。因此,腾讯相关人士请先阅读下一段落的内容:
作为腾讯前员工,我清楚地知道这一课程的全部视频和PPT资料都储存于腾讯KM平台,请务必在阅读本文前完整浏览一次8小时20分的视频资料。张小龙关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全部思考和分析,都在这8小时20分的视频之内。其中,所有内容都来自张小龙业余时间用手机记录下来的产品心法300余条。经过精炼和分类之后,形成了长达180余页的PPT文档。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素材,完整记录了一个产品经理的个人思考和感悟。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前后文逻辑背反抵触之处,很容易地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纠结。它很清晰地给予以下启示:
1、 一个亿级用户的产品经理,无需做到透彻思考人性和产品的所有方面,得出定性结论,但依然可以做出成功的产品。
2、 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在极端现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把它们作为整体一并接受下来,彻底去除其中的相对性,丝毫不会觉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因此,我的体系化阐释和原文相比,完全落到了下乘。阐释只是为了便于受众接受和理解,但是永远无法和原文素材相提并论。因为实际操作的产品经理在实践中,并未受到任何体系化阐释的指导和影响。相反的,这种阐释很可能成为个人理解的障碍。以下内容和张小龙的PPT内容并非一一对应,完全基于我个人对张小龙的认知和理解衍生而成。请在完整浏览视频资料之后,再行继续阅读本文:
一、微信的演化
2010年11月19日23时58分,张小龙在腾讯微博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我对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 (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话,用facetime跟我视频。
http://t.qq.com/p/t/2509031165724
第二天,2010年11月20日,腾讯微信正式立项。一年零8个月之后的2012年7月,随着微信4.2版本的发布,可以看到那一晚张小龙关于iPhone5的所有狂想都在微信上得以实现。而就在此时此刻,张小龙都未必意识到一个简单的念头会在一年多之后如此深切地影响到一亿多用户;意识到一个普通用户此时此刻,仅凭一台iTouch和网络就可以完全改变以往有电话相随的生活。
产品经理之美就体现在这里。
微信1.0版的诞生是完全出自纯粹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考虑,立项后2个月,微信1.0版的释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KiK的启示—在新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必将出现相应的移动通讯工具。KiK是一种免费短信,它很可能成为QQ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强大竞争对手。因此,从战略角度分析,腾讯必须开发一款移动通讯工具,这就是微信诞生的缘起。
尽管开发速度惊人,从立项到产品上线仅仅经过了2个月。但是微信1.0的免费模式在中国并不受欢迎。和欧美不同,中国运营商提供了丰富的套餐服务,正常用户每个月的包月短信根本消费不完。以省短信费为卖点的类KiK产品,在中国完全没有出路。
微信1.2版迅速转向了图片分享。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是一个图片为王的时代。人们在有限的载体上没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对图片的消费量会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于是,微信1.2的主体功能变成了图片分享。然而市场对此反应冷淡,数据冷酷地证明了用户对手机图片分享没有兴趣,根本无法构成一种基本需求。
微信2.0的推出是微信团队在极短时间内的第三次试错。免费短信在利益上毫无吸引力,图片分享市场并不认可,产生内容的门槛远比预计要高。从用户在手机上输入内容的便利性出发,微信2.0将产品重心完全投入了语音通讯工具。作为一种重要指标,新浪微博每分钟出现一条关于微信的搜索结果,确立了微信2.0快速流行和传播的基调。
微信3.0是教科书式的经典产品开发节奏教程。当时,微信的竞争对手米聊拥有先发优势。米聊的产品经理甚至预判微信3.0的新功能是抄袭米聊的涂鸦功能。但是,微信此时已经初步明确了产品方向,没有做涂鸦功能,而是依托用户基础,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和“视频”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成为微信的爆发点,从此微信开始使用QQ邮箱和腾讯自身资源,进行强推广,用户突破2000万人大关,产品日新增用户以数十万量级增长,确立对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
当用户超过一亿之后,微信4.0推出“朋友圈”,建立手机上的熟人社交圈,开放API接口打造移动社交平台。微信4.2推出视频通话功能,彻底封闭手机通讯工具上的任何其它可能。从此,微信确立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产品地位。未来一系列新功能的演进,都将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进行。任何试图以节省电话费、短信费作为竞争卖点的产品,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竞争的可能。因为微信提供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讯服务,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除非竞品能够提供一种更为便利和流行的模式,否则无法构成竞争关系。
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方法论
手机作为一种联系工具,天然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群而非个人。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人群,主要工作是研究人类群落的行为模式。用产品为人群提供服务,并且要预判人群卷入之后行为模式的变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人类群落也处于演进过程中。早期人类是村落人群模式,村落中的每个人认识每个人,人际关系以非常实际的亲戚关系和职业关系为纽带。现代人类是社会化人群模式,人群数目极大增长,人际关系依托于抽象的社会生产关系:契约、合同、雇佣关系。。。。。。产品经理曾经是村落里的铁匠,他认识每个村民,每个村民也认识他。而在今天,产品经理完全退居幕后,他不可能认识每一个用户,用户甚至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因此,产品经理在方法论上存在着各种选择:他可以提供某种基于熟人群落的旧式服务,以增进熟人群落的情感为产品目的;他也可以提供某种基于大数人群的新式基础服务,以便于人们彼此认识,协调工作,从自利为基础的无序活动中自组织处有序活动;或者,他也可以提供某种中间类型的产品,帮助人们平滑度过两种人群模式,减少由于变化而产生的阵痛。
但是,产品经理的主流应该是服务于未来。先于人众接触新技术新知识,并把这种认知转化为产品,利用产品提供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人群。尽一切可能,降低学习成本,利用人类的本能设计产品,使得人群得以顺利“滑入”新的产品使用场景。
在所有这一切之上,产品经理的目标应该是实现社会美和善和总量。
三、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素养
1、 敏锐感知潮流变化。移动互联网产品会从相对匮乏时代进入相对富足时代,用户可以选择的产品会随时日流逝而日渐增加,产品终将成为一种时尚业。产品经理若是沉溺于各种新鲜玩意儿之中,追逐新奇,很可能错过真实的时代潮流,无法把握人群的真实需求。
2、 放弃理性思维。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变化极快,传统的分析用户,调研市场,制定产品三年规划,在新的时代里已经落伍。人类群落本身也在迁移演变,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把握用户需求。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3、 海量的实践。尽管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没有任何人可以自称是领域内的专家。但是,这不意味着存在天降天才的可能。《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他们需要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是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博而不专的积累。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等文艺行为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才能了解和认识大数量的人群,理解时代的审美,让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户的思维范式。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产品才不会脱离人群。
5、 负责的态度。拥有合适的方法论和合适的素养,成功的产品经理还应该有对自己和产品负责的态度,唯其如此,产品经理才能足够偏执,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抵挡住来自上级和绩效考核的压力,按照自己的意志不变形、不妥协地执行产品策划。
四、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原则
1、 绝不考虑Web形态,一切考虑都基于APP。
2、 产品优先级:
(1)有趣高于功能,产品必须有趣,必须Cool,才可能形成传播和口碑。
(2)功能高于交互,明确的功能满足明确的需求,用户不会在意炫酷交互效果。
(3)交互高于UI。便捷、快速的交互设计为先,围绕具体功能实现UI,而非有优质UI方案为此专门设立一个功能。
3、 聚焦:一个APP只做一件事情,一个大而全的APP意味着全面的平庸。
4、 永远一维化:让用户在一个维度里解决具体的问题,Twitter的Timeline就是一个好的范例。而类似Facebook、Path那样的滑出式菜单则是一个灾难,因为这使得产品拥有两个维度,加大了用户理解的困难。
5、 保持主干清晰,枝干适度。产品的主要功能架构是产品的骨骼,它应该尽量保持简单、明了,不可以轻易变更,让用户无所适从。次要功能丰富主干,不可以喧宾夺主,尽量隐藏起来,而不要放在一级页面。
6、 不要让用户选择。同一个页面之内,有多个入口;同一个功能,有多个实现方式;同一个界面,有多个展示方式。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痛苦而非享受,因为他们只会因此而感觉到困惑和恐惧。用户宁可采取重复操作漫长而固定的操作路径,也不愿意使用多变的快捷方式。
7、 隐藏技术,永远展现简单的、人性化的、符合人类直觉的界面。开发不可以为了炫技而展示功能,产品不可以为了炫耀而功能堆砌。
8、 拒绝个性化。除了依靠设计特色而立身的APP,换肤一类的个性化设计,除了让产品经理幻觉自己做了许多工作而自我满足之外,没有任何价值。它只能证明产品经理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因为自信的产品经理凭借默认皮肤就可以满足用户。延伸开去,一个好的产品,其功能应该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无需为地区做特别定制化。
9、 产品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性中的贪嗔痴,这是用户的痛点。能把握住之后,产品经理应该超越其上,用产品帮助人们得以解脱。
10、想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不去迎合上司,不去讨好用户,不去取悦自己。
11、 分类!分类!分类!这是产品经理在确定产品主要功能构架之后,唯一应该为用户做的事情。分类无助于降低产品使用的难度,但是可以帮助用户认知产品和周边的世界。
12、永远围绕功能而做设计,永远不要倒过来做这件事情。
13、 一个产品的基本功能不受用户认可,做加法也无济于事。
14、 想不清楚一个功能点之前,宁可不做。
15、千万不要让用户在产品里“管理”什么。
五、“自然流”的设计思路
好的产品应该隐藏产品经理的个人意图,用户仅仅凭借直觉和经验就可以顺利使用,以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坏的产品提供产品说明书,其恶劣程度和Tip和文字说明数量正相关。为此,好的产品经理可以和用户之间平等对话,无需刻意谄媚、恶意卖萌,产品本身就会说话。
自然流的产品,它本身就可以可用户交流。针对用户的任意一个动作,给出唯一的、清晰的反馈,并且能让用户没有任何偏差地接受。它没有人造物的冰冷生硬,而有一种温暖的人性存在。例如在IOS中微信朋友圈里的评论按钮,按下之后弹出“赞”和“评论”弹窗。这一弹窗快速向左滑动,然后像碰到什么东西一样快速向右反弹一个很小的距离,然后才最终停下来。用户可能根本未能意识到这一微小的停顿,但是在潜意识里,他们会感受到这个弹窗并非全然的人造物。因为根据生活经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运动直接变到绝对静止。
绝对不要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产品经理的伟大和聪慧,产品经理应该完全隐没在产品之中。用户应该可以不假思索地上手,按照设计意图行事,从中获得既定的正向反馈。这一切应该自然而然地发生,用户感觉似乎产品天生就应该这样使用,从产品还未出现之前很久就应该如此。好的产品不会强调自己存在于世界之上,它只是努力地、毫无痕迹地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做自然流的产品,必然会在美学上倾向于简单,反逻辑。产品经理必然的选择是做减法,在诸多功能中选取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在诸多特性中选取最符合直觉的一项,于是产品也就拥有了优雅和简洁,让人难以忘怀。极简和极自然,使得模仿无法存在,因为没有人可以造出更好的体验来。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微信的对话界面中,是针对信息长按弹出删除,而不是在页面左上角放“编辑”键,点击进入编辑删除?
2、 为什么微信朋友圈不做分组功能?
3、 为什么微信视频对话,不可以直接发起,也没有通知声?
七、结语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张小龙
来源: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34578.aspx
以下是张小龙演讲PPT,此为手拍版,清晰度还好,可以称得上是DVD版本吧!先看着…
0









http://www.alibuybuy.com/posts/75151.html
76#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1:42: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老年新媒体//@xsc电子商务: 回复@老韩看世界: //@老韩看世界:回复@于海青:挺好的,真的,所以我喝彩学习!
@于海青不管曾经多么辉煌,也不管拥有多少精兵强将,如果在新媒体时代不能放手一搏,一定会后悔!退一步讲体制内媒体如果不去创新,去适合市场发展,加速整合,即使国家再支持也缺少时代的色彩音符,因为新媒体其实就是一场史无前例的geming!,不仅改变生活习惯,还会改变社会结构和分配,甚至影响意识形态!



轉發(17) | 評論(10) 3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77#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6:05: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陈永东难道除家人、爱人、朋友、同事、路人之外,就没其他人了?「如同体」造句:我认为______如同自己的______!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媒体也得性感】分享一组有趣的数据:在互联网用户心目中,47.3%的用户将电视比作家人;30.7%和29.2%的人认为电脑和智能手机如同自己的爱人;24.7%的人则认为平板电脑更像朋友;26.8%的人视纸媒为同事,户外媒体更被看作路人。跨屏时代真正来了!#DCCI2012网络视频数据# http://t.cn/zWOgpS9



轉發(17) | 評論(3) 4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2)| 收藏| 評論(4) 19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 舉報
7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20:15: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雷锋读图:“伊妹儿”发展史你了解多少?
http://www.leiphone.com/0811-danice-email-evolution.html

来自:雷锋网

电子邮件曾经是网络上的最主要通信方式,有着一个很亲切的昵称“伊妹儿”。从1965年诞生以来,电子邮件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将近50个年头。电子邮件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但是你对它又真正了解多少呢?你还记得注册的第一个电子邮箱账号吗?世界上第一封垃圾邮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HotMail的来历又是怎样的?

在即时通信、社交网站的冲击下,关于 电子邮件是否仍有必要存在的争论时起时落,不过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有众多忠实用户,尤其是在各种商务交流中,电子邮件仍是主要沟通手段之一。无论电子邮件的未来如何,它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都曾扮演过的重要角色是无法被抹杀的。下面一起通过今天的雷锋读图回顾那些电子邮件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http://www.looooke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700&extra=
79#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20:24: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杨溟不奇怪,百度建云计算中心,一年电费就得几个亿。百度动向,请有心媒体高度关注。 //@任威风:除了17亿的基建投入,剩下的30亿投资能給地方政府带来GDP吗? //@阿猫薇: 商人不做赔本的买卖。
@曹增光百度李彦宏在老家阳泉投了47个亿,建云计算中心,购买设备约29亿元,基建17亿元,山西各路大员去了一票人。剔除李本人老家缘故,有人质疑应该考虑北上广大城市,产业齐全,配套好。但恰恰忘了,数据中心属高耗能,是由资源驱动的,土地、电、水等资源禀赋好,温度适宜、环境好,带宽便宜,足矣。 轉發(40) | 評論(15) 今天17:31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1)| 收藏| 評論(1) 16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舉報
80#
发表于 2012-9-24 14:36: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泛媒观察《赫芬顿邮报》总结的11条数字杂志教训
9/24/2012

         来源:虎嗅网

《赫芬顿邮报》号称“互联网第一大报”,创办于2005年,现在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网站之一。2011年2月,美国在线以3.15亿美元收购该报。《赫芬顿邮报》网站8月19日在发布第十期数字杂志《赫芬顿杂志》时,顺带总结了做数字杂志的十条经验教训,多有干货,国内新媒体人可借鉴。

新浪传媒翻译了这篇文章:

1.从一开始头脑中就要有结束的意识。《赫芬顿邮报》一直都在寻求一种能使读者品味较长报刊文章的载体。在线阅读3000字以上的文章从来还没取得过很大的成功,但《赫芬顿邮报》已经开始在网站的小块内容中放入这些文章。一个在创建动态应用、周刊和新闻业方面非常有经验的团队已经组建起来,我们在一块白板上写下了一些基本观点,并很快以“赫芬顿”为名;我们觉得,它也是赫芬顿品牌的一种延伸。

2.选好一个发布平台。我们与创建版本的团队一起开始了工作,它是一个基于客制化馈送的杂志——以及由InDesign设计师定制的周刊Engadget。我们决定使用定制模式开始,因为在构筑像杂志一样的因素中,它会赋予我们更多的设计控制。

3.从小做起……MVP。作为一个报业公司和一个科技公司,《赫芬顿邮报》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这使我们可以开发自己的发布平台,并且无需依赖现成的产品。在技术领域,它被称为“最小可行产品(MVP)”——需要将更多产品投放到人们手中所做的最少的。它完全不同于我们站在编辑一边所想的:交印时必须完美。伴随着《赫芬顿杂志》的读者在不断地成长,我们将在平台的扩展中投资;还有好多要做。


4.按照开胃菜、正餐和甜点的顺序运作。在与我们的执行编辑Tim O'Brien工作之中,我们开创了以小型报道在前,后面紧跟一系列《赫芬顿邮报》博主专栏的杂志惯例。这样我们便可刊登较长篇幅的文章,而它的分量看起来却很轻。这种想法是它就像一顿美餐。

5.别忘了你的DNA。我们知道,当我们一开始研发这一应用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确定它能包含进去评论和社交分享功能。我们决定报道底端加上以评论功能。对《赫芬顿邮报》而言,报道是会话的开始。

6.从第一天的社交开始。我们必备的一件东西即从应用中共享文章的能力。我们具有通过Facebook,推特和电子邮件进行共享的能力。这在目前的环境下是一种必备的能力。我们不能在2012年生活在一个有围墙的花园里。

7.打造梦幻团队。在我们获得制作杂志的批准之后,我们必须尽快决定第一版采用何种特性。在组建研发团队的时候,我们也用这段时间打造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杂志设计师,照片编辑和制作团队。我们正在设计平板电脑应用,而不是能够复制的印刷报纸。很快Andrea Nasca、Peter Niceberg、Anna Dickson、Eve Binder、Susana Soares和Troy Dunham加入了近来,因此我们正在进行发布的倒计时。

8.仅仅因为我们可以,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做(同样被称为:EDIT!)。有了数字版以后,我们不用担心页面制约了广告。我们有时会遇到需要发布大量内容的这样一些问题,而现在我们不必担心页面问题,所以尽可能的选择发布。从另一方面来讲,你完全没有必须注意没有发布的东西太多的必要。我们已经学会了编辑、移动、回退和何时加入一些其他东西。相关的内容的效果很好,给了我们一个引入其他特性的理由,但我们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引入所有东西。此外,我们在将很多视频嵌入应用中的时候比较谨慎,应为它使下载缓慢。编辑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9.千万别使iPad应用太暗。这是一个固定式的超级照片模式——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照片编辑Anna Dickson所钟爱的。她说,“在我的印刷时代,我们一直使用比较暗的照片。我们不得不去掉绚丽的照片,这仅仅是因为它们不能在印刷中很好地复印”。然而,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所有iPad视网膜照片显示得非常完美,特别是在我们可以利用新视网膜显示技术的优点时。

10.提前计划。这是一个周到,经过检验的习惯性产品。相比将它们放到网上而言,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冷静地设计。然而,要将它做好需要预先计划,并与设计、技术和编辑进行很好的沟通,以及对过程的重视,并恪守编辑体力和日常工作流程。

11.它是一项应用。非常正确,它并非一本杂志。我们喜欢《赫芬顿邮报》所包含和体现出的传统杂志的优点,但它是一种数字产品,同时设计需要展示技术差异,这种差异使它成为一项独一无二的应用。我们有使设计成为流行技术的雄心壮志,因此,期待看到更多我们的团队曾经有过的团结。


泛媒观察            

http://panmedia.net/pmi-watch/1731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